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解缙早些年进京,受到胡广的影响,当初就在集庆门内置办了一处宅院。
  两家不仅住的近,更是通家之好,胡广就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解缙的儿子解桢亮。
  解氏一门,家学渊源。解缙一代,洪武二十一年,中戊辰科进士三甲第十名,廷试与兄解纶、妹夫黄金华同登进士第,一门三进士。
  到了他的下一代,两个儿子解桢亮,解桢应,还有他大兄解伦的儿子解桢期,也都是名扬京城。
  特别是解桢期,其父解伦乃著名才子,其母欧阳晚来头更大,乃是欧阳修的后人。
  而他不失门风,其书画千金难买,策论疏隽自喜,在年轻一代无人能及。
  朱瞻基来到解家所住的街坊,可是看到数十个锦衣卫已经将这一片街区都给封锁了起来。
  纪纲如今不在,虽然不算新官上任,但是塞哈智才算彻底掌管锦衣卫大权。
  他没有纪纲的狠劲,按理说作为一个养老的官员,他是不适合这个锦衣卫指挥使职位的。
  但是朱棣也嫌锦衣卫这些年杀戮太甚,如今民治久安,他也控制了朝廷内外的大局,所以让锦衣卫也消停一段时间,所以塞哈智才能与纪纲同时掌管锦衣卫。
  塞哈智为人平和,做事周祥,锦衣卫指挥使虽然是他的养老职位。但是正因为如此,做事越发细致,不敢出一点差错。
  “臣解缙携家眷恭迎太孙殿下……”
  解家不是朱瞻基第一次过来,解缙他们虽然没有以跪礼相迎,但是也是恭迎到了大门外。
  朱瞻基上前一步,扶着解缙的双臂笑道:“解师不必多礼,瞻基自幼得解师教导,解师生辰,瞻基便也来凑个热闹。李少监,将礼物送上。”
  而在解家人之外,翰林侍读胡广也在其中。他与解缙不仅是同乡、同学,现在还是同事。
  朱棣也知道他们关系很密切,曾经在经筵时提出胡广把女儿,嫁给解缙之子解祯亮。两家随即定亲,在朝廷诸大臣中,是难得不已结党而论的亲近文臣。
  相比解缙的高智商,低情商,胡广却是一个智商也高,情商也高的老狐狸。
  在朱瞻基的印象中,他跟杨士奇都是文臣中的万金油,跟谁的关系都相处的不错。
  胡广见礼之后,朱瞻基这才又与解家年青一代的三杰打了招呼。解缙其实算不上帅哥,只是中人之冒,但是他的两个儿子和一个侄儿,都是玉树临风。
  解缙是因朱瞻基才被放了出来,出了监狱,无所事事,也是朱瞻基为他安排了一个足够清贵的职位,让他不至于声名扫地。
  也因为朱瞻基的照拂,他现在虽然手无实权,却也没有人敢轻视他。毕竟他是朱瞻基最敬重的老师,要是活的够长,朱瞻基登基,他就是一代帝师。
  相比之下,胡广虽然同为朱瞻基的老师,与朱瞻基亲近却略显不足。这也主要是他给朱瞻基当老师的时间不长,所以这也是他最大的遗憾。
  在大堂被请入上座,众人寒暄了一阵,朱瞻基才让李亮又拿出了一本书说道:“解师,胡师,瞻基于月前又得郑总兵于西洋带回图书六百余册,翻译十余人。此番由西洋带回的《几何》一书,补全了此前偶得的几何公式,也让瞻基见识到了西洋文化中不可多得的精粹。但是,几何一书虽然宝贵,但是瞻基却更加重视西洋人在此书中使用的字母和符号,因为这些字母和符号的应用,让公式变的简洁,且易于计算。”
  将书递给了解缙,朱瞻基歉意地跟胡广笑了一下说道:“此书现只抄录了一本,却是对不住胡师了。”
  胡广哪怕心里有点小疙瘩,朱瞻基这样解释了一下,他也不会在意了。连忙笑道:“殿下客气了,广今日是不速之客,哪能喧宾夺主。只是心中有些好奇,殿下对典籍可没有什么偏好,为何会注意一本海外流传回来的书。蛮夷之地,真能比得上我中华之璀璨之书籍?”
