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2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海军,陆军代表,所有的内侍,官员们加起来近万人。除了船上必要的留守人员,按照不同的身份,分列成不同的方阵。
  在他们的身后,才是一万来自东洲大地上各个部落的代表。
  大明虽然经常可以见到异族,但是像这样一下子来一万人,还是让不少看热闹的百姓感到震惊。
  而更震惊的还是这些印第安人,他们最繁华的城市特诺奇蒂特兰,库斯科,不过是只有大明皇宫大小的城市。
  看到这漫无边际的巨大城市,看到这密密麻麻的人群,每个人的身上都穿着精美的衣服,他们如何能不震撼。
  当他们踏足在码头上平整的水泥地面,不少人就忍不住摸了摸这地面到底是怎么修建的。
  当朱棣与朱瞻基乘坐龙辇来到码头上,他们不用大明的通事介绍也知道,他们这些人的王,已经到了。
  相比八匹纯白高头大马拉着金碧辉煌,像一座宫殿的龙辇,库斯科原本的王维拉科查登时觉得,他的那需要八十个人才能抬起来的肩辇,丑陋的如同小孩子的玩具。
  美洲两大王国,阿兹特克王国,库斯科王国,他们是所有来宾里面地位最高的。
  因为美洲其他土著,只能算是部落,只有他们两个国家,才有了国家的雏形。
  阿兹特克因为开始与大明的作对,被易信杀了不少人,特别是后来死尸造成的鼠疫,让他们的人口下降了一半以上。
  现在他们必须依靠大明,才能稳固自己的地位。阿兹特克这个国家,本来就是三家部落的联盟,几十年来,他们南征北战,打压了不少民族,才将地盘扩大到后世的墨西哥城周边。
  在其他小部落投靠大明之后,他们要是不投靠,就有亡国的可能。
  而库斯科王国就是印加帝国的前身,他们的首领维拉科查也算是个贤君。
  而且印加帝国与阿兹特克不同,他们的强势已经有一百多年。这个国家是没有没有私人财富的,所有的人,包括财物全部都属于国王。
  也就是说,一个国王,可以对管辖的平民,包括贵族予取予夺。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当维拉科查臣服之后,他们的平民才会将全国各地积存狭隘的金银,全部主动地交出来。
  当然,候显没有竭泽而渔,他指定朱瞻基是想要发展东洲大陆的,所以掠取的是一些浮财,没有动他们的根基。
  而且在东洲的一年多时间里,除了专心培育橡胶树,金鸡纳树,就是教会当地人更多的技能。
  这也让候显成为南美印第安人心目中的神。
  维拉科查他们将候显当做神,但是现在,他们心目中的神,却拜倒在其他人的面前。
  礼炮声响起,七声礼炮是君王迎接功臣的最高礼节。
  印第安人在跟大明人接触的两年时间里,多多少少也了解了一些大明的实力。
  他们不再将火枪和火炮的响声当做天神发怒,但是在这样庄严肃穆的时刻,突然听到炮声,依旧惶惶不安。
  然后,码头上,数百鼓手,锣手,和唢呐手组成的乐队开始演奏,这雄浑的音乐声响起,不少印第安人都被迷住了。
  朱棣和朱瞻基下车,所有人跪倒在朱棣和朱瞻基的面前,包括那些依旧处于目不暇接状态中的印第安人。
  三拜九叩的大礼之后,朱棣亲自上前扶起了候显,而朱瞻基上前扶起了易信。
  他们两人一去三年,圆满完成了朱瞻基赋予的任务,而且还超额完成。现在带回来了这一万印第安人,几乎将整个美洲的土著部落一网打尽。
  这些人来到大明,接触到大明先进的文明,回去了以后,自然会因此向大明学习。
  那个时候,再派出官员前去教导他们,事半功倍。
