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话就纯粹是以太孙的身份来压制了,我反正是这样认为的,你如果觉得我说的不对,你来教教我。但是,你不是皇帝允许的太孙老师,你真的有资格教我吗?
  当然不行了!
  所以你可以保留你的意见,先听我的,按我说的做。
  这话在其他地方不能说,因为文人都需要维护学术的重要性。但是现在他面对的是工部大员,而这些人对于用这一块,研究是最深的,这也是他们的工作。
  虽然他们都是儒家门徒,这就好比的后世的那些国外党派,即使他是个党员,该贪污受贿也是照做不误。党的路线跟自己的利益相悖的时候,党章党纪,谁真正当回事?
  那些宗教的信徒,天天口号喊的比谁都响,该犯法的时候,也没见谁心慈手软。
  见下面的人都默默点头,朱瞻基又说道:“所谓格物为用,此乃推动整个天下向前的步伐,匆忙上路,一拥而上是不行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规则,所有的发展,所有的进步,全部都要在这个框架内进行。孤欲与皇祖父进言,首先确定的一条法规就是,个人合法财富受大明律保护,但强取豪夺,贪污受贿,违法乱纪获得的财富,将不受此法保护,并且将会追究其家族共担。”
  不要说大明了,历朝历代以来,以皇权为尊的东方社会,官本位的东方社会,所有人的私人财富都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上位者予夺予求,下位者只能被动承受。
  即使不是高官,一个小小的地主,就能用各种手段胁迫底层民众的财富。
  土地兼并是历朝历代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最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一点想要改变,就必须要进行财产保护政策。
  这一步走的似乎有点猛,很容易引起步子太大扯到蛋的后果。因为一个上层人,会比下层人更容易学会规则,利用规则。
  这条法律虽然好,但是也可能被上层人利用,保护自己的违法所得,所以朱瞻基提出了各种不法收入不受保护。
  虽然这条政令可能有漏洞,但是想要发展经济,想要保护经济,在大明是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时候,实施起来还是利大于弊的。
  最明显的一条,那就是专利的实施,绝对能提高整个社会对技术的研究热情。
  比如一些医生,工匠,也会积极地申请专利,保护自己的利益。
  然后大明建立起一套技术推广系统,将一些领先技术,优势项目进行统一的推广或者是保护,也能保持大明的经济优势一直领先。
  那些大明的邻国,也都会面临技术的关卡和保护,他们若是再想学大明的技术,那就准备面临大明的大军压境。
  后世的发展中国家一直受到发达国家的制约,但是现在,大明会成为最大的既得利益者。
  而这一点,不涉及学术之争,不涉及道别之争,也是一个最好的试探方式。
  哪怕这条法律在朱棣时期会面临巨大的困难,不能完全推广开来,但是,朱瞻基以此来表明自己的执政方针,也能让无数人愿意追随他。
  而朱棣现在对大明的统治可谓是牢固无比,只要不涉及国本,这项计划能够被批准的可能性很大。
  吴中不解又问:“个人财产受保护,与专利又有何关系?”
  朱瞻基笑道:“因为专利不仅仅指个人财产之利,不仅仅只有田地,粮食,店铺,金银是个人财产,个人的知识,技术,同样也是财产。一个医生,他的药方就是财产,一个工匠,他的技术就是财产,一个文人,他的知识就是财产。大明要建立一套通行的法则,保护所有人的利益,在有条件的基础上,还要推广这些技术,把这些技术推行天下共用。”
  吴中还是没有想通,又问:“既要保护,如何又能推广?”
