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虽然这话有些别扭,但是纪纲却听明白了他话里的意思。此番勘合贸易,明朝方面派出了人数多达一千余人的贸易团队,还有一个一百余人的外交使团。
  船队抵达长崎以后,将会在当地停留两月,一方面进行贸易,另一方面,外交使团还会前往京都,与室町幕府进行外交谈判。
  足利义持虽然不像他的父亲那样对大明言听计从,还暗中蛊惑那些失去了土地的武士前往大明劫掠,但是也绝对不敢明着得罪大明。
  纪纲是暗地前往日本,所以不好动用朝廷的官方环节来安排身份,所以需要内监这边给他安排一个合适的身份。
  而茶叶世家的传人身份,是目前日本最受欢迎的。因为他们一直想要发展自己的茶叶种植,一直有日本人在大明境内千方百计想要学习茶叶种植技术。
  不过受于大明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他们在大明寸步难行,虽然花费了重金,却也收效甚微。
  纪纲用这个身份前往日本,随身跟着一百多勇士,并且在日本境内活动,就不会太显眼。
  庞瑛这个时候有些诌媚地陪笑道:“大人,下官如今是来自光州的茶商陆仲,以后还望大人不要嫌下官僭越。”
  纪纲看了看他有些凌厉的脸,摇了摇头说道:“你也不合适,要找一个富态的土绅模样的人来冒充最好。”
  他环目看了一圈,指着自己的一个侍卫说道:“冯田,以后你就是陆仲了。这些时日,你就给我好好学学如何辨别土质,辨识茶香,学会种茶常识。不需要你去真的种茶,最起码也不能露馅。”
  冯田年约三十五六,圆脸长须,笑起来非常富态,倒是真的比庞瑛看起来更像一个富商。
  听到纪纲这么说,庞瑛有些不好意思了,看了看冯田说道:“便宜你小子了,今后可不能像大爷一样使唤我,否则老子要你好看。”
  冯田赔笑着说道:“岂敢岂敢,只是人前应酬一番,其他时候,下官自然是听大人的。”
  等众人笑闹一番,余先清理了一下喉咙又说道:“进了日本,我内监安排了京都,出云,江户各地的六家茶商会与诸位大人联络。另,太孙殿下还派了新江口水师的一支三十艘战舰,五千四百人将于船队后随行,诸位大人抵达长崎之后,舰队会继续北上,在隐岐国港口暂时驻扎。船队以船只损坏为由,能在此地停靠半年。然后前往日本西北部的流放岛(佐度岛),那里是日本流放的荒岛,船队……”
  纪纲打断了他的话说道:“这些殿下已经跟我仔细分说过,你就不必在细细分说,省得人多嘴杂,泄露了机密。”
  佐度岛也是朱瞻基交代的必须要拿下的岛屿,这里不受日本重视,但是那位“神通广大的麦哲伦”却在岛上发现了一座大型金矿。
  不过这件事只有少数人知晓,所以纪纲就不让余先再卖弄了。
  他更想了解的是细节问题,他们这些人的身份安排,过去日本之后的行动与内监的衔接问题,而不是这种战略目的。
  余先不好意思一笑,知道自己有些轻浮了,不敢再卖弄,就细节问题跟纪纲谈了起来。


第一三五章 对儒家态度
  纪纲一行在宁波又等待了半个月,才随着起航的船队一起前往日本。
  一年只有两次勘合贸易,夏秋之交这一次又是最大的,所以起航的船队浩浩荡荡,数百艘各式的福船,广船,用了三天的时间才全部出港。
  余先看到最后一艘船也驶离了港口,才长舒了一口气说道:“派人回京告知殿下,一切顺利,指挥使大人已经隐秘离港。等一下……这次的货物里面有蓝妃家中的三千多匹蜀锦,全部按照上等品将货款送到蓝妃的家中。”
  属下看了一眼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余先,蜀锦本就珍贵,若是上品,只会作为贡品敬献宫中,如何会作为商品与日本交易。
