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五十万大军的调动,转战几千里。在现代社会都是一件非常非常复杂的工作,更别说在这通讯靠吼,出行靠走的年代了。
  现在只是十几万人的人吃马嚼,还是在国内,途径各地都有不同的地方官府负责各军的伙食和饮水供应。
  等出了长城,进入了大漠,荒原,那个时候,几十万大军的后勤供应,更是难以周全。
  但是任何一点疏忽,都会导致被遗漏的军队挺进变慢,士气下降。
  看着五军都督府做的出征计划书,朱瞻基看了一会儿就觉得眼晕。如今的统计方法各种各样,这个军队用一种统计方法,另一个军队有所一种统计方法,真是难为了这些人还能把几十万大军的行程安排的井井有条。
  但是在这方面,朱瞻基并没有改革的想法。任何一种方法的存在,都有历史原因和现实的必要,否则也不会保留下来。
  贸然的改革,不要说军中众将领的反对意见了,哪怕就是把后世先进的方法拿出来,也不适合这个时代。
  在不了解情况的时候,朱瞻基绝对不会轻易动军队的制度。
  而且,现在这个时候,朱棣也不会让他动。
  他只能细心研究透了,才能知道如何在不影响大局的情况下慢慢改变。
  “殿下,侍卫杨千户求见。”
  “他来的正好,我正准备练功,就让他当我的陪练吧。召……”
  李亮却扑通一声跪了下来,说道:“奴才求殿下恕罪,因为奴才没有安排好的缘故,今日出了差错,让杨侍卫他们费了多余的力气才上了船。”
  听完李亮的解释,朱瞻基笑了起来。“初次统管全局,也是头次负责我出征的安排,难免会有一些差池,既然没影响到结果,就恕你无罪。起来吧。”
  “谢殿下宽宏大量……”
  他刚站起身,朱瞻基却问道:“你与杨千户以前不认识吧?应该也是腊月二十五那次第一次见他,后来在龙都村第二次见他,为何会针对他?”
  李亮大惊失色,扑通一声又跪了下来。“奴才不敢!”
  “做都做了,有什么不敢?孤现在不是追究你的责任,只是想要知道,究竟为何!”
  李亮不敢隐瞒,说道:“当日殿下自龙都村回来,因为换了衣服,被太子妃察觉。奴才不敢隐瞒,实话禀告了太子妃。知道殿下与人动手,还在地上滚打了,太子妃就训了奴才一帮人。奴才们心里就想要故意想给他一点教训,却也……不敢误了殿下的大事。”
  “怎么罚的你们?”
  “那天太子妃给奴才们发红包,兴庆宫四百多人从一两银子到二两银子不等。偏偏没有我们那天跟你出去的十几个人的。一点体面都没了……”
  难怪历史上总是说太监们心眼小,这么二两银子的小事,也怪不到杨章德。但是这帮太监们不敢怪太孙,不敢怪太子妃,只能怪上他了。
  偏偏杨章德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件事,要是知道,恐怕也不会在意这几十两银子的事。
  不过想想杨章德为了五十两银子就杀了十个人,他又不确定了。
  将这些抛在了脑后,朱瞻基说道:“这次就饶过你们,把他带到客厅。”
  “是!”李亮如蒙大赦,转身退了出去,擦了擦脸上的冷汗。赌对了,太孙殿下是做大事的人,不会计较这点小事,他在乎的是自己的态度。
  底下的人不合,只会更让朱瞻基放心,要是他们内外都沆瀣一气了,那他才要担心。
  不过,现在余先调走了,金阔现在重心也不在他身边。李亮现在一个人大权在握,也没有一个能够制约他的人。所以还是要再提拔一个人上来,最好还是跟他关系一般的。
  杨章德显然不知道今天跑断了腿,只是因为一场无妄之灾。
  今夜正月十六,月色正好,房间里虽然没有点灯,却也能看出一个大致轮廓。
  此时太孙正背对着他,看着外面的滚滚江水。他躬身行礼道:“微臣锦衣卫千户章德见过殿下。”
  “杨千户这个时候想要见我,所为何事?”
  “今日微臣见识到了殿下的气派,心向往之。却自知才疏学浅,只有一把蛮力,却无处可使。所以微臣想向殿下讨教个方向,以便日后能更好为殿下效劳。”
  朱瞻基呵呵笑了两下,回转过身看着阴影里的杨章德说道:“你是一个聪明人,出乎我意料的聪明,只是是不是我需要的人才,还有待后效。”
  “微臣万死不辞!”
