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匈奴皇帝-第1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饶是如此,七千余户分田到户,再加一些官属耕具的置换,郑县上下官吏也是忙到焦头烂额。县令一身作则,亲自带人,走遍全县,几乎走断了腿。
  小竹乡,是如今郑县的第一大乡,乡里人口足有七百余户,其中又有近三百户乡民,是屯民。如今的郑县令郑竹,就是出身于此,或许是为了让县令大人“荣归故里”,小竹乡的屯田到户被放在最后。
  从郑竹携几名属吏与数十县兵入乡开始,整个小竹乡便热闹不已。屯民们对即将属于他们的土地望眼欲穿,自然热烈欢迎郑竹的到来。至于其余乡民,不管新老,得知乡里传扬已久的“小竹乡的骄傲”归来,免不了要来凑个热闹。
  多年过去,郑竹早已蓄起了小胡子,面上带着威严。左右扫视着欢迎他的乡民,他见到了不少熟悉的面孔,亲善地打着招呼,而后颇为亲民地发表一番演讲,祝愿乡民们走向未来“美好的生活”。
  经过足足五日的时间,郑县最大的屯民之所,屯田落户,方才施行完毕。随着最后一户的信息被核对完毕,发放土地契牌与契约,嘱咐其保存好,郑县此次屯田之改制,宣告结束。
  “记得一年之内,当至县城,交付粮食,以赎买尔所用耕具耕牛!”一名属吏还在叮嘱着那名看起来十分老实的庄稼汉。
  在老汉身后,大抵是其两个儿子,都是面带喜色。从今日过后,他们就有属于自己的土地了,他们一家六口人,耕作有近七十亩地。
  老汉已经想着,有了土地,一岁之劳作,足以偿还官府。二子年纪也快到了,再劳作一年,也该给他娶个细君。周边仍有不少荒地,得空再开垦些,过三年,家里又可收获一部分土地。
  老汉想得很多,很远,他是从来没有对未来这般充满期待,充满希望,整个人似乎焕发了第二春一般,满是干劲儿。
  一家父子的表现,郑竹在一旁全数看在眼里,心里默默松了口气,这两个多月的时间来,他的神经一直绷得紧紧地,全县的奔走,太累了。如今总算完成了这差事,没有出什么差错。
  “多谢县令大人!”老汉携二子拜倒。
  “要谢就些皇帝陛下,谢大夏朝廷!”郑竹露出笑容拱手道。
  当了这么些年官,郑竹却是越来越懂为官之道了。成长的不只是年纪,还有能力与见识。
  “大人,这大夏郡县,只怕再无一县一邑能如我郑县这般如此迅速,如此完美地处理好屯田改制,前后历时不过三月!”县丞走到郑竹身旁,拱手道,言语间满是叹服。
  “大人从三年前起,就尽心为此事做准备分,方有今日如此快速顺利!”主簿也凑了上来,拍着马屁:“大人快升迁至郡府任大员了吧!”
  “好了!”郑竹止住吹捧的属下,拱着手向西:“吾不过尊奉朝廷之令罢了,总算没有辜负朝廷的期望!”
