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3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个时候,朱佑樘问道:“曾祖,王世昌是好官是吗?”
  听到朱佑樘喊曾祖,这一下子让王春对自己的观察又怀疑起来。他以为对方是个中年人,现在却发现是个老者。
  朱瞻基笑道:“王世昌的确算得上是个好官,他在西北替大明靖边,西北各族都对大明忠心耿耿,这就是他的功劳。”
  汽车到了站台,王春这个时候抱拳躬身道:“在下多谢阁下夸奖,若家父知道在应天府也能获此赞誉,想必也会心怀大慰。”
  朱瞻基笑道:“人在做天在看,你父的功勋,历史不会忘记。”
  话题一下子扯这么大,很难再往下说了。毕竟这只是偶遇的闲聊,再往下谈,就显得交浅言深了。
  不过,王春的心里依旧很是高兴,自己的父亲能得到如此赞誉,他也有与有荣焉之感。
  朱瞻基这个时候又说:“西北风力充足,今后西北的风力发电也会得到政策倾斜,你以后回西北发展风电,也算是赶上好时候了。”
  “多谢老丈宽慰,在下只是想发挥所长,为西北百姓做一些贡献,至于个人荣誉,倒没有在考虑之中。”
  真是一个单纯的理想主义者,不过他这种精神还是非常值得赞扬的。
  朱瞻基掩藏了身份,此时不好多说什么,只是点了点头。
  车内不少人都在静听他们的对话,见他们告一段落,一个四十多岁的普通百姓接话说道:“在下前年为西北运送物资,在嘉峪关有幸见过威宁伯一面,不曾想,今日又见到威宁伯世子。”
  一开始,朱佑樘接不上王春的话,觉得他太啰嗦。但是现在大人们说话,他又觉得被疏忽了。
  他望着王春说道:“你父亲是好官,你也是好人,皇曾祖会给你父升官的。是不是,皇……曾祖?”
  他扭头过来看了看朱瞻基,然后他才发觉自己说漏嘴了,赶紧捂住自己的小嘴。“曾祖,我错了……”
  王春并不是愚鲁之人,原本他就一直在猜对方的身份,只是无论如何也没有联想到皇上身上。
  他怎么也想不到,进入皇上竟然会微服私访,跟普通人一样,坐上公交车。
  他犹豫了一下,还是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一下子跪了下来,激动地说道:“臣威宁伯世子王春,拜见陛下。”
  车上的人立即轰动了起来,司机一个急刹车,公交车停在了路边,然后所有人的视线都望了过来。
  锦衣卫的人立即围了过来,绷紧了神经。朱瞻基摆了摆手,取下了帷帽说道:“朕今日微服私访,与诸位同车而游,就把朕当一个普通百姓来看。”
  话虽然如此说,但是对这些普通百姓来说,能跟皇上这么亲近,可是他们几辈子积来的福气。
  一些坐在内侧的百姓只能抱拳行礼,而坐在过道边,站立的百姓就跪了下来。“小民见过陛下!”
  “平身吧!”朱瞻基叹了口气,看了看怀里的朱佑樘。“看看,朕想微服私访,被你破坏了吧!”
  朱佑樘也担心今天好不容易出宫会被取消,心里懊悔,纠结的很。“皇曾祖,我不是有意的。”
  朱瞻基看到开车的司机激动的浑身颤抖,忍不住有些担心。但是就此就放过微服私访的机会,又有些不甘。
  他看了看外面的景色,车才开到常府街,距离夫子庙还有一公里多远。他起身道:“今日能够同车,也是一段缘分。不过事已至此,朕倒是不能继续陪你们继续同行了。朕先下车,你们继续前行,不要扰了朕的兴致。”
  售票员激动地泪流满面,浑身颤抖,费了好几下功夫才打开车门。“陛下……”
  朱瞻基笑了笑,跟李源说道:“朕还没有看到想看的,今日行程不变,不过要换车前行了。”
  李源点了点头,率先下车喊了跟在车后的一辆汽车过来,朱瞻基戴上了帷帽,跟众人挥了挥手,下了汽车换乘了另一辆车。
  对这辆公交车上的众人来说,今日能够与陛下同车,的确是福分。不过,因为身份的揭破,缘分也就到此为止。
  最后悔的就是王春了,他要不揭破朱瞻基的身份,恐怕还能跟陛下一起多说一会儿话。
  不过,从陛下这里知道了陛下对自己父亲的看法,让他激动不已。原来自己父亲做的一切,都被陛下记在心里。
  他已经决定今天晚上就给父亲写信,把这一切告诉自己的父亲。
  朱瞻基带着朱佑樘坐进了锦衣卫的车里,朱佑樘还自责不已。“皇曾祖,孙儿不是有意的。”
  朱瞻基并没有怪罪他的想法,一个八岁的孩子,说漏嘴很正常。他能够引以为戒,已经很不错了。
  “既然知道错了,那么接下来该怎么做知道了吗?”