  朱瞻基走进了屋内,虽然船在航行,但是这点颠簸对他来说根本是如履平地。
  曾经在海上讨生活了十几年,这些水上的经验已经成为了他的本能。哪怕这个身体是新的,依旧如此。
  “我有三个人选给你,只是不知道杨千户选择哪一个。”
  “请殿下明示。”
  “第一个,英国公张辅,他乃国之柱石。第二个,纪纲,他乃国之利刃,第三个,郑和,他乃国之旌旗。不知道杨千户有心选择谁作为自己的目标?”
  不仅是杨章德,包括在旁边房间里倾听动静的两位道长和几个太监也都大吃一惊。
  将张辅比喻成国之柱石,他绝对是名副其实,父子两代从靖难之役,两征安南,张辅都绝对不堕英国公的威名。
  而将纪纲列为利刃,也算是一种恰当的褒奖,虽然更多的人愿意鹰犬来形容他。
  但是将郑和比喻成国之旌旗,这绝对是超越了绝大多数人想象的褒奖。一个阉人,在大部分人看来都已经不算一个完整的人,但是朱瞻基却用旌旗来形容他。
  特别是几个太监,听到这个形容,眼泪都要流出来了。他们虽然平日里并没有感受到朱瞻基对他们的偏爱,但是同样,朱瞻基对他们也没有一点偏见,更没有拿他们的残废来侮辱他们,给他们应有的尊重。
  现在,他用国之旌旗来形容郑和,让他们都有一种与有荣焉,士为知己者死的激昂之情。
  杨章德丝毫没有犹豫,抱拳说道:“英国公大人熟读诗书,德才兼备。他虽然是微臣敬佩的对象,微臣却自知缺少英国公大人的才能和军中基础,不敢有此奢望。郑太监代表皇上四海扬我国威,本是我辈之楷模,可章德只是行于大江就战战兢兢,心不能安,实在不敢前往那无边的大海。”
  “倒是有一些自知之明,这么说来,你是将纪纲当做楷模了?”
  “一切听殿下的意思,殿下要微臣做谁,微臣就做谁。”
  朱瞻基却厉声喝道:“杨千户,我的门下不需要阿谀奉承之辈,这是第一次,我原谅你了,下次再有阿谀之言,严惩不贷!”
  杨章德心中一凛,知道自己惹太孙不喜了,连忙又改口说道:“微臣身为锦衣卫千户,自然以指挥使大人为楷模。”
  朱瞻基这才嗯了一声说道:“在我面前,要敢做,敢为,敢当,才能为我所用。阿谀奉承,有德无才,无经世之能力者,孤一概不用。既然以纪纲为楷模,你就要好好学习他的优点,留心朝廷内外信息。做官易,做大官难,你下去好好想想吧!”
  杨章德心中黯然,原本想拍马屁,却拍到了马腿上。太孙才十六岁,难道就不喜欢听一些好话吗?心中懊悔,语气萧索了许多,抱拳道:“那微臣告退……”
  朱瞻基却把外袍一解,大声喝道:“不陪我再战一场,就想走吗?”


