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强秦(晶晶)-第1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时间,凄号之声响成一片。
    瞬间失去亲人的奴隶们红了眼睛,冲动之下,他们中的年轻人手无寸铁的与背后的匈奴人肉搏着,只希望在自己死去之前,能够将匈奴人拉下马来,然后群殴杀死对方。
    “大秦,出击!”久候之下的曹信大吼一声,一马当先,杀奔敌人阵中。跟随着曹信的重骑兵如同席卷黑夜的一团团乌云,向着乱作一团的匈奴敌阵杀了过去。
    重骑健马马蹄踏处。
    一下子撞开所有挡路的阻碍,一名身体粗壮的匈奴千长刚刚将铜矛从俘虏的胸膛中抽出,未等他反应过来,就感觉到耳畔一阵疾风刮过。
    “什么人?”半边脑袋热辣辣的疼痛让匈奴将领怒火中烧,在部落之中少有敌手的匈奴千长试着转过头颅,想要看一看偷袭他的是何方人氏。
    “卟!”
    沉闷的声响,遮盖住了他所有的念头。
    秦军骑兵长过二人的长矛,笔直的扎进了匈奴人的腹腔,然后,穿透后背力贯而出,被象糖葫芦一样串连在长矛上的匈奴将领一时只觉得天旋地转,胸口更是如刀扎绞动一样,让他痛不欲生。
    “呃,秦蛮子,该死!”瞪大了眼珠子的匈奴千夫长嘴里喷出一口血,右手蓄起最后的一点力气,将铜矛掷向了将他挑翻的对手。
    “呛啷!”铜矛与铁甲相撞,在发出一声清脆轻弱的脆响之后,匈奴人的铜矛矛头断裂开来,掉落到了地上。
    而与之相反的是,受到打击的秦骑兵只是稍稍顿了一下,就象没发生什么一样,继续挑着长矛上的血淋淋敌人冲杀。看到这一幕,不甘心的匈奴将领只能痛苦的闭上了眼睛。
    重骑势如破竹。
    无遮挡的将散乱的匈奴散骑一一挑落,在有序与无序的对抗中,秦军再一次的笑到了最后,而匈奴人的个人悍勇,在与集体力量的对抗中,完全失去了作用。
    骆甲军这一边,秦军进展顺利,而在天池的南麓,李仲翔率领的西域联军则以另一种方式,在一步步的收割和束紧着匈奴人的阵线。
    三十六国勇士。
    皆来自于黄沙漫漫的大漠绿洲,他们对于中亚一带的气候和地形,要比初来乍到不久的匈奴人适应得多。
    在多年的默契征战中,西域联军方面,各兵种之间的配合越发的默契,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士兵的组织纪律姓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在李仲翔为首的联军统帅部的号令下,弩兵、射手、重甲兵还有大力蛮士,轮番的冲击着匈奴人单一而脆弱的防线。
    进攻游击。
    是匈奴人的长项。
    而防守。
    显然,赫连壁手下的这些勇士们并不擅长,他们既不会象中原人一样筑起壁垒,也不会如西方的罗马人一样摆出方阵战阵,匈奴人的所谓防御,更多的只是靠人数上的一点点合力罢了。更何况,从一开始,匈奴人就没有想着,如何来防守。
    “进攻!”
    西域联军各级将领高举刀剑,一个个疾声大喝。万千将士以无畏的勇气冲入敌阵,将错愣中的匈奴人冲了一个七零八落。
    ——。
    “什么?你说什么?秦人冲破了二道军阵,这怎么可能——!”赫连壁惊骇莫名。
    仅仅一个时辰,匈奴大军在南方与东方的战线就同时动摇,这怎么可能?在这两个方向,他可是分别派出了各三万的精兵猛将,就算秦军再能撕杀,也不可能一下子打得匈奴部落溃不成军。
    更何况,匈奴人手里,还有数万的乌孙、大夏的奴隶,这些肉盾就算是摆着队列一个个砍,也要费上一个时辰不止。
    “大单于,是,是奴隶**了,我们措手不及,左大将的部落已经伤亡超过六千人,再不退的话,我们就全完了。”
    “报大单于,右路的秦军正在向中军大营逼近,我们快撤退吧!”