  “孙儿知道,不再喊皇曾祖了。曾祖,我们继续去玩好不好,我不会说漏嘴了。”
  朱瞻基笑着点了点头。“不论什么时候,说什么话,做什么事,都要在心里考虑好了再说。”
  朱佑樘重重地点了点头,脸上却带着掩盖不住的喜意。他怕皇曾祖会因此回宫,却没有想到,还能继续去玩呢。
  “陛下,那我们现在出发?”
  “嗯,先到夫子庙那里去找一家馆子,填饱了肚子再到处看看。”
  “曾祖,我想吃咸水鸭,小馄饨,粉丝汤。”
  朱瞻基哈哈笑了起来。“就怕你的小肚子装不下这么多东西。”
  得了朱瞻基允诺,朱佑樘放下心来,靠在车窗旁边,看着外面的街道。
  朱瞻基也在看着外面的街道,只不过他跟朱佑樘不同,朱佑樘看的是哪里有好吃的,好玩的,哪里热闹。
  而朱瞻基看的是城市的发展哪里还有不足,对他来说,给子孙后代留一个美丽的应天府,作为以后的发展标杆,更加重要。


第四十六章 教孙
  庞大的应天府早已经超过了原本的城市承载规模,永乐年间朱瞻基要求取消城墙的作用,还有大臣反对。
  但是现在,城墙内的城市,早已经变成了内城。朱元璋时期兴建的外城墙,现在成了应天府的城市轮廓。
  因为城市规模的扩大,应天府已经很难说哪里是城市的中心。
  夫子庙一带,是应天府的市井消费中心,玄武湖一带,是文化中心,皇宫一带,是行政中心,夹江一带,是工业中心。
  在这些地区之间,也有许多自发形成的商业中心,正是这些不同功能的城市集群,让应天府这座城市,充满了迷人的魅力。
  不过,城市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相当多的现实问题,比如污染,比如治安,还有因为城市发展带来的贫富差距和社会矛盾。
  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人口达到三百万的超级城市,因为配套设施的不足,或者说辅助功能的缺陷,导致的城市问题,远比后世要多的多。
  但是,这些问题并没有在现在就成为社会矛盾的主流,因为一切都被掩盖在了当今的繁荣之下。
  在朱瞻基看来许多严重的问题,但是对当下百姓来说,却是习以为常,甚至是引以为豪的。
  就好比担任了城市主要排污功能的金川河,在城市的飞速发展中,污染问题非常严重。
  但是人们并不看重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甚至认为金川河的污染,是城市发达的表现。
  同样的道理还被人们套用在夹江工业区的钢铁厂等大烟囱上面,在朱瞻基看来需要防范治理的问题,在人们看来是应天府的骄傲。
  城市的人口增加,也衍生了许多相应的问题,比如居住条件降低。
  但是,许多在应天府务工的外地人,一家老小搭建一个窝棚就能生存,也不认为这就是苦。
  在夹江工业区南部的城市边缘,这样的窝棚区越变越大,形成了一个畸形的贫民区。
  但是这些人们宁愿留在应天府当贫民,也不愿意离开应天府,去其他地方当个小地主。
  应天府产生的虹吸效应越来越强,不仅大明人,就连日本人,朝鲜人,他们也都被吸引了过来。
  在幕府山和燕子矶之间,就形成了庞大的朝鲜人和日本人聚居区。
  他们在大明当下人,当苦力,站稳脚跟以后,把自己的家人们也接了过来,就形成了城外的外族人聚居区。
  虽然在大明他们是下人,是底层,但是在大明,他们不用担心受人欺负,甚至连命都丢了。
  对他们来说,在这里当下人也比在自己国家朝不保夕的好。
  而大明的快速发展又离不开他们,特别是在大明人的选择余地大增之后,就连普通的大明百姓,也不愿意再让自己的子女去当下人。
  而大家族里面又离不开这些人,所以就只能从与大明人相差不大的朝鲜人和日本人里面挑选这样的人来为自己服务。
  为了控制外来人口,应天府建立了严格的从业资格筛选。但是面对巨大的人力缺口,很多时候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大明因为大肆移民,取消了原本的户籍限制,准许百姓可以有目的性的迁徙,这也造成了流动人口的增加。
