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殿下,自去冬陛下颁旨。大明各地边军,民壮,卫所,卫军,步兵,骑兵,共抽调一百二十七处,大军近四十万,民壮四十万,军马十六余万,驮马十万,同聚北平。除大同府边军及西北边军等卫所原地组织,其余军卫已全部抵达北平,共计九十五卫。根据殿下指示,所有军卫守备以上将领身世,过往,晋升经历,已全部整理了出来。”
  守备以后世的军制标准来比较,属于是团级干部。除了卫所之外,守备一级也是大明中坚军事力量的官员,并且都是以野战军为主。
  “很好……”朱瞻基接过了塞哈智递过来的资料,夸赞说道:“同知大人辛苦了,此次北征,同知大人坐守北平,孤希望你能将精力多放在粮草配送环节,杜绝军中贪腐现象。”
  “此乃微臣职责所在,不敢有忘。”
  朱瞻基又吩咐了两句,打发了塞哈智。
  这个“老实人”不会是他的菜,因为不轮到他掌权,对方恐怕就已经死了。
  而且能够在纪纲打压下仍然担任锦衣卫的二把手,纪纲死后能接手锦衣卫,他的身后离不开朱棣的支持。
  所以他从来没有想过,将这个“老实人”收入麾下。
  塞哈智出了大堂,一直走到二门处,才在大树的阴影下回头看了看身后依旧灯火通明的大堂。
  他年纪大了,对没有受到太孙的欢迎并不觉得失落。
  他只是有些担心,如果太孙想要利用锦衣卫来插手军队,恐怕会引起军方将领的反感。
  要不要提醒一下太孙呢?
  不过旋即他又自嘲地笑了起来,这件事连皇上都不管,他何必来操这个心呢!
  大堂内,朱瞻基并没有跟庄敬套近乎,他已经收拢了纪纲,那么,对于纪纲的手下人,只需要保持联系就足够了。
  他现在还没有想要对付纪纲,也根本没有必要跟纪纲的下属太亲近。
  何况,这个庄敬的风评并不算好。此人作恶多端,奸诈狠厉,私心太重,虽然可用,却不能重用。
  “殿下,大人唯恐耽搁了殿下的大事,所以派微臣来北平为殿下居中联络,一应要求,殿下尽管吩咐。”
  “上月我已经跟纪大人吩咐了,让他清查山西,山东,江浙,闽粤一带的豪富家族,特别是经商为主的家族,目前调查结果出来了吗?”
  “回禀殿下,天下豪富家族在锦衣卫本就有存档。只是殿下要求数据更清楚一点,不仅要求掌握其家资多少,更要掌握其赚钱渠道,所以大人不敢大意,只能让我们慢慢调查。一待有结果,微臣会将结果呈于殿下。”
  “这件事不急,一家一家来,只要能在郑和返回之前,将所有豪富家族调查清楚就足够了。你转告纪纲,我要他调查各家家资,是为了下一盘很大的棋,不是为了让他下手宰肥羊的。所以,如果让我知道他在其中中饱私囊,我饶不了他。”
  “是!”
  朱瞻基看了看他紧绷的脸,又笑了起来说道:“庄大人无需忧虑,孤既然要用你们,自然也不会在乎外面的风言风语,孤看的是成绩,明白吗?”
  庄敬在见朱瞻基之前,就已经从见过朱瞻基的锦衣卫那里了解了朱瞻基是个什么样的人。对这个唯才是用,而不是唯德是用的太孙,他也算是由衷钦佩。
  如今天下虽然不是儒家横行,但是对于道德的要求一点也没有降低。
  蒙元失鼎,那一个个大字不识几个的读书人就又开始嚣张了起来。
  从建文帝重视儒家开始,他们根本不顾太祖时期给儒家的限制,蛊惑建文帝放开了对儒家的限制。
  用人不求其才,只求其德。导致建文一朝全是一个个嘴炮,只要能哄得建文开心,精通儒学,哪怕五谷不分,都能当官,能当大官。
  当今皇上登基之后狠狠打击了一番儒家的嘴脸,将建文帝所有的制度全部推翻。
  但是,民间的风气却不是这么容易就能纠正过来的。
  毕竟,天下的舆论,都掌握在这些儒家手里。
  那些泥腿子人数虽然多,但是大字不识,一些只能听乡老的。
  而能当上乡老,必须要是读书人,现在的读书人,几乎又全部是儒家。
  这就导致了儒家控制了基层的话语权,他们是文臣的基础,也是锦衣卫这种帝王爪牙的天生对手。
  所以,庄敬对偏向儒家的太子没有丝毫好感,在反太子一派中,他也是最积极的一个。
  不仅是他,整个锦衣卫,大部分人都是皇上手里的利刃,没有几个能得儒家喜欢。也都怕太子登基,自己现在干的黑活越多,也越不得好死。
  他们都是被逼无奈才偏向汉王,只为了太子登基之后,自己这些人不成为牺牲品。
  如今太孙不偏向儒家,反而重视他们的作用,这也让他们看到了一条光明大道。
  有通天大路走,谁还去走汉王那条坎坷小道啊!
