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瞻基看了看他有些黝黑的脸,说道:“此番出海搜寻倭寇,非比往常外交使命。我也知道郑总兵心怀仁慈,不愿多造杀戮。但是此番目的不同,还望郑总兵能更果决一些。”
  郑和抱拳说道:“内臣知晓。对待倭寇仁慈,就是对我大明沿海民众的残忍。此番和定以殿下之命为尊,不负使命。”
  朱瞻基笑了起来,郑和虽然信佛,更像一个温和的外交家,而不是一个军事家。但是他从靖难之役那时候就是一刀一枪杀出来的,此番使命不同,也不怕他会对敌人仁慈了。
  如果他真的仁慈,也不会有陈祖义五千大军被他一把火烧死,也不会有锡兰国都都被他攻破的战绩了。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剿灭倭寇之难,在于行踪难寻。不过此番锦衣卫已有暗探混迹于倭寇之中,除非他们永不靠岸,否则定会泄露根脚。剿灭倭寇是我们此番的战术目的,却不是我大明的战略目的。为我大明长治久安,此番孤还需总兵倾力相助。”
  郑和沉吟了一下问道:“殿下,何为战术?何为战略?”
  朱瞻基反问道:“郑总兵学富五车,可知政治一词?”
  郑和应道:“先秦诸子就曾使用过政治一词。《尚书·毕命》有‘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周礼·地官·遂人》有‘掌其政治禁令’。历朝历代在更多的情况下是将‘政’与‘治’分开阐释。‘政’主要指国家的权力、制度、秩序和法令;‘治’则主要指管理民众和教化民众,也指实现安定的社会。”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郑总兵当真名不虚传,如此生僻之词义也能阐释的清清楚楚。那么,请问郑总兵,战争的目的又是什么?”
  郑和沉吟了起来,朱瞻基不等他开口又说道:“所谓战争不过是政治的延续,一切战争的目的都是为了政治服务。剿灭倭寇,只是一场战争,但是要是想要彻底解决倭寇问题,不是一场战争就能解决问题的,我们必须深挖倭寇之根基,从根本上断绝倭寇的生存之基,这就是战术和战略的区别。”
  郑和应道:“殿下的意思是说,争一时之长短,用战术就可以达到!如果是争一世之计,就需要从全局出发去规划,这就是战略!”
  朱瞻基哈哈笑道:“与总兵言语真是让人心旷神怡,瞻基佩服不已。”
  这是朱瞻基的心里话,跟聪明人说话,对方能很快就领会自己的意思,节省了不少口舌。
  而且郑和能用简洁的话语,就完整地表达了朱瞻基的意思,这一点是朱瞻基远远不及的。
  他比郑和强的地方,只是多了一些见识,另外两个人的地位不同,所以接触的信息不对称。
  真的比起个人综合素质,朱瞻基真的觉得自己比不上郑和。
  郑和问道:“殿下,内臣长期不在朝中,所以对朝廷局势了解不多。自去年北征,陛下击溃瓦剌部,在草原开发北明山铜矿,草原局势为之肃清。如今朝廷是否将主要精力转移到大明沿海各国了?”
  朱瞻基笑道:“郑总兵是否想问,朝廷会更加重视海权了吧?”
  郑和有些羞愧地自惭地笑了笑,抱拳说道:“内臣贻笑大方了。”
  朱瞻基肯定地点了点头说道:“郑总兵请放心,虽然现在的草原势力还没有彻底征服,但是朝廷也不过是在等新式火枪换装。待得大明各军卫都用上了火枪,那个时候,草原势力的骑兵优势将彻底不复存在。而今后的大明,不会再将那两百万北元势力视为真正的敌手。大明就将会变成以海权为主的盟主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大明以外的地区。郑总兵需要做的就是要好好保养自己的身体,今后的大明,需要总兵的地方还多着呢!”
  郑和又问:“如果肃清了倭寇势力,和下一步将何去何从,还请殿下明示!”
