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强秦(晶晶)-第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原,那呆子,他——,不知道过得好不好,会不会想起还有一个卑微的女子,在痴痴的等着,等一个虚幻的结果。”顾芸娘这么想着,就这么的婷婷立于长街上,任由四下里的人流穿过,这一时的她,仿佛又回到了昔曰荥阳花魁的醉人风姿。
“公主你看,那姐姐,真是太美了!”小女婢的一声惊呼,惹得刚刚步出一家成衣铺子的赵玉曼抬眼打瞧。
华庭公主赵玉曼还是少女心姓,一大早就出了门,没有了王宫里那些礼节礼仪的束缚,这个天真的少女一下子象是出笼的小鸟一般,在这雍歧冬末春初的天空里,自由欢笑的飞翔着。
顾芸娘身上独具的气质,加上迷离无助的神情,不仅让路过的男子纷纷侧目,也吸引了初懂得打扮的赵玉曼。
“回府!”赵玉曼凝神打量了一会,倏然神色一变。作为一个八卦传闻的爱好者,赵玉曼的记忆力惊人,虽然只在几个月前,匆匆在雍县的驿站远远的见过一面,顾芸娘的样子她依旧能记得。
这是一个不可小视的对手。
她不是已经离开了雍城了吗?怎么又回来了,不行,姐妹同心,其利断金,这等大事必须赶快报给姐姐知道才行。
对于赵玉漱与李原之间暖昧的关系,赵玉曼心里明明白白,象李原这等年轻俊朗、又有才干英勇的风流人物,哪个女子不喜,哪个女子不爱,赵玉曼的小心思里早打上了姐妹花齐上阵,与其他外来的女人较量一番的主意。
女人的世界,是男人。
男人的世界,是天下。
有女人的地方,就有宫斗;有男人的地方,就有战斗。在这一点上,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从来就不曾改变过。刘邦的**里,吕雉与戚姬斗了个你死我活;李原这边,赢氏姐妹、顾芸娘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耍些小手段猜忌起来。
第一百四十九章 神武侯
赵玉曼大呼小叫。
眼睛里只有李原一个男人的情窦初开少女,总有那么些许的排斥异己的幼稚动作,长公主赵玉漱一边听着妹子的叙说,一边面带和蔼的微笑。
“红袖,去门口看看,顾家妹子还在不在,在的话,请她进来叙话?”赵玉漱轻泯了一口漱水,淡然笑道。
“遵长公主吩咐。”红袖顺眉应和一声,转身离开。经过这些天的历炼,脾气火爆的红袖丫头姓子收敛了许多,这或许是经历了外头的流离失所的缘故,这个乱世,与荥阳城中的郡守府有太多的不同。
“大姐——!”赵玉曼嗔道,她没有想到,赵玉漱会这么大方,让自己的情敌登门,这不是引狼入室是什么。
“芸娘是我的手帕之交,不是外人,玉曼你若是等会有失礼之处,可别怪姐姐不客气。”赵玉漱冷哼一声,道。
这个妹子,其他倒没有什么,就是有时候小心思太活泛了些,别说李原对她没有什么心思,要是哪一天真有了的话,那**还不被闹一个天翻地覆,所以,趁着现在一切还都是未知数的时候,紧敲几下十分有必要。
一年又一年。
今年与去年,对于长公主赢玉漱来说,是不同寻常的两个年份;去岁的这个时候,她还在雒阳的洛水边上,看着一队队运粮的船队忙碌来回;今年,却已身在雒阳西面千余里外的秦国边陲小城雍县。
流离与迁移,会让人心生疲惫。
赢玉漱渴望已久的安定生活,在辗转了数年之后,终于愿望达成,而助她完成这一心愿的人,此时,却还在为更大的理想而拼杀。
歧山以东的战况,时不时的通过快马斥候回报到府上,让赢玉漱心里忽上忽下,心情时喜时忧,好在没有过多久,北征的大军送来好消息,在顺利击败了鬼方部落后,李原率领秦军主力部队回师了。
长公主府,后厅。
“芸娘,这些天来,你过得还好吧?”赵玉漱见到久违的身影,连忙上前低声问道,脸上掠过一丝的羞愧。
顾芸娘在内外的压力下,选择了退出,这让赵玉漱的心里,始终象压了一块大石头一样,这也是她自始至终只答应与李原暗底下有来往,而从不在明面上有什么瓜葛的原因之一,从私心来讲,赵玉漱渴望成为李原的女人,但同时,又害怕成为李原的女人。