  同时在心中默念,总算没有辜负郑王殿下的期望!他郑竹,从当初一介乡里浪荡子,历经乡吏、县吏,成为如今一方大县县令,前后不足十年。仕途这般顺利,背后多有刘琤的扶持,对刘琤,郑竹一向忠心有加。
  而屯田事,从头到尾,都是郑王刘琤在负责了,他这边完成得漂亮,长安的刘琤也长脸。
  。。。。。。
  长安这两年来,热闹是一日胜过一日了。民部衙署中,刘琤也正为屯田改制之事操劳着,准备了这么久,上百万的屯民事务要处理,考验他刘琤把控能力的时候到临了。
  如今的民部,真正的主事人,已是刘琤了,挂着民部尚书之职。
  原尚书苏双,被刘渊下令夺爵除职流放抄家,原因嘛,自然是犯了罪。利用职务之便,暗谋私利,再加家族猖獗,为恶甚多,传到了刘渊耳朵里。
  一朝去苏双,暗里便有流言传刘渊卸磨杀驴,过河拆桥,毕竟苏双在刘渊南攻的过程中出了不少力的。而苏双对此,亦颇有怨艾。这下再度惹怒刘渊,下得旨意,命人在流放途中将其一家老小尽数赐死。
  任盐铁转运使的张世平也没能逃过罢官的下场,不过二十多年前结下的“善缘”救了他一命,淑妃卞氏为其说了句话。虽然依旧丢了官,失了爵,但家产还给他留了两成,在长安,张世平还能当着“皇商”。
  刘夏如今的上层建筑,诸子都彻底站到前台。太子刘瑞,署理吏部。刘珩、刘珝在被刘渊闲了一岁之后,又放了出来,刘珩在兵部,刘珝在刑部。
  刘渊的安排,立刻让壮大了不少的太子一系的人警醒了,不敢再如之前那般得意忘形。
  二堂之上,刘琤仔细阅览着近月以来,各地上报的屯田事。底下,有不少主事、郎中整理着各方奏报,一片忙碌的景象。
  刘夏,不是每个县邑都如郑县准备那般充足,不是每个县令都有郑竹的能力,都似郑竹那般用心谨慎。故此,依各地上报与民部自己的监察人员汇报,屯田到户的问题很大。
  有官府执行不力,迁延时日,引民心不定者;有官府准备不足,对各屯田屯民事不熟悉,朝廷诏令到了方开始细细甄别,效率低下;还有些人,似乎刻意抵触,想要给此事添乱子。。。。。。总之,从胡夏全国范围来看,虽然不断地在推进,但进度并不算快!
  “那些庸碌之人都该罢了!”刘琤一拍堂案,冷声道。他是被气到了,从未发现,大夏竟有这么多庸才。
  “如此小事都办不好,这些人,何以治一县之民!”刘琤阴着张脸:“可以想象,我大夏子民在这干人治下,生存将如何困苦!”
  底下的民部官员闻之,都底下了头,都清楚,刘琤是在发泄。这两天,刘琤是完全在与土地、人口、钱粮打交道。屯田改制落实,是他要交给刘渊的一份答卷,他很是在意。
  “殿下!”法正迈步入内,见礼,手里捧着一叠奏折。
  “孝直来了,走!”将法正唤至身旁,刘琤依旧怒气难平:“那些庸官,真该都与之裁撤了!”
  “都裁撤了,陛下用何人来治理大夏?”法正轻笑道:“殿下,您最近有些急躁了。”
  刘琤闻言一愣,随即面露苦笑:“屯田改制,事关大夏稳定,耗费了这么多时间与精力,在这收官之际,底下人却执行不力,孤怎能不急!”
  在旁几名户部官员,都侧耳听着刘琤与法正的对话,心中感叹,整个户部,也就法正能与郑王关系这般亲近了。
  “殿下也不要只盯着那些迟滞郡县。”法正安慰道:“并州有韦、杜二公,河东有贾太守,凉州有钟使君,这几地进展,可不慢!”
  听法正这么一说,刘琤面色方好看了些,不过随后还是凝声道:“还需请诏,责令诸郡县,半年之内,必须授田到户。但有逾期者,重惩!”
  “臣这边有一则好消息,郑县屯田事已然处理结束,无遗漏,无异议,其治下数万屯民,人皆欢庆,赞誉陛下与朝廷!”法正这个时候满含着笑意对刘琤道。
  “郑县?郑竹?”刘琤闻言,不见喜色,反而眉头一皱:“孤素知郑县进展不慢,然如此迅速!这其中该不会有什么问题?”
  “这是郑县经郡府上呈户部的文书,请殿下过目!”