  朱瞻基笑道:“这就是专利的作用了。一人力短,即使珍藏家族药方,又能救几人?又能获利多少?通过专利,授权他人共谋,制作成药,每售药一份,获利就要分成与拿出药方之人,这将比他三世获利更多。一人著书,发行天下,每售卖一本,都要与此人润笔之资,此也为专利。”
  下面立即轰然一阵吸气声。如今这个时代,已经有了专业的小说家和剧作家,但是这些人最多只有一笔润笔费,后续卖多卖少,都与此人无关。
  像现在卖的最好的就是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这两本书在这几十年间,卖出了无数本,但是两个作者呢,因此获利甚少。
  这个专利法一出,就能合法保护这些文人的利益,不至于让钱都被商人赚走。
  而通过专利,又能控制出版商和印刷商们,可谓一举数得。
  围绕这个问题,众人纷纷议论了起来。但是举例最多的还是出书,而不是朱瞻基期望中的技术专利。
  虽然他们是工部要员,但是还是认为著书立传,才是真正的光宗耀祖。
  以前印书还要自己花钱,如果以后印书不仅不需要自己花钱,还能赚钱,立刻许多人都心动了。
  一时之间扭转不过来众人的传统观念,朱瞻基索性直接向宋尚书和吴尚书邀书。“宋尚书,汝一生致力水患治理,清疏河道,此经验利国利民,吾将在幼军开办此科目,若汝著书,我愿高价订购数百册。吴尚书,你乃建筑大家,不管是城市建设,街坊规划,房屋建筑,都有丰富经验。若得你经验所传,我同样愿意为你出书。”
  两位尚书也有些激动了,跟朱瞻基热烈地讨论了起来。
  站在教室后方的马迪却因此联想到了自己家的琉璃作坊,甚至包括自己研发出来的望远镜,这些技术是不是都能申请专利?如果琉璃技术因此传播全大明,每一家琉璃作坊用了自家的技术,是不是都要向我家缴纳专利费?
  专利之费,太孙真是龙子龙孙,学究天人,我怎么想不到这些东西呢?
  不过,我与太孙不同,我应该多想想发明创造,我的天赋就在这里啊!
  “铛铛铛”的钟声响起,朱瞻基站起身子笑说:“幼军午饭时刻已到,我们不如先移驾食堂,填饱了五脏庙,再谈正事。”
  宋礼看着比常人高出一头的太孙,躬身说道:“臣愿为犬马,任凭殿下吩咐。”
  众人纷纷应道:“但凭殿下吩咐。”
  朱瞻基开心笑道:“那就先吃饭,稍后自有求教诸位之处。”
  依靠今日的一番忽悠,朱瞻基不能说已经获得所有人的认可,但是最起码他已经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这些全部都是工部诸臣,他们的利益跟朱瞻基想要做的事,利益是一致的。
  一顿营养却不算丰盛的午餐之后,朱瞻基将工部诸臣又请进了课堂,不过这一次,没有幼军的人打扰了。
  这个时候,朱瞻基才跟宋礼和吴中说道:“推行格物,必先致力格物之需要。今日拜托两位,是要为我大明确定最适宜安装水车之河湾,然后还要建设最适宜大量加工之场地。”
  吴中有些不能理解地问道:“殿下,陛下言你要开发下马桥农庄,为何又要寻河湾?”
  朱瞻基笑道:“吴尚书今日见到轴承,此物一出,水车再无规格限制,水流越大,水车动力越足。想要让水车推动机床加工铁物,非溪流之力能及。”
  宋礼对这方面的研究最深,笑道:“大江边江心洲与石头城一段,水流喘急,若是修建水车,此地正好。”
  朱瞻基点点头说道:“既要动力,又要持恒,此乃机床运动之条件。吾愿随尚书一行,勘测此地环境。吴尚书,地址选好,尚需你能因地适宜,建设合适之场房。”
  吴中笑着应道:“此乃臣之本分。”
  大队人马随着太孙一行绕过了应天府的内城,沿着外城墙内的内环路,一直奔向长江,挑选合适的工厂地址。
  马欣听了哥哥转述了太孙与诸大臣的对话,心里也是久久不能平静。“二哥,殿下真是天命所归之人吗?”
  马迪摇了摇头说道:“我也不知道,但是殿下却是天下众望所归之人,不会有假。若不是众望所归,今日工部诸大臣,又怎会轻易拜伏?”