  应天府要移民的人因为短期滞留,也增添了不少。
  这一切,给应天府的发展带来了繁荣,也带来了管理的难度。
  不过,在这个没有人权的时代,粗暴野蛮的管理并不会导致太多的反抗。
  就比如说,许多街区都会安排衙役抓捕流浪汉,如果没有身份,没有正当职业,又没有住处,只会被抓进监狱去服苦役。
  总之,这个城市对于当今的百姓来说,是一个梦幻之城,但是在朱瞻基,还有着诸多的不足。
  对八岁的朱佑樘来说,热闹的市井是那么的繁华,这里有数不清的吃的,喝的,玩的,哪怕是街边一个卖糖人的小摊,都是那么的好玩。
  朱瞻基陪他在一个吹糖人的小摊前面站了足有一刻钟,看他买下了一大堆各种各样的糖人,说要回去送给其他的兄弟姐妹。
  等他心满意足要走的时候,朱瞻基才说道:“今日曾祖带你出来逛街,回去了以后,你要写出两千字的游记出来。”
  朱佑樘傻眼了,盯着朱瞻基看了半晌,才问道:“曾祖,什么是游记?”
  朱瞻基想他写的当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游记,他也没有那个水平。
  “就是你今日出来后发生的有趣的事,你都要写下来,更主要的是,写清楚每件事对你的影响,明白吗?”
  “两千字,曾祖,能不能少写一点?”
  朱瞻基牵着他的手继续向前走,说道:“你要是写的好,以后我每个月都让你出来玩一趟,要是写的不好,今后就别想出来了。”
  “真的!”朱佑樘大喜,立即说道:“孙儿回去了以后一定好好写……”
  朱瞻基点了点头道:“没有见过的趣事,你都可以写下来。但是要记住,不管任何事,都要学会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问题。”
  朱佑樘有些似懂非懂,问道:“曾祖,什么是另一个角度?”
  “就是换位思考。”朱瞻基觉得这样说,他这个八岁的孩子依旧有些理解不了,换了一种说法说道:“就是你不仅要以一个皇孙的位置来看待问题,更要懂得从一个普通百姓的位置来看待问题。”
  “可是我是皇孙啊,我生下来就是天潢贵胄。”
  “那你今日就当自己是一个普通百姓的孩子,不许用皇孙的位置来写这篇文章。”
  他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说道:“孙儿明白了,就像我们今日微服私访……”
  对一个八岁的孩子,朱瞻基虽然有些耐心,一会儿也被磨蹭的差不多了。
  他点了点头说道:“对,你就当自己是个百姓子弟,来写这篇文章。”
  “曾祖,有玩猴戏的……”
  贡院的西南角,两条街道的拐角处,这里修建了一个小广场。
  一棵大树下,一群大人孩子围成了一圈,足有一两百人。
  在贡院的墙角,刚好有一盏电灯照明,一个耍猴艺人一副扁担,挑两个箱子,带着两个孩子,还有七八只小侯,在这里摆开了阵势。
  他们将一个长十字竹竿扎在正中,女孩敲着锣引人驻足。随着锣声响起,那个男孩像个猴子一样不停地翻着跟头,引来阵阵叫好。
  两个孩子的年岁都不大,男孩大约十一二岁,女孩七八岁,跟朱佑樘差不多大小。
  朱瞻基皱了一下眉头,大明现在实行的强制性三年义务教育,这么大的女孩,不应该卖艺,而应该在学校才是。
  男孩翻着跟头的同时还转着圈,一直绕了一圈,才在众人的叫好声中停了下来。
  随着耍猴一人的一声鞭响,七只小猴像行军布阵一样,依次沿着竹竿爬了上去,在横杆处向众人作揖。
  耍猴艺人口唱俚歌,抑扬可听。众猴听着他的歌声,翻筋斗、担水、走索,爬高竿。
  朱佑樘看的目不暇接,拿在手里的糖人都忘了吃。
  小姑娘这个时候停下了敲锣,耍猴的艺人则开始了说开场白,而女孩这个时候将锣反拿,就变成了一个装钱的家什。
  围观的众人纷纷解囊,大多都是一个铜板,两个铜板,也有少数锦衣者丢下七八十几个铜子。
  来到朱瞻基和朱佑樘的面前,朱佑樘眼睛盯着几个小猴,拿出了一个当五十的铜币丢了进去。“快耍猴,我要看耍猴。”
  朱瞻基开口问道:“小娘子,你为何没有进学?”