  刘琤接过,细细阅览,上面记录了郑县屯田事始末,很详细,诸多刘琤想看到的细节都未遗漏。
  过了好一会儿,刘琤终于露出了笑容,轻轻感叹道:“这小小郑竹,倒是给了孤一个惊喜!”
  语气中透着对郑竹的喜爱:“依孤看,这举于小乡亭里间寒门,比起大夏留用的那些世家子,理政能力要强得多!”
  法正听刘琤这话,也不当真,清楚其是在说气话。郑竹终究是个例,虽然在大夏这样的个例也还有一些。臣服于胡夏的士族们,还是为这个王朝贡献了诸多人才的,他法正也是其中一份子。胡夏能在并、雍、凉站稳脚跟,这些臣服的士族也是有出力的。
  “这样!”刘琤想了想,对法正吩咐道:“郑县自长安快马可一日而还,烦劳孝直亲自走一趟,替孤再确认一下郑县之事!”
  刘琤崛起于郑县,又是郑王,对此县,是有特殊感情的。郑县那边若是真的,那他准备再好生提拔郑竹,故他对此极为慎重,他有意将郑县推为天下县邑的榜样。
  直到法正回归,刘琤喜而入宫,欲直陈刘渊。
  帝宫之内的刘渊,这两年,除了一如既往地操劳军国大事之外,日子过得很平淡。储位之议以刘瑞入住东宫暂时告一段落,夏国上下有了一段安宁,哪怕是表面上的。整个夏国显得很平静,而对夏国来说,平静难能可贵。
  他的后宫倒是有不少变化。
  思妃刘氏(汉万年公主)薨了,其于夏宫本不怎么受宠,又屡出思汉之言,更惹刘渊不喜。一直想要个孩子,刘渊少临幸,肚子又不争气。何惠妃当年薨逝时,就想抚养其子刘珣,结果被刘渊安排给皇后刘芷。就这么,郁郁寡欢而亡,终时不满三十。
  董妃白也去了,欣喜怀孕,却难产而亡,给刘渊留下了个小皇子刘琪,算是由喜变丧。
  唐妃产子,婴孩之出,半月而夭亡。唐妃忧卧病榻,其后自请搬往昭台宫,与万年公主刘纾作伴。
  万年公主刘纾。。。。。。
  已经彻底沦为“过气”公主,渐渐淡出旁人视野。初时,刘纾“失宠”,还是在夏宫掀起一阵波澜,引起上下非议。惹得刘渊大怒,杖杀了数十“长舌”之宦官宫娥。而刘纾,也慢慢成为夏宫的禁忌。
  但在刘渊深处,刘纾还是那个他最喜爱的长女,只是由于那禁忌的原因。。。。。。
  对刘纾,刘渊是早解除了其禁足令,只是刘纾似乎习惯了昭台宫的生活,仍然幽深居宫中,偶尔至上林苑行猎散心。偷偷地看望过刘纾,见着失去了活气的爱女,刘渊时感心疼。
  算得上好事的,要数甄氏姐妹,甄姜给刘渊生了个公主,甄洛生了个皇子,都是母子平安。
  刘渊发现了一件事,自己倒是蛮能生养的,都年过不惑了,还能播种,**的活力不错。细细算下来,自己已然有十子四女。
  还是在宣室殿中,太子刘瑞身着绣龙袍,向刘渊禀报着今岁即将举行科举之章程。看着刘瑞在下侃侃而谈,刘渊的注意力在其袍服之上,刘渊前不久提了一句,太子可着“龙袍”,如今就已经穿上了。
  至于科举,是这两年刘瑞与一干清流鼓捣出来的,当然少不了刘渊在背后的推动。准备了这许久,一套比较原始的科举制度被研究出来。今岁秋,华夏的第一次科举考试,将在刘夏帝都长安进行。
  女人太多,好久不临幸,快忘光了。干脆写死几个。
  ………………………………


第417章 这个太子不好当
  “父皇!”刘瑞不由试探着唤了刘渊一声。他这般说得口干舌燥,刘渊似乎一点与没有听进去?