  不过这是宁波市舶司向蓝妃卖好的机会,属下当然不会揭穿这些,应了一声是,就安排了下去。朱瞻基接到这个消息已经是三天以后了,虽然是百忙之中,但是他依旧吩咐李亮,为纪家送过去一篮月饼。
  这不仅仅是一篮月饼,更是让所有人知道,如今的纪家,是他朱瞻基在罩着。
  只要不是纪家人自己找死,这种情况下,没有人敢去主动找纪家的麻烦。
  越长越大,朱瞻基也变的越来越忙。
  暂且不说他现在操心的海军,工业区,研究院这些正事。光是宫中与勋贵们之间的应酬,就多不胜数。
  朱棣的后宫人数不多,人情往来还少一点。但是应天府这么多的权贵,几乎每天都有红白喜事,这个时候,哪一家受宠,哪一家又失宠了,基本上从宫中的安排就能看的出来。
  不管朱瞻基情愿不情愿,该去的应酬就必须要去,否则就会给其他人错误的讯号。
  作为一个帝国的继承人,真正说起来,这种应酬才是他真正的工作。相比之下,他所重视的工业区,研究院,只是“私人”兴趣。
  如今的朝廷诸臣,甚至还都认为朱瞻基搞工业区,搞研究院,是不务正业。
  不过现在他的上面有朱棣和朱高炽挡着,他才不会去在意这些风言风语。笼络人心虽然重要,但是当你拥有了庞大的,无可抵挡的权势之后,一切敌人都是纸老虎。
  朱棣从北平打到应天府,当时的整个朝堂,几乎全部都是他的敌人,但是这十几年来,结果是什么样的呢?
  所有人还不是臣服在他的淫威之下!
  朱瞻基目前还占据了大义,是根正苗红的继承人,只要他不是自己作死,任何诋毁也不过是拂面清风。
  因为他现在是民心所向。
  即便他现在手中没有任何权力,也没有一个人敢说废立他,因为这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稳定的根基。
  八月初六是解缙的生日,因他在督饷化州期间,入京奏事。正遇朱棣北征未归,故只好觐谒太子朱高炽。
  就因为此事,他得罪了权力欲极强的朱棣,被下狱。
  后来虽然因为朱瞻基的求情,他没有像历史上那样被关押几年,然后被纪纲灌醉,塞进雪堆里面冻死。
  但是因为得罪了朱棣,这几年也一直赋闲,朱瞻基怜其才,给他安排了一个宫廷经籍库库管的职位,相当于大明皇家图书馆的管理员。
  这个职位其实是非常符合他的,宫廷经籍库虽然不像文渊阁一样藏书丰富,但是这个经籍库里面全都是一些珍本,孤本,唐宋时期的珍贵书籍多不胜数。
  原本这里都是内监的太监们在负责,疏于管理。就连耗费重金重新编撰的《永乐大典》都在仓库里面吃灰,更别说其他书了。
  得到这个职位以后,解缙果然非常开心,每天日出进宫,日落出宫,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不能自拔。
  他的文学才华几乎算得上无人能及,要不然也不能位列明朝三大才子之一,要不是情商实在有些低了,他的人生绝不至于如此悲催。
  他是教导朱瞻基时间最长时间的老师,自然也就成为朱瞻基树立起来的标杆,这个标杆是他朱瞻基对儒家的态度最好的掩饰。
  对于儒家,朱瞻基其实并无偏见。只是如今的儒家的地位太高,让其他学术都变成了歪门邪道,这就不利于一个庞大帝国的发展了。
  因为儒家不是万能的,他们自身的局限性很大,儒家膨胀的太厉害,对整个大明百害无一利。
  再说了,现在已经有一个完全被儒家拉拢的太子朱高炽了,他朱瞻基就根本不去凑这个热闹。
  但是别人会说,会议论啊。你这个太孙如果对儒家根本不亲近,又怎么让儒家来支持你呢?