  朱瞻基笑道:“天下之大,无奇不有。我中华固然人杰地灵,但是蛮夷之地也不是没有出众之人。例如几何一书的作者,就是与孔子同时代的算学大家,整个西域,都以此书为宝书,细心研究。再往前两千年,还在我中华三皇五帝时期,西方就已经有了几何一书的原型,出现了这门学问,比我中华典籍历史更久。”
  两人听的目瞪口呆,要不是朱瞻基是太孙,他们只差要跳起来说朱瞻基荒谬了。
  中华文化的成型,基本都是在周代和春秋战国时期,而那个时期距今也不过两千年。
  再向前推,虽然三皇五帝叫的响亮,但是所有人不得不承认那还是蛮荒时代,连文字的发明都还处于初级阶段,哪里又会有什么经典典籍。
  可是在那个时代西洋就有了几何?这不是说,中华文化的历史,还不如西洋那个蛮夷之地了吗?
  解缙问道:“殿下可有凭据?”
  朱瞻基笑着摇了摇头说道:“孤又没有去过西洋,如何能有凭据,不过也只是从书中推算所得。据西洋图书记载,四千年前,在一个叫埃及西洋国家,有一条比我长江还要长的大河,名曰尼罗河。次河每年洪水泛滥,总是把两岸的土地淹没,水退后,使土地的界线不分明。当时埃及的人民为了重新测出被洪水淹没的土地的地界,每年总要进行土地测量。因此,积累了许多测量土地方面的知识。从而产生了几何学的初步知识。几何一词,在西洋的原意,就是测量土地之技。”
  两人有些不敢置信,却因没有证据,也不能直说朱瞻基胡说八道。想要反驳,也无可辩驳,随即翻开了此书。
  知识体系的传播,其实是一代一代的流传下来,算学在这个时代也是学子们必须要掌握的技术之一。
  否则你不懂测量,不懂算学,如何能当官?不学无术的官员固然有,但是大部分官员,基本的数学知识都是必须要掌握的。
  但是他们打开了书籍,却傻眼了,因为他们除了文字,根本看不懂公式。
  朱瞻基这才又说道:“此书是用源自于西洋的数字列举公式,较之我中华数字,更为简洁易算。所以我今日前来,也是想要借用两位老师之力,将此书与我中华算学做一番校对,让更多的人掌握这门技艺。”
  朱瞻基现在不能跟文臣过多接触,这一块首先是朱棣的权利范围,只漏了一点给朱高炽。朱瞻基要是再想往这方面发展势力,那就等于是直接从自己的爷爷和父亲手里抢权了。
  所以,他想要早日传播阿拉伯数字和标点符号,利用现在四五不靠的解缙是最合适的。
  他现在是被朱瞻基立起来的标杆,在大明又是以文采出名。现在在官场上的边缘化,也能让朱瞻基无所顾虑地利用,而不怕朱棣和朱高炽不满。


第一四一章 拉拢一批
  阿拉伯数字相对于中文数字的便捷,这是每一个后世的人都很清楚的,即便是这个时代的人,一眼也能分辨出来。
  而标点符号的应用,更是能让复杂的经意阐释,变的简单起来。
  但是,这两种的推广,却不是这么容易的。
  阿拉伯数字还好说,即使有人反对,但是便捷的应用方式还是能让人们慢慢接受。比如在度量衡上面的应用,就能逐渐让人接受。
  但是标点符号,却被儒家视为洪水猛兽一般的存在。
  从最开始的世家垄断学术,到杨坚打破世家垄断,开创科举。
  学术的话语权被从世家逐渐转移到了一个新兴阶级,那就是士人阶层。
  几百年来,士人阶级在经过了唐朝世家阶级的衰落,宋代的士人阶级崛起之后,已经成为了新的垄断学阀。
  他们故作高深,设置了高门槛,为的就是不让学术泛滥,然后稳定自己的利益阶层。
  所以,他们是最不愿意标点符号的出现的,因为标点符号让经意变的容易阐释,他们就失去了引以为豪的垄断权。
  不过现在对朱瞻基有利的是,蒙元的入侵几乎消灭了整个华夏的文化传承。在蒙元统治阶段,儒家从一个统治阶级,变成了帝王的工具。
  王与士大夫治天下,在蒙元时期,彻底变成了帝王霸权。
  朱元璋夺得天下以后,对士人阶级也是利用多于扶持。虽然经历了建文帝短暂的儒家复兴,但是还没有等他们聚起声势,朱棣又把一切都打破。
  现在儒家还没有形成根深蒂固的利益阶层,人们当官也不是只有科举一条路。
  就好比杨士奇,这个在后来做到首辅的好运儿,一辈子没有参加过科举。
  在工部,也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工匠,可能大字不识一个,也能成为九品官员。
  虽然他们不可能身居高位,但是现在的大明,绝不止只有考八股文一条路。
  在儒家还没有形成难以打破的势力的时候,有些东西虽然推广困难,但是阻力也绝对没有那么大。
  只要能打开一个缺口,朱瞻基就能培养出另外一批辅助阶级,利益阶级,让他们成为儒家的对手。