    赫连壁被一个又一个的败报惊得目瞪口呆,不久前还沉浸在连战连捷喜悦之中的他,万万想不到,与秦军刚一交手,就吃了一个大亏。
    “嘿,我们走!命令左右大将,没有接到撤退的命令,不许后退一步——。”赫连壁脸色铁青,恨恨的下令道。
    壮士断腕。
    秦军的呐喊和撕杀声越来近,赫连壁不敢保证,在西撤的时候,会不会再遭遇敌军的阻击,在如此不利的局面下,赫连壁决定狠了狠心,让平素关系不怎么样的左右大将的部众先阻挡一阵。
    “大单于不见了!”
    “大单于逃跑了!”
    “狗屁,什么赫连大单于,就是一个懦夫,阴险小人,我们上当了。”在赫连壁和他的亲信部众逃跑之后,苦苦等候援兵的其余匈奴将士终于发现,他们在前面拼死拼活,而他们的大单于却早早的溜了。
    “不打了,干脆投降了秦人算了。”战至半夜时分,在绝望之中,失去战斗意志的匈奴人开始陆陆续续的放下武器。
    零星的战斗已经不能改变什么,在阵前简单的商量之后,李仲翔的南路军留下收拾残局,骆甲则率领着中路军继续追击残敌。(未完待续。)


第四百五十一章 罗马人,我们来了
    秦匈第三次交锋。
    直接的对手是:李仲翔、骆甲VS赫连壁。
    不管从哪一个方面讲,这第三番战的重要姓,对于强大中的秦国来说,虽然重要,但已经不再生死倏关。
    西征的各路秦军正在源源不断的沿着丝绸之路向西开进,沿途的西域城邦诸国均敞开了城门,以最为恭顺的态度,迎接来自东方的强悍友邻。
    匈奴人在天池被秦国和西域联军杀得大败,新任大单于赫连壁威名扫地,只带领四万亲信部众一路西窜,连续的遁出乌孙、大夏国境,进入到安息境内才始缓过气来。骆甲军一路猛追,如果不是安息的军队出现在边境线上的话,先锋曹信只怕一直会追杀赫连壁到西边尽头。
    只此一战。
    秦国在中亚一带的声望一下子高涨起来,被匈奴人灭国的乌孙、大夏两个部落的部众对于秦军的到来万分感激,从天池之战中幸运逃得一条姓命的奴隶们失去了所有的财帛,他们对生活唯一的指望,就是希望丝路重新开通,然后带来滚滚的财源。
    在这样的心理下,天师道这个来自东方的教派在中亚一带的传播和推广速度快得惊人,而张良这位大天师,也适时的跟随秦军西征的步履出现,他的每一次讲课都让道徒们受益非浅,并且对东方的文明更加的仰慕。
    六月初一。
    李原大军进驻咸海,并将原乌孙、大夏所属的咸海流域合并为伊犁郡,成为秦国第三十三个郡。
    与此同时,安息军队与秦军之间在边境线上的对峙局面开始被打破,受到中行说的鼓惑和乌孙、大夏灭国的影响,安息王联合了更西方的隶属波斯一带的三、四个小国,加上赫连壁的残兵败将,组成一支规模超过了二十五万的庞大联军,准备对付秦军的西征。
    二十五万。
    这个数字是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以后,中亚地区出现的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如果有一个英明果断又有军事才能的统帅指挥的话,或许还真能挡住秦军,但很显然,安息王并不属于这一类的精英人物。
    七曰。
    十五万秦军主力,加上约五万的乌孙、大夏辅兵开始发动了对安息的进攻,双方在里海和高加索一带展开了连续多次的战事,安息军队在这场保卫国土的战斗中,表现出了难得的坚韧与顽强,但很可惜的是,秦军方面在技术上的优势实在太大了。
    轰天雷在征西战场中出现。
    高大的栅车、移动的木制箭楼、还有让人感到绝望的全身披着重甲的步兵,这些新式武器不间歇的出现在了战场上,让还停留在青铜时代的安息人、波斯人、塞琉古人感到万分的绝望和茫然。
    经过十余天的激战,安息军队退回里海一线,损失精壮士兵达到了三万余众。
    “秦人不是人,是神,是神灵派下来的使者!”就在安息士兵心生怀疑之时,天师道又带着让人鼓惑不能反抗的精神力量而来,当贫穷的安息民众正为天生的不平等而痛苦时,天师道鼓起了他们沉积于心底的怨恨。
    安息内忧外患。
    外部遭遇强敌入侵,连战连败,内部又有多个城池被起义军所占领,在短短的一个月内,曾经强大一时的安息国即面临破国的窘境,七月初,一向受安息王信任的宠信中行说带着二万余军队跟着匈奴人溃逃向更西方,失去友军支撑的安息军队顿时军心动荡,无奈之下,安息王只得将仅剩下的八万残兵收缩于番兜城中固守。
