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后世的印度洋被更名为南洋,所谓的郑和下西洋,实际上应该改名叫郑和下南洋了。
  而原本的太平洋被命名为东洋,大西洋被命名为西洋,北冰洋被命名为北洋。
  虽然这些命名毫无新意,但是绝对通俗易懂,任何人只需要简单的对照,就能对这个世界的整体分布有清晰的认识。
  郑和从地图上看着自己的船队行驶过的区域,不得不承认,这份地图,比他精心绘制的地图还要精确的多。
  因为测绘方式的不同,大明如今的绘制方法,绘制的地图比例失调,仅仅能分清各处的方位。
  但是通过六分仪的出现,测绘人员就能精确地计算各处的方位,如今的大明地图就是这样,分别派人员在每座城市,每座山,每条河进行定位,就能绘制出全新的比例一致的地图。
  王景弘见郑和依旧沉浸在新地图的震撼中,而朱瞻基陪着他们站了许久,躬身说道:“殿下恕罪,我与大人有些失态了。”
  郑和这才也清醒过来,连声道歉。
  朱瞻基摇了摇头笑道:“我非重礼之人。二位如此痴迷,说明是真的看进去了,让我更有一种宝剑赠英雄的成就感。”
  郑和开口问道:“殿下,绘制地图所用的器物可否容臣一看。”
  “当然……”朱瞻基打开了案几上面的一个盒子,将一架崭新的六分仪递给了他。“此乃六分仪,取意东西南北上下六分之仪,通过对日光的折射计算,就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定位。”
  六分仪的计算是有完整的公式,只要掌握了计算公式,懂一点算术,一般人都能用。
  郑和和王景弘两人都是学富五车之人,熟知牵星术。而牵星术的计算,其实比六分仪要更加复杂。
  “此物实乃航海神器,有了此……六分仪,又有了这份地图,即便是深海,臣也敢去闯一闯。”
  朱瞻基笑了笑说道:“海之深,非人力所及,不可知也。我大明此时应先关注各大陆,此乃我大明之未来。”
  郑和这才感叹地说道:“和一直以为,自己已走遍天下,今日方知也不过是井底之蛙。天下之大,和亦不过只走了南洋一地,那东洋,西洋,北洋,又不知是何等景象。殿下,和虽不才,却也愿为大明之前锋,将天下各地收归大明。”
  朱瞻基笑道:“孤也有此意,不过,如何收归,却需要从长计议。例如那东洲,南州,南州如今并无国家,只有一些野人群居。东洲虽然亦有部落,但比之我春秋时仍有不足。况且据闻东洲野人乃我殷商之时,沿东洲和中洲北方的海岛漂流而去。既然是我华夏族裔,如何让他认祖归宗,都需要建立一套完整方略。”
  郑和与王景弘又有些懵逼了。他们出使西洋,并不知道地球仪的来历,也不清楚是谁测绘的如今的地球仪。
  他们连东洲都不知道,如何知道东洲上面现在生活着什么人!
  现在又听说在东洲大地生活着的人是从殷商时期过去的,同根同祖,更是觉得天方夜谭。
  当然,这是朱瞻基故意灌输的概念。
  印第安人的确也属于是黄色人种,但是说跟华人同根同祖,一直有些牵强。虽然有一些部落的确也使用过象形文字,但是大部分印第安人的语言和文字,与华夏相差甚远。
  但是,只要把这个概念灌输下去,谎言说一万遍,也会变成真话。
  而只要所有人都接受了这个概念,以后华人统治东洲,根本不需要像西方人一样进行大屠杀。
  只需要拉拢听话的,打压不听话的,然后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性,进行通婚,一两百年的时间,就能把这个民族完全融合在华夏民族圈子里。
  而当大明的人口只需要突破三四亿,整个世界的颜色,就再也不会以白色为尊。
  当然,在这个期间,也要斩断欧洲人向外探索的脚步,将他们局限在欧洲那一小块土地上。
  这样双管齐下,才能真正地让华夏民族,成为世界的主宰。
  光是一个人口数量,就能让白人无法造反。