  而且,朱瞻基绝不是想要灭掉儒家,儒家是封建时代必不可少的统治武器。他做这些,只是为了削弱和平衡。
  十个阿拉伯数字,还有简单的标点符号,只需要简单地介绍,就能让人会意。
  解缙和胡广还在试着用阿拉伯数字来计算的时候,几个年轻人却已经意识到了阿拉伯数字的方便。
  解桢期就有些兴奋地说道:“殿下,此数字相对于中文数字,简单易记,更主要的是,列举公式,不论在上下左右,都不会引起混淆。”
  的确,这也是阿拉伯数字最值得推广的原因之一。中文的一二三,都是用横杠来代替,在计数的时候,往往容易分辨不清。
  而且现在因为大都使用毛笔,所以由上而下写字,这样的时候,一二三就更容易混淆了。
  一帮人还在议论数字和标点的作用,有家丁进来汇报:“启禀老爷,大老爷和姑爷下堂之后来了,同来的还有杨侍读。”
  解缙的兄长解纶曾任御史,不过现在调任国子监应天教授,这对一个纯粹的文人来说,也是一个号合适的职位。
  解纶与解缙一样,都有些书生意气,当官是在有些不合适,当教授却适合的多了。
  黄金华是解缙的妹夫,如今任礼部主事,职位也是清贵之职。
  他们的到来理所当然,只是解缙有些不明白杨士奇怎么会在这个时候到来,所以还愣了一下才说道:“待我亲自去迎。”
  朱瞻基却很清楚杨士奇为什么到来,自己把他儿子送去了应天府,他自然会来打个招呼,探明一下朱瞻基的心意。
  不一会儿三人被解缙引了进来,朱瞻基安坐不动,胡广却站起身来,以示尊重。三人不等解缙介绍,就向主座上的朱瞻基长揖行礼。
  朱瞻基起身回了一礼,请他们在左右坐下。几个小一辈的也连忙换了下座,请几位长辈上座。他们虽然跟朱瞻基年纪差不多,但是这个时候,是没有什么话语权的。
  接下来,在饭前的这段时间,众人的话题自然集中在了数字和符号上面。
  虽然几位对于符号的出现持肯定态度,但是一谈到推广,几个人都不敢表态了。
  还是在国子监担任教授的解纶首先表态说道:“殿下,国子监固然可以推广数字和符号,但是有谁来断章,谁来推广,还需从长计议。”
  所谓断章取义,也是儒家掌握话语权的最大标志。
  比如一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在中华历史上打了两千年的嘴官司。
  这句话可以翻译成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也能理解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同时也能理解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在两千多年封建时代,几乎所有的执政者都是以第一种方式来执政。
  但是在来自后世的朱瞻基看来,应该是最后一种才真正符合人性,道德,以及社会发展的规律。
  如果民众可以使唤,便任由他们发展,如果不听话的时候应该教育他们该怎么做。
  这还只是其中的一段,极具代表性的一段,而在整个四书五经里面,有无数关于断章取义的分歧。
  所以,谁能取得断章取义的资格,这一点也非常重要。
  这比推广标点符号本身,更为重要。
  朱瞻基笑道:“我只是认为这种数字和符号对我们有用,所以想来征询解师的建议,然后由解师上一份奏章,交由我皇祖父定夺。”
  这种事虽然要推动,但是绝对不能由朱瞻基出面。于公,他没有亲政,于私,他的文坛地位不够,所以,让解缙来推动,才是最合适的。
  这个时候,别提胡广有多羡慕了,长揖说道:“臣虽不才,却也愿与大绅兄共同磋商,写出一份方略。”
  胡广很为翰林侍读,确实比解缙更适合,因为他经常能见到朱棣和朱高炽。
  这个时候,解纶,黄金华,包括杨士奇也都站起身来,长揖说道:“殿下,请允许臣等附名。”
  朱瞻基满意地笑了起来,他今天打的注意就是这个,解缙名扬四海,解纶是国子监教授,黄金华是礼部主事。
  再加上一个翰林侍读的胡广,这个阵营的力量虽然算不上超强,却也绝对不弱了。
  只是没有想到,今日还又搭上了一个杨士奇。虽然现在的杨士奇还不算牛掰,但是作为非科考出身的五朝元老,他的影响力可要比其他人大的多了。
  朱瞻基起身长揖说道:“甚好,此事我就托付诸位了。数字和标点符号的应用,最少能让经意释读容易三成,诸位这是造福天下学子。”
  众人连呼不敢,一个个脸上满是喜色。
  此事虽然会得罪一批老派的文人,但是同时正如朱瞻基所言,会造福万民。
  所以在这件事上面,他们的付出和收获是不成比例的,得到的远远多于付出的。
  何乐而不为呢?