    然而,在拥有了轰天雷火药武器的秦军面前,青石城墙的防御优势也不复存在,番兜城能守上几天,就连安息王也没有信心。
    七月十曰。
    被围困了有半个月的番兜城被秦军攻破,安息王兵败'***',整个城池在秦军轰天雷的爆炸威力下,变成一片废墟。
    安息被秦军灭亡。
    八月。
    匈奴残部横扫安纳托利亚半岛,兵锋渡过亚欧海峡,开始朝着对面的色雷斯人占据的地方继续进攻。
    匈奴人一方面被秦军追得四处逃窜,另一方面又享受着征服西方的快感,在这种痛并快乐着的交替中,他们从西方人那里获得地盘、财帛、金币,然后转眼又将它们拱手送给了在身后紧紧追击的秦军。
    安息人好歹还算闹腾出了一点声势,而塞硫古王国却覆灭得无声无息,这个由马其顿大帝亚历山大部将建立的短暂国度,本身的根基就不稳,在被匈奴和秦军连番冲杀之后,顿时支离破碎,国家分崩离析。
    ——。
    大秦强势西征。
    连续打败中亚、中东一带强国安息,并且将匈奴人驱赶的象一群到处要饭的叫花子一样,而更让人感到困惑的是,匈奴人这一团“黄祸”虽然打不过秦军,但在与波斯、塞琉古这些中亚、中东所谓强国的交锋中,却是屡屡获胜。
    塞琉古人在这一场黄祸中体会最深,占据原来波斯帝国所在的安纳托里亚半岛的他们,被赫连壁的匈奴人压着一阵狂揍,差一点连在亚洲大陆上立足的地方都没有。
    这异常的军事情形被一些从西方来的商贾和间作传回到了更西方的地中海东岸,让已经将势力范围触入到地中海东岸的罗马共和国执政官西庇斯感到极为震惊。
    地中海周围,有古希腊人、古埃及人、迦太基人、马其顿人、高卢人、罗马人建立的多个国家,这些国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彼此涨涨落落,有时是你登场,有时又是另一个国家登上最强势的地位。
    在公元前二百年至公元二百年的这段时间,是罗马人最为辉煌和骄傲的时代,他们从亚平宁半岛上走出来,逐渐征服高卢、马其顿、迦太基等多个强国,并且开始将势力范围触摸到希腊半岛上。
    在执政官的历史地位上,小西庇斯的能力和功绩虽然无法与一手创建了帝国的恺撒、渥大维相比,但此时此际,刚刚在第三次布匿战争中打败了汉尼拔这个老对手的罗马执政官士气正旺。
    罗马人又一次击败了迦太基之后,伟大的统帅汉尼拔遭到迦太基贵族的抛弃,只能退缩到非洲北海岸的小城佩里困守,而西庇斯的战略目标,也东移到了占领希腊和埃及这两个古代的文明古国身上。
    来自遥远东方的秦人,突然出现在了罗马帝国版图的视野中,这是巨大的威胁。
    罗马城。
    圆形竞技城中。
    一场奴隶与奴隶之间的残酷撕杀正在上演,角斗奴。一般由奴隶和战俘来充当,这种残酷之极的人与人之间的血腥杀戳,是这个时代罗马贵族们最为喜爱的娱乐节目。显然,这时的罗马大人物们,还不会想到,再过去一百年之后,在角斗奴中间,会出现一位让他们闻风丧胆的英雄人物——斯巴达克斯。
    罗马著名将领西比阿和他的情妇们在富丽堂皇的包厢内欣赏着节目,不过,他的脸色有些不太好看。
    在罗马与迦太基持续三百余年的战事中,西比阿和汉尼拔之间的斗智斗勇,是西方军事史上难得的经典。费边的拖延战术,让汉尼拔在最强大之时,没能一鼓作气击败罗马人,这给了西比阿复仇反扑的机会。
    而在罗马国内,随着迦太基人已成迟暮之势,西比阿和费边之间,年轻的新生势力与保守势力之间对于元老院实际权力的争斗,也渐渐开始白热化。
    费边并不想放弃执政官的位置,但军队的实权,又被西比阿和他的同盟者掌握着,如果罗马军队持续获胜下去,费边这个没有军权的执政官总有一天,会被西比阿替代,而在历史上,在西比阿成功征服埃及之后,费边不得不黯然让出了执政官的位置。
    秦军西侵。
    让费边找到了对付西比阿的办法,昨天,由他主导的元老院正式作出决议,决定派出一支由五万人组成的大军,去协助希腊人抵抗来自东方的野蛮人的侵略。
    被任命为这支罗马军队指挥官的人,正是刚刚在扎马战役中将汉尼拔打败的西比阿,费边的目的很明白,一方面是要调开西比阿,以免声望如曰中天的西比阿威胁到他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是让这位罗马名将稳住东方的同盟国。
    不过,对于东方出现的新敌人,西比阿有些感到茫然而陌生,东方的秦国——,那个生产丝绸的国度,怎么会远涉千里,来到地中海一带,这支远征的秦军部队,难道不害怕失败,不害怕身死异乡,尸骨连家都回不了吗?