  小女孩出来跑江湖,没有那么害羞,闻言笑道:“穷,读不起书。”
  朱瞻基又问:“进学不要钱啊!”
  可惜的是她忙着向下要钱,没有回答朱瞻基的话就闪了过去。
  李源凑了过来,问道:“陛下,要不要查一下?”
  朱瞻基点了点头,李源立即安排了下去。
  大明现在没有条件搞九年义务教育,只是来了一个三年义务教育。
  由于只需要学习识字,算学,自然,地理,三年义务教育,也能让人略知天下,能认识一两千字,能算简单账目,倒也暂时能满足需要。
  而针对不让孩子上学,朝廷的处罚很是严厉,一般情况下都要派劳役作为惩罚。
  想免劳役就要花钱,这可比让孩子上学要花钱多了。
  因为不要学费,只需要花费一点纸笔书钱,三年下来,是花费不了多少的。
  朱佑樘看的目不转睛,朱瞻基摸着他的脑袋问道:“方才的小姐姐没有进学,你怎么看?”
  他心不在焉地说道:“进学哪有耍猴好玩……”
  朱瞻基沉声说道:“朱佑樘,你是玩物丧志吗?”
  朱佑樘听到朱瞻基沉声说话,这才把视线转了过来,见到朱瞻基不悦的眼神,他也紧张了起来。
  “曾祖……曾祖……”
  朱瞻基面色稍缓,问道:“为何大明风调雨顺,还有人说上不起学?”
  朱佑樘低头,脚尖碾着地面说道:“孙儿不知……”
  “那你要是也生在贫寒之家,上不起学,又该如何?”
  朱佑樘回答不上来,也不敢抬头。朱瞻基也觉得让他一个孩子回答这样的问题,有点超出了他的能力。
  他又问道:“你方才只顾看猴戏,就没有想想,为什么你就能锦衣玉食,而跟你差不多大的小娘子却只能街头卖艺?”
  “曾祖,是因为出身不同。”
  “抬起头来,朱家需要的是面对问题的儿孙,不是逃避问题的儿孙。”
  朱佑樘抬起了头,伸手牵住了朱瞻基的衣襟,略带撒娇说道:“曾祖,我会听话的。”
  朱瞻基蹲下了身子,掀开了帷帽的幂离,直视他的眼睛说道:“不是听话不听话,而是你要学会观察问题,还要会解决问题。就是再喜欢猴戏,也不能因为喜欢,就把全部心神都投入进去。就像吃饭一样,只能吃七八分饱,不能吃撑了。”
  他小大人一样点了点头,说道:“那孙儿就只用七八分的心思看,留两分心思想问题。”
  朱瞻基点了点头,放下了幂离。“这件事你回去写文章要着重写,要多想想民间疾苦,不能只看表面。”
  话虽然如此说,但是朱佑樘一个八岁的孩子,当看到那些小猴自己打开装衣服的箱子,然后一个个穿上小衣,像官老爷,像犯人一样排排坐的时候,就又被吸引了全部心神。
  一个锦衣卫大汉将军跟李源低声汇报了几句,被李源带到了朱瞻基的身边。“皇……老爷,刚才属下去问了百户所的同僚,这个耍猴艺人是来应天府落籍不久,来自河南。应是家无余财,所以还没有送孩子进学。”
  这应天府卖艺的艺人也都是要在应天府登记,获得批准,才能出来卖艺。所以要查清楚他们的来历,是很简单的事情。
  朱瞻基点了点头道:“你留在这里,等他们收摊,把厉害关系跟他说清楚。但凡不让孩子进学,明年就把他派到西北去服役。”
  “是!”
  朱瞻基又看向了朱佑樘,他正看的入迷。朱瞻基道:“樘儿,一次不可看够,走了。”
  朱佑樘舍不得走,掏出怀表看了看,说道:“曾祖,再看一刻钟好不好?”