  候显是内臣,见礼之后,就跟在了朱棣的身边,而易信是武将,这个时候依旧只能跟手下待在一起。
  朱棣今日放下了皇帝的架子,像一个普通老翁一样,与一帮将领一一见礼,不时还笑呵呵地拍打着将士的手臂,勉励几句。
  昨日晚间,舰队就已经抵达了新江口水寨,今天上午才进城。
  他们抵达新江口水寨的时候,就得到了消息,皇上已经下了禅让诏书,而议长蹇义也已经接了。
  只不过,太孙殿下却一辞诏书,如今还没有答应。
  但是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因为这已经代表了权力的顺利过渡。
  不管在什么时代,禅让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皇位的交接,也就意味着权力的更迭。不仅仅是皇位的更迭,更是新旧势力的更迭。
  这种新旧势力的碰撞,才是最危险的。
  不过朱棣跟朱瞻基之间,却有一个历朝历代都没有的优势,那就是朱棣西征。
  朱棣西征,不仅是一场军事行动,三年的西征给了朱瞻基足够的时间,将大明社稷牢牢控制住。
  朱瞻基已经将朝廷控制住了,军队现在也都听他的,朱棣回来之后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这才是禅让的主要原因。
  在这样的环境下,也就不存在新旧势力的更迭,少了内耗。
  所以,他们今日都一直很在意朱棣的情绪,不知道这位强势的大帝,到底是不是真心退位。
  现在看到朱棣情绪颇好,他们的心全部放了下来。
  虽然太孙殿下一辞皇位,但是事不过三,到了第三次的时候,殿下一定会身登大宝。
  易信身为朱瞻基的嫡系,在这个时候,自然是非常开心的。
  在人群的后方,杨道的心情也平静了许多。
  昨日刚到新江口,父亲杨士奇就派人联系上了他。
  对朝廷的局势,对朱瞻基和朱棣的性格,他自然比杨道清楚的多。
  虽然朱棣回来以后要禅让,一开始也让他震惊不已,但是他很快就想通了这其中的环节。
  朱棣让朱瞻基监国,朱瞻基干的太好,将所有人都收为己用。
  朱棣回来以后,应天府的大变样,官员的离心,他一方面觉得这个国家他都快不认识了,一方面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如果他年轻十岁,肯定不会接受自己被架空,他会拉拢中间势力,打压属于太孙的势力,抢回权力。
  但是他老了,没有了雄心壮志,也不愿爷孙之间产生隔阂,所以他接受了这一切,主动提出了禅让。
  杨道的所作所为他也已经知道,虽然执行任务的时候出了篓子,但是那种天灾属于不可控制范围。
  相反,自己的儿子初出茅庐,就能被一众同僚推上舰队首领的位置,这充分证明了自己儿子的能力。
  沿着东洲的东西线远航几万里,不仅绘制出了大陆图,还绘制了海图,探明了沿海地带的环境,这是大功。
  如果他的分析没错,自己的儿子这次会被评为功大于过,说不定,这个临时的舰队指挥使的位置,就变成了实差。
  这里面,当然也有他的原因。他始终认为,自己属于运气不好,如果太子能够继位,他跑不了一个内阁大学士的职位。
  有了内阁大学士的职位,以后想要谋一部主官的位置,也轻而易举。
  可是太子早逝,一切成空。他现在虽然被授官国子监祭酒,但是却被太孙排除了权力中心之外。
  进步了内阁,一切都是空。何况,如今的国子监,在太孙的心里,似乎并不重要。
  为了补偿自己父子,既然自己被排除在外,那么儿子想必会被重用。
  一个不到二十五岁的蒸汽帆船舰队的指挥使,这可是许多侯爵都想争夺的位置啊!
