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懒散初唐-第4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哈哈~我倒是希望这个拔灼不退兵,以李道宗和乔师望的能力,再加上十九州的兵力集合在一起,前面又有田仁会配合,薛延陀几乎是必败无疑,若是能够将拔灼的大军全部留在夏州城下,日后薛延陀也就不足为虑了!”李休这时也是大笑一声道。
  当然话是这么说,不过李休并不奢望拔灼真留在夏州,毕竟面对大唐的反击,哪怕是再蠢的人也知道暂时退避,以草原的广阔,再加上薛延陀又熟悉草原的地形和气候,想要躲开唐军的追杀也并不是很难。
  “嘿嘿,说不定这个拔灼还真会留在夏州与咱们的大军决战!”不过也就在这时,只见赵德言却忽然再次一笑道,笑容中也带着一股说不出的阴险。
  “拔灼真的敢和咱们硬碰硬?”李休听到赵德言的话也不由得再次惊讶的问道,他了解赵德言的性格,如果不是有一定的把握,他肯定不会说出上面的话。
  “如果能够蒙蔽一个人的眼睛和耳朵,再做出一些适当的诱导,就可以让这个人按照我们的意思去做一些事情,而现在拔灼这个人就已经被我们飞奴司蒙上了眼睛,同时也塞上了耳朵。”只见赵德言这时得意的一笑道,这也是他今天来找李休的主要原因,因为他做了一件最得意的事,但偏偏又不能对别人宣扬,万幸还可以和李休说这件事,否则他非憋出病来不可。
  “你……你们飞奴司在拔灼身边安排了细作!”李休听到这里也是一惊,随后就反应过来睁大眼睛向赵德言道,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拔灼的反常也就可以解释了。
  “哈哈哈哈~果然还是瞒不过驸马,为了这个拔灼,我们飞奴司也是下了大力气,不但在他身边安插了人手,而且还收买了一些重要的薛延陀贵族,也正是有这些人,才让拔灼不自量力的想要与我们大唐决一死战。”赵德言看到李休惊讶的模样,这时也不由得得意的大笑道,为了薛延陀,他们飞奴司布局数年,今日总算是看到效果了。
  “太好了,若是拔灼不逃,薛延陀必定元气大伤,到时不用咱们动手,周围的其它部落就能把薛延陀撕碎了吞下!”李休当即也是击掌赞道,前段时间他还和李世民商议,准备在灭掉薛延陀后彻底的分化瓦解草原上的势力,只是后来曳莽败的太快,这让李休还有些失望,却没想到峰回路转,飞奴司布下的棋子竟然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嘿嘿,拔灼现在是野心勃勃的想要完成他父亲夷男未完成的功业,那就是统一草原,只不过薛延陀虽然强盛,但是有咱们大唐在,草原上的人心就无法统一,特别是南方部落更是心向咱们大唐,根本不会听薛延陀的号令,而想要改变这种情况,唯一的办法就是击败咱们大唐的军队,这也是拔灼心中最渴望的,所以我有八成的把握可以肯定,拔灼应该会和李道宗等人的大军正面打上一场!”赵德言这时再次阴险的一笑道。
  听到赵德言的话,李休也不由得大为赞叹的点了点头,飞奴司这样的间谍机构如果用的好,的确可以比得上十万大军,甚至屠城灭国也不在话下,比如当初突厥被灭,赵德言就在其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而现在他不过是将对会突厥的手段用在了薛延陀身上,薛延陀虽然强盛,但是与当初的突厥相比还是差得多,连突厥都扛不住这样的阴招,更别说薛延陀了。
  薛延陀已经落到大唐的圈套之中,这让李休也大为感兴趣,于是向赵德言打听了一下他们在薛延陀的布局,结果越听也是越惊讶,因为飞奴司在薛延陀的布局极大,而且时间的跨度也极长,甚至在当初突厥灭亡时,飞奴司就已经在薛延陀开始布局了,当时还是马爷主持的,后来虽然荒废了一段时间,但是自从赵德言接手飞奴司后,就重新开始了对薛延陀的布置,也难怪拔灼被飞奴司玩弄于股掌之中了。
  除了薛延陀那边的情况,李休还向赵德言打听了一下草原其它各部的情况,毕竟只要这次能灭掉薛延陀,大唐就会开始执行吞并草原的最后一步了,只是最后一步并没有一个确切的计划,所以李休也需要对草原多一些了解。
  赵德言执掌飞奴司,北方草原也是飞奴司监控的重点,所以他对草原上的形势也比任何人都要了解,而随着他的讲述,李休也对北方草原的情况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渐渐的他心中也有一个大概的想法,虽然这个想法还不是很成熟,但也许可以和李世民讨论一下。


