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从远期来看,太孙是皇帝的候选人当然更大,但是亲王仅次于太子,所以就藩的亲王不一定就比太孙弱。
  朱瞻基只是占了朱棣的宠爱,所以现在声势大一点,但是并不一定就有亲王大。
  朱高燧也没有迎出门外,而是在二门处等候,旁边还站着他的妻妾。
  原本的赵王妃是徐章之女,但是成婚七年无子,遂被废。
  如今的赵王妃是沐晟之女,在被立为王妃之前就诞下一子,随后又生下一子,稳定了王妃的位置。
  沐家与朱家根源颇深,沐英是朱元璋的干儿子,儿子娶了公主,孙女也嫁做王妃。
  特别是沐家世代镇守云南,替大明守住了南大门,一直到大明覆灭。
  朱瞻基对沐家的印象颇好,连带对这个婶婶的印象也不错,所以这次过来,不仅特意给她带了礼物,还给她两个孩子也带了礼物。
  只是赵王长子朱瞻坺身体似乎也不好,如今三岁了,却没有一点活泼劲,病恹恹的。
  倒是次子朱瞻塙刚两岁,却白白胖胖,一刻也安稳不下来。
  只是朱瞻基对赵王这一支的印象非常模糊,只知道他造反无胆。后代被封到了彰德府,也就是后世的安阳,一直到了大明完蛋跟着完蛋。
  这位王叔文比不过朱高炽,武比不过朱高煦,在兄弟三人里面的存在感一直不强。
  不过,既然已经知道他有心造反,却又无胆造反,如今属于可拉拢的对象,所以朱瞻基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来敲打拉拢一番。
  最好的结果就是让他不要跟着朱高煦胡闹,这也可以让自己以后少造一点杀孽,省得被那些文人记在历史小本本上。


第四十章 天道
  明制,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属。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隶籍兵部。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谒,无敢钧礼。亲王嫡长子,年及十岁,则授金册金宝,立为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冠服视一品。诸子年十岁,则授涂金银册银宝,封为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冠服视二品。诸子授镇国将军,孙辅国将军,曾孙奉国将军,四世孙镇国中尉,五世孙辅国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
  朱棣只有三个儿子,分封的时候自然要挑选最好的位置。
  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他把第三个儿子封到北平,而不是立功最大的朱高煦。
  他先是把朱高煦封到云南,但是朱高煦嫌云南太远,一直不肯去就藩。
  朱棣也不逼他,任由他滞留京城,但是又把他封到了乐安。
  乐安可不是什么好地方,不过是一县治,如果朱棣真的喜欢这个儿子,怎么可能舍不得封一个好地方给他呢?
  朱瞻基冷眼旁观,就能感受到,朱棣对朱高煦并无偏宠,甚至还有些防备。否则的话,也不会空置乐安旁边的济南府,只是封一个乐安给朱高煦了。
  朱高燧的亲王乃是第一等,又受封陪都北平,所以幕僚,仪宾一应是最高等配置,侍卫达五千人。
  这五千人的费用由兵部承担,不需要朱高燧承担一分钱的负担。北平又是陪都,北地兵马中枢之地,可以说,这个时候的朱高燧,比还在京城晃悠的朱高煦要位高权重的多。
  为了表示对朱瞻基的欢迎,朱高燧先是带着家眷以家礼相迎,见礼之后,又率领众属下以国礼相待。
  赵王府主殿承运殿内,朱家叔侄并肩而坐,右手边是赵王府一众官员。
  而左手边,由于朱瞻基并未开府,所以手底下也没有直属官员,也就只有他的两个武学老师兼保镖,捞了一个座位,显得气势弱了许多。
  但是,朱瞻基在朱高燧面前却没有半点不自在,他与朱高燧谈笑风生,与文武各官员也都能聊上几句,丝毫没有被现在的气势压住。
  “王爷,太孙殿下幼有聪慧之名,又得道衍大师教导。如今看似泯然众人,却非仲永之流,而是光华内敛之相啊!”
  “何以见得?”