  朱瞻基这才跟他们两个介绍了自己“得到”地球仪的经过,却刻意忽略了“麦哲伦”。
  真正的麦哲伦还要几十年才会出生,现在过渡宣扬这个名字,只会让人对这里面的故事更好奇。以后的时候,想要掩盖也掩盖不了。
  还不如现在就故意把“事实”搅混,让这件事变成一件历史之谜。
  而且这样一来,还能把这件事安在一个华人身上,就说某某是受了朱棣的命令,探索天下的。
  当然,这件事现在不能做,要做也要等到几十年以后。
  朱瞻基现在拉拢郑和与王景弘,主要就是两个目的,一个是利用他们开始探索世界。
  郑和是一个非常全面的人,大局观也很不错,亚洲,非洲,包括欧洲他都很适合继续联络下去。
  而王景弘作为他的副手,能力有,经验有,不管是澳洲,还是美洲,都可以放给他去开拓。
  而以后的开拓也不能再像现在,只是以宣扬国威为主,更应该进行全面的殖民准备。
  在太平洋中心的各岛屿都要安置一直开拓队,这支开拓队用一两年的时间,掌握当地的季风,洋流,土质,然后为后期的移民统治做准备。
  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借着朱棣的身体还能撑近十年,朱瞻基也想趁机出去溜达一圈。
  这也是他最后的机会了,因为现在的大明皇帝在位,太子也在位,他这个太孙还有一点自由。
  但是如果这两个人随便哪个不在了,他也就没有机会再出门了。毕竟,一个帝国的继承,比什么都重要。
  郑和跟王景弘也没有想到,这一次离开两年不到的时间,大明的变化竟然是这么的大。
  且不说地球仪和六分仪的出现,光是北征胜利,获得了一座用之不竭的铜山,就足以让人震撼的了。
  而在应天府,竟然还出现了一个工业区!而这位太孙殿下,更是作为上天的第一人,飞上了天。
  而朱瞻基跟他们讲的那些将士兵留在海岛上,测试天气,风向,洋流,更是让他们看到了一种系统化的征服海洋的可能。
  是的,他们现在还惧怕深海,但是如果摸熟了海洋的规律,那个时候,还会惧怕吗?


第一二六章 第三支使团
  长安大街。海军总部。
  今日来访的二十余国使者将向朱棣递交国书,所以他们这些人从鸿胪寺出来的时候,就受到无数大明民众的围观。
  坐在海军总部里面的朱瞻基,隔着围墙虽然看不到大街上的情形,但是也能猜到外面发生了些什么事。
  单调的生活,让这个时代的人对任何一点稀奇古怪的新鲜事都有极大的热情。
  特别是这样的时候,各国侍者都会把自己打扮的稀奇古怪,然后带着贵重的礼物觐见皇上。
  为了让人们帮他们宣扬,他们也往往会把各种黄金,珠宝等贵重的礼物摆出来。
  他在这里走神,但是王景弘与刘江的谈判却没有受到任何一点干扰,两个人围绕着组建第二支船队,进行着周密的计划。
  以如今的郑和船队为例,整个船队由舟师、两栖部队、仪仗队三个序列编成。
  舟师就是后世的舰艇部队,基本单位战船,它们被组成编队,叫前营、后营、中营、左营、右营。
  两栖部队用于登陆行动,并且执行一些搜寻,侦查任务,而仪仗队担任近卫和对外交往时的礼仪。
  按照出使的任务,郑和船队人员主要有五个部分:指挥部分、航海部分、外交贸易部分、后勤保障部分、军事护航部分。
  指挥部分:整个船队的中枢,对航行、外交、贸易、作战等进行指挥决策。郑和职务是钦差正使总兵太监,全权负责大局。
  航海部分分成航海业务、修船的、预测天气的等,人员占了整个人数的将近一半,主要由舟师负责。
  而外交贸易部分分为外交礼仪的、进行贸易的、联络翻译的。这一部分人员主要是礼部,鸿胪寺,通政司和内监的人员组成。
  后勤保障部分又分为管理财务的、后勤供应的、起草文书的、医务人员等。这一部分的人员也是最杂的,几乎各个部门的人员都有。
  军事护航部分主要就是水师人员,他们负责航行安全和军事行动。几次大型的军事行动,也都是由他们完成。
  因为有着细致的分工,所以要组建第二支船队,并不仅仅是硬件设施的准备,更要对随船人员进行充分的考虑,让整个队伍具有相当高的战斗力。