  庄敬躬身说道:“来时纪大人就已跟微臣说了殿下的豁达之气。微臣不懂春秋大义,不懂圣人学说,唯有手中绣春刀还算锋利,愿以一身莽力为殿下效死。”
  “不要动不动就说死,孤要锦衣卫替我扫清前路荆棘,没有你们,孤怕是走不利索。只要你们用心做事,孤保你们一个好前程……去吧!以后你就直接跟杨千户联络,不论何时,有新的消息,都可直接登门。”
  杨章德将庄敬一直送到了大门外,庄敬看着眼前这个浑身散发着一股阴鸷之气的壮汉,忍不住有些羡慕他的际遇。
  两个月之前,他还是七品总旗,如今却已成为了五品千户。
  虽然他这个千户跟自己的指挥佥事还不能比,但是能在太孙殿下跟前伺候,却是连纪大人都羡慕不已的。
  “杨大人,能在太孙面前当差,你也代表了锦衣卫。希望杨大人以后能记着自己也是锦衣卫的一员,你与锦衣卫,乃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啊!”
  杨章德抱拳说道:“章德能有今日,离不了锦衣卫的栽培,不敢有忘。”
  一位小旗帮庄敬牵过来他的马,杨章德亲自帮庄敬牵住了缰绳。“请大人上马。”
  庄敬递过来一瓶跌打药笑着说道:“不敢有劳杨大人,你与我为锦衣卫同僚,只望以后能手足相护。我知……你每日都与殿下拳脚较量,难免有个损伤的,这药是清凉寺的老和尚们售卖的,效果不错。”
  “谢大人赏!”杨章德没有客气,将药揣进了怀里。
  朱瞻基嫌一清子和玄真两个人太面乎,较量的时候打不尽兴,所以自离开应天府之后,一直是找他练功。
  他不敢下死手,面对不比他弱多少的朱瞻基,自然是免不了受一些小伤。
  这药送的恰到好处。
  庄敬笑着骑上了马,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用心伺候殿下,如今大人已经决定全力支持殿下。有我锦衣卫的全力支持,殿下未来可期。你未来的前程,比我等更高啊!”
  杨章德抱拳行礼:“一切全靠大人栽培,章德一定用心做事。”
  回到了院中,大堂里的灯大部分都已经熄灭了,只留下了两个小太监守着两盏长明灯。
  见杨章德回来,一个叫伍德的小太监迎了上来说道:“杨大人,殿下说今日刚到北平,舟马劳累的,今日就不练拳脚了。你也早点休息……”
  “殿下睡了?”
  “哪睡得了这么早……殿下精力充沛,一日睡眠不过三个时辰。现在去泡药澡了,还让少监大人在书房点灯,一会儿要看公文呢!”