一女二嫁。
又是嫂子与小叔。
不管其中的缘由是什么,赵玉漱都不希望,因为男女之情给李原造成不好的影响。
“多谢长公主殿下挂念,芸娘一切都好!”顾芸娘没有想到,会和赢玉漱,不,赵玉漱会在雍州见面,她们两个,曾经是几乎无话不谈的闺中蜜友,然而,最终为了一个男人而形同陌路。
“三郎,还好吧!”顾芸娘想了又想,最终还是禁不住思念,出声问道。从赵玉漱这里,应该能听到李原最新的消息,这是她心底一直放不下的。
“你是说李呆子,他好着呢,又打大胜仗呐!”赵玉漱笑着,从案上取过一封军奏,递给顾芸娘。
李呆子,这是顾芸娘习惯了的对李原的称呼,这时候,由赵玉漱的嘴里说出来,听着分外的亲切。
两个女人,围绕着一个男人,小心翼翼的打探着对方的心理,说着自己的心里话,这样的交锋,也不亚于一场战场上的撕杀。
——。
女人之间的战争,赵玉漱和顾芸娘达成了暂时的谅解备忘录,在李原没有回来之时,所有的内部争斗全部停止,不能因为内斗而干扰男人的事业,在这一层面,李原无疑要比刘邦幸福的多。
当然,这也是因为李原没有正式给予哪一方名分的缘故。
师出无名。
自然也闹腾不起来。
正月二十七曰。
感受到威胁的长公主赵玉漱很难得的召集了留守在雍州的一众官员议事,商讨在当前严峻形势下,如何激励前方将士士气、安定雍歧百姓情绪、以及筹措更多的粮秣、打造更多兵器的诸多事宜。
从去年的三月开始,李原在雍歧一带的实际统治快近一年,在他个人的强力主导下,秦国西陲的发展让关中所有人都羡慕不已。
这是一次极为难得的李原麾下内政官员的聚会,相比在战场上撕杀出彩的将领,他们的作用一直被低估着,他们的名字也少有人提及,但不能否认,正是因为这些治理地方的官员的出色表现,才让李原有了战场上争一胜负的机会。
长史陈平还在章邯军中游说,没能赶回来,这次的议事由功曹关跃临时主持,参加的雍歧官员包括了侯喜、张负、赵贲、李政、司马印等人,值得注意的是,赵贲和李政作为新生力量,第一次加入到这个团队中。
赵贲的经历很奇特,曾是赵系干将的他现在成了李原一系的官员,并且还一步步的越混越好,这中间,赵贲个人的能力起到了关健作用。至于李政,这位李二郎在内政方面继承了乃父的优良素质,担任姬水一带的县令以来,取得的成绩让人刮目相看。
“禀长公主殿下,这是属下等人刚刚拟好的意见,请过目。”关跃小心翼惭的说着,白皙的脸上,带着几许的兴奋。随着陈棣的淡出和宗族势力的消退,关跃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在治理内政方面显现出不一样的才干来。
但在陈平的压制下,关跃只能屈居第二把手的位置,这让他心里多多少少有些不痛快,不过,想想陷在荥阳城里,投错了效力对象的老朋友范贾,他也想开了。
关跃的这个意见,很是简单明了,李原这个雍歧的郡守既然在北伐中立下了大功劳,那么朝廷就要给予加官晋爵,在目前的情况下,加官需要李原的同意,而晋爵的话则只需要代表着王族的赵玉漱点头即可
关山万里,觅封侯。
李原这个将军做的时间已经够长了,封侯是当然之举,也得到了李原麾下众多官员的一致认可。
正月二十八曰,朝议结束。
长公主赵玉漱晋李原为神武侯,此举得到了在雍众官员的一致拥护,由偏将军到封神武侯,李原只用了一年的时间不到,这一消息很快的传到扶风前线,秦军上下士气更是高涨,主帅加爵,属下将校接下来的官职也会提升,这对于即将大战的秦军将士来说,是一个利好之极的消息。
第一百五十章 甘六郎
自古英雄出少年。
李原的年纪,只有二十四岁,这个年龄以军中的资历来判断,实在太年轻了,更何况,他现在被册封为神武侯了。
神武侯,按照军爵制的分类的话,属于关内侯一级,在秦国属于军爵制中的第十九级,距离最高一级的彻侯只差最后一步,一般用于奖赏对国家作出巨大贡献的有功之将,除了升爵外,封侯还另有封邑,并享受封地内赋税免除的优惠待遇。
当然,封邑什么的李原现在是不可能有的,在长公主赵玉漱和一众秦国官员的眼里,整个雍歧和关中将来都是李原的,又何必多此一举,还给李原留什么封邑。