  王景弘对于这次自己能够单独领军,也是激动不已的。他虽然是郑和一手提拔起来的,但是人往高处走,从一个副使变成正使,也是他一直渴望的。
  在朱瞻基的心里,他比郑和年轻,也更有闯劲,其实是比郑和更适合探寻美洲与澳洲的人选。
  郑和已经成为了大明外交方面的一块金字招牌,任何一点行为都能被无限放大。所以,他也不是干黑活,脏活的人选。
  但是王景弘不同,让他对澳洲那些野人举起屠刀,他想必也没有太大的心理压力。
  而且,这次朱瞻基也不准备给王景弘太大的权力,最少在海军里面,他准备安插一个鹰派将领。
  而这个人选就是追随郑和多次出使西洋的水师都指挥使唐敬。
  唐敬此人多次随大军出征,作战勇猛,进退有度。第三次出使的途中,协助郑和攻破锡兰国都,生擒其国王亚烈苦奈儿。
  第四次出使途中,途径苏门答腊岛,当时伪王苏干剌窃国,郑和奉帝命统率官兵追剿,唐敬又生擒苏干剌送京伏诛。
  选择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此人与他的属下都是经历过大海考验的,不怕他们晕船。
  不过,唐敬他刚出使归来,大部分将士如今都在泉州休整,此人本人也在接受了朱棣的奖励之后,在京休养。所以朱瞻基只是有这个想法,还没有召见他。
  现在开始组建船队,出海最早也在年底了,所以朱瞻基暂时不急。
  “殿下,锦衣卫纪指挥使求见。”
  大厅里议论的声音一下子停止了,众人的目光都望向了端坐在长桌一头的朱瞻基身上。
  朱瞻基摆了摆手笑道:“诸位继续,我去去就来。”
  刚走出大殿,一位年轻的海军守备挡在了朱瞻基的身前,俯身抱拳道:“殿下,臣黄渊有一事相求。”
  黄渊乃是如今的交趾布政使黄福的大公子,他原本是作为海军与交趾磋商改制海军的联络人被派驻到京师。
  但是现在交趾的局势大变,朝廷有了将张辅封于此地的计划,只等这次战事结束,就会有一个结果。
  现在就连黄福都要调回来,所以黄渊的身份就有些尴尬了。
  不过此人也算年轻有为,得了刘江看重,将他由千总提升到副守备,留在了海军总部当差。
  如今的海军处处在改制,海军总部也组建了六个督军使,其实就相当于后世的改制小组,分赴各地监督水师到海军的改制。
  抽调各地精兵强将,组建专门的战斗舰队。统一将海军各地的资产做一统计,然后统一训练,统一供应。
  黄渊五月就被派到了胶东半岛,返回京师不到十日。如今天气炎热,他有来回奔波,削瘦了许多。
  不过他原本有些微胖,如今瘦了一些,加上肤色也晒的黝黑,倒是没有了原本的书生气,有了一丝将领的威严。
  朱瞻基对黄福有很高的期望,因为这人是大明少数真正的干吏。不管什么职位上,他都能做的井井有条,挑不出半点不是。
  因此他对黄渊也是另眼相看,海军诸将无不知在年轻一代将领中,朱瞻基非常欣赏黄渊。
  也因为是他,所以众侍卫才没有阻拦,任他直接拦到了朱瞻基的身前。
  朱瞻基和声和气笑道:“黄守备何事相求?”
  黄渊沉声说道:“臣闻知殿下如今欲建第三支使团,故自告奋勇,想在使团中谋一职位。”
  “黄守备不喜京师繁华?”
  “非也,京师繁华臣甚喜,但是臣投笔从戎为的就是欲扬威于海外,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每天与地方将领为一点利益锱铢必较。”
  虽然他的话说的直白,但是却更让朱瞻基喜欢。作为改制小组的一员,每天面对的事务就是跟地方将领相互算计,相互妥协。
  朱瞻基虽然没有具体参与,但是也知道每天面对的都是狗屁倒灶的烦心事。
  黄渊既然是投笔从戎,当然是怀着建功立业的想法,不然的话,从文官入职,会比当一个武将更安逸,也更清贵一些。
  对黄渊的毛遂自荐,朱瞻基还是很高兴的,点了点头说道:“潜九既然有如此抱负,孤定不会让你失望,你就做好吃苦头的准备吧!”