  解缙夫人打发了管家来通知开席,众人这才暂时中断了话题,或净身洗漱,或直接前往餐厅。
  这个时候,杨士奇才来到朱瞻基身边,长揖到地说道:“臣子愚鲁暴戾,犹如井底之蛙,多写殿下代为管教。”
  朱瞻基问道:“应天府可有结案?”
  杨士奇应道:“臣来此时已得到消息,因扰乱治安,违城门令,判处劳役一月。”
  这个处罚说重不重,说轻也不轻。
  作为朱瞻基吩咐押送过去的人犯,劳役三个月,半年都很正常。
  但是作为杨士奇的儿子,应天府推官还是看了一些杨士奇的面子,劳役一个月。
  这样既不会损了朱瞻基的脸面,也不会往死得罪杨士奇。
  杨士奇管制不高,但是在内阁却是经常能跟朱棣商议事情的皇帝秘书,说起来,级别比不上应天府推官,却要清贵许多。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既然侍读已经知晓此事,此后当严加管教,京城不比泰和,由不得他无法无天。”
  杨士奇又施礼说道:“臣今日前来,有两事相求。”
  朱瞻基不以为然地说道:“且说来听听。”
  “一是臣想接回犬子小妾赵氏,她毕竟是犬子小妾,此事一出,与他名声有碍。今后我定当严加管教,让他对赵氏好一些。”
  朱瞻基摇了摇头说道:“赵氏浑身伤痕累累,自泰和来京一千五百里,竟然靠一双脚走来,这样连婢女都不如,怎样弥补才算对她好?”
  杨士奇语塞了,这种两口子的夫妻之间的事,他这个当父亲的也不好插手啊!
  他顿了一下又说道:“臣少小离家,不能侍奉母亲,后又留贤妻二子在家乡代臣尽孝,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如今孩子大了,臣也不知如何自处,想请殿下能代为管教。”
  这个老狐狸,尾巴真正露出来了。那个小妾赵氏他其实根本不在乎,在乎的是第二个请求。
  朱瞻基拒绝了第一个,第二个就不好意思再拒绝。而将儿子打发到如日中天的朱瞻基身边,只要不是胡作非为,今后想要谋一个好职位,自然不在话下。
  不过,他将儿子交到朱瞻基手里,这也是表明投靠的意思了,所以朱瞻基只是略微考虑了一下,就答应了下来。
  “等他服了这一个月的劳役,就让他到幼军报道吧!”


第一四二章 大婚
  时间进入了九月,好消息就接连不断。
  首先,银币的压铸正式启动。内监各库首先将全国各地的银子全部运到了京城,在夹江全部压铸成了银币。
  从九月开始,朱棣就正式下诏,今后朝廷俸禄,内库交易,将都实行银币交易。
  各商家可以将库存银两运抵内库各地衙门,免费兑换银币。而以银币纳税,从今往后将不再征收火耗。
  现在还是明初,张居正还没有推行一条鞭法,所以火耗还没有成为官员敛财的主要手段。
  如今的火耗主要针对的就是商户,而不是农户,因为农户基本都是以实物缴纳税赋。
  所以,针对这份诏书,商人们是格外支持。
  明朝商税是朱元璋确定的三十纳一,可谓是十分低。税吏们加在商人面前的火耗,却占了税款的一大半。
  所以这一份诏命,商人们是最支持的。
  短短几天的时间,银作局锻压出来的一百万银币就被兑换一空。
  这个时候,商人们却又发现不方便了。
  因为原来的官银是一锭一锭的,商家可以随意用个大剪刀剪下来零付。但是现在朱棣的头像在上面,有谁敢剪试试看!