  而且,如今大明周边已经没有大仗要打,却要开发东洲,南洲,一个舰队指挥使的位置,远远要比一个陆军指挥使的位置更加重要,更容易立功。
  想到当初杨道跟自己的争执,他不得不承认,这个儿子虽然缺了一些灵性,但是心思稳重,心怀宽阔,运气比自己好,目光比自己更强。
  得到父亲的细致开解,杨道的心放了下来,但是想到那一千多个葬身海底的将士,他即便知道自己升职,也开心不起来。
  朱棣经过杨道面前的时候,并没有在意这个站在后面的千总服饰的年轻人,但是朱瞻基却看见了。
  虽然损失了一千一百人,但是朱瞻基并不在意。他很清楚,如今的大西洋,还算是人类的禁区。
  舰队能圆满完成任务,损失不超过十分之一,他不能苛求太多。
  而且,杨道身世清白,娶了解家的女儿,如今又是大明最了解大西洋水情的人之一。以后大明压缩想要打通大西洋航道,还离不开他们这些人,所以,他只会得到重用。
  面对杨道,他隔着一个神机营的指挥佥事,赞许道:“你的事我已知晓,你没有堕了我羽林卫学的声名。”
  听到朱瞻基的这句话,杨道以为自己水波不惊的心登时抽搐了起来,还没有跪下,就已经泪流满面。
  他单膝跪下,俯首道:“臣有负殿下所托,只愿能戴罪立功。”
  他前面的人让开了位置,朱瞻基亲手扶起他说道:“天下之大,再没人比你更清楚了。那大西洋风急浪高,原本就难以征服,如今损失十不足一,你有功无过。在家修整几日,在你受伤损失的人,应得的抚恤,也由你亲自调拨到每一个将士家中。”
  虽然这是一个苦差事,作为主将,他会遭受死者家属一系列的指责,辱骂,甚至殴打。但是,这却是杨道最想做的一件事,这样能让他的良心恕罪。
  听到朱瞻基的安排,杨道有些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眼泪哗哗流下。“臣定不负所托,若有差池,当身死谢罪。”
  这只是接见将士过程中的一个插曲,朱瞻基今日一直比较低调,让朱棣来出这个风头。
  会见了功臣和使节代表,朱棣和朱瞻基就被候显引上了运载金银的货船。而其他人,责备鸿胪寺安排着前往竞技场,等待着朱棣嘉赏。
  上次回来以后,朱棣就格外喜欢那个竞技场。不仅能一次性接见十万人,还能让每个人听见自己的话。
  而且,竞技场的气派,能震撼到每个来到大明的人。
  而实际上,不用去竞技场,大部分初次来大明的夷人,已经被震撼住了。
  像那些印第安人,看到火车冒着浓烟过来,不少人就吓的跪下来磕头,着实引发了不少大明将士的笑意。
  有了上次的经验,今日的人更少一些。鸿胪寺有条不紊地安排着所有人通过火车或者船只,马车前往竞技场,在竞技场那边,已经准备好了足够这些人吃的食物。
  朱棣登上了一艘货船,这里的舱房被全部封闭了起来,每处舱房都有内监和海军分别用一把铁链锁住,只有两方人马同时开启,才能进入。
  而且,运载金银的船只上的人,都是几方人马组成,所有人不能上下船,杜绝了偷盗的可能。
  只看了一艘船,那些金银也只是让朱棣欢喜了一小会儿,他就又变的沉默了起来。
  从舱房出来,他登上了甲板,在一处船帆的阴影中站定,摆了摆手。
  所有人都看明白了他的动作,迅速离开,他的身边就只剩下了朱瞻基一人。
  这个时候,他才叹了口气,望着朱瞻基说道:“这东洲如此富足,人心难平啊!”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所以孙儿不准备派任何勋贵,宗室前往东洲,东洲也不向任何人分封。”
  “这岂不是让所有人不满?”
  朱瞻基指着码头上还没有离开的那些土著说道:“他们就是借口,这些土著有超过五百个部落,派任何人去征服,都只会引发矛盾,不如只派军队和官员去。军队负责威慑,官员负责教化,然后再鼓励百姓前往移民,所有移民家庭,都必须要有最少一个读书人……”
  朱棣这个帝王一下子就明白了过来,说道:“你想徐徐图之?”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东洲辽阔,人员众多,孙儿准备以后留给我直系子孙。”
  “若众人不满又如何处之?”
  “只要不将东洲开发放在南洲之前……不管是宗室,还是勋贵,总会认为拿到手里的才是真正的财富。”
  东洲现在的情况是隐瞒不了的,朱瞻基也不想隐瞒,但是也别指望他会现在将东洲列入分封的地盘。
  南洲和南洋的岛屿分封,是因为那里人口稀少,需要大明人去开发。
  但是,东洲现在本来就有几千万人,所以重要的不是去分封了之后的征服,而是利用怀柔手段让那些部落都认可大明的统治。
  借口很好找,在让那些土著归心之前,你能派多少人去?最多几十万人吧,可是那里有几千万人呢!