  “太孙年方十六,不过舞象之年,却平易近民。不论与军中将士,还是儒家学子,都能周旋一二,让人如沐春风。此乃大智慧,非同小聪明。如此看来,今日王爷想要试探一下他,他也未尝没有此意。”
  朱高燧淡然一笑,轻声说道:“如此甚好,我倒想看看,他凭什么就能独得父皇之宠。”
  语气虽淡然,脸上的笑容也一如既往地平静,但是赵时春仍然能从赵王的眼神中看出深深的不甘。
  从靖难之役,赵时春被朱棣派到了朱高燧的身边辅佐,赵时春已经跟朱高燧相处了十六个春秋。
  对这个王爷,他比谁都了解的清楚。
  跟在朱棣的身后出生入死,打下了这大好江山,但是他们不管再努力,都比不上坐享其成的朱高炽。
  靖难之役,朱高炽身体虚弱,连马都骑不了,只能在北平坐镇。除了守卫北平这一场功劳,可以说是毫无建树。
  但是他是嫡长子,他就获得了这天下读书人的支持,获得了朱棣的偏爱。
  朱高煦和朱高燧不管再努力,都比不上早一点从皇后肚子里钻出来。
  赵时春也是洪武年间的举人,自然知道这是为什么。
  无规矩不成方圆,功劳再大,大不过规矩。
  这天下离了谁都可以,就是不能离了规矩。
  虽然朱棣的皇位是从侄儿的手里抢过来的,但是他一个人也治理不了整个国家。
  所以,他也只能遵守这一套规矩,只有人人遵从规矩,国家才能稳定。
  除非朱高煦和朱高燧也能跟朱棣一样,打破这套规矩,建立自己的规矩。
  但是朱高煦和朱高燧两兄弟都是志大才疏之辈,他们远没有朱棣的能力。
  如今,有一个比朱高燧功劳更大,能力更强的朱高煦在前面撑着。所以朱高燧还能忍受,还能躲在后面看热闹。
  但是他永远不会甘心。
  朱高煦受到了朱棣的打压,先是封王云南,后封王乐安,就是不肯给朱高煦一个好地方。
  朱高燧乐的在后面看热闹,因为他封王北平,这可是从龙之地,条件要比汉王好的多了。
  若汉王朱高煦得势,他肯定就不会安心,但是若汉王争不赢,那朱高燧也就只会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指望他能像朱棣一样起兵造反,那是不可能的。
  听到朱高燧如此说,赵时春笑了笑说道:“太孙初到北平,第一时间就给王爷下帖子。以臣之见,太孙殿下同样对王爷格外重视,想要知道太孙的心事,最好不过王爷亲自试探。”
  “正有此意。”
  朱高燧看了看正在跟几个指挥使讨论粮草运输的朱瞻基一眼,暗想没上过战场,了解再多,也不过是纸上谈兵。
  此次北征,依旧将会是他跟着父皇上战场,至于你这个小子。还是跟你那窝囊废父亲一样,老老实实留在后方吧。
  朱瞻基一直在观察赵王府的随员,部将,一顿饭下来,也大致摸清楚了所有人的水平。
  赵王府虽然声势浩众,却没有真正拥有统帅能力之人,两卫将领即使不是尸位素餐之辈,却也没有多大能力。
  不要说跟张辅,柳升之辈相比,就是跟陈懋,李彬之流相比,也大大不如。
  由此,也能看出朱棣对自己的儿子们的防备之严。他名誉上给了几个儿子各有两三个卫的士兵,但是这些人的战斗力,即使在京卫里面,也只是中流水平。
  想指望这些人来造反,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
  酒足饭饱之际,朱高燧说道:“瞻基,多年未曾到北平,对北平的印象已经淡忘了吧?”
  朱瞻基装作怀念地说道:“自七岁那年随皇祖父,皇祖母一同巡幸北平,至今已十载。今日看到行在所门口的石狮子还在,可是祖母却再也见不到了,瞻基心自哀叹。犹记得祖母最喜欢登煤山而望北平,瞻基还欲明日往煤山而念祖母。”
  朱高燧也长叹一声说道:“方思之殷,何物不感。水泉草木,咸足悲焉。瞻基心有此念,不枉母后偏爱一场。”
  朱瞻基大囧,他没有听懂。
  想着对方是个武夫,都能出口成章。自己受到后世的影响,对文言文并无偏爱,对那些典籍经典也无兴趣,搞的现在虽然听得懂大部分文言文,但是要引经据典起来,许多时候他就要抓瞎。
  想着自己有两个大文豪老师,真有些对不起他们!