  杨章德回到了自己的房间,坐在床边也沉思了起来。
  从跟着太孙从应天府一直到北平,他就发现了太孙每日都要看许多公文。
  而自己只是识字,不是个睁眼瞎,在这方面,远远比不上纪纲和庄敬等人。
  他也发觉了,想成为人上人,光靠一把莽力是不够的。自己现在最多只能算是个幸臣,想要真正成为太孙倚重的对象,自己也需要多多学习。
  自己的这几个同僚,冯小年是四个人中年纪最大的,擅长勘察,办案。姜万利擅长情报分析,记忆力超群。褚松对朝堂内外的基本情况最熟悉,自己以后还要多多笼络才对。


第四十三章 战争不仅仅是杀敌
  二月十六,朱棣在北平原燕王府,现行在所召开朝会。
  原来的燕王府就成为了大明新的政治中心,大半个朝廷的文武官员举行了第一次大朝会。
  朱瞻基原以为自己跟这次的朝会毫无关系,但是却没有想到,朱棣让他也参加了这次的朝会旁听。
  因此,他的幼军和羽林卫的斥候比试,他也根本没有机会旁观了。
  不过,为了怕那些幼军不尽力,他委派了李亮代替他出席这次的比试。
  这次的朝会主要内容就是处理北征事务,但是也处理了一些这段时间的朝廷的大小事务。
  行在所这里就变成了整个北伐军的司令部,大小命令从这里发布了出去,整个北平也因此开始活跃了起来。
  当天下午,都督刘江、朱荣就被朱棣任命为前锋,明日率先离开北平,由中路踏上了前往大漠的行程。
  朱瞻基也旁听了五军都督府与兵部联合做出的战争计划,第一次正式接触了这个时代的调兵遣将。
  在后世,周游的手下有十万保安,超过两万人的雇佣军团。
  但是在那个时代,他有自己的军事卫星,有自己的通讯网络,也有自己雄厚财力支撑起来的后勤部门。
  不管是天气,运输,弹药供应,食物供应,都有超级计算机统一统筹。
  可是这个时代,什么都没有,一切都需要靠人力来堆。
  就连最基本的交通网络,现在都没有,大部分地区,都是没有人烟的地区。
  所以,现代战争与古代战争,完全不是一回事。要是以后世的眼光来看现在的战争,统筹安排跟过家家一样好笑。
  北征的第一步是在张北集合,朱棣在大军出征大漠之前要进行大阅兵,这种阅兵不是为了炫耀武力,唯一的目的是鼓舞士气。
  后世的士兵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战争,可是现在呢?大部分人当兵的目的只是为了混口饭吃。
  所以,朱棣的御驾亲征,第一步就是阅兵,给士兵发银钱,只有这样,士兵才有战斗的动力。
  以后世的运输条件,从北平到张北县,不过两百多公里,四百五十里左右,只是几个小时的事情。
  但是现在,步行却需要整整十天。
  士兵带着自己的武器,一天正常行军只有三十公里。即使现在道路通畅,也只有四十公里,如果想要再快,只会把士兵累垮了。
  这个时代的军人忍受能力绝对高于后世,但是身体条件有限,一年到头连肉都吃不了几顿,身体能有多好呢?
  在草原作战还是好的,有专门的辄重营。像沐英他们在西南打仗,山高路窄,士兵们需要自己背着兵器,背着干粮和被褥,一天行军二十公里,三十公里,就已经是极限了。
  这次北征,几十万大军行军,每一个卫的后勤供应,休息场地,粮食配给,医疗治疗,突发状况应对,全部需要用人来安排。
  光是为了保持相互之间的通讯,就需要百分之五的士兵来专门负责,这个数字是朱瞻基一开始根本不敢想象的。
  后世只需要一个卫星,总指挥部千里之外就能把命令下达到每一个班组,甚至是每一个士兵身上,但是现在用几万士兵,才能勉强维持这几千里战线上,每一个卫相互之间的联系。
  朱瞻基也真正认识到了,为什么看历史书的时候,那些元帅,军神比拼的并不是谁厉害,而是谁犯的错误少。
  像三国演义写的那些大将打了士兵打,完全是扯淡!
  后世的所谓四大名著,不要说还没有写出来,就是写出来了,也是现在这个时代的网文,YY小说。
  第一天的会议,只是确定了前锋营先出发。然后就是一直在安排各个联络处,建立通讯系统,最后一直忙到了深夜,才安排好了各军卫的补给系统。
  朱瞻基一直到快子时,才回到了自己的住所,脑袋里面乱糟糟的一团,被这落后的战争模式搅的头昏脑涨。
  看到一直等着他的李亮,朱瞻基也有些有气无力了。“今日比试结果如何?”