  一边是遥不可及的东洲,一边是唾手可得的南洲,朱瞻基不相信,那些宗室和勋贵会咬着东洲不放。
  朱棣见朱瞻基胸有成竹,也就不再提这个话题,而是又说道:“朕修的报恩寺被你抢了,今日这艘船上的金银,就给朕,让朕再去修建一座报恩寺。”
  朱瞻基犹豫了一下,说道:“别说一船,就是所有的金银皇爷爷都拿去挥霍孙儿也不会说半个不字。只是孙儿宁愿皇爷爷重修皇宫,甚至修建一座堪比皇宫的别院也可以,只是不要再修建寺庙。”
  “为何?”
  “儒释道虽然现在三教合一,但是三教之间也竞争不止。孙儿想要引导天下百姓同归一心,这三教的问题必须要解决。如今佛教在太祖与你老人家的打压下已经没落,如此大张旗鼓修建寺庙,只会让局势越来越复杂。”
  朱棣有些不高兴了,但是朱瞻基的理由句句在理。他也知道民间百姓什么都信,想要引导很难,而在朝廷上,这种纷争更加激烈。
  想到不能给孙子添麻烦,但是要求被拒绝让他心里很不爽。
  正想着要怎么敲打他一番,却听朱瞻基说道:“皇爷爷,孙儿在新江口造船厂建设一艘五万料大船,目前船体已经竣工,今后,这艘船可以作为皇爷爷的活动行宫,想去哪里都可以。”
  朱棣有些不敢相信了,怀疑地看着朱瞻基问道:“哪有如此巨大的船,你可不要胡说八道。”
  在吨位出现之前,船只的运载是以料为单位来计算大小的。料的前期意思并不是船只承载单位,而是造船所用木料的数量。
  一根普通的用船木料,在正常情况下长度大概在五六米之间,直径约二三十公分之间。由于这样的一根木料在水中的浮力,基本可以承载三个成年人的重量,也就在三百六十斤左右。
  而因为木材体积有限,特别是船只的龙骨,需要特别坚实的木料。所以即便是大明的宝船,采用了拼接法,目前一万料,也就到了极限。再大,船体就不结实了。
  朱棣不是什么都不懂的帝王,所以第一时间就认为朱瞻基在说谎。
  朱瞻基笑道:“孙儿让人费尽千辛万苦,浇铸出来了一根百米纯钢龙骨,以这跟精钢龙骨拼接木料,现在造出来的宝船不仅比现有宝船更加结实,更宽,体积也更大,在海上行驶也会很平稳。”
  朱棣心里有些相信了,可是转念一想,又问道:“你就这么不待见我这个老头子,想要打发我出海?”
  朱瞻基扑通一声跪下,指天发誓道:“孙儿只是想让皇爷爷在晚年享受更多人间欢乐,从无逾规之想,若有他心,天地……”
  古人是很信这方面的,朱棣不等他说完,就一把捂住了他的嘴。“好了,我的乖孙儿,爷爷只是随口一说,就不要发誓了。”


第一四零章 金钱与军权
  东洲带回来了大量金银,除了有少部分奖赏将士,农师,内侍,其他的大部分都被收入内库。
  这也是有讲究的,国库与内库是分开核算,船只的制造,舰队的开销,当初都是内库出的银子,收获大部分自然也要入内库。
  但是内库不能将所有便宜占完,所以即便外廷没有出力,也要分国库一部分,然后用之于民。
  不过,如今的内库除了实物,基本上所有的金银,全部都存入了大明银行,记入了皇家的账户。
  可以这么说,如今的大明,内库一直都是比国库富裕。
  哪怕前些年贸易规模没有这么大的时候,内库也比国库富裕的多。
  下西洋,北征蒙元,包括哪里有了天灾人祸,每一次内库都是要出大部分银子的。
  因为大明的国库,从来没有充实过。
  也就这几年,朱瞻基出海带回来的大批金银,通过银行调节金银,减少了贪腐,国库的资金才从入不敷出变的略有盈余。
  要问现在全大明权势最大的大臣是谁,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是蹇义。
  蹇义身为吏部尚书,管理天下官员,身为宗人令,管理天下宗室,身为议长,主持朝廷会议。
  不管从哪方面来说,都没有一个大臣能比得上他。
  但是若是要问,全大明最有权的大臣是谁,则所有人都会说出另一个名字:陈瑄。
  陈瑄算不上朱棣的近臣,靖难之役时,他是建文帝的人。在朱棣打到长江之时,才投降,然后获封平江伯。
  等于说,他虽然抓住了从龙之功的尾巴,却因为排位较低,一直被排除在近臣之外。
  而且他的运气也算不上好,他能力出众,曾经统率天下大半水师,要是一直留在水师,朱瞻基改制海军的时候,他是当仁不让的海军总督。
  但是,他在永乐十年被调到淮安,治理黄河,淮河,总督天下漕运。
  漕运总督在原本的历史上,算得上一个紧要官职。可是这一世,朱瞻基大力发展海运,运河虽然疏浚通了,却因为不必往北方运粮,导致了漕运并不兴旺。
  永乐十四年,朱瞻基想起了他,将他从漕运总督调到京城担任大明银行总督。
  当时的大明银行初建,这个职位一点也不起眼,陈瑄当时还认为这是贬谛,都有辞官的念头了。
  他是灰心丧气地接任了大明银行总督一职,在他看来,大明银行不管运营,虽然管着户部发展银行,皇家商业银行,那两家却不必听他的,没有半点实权。
  但是,大明银行虽然不管运营,只管金银币转运,以及在全国建立的二十个金库,但是这可是管着全天下的钱财啊!