  马欣又是期望,又是害羞,轻声说道:“我却望他只是寻常家儿郎……”
  马迪忍不住嘿嘿笑了起来,他跟这个妹妹关系亲近,当然知道她现在的话有多么的言不由衷。


第九十六章 选址
  由清凉门出了城门,这里靠近秦淮河边,有一个码头。
  朱瞻基一行在码头下马,乘坐码头的摇橹船,一个个的过河。
  他们这一行,有太孙仪仗,有数千护卫,还有几位二品尚书,吸引了无数关注的目光。
  与此同时,朱瞻基上午说的话就已经在朱瞻基的有意引导下,传遍了整个京城。
  他对工匠和商人的好感,以及要保护穷人财产的想法,让他事情还没有做,就已经收获了不少了民心。
  但是有人喜欢,就有人不满。朱瞻基对其他学科的偏爱,让那些自认为儒家正宗的学子们,就认为太孙实在有些太抬举那些泥腿子了。
  工匠,商人,如何能与他们这些研究圣贤学说的儒家相比。
  当然,因为朱瞻基没有真正做这些事,只是流言,所以这些人就是想要反对,也无处反对。
  太孙尚未亲政,他甚至比太子还不如,太子好歹还有一个詹士府接触国政。而太孙如今还住在皇宫里面,一个海军司令部如今还未建成,他们就是想要进言也无处进言。
  皇宫内,谨身殿。朱棣看了一遍内监递交上来的太孙言谈记录,他对朱瞻基天天口中吐出的新名词已经免疫了,许多词语虽然新鲜,但是在词义表达上,却很贴切。
  而朱瞻基想要抬举其他学科的发展,对朱棣来说,也是乐见其成的。
  不过在表面上,他还是要做一下态度。“这个小猴子,无法无天了。尚未亲政就要立法,保护穷人财产,那些穷人哪有什么财产!”
  胡广,杨士奇他们这些内阁成员却知道朱棣的话不能顺着听。穷人没有财产,就不保护了吗?当然不是!
  穷人没钱,这是朝廷的耻辱啊!
  而且他们这些人都很清楚每一朝代更迭的原因,这些是他们需要专门研究的历史问题。
  土地兼并的问题他们真的就不知道吗?当然不是!
  但是每个朝代,发展到最后,既得利益者就是他们这些人,他们就怎么肯说这是自己的问题呢?
  对于这个财产保护法,在大明初步稳定的阶段,在文人阶级,地主阶级还没有发展起来的阶段,实施的难度其实并不大,关键就是看他们愿不愿意做了。
  更重要的是,朱棣到底愿意拿出多大的狠心来做。如今的士人阶级还未膨胀,地主阶级也没有发展起来,更重要的是,天下初定,人少地多,如今的土地兼并,财富兼并问题还不严重。
  杨士奇就是文臣中出身最为贫穷的一个,他幼时丧父,母亲改嫁。继父待他甚好,却因得罪权贵被判陕西戍边,家破人亡。
  他对权贵阶层,地主阶层有着一种天然的敌对情绪。
  自永乐元年被召入翰林院,杨士奇为官谨慎,持身守节,从不接受贿赂,对贪官也从无同情。
  他对朱棣的性格了解甚深,闻言奏道:“太孙此举乃利国利民之举,只是只言片语不足为据,尚请陛下召殿下祥问,以免传言曲解殿下之意。”
  朱棣笑道:“他今日去大江公干,待他天黑回宫,朕自会相问。”
  这话就等于是朱棣抛开了诸臣,不当他们的面问,自然也是有保护朱瞻基的意思。
  其他人一听,也明白了朱棣的心意,转而又都开始夸起了朱瞻基。
  沿着清凉门出城,过河,众人先来到了秦淮河的入江口。
  这里河滩淤泥深厚,地势低洼,朱瞻基只是一看,就不认为这里适合建设工厂。
  宋礼对河道,土质的了解更是远超朱瞻基,也直接否定了在这里架设水车。
  众人沿着河道继续向上,江心出现了一座大岛,这也是应天府著名的江心岛。
  长江在这里被分成了两条河,岛北侧是主河道,南侧与江岸之间形成了一条长约三十里的夹江。
  夹江水流不是太急,但是水量也不小。选了一处岸基牢固的江堤,宋礼让人在水中安装了几处测力水车,并且让人用木板船测试了水速。
  虽然这些方法简单,但是也能估算出大致的水速和水力。
  而吴中则带领了一帮人认真研究了江堤各处的地基,地势,确定哪里最适合建设工厂。
  这种测试比较费时,费力,想要得出精确结果,不是一时半会儿能确定好的。
  朱瞻基站在江边,看着这六百年前的长江,心中一时之间也感叹万千,倍感孤寂。
  这个时空也不知道与原来的时空是一致的吗?他做的这些事,会影响到原来的时空吗?