  “哦?讲完了?”刘渊的反应,更令刘瑞心里一凉,连装都不装一下。
  脸色稍白,有些难看。王柔在旁,能体会到刘瑞的心情,不由拱手对刘渊道:“陛下,太子殿下为科举之事,劳心劳力,如今看来,却是准备充足。只待大夏俊杰齐聚长安,便可又为我大夏遴选出不少人才了!”
  “此事,便由汝与吏部全权负责!”刘渊闻言看了刘瑞一眼,淡淡道:“我大夏各州各郡都缺人才,当重视之!”
  “诺!”刘瑞受命。
  科举制的提出,在大夏,倒未有多少人反对。刘渊掌权是一方面,没有没有经历过“九品中正制”,对科举制也没那么抵触。再者,商量出的夏科举制,由大夏各地官吏举荐。
  大夏诸州,每岁,县长可举荐一人,县令可举荐二人,郡守五人,刺史十人,如此下来,也只是在察举制之后增添了一项考试。而不是仅仅举孝廉,或州郡县官推举,便可出仕。刘渊的原意,便是想要从制度上将之前落下的官员选拔重新收拾起来。
  刘渊也看得出来,此科举与他的预期还差得远,依旧阻隔者寒门子弟正常上升的途径。大夏这些年,崛起了那诸多寒门士人,也只是由于胡夏的特殊性。
  而刘渊,暂时也只想将“科举”这个概念灌输于大夏上下。日后,总有慢慢改革完善的时候。
  如今草创之科举,没有什么乡试、会试,就是将各州各郡举荐上来的士子集中在长安,进行一次统一的考试选拔。至于科目,暂只明经、明法两科。考试方法,墨义与策问。
  如此地简单粗暴,却是个不错的开端。
  这也是刘渊表现地不是那般重视的原因,基本可以肯定,此次只要能受举荐,必然能够顺利出仕任职。如今夏国的官员,有太多当年的“投机者”,而这些人,大部分能力不足以治政养民。刘渊早就开始慢慢替换,如今要加速了。
  “启禀陛下,郑王殿下求见!”一名通事舍人禀报。
  “宣!”刘渊神情一振:“必是屯田事有进展了!”
  “儿臣(臣)告退!”刘瑞与王柔见状想要告退。
  被刘渊止住:“你们也一起听听!”
  刘琤进殿,稍微看了刘瑞与王柔一眼,尔后低眉顺眼,趋步至刘渊案前拜倒。再起身,对刘瑞躬身一礼。
  也不啰嗦,先将郑县的奏报呈上。
  “这郑竹,可当大夏第一县令!”刘渊心情也好了起来,直接给了一个甚高的评价。
  屯田之事,刘渊也是实时关注着的,也知晓刘琤所遇到的困难。大夏官员素质的参差不齐倒还是其次,最重要的是,有的人貌似是有意在抵触朝廷的政令。
  “如今并、凉、河东等地,进展虽不快,但都在稳步推进中。唯云州、与关中,发生了些乱事,此二域乃我大夏屯民最多之所,尤其关中,就在近畿。。。。。。。”刘琤沉声禀道。
  “什么情况!”刘渊严肃了起来。
  “有些地方,发生了贵族、世家侵占屯民土地之事!”
  刘渊面色冷了下来:“各地官员呢,竟放任此等事发生?大夏律法是摆设吗?他们的手握之职权无用?”
  刘渊又想起了当年屯民逃逸,屯田被侵占的事,厉声吩咐道:“此事,让刑部负责纠责之事。大夏上下,但有敢侵占一寸屯民之地者,全数严惩,情节重者,杀!朕不管他是官还是民,是贵族还是世家,绝不姑息!”