  黄渊大喜,长揖到地道:“潜九定不辱使命,为大明开疆拓土,弘扬国威。”
  黄渊虽然不从父命,从文臣变成了武将,但是其乃胸中自有沟壑,而非年少偏激。
  自朱瞻基永乐七年开始组建幼军,当时还在京师备考,欲中进士的黄渊。就看到了这个大明公认的继承人,跟如今的皇上一样,重武轻文。
  黄福虽然能力出众,但是官路并不顺畅,数次差些就彻底栽了。
  黄渊看的清楚,文官当的再好,也要看皇上是否喜欢你,而且在这条路上,阴谋诡计比武将更多。
  他若从文,会自然地被划进父子一系,父亲若倒,黄家必倒。
  所以他才想到了投笔从戎,在军中闯出一番事业,与父亲一文一武,传出去也是一段佳话。
  更不会将家族安危系于父亲一身。
  他的确也赌对了,朱瞻基年纪越长,偏爱武事就越发明显。更让黄渊庆幸的是,他竟然还成了海军的总司令,统管大明海军。
  黄渊当初进水师,那是因为交趾大军大都在张辅的率领下,黄福这个文官是丝毫使不上力的。
  所以将黄渊安排进了自己有一丝影响力的水师,如今却是歪打正着。
  黄渊学富五车,又勤奋好学,能吃的了苦,在水师这几年,虽然还没有机会发挥,但是积累已经足够。
  如今来到京师,一遇太孙,也就有了化龙的机会。
  身在海军总部,要组建以王景弘为首的第三支使团早就不是秘密,能够随王景弘出使,虽然路途危险,但是远离朝堂纷争,更能有机会建功立业,比待在大明更有前途。
  何况他也打听过了,王景弘这支舰队,主要出使的是一些生番地区,而这些地区,绝对少不了建功立业的机会。
  朱瞻基当然不知道这个黄渊已经将他摸透,迎合着自己的喜好。不过他即使知道,也不会在意,因为他更重视的是他有没有能力。
  一个擅长布局,擅长思考,并且有能力去实施的人,会让他更喜欢。
  海军大院的门口处,兴建了一片会客厅,来海军办事的其他衙门的人员,都是在这里进行接待。
  一号会客厅内,纪纲带着庄敬坐在长桌前,安坐如钟。
  这间会客室与后世的会客厅相差不大,有休闲聊天区,有一个长桌方便谈判。
  看着这与其他衙门完全不同的布置,心里没有丝毫怀疑,这一定是出自殿下的手笔。
  如今的其他衙门也都兴起了一股向海军学习的风气,还别说,这样一来,任何公务都变的容易沟通起来,还不会影响本部的工作。


第一二七章 拜祭
  见朱瞻基进屋,纪纲和庄敬两人站起身来,毕恭毕敬地抱拳行礼。“臣纪纲,庄敬,见过殿下。”
  “不用多礼,可是前往日本的准备已做好?坐……”
  屋内没有其他人,纪纲也就不卖关子,待朱瞻基坐在了椅子上,他也坐下说道:“此次随内监商船前往,臣倒是不必费心。臣今日来,只为了锦衣卫如今策反的数十日本学子与外交使员。如今日本内情已清,这些人除留十余人于我带路,其余人等该如何处置?”