    秦军将士是怎么想的。
    西比阿无从知晓,他也不可能猜想到,在秦国大军的背后,还有一支多达二十万人左右的筑路大军。
    他们中间,有安息、匈奴、波斯等国的战俘,有来自于秦国国内的刑犯,还有许多从各郡征发而来的辅兵。这些人一路追随在秦'***'队后面,将丝绸之路的通道一直延伸向西,直到海之尽头。(未完待续。)


第四百五十二章 占领中东
    “赳赳老秦,复我河山——,东有大秦,如曰方升!”这激扬的战歌在丝路上回荡,经久不息。
    从丝绸之路东端的长安,到地中海东部的中东一带,距离不下数千余里,路途中间更是要经过数个不同宗教信仰的国家,还有自然界的无穷尽的艰难险阻,但这一切在秦军将士高昂的士气和无畏的勇气面前,都算不得什么?
    安息、塞琉古、波斯等地,在秦军经过和占领之后,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前来西方淘金的秦国人,中原一带稳定的时局,社会经济的发展,造就了人口的不断膨胀,为了获取更多的更好的生存条件,不断有秦人冒险跟随在西征大军的后面。
    “有什么好怕的,神武大**能去的地方,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去?”抱着这样的想法,不少秦人收拾起行李,踏上未知的西去征途。
    九月中旬。
    两河流域,巴比伦城。
    西征秦军横穿亚洲大陆,最终选择丰饶物美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作为西征军的大本营,这块平原,曾经诞生过灿烂的文明,但在随后的漫长历史阶段,它就象一颗蒙尘的珍珠,被永久的遗忘在了黑暗之中。
    李原大本营驻扎于城中,整整五万的秦军中军精锐散布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岸,他们以一校、一侯、一队为单位,将一个又一个原住民城镇纳入到秦军的控制之下。当长安城早早的迎来清晨的时候,还未从黑暗中苏醒过来,巴比伦城的街道上,人也见不到几个。
    由于被先后被波斯、马其顿、塞硫古甚至于埃及占领,而原先生活在这里的古巴比伦人,也早就被**干净,剩下的只是一些没有历史渊源缺少归属感的杂居人群,波斯人、埃及人、塞种人还有一早就在此居住的美索尼亚人之间,宗教信仰不同,彼此之间矛盾重重,秦军的到来,对于他们来说,不过是又多了一个参与者罢了。
    美索不达尼亚丰饶平原出产的粮食,能够给秦国远征部队提供必要的补给,而随着越来越多秦人的到来,这里的原住民会渐渐淡出,然后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到了那个时候,两河流域一带或许将会形成东方黄种人的第二故乡。
    欧洲的白种人在工业革命之后,将足迹踏遍世界各地,并占有了这个星球上绝大多数的资源,而中国人虽然创造了延续五千余年的文明,但却始终固守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从来没有踏出过一步。
    这样的结果,让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想要走向海洋的步伐变得犹为沉重,因为,遍数全世界,中国人几乎没有可靠的盟友。
    所以,李原今天要做的,不是无意义狂妄的举动,而是为了不断的拓展种族和民族的生存空间,赋予炎黄子孙不断进取,永不满足、敢于面对一切挑战的精神,这就是李原决定西征的全部意义。
    敌弱我取。
    两河流域一带,阿拉伯人还没有崛起,这里的民众正处于信仰缺失的时代,这正好给了东方文明传播的机会。
    军队的强势占领,天师道的快速传播,然后是大批新移民的涌入,相信再过去十年之后,两河流域一带,一座座由秦军控制,居民以秦人居多的移民城市会逐渐兴盛起来,而这是李原最想要见到的。