第1299章 最后一步(上)
  薛延陀虽然称雄漠北草原,但实力远无法与当初的突厥相比,更何况现在的大唐也不是贞观初年的大唐,经过李世民十几年的努力治理,大唐的实力比当初翻了数倍,别说小小的薛延陀了,就算是当初的突厥还在,恐怕也不敢正面挑战大唐。
  然而薛延陀的新任可汗拔灼却被陷入到飞奴司的圈套之中,不但身边安插有飞奴司的细作,而且连一些重要的薛延陀贵族也被飞奴司收买,有这些人在,很容易让拔灼做出一些错误的判断,比如这次他主动出兵攻打夏州,而且还准备要与唐军决战。
  其实拔灼并不是不知道唐军的强大,只不过刚刚继承汗们的他这时也是野心勃勃,一心想要超过自己的父亲夷男,而夷男最大的心愿就是统一草原,使得薛延陀能够成为突厥那样强大的帝国,可惜他到死都没能完成,所以现在拔灼也继承了他的这个心愿,而想要统一草原,就必须打败唐军,哪怕不能将大唐的势力从草原上赶出去,也能树立起自己的威望。
  也正是在上面这种想法的驱使下,利欲熏心的拔灼才决定冒险一搏,若是能够从正面击败唐军,他就可以树立起自己无知的威名,从而收服更多的部落为自己所用,甚至彻底的将大唐的势力赶出草原。
  拔灼的愿望是美好的,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任何计划都不可能一丝不差的与现实重合,总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之的事情,使得本来美好的计划无法实行下去,甚至得到截然相反的结果,比如拔灼这次美好的愿望就落了空。
  李道宗与乔师望都是大唐名将,他们两各率数万大军赶往夏州求援,本来他们以为拔灼应该会在他们到达夏州前退走,但却没想到拔灼非但不走,反而还在夏州城下摆开与他们决战的阵势。
  对于拔灼的反常,李道宗和乔师望刚开始都是吓了一跳,以为对方有什么阴谋诡计,所以在刚到夏州城下时,竟然不敢进攻,不过后来试探了几次后,发现拔灼的确是想与他们正面决战,这才让李道宗等人放下心来,随后这两路援军与夏州城的田仁会三路大军齐发,与拔灼的大军展开了决战。
  拔灼这次攻打夏州也是有备而来,整个薛延陀控弦之士超过二十万,而他这次一下子带来了十五万,如此兵力也足以横扫草原,相比之下,李道宗与乔师望一共才带来六万援军,哪怕加上田仁会手下的一万守军,也还不到拔灼兵力的一半,这也是拔灼信心满满不肯退兵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过拔灼还是太年轻了,虽然军队的数量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了这支大军的实力,但除了数量外,质量却更加重要,大唐这些年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屠城灭国无数,早就让唐军培养起一种无敌的信念,特别是对外作战时,大唐的军队以少胜多的战例也是数不胜数。
  除了必胜的信念,唐军的装备也不是薛延陀能比的,无论是武器、铠甲、补给等方面,大唐都远比薛延陀要强得多,特别是唐军还有火药武器,更让他们如虎添翼,因此夏州城下的这场决战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悬念,在李道宗亲率一支骑兵杀透拔灼的中军之时,就已经奠定了这场大战的胜局。
  长安城中的李休也一直等着夏州之战的结果,而当李道宗的捷报送到长安时,他也是大喜过望,按照李道宗的描述,此一战他们杀敌过万,俘虏了将近五万人,之所以有这么多俘虏,还要多亏了飞奴司的功劳,正是他们收买的那些薛延陀贵族在战场上倒戈,这才带动了更多的薛延陀人投降。
  不过遗憾的是,拔灼并没有被抓住,反而在一支上万人的败兵保护下逃往漠北草原,而李道宗他们已经派人去追了,不过以薛延陀人对草原的熟悉,恐怕很难追上。
  得知李道宗等人大胜的消息,李休也是大喜过望,当下将自己准备的东西带上,然后选了个时间亲自进宫,之前他对吞并草原有了新的想法,只是时机不到,所以他也没有告诉任何人,而现在薛延陀已败,也正是大唐进军草原的时候了。
  李休十分顺利的来到两仪殿见到李世民,不过让他没想到的是,不但李世民在这里,长孙无忌和李治也在这里,当看到他进来时,只见李世民这时也是笑道:“李休你来的太巧了,我和无忌、雉奴正在商量对薛延陀的事宜,你也来发表一下看法!”