  不管怎么说,如今的儒家还是名门正宗,而且如今朝廷内外的文官们大都还是一些在水准之上的优秀人才。
  现在可不是朝纪败坏,人心向背的明末,现在的文人们都还是有气节,有底线的。
  像如今二杨(杨士奇还未正式崛起),蹇义,夏原吉,黄福这些人可都是非常优秀的文官,在历史上都是大有名气。
  就连朱瞻基原本没有听说过名字的宋礼,吴中等人,无一不是心怀万民,具有强烈奉献主义精神的好官。
  朱瞻基绝对不是反对儒家,他只是反对儒家的势力太膨胀,导致失去平衡,所以才想一开始就加以限制。
  当然,这不能直接表露出来,所以朱瞻基现在只是扶持其他的利益团体。
  他想用工业区,研究院,打造一批新的利益团体。把务实的儒家和务虚的儒家分开,分裂儒家的那些务虚的嘴炮,这样一来,他们就容易对付的多了。
  进入了八月,天气也渐凉了起来,特别是一早一晚,已经需要加衣了。
  朱瞻基一大早在兴庆宫内奔跑腾挪,将自己折腾了一身汗,又美美地泡了一个澡,这才让孟氏负责穿衣。
  孟氏是原本的冬雪,现在成为了正式的良媛,也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四个女人没羞没臊地同时伺候他。
  现在几个女人都是轮流一天来伺候他身边的事,遇到来了月事,就不能近了朱瞻基的身。
  身为太孙,朱瞻基的一些生活技能几乎已经退化完了。现在他洗漱打扮,穿衣梳头,全都有人伺候,如果他想要自己做,那才是坏了规矩。
  坐在铜镜前面,朱瞻基的眼睛从镜子里看着孙林说道:“孙少监,昨日陈诚送来的研究院行止范例,孤已经做了批注,你重新抄录一遍,着人送往研究院陈诚。孤今日先去夹江,返程会往解师家贺寿,若有急事,可着人寻我。”
  李亮有些羡慕地看了一眼波澜不惊的孙林,他是以阿谀奉承,迎合上意成为朱瞻基的近臣。
  但是因为太近了,朱瞻基对他可从来都不怎么客气。
  而对有真才实学的孙林,朱瞻基虽然不想对他这么亲近,却也一直礼遇有加。
  不过仔细想想,自己成不了孙林,还是老老实实干好现在这份事儿吧!
  孙林应了一声说道:“殿下,陈郎中上次奏请将幼军训练营,以及羽林卫都迁移出去,此事该如何回复?”
  “不理他。羽林卫,幼军营,工匠都是孤重视的,即便同在下马桥,又能影响他们多少。我看,这件事就是有些人见不得粗人,孤儿与自己同住,故意试探孤。”
  幼军营和迁移到下马桥的羽林卫占据了真个农庄约三分之一的土地,并且更靠近孝陵,位置更佳。
  这还不算什么,朱瞻基将羽林卫的宿舍区也安排到了农庄的南部,与文臣住所混居,这才是那些工部的文臣心里不舒服的。
  他们自认雅人,文人,但是一出门,邻居竟然是个粗通文墨的武人。这也让许多被调到研究院的文臣根本不想搬到新居住,不想与武人为邻。
  朱瞻基才不惯他们,农庄现在修了统一的下水道,水泥路,干净整洁。农庄里还兴建了数处大型公园,一处商市,移栽了许多大树,环境比城内要好的多。
  你不来住,有的是人抢着来住,错过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
  而一些错过了机会的官员们就更有意见了,认为朱瞻基一点也不尊重他们这些文人。本来说好给他们的住所,为何又成为那些工匠,军伍的了!
  而他们住在城内,每天要到城外的下马桥来坐堂,光是在路上,就要耗费不少的时间。
  朱瞻基这样做,主要还是因为,这些文官大部分都是管理人员。搞研究靠的是那些工匠们,要不是时机不成熟,他连这些文官都不想要,让工匠们自我管理。
  所以,想要到他这里摆架子,那是不识时务。
  孙林又问:“那陛下让殿下准备的街区改造方略,殿下何时能给个大致方略,内臣也好着人帮殿下拾遗补缺。王太监已经让人问了几次了……”
  朱瞻基有些头疼了,说道:“此事孤还需细致考量,中秋节之前,孤尽量先拿出一个框架吧。”
  这也是下马桥农庄惹的祸。
  下马桥农庄的建设,实在有些太引人瞩目了。
  因为朱瞻基是完全按照后世的小区来打造了农庄住宿区,并且这个时候没有高层,全部是一家家的平房别墅。
  别的不说了,光是一个下水道,化粪池,就解决了这个时代人们还要倒马桶的习惯。
  城里的二品大员们还要忍受马桶的不方便,你这些没有品秩的工匠,小小的军士都能享受现代化的生活,这如何了得?


第一三七章 改造和改进
  在第一批住户入住了下马桥农庄之后,领先其他民居几个世纪的新式住房,就彻底曝光了出来。
  一石激起千层浪,整个应天府最近一段时间,街坊邻居一见面,往往谈的话题最多的就是这个下马桥农庄。
  “下马桥啊,把茅房建在院子里,那还不臭不可闻啊!”