  李亮却满是兴奋,笑道:“殿下,幼军虽幼,今日却是大出风头。羽林卫的斥候,只会粗略的观测,逃跑,隐迹。他们根本不懂得观星术,不知道野外生存,不知道野外伪装,更不知道如何不用开口传递信息。赵大人原本对幼军不屑一顾,但是一日比试下来,却已经将幼军这两百人当成了宝贝。”
  “那就好,今日疲累无比,快让人把补汤给我端上来。”
  躺在滚烫的大木桶里,秋月帮朱瞻基按着头,冬雪帮朱瞻基端着用人参、麦冬、天冬、生地、熟地这个人参固本丸药方炖出来的野鸡汤。
  吃完了整整一只野鸡,又出了一头的汗,朱瞻基却开始觉得回神了。
  打坐了半天,他的脑袋里一直想着这个时代落后的战术安排,却不知道该如何改变。
  因为这跟他熟悉的战争模式,不是相差了一个时代,是整整差了六百年。
  哪怕他在后世对军队的训练,战术安排有一些了解,但是现在,后世的经验完全不适用。
  他需要从头开始学起,至于改革,那也最起码要等他把现在这一套摸熟悉才能谈改革。
  第二日的军事会议,依旧是在安排辄重营的补给路线,辄重营不仅不能成为行军的负担,还要为近百万人服务,想要安排好,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二月十八日,左军大都督柳升领虎符,任征虏大将军,率神机营由东路北征。
  朱瞻基看了地图,这个东路大致就是沿后世的锡林郭勒,前往呼伦贝尔一带。
  后世的呼伦贝尔一带如今是鞑靼的聚居地,四年前,是他们作乱,被朱棣给打服了。
  鞑靼可汗本雅失里被赶走,原本的国师阿鲁台臣服了朱棣,并且被朱棣封为了和宁王。
  但是他们的衰落造就了瓦剌的崛起,瓦剌此次犯边,嘴上叫的是要对付鞑靼阿速特部的阿鲁台,但是实际上在窥探如今在大明统治下的奴儿干都司。
  阿鲁台在四年前被大明打的一蹶不振,此次被瓦剌人威胁,只能向大明求援。
  阿鲁台既然臣服,大明自然不希望他被直接消灭,然后让瓦剌势力变的失去了控制。
  原本朱棣并不想让阿鲁台参战,因为他怕阿鲁台会反戈一击,与瓦剌夹击明军。
  但是在出征之初朱瞻基与朱棣的长谈之后,朱棣决定给阿鲁台一个机会,顺便也想看看对方的诚意。
  但是他也不敢大意,所以派了四年前把鞑靼人打废的柳升的神机营与他们汇合。
  对付鞑靼人,柳升的神机营有了经验和心理优势。鞑靼人也畏惧柳升,所以由他主持东线,朱棣还是很放心的。
  出征之前,朱瞻基也代表朱棣前往柳升的神机营犒军,此次犒军不涉及银钱,只是宣读了由胡广撰写的出征书,吃了一顿肉饭。
  这个出征书其实就是所谓的正义之战宣言,哪怕现在是大明率先出军,也要给自己贴上正义之师的标签。
  朱瞻基也借这个机会,观看了如今全世界应用最广的火炮和火铳。
  如今的大炮全部是铜管,最小的不过五斤重,最重的却有七八百斤,口径在一百一十毫米左右。
  神机营编制只有五千人,但是在朱棣的支持下,如今却达到了近两万人。其中近四分之一炮兵,四分之一是火铳兵,另有四分之一是骑兵,还有一部分是工匠和服务人员。
  火炮可以用铜铸,火枪却是用铁匠打造。枪管采用了双层铁管封闭,外面用铁条箍紧。
  相比后世的土铳,因为工艺的问题,还要落后许多。
  不过在子弹方面,如今的工匠却开发出来了独弹和散弹,大炮更是有开花弹。
  朱瞻基原本还想借机会卖弄一下自己的黑火药知识,可是如今接触了才知道,原来在明初的时候,黑火药已经有了超过三十种不同配方。
  火铳,火炮,包括烟花和鞭炮,虽然都是用黑火药,但是每一种黑火药的配方都不一样,都是最适合其用途的配方比。
  这个时代的人们虽然没有多少化学知识,但是绝对不缺少试验精神。只是很多时候,他们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往往只能靠经验来操作,而留不下书面的知识。
  这个发现也让朱瞻基改变了原本的计划,他决定不再研究黑火药,而是直接过渡到硝化棉方面来。
  因为硝化棉是黑火药之后,最合适的枪炮用火药。
  不过这个时代,硫酸和硝酸的获得都很难大规模生产。