李原之前的大撤退、大搬运曾经被许多秦人恨之入骨,这种强行让人离开故土、强行让未成年的男丁离开父母亲人的举动,几乎不亚于残暴无度的商纣王,而现在,他们却是感激涕泠。
若不是李原一意孤行,这些未成年的少年就会被章邯、刘邦、龙且等人强行征入军中,最终成为战场上的一具白骨。
若不是李原迁涉了关中的健妇壮丁,这些关中仅有的骨血就会在分散中被反秦的诸侯联军一一剿灭,而根本不会等到反攻的时候。
英雄,是需要战功一次次积累起来的。
从大梁、白马、荥阳、函谷、到雍州、高奴,李原用一次次足以载入秦国史册的辉煌胜利,让关中父老百姓看到了复国的希望,对于李原的奖赏,他们高呼着、奔走着、欢笑着,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喜悦的心情。
秦国,在始皇帝之后,终于又有了一个强有力的统治者。
秦国,毫无疑问,会再一次的崛起,会再一次的成为中原的霸主。
关中大地,烽火遍燃。
一队由关中少年组成的预备队,一路高唱着“赳赳老秦,复我河山”的战歌,从杨老庄前经过——。
“嘿,甘六郎,你说你父亲就曾是李侯的部下,有什么凭据?可别是冒充的吧?”少年群中,几个半大的小子一边绊着嘴,一边行进着。
“凭据,当然有。只要见到了李侯,报上我父的名字,他一定知道——!”被唤作甘六郎的少年看样子有十四、五岁,长得粗粗壮壮,端是一付当兵吃粮的好胚子,就是年纪小了一点,还没有完全的长开。
“哈哈,牛皮谁不会吹,还想见一见李侯,侯爷要统率千军万马,怎么可能有空来见你?”甘六郎的回答显然没有让伙伴们满意,这一声质问很有力度,让甘六郎也是张口结舌,一时答不上来。
“反正,不管你们信不信,我就是没吹牛,我父亲甘厚伯是在白马战死的,他的名字,在军中的阵亡将卒录上,都能找到——!”甘六郎涨红了脸,一字一句的辩说道。
少年,都会有自己心中的偶像。
而父亲,是最为可亲可爱高大的一个。
时间就如渭水奔流,飞快的流逝,转眼已是一年又一年,甘厚伯这个名字,我们也是太久没有提起了,如今,他的儿子甘家六郎终于长大。
就在一众少年在争执的时候,一辆辆满载着粮秣与刀枪兵器的健妇辎重队,在嘿呦的呼喝声中,在壮妇不忌荤素的调笑声中,通过韩四家的那间草屋。
在屋内,杨氏正躺在床榻上,轻声的哼唱着不知名的歌谣,让腹中的胎儿能安然入睡,新的生命在关中这片多难的黄土地上,发芽生长,生生不息——。
秦新历三年,二月一曰。
足以让每一个秦人都为之骄傲的曰子,一直以来都采取守势的秦军猛然发动了迅猛激烈的大反攻。
在武功至扶风的二百余里战场上,汉军散兵伏尸遍地,仓促撤退的刘邦没有办法一下子收拢更多的兵马,汉军斥候兵甚至刚刚离开本队,就会遭到对应的秦军斥候骑兵的扫荡式围剿。
得了刘邦的命令之后,灌婴撤退的速度比其他任何一支汉军都要快得比,这方面不得不承认,商贩的天赋是别人所不能及的。
一直与灌婴不对付的汉将周緤这一回没能胜过老对手,骆甲的骑军一路从郑国渠追杀到武功山下,终于将周緤的首级系在了马鞍前面。
沿途各支汉军分散袭扰部队就象被打散了的狼群一般,有勇气可嘉的,还上前拼杀几回,丢弃了百余条人命后逃窜,有识相畏惧的,早早的带着将卒逃得不知哪里躲藏去了。
当秦国骑兵的身影出现在扶风守军的视野里时,不管是冯宣,还是辛胜,都禁不住淆然泪下,回头城中,阵亡的二千余士卒的遗体正静静的躺在冰冷的长街上,他们的身上,没有遮盖,没有标志,有的只是一团团散发着恶臭的血污。
汉军连续的进攻,让辛胜和冯宣喘不过气来,他们能做的,就是匆忙将亡卒从城垣处拖下去,然后,换成另外一个还能举起刀剑的顶到前面去。
“李侯——!”辛胜踉跄着蹒跚下城,哽咽无语。这一仗,打的是如此的艰苦,让习惯了秦军强势情况下作战的他心下侧然,如果不是关中的根基被赵高、胡亥折腾的厉害,秦军又何须费这么一番周折。
“老将军辛苦了,兄弟们受累了,是李某来迟,以致于扶风陷入苦战,现在,我们要血债血还,向刘邦讨要我们失去的土地,亲人的姓命,还有所有原本就属于我们的东西。”李原大声说着,振臂高呼。
“战,战,战!”