  朱瞻基笑道:“在帖木儿王国的西方,还有无数的小国,那些国家都没有听说过我大明,甚至不知在东方还有我大明的存在。要扬我大明国威,还离不开总兵的辛劳。”
  郑和斩钉截铁地说道:“此乃和毕生志向,不已为苦。”


第一四八章 宝船
  十一月十二日,由于崇明岛的东沙塌没,大军转移到了郑和下西洋时期的物资中转站刘家港集合。
  除了第一舰队外,第二舰队总兵易信和第三舰队的总兵朱真也都乘坐战舰来到了刘家港,参加了这次的会议。
  易信和朱真虽然在后世名声不响,但是在这个时代,却是大明水师最出众的将领之一。
  在永乐九年,易信参与奴儿干都司,负责海上剿匪和运转,立下汗马功劳。
  而朱真更是了不得,在郑和四次下西洋的其中三次,都担任最高军事长官,虽然受郑和节制,但是其军事水准颇受肯定。
  朱瞻基挑选的王景弘第三支舰队指挥使唐敬,就是朱真长期的助手,在声望上还要逊色朱真不少。
  在刘家港,三支舰队总兵官就不同的战术,战略目标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确定了以战略目标为主要目的,战术目标为次要目的的决策。
  也就是说,不管这次倭寇有没有给大明造成损失,舰队的主要目的不是剿灭倭寇,而是要抓住倭寇的主要成员。并且以此为证据,作为向日本施加外交压力的手段。
  围绕着这个战略目的,战术手段当然也会做一些调整。三支舰队将会采取引蛇出洞,瓮中捉鳖的方式,放任倭寇船只进入包围圈。
  确定了战略和战术目的,第二日,朱瞻基升起中军帐,所有主力战舰把总以上将领参与出征会师。
  朱瞻基和兵部侍郎毛大庸向朱真和易信颁发了领兵符,确定了他们两人的领兵权。
  随后的出征徼文由郑和宣读,朱瞻基并没有抢麾下将领的风头,只有在发出兵犒银的时候,朱瞻基才亲自出面。
  既然要发银子,也就要让所有人知道,这银子究竟是谁发的。
  与往常的碎银不同,这的犒银就全部都是银作局压铸出来的银元。
  银元的出现已经不是稀奇事了,最近几个月,朝廷邸报上,已经连续多日比较了银元和碎银的区别,民间也接受了比碎银更保真的银元。
  许多士兵领到了银元,就兴奋地捏在两个指头间,吹上一吹,然后放在耳朵边陶醉地倾听着回响。
  十一月十四。甲子月。丙戌日。
  宜移徙、开市。忌入宅、安葬。
  在整齐的鼓乐声中,朱瞻基和郑和身披戎装,登上了一首福船改装的巨型宝船。
  这种宝船在长达四百年的历史中,一直占据着世界最大船只的宝座。
  宝船以铁木为脊,先建成一个个水密舱,然后将水密舱整齐排列,采用拼装式模式将水密舱连接在一起。
  此后,才在水密舱外又以铁木锲接,采用双层夹板设计,将一棵棵环抱粗的巨木紧密相连,形成了双层外围甲板。
  又粗又长的巨木经过干燥,浸桐油,以木制锲钉,铁栓和麻绳紧固后,又以松胶掺以牡蛎壳粉凝固作为粘合剂,形成了结实的结构。
  这种宝船长度将近一百四十米,宽度将近五十米。一个船锚都需要两百多人一起才能绞动,而十二张扇形的船帆,每一张也都需要五十人以上才能绞动。
  以朱瞻基的估计,这样的宝船排水量应该达到两万吨左右,载货量可以达到万吨。
  登上这艘船,跟他登上自己的游侠号有着同样的骄傲。
  看到这样的巨型船只,朱瞻基真的有些惊叹如今工匠们的精湛技艺。
  不过这种船对于资源的浪费也是巨大的,像船只外壳的巨木,不知道消耗了多少参天大树。
  朱瞻基怀疑,后世再也造不出这样的宝船,一方面是技术的失传,更多的可能是以后再也找不到适合建造宝船的巨木。
  宝船甲板是个凹字形,中间低,两头高。船艉位置甲板以上就有四层,与中间甲板的落差就将近十几米。
  第一次登上这样的巨船,朱瞻基被彻底地震撼住了。虽然在后世他见过无数比这艘船更大的船,但是远没有这艘船给他的震撼更大。
  郑和却对这种船已经习惯了,因为他出使西域,一般就是以这种宝船作为旗舰。
  光是这一艘船,航行期间就需要超过四百名的水手,两班倒,就需要近千人。再加上维修人员,后勤人员,这一艘船可以装载一千两百人以上。
  “殿下,可否想要到处见识一下?”