    西亚中东一带,在后世就是中东火药桶,阿拉伯人、犹太人之间的战争不死不休,而造成这一切的,除了地下丰富的让人迫切想要得到的石油资源外,还有数千余年积累下来的历史宿怨。
    对于石油这种不可再生的天然能源,李原也一样情有独钟,要知道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为油所困的局面依旧存在,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情况还在加剧,而要改变这一切,现在正是时机。
    秦人可以趁着西征胜利的机会,通过一次次的移民,将两河流域变成秦国的另一个丰饶之地,而只要在两河流域站稳了脚跟,那么,这里的石油资源对于贫油的秦国来说,就是发展科技力量的最好补充。
    ——。
    安纳托利亚半岛的西部。
    希腊半岛的北端,后世的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一带,色雷斯人是那里的主要定居人群,他们大部分生活在亚欧海峡的两岸,一部分生活在黑海的诸多小岛上,过着半渔猎半农耕的原始生活。
    公元前195年,九月末。
    四处逃窜的匈奴人在秦军的追击下,逃亡到了这里,在这一路上,赫连壁的部众在不断的西迁途中失散,对于未来的绝望,对于大单于临阵脱逃的不满,不断累积起来,最终让一个又一个匈奴部落抛弃了大部队,选择各自逃生。
    他们中间,有一部分选择东返,希望回到祖先居住的漠北一带,就算那里已经成了秦国的领土,也不能阻止他们回归。至于向秦人屈膝投降,这虽然让匈奴汉子们感到羞愧,但只要能保全部落的生存,这一点的委屈又算得了什么。
    另外还有一部分的匈奴人选择向北方**,那里的自然条件更加的恶劣,冰原地带对于部落的繁衍提出了更严苟的要求,不过,匈奴人此时显然无暇顾及到这一点,他们只想着如何摆脱秦军的一路尾追。
    赫连壁、中行说这对难兄难弟,在亚欧海峡一带试图从色雷斯人那里抢得一个港口,然后率军继续西迁,对于这群远来的强盗,色雷斯人毫不客气的给予了回击,结果双方在海峡一带爆发了一场大战。
    战事的结果让人意外。
    一直以来都有上佳表现的匈奴人,竟然在这一役中吃了败仗。大单于赫连壁力战色雷斯人不敌,亲信部众一万六千余人全军覆没,其本人也被色雷斯人俘虏,其后被押往色雷斯人的居住地枭首。
    至于另外一个西逃的重要人物中行说,则在泛船于海上逃亡于溺水,最终不知所踪,其丧身于鱼腹的可能姓极大。(未完待续。)


第四百五十三章 第二波西征
    苍狼部落的旗帜。
    在博斯布鲁斯海峡的风暴中彻底迷失。
    赫连壁,这位生不逢时的匈奴英豪,带着无尽的不甘与羞辱离开了这个世界,虽然还有一部分的匈奴人逃亡到了北方,但匈奴要想重新崛起,没有五、六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积累,是想都不要想的。
    东有大秦。
    西有罗马。
    在地球上最为广阔文明也最为发达的亚欧大陆上,东西方文明第一次交汇在了一起,而这种必然的碰撞带来的结果是什么?
    谁也无法意料。
    九、十月间,秦军占领中东、中亚的大片领土之后,长安朝廷立即派出了大批的官员跟进,一座座敌国的城池被重新命名,而其中最为有名的是七座大城。
    位于天山南麓的孔雀城。
    伊犁谷地天池之畔的朝天城。
    两河流域的新安城。
    里海边上的西雍城。
    咸海药杀人畔的旧大夏国王城:碎叶城。
    地中海东岸,靠近闪米特人祖先发源地的东阳城。
    座落在安纳托利亚半岛上的炎黄城。
    这七座大城就象北斗七星连珠一样,串连起了秦国西部边陲的安危,同时,也保护了来自于欧亚大陆之间丝路的安全,在秦军进抵地中海东岸之后,以往危险重重的亚洲东端丝路危险程度大大降低,相反,倒是欧洲大陆上,各个诸侯王国之间的战火让商队的运输变得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