  如今的大明是天朝上国,久慕天朝文化的日奸多不胜数。许多日本学子到了大明以后,穿大明衣,说大明话,并以身为日本人为耻。
  据不完全统计,如今住在应天府的日本人已经超过五千,他们大多是日本的贵族,有些甚至是阖家定居应天府,以各种理由不再返回日本。
  所以想要从这些人里面找一些日奸,带路党出来,简直是轻松之极。
  许多日本贵族甚至是哭着喊着要大明去“解放”日本,比大明人还热情。
  朱瞻基沉吟了一下说道:“不,这些人不能杀,待日本大事已成,还要南门立木,千金市骨。让所有的日本人都知道,只要投靠了我大明,就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想了想,朱瞻基又透露了一点信息给纪纲。“日本除了矿产丰富,土地贫瘠,人们生活苦楚。但是,日本的人口却是我大明如今紧缺的。以后我大明开发海外荒岛,还需要大量的人手,每一个日本人对大明来说,都是有用的。”
  纪纲有些明白了过来,说道:“臣明白了,待殿下大事已成,就可以日本人为我大明驱使,征略海外。那么,这些日本学子与使臣,就大有用处。”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你此番潜入日本,且不可心急,重要的是促成日本倭寇团伙对我大明的扰掠。除此之外,就是要联络虾夷地土人,对我大明臣服。”
  纪纲躬身施礼道:“臣定不负重托。”
  虾夷地也就是后世的北海道,如今这个大岛与日本一点关系也没有,上面的人口也很少,只有一些阿伊努族人在岛上生活。
  阿伊努族与东方人种相差较大,但是人口稀少,所以不难同化。
  朱瞻基对日本没有兴趣,因为日本除了关东平原,几乎都是山地。那里土地贫瘠,人口又多,即使把那里打下来,也是一个负担。
  但是熟知历史的他很清楚,对这个国家绝对不能掉以轻心。正式因为恶劣的生存环境,所以他们都有着强烈的向往大陆之心。
  只要成长起来,那里就是一匹恶狼。
  虽然不想打下来,嫌那边的人口是负担,但是朱瞻基同时又想利用这些人来帮大明做事,所以,进行有条件的遏制和利用,才是真正有利大明的。
  占据了北海道,只给日本留下本州三岛,然后从北有北海道,从南有大明最忠实的小弟琉球,西边再有大明,三面将他们包围起来,他们就翻不了天。
  穷困的生活会让他们的年轻人一代一代为大明效力,赚取他们的人口红利,却不用接受他们的负担。
  当然,大明也可以放开一条通道,对立了大功的日本人进行归化,这样就能让他们起不了一点抗争之心。
  北海道在朱瞻基的计划里是非常重要的,那里除了人少地广,还有大明目前最紧缺的硫磺。
  如今大明在烧制水泥修路,包括北明山铜矿的开发,还有日益扩大的神机营,都需要大量的火药。
  硫磺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大明最重要的军事物资之一。
  朱瞻基正准备再跟纪纲说一些日本的事情,却见小太监魏明在李亮的带领下进了会客室。
  魏明是在兴庆宫值守的小太监,这个时候出来找朱瞻基,显然是因为出了事。不过他脸色正常,所以朱瞻基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这些太监从小生活在皇宫里,察言观色绝对是什么人都比不上的。他们往往一个表情,走路的神态,都能直接透露出许多信息来。
  见到朱瞻基,魏明躬身禀报道:“太孙殿下,金尚书去了,陛下念其家无人主持,故命太子殿下主持葬礼,殿下幼年曾受金尚书教导,也应登门吊唁一番。”
  “好,孤知道了,素色衣裳带来了吗?”
  “奴婢带来了,还有太庙的典仪。”
  金忠此人也算个奇人。此人出身宁波望族,但是幼年家道中落,历经艰辛。他自小对对易经算卜钻研颇深,三十三岁才得到当了军户的二哥的消息,带着妻子离开家投靠这位二哥。
  但是他这个二哥很快就去世,他被朱棣补了他大哥的军户,后又转为燕王府长史文书。
  后来与举荐人姚广孝一道,同为朱棣“靖难”的主要谋划者。后随军征伐,赞理军务,运筹帷幄,是朱棣的得力谋士,官至王府长史。
  后来他又辅佐朱高炽,在朱瞻基十岁的时候,专门教导了朱瞻基两年。
  他对儒家不以为然,崇尚道家,偏又跟佛家的姚广孝关系很好。
  而且此人可谓是明初难得的清官,他当兵部尚书时五十多岁了,无儿无女,家里就一个男侍仆,侍女、小妾均无,平时老夫人自己操持家务,居住、生活都很简朴,有余钱就用来赈灾济贫。
  一直到去年,朱棣怜他无子,用下圣旨的方式强迫他纳妾。
  金忠只好遵旨,找了个贤淑很会持家的赵氏做偏房。直到前几个月,赵氏为他生了个儿子金达。朱瞻基当时还上门恭贺过,不曾想今日听到了他的死讯。
  此时天热,朱瞻基在两个小太监帮忙下换上了一套素面青色长袍,除了头顶金冠能代表他的身份,与一般学子没有多大区别。
  他跟纪纲交代说道:“今日你先回去,带你出发千日,我再专门为你践行。另……你挑选几位可靠的日本学子,我也顺便见上一面,让他们更用心为你办事。”
  纪纲本来就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