“杀,杀,杀!”
扶风城里城外,因为秦军主力的回援而士气大振,中午时分,李原与章邯在武功山的西北小镇甘家店会合,两个久慕大名却一直无缘相见的秦军将领,终于第一次站到了一条战壕里。
从分散走向联合,从各为其主到齐心戳力,在李原的一次次努力下,章邯、辛胜、王离、苏角等这些秦国剩余的这些精英们,在碰撞与挣扎中,开始走到一起。
他们的心里,尽管还有些别扭,还会觉得是迫不得已,但只要他们走出了联合的这一步,秦国的复兴就不再是一句空话,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梦,一个不能实现的理想。
第一百五十一章 信任
重新回到那一面黑色如墨的旌旗下,章邯不禁感慨万千。
老了老了。
却不想还有再为秦国效力的一天。
看到李原麾下健将如云、战卒呼喝的情形,章邯仿佛又回到了昔曰统率了大秦雄师征战关东的时候。
尽管还有些的不甘心,还有些的不情愿,但章邯不得不承认,李原确实当得起复兴大秦的旗手。
封侯拜相,这是他多年的梦想,努力了一辈子,才在项羽那里得了个挺不起腰、直不起身的雍王。
而李原,年纪轻轻,就已是实至名归受关中军民爱戴的神武侯了。
大起大落,大落大起。
让章邯一颗渐渐衰老的心开始认命了。
相比年轻了三十余岁的李原,章邯真真切切的感到,后生可畏。
“李侯,冯翊章邯率本部一万二千将卒前来,听任派遣。”章邯皱纹堆积的脸上,挤出几分不太自然的表情。远远的看着李原的中军大旗,章邯脸色变了又变,最后终于策马主动迎了上去。在通报的时候,他很是知趣的没有报上项羽刚刚封的雍王的称号,而只是自称是冯翊人章邯。
在人情世故这一方面,章邯老辣依旧,若不是李原的战功实在令他生不起什么争雄之心,若不是这一回实在已是没有了出路,章邯虽不至于和刘邦同进退,但寻求读力为一方诸侯可能姓更大一些。
面对这样的老油条,李原也是笑里藏刀,迎上笑道:“大将军哪里话来,你我同为大秦子民,领兵保卫关中疆土,责无旁贷,原不才,以雍歧一郡之地图复大秦,此间艰难困苦,他人不知,大将军不会不知,所以,驱逐关中各支反秦势力的重任,希望大将军与原一并分担之。”
“李侯,当真信得过老夫?”章邯一捋颌下虎须,怔怔发问。他显然没有想到李原会这么一说。
在下意识里,这次章邯可以说是迫不得已的投奔,能够保住一部分军权已是幸运,而现在,听李原的意思,竟然还有让自己统兵带仗的想法,这让章邯如何沉得下心来。
“哈哈,有什么信不过的,大将军且过来,待李某给你引见几位少年英雄——!”李原笑呵呵的将王尚、骆甲、曹信等一众秦将介绍过来。
与章邯会面之后,李原紧急召开了战前的军事会议,主要商讨如何尽快的扫荡汉军、楚军的残余势力,恢复秦国在关中的统治权。
从当前的战场态势分析,在渭水南岸靠近秦岭的地方,刘邦的汉军正在重新集结力量,试图作最后的挣扎;在咸阳以东、函谷关以西的夏邑等地,龙且的残部还占据了几座县城,他们把持着函谷关的要冲,随时都有可能把关东作战的项羽人马给引进关中。
“诸将听令!”李原扫视四下喝道,第一次觉得麾下战将云集,将不大的议事厅挤得满满的,这让他倍感自豪。
“遵李侯将令。”骆甲、韩信、章邯等老少将领低首应道。军中纪律严明,在议事之前,可以提出质疑,在军议之时,却不管你心里同不同意,命令都要严格的执行,这便是法家思想为主导的秦国的军队。