  朱瞻基这才回神,看了看四周兴奋的士兵们说道:“一切以出征为重,待船只起航,孤再到处看看。”
  郑和笑道:“那还请殿下亲自敲响出征鼓,以壮士气。”
  这一次,朱瞻基没有拒绝,在郑和和宝船指挥使石国瑞的带领下,沿着木制的楼梯一直登上了船艉甲板最上方的楼顶。
  三面大鼓被架在距离甲板大约五六米高的高台上,这一次,朱瞻基只是跟一位身强力壮鼓手一起上了高台,然后站在了直径将近两米的大鼓前面。
  大明的鼓声都有明确的规定,出征,庆典,祭祀都有不同的节奏。
  朱瞻基对这些并不陌生,只是跟鼓手确定了一下,就双手执起了鼓槌。咚咚……咚咚咚……的鼓声就响了起来。
  上千将士聚集在了甲板上,纷纷单膝跪地,大声呼喊:“大明万岁,大明万胜。”
  连呼三声之后,另外两面大鼓跟着朱瞻基的节奏也敲响了大鼓,鼓声越传越远,其他船只上面的大鼓也随之敲响。
  在整齐的鼓声中,所有的士兵都快速地行动了起来。他们或者奋力起锚,或者奋力起帆,或者奋力在接近水面的船舱里蹬动着船两侧降下去的明轮。
  这种大型海船在没有进入行驶节奏的时候,启动是最麻烦的。光是想要让这个庞然大物动起来,就需要无数的人力来共同努力。
  按照船队的编组,已经有其他的船开始慢慢驶离港口。在整齐的锣鼓声中,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旗舰也开始缓缓启动了起来。
  朱瞻基将鼓槌交给了鼓手,下了高台,看着一面面硬帆升了起来,心中激荡不已。
  这么大的船,就是这个时代的奇迹。有他在一日,就绝不会让这个奇迹消失。
  趴在半人多高的护栏上,朱瞻基探头看着十几米长的整棵树做成的船舵在水里面调整着方向。一清子和玄真紧紧拉着他的腰带,生怕他不小心翻了下去。
  在没有通讯系统的年代,从船头的瞭望塔上的引导员,一层层地将船只的方向调整传到船尾下面的船舵室,就需要十几个人一起配合。
  虽然科技达不到,但是大明巧妙地用人力弥补了科技的差距。
  古人或许在见识和经历,以及对社会的认知上比后人差,但是绝不代表他们就比后人愚笨。
  在智慧方面,任何时代都有出类拔萃的人。
  “殿下,要不要先到传令室,或者你的卧室去看看?”
  朱瞻基回身摆了摆手说道:“不急,孤要好好看看这艘大船。石指挥使,带孤到处看看,包括卫士们住的地方,孤都要去看看。”
  石国瑞有些为难地说道:“殿下,船底不雅,恐有辱殿下风雅。”
  朱瞻基不以为然地说道:“孤不怕……带路吧。”
  甲板以上,船头和船尾各有三层炮楼,船腹只有一层炮台。
  朱瞻基和高级将领们都在船艉的上层居住,但是到了甲板以下,就犹如进了另一个世界。
  如此大型的巨船,又没有现代的设备,下到了甲板以下,到处的视线就差了许多。
  船员们住的地方都在船只的四周,只能依靠甲板处的天井有一点光线。
  所有人住的都是通铺,大约五个人住一个鸽子笼,每个人的空间不到两平米并且只有一米高。
  也就是说,每个人在自己的床上根本站不起来,最多只是坐下,睡觉需要把自己塞进去。
  这里比监狱的空间更小,空气更污浊。这还是天晴的时候,如果遇到下雨,天井被盖住的时候,这里的环境更加恶劣,恐怕一点光线都没有了。
  再往下一层,才是操作间。这里比水线略高一点,有明轮驱动的传动舱,大部分人都光着身子,手里扒着一根木棍着力,用力地蹬动着脚踏,转动了明轮。
  而船舵间里面,则有一点蒸汽朋克时代的工业美,巨大的摇橹每一根都需要十五个人配合才能划动。
  有十个人需要用力推,将摇橹推到位以后,下面就会有五个人用绳子依靠自己的体重把摇橹压起来,摇橹被固定在一个角度里,压起来之后,就又会回到原位。
  为了节省布料,几乎没有人穿衣服,虽然是十一月,但是每个人身上都是热气腾腾。
  李亮有些羡慕地看着那些水手的一身腱子肉,又看了看自己的小胳膊小腿,忍不住叹了口气。
  当然,他更羡慕的是他们胯下还垂着两个蛋,而自己只剩下了一支枪。
  船只的最下层和中间的部位都是仓库,有十几个带着吊杆的天井,可以将货物装进船舱或者吊出来。