第三十六章 环境
  天色微微亮,一宿未眠的伙头军就已经做好了早餐,今天的伙食相比昨天要差了许多。
  昨天那是属于开拔饭,白面馒头,肉片汤,要是天天这样吃,大明算是养不起这么多军队。
  今天的馒头依旧是四个,不过却是杂面馒头,然后一人一碗稀米粥,一直要到日落才能吃第二顿饭。
  行军期间,天亮而行,日落而宿。
  最辛苦的就是伙头军了,他们被分成了两拨,不是在赶路,就是在做法,所以可以随船前行。
  分配完了早上的伙食,他们就拆了锅灶,将大锅往船上一放,首先开拨。
  而另一拨,已经走到了前面,等大军傍晚赶到之时,就能吃上热腾腾的饭。
  进入了运河,京卫三大营的骑兵就排在了运河两岸,左边五军营,右边三千营,神机营分成了两拨,一边一队。
  除了三大营,另外还有羽林卫,锦衣卫等将士也都一同护卫。
  朱瞻基一大早会见了自己的幼军领队张凤山和羽林左卫的指挥佥事赵永亮。
  羽林卫行军手五军都督府统一安排,自己不需要插手。
  但是幼军两百人这次则在朱瞻基的要求下,把这次行军当成了训练。
  他们每日不仅需要步行八十里,还需要自己做饭,隐蔽行踪。在大军抵达北平之前,他们就要在前面抵达。
  虽然任务艰巨,但是经过三年高强度训练的他们,应该能达到朱瞻基的要求。
  别的士兵一天吃两顿饭,他们吃三顿饭,还天天有肉,光是看体格,他们都比一般的大明士兵要更强。
  何况,现代特种兵的训练模式,让他们掌握了比其他大明士兵更多的技能。
  这个种子,朱瞻基希望能真正发芽。
  船队继续前行,朱瞻基留在了朱棣的座船上。看着他接见各部将军,策划各种战略,朱瞻基一直很少插话,只是内心一直将不同的时代的战术和方案拿着对比。
  在现代社会,他虽然没有亲自带过兵,但是手底下有几万人的雇佣军不对超过十万人的保镖队伍,各种战术报告看了许多。
  现在两边一对比,去除时代的差异,就能得出方案的优劣对比。
  朱棣的确是一个战争狂,遇到现在要打仗,他的精神就亢奋无比。
  虽然每天几乎从早忙到晚,但是他没有意思疲惫的感觉。
  每天下午驻扎以后,他都还要骑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马,进行恢复训练。
  朱瞻基每天也在训练,不过他基本上训练的是自己的射术。
  刀枪棍棒这些武器,在他前世变成了一个武学宗师之后,他的经验和技巧都已经足够了。
  唯独射术是他从来没有训练过的,前世就是偶尔玩玩古代长距离武器,玩的也是弩而不是弓。
  所以来到大明朝以后,他也从小就开始这方面的训练。
  不过,玩惯了枪,弩,现在再来玩弓,他总是提不起来多大的兴致。射术只能说在水准以上,却也算不上神射手。
  即便是这样,朱瞻基的射术已经很让人惊讶的了。
  明代初期的弓箭还是以蒙古弓为主,下弦后几乎变成一个圆,上弦后才有点像反曲弓。另外单体弓,反曲弓的数量也不少,但是弓箭兵在军队里一直不是主流。
  因为从朱元璋时代起,明军就非常重视火器的使用。
  如今的安远侯柳升,就是如今大明的火器专家兼炮兵司令,只是以前的朱瞻基为了避嫌,一直没有机会了解如今的大明军队火器发展详情。
  他只知道现在已经有了散弹炮,还有了三眼铳,但是只要想到现在的火药还是黑火药,就知道威力如何了。
  朱瞻基经常也在后悔,早知道要穿越到大明来,就多看一些化学资料了。
  以前他的电脑里,各种武器的制造方案,弹药配比都有,他却只是大致看了看,现在都已经快要忘记完了。
  而且,即使一些弹药的名字熟悉,也知道如何制造,更艰难的是没有原材料啊!而化学原材料才是最重要的东西。
  这天傍晚,船队停在了黄河岸边。
  这个时代的黄河入海口不在山东,而是在后世的江苏境内。
  从远古开始,黄河就如同一根摆动的柳条,入海口从北到南,从南到北,来回摆动。最北抵达后世的天津清河入海,最南到江苏的连云港以南入海。
  如今这个时代,黄河就是在江苏入海。
  大军过河不像出发的时候船只都准备的好好的,最低也需要两天的时间,才能把所有的人马都运过河。
  天气晴好,不仅没有风,太阳照的人还能感到一丝暖意。
  朱棣和朱瞻基坐在船顶,一边晒着太阳,一边聊起了此次要讨伐的瓦剌部落。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元朝的残余势力退居岭北行省,史称北元。
  北元在大明几十年的打击中,最后一任皇帝坤帖木儿汗原本被大臣鬼力赤流放到如今的济州岛。但是后来又直接杀掉。