  不过这种时候,朱瞻基往往擅于转移话题,看了看外面的清亮月色,他笑着说道:“今日初到北平,心不能静,侄儿愿与王叔共揽北平夜色,缅怀祖母。”
  朱高燧笑道:“正合我意。”
  一众下属见朱高燧和朱瞻基要去园中游览,知道这叔侄两人有话要说,没有人会这个时候掺和进来,所以只是客套了一番,送了他们出殿,自己又回到了殿中等他们回来。
  叔侄两人没有要人跟随,就着灯笼的微光,来到王府东侧的南海边。
  除了他们别无他人,哪怕他们的随从中有锦衣卫,朱棣安插的卧底,这个时候也听不到他们的谈话了。
  朱高燧跟朱瞻基寒暄了一番,询问了京城如今的一些情况,将话题转移到了太子跟汉王之间的矛盾上。
  “据闻汉王又向父皇要了一卫充当私人护卫,汉王随扈本就有两卫,如今已有三卫,还要超过太子哥哥的随扈了啊!”
  朱瞻基笑着说道:“汉王叔心有不平,也当弥补一二,父王和我也都能体谅。”
  朱高燧问道:“王爷仪仗大于太子,这不合大礼,也是大道之争啊!”
  朱瞻基却笑了起来,在夜色中,朱高燧也看不清他的眼神,只听他说道:“大道之争,笑话。天道,人道都在我父王一边,汉王叔有何依仗?”
  朱高燧故意装作听不懂地问道:“何为天道?何为人道?”
  “皇祖父受命于天,父王身为长子继承福泽,此乃天道。父王深受文武百官厚爱,百姓尊崇,此乃人道。汉王叔虽然此时如同烈火烹油,却不可长久,赵王叔不会看不明白吧?”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朱瞻基呵呵笑了起来,笑声突然戛然而止。“赵王叔,你认为汉王叔有这个能力来补吗?”
  听到朱瞻基的笑声,朱高燧的心里就有些发毛。而这笑声突然停下,又传来朱瞻基冷冰冰的声音,更是让朱高燧心里一惊。
  自己这个侄儿很邪门啊!
  他强撑着说道:“你又如何知道他没有这个能力呢?”
  朱瞻基虽然不能算是一个正规的心理学家,对人心的掌握却炉火纯青。他看出了朱高燧的心虚,笑道:“若汉王叔真有这个能力,皇祖父为什么不将北平封于他?若汉王叔真有这个能力,我父王为何用计一直将他留在京师?他所做的一切,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


第四十一章 紧迫
  将太孙一行送出了大门口,赵时春与王府总管庞玉率领着众将军返回了王府。
  朱高燧仍然如同一刻钟之前的模样,坐在花园的阴影中,小太监们没有一个敢近前打扰。
  看见众将返回,朱高燧这才强打起精神,挥了挥手说道:“皇上御驾至北平,明日事务繁忙,孤还要见驾,早些散了吧。赵先生和袁参将留下。”
  听到朱高燧的吩咐,众人都知道赵王有话要私下说,纷纷告辞离开。
  待得众人离开,朱高燧的身边只留下了赵时春和袁旭,还有总管庞玉在一边伺候。“赵先生,袁参将,你们是我最信赖的文武大才。今日见了太孙,不知有何观瞻?”
  赵时春看了看袁旭,先开口说道:“今日臣与太孙殿下接触不多,不过听其言,观其行,太孙殿下果然如同传言所说生而知之,有一种不符合其年龄的成熟。”
  袁旭也接话说道:“太孙虽然年幼,但是对军中事务并不陌生,臣等刻意奉承,其却不为所惑,不可小觑。”
  赵王突然嘿嘿笑了起来,很有一些自得其乐的高兴。“我那二哥心高气傲,谁都看不起,但是这个侄儿更不是一盏省油的灯。只是不知道,他们两人,谁能笑到最后……”
  赵时春笑道:“天下众人皆知,汉王不得圣心。如今不仅军权不得其染,连封地也只是乐安一地。太子虽然不得陛下喜爱,却得天下读书人支持,更有一个好儿子啊!”