  “你知道啥,那里的茅房都有一截瓷管,用水一冲,粪便就流到地下去了。那下水的管道建的很深,然后隔一段都有一个化粪池,据说工部的大人们还在沤粪的时候,能造出点燃的气,还能用气来做饭啊!”
  就连朱棣听到了这个消息,还专门跑到下马桥去看了看,钻进了一个茅房,试验了一番。
  然后,然后,朱瞻基的麻烦就来了。
  连皇帝都没有这样的享受,皇宫都还是倒马桶,一帮泥腿子都能享受这样的生活,这怎么得了?
  可是,想要在皇宫建下水道,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为宫城的位置本来就很低,这里原本是一个湖,填土为基,建的皇宫。
  且不说这地下的排水往哪里排,光是动土都是一件艰难的工程。
  下马桥农庄是一片农田,新建设的住户之间隔的比较远,下水道实行的也是露天埋线。
  你皇宫建这么深,甚至能藏人的下水道试试看!
  而且瓷管烧制不易,成本昂贵,所以只有每家每户排水的那一点用瓷管,其他地方都还是采用的排水沟。
  至于沼气的利用,因为没有管道,想要大范围利用还是遥遥无期的事情。
  现在只不过是在坑口试验了一回,还炸了一帮大人一身粪便。
  但是这件事没有一个人死亡,只是被炸的有些懵逼了。一帮人不顾浑身臭气,都在研究到底是什么原因能让大粪池冒出来的气烧起来,还能爆炸。
  为此,工部派来的一帮化学工匠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小组,想要研究清楚原因。
  这帮工匠们大多是一些道士和染工,因为这个时代,也只有道士和染工们,整天研究的才是一些化学配方。
  在没有精密仪器的时代,研究化学比研究物理更难。
  因为物理好歹还能摸的着,看得见,知道是什么原理。
  但是化学,只能依靠一帮具有试验精神的人,整天用各种配料添加在一起,看看能起什么反应。没有引导的话,想要做出成绩,主要是依靠运气了。
  像古代的各种染料,包括石墨,火药,中药,都是在各种试验中一一确定下来的。
  虽然中国古代的化学家们一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是绝不缺少后世化学家们的那种试验精神和研究利用。
  比如现在就有工匠提出,可以在京城各处设置数千个化粪池,上面搭上顶棚,下面用耐火土垒建,然后装上陶瓷管,分出十个出气口,这样全京师的居民做饭,就可以用这些气了。
  就连朱瞻基猛的一听,觉得非常可行。现在没有条件修建大型下水道,但是有了水泥,修建沼气池真的可行啊。
  可是随后再一想,这样耗费的成本远远超出了这一点沼气提供的资源啊,要有多少大粪,才能提供这么多的需求量啊!
  如今在京师修建下水道,根本就是一个梦想。且不说挖地洞的工具,光是京师这密密麻麻的住房,挖塌了算谁的责任?渗水问题如何解决?
  京师的雨水多,要是连续下几天暴雨,下水道的水溢出来,整个京师岂不是就泡在大粪里面了?
  这些问题解决不了,建立整个城市的排水管道只是一个笑话。而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整个工程的系统化配套设施全部一起解决。
  而且现在的污水处理也很难,这些污水最后如何处理?会不会造成更大的污染?
  在整个系统的大部分问题解决之前,还不如像现在这样废物利用,将废水都运送到农田里,废物利用呢!
  朱棣受百官的压力,把责任推给了朱瞻基。但是朱瞻基又不是神仙,他可不想应天府被挖的千疮百孔,最后发现,完蛋了,建不起来。那个时候,他可要丢大人了。
  不过,他又不想放弃这个机会。整个应天府不能统一规划,但是可以一个街坊,一个街坊的改造啊!