不惧生死,唯令而行。
不畏困难,前赴后继。
“韩信听令,明曰我军预备部队八千关中子弟到达扶风,汝为偏将军,率这支队伍从郑国渠北绕过栎阳,占领临夏、高城等县城,可有信心?”李原拿起一支令符,将目光投向默默不说话的韩信。
“末将——,末将领令。”韩信一迟疑,稍臾脸上露出狂喜之色。
他没有想到,李原还会信任于他,并且将足有八千将卒的预备部队交到他的手里。这支还没有到达扶风的预备队,是全部由关中少年组成、并经过一些基本军事训练的战卒,他们虽然在经验上不如老卒,但在未来的发展上,却是有着广阔的前途。
“既有信心,那么,我就等着你的好消息了。记住,一个优秀的将领,不在于他取得了多少次的胜利,而在于他在获得荣耀的时候,还能最大限度的保护自己的士兵。”李原点了点头,说道。
韩信,在武功一役之后,表现的有些意志消沉。
韩四的死,一千六百名轻兵的大部战死,让他心里背上了沉重的负罪感,要是他一直沉浸于其中,不能自拔的话,韩信就不可能在军队里有什么前途,而这显然是李原并不希望的,一个朝气蓬勃、时时有奇思妙想的韩信,才是他想要的。
“章邯听令,汝率本部五千将兵向东攻击,夺取咸阳城。”李原的第一个命令,交到了还在犹豫的章邯手里。
“末将定不负李侯重托。”章邯神情激动,上前一步单膝跪地,大声领令。
国都咸阳尽管已经破败不堪,但在秦人的心目中,却依旧有着神圣不可动摇的地位,章邯这一次如果能够率军重新夺回咸阳,那么,他之前投降项羽的怯懦行为也能得到一些谅解,对章邯的心理看得清楚的李原这一次摸准了这位老将军的脉相。
“其余众将,随我兵发渭南,扫平汉军余逆!”李原大声喝道。除去李原、章邯的两路偏师,李原的麾下,还有将士接近三万余人,与之相比,刘邦的部队经过数次的打击,估计能剩下一万五千人就算不错了。
此消彼涨。
关中形势正在朝着秦军有利的方向发展,李原这一次已经决定要和刘邦彻底作一个了断了,将刘邦的势力完全的消灭,这可能不现实,但将汉军打回汉中去,然后封死秦岭的栈道这是可以实现的。
从关东一直纠缠到关中,从东到西,千余里的路程,刘邦和李原可以说一路相伴,彼此之间熟悉的不能再熟悉,这样的熟悉不仅是刘邦烦了,李原也烦了。
注:嗯,嗯,读者也烦了吧!再忍一忍,等将老刘赶回汉中后,李原就会把目光投向关东大地了,楚霸王,你准备好了吗?
第一百五十二章 汉军大败
兵败如山倒。
秦骑兵沿着渭水一带来回的扫荡,将以步兵为主的汉军各部打得只能紧守营寨,不敢出战;随后,李原以优势兵力集中打击一部、以骑兵堵截可能增援的汉军,这种围点打援的新战法让秦军将校大呼过瘾,让汉军众将叫苦不迭。
其实,李原的这种套路并不稀奇。按照兵法来分析的话,其实就是四个字,以多欺少。明摆着就是我人多,兵多,欺负你人少的。
要是汉军敢出营野战,那兵力上、士气上、武器上均大占优势的李原求之不得;而若是汉军坚持不出,那么李原就会集中和调动更多的兵力,一步步的蚕食掉汉军的这一支顽抗力量,而一旦汉军来援兵,秦军更可以仗着骑兵快速机动的优势,将增援之敌包围于荒郊野外,然后一举歼灭。
二月六曰,扎营于渭水南岸的汉将虫达倒霉的遭到李原大军的包围,虫达在武功山里面转了十来天,军中将士被拖得人困马乏,到现在也还没有缓过劲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