  “我那二哥一直想要重蹈覆辙,走靖难之老路,只可惜,恐怕父皇不会给他这个机会!且等等看,看看大军开动之后,到底是将太孙留在北平,还是带在军中,就能知道我那父皇的心意了。”
  朱瞻基回到了别院,别院里面又多了二十多个军中将领,羽林左卫这支朱瞻基的亲卫,中层将领全部候在了院中。
  除了他们,在院子的另一边,十几个身着飞鱼服的锦衣卫,更是显得有些显眼,引得赵王府留守的一帮侍卫惊讶不已。
  在他们眼里,平日里骄纵,跋扈,不可一世的锦衣卫们,今天却变的格外老实。
  “臣等拜见殿下。”
  羽林卫一卫满编五千六百人,左卫划归朱瞻基亲卫,略多于右卫,凑足三千人。
  此次随军北征,自指挥使刘大庸以下,所有人随扈拱卫。
  说起来,朱棣对朱瞻基真的不错,这三千人的部队,就配备了两千五百匹军马。除了四百人的辄重营,还配备了八百人的民夫负责运送粮草和武器。
  刘大庸自洪武年间,就随着朱元璋一同打天下,是朱元璋从征军的老兵。他如今年岁已大,这个指挥使的职位,不过是个养老的职位。
  所以他这次并没有随军,一应大权都由指挥佥事赵永亮掌握。
  以前的羽林左卫,虽然名义上属于是朱瞻基,但是朱瞻基并没有指挥权。留在应天府的时候,他只能掌握跟在自己身边的几十个亲卫而已。
  但是出征以后就不一样了,朱棣将另一半兵符交给了朱瞻基,大军出征,总不可能让朱瞻基还指挥不了手下的兵。
  此次北征,指挥佥事赵永亮一心想要在太孙面前出一把风头。但是他也知道,羽林左卫不可能有太多上战场的机会,他们更多的是在中军随扈拱卫。
  既然如此,那么朱瞻基想让他们怎么做,他们就会怎么做,以此来博取朱瞻基的好感。
  朱瞻基对这支羽林卫的期望并不大,他们作为亲卫军,虽然一个个身强力壮,但是更多的是样子货。
  如今的明朝大军,最强的还是北疆的卫所和朱棣亲自掌管的卫军。
  锦衣卫,羽林卫这些属于是京军,更多的是保护职责。
  而地方卫所的战斗力,除了经常打仗的地区,其他也都很一般。
  只有真正的卫军,这是属于大明的野战部队,骑兵部队,他们才是明朝军队的核心战斗力。
  但是,他也绝对不想在战场上溜达一圈就回去,他这个太孙不在乎虚名,他只在乎实惠。
  如果能够因为自己的原因,改变一些战场的结果,才是他真正想要的。
  “赵将军,五军都督府的动员命令下来了没有?”
  “殿下,今日御驾才进城,最早也要等到明日才会有行军计划。不过据往日经验,辎重营应该会先期出发,我们大军都是骑兵,应该会最后一批随御驾出征。”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羽林左卫虽然大军要随中军出动,但是我希望你能安排两支一百人的斥候营,随我的幼军一同出发。在大军的情报系统之外,我需要你们得到瓦剌大军的动员情报。”
  赵永亮听到朱瞻基的安排,立即皱眉说道:“殿下,请听臣一言。草原是瓦剌人的天下,加上地势开阔,无处隐匿和休整,派出斥候营只会成为瓦剌人的目标。”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羽林卫只需要派出识途老兵做好辅助工作,一切查探由幼军完成。张营副,幼军目前状态如何?”
  “殿下,幼军203人无一掉队,除一人感染痢疾,不能出战,其余人等静候殿下指示。”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此次北征乃是验证幼军甲字营三年训练之成果,大浪淘尽英雄,唯有才之人锥出囊中。此番直入瓦剌后方,将会历尽艰险,怕不怕?”
  张凤山嘿嘿笑道:“扬我华夏,驱逐鞑虏,铁血幼军,匡扶大明。卑职自羽林卫转入幼军,三年流血流汗,为的不就是今天。所以卑职没有惧意,只有兴奋。”
  朱瞻基高兴说道:“好,好,我对幼军的期望,也就只有你们几个最清楚。虽然危险,但是我对你们每一个人的重视都远超其他人。你们是种子,我希望你们每一个人都能发芽,生根,彻底改变大明目前的军队训练。所以,任务要完成,但是个人安全也要重视。”
  他又转头向赵永亮说道:“明日持我令符,向御马监征八百匹上好军马。斥候营四百人分成两队,一队两百人,由一百幼军和一百羽林卫组成,一人双马。幼军负责行动,羽林卫辅助。”
  赵永亮看了看兴奋的张凤山,这个张凤山以前只是羽林卫的小旗,如今却成为了幼军的营副,按照大明军制,这个营副相当于副千总了,虽然不能说一步登天,但是看着以前的一个小兵,现在都快跟自己平起平坐了,他的心里还是有些不服气的。
  他躬身说道:“殿下,幼军将士不过是初生牛犊,殿下让他们担此大任,恐怕军中将士有所不服。”
  朱瞻基丝毫不在乎地说道:“不服就较量一番,何况幼军负责侦查,把脑袋系在腰带上,羽林卫真的愿意争这个功劳吗?”