  下马桥现在已经成了一个样板工程,像这样规模的复制,还是能实现的。而长安坊,太平坊这样的官员聚集区,住的本来就没有平民那么密集,想要挖一条大型的污水排放下水道,还是能够实现的。
  所以最近一段时间,朱瞻基又在逼建筑水利研究院的人,让他们进行小规模的工程复制规划。
  只是朱瞻基没有想到,工部尚书吴中对此很有兴趣,主动接过了此事。
  他是当今著名的建筑专家,有他来帮忙主持,朱瞻基才轻松了许多。
  今日是锻压场的曲轴压铸正式试验的时间,所以虽然是解缙的生日,但是朱瞻基还是忍不住要先到锻压场这边来看看。
  曲轴的浇铸比朱瞻基想的要难的多了,光是一个同心轴的问题,就废了好几根曲轴。
  好不容易做出了一根合乎标准的曲轴,但是轴瓦的连接部分,又难住了众人。还是朱瞻基有一些后世的经验,提出了用铜套来衔接,时间长了,铜套磨损,可以再换一个。
  解决了曲轴部分,然后就是将四个锻锤接上连杆,与曲轴相连。锻锤用一个凹槽固定,让它只能直上直下,动力依靠曲轴的转动。
  这样一来,一台锻压机,就能同时带动四个锻锤,两个下的时候,两个上。
  让众人没有想到的是,因为曲轴同时接了四个锻锤,循环上下,锻锤的下压力带动了上升力,需要的动力比带动一个锻锤还要小了许多。
  而银作局的工匠们试验了之后,冷锻出来的银币却总是还有些不符合要求,这就主要是模具的偏移问题导致的受力不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工匠们又给模具的外面加了一个固定台,固定台有三根铁柱,高度将近一米五,连接着下面的承力座台。
  上面的锻锤却增加了三个孔,刚好穿过铁柱,这样才解决了偏移问题。
  这样一番改造下来,就又耗费了一个月的时间。
  而浇铸作坊那边,昨日开始浇铸比银币略厚的薄银板,待今日冷却以后,就开始进行大规模的试制。
  银币用热锻当然要比冷锻更容易,可是热锻容易变形,而银币的要求就是,必须坚固。
  而且冷锻尺寸精度高,表面粗糙度好,劳动条件好,生产效率高。唯一的缺点是,韧性比较低,不能进行二次加工。
  朱瞻基之所以坚持冷锻,就是因为这些优点,利用冷锻,生产出来的银币,精度更高,不容易仿冒。
  那些黑心的商人想要防制也不容易,有利于币值的稳定。
  在朱瞻基抵达之后,被抬起的水车又被放入了水中。水车带动连杆,又通过齿轮的力量配比,很快就带动了曲轴转动了起来。
  然后,锻压车间里面就传来了哐当,哐当的一声声巨响。
  几个工匠抬起了一块银板,沿着只比银板宽一点的凹槽塞了进去,就能清楚地看到,银板上面就被敲出了四个钱眼。
  一个守候在旁边的工匠立即将这一块钱范移开,换上了另一块钱范,卡进了凹槽内,然后锻锤就再一次落下。
  朱瞻基看的有些胆战心惊,因为只要动作慢一点,他的手臂就有可能被砸瘪。
  朱瞻基摇了摇头说道:“这样不行,太危险了,这道工序必须改进。”
  守候在一边的另一个工匠飞快地把钱范里面的四枚银币扣了出来,把钱范又递给了这个工匠,然后就这样循环地更换着。
  被抠出来的银币就放在冲压台旁边的一个篮子里,自有工匠手握一个手钳,夹断了银币背后的排气孔处多余的毛刺。
  银币被交到另一个人的手里,这才开始检查银币合不合格,合格的银币就会被工人用一张油纸十个一摞,包起来。
  然后凑足十六包,装进一个特制的木盒子里面,一盒银币就是十斤。
  一台锻压机就有四组工匠,一组一次冲压四块,一次就是十六块。而且冲压的速度很快,几乎是保持大约十秒钟一次循环,一刻钟的时间,大约是九十次,就能压铸出来一百四十四块银币。
  这还只是一台压铸机,要是有十台呢?一天不间断的循环压铸,就能生产十几万块银币。
  当然,这只是理论数据,再好的机器也会有损坏的时候,工人也会有疲劳的时候,还有出差错的时候。但是基本计算一下,一天一台机器,安排多几组工人,生产五千块银币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
  一刻钟的试验时间过去,机器停了下来,其他人都还很轻松,只有更换钱范的工匠因为紧张和频繁地装卸钱范,累的气喘吁吁。
  朱瞻基拿起了一块含银量只有九成的合金银币看了看,目前受于工艺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