  恐怕不能。
  不过不管哪个时空,每个人都是一个匆匆的过客,能够留下自己存在的痕迹,就足够了。
  除了水车动力的工厂,朱瞻基也考虑过发明电力。
  上初中的时候,他就做过实验,用两块磁铁,加上一些铜线,转动的时候,就能出现电,甚至还能点亮小灯泡。
  而如果利用水车的原理,带动一个大型的转子,也是有可能发电的。
  不过,这个更难,因为绝缘铜线,绝对不是现在的科技水平能做出来的。
  他也不懂做铜线,在冶炼水平还没有达到更成熟的阶段,电力还要等一段时间。
  获取了各种了数据之后,一行人又反转回城,在回城的路上,就没有再讨论建设工厂的事宜了,朱瞻基跟宋礼和吴中详细谈了一下,他要建设科研所,所需要的各种人才。
  工部的官吏或许还有差额,但是工匠绝对不缺。
  整个工部,有着全国各处的各种工匠的名册,不管想要什么样的人才,最简单的就是按照名册挑选就好了。
  这件事他也不准备一手操办,而且这种事,他出面也不一定能比其他人出面更好。
  所以工部派了两个员外郎,四个主事,八个司务来帮朱瞻基挑选人员。
  朱瞻基也派出了以金阔为首的十几个太监,按照朱瞻基的标准来挑人。
  今年正月初一的大朝会,除了频繁的人事调动,最吸引群臣的就是奉天殿御座旁边摆出的一个地球仪了。
  大臣们在台下能模糊地看到地球仪上面大明的疆域,人一开始他们并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但是几次朝会下来,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了那是皇上刚得到的一个天下地图。
  虽然人人都想凑上前好好看看那个天下地图,但是却只有少数人能有这个殊荣。
  这个地图目前只能重臣观看,一个个被严格要求,不能讲于他人知晓,特别是外国使节。
  虽然大部分人不能知晓详情,但是传言最近一直尘嚣日上。大明只在天下占了不到五十之一的地盘,所谓的中央帝国,不过是井底之蛙,坐井观天。
  待这次郑和回师,就准备按照这天下地图,探访新大陆。
  所以,这个地图是如今大明最大的秘密,不会让其他国家的人知晓。
  但是这样说的人往往又会遭到其他人的反驳。既然是秘密,皇上为何又要在奉天殿展示呢?
  朱棣这样做当然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文治武功,也是在潜移默化诸位大臣,培养他们对外征伐的激情。
  至于防范外国使节,其实朱棣并不在意。因为除了大明,几乎没有国家有能力能派出大批舰队,占据那些土地。
  不要说舰队了,许多国家连海船都不会建,就连日本,他们的船也小的可怜,只能沿着海岸,躲避暴风才能在海上航行。
  就是南洋的那些岛国,他们的船也大多是一些小舢板,连超过一千石的大船,他们都不会建,更没有适宜修建大船的木材。
  所以朱棣并不很担心其他人知道地图以后捷足先登,他现在还保留着不公开,主要还是因为朱瞻基不赞成这个时间就完全公开。
  因为朱瞻基担心这些地图被其他人抄录了下来,流传到欧洲去,那个时候,就等于给大明增加了海上的对手。
  这个世界是属于大明的,他绝对不会允许欧洲人再成为世界的主人。
  所以,这些地方只能先让大明去占据。而他,要把那些欧洲人关在欧洲,绝对不给他们发展的机会。
  因为这些原因,金阔现在算是自由了。
  他资格够老,官职够高,加上在宁波市舶司的经验,组织江南富商供应链的经验。让他这个人才帮着自己兴建下马桥农庄,组建科研所,可谓是人尽其才。
  金阔的能力也的确不错,他用一百多太监先建立了一个管理框架,每个人负责不同的项目,负责联络不同的对象。
  短短的几天时间,没用朱瞻基操心,就把下马桥农庄这边的事务,全面铺开了。
  而朱瞻基被朱棣关在宫中好几天,让他将保护穷人合法财产,以及专利法规的细则给写出来。