  至此,在朱瞻基穿越过来的那一年,北元已经变成了历史。
  北元分裂为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个部落,除了兀良哈势力稍弱,瓦剌和鞑靼一直在跟大明作对,但是同时也在互相竞争领导权。
  鞑靼部居住在今贝加尔湖以南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大部分地区;瓦剌部居住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西部和准噶尔盆地一带;兀良哈部在唐努乌梁海一带。
  三个部落经常互相残杀,也时常滋扰明朝边境。
  两大氏族虽然将大明作为自己最重要的敌人,但是相互之间的斗争也无比激烈。
  但是由于他们都已经退出了漠南,所以对大明的破坏力有限。
  朱棣在靖难时期就与号称鞑靼可汗的鬼力赤有交往。登基之后派遣使节去招抚鞑靼、瓦剌各部,并在鞑靼游牧地区建立了一些羁縻卫所,试图用朝贡贸易的手段绥服蒙古。
  大明靖难之后国力没有恢复,只能用分化拉拢的方式在两大部落之间掺沙子。
  永乐六年,元顺帝的曾孙本雅失里在鞑靼称汗,对明采取强硬态度。永乐七年更斩杀明使,又击败当年丘福的北征军。
  朱棣才不得不于永乐八年亲自北伐。
  出师之际,鞑靼已经内讧分裂,朱棣先后在斡难河畔和贝尔湖东追击、击溃了鞑靼可汗本雅失里和太师阿鲁台两部。
  战后,本雅失里投奔瓦剌后被杀,阿鲁台遣使朝贡。
  势大的鞑靼被击败,但是造成了另一部瓦剌的崛起。此时的瓦剌大汗马哈木以对抗大明为口号,号召各部落归顺。
  也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朱棣绝对第二次亲征。
  朱瞻基对历史不熟悉,他只记得朱棣五次亲征,是杨广之后,当上了皇帝,还唯一亲自领军出战的皇帝。
  就连李世民,当上皇帝之后,就再也没有御驾亲征过了。
  此后的几任明朝皇帝虽然也御驾亲征,不过都是一些打酱油的。
  至于后世被鼓吹的上天的康麻子,更是一个笑话。说的是御驾亲征,在新疆打仗,他人在哪里?在河北跟内蒙的交界处等消息,还好意思说御驾亲征。
  就连不靠谱的正德皇帝,说御驾亲征就御驾亲征,好歹也跟着大军去了前线,还亲自杀死了一个敌人。
  因为对历史不熟悉,所以这个时候的朱瞻基并没有一个穿越者的优势。他只知道,朱棣的五次亲征,最后还死在了亲征回来的路上。
  那也就说明,他的这第二次北伐,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
  即使是打赢了,也只是一场战役打赢了,战略目的却没有达到。
  所以,朱瞻基也在一直研究瓦剌部落的情报,希望能够在战略方面,帮上朱棣的忙。
  瓦剌部落的大本营在后世的杭爱山一带,占据了一直到贝加尔湖到中亚的大部分土地。
  但是他们的人口并不多,只有两百万人。
  说起来只有大明的军队人数多,但是他们是游牧民族,打不赢就跑。在如今这个落后的时候,想要追上他们并不容易。
  四年前,朱棣打败了鞑靼,让阿鲁台俯首称臣。
  此次北伐,阿鲁台也积极响应,愿以鞑靼部族协助大明攻击瓦剌。
  但是朱棣并不信任阿鲁台,很怕阿鲁台反戈一击,与瓦剌部落前后夹击明军。
  如今的朱棣,就是处于这样一个左右犹豫的境地。
  朱瞻基却极力说服朱棣接受阿鲁台的请战,不管他们出不出力,最少他们的出动,可以给大明军队的东翼减轻不小的压力。
  在这个时代,五十万大军要跋涉几千里,从北平一直走到乌兰巴托去作战。后勤补给,人员疲累,都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但是人数要是少了,根本就是给瓦剌部落塞牙缝去的,在马上作战,明军还是不如他们那个在马背上生长的民族。
  “鞑靼部落虽然现在臣服我大明,却也是养不熟的白眼狼,让他们获知我大明的进军路线,战略意图,若是反戈一击,只会让我们陷入危险的境地。”
  朱瞻基却道:“皇爷爷,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一件事,那就是我大明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是什么,目的是什么?意义是什么?”