  前世的周游进行过基础工业的整体投资,对三酸两碱都有一些了解。
  在唐代,道士们就通过干馏石胆(胆矾)而获得硫酸。
  但是硫酸易得,硝酸难求。
  因为全世界硝石的储量都不大,除了智利和印度以及西北地区,其他地方都很少。
  道士们获得硝石的最主要渠道,主要就是通过煮厕所的土,而且这种方法获得的硝石纯度很低。
  而火药的改进,却是一支强有力的军队必不可少的基础。
  朱瞻基也在考虑,未来要不要带着郑和先去一趟美洲,把安托法加斯塔那里的硝石矿给开发出来。


第四十四章 行军
  二月二十一日,宁阳侯陈懋、丰城侯李彬领左、右哨,成山侯王通、都督谭青领左、右掖,从北平出发,前往张北。
  他们将经后世的二连浩特,直接向瓦剌人王庭库伦和古都和林进军。
  隶属于朱瞻基的幼军和羽林左卫的斥候营,也随着他们一同出发。
  而一应粮草,辄重,还有专门的医护兵,工匠营也都随着大军出动。
  留在北平的军队只剩下了不到十万人的纯骑兵部队,他们将与三月初,才会出发。
  在指挥部的参与,朱瞻基对这支大军的每一步调动都了如指掌。他也不顾自己太孙的身份,对大军的每一处安排,都谦虚地询问其原因。
  这不仅让他获得了这个时代大军调动的基本知识,更让军中将领对他的印象格外好。
  一个好战,并且不怕战争,愿意接触军队“粗人”的太孙,是很受军中将领喜欢的。
  这也让朱棣满意无比,只有一个朱高燧不开心。
  只因为一个名分,他百般拉拢军中将领而不得,而朱瞻基只是稍微放下身段,就让所有将领趋之若鹜。
  他原本以为朱棣会将朱瞻基留在北平,但是却没有想到,朱棣竟然会带着朱瞻基一起前往草原。
  不过,他比朱高煦要隐忍的多。对皇位的渴望也没有朱高煦那么强烈,因为他很清楚,在他跟皇位之间,还有无数的障碍。
  如果没有太好的机会,他绝对不会暴露自己的意图。
  他现在最好奇的,就是朱瞻基为什么跟锦衣卫走的如此近,他到底在利用锦衣卫干些什么?
  朱瞻基拥有四个锦衣卫侍卫,这件事并不稀奇,就连他自己也有一队锦衣卫侍卫。
  但是从朱瞻基来到北平,指挥同知塞哈智,指挥佥事庄敬已经到了别院数次,每一次都有大批人马随行。
  跟锦衣卫走的如此之近,父皇还不计较,这让朱高燧疑惑不已。
  他很清楚自己的父皇,在皇权面前,没有父子感情一说。
  大兄太子因为受到文官推崇,他隔三岔五就要敲打一番。
  二兄汉王因为受到武将喜爱,从靖难之后十余年,一点掌握兵权的机会也没有。
  锦衣卫是父皇手里的一把利刃,他向来不允许任何人向锦衣卫伸手,凭什么这个初出茅庐的侄儿,就敢毫无忌讳地跟锦衣卫接触?
  朱高燧绝对不信只是因为父皇偏爱孙子,这里面绝对有他不知道的原因。
  可惜的是,他身边的锦衣卫侍卫隶属北平千户所,根本不知道从应天府发来的任何消息。这件事只有来自应天府的庄敬一伙知晓,就连塞哈智似乎都不知情。
  越是查不到,他也越是好奇,他感觉,自己似乎发现了一个大秘密。
  朱瞻基却没有精力去猜自己这个三叔的小心思,他已经被繁忙的军务给占据了全部心神。
  自二月十六,大明在北平升帐,朱瞻基开始接触大明军务,这相差了六百年的不同战争模式,就让他要一点点重新适应。
  但是,他不是一张白纸,虽然两个时代的战争模式完全不同,但是在整体统筹,管理方面,其实只是换汤不换药。
  战争的目的是打击敌人,所有的一切准备,都是为了这个目的服务。
  在后世的战场,一支军队如果能够发挥出百分之五十的战斗潜力,那就是一支战无不胜的精兵。
  战争的组成太复杂了,在这个落后的时代,如今这五十万大军,近五十万的民壮,总计百万人,连战争潜力的百分之十都很难发挥出来。
  这不是一场遭遇战,狭路相逢勇者胜。
  这是一场大规模的战略战,想要达到目的,需要的是减少己方的错误,抓住对方的错误,这样才能爆发出更大的潜力。
  所以,战争的原理是一样的。
  朱瞻基从第一天开始就展现了自己在战场上面的宏观视野和分析判断能力,这让五军都督府和兵部,包括诸军将领都对他这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