  这是打算交给刘珝去办这事了。
  “中书即刻下诏,屯田事,但有拖延迟滞者,罢官!能力不行,就换掉!民部与御史台派出的监督人员,给朕盯紧点,若有玩忽懈怠者,亦受惩处!”刘渊又下令:“唔!将郑县所报,明诏天下,让大夏的官员们都看看,郑县能这般顺利办到的,他们行不行?”
  刘琤在下见刘渊的打算,心中暗喜,他都还没提,刘渊就已然下旨了。郑竹,此次是要名传大夏了。
  “对了,这县令郑竹,是何人?”刘渊来了兴趣:“这是个人才!”
  见刘渊问起,刘琤立刻将其履历报上。
  闻言,刘渊沉吟一会儿:“出身且不论,他能将偌大的郑县治理好,便是难得。屯田事处理,迅速而不失稳妥,更显其能力。从亭乡至县吏,走得倒是扎实。”
  “父皇,如此人才,区区一县令委之,太过委屈了!儿臣建议,朝廷当升赏之!”见刘渊嘴里满是对这个不名一文的郑竹的赞许,刘瑞主动出言道。
  “可!”刘渊点了点头。
  看向刘琤:“元磬,此次你辛苦了。朕闻你有几日都待在民部,不曾归邸。不必如此,朕命你回府,好好休息!”
  闻得刘渊难得的关怀,刘琤心里稍有一丝触动,随即阴去,拱手埋头一礼:“多谢父皇关心!”
  。。。。。。
  “王兄慢走!”出得宣室,刘瑞将刘琤叫住。
  “太子殿下!”但见昂首挺胸步至自己面前的刘瑞,刘琤淡淡然一笑,作揖,尽人臣之礼。
  “郑王兄不必如此拘礼!”嘴里这么说着,却坦然受礼,等刘琤弯下腰了,方伸手虚扶起刘琤。嘴角挂着淡淡的笑容,三个王兄,就刘琤谨守着人臣之礼。
  两年的太子生涯,刘瑞不自觉间养出了一股子傲气,毕竟居东宫,半君,身份不一般。
  眼神毫无波动,刘琤看着刘瑞:“不知太子殿下唤臣何事?”
  “这郑竹,是王兄的门人吧!”刘瑞笑眯眯问道。
  “正是!”刘琤没有一点遮掩,这遮掩不住,也无需遮掩。
  “此次其人入了父皇之言,端是好造化。”刘瑞感叹道:“孤回吏部,便立时安排其升迁,不知郑王兄以为,其迁任何处为佳?”
  刘琤眼神微眯,答道:“吏部自有其考课、升降的制度,太子只需要按制定夺便是。”
  “王兄觉得京兆尹长史如何?”刘瑞盯着刘瑞的双眼。
  凭刘瑞,怎能从刘琤的眼中看出什么东西。
  “请太子殿下与吏部诸公自行审定!”刘琤还是不露声色,再一礼:“几日未曾归府了,甚是念家。若太子无他事,臣这就告退了!”
  “皇兄慢走!”刘瑞表情淡了下来。
  刘琤退后两步,转身离去。望着刘琤的背影,刘瑞面上露出不悦之色。相比于陈、周二王**裸的敌视,刘琤对他这个太子还是不错了,这给了刘瑞一个错觉,郑王琤可以拉拢以为臂助。
  刘琤有才略,刘瑞素知,当了太子之后,自觉地位不一样了。这两年一直想将之收为己用,毕竟当初初开府时刘琤可表示过亲近之意。可惜刘琤的态度,一直是若即若离的,一边与他玩着“暧昧”,一边全心扑在民部的政事上。
  慢慢地刘瑞也意识到自己想多了,刘老三,只怕也如陈、周二王那般,依旧惦记着太子之位。同时暗骂自己蠢,怎么会就想到要将刘琤纳入自己阵营?