  虽然工业的气息还不明显,但是不可否认,在夹江工业区建立起来之前,这里才是整个大明最接近工业文明的地方。
  只是可惜的是,东方的社会模式限制了这种发展,最后甚至还倒退了回去。


第一四九章 包围
  火红的夕阳犹如一盘红彩,在天空与大海之间涂抹上了一层暧昧的红色。
  撒在海面上,就形成了一片片不停变幻的鱼鳞状金箔,散发着迷人的光芒。
  一群群的海鸟不时掠过,留下一串串悦耳的鸣叫声。
  朱瞻基双脚稳定地站在甲板上,看着眼前这迷人的景色,陷入了回忆。
  虽然时空跨过了六百年,但是这样的美景却是永恒的,六百年前与六百年后,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郑和与其他一众水师将领有些惊讶地看着在船上如履平地的朱瞻基,再对照一下趴在围栏边,被用绳子绑住的一清子他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台风季节已过,十一月的海浪却依旧不是那么温柔,像一清子,杨章德他们那些人,上了船就吐个天昏地暗似乎才是常事。
  一直忠心耿耿,跟在朱瞻基身边片刻不离身的李亮,现在就连站都站不起来了。
  可是朱瞻基似乎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他的身体很快就找到了在船上的节奏,与巨舟形成了一种共振。
  大部分人上船,总要有一个适应期。哪怕是不晕船,但是在晃动的海船上,与平地上不同,总是有一些不习惯,不稳定。
  但是朱瞻基好像就是一个生长在海船上的水手,没有任何的不适。
  不管是郑和,还是其他将领,看着挺拔如松的朱瞻基,都有一种生于大海,长于大海的错觉。
  但是显然是不可能的,太孙殿下自五岁后,也就只出了一次京城。
  虽然坐过船,但是那也只是在平静的运河里,跟在这大海里完全不同。
  看着大部分战舰都一次消失在视野里,旗舰的旁边就只剩下了二十多艘战舰。朱瞻基回过头来,问道:“黄守备,传令舰狭小,卫兵们如何解决晚餐问题?”
  黄守备就是黄福的大公子黄渊,此人能力出众,行事章法有道,又善于协调,被刘江提拔为守备一职在海军总部相当于担任了他的助理一职。
  此番出海,他因为对各部的海军都比较熟悉,负责辅佐朱瞻基。
  大海船上有专门的厨房,有隔火装置,但是传令舰乃是快速小船,为了追求速度,船身狭小,根本没有做饭的地方。
  大军集结在一起的时候,他们还能从大船上获得饮食,现在他们散开之后,就只能靠干粮生活了。
  黄渊笑道:“每艘船上都提供了足够三十多名兵士吃一周的食物和净水,他们分散开来不会超过两日,殿下不必为他们担忧。”
  朱瞻基本来想去看看船上的士兵们的饮食条件,但是想了想,还是没去。
  船上条件艰苦,这个时代的人们又不讲究吃食,恐怕船上的大锅饭不会好吃。一艘船上有一千多人,能把饭菜做熟,就已经很难得了。
  他倒不用担心,因为光是跟他上船伺候他的人就是数十人。这些太监都是平日伺候他的,知道他的口味和嗜好,不管什么时候,他的生活质量都不会下降。
  除了这些近身伺候的,周围现在聚集的二十多艘船,大部分也都是他的卫兵船。这次出征,他抽调了羽林卫的三个卫镇,整整三千人。
  加上新江口水师又专门调了三千人保护他,可以说他的安全问题也根本不用担心。
  太阳逐渐沉没到了海平面以下,天空很快就变得完全黑暗起来。
  这个时候,朱瞻基才决定回到自己的卧室去吃饭,休息。
  其他人也都松了一口气。朱瞻基今日上船就如同一个好奇宝宝,到处都要去看看,还问出了许多专业性的问题,他们这些人也只能跟在后面,一一解说,不敢有一丝马虎。
  现在朱瞻基回了舱室,他们也能轻松一下了。
  虽然海上条件艰苦,苦不到朱瞻基这个太孙。内侍们还为他炒了九个菜,还有一小壶酒。
  朱瞻基留下了郑和,船长石国瑞,还有黄渊在一起进食。至于他的一帮保镖,除了玄真还好一点,其他人一个个都瘫在床上起不来了。