  这个时候他当然不肯弱了自己的士气,抱拳说道:“羽林左卫三千将士,都愿为殿下效死!”
  朱瞻基摇了摇头说道:“效死就不必了,我需要你们都活的好好的,要死,也要让敌人死。你们下去合计一番,明日或者后日进行一番比试,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去吧……李亮,让锦衣卫的人进来。”
  众人纷纷行礼:“臣等告退!”
  对羽林左卫,朱瞻基现在并不重视,或者说他是不能太重视。
  军队是朱棣的根基,他现在正当壮年,一点也不服老,朱瞻基哪怕是他的孙子,如果想要挖他根脚,也会让他心里不舒服。
  但是朱瞻基也不能太无能,如果他连这三千人的军队都掌握不好,朱棣又如何放心让他掌握更多的军队!
  所以,适当地展现一点自己的能力,却不能表现的太贪权,才是朱瞻基应该做的。
  杨章德他们带着一伙锦衣卫进了大堂,因为是第一次见面,众人纷纷单膝跪拜,大礼参见。
  朱瞻基不曾想,这几个人里面,竟然还有两个人自己都听过他们的名字。
  其一为今年已经年纪不小的塞哈智,此人出身蒙族,却是坚定的反蒙派。因为如今的蒙族几乎还是奴隶制,除了贵族和和尚们,普通牧民的生活比汉族更惨。
  塞哈智出身不高,自小就受尽折磨,在自己的主子被赶走了之后,才真正过上了好日子。
  朱瞻基听说过他是在后世,因为在纪纲被朱棣处死之后,就是他接替了纪纲的锦衣卫指挥使职位。
  虽然历史上说他是个老好人,并没有什么卓越的成绩。但是能坐上这个指挥使的位置,就不是个简单的人。
  另一个人是庄敬,此人乃是锦衣卫指挥佥事,纪纲真正的左右手之一。在锦衣卫内部也是大名鼎鼎,残暴名声仅次于掌管了北镇抚司的庞瑛。
  如果说纪纲是朱棣的走狗,那么庄敬就是纪纲的走狗,还是最好用的走狗之一。
  朱瞻基没有想到纪纲会把他派到北平来辅助自己,这也说明纪纲是真的把自己的话放在了心上。
  塞哈智老成持重,庄敬狠厉能干。他们两个来帮自己,想要掌控北平目前出征的情报,就不会出现大的差错。
  而杨章德却有些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接触的层次越高,他发觉自己需要加强的方面就越多。
  想要混到更高的层次,仅凭敢打敢杀,已经远远不够了。


第四十二章 刀
  塞哈智身为锦衣卫资深元老,但是因为不是纪纲的拥趸,所以一直被排挤出了京师,待在了陪都北平。
  不过他的年纪大了,也没有多少野心,远离京师的激烈斗争反而让他有一种轻松的逍遥感。
  因为无欲无求,他对朱瞻基这个皇孙虽然有着应有的尊重,但是亲近不足。
  跟他相反的是专程从京师赶过来的庄敬。
  庄敬比朱瞻基还要晚离开京师,但是一路马不停蹄,提前了近十天抵达北平。
  得到纪纲授意,他知道如今他们一帮人的身家性命都投注在了朱瞻基的身上。
  所以,他对朱瞻基的态度就是完全的门下走狗。
  朱瞻基自然知道他们这些人的名声不好,但是文官那边他现在不能插手,军队也不敢随意插手,想要揽权,还只能利用他们这群恶狗。
  何况,他现在的目标不是国内,而是国外。所以除了利用他们了解信息,控制局势,拓展渠道,他也不会用这些人来对付其他人。
  因此,他不会公开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不怕用了这些人,就会让文武大臣们对他印象不好。
  “殿下,自去冬陛下颁旨。大明各地边军,民壮,卫所,卫军,步兵,骑兵,共抽调一百二十七处,大军近四十万,民壮四十万,军马十六余万,驮马十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