  “呵呵,夷男可以称得上是一代枭雄,可惜却是虎父犬子,拔灼此人难以成事,这次兵败已经让薛延陀损失惨重,恐怕他的汗位也坐不稳了,而且周围的回纥等大部族也不会放弃这个好机会,所以臣觉得薛延陀已经不值得再花费咱们的精力了!”李休这时也笑着走上前道。
  这可不是李休说大话,事实上他记得在原来的历史上,薛延陀虽然强盛一时,但是就在夷男死后拔灼继位后没几年,薛延陀就被大唐灭掉了,现在李道宗已经重创薛延陀,接下来无论是大唐亲自动手,还是鼓动回纥等大部族动手,薛延陀都断无生还的可能!
  “哈哈哈~李休你真是好大的气魄,薛延陀虽然兵败,但我们也不能太过小视,万一他们死灰复燃的话,日后也会成为咱们大唐的边患!”李世民听到李休的话也是大笑一声,他虽然欣赏李休的气魄,但却对薛延陀依然不敢放松。
  “陛下所言极是,不过臣觉得薛延陀已经不足为虑,今日臣来见陛下,是来向陛下吞并草原的最后一步策略!”这时只见李休微笑着再次上前一步,同时将袖子中一份厚厚的奏折拿了出来,然后双手呈到李世民的面前,这也是他这段时间花费了无数心血写成的。


第1300章 最后一步(下)
  当初李世民与李休、长孙无忌定下彻底解决北方草原威胁的三步策略,但实际上却只有前两步,至于最后一步彻底的吞并草原却没有一个确切的计划,因为当时三人都不知道该如何的吞并草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唐与草原的局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前两步策略已经走完了,接下来就要实行彻底吞并草原的策略,而这时李休也终于想到一个可行之法,于是他这段时间将自己的想法写成一奏折,取名为《平北策》,今天李休就是为了将《平北策》献给李世民。
  李世民和长孙无忌也没想到李休忽然要献上吞并草原的策略,这让他们也都是一愣,随后李世民就亲自上前接过奏折,然后打开仔细的看了起来,结果只见他一会皱眉、一会欣喜,最后更是兴奋的一拍桌子大吼一声道:“好!”
  看到李世民脸上的表情变化,长孙无忌与李治这时也是面面相觑,而最后李治更是偷偷的凑到李休身边道:“先生,你在奏折上到底写了什么?我还是第一次见到父皇如此失态。”
  “呵呵,不要心急,等下你父皇肯定会让你看的!”李休这时却是故意神秘的一笑道,不是他不愿意说,而是奏折上的内容太多,光靠自己讲解恐怕一时半会也说不清楚,还不如让李治自己去看。
  李治却是年轻人心性,看到李休不说,更让他感觉心痒难耐,好不容易等到李世民看完,但却随手递给了旁边的长孙无忌,毕竟李治只是来学习政务,像吞并草原这种大事,他顶多只能旁听,暂时还无法参与进来,不过这时李治却是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于是就凑到长孙无忌的旁边与他一起观看。
  长孙无忌也对李休的这道奏折十分好奇,这时看到李治凑过来,也特意倾斜了一下身子方便他观看,而当两人看到奏折上的内容时,也都不由得露出凝重的神色。
  对于吞并草原的计划,李休奏折上的内容很多,不过总结起来也不过是四个字,也就是恩威并施,当然这四个字说起来简单,但想要做到可就难了。
  奏折上李休先是分析了一下大唐与草原的局势,特别是提到随着薛延陀的败亡,草原将彻底的变成一盘散沙,再也没有可以威胁到大唐的势力,而现在大唐要做的就是恩威并施,一步步的吞并草原。
  所谓恩,也就是大唐将彻底开放与草原之间的商业往来,以前大唐与草原虽然有交易,但是有些商品是严禁流入草原的,比如铁、粮食等战略物资,这些物资可能会增强草原部落的实力,所以从大唐立国时起,就严禁这些物资流入草原。
  不过现在李休却提出开放这些物资的交易,特别是粮食,因为大唐有了红薯、土豆、玉米等高产的作物,使得大唐的粮食产量直线上升,仓库里的粮食已经多得吃不完,有些坏掉的只能拿去喂牲口,特别是这几年随着大唐人口的增加,开垦的荒地也越来越多,粮食产量也一直处于增长之中。