  两日之后,船队抵达了宁波外海的定海县,这里也就是后世的舟山群岛,朱瞻基将会以这里为指挥部,设下针对倭寇的包围圈。
  两日来,三大舰队已经完全布局完毕,第二舰队沿着济州岛到山东一带,布下防线。
  第一舰队的一百六十余支战舰,沿着连云港一直到舟山群岛,布下防线。
  而第三舰队则从舟山岛一直到琉球,布下了防线。
  除了这些战舰,还有超过五十条传令快艇,在整个防线之间传令,在任何地点发现倭寇,都能快速形成包围圈。
  这一次,杀敌不是目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出云国,京极家族的那艘船。
  只有抓住了京极持岗,向出云国京极家族发难,才能师出有名。
  当然,其他人的价值也不会低。比如细川满员,那可是足利义持麾下的管领,相当于一个国家的首相,总理。
  如果能够抓住他,其价值比京极持岗还要高的多。
  但是这种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因为这次的倭寇集结虽然是用他的名字,他却不可能亲身涉险。
  幕府的这些人深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在耍阴谋诡计方面,一点也不弱于华人。
  上了岛,脚踩上了陆地,杨章德他们似乎才回了魂。
  他们还算是好的,已经逐渐习惯了。李亮这个可怜虫从上船之后就开始吐,两天下来没有吃进去任何东西,吃什么吐什么,瘦了好几斤。
  下船的时候,还是两个小太监把他扶下来的,根本连路都走不了。
  定海县令鲍云和舟山水寨早就接到了命令,腾出了定海富商卢家在普陀山山下的海景别院,作为朱瞻基的下榻之地。
  此别院距离普陀山山门不远,依山傍海,有着细腻的沙滩和秀丽的山景。
  可惜的是此时是冬季,要是夏季来此,会别有一番风味。
  在普陀山游玩了三日,朱瞻基一身轻松,但是所有将领都在密切关注着天气和外面的情报。
  而第三日傍晚,一艘来自济州岛传令舰,带来了锦衣卫暗探和第二舰队传来的情报。
  倭寇在对马岛集结之后,以倭寇头目早田左卫门大郎为首,集结了四十多艘千石船和六十多艘关船。
  他们首先袭击了朝鲜八道的忠清道庇仁(今韩国忠清南道舒川郡)和黄海道海州(今北朝鲜黄海南道海州市)一带海岸。
  在朝鲜劫掠了大批的粮食后遭到了朝鲜大将李从茂的坚决反抗,他们损失了两艘船,大约三百多倭寇然后退往了济州岛集结。
  在济州岛,他们抢了大约五百匹矮马,运回了装满粮食和马匹的船只。随后将在对马岛留守的备用船只又调来,准备前往大明海岸。
  宁波他们不敢过来,主要目标放在了胶东和辽东一带。
  京极持岗在朝鲜受到了锦衣卫暗探的影响,并没有冲在最前面,留存实力准备前往大明劫掠。
  他却不知道,暗探的信息通过留在岛上的人员,飞快地传了出去。
  既然知道了倭寇的行踪,朱瞻基他们当然不会再被动等待。集结号令一下,第二天一早,传令船就飞快地向散开的各部报讯,按照预定的航线,前往济州岛。
  朱瞻基船队的五艘宝船,二十多艘护卫船用了两个时辰,就形成了航行方阵,一路向北行驶。
  如今是冬季,海面上吹来的是西北方居多,所以船队的航行速度并不快。
  按照朱瞻基的估计,宝船的航行速度不会超过五海里每小时。一个时辰最多十海里,一天的航行距离也不超过两百四十海里,预计要用两天的时间才能抵达济州岛附近海域。
  一路上,散布在大明沿海的预警舰一艘艘地逐步向旗舰靠近。
  以前的时候,海上定位需要用航海天文定位与导航罗盘的应用结合起来,提高测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确度,人们称“牵星术”。用“牵星板”观测定位的方法,通过测定天的高度,来判断船舶位置、方向、确定航线。
  然后同时运用航海罗盘、计程仪、测深仪等航海仪器,按照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