  为了便于流通,所以工部和银作局又在商议压铸一款半两的银币,然后再制作一款可以当十文钱使用的大铜币。
  更让朱瞻基开心的是,经过马致才的研究,制作了可以打磨的沙棒,然后制作了相应的夹具。
  这一下,无缝枪管的打造,可以大规模进行了。
  朱棣看到打磨出来的枪管,简直有些爱不释手。没有了炸膛的危险,火枪的威力就能提升一个等级。
  为此,朱棣派人快马加鞭,召回了如今在北平驻守的柳升,想要开始给神机营大规模换装。
  朱瞻基向朱棣申请,给他的护卫营羽林卫也全部换装,朱棣在考虑了一番之后,同意先换装羽林左卫。
  这倒不是他不相信朱瞻基,而是作为皇帝,他必须要考虑京师的势力平衡。
  不过他也承诺,待朱瞻基出海之际,尽量把右卫也全部换装。
  以前火枪的制作,最难的就是枪管的打造,即使是一个熟手,最少也需要三天才能打造出一根枪管。
  现在的火绳枪,就是一根钢管固定在木托上,然后点火射击。可谓是简单至极,只要有了枪管,就能大批量地换装整个军队。
  为此,朱棣再一次对马致才进行了封赏,将他封为吴中子爵。
  从一个工匠,到一个终身爵位的贵族,马致才的事迹也激发了无数工部工匠的发明热情。
  如今下马桥的研究院理,各部门都卯足了劲,想要在自己研发的项目上有新的突破。
  不过这一段时间,朱瞻基却很少能够出宫了,因为他要筹备自己的大婚。
  他如今住的兴庆宫本来就是宫中最大的建筑区,兴建的年份也不长,所以不用整修。
  但是为了迎接他的婚礼,礼部,内监,包括后宫诸妃都热心地忙活着,想要在这件事上出一份力。
  就连躲在西宫里面,平日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几位朱元璋时期的后妃,这个时候也都走出了宫门,为朱瞻基的婚礼出主意。
  九月十六日,这一天朱瞻基的大婚的衣裳都已经制作完毕,光是试穿各种衣服,就花费了一整天的时间。
  他想过古代人结婚麻烦,却也没有想到这么麻烦。而且这个时候,一切都要遵循规矩,他这个太孙的话是根本没有人听了。
  九月二十日,这一天是纳徵的日子,也就是送彩礼的礼仪。
  朱瞻基要同时迎娶一妃二良娣,所以光是正婚使与副婚使就各有三人。
  前往孙娴家送聘礼的正婚使是朱瞻基的大舅舅张昶,副婚使是礼部侍郎吕震。
  前往蓝烟家送聘礼的正婚使是二舅舅张升,而前往胡善祥家送聘礼的是定国公徐景昌,两位副使分别是礼部左右侍郎。
  虽然只是一个仪式,但是举行的隆重无比。
  太孙妃孙氏其父孙忠被封为会昌伯,授中军都督佥事,赏地八十倾。
  良娣胡氏其父胡荣官光禄卿、骠骑将军,中军都督府佥事,赏地五十倾。
  良娣蓝氏因父母双亡,恩典就赏给了两个弟弟。大弟蓝炬受封辅国中尉,二弟蓝烁受封奉国中尉。虽然只是最低级别的爵位,但是好歹脱离了民的身份。
  而且因他们家族无依,所以在京城不远的溧水,赏地一百倾。
  纳徵之后,朱瞻基的婚礼就越发变的紧锣密鼓起来。按照惯例,朱瞻基也自己花钱,在京城请了数十个戏班子,在各街坊的公共戏台,唱一个月的大戏。
  这也算是另一个版本的与民同乐,反正就是要让所有人知道太孙要大婚了。
  而在皇宫三大殿与兴庆宫之间的空地处,也搭建了一个大型礼台,方便宗室和勋贵,以及各位大臣们观礼。
  婚礼前一日,朱瞻基照例要沐浴净身,祭拜太庙,天地坛。
  到了十月初十这一日,天还未亮的时候,宫中的太监就开始忙碌了起来。他们准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