  银行发展越好,发展的越大,他手里的权力也就越大。
  永乐十八年,朱瞻基出海归来,开始清查银行旧账,禁止民间金银转运。
  从那以后,天下各处设卡,查收金银,而且锦衣卫,内监,咨情司同时出动,调查各地交易情况。
  也就是说,超过一百银币的交易,就要提供银行金银票存根。想做生意,可以,你只能通过银行交易,以银行的金银票为证。
  任何人,都不能携带超过一千银币的现金出门。天下商业尽归银行来负责金银流通,任何人也不能逃税。
  对于这个举措,老百姓拍手叫好,因为他们手里根本不可能有那么多金银。
  对那些地主的影响也不大,反正他们大部分金银都埋在地下。
  对商人的影响虽然很大,但是他们要跟内监做生意,想要参与海外贸易,就只能乖乖听话。
  官员们因为一开始增加了许多工作,比较抱怨,但是朝廷的国库因为商税迅速充实起来了,他们的反对之声也就逐渐平息了。
  而且,金银都存进银行了,银行的财富越来越惊人。朝廷做什么事,都能通过户部发展银行来调集银子,不仅不怕没钱,还省了许多麻烦。
  银行的作用让越来越多的人见识到了银行的威力,无数商人也慢慢地学会了从银行借款来给付货款,并且百分之十二的年息,比起民间借贷来低了好几倍。
  到了这个时候,人人都羡慕起陈瑄来,甚至不少人还将他称作财神爷。
  蹇义官职虽然最大,但是他做错事的时候,其他的官员也敢指着他的鼻子骂,还不止一次。一些清高之人,甚至还以此为荣。
  而陈瑄呢?几乎没有一个人敢得罪他。不管是商人,还是地方官员,在他面前都要低声下气。
  在某些方面,他比户部尚书夏元吉,还要让那些官员害怕。
  如今朝廷实行财政支出预算方案,夏元吉虽然掌管财物分配,但是却也不敢卡着不给。
  但是银行这边独立运行,任何大臣都管不到大明银行,金银通过银行调运,全部都是陈瑄说了算,所有人只能巴结着他。
  当然,他这些年遭受的弹劾也是最多的,是个人就想把他弄下台。
  因为他可是武将,不是文臣。
  陈瑄原本是漕运总督,如今这个银行总督掌管天下内陆河道金银转运,驿站,转运司的独立衙门,还有一支专门的押运队伍。
  随着银行的扩大,网点的增多,金银转运的工作越来越多,这个队伍也就越来越大。
  永乐二十年春节之前统计,银行官员现在已经超过一万,职员超过五万,而直属的押运队伍有六百多条河船,人员超过五万。
  现在全大明,就属银行的职员最多,直接管辖押运队人数最多,权力远远超过了任何一个官员和将领。
  所以,文臣们想要把陈瑄弄下去,就连武将勋贵们也都冷眼旁观,因为一个个都对他嫉妒不已。
  沐昕这个原本的银行副总督,跟随朱棣出征的时候,开心不已,因为战功,他这个驸马都尉如今还获封了一个侯爵,可以传给后代。
  回到大明之后,他可是颇为得意,但是现实却让他傻眼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