  刘瑞这太子,在乾德六至七年还是当得比较舒心的,陈、周二王“失了宠”,不在职。刘琤虽然在民部,但一直低眉顺眼,老实低调。一年多的时间,刘瑞的实力得到显著的提升,虽然大部分胡将胡臣看在刘渊的面子上保持中立,但关陇诸多的士族属意。
  随着太子渐渐势盛,地位稳固,争相投效的人就更多了。似杨修,就舍弃了他此前看好的刘珝,转而亲近太子。他也是见刘珝那边人才济济,实无法替代杨阜在刘珝心中的地位,在刘瑞这边,很多人名气大于实才。
  有点意思的是,其父杨彪对杨修深陷诸皇子之间的争斗很是不满,父子关系一度冷淡。其后杨彪老树开花,竟又得一子,直接请求致仕。大概能明白杨彪的心思,刘渊允之,毕竟他当初也只是将其当成个“吉祥物”养在长安,想借其名望稳定人心,如今放也就就放了。
  杨彪回乡办了个书院,响应朝廷发展教化的号召。而杨修,这两年来,仕途则不似当初那般顺利了。他也算少年得志了,在刘渊入长安不久后便被召为近侍。中书舍人也当了四年了,却是一点突破也没有,与他同期的伏德,一步一步,都外放为一方郡守。
  杨修也不是蠢人,能察觉到刘渊似乎不似当初那般对他看重,自然想要寻求变。在中书省待得不顺心,自觉有志难伸,瞄上了太子刘瑞。
  对杨修这个名声在外的俊杰的主动靠拢,刘瑞喜而纳之,主动将之求到府中,杨修藉此摆脱了郁郁不得志的中书省。与刘瑞你侬我侬,却不知此事更惹得刘渊不喜。之前身在中书便与刘珝纠缠不清,如今又与太子搞到一起,刘渊觉得此人太不安分!
  有一年多的时间,刘瑞以太子的身份辅助政,意气风发,暗暗培植势力,吸纳人才。一开始还小心翼翼地,生怕引起刘渊的不满,但随着刘渊若有若无支持的态度表露出来,慢慢地也就放开了。
  刘瑞成为太子之前,基本只有那点虚浮的人望,在大夏朝野实则无甚根基。对太子培植自己的势力,刘渊原以为自己能够乐见其成,但事实上,他做不到。
  眼见着刘瑞聚拢部分人心,大夏的臣子们除了效忠他刘渊,还有第二目标,刘渊完全遏制不住自己的猜忌之心。尤其随着时间的流逝,刘瑞这少年果真有些迷失在储君尊位的荣光中,为人变得有些骄矜自负,行事略显跋扈。出入宫廷,前呼后拥,排场十足,更令刘渊不喜。
  此等情况下,刘渊果断将刘珩与刘珝“放”出来了,他不会觉得自己因猜忌而欲以陈、周二王制衡太子,只是想要给刘瑞些压力罢了。果然,其后刘瑞言行收敛了很多,面对刘珩与刘珝,他心里还是有些底气不足的,不敢松懈。
  如此下来,刘瑞这太子的日子再难舒心了,几个兄弟在底下的虎视眈眈倒还是其次,最重要的是刘渊的态度,自己的表现似乎并不怎么令其满意。
  就从今日汇报科举事刘渊的反应,太过平淡,刘瑞觉得自己受了委屈。当然,刘渊也不可能对刘瑞细细解释一下自己的想法。
  沉着张脸,回宫。东宫,帝宫东北处,靠近长乐宫。
  踩着伏在地上的宦者背从车驾上下来,也不管太子卫率士卒的行礼,刘瑞甩袖背手,直入宫中。
  直到在内院中见到逗弄着他儿子的太子妃母子,刘瑞方露出点笑容。乾德六年,当上太子后不久,他就纳了弘农杨氏女为太子妃。不是杨彪那一脉,乃当初引夏军入关之杨众那一脉。
  二人倒还算恩爱,去岁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