第三十七章 战争的意义
  在大一统的儒家时代,任何行为都必须要包上一层仁义道德的标签。
  哪怕是战争,也要标榜自己是仁义之师,仁义之战。
  朱棣想要打击瓦剌,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因为他们现在势力崛起,跟鞑靼的势力不平衡了,需要削弱,这样让他们跟鞑靼继续斗争下去。
  要不然朱棣疯了,四年前打鞑靼,现在又过来打瓦剌。
  保持草原的势力的平衡,不让一家独大,这就是朱棣的目的。
  但是掀起这场战争,朱棣当然不会这样说,只会以不服王化的名义来教训瓦剌。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北元分裂的一个部落,现在竟然敢跟中央王朝作对,就该接受一下教训。
  可是要让儒家耍嘴皮子,或者是教化民众可以。让他们真正来策划一场战争,或者是构划一个完整的方略,他们就会一推二做五,这非我儒家的责任。
  他们什么事都会插一手,不然就是暴君,昏君,可是遇到事,需要担责任就会推脱。
  当然,这是他们本身的限制,也是时代的限制。
  他们就相当于是一家公司里面拿技术入股的股东,什么都要按照我的来,赚钱我要分,亏钱就是你无能。
  但是他们从来不会真正去考虑,他们那一套技术落伍了没有,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根本不想去搞技术革新。
  等到公司破产了,倒闭了,他们想要技术革新也晚了。
  朱棣虽然不喜欢儒家,但是也不得不用儒家的一套来治国。因为在封建王权时代,也只有儒家的大一统思想,才是一个帝国稳定的基础。
  何况,舆论也掌握在儒家的手里,他可不想在史书上,自己变成一个昏君。
  讨伐瓦剌人,自然也有儒家为他制作了一篇道德之师,仁义之师的诰文。
  听到朱瞻基这样说,他就顺嘴说道:“原由是瓦剌大汗不服王化,目的吗,当然是想把瓦剌打服,至于意义嘛,我倒没有仔细考虑过。”
  朱瞻基笑了起来,看他的表情,就知道这个爷爷这是在考验他了。
  在宫中朱瞻基不知道,但是出发这几天来,每天朱棣都跟一帮大将,朝廷文臣在商讨战争的各个细节,怎么可能没有仔细考虑过。
  朝廷的文武大臣来了一半随驾,这些人,可都是这个时代最优秀的人才。
  不过他喜欢这种考验,因为通过这种考验,他可以把自己的一些想法阐述出来,影响朱棣。
  朱瞻基摇了摇头说道:“皇爷爷虽然说的对,却一点也不全面,根本没有说清楚战争的本质和大明打这场战争的终极目的。我在闲暇之余,也对历代以来发生的战争进行了一番分析,列出了战争本质的分类。”
  朱棣好奇笑道:“基儿此言勾起了我的兴致,愿闻其详。”
  “孙儿分析了过往发生的战争,基本分成了三类。一为基于地理环境,为争夺一定的生存空间和自然资源引起的。”
  “何为地理环境?何为生存空间?何为自然资源?”
  “地理环境就是我们生活的地方,这万里江山,南到交趾,北到奴儿干都司的大明国土,就是我们的地理环境。生存空间,就好比我们与北元之间的交界,双方对对方国土的影响。而自然资源就包括了许多,比如粮食,比如人口,比如水源,比如矿山。”
  朱棣想了想,点了点头说道:“我们与北元之间的战争,就是属于这一类。”
  朱瞻基没有回答,又继续说道:“第二类战争,是因为人口过剩和饥饿,腐败横行,压迫过甚等原因引起的反抗战争,例如汉代秦,就是属于压迫过甚,民不堪重负。晋代汉,则是朝廷衰落,民不聊生,因黄巾起义导致的反抗战争。”
  “第三类战争,则是野心家利用中央朝廷衰落,军阀割据,形成的权力战争。例如唐代隋,五代十国取代唐,都是主要因为这个原因引起的。”
  朱棣想了想问道:“那你是想说明什么道理呢?”
  朱瞻基说道:“解决好了这三个问题,孙儿就能保证我大明不能说是千秋万代,但是也能超过周代八百年国祚。”
  这个问题可谓是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最关注的问题,但是除了周代八百年,还没有任何一个朝代能延续超过五百年。
  特别是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国土大大增加,这以后的朝代除了两汉夹带一个新朝才超过了四百年。
  受于历史的局限,朱棣自己也不知道这历史形成的真正原因,所以听到朱瞻基这样说,可谓是目瞪口呆。
  他立即对王彦使了一个眼色,王彦会意地让四周伺候的人都站远了一些,让他们听不见两人的对话。就连他自己,也不敢再听下去,此事若是泄露,他有十个脑袋也不够砍的。
  朱棣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