  当然了,就算大唐的粮食再多,也不能平白无故的拿出来交易,不过李休却有自己的理由,那就是以粮食来作为吞并草原的武器,换句话说,草原上的部落想要与大唐交易粮食,就必须归附大唐,这种归附可不是以前那种名义上的归附,而是实际上的归附,大唐将会派官员前去管理这些部落。
  而除了商业外,李休奏折中还提到另外一个恩,那就是将红薯、土豆这两种作物带到草原去,挑选一些部落耕种,草原上的土地虽然大部分不适合种植粮食,但是有些土地还是可以耕种的,比如一些淋漓、湖泊旁边的土地,哪怕这些土地种不了小麦等粮食,但种红薯和土豆还是没问题的。
  草原部落之所以难以剿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游牧而居,平时根本不在一个地方停留太久,再加上草原广阔,很难找到他们的踪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中原衰弱,他们就会大举南下,若是中原强盛,他们就会躲进草原深处,哪怕是大唐再强盛也拿他们没办法。
  李休也正是看到上面这一点,所以才决定将红薯、土豆这些高产的作物带到草原,这样一来,就可以让一些部落安定下来,甚至从游牧民族变成农耕民族,而只要他们下了战马,那么对中原就再也形不成威胁。
  除了上面这些,奏折还有另外一些其它的策略,主要就是加强大唐与草原在经济、农业、人口上的联系,这些是恩的一方面,而接下来就是威了。
  所谓威,并不是要压迫草原上的部落,而是加强大唐对草原的统治,从而实际上控制草原,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实施羁縻策略,而想要彻底的控制草原,第一步就是要在草原上派驻官员,从而让那些部落接管大唐的管辖。
  当然草原上的那些部落自由惯了,刚开始肯定不会轻易的接受大唐的统治,哪怕是有上面“恩”的一面做引诱,他们也很难老老实实的做大唐的顺民,所以除了派驻官员,另外就是要驻军了,凡是敢于反抗或闹事的部落,都将受到大军的清剿,而且草原上也将实行严苛的刑法,毕竟乱世用重典,而草原向来没有任何王法的就是一块法外之地,想要治理就必须用重典。
  当然上面的这些只是李休奏折上的一个大概,具体实施的细则还有很多,比如先近后远、徐徐北上,另外还有修路、筑城,以及日后对草原人的统治办法等等,上面都有详细的说明。
  值得一提的是,奏折上还提到一个十分恐怖的办法,那就是利用宗教来控制草原的人口,当初李休建议打压佛道两教,其中许多僧人反对,结果被朝廷流放到草原上,而且这个政策也一直没停过,只要地方上的佛教势力太大,僧人数量超过朝廷的预设,朝廷就会派人将这些僧人流放到草原上。
  这些僧人不但精通佛法,而且很多都精通医术,再加上草原上本来就天灾人祸不断,草原人又十分的愚昧,结果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佛教就在草原上遍地开花,很多大部落都将大唐流放的僧人当成坐上宾,主动出钱为他们修建庙宇,不少草原人也投身寺庙侍奉佛祖,这也使得草原上的佛教更加兴盛。
  李休当初之所以建议打压宗教,除了宗教对大唐的威胁外,也的确存了祸水东引的心思,现在草原上佛教兴盛,也正合了他的心意,所以他在奏折上建议鼓励草原人出家为僧,每家只允许留下一个男丁,这几乎就是照抄后世满清对付蒙古人的办法,而且效果显著,蒙古人从清初的三百万人,到清末却已经锐减到不到百万人。
  以宗教控制草原人口的办法记载在奏折的最后面,而且被标为“隐策”,也就是见不得人的办法,这种办法可以去做,但绝对不能承认,而且除了宗教外,李休还有其它的办法,比如强迫归附的草原人改汉姓、说汉语、穿汉服等等,户籍上与汉民不做区别,另外还有鼓励汉人迁移到北方定居,只要他们愿意迁移,就赏赐田地、牧场等等。
  等到长孙无忌和李治看完李休的这份奏折后,两人也都不由得长出了口气,特别是李治这时更是用一种异样的目光打量着李休,过了好一会儿,似乎想问什么,但却又不好意思开口。
  李休这时也发现了李治的异样,当下略一思量就明白了过来,于是只见他这时一笑道:“太子你是不是觉得我的这些策略太过残忍了?”