  专利的法规其实朱瞻基了解也不深,但是他也知道后世的一些不同专利的申请和时效。比如著作权法在其人或者一直有效,即使死亡,仍然还有五十年的有效期。
  而发明专利,改进专利,基本都是二十年的有效期,外观专利,商标专利,则实行续费制度。
  至于立法保护个人合法财产,这个就不用朱瞻基来费心了,自由朝廷法度来制定,朱瞻基唯一能做的就是将一些必要的细则注释清楚。
  既然是为了保护穷人立法,就绝不能让这个法律成为贵人剥削穷人的武器。


第九十七章 送行
  正月二十二日,宗室诸王离京,朱瞻基才得到朱棣的允许,与朱高炽一起,代表皇室送行诸王。
  朱高煦在京城又赖了一个月,现在也被朱棣强逼离京,并且派出了以王彦为首的内监,亲自护送朱高煦离京。
  其中一队太监还要护送汉王一直抵达青州,才能回返。那些内监无不视这趟出差为苦差,连续几天,宫里面的气氛都很低落。
  正月二十六日,是汉王离京的日子。朱高炽脚疾复发,不能成行,只有朱瞻基代替爷爷和父亲送他离京。
  朱瞻基也不确定,自己的老爹到底是不愿意送这个弟弟,还是真的脚疾复发。
  二十六日巳时,也就是上午九点,朱瞻基准时出现在了汉王府。
  来的太早,恐怕会被汉王讽刺迫不及待希望他离京,来的太晚,又会让朱棣认为他不把这事放在心上。
  汉王行李早几日就已经陆续装船,所以倒也没有人荒马乱的情景出现。
  朱瞻基到来的时候,发现赵王仪仗也停在汉王府前。
  他们一个在山东,一个在河北,同时离京,会有很长一段路同行,所以赵王也早就约了汉王一起离京。
  被内侍引入了承运殿侧殿,只见汉王和赵王在堂前就座,其余人等环侍四周,今日大堂并未烧炭,所以有些清冷。
  看到朱瞻基进来,赵王朱高燧笑着站了起来,有些巴结地说道:“看时间也知道你该来了。王叔此行千里,在宁波的生意,还望瞻基多多照应。”
  “此事侄儿当会用心,待皇祖父重新确定宗室法规,王叔也就不必像如今这样掩人耳目了。”
  朱元璋当政时期法律严明,宗室是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且不可参合四民之业(即士农工商)。
  除此之外,就连诸大臣和勋贵,也都不能经商做工,将所有人的阶层分的清清楚楚。
  但是当官的收入太低,一个县令的俸禄,还没有苏州一个熟练的丝工薪水高。所以朱元璋时期,哪怕法律再严苛,也有无数的官员前赴后继地腐败。
  特别是京官,他们不腐败不行啊,因为人情往来,不腐败,连生活都过不下去。
  到了建文时期,官员的收入就提高了一些,特别是放宽了许多政策,许多寄户由此诞生。
  朱棣登基以后,将这项政策又改了回来,严谨官员经商。他甚至为此大幅提高了官员俸禄,但是仍然遭到了许多反对和指责。
  当第一次郑和下西洋回来之后,朱棣也在朝堂的压力下,和外贸的高额利益下,放开了对商户的管制,从此允许沿海商户随船队经商。
  不过,内监也因此开始收取高昂的“保护费”。
  当然,保护费只是一种说法,真正的名称是关税,凡是追随郑和船队经商的商户,以船运物资的价值来评估,一艘船收取的关税相当于总价值的一半。
  这个关税看似很高,但是对商人们来说,却仍然非常划算。因为大明的商品不管在哪个国家都是紧俏商品,几倍的溢价是正常收益。
  而他们的货船在返回大明的时候,又会带回许多大明没有的商品,比如南洋的红木,香料,还有金银。
  以前的商人们,总喜欢带货回来。但是自从永乐九年,内监开始针对外来商品收取关税后,免税的金银和铜,成为了所有商人最喜欢带回的商品。
  现在,沿海的不少商户已经逐渐做成了海贸世家,并且家产急剧膨胀。
  他们不知道,目前的朱棣和朱瞻基还在养猪,等到他们肥了,自然会进行新一轮的杀猪行为。
  虽然朱瞻基现在提出了保护合法财产,但是,他早就想好了应该如何名正言顺地杀猪。
  等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