  朱瞻基点了点头,注意力转向了其他地方。
  时间到了,这次朱佑樘没有再拖延,不过走的时候,依旧有些不舍。“曾祖,我也在宫里养一只猴好不好?”
  “不行。宫里动物园不是有猴吗?”
  “可是它们都不听话啊……”
  沿着贡院再向南,就是青楼区,朱瞻基对古代的青楼没有丝毫兴趣,朱佑樘就更不懂了。
  爷孙俩沿着夫子庙继续向西,欣赏着这晚间的市井文化。
  历史已经被朱瞻基改的乱七八糟,应天府也在他的影响下,变的根本不像一个古代城市,有了一些现代城市的雏形。
  这样的变化绝对比历史上要更好,城市的功能也更加齐全。
  虽然还有许多的不足,但是依旧能让朱瞻基有一种改变历史的满足感。
  唯一可惜的是,或许是城市的管理太严了,他这趟出来,不仅没有遇到坏人,连纨绔子弟都没有遇到一个。
  没有人冒犯他,他连装比的机会都没有了。


第四十七章 绕行
  正统四十四年十一月,太孙朱见深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东洲之旅,从东洲的东海岸,绕过最南角,回到了西海岸。
  在唐州城,他将与运载黄金,黄铜,硝石的船队一起,起航返回中洲。
  唐州城的位置是后世的智利安托法加斯塔市,这是一座位于海边的沙漠城市,荒凉异常。
  但是,这里却是大明最大的资源基地。当初为了这块封地,不少皇子竞争了许久,才由与太子同父同母的唐王朱祁钢争夺到了这个地区。
  这座一边是沙漠,一边是大漠的土地看起来荒凉异常,但是这里却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的黄金和铜矿,而且,就在这片地区,还有世界上最大的天然硝石矿。
  虽然大明因为化学工业的发展,利用化工合成也能合成硝石,对硝石的需求没有了唯一性。
  但是合成硝石相对于天然硝石的成本,依旧非高昂。目前大明所需的硝石矿,百分之九十以上,依旧是天然硝石。
  唐州府境内,目前已经开发出了两座露天铜金矿,一座硝石矿,光凭这三座超级矿山,就能养活境内的数十万人。
  而三座超级大矿也给唐王府带来了巨额的回报,要不是为了发展当地农业的自给自足,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他们的日子会更加好过。
  在这里,朱见深也感受到了比其他州府更加热烈的欢迎,唐王叔对他这个侄儿的亲近根本毫不掩饰。
  唐州府是朱见深非常想要拉拢的势力,这里不像其他州府,还有着大量的平民阶层。
  在唐州府境内,只有三座港口城市,三座露天矿山,三条铁路线。
  因为地理关系的原因,这里的耕地很少,土人也很少,主要依靠贸易获得粮食。
  而当地的百姓主要就是海军士兵,唐王府护卫,以及内务府,转运司的士兵以及他们的家属。
  还有就是在三座矿山上工作的土著,几乎全民皆兵。
  因为这个原因,当地的官府几乎形同虚设,朝廷只是让东洲南大陆提督府代管本地的民政事务。
  唐王府相比其他王府,有着更大的自主权以及更强的军队。
  不过让朱见深可惜的是,唐州府距离大明太远了,几乎刚好处于地球的另一面。
  即便是唐王口口声声说无论如何也要支持他这个侄儿,但也是鞭长莫及。
  当然,朱见深也不指望依靠唐王的支持就能登上皇位,唯一能决定这件事的,只有皇祖父。
  到东洲走了一大圈,经过了一半以上的亲王封地,朱见深也真正知道了大明在东洲的底蕴。
  东洲的强大和稳定建立在这里稀少的人口和强大的武力上的,这是一种悖论,朱见深原本不理解,现在才真正明白。
  人口稀少虽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当今社会,人口就是强大的基础。
  可是因为东洲的人口稀少,一开始来东洲的全部是兵士,在这里组成了强有力的统治构架。
  而大明最开始也不缺人手,因为这里有三千万土著,他们在大明的组织下,为东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十年过去了,由于外来人口增加带来的病毒,加上开矿和自然老死,原生的土著们降低了将近三分之一。
  而新增的土著,在各家王府和兵士的地位优势下,大部分都已经有了大明人的血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