  “这个……”李治听到李休的话却是迟疑了一下,随后终于还是鼓起勇气道,“先生为了我大唐的江山社稷着想,吞并草原也事在必行,只不过后面那些以佛教控制草原的人口,用重曲、行汉礼等事在学生看来的确有些残忍。”
  “呵呵,雉奴你要记住,身为帝王,你的仁慈只能对大唐的百姓,那些草原人暂时还不是大唐的百姓,对他们就没必要仁慈,只有等到数十年后,他们真正的融入了大唐之后,再对他们仁慈也不迟!”没等李休开口,只见李世民这时却抢先说道。
  “陛下所言极是,咱们大唐想要吞并草原,不流血肯定是不行的,与其流咱们唐人的血,不如流那些草原异族的血,正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那些草原人越少,日后也就越容易融入到大唐中来!”长孙无忌这时也笑着开口道,在他看来,李治还是太嫩了点,性格中也有些妇人之仁,这对于一个帝王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
  听到父亲和舅舅的话,李治也似乎明白了一些,当下也是点头称是,然后又向李休道歉,不过李休却毫不在意的摆了摆手,随后又从袖子中拿出一样东西道:“除了平北策外,臣还有一物献上!”


第1301章 水泥
  “这是什么,一块石头?”李世民看着李休献上来的东西,却是满脸疑惑的问道,最后甚至还用手敲了敲,确定这就是一块灰色石头样的东西,而且看起来还十分的粗糙,只不过规格却是四四方方的,好像是被人雕琢成这样似的?
  “陛下说它是石头也没错,不过我更喜欢称它为水泥!”李休这时笑呵呵地说道,他献给李世民的正是这段时间他让人烧制出来的水泥。
  对于这种建筑材料,李休早就想搞出来了,只不过以前大唐的生产力低下,想要大规模生产水泥有些不现实,现在随着他的穿越,大唐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煤的使用,水力器械的推广等等,使得生产力大为提高,现在已经具备了生产水泥的条件。
  “水泥?好奇怪的名字,不过这种石头有什么用?”李休这时将这块手掌大小的水泥块拿起来掂量了一下,然后这才再次好奇的追问道,旁边的长孙无忌和李治也同样好奇的看着这块不起眼的“石头”,哪怕李治是李休的学生,但他依然没听说过水泥的名字。
  “呵呵,水泥其实并不是石头,而是一种用石灰、粘土、石膏以一定的比例混合,然后用猛火煅烧,最后形成一种粉末,这种粉末才是水泥,而在使用之时,只要将这种粉末加水混合,过段时间后,这种粉末就会变成这种像石头一样的水泥块。”李休这时再次微笑着开口道。
  听到李休的描述,李世民也感觉十分的新奇,不过随后他又有些不解地问道:“这个水泥倒是有些神奇,不过就算是如此,它又有什么用处呢?”
  “陛下,您可不要小看水泥,它的用处可太大了,因为这东西凝结成块后十分坚硬,几乎和石头没什么两样,而且不惧水火,十分适合用来修路和筑城……”
  李休可不是平白无故的将水泥献给李世民,而是结合着吞并草原的计划才将水泥制造出来,因为想要控制草原,就必须派驻官员和驻军,但是草原上没有城池,也没有道路,有时明明可以通行的地方,一场大雨就会变成沼泽,给行军带来巨大的困难。
  不过现在有了水泥就不一样了,大唐完全可以用水泥修建道路,而水泥硬化后的道路根本不怕雨水,另外还在道路的枢纽处建造城池,这些城池即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