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宋阀(默然)-第3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此时,德高望重的许翰发话了,他虽然已经去职,但当年发动政变他是主要人物之一,后来又担任了枢密使,早年还有言官的经历,以刚直不阿著称,朝中威望比较高。他告诉那些追随他jī进主战派大臣官家这事虽然做得不对,不应该绕过朝臣,但我们尽到自己的本分就行了,该劝谏就劝谏,没有必要去惊动德寿宫,以免是非。徐良也出面,代表中书,跟几位“居家待罪”的重臣沟通说大家不要这样搞,〖中〗央机构搞瘫痪了没有好处,现在事情已经这样了,覆水难收,还能怎么办?
他是徐绍的儿子,又官拜参政,主战派大臣们,虽然很多都是他的前辈但却对他寄予厚望。于是,经许翰和徐良两人调解,部分主战派的人放弃了请德寿宫出面干预的想法。但剩下的朝臣仍旧在sī底下串联,誓言非要皇帝服软不可!就在朝中jī烈争锋的同时,前线却已经开打了。首先立功的不是折家军,也不是荆湖军,而是刚刚组建不久的淮西军。
淮西军统制李显忠,奉淮西安抚使刘光国之命,进攻淮东的重镇宿州。李显忠先攻宿州治下的虹县,只半天,攻破县城,守卒两千余人皆降。随后,李显忠转兵往西攻灵壁县,灵壁守将从前是宋军军官后投伪韩,伪韩灭后事金。他见李显忠统兵来犯,且兵马不多,估计是没听过李显忠的名号,竟然率数千人出城接战。结果可想而知,在淮西军猛攻下,金军很快就抵挡不住,李显忠又率百来骑贯阵而冲,金军由是大溃!
等到刘光国率淮西主力部队跟进时,李显忠已经等着他去攻宿州城了。李显忠是西军出身,还在西夏帮党项人打过仗,这些臭jī蛋烂黄瓜根本不放在眼里。
淮西军进展顺利,折家军也不慢,折彦野从光州引军偷渡淮河,抢占新息县,然后架起浮桥,保护大军通过。很快,折家军就扫平新蔡真阳等县,开始向蔡州城进bī。折彦质估计也明白,何灌是因为他的原因才被迫致仕,驻防襄汉的神武后军估计多多少少会有些情绪。
为免出现将帅不合,诸军离心的境况,他在进军蔡州的同时,派人往襄阳传令。当然不免吹捧何灌一番,然后向荆湖的战将们再次表明此次出兵的重大意义,希望诸将以国事为重。
他担心的没有错,就有折家军和淮西军都发动反攻的同时,神武后军除了驻防襄汉前线的韩世忠和岳飞两部以外,主力都还在长江以南的江陵府休整。何蓟一早就收到了折彦质的命令,但直到淮西军和折家军已经开战之时,他还没有动。
主持荆湖宣抚司日常事务的参议官几次询问他进兵事宜,何蓟都推说部队损失大,需要休整。驻在郑州的岳飞,一听说皇帝下诏北伐,就立马组织兵力,晓谕将士,积极地作着战前动员。可左等右等,不见何都统的军令。于是,这位耿直的汉子派人去问。得到的答复是说,不该你管的事别管。
宋军大举北伐,很快就惊动了金军大将赤盏晖。赤盏晖虽然在歧山一役中,败给了杨彦,但他仍然受到兀术的信任和重用。兀术北归以前,特意留他坐镇蔡唐二州,防备宋军反攻。当折家军往蔡州城进bī时,他人在唐州。听闻折家军连破数县,进bī州城,一面向东京的乌延蒲卢浑报告,一面率两万马步军往蔡州增援。
八月初,折家军攻蔡州城。金军凭城坚守,连攻两日不破,到第三天,赤盏晖援兵从唐州赶过来。折彦质虽然奇怪唐州怎么没事,但此时容不得他多想,遂遣折彦文,折彦野两兄弟迎战。
彦文彦野率马步军一万一干人,在蔡州城西南方向的确山”与金军骤遇!此时,两军都未布阵,赤盏晖为抢先机,便令马军四千骑猛冲。蔽于军前的折彦野再次发挥他悍将的本sè,带着仅有的一千余骑风驰接战!折彦文趁着空档,急令士兵抬拒马于前护住。
赤孟晖没能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两军匆忙布阵,阵成,金军抢先进攻。汉签军步卒蜂拥而来!打到中午时分,赤盏晖见折家军侧翼松动,亲率jīng骑冲击。但他显然xiǎo看了折家的人马,尽管阵被冲散,但敌骑一走,士兵们马上重组,并未出现他希望的溃逃迹象。
晌午过后,折彦质又派五千援兵赶到,与彦文彦若合力并击,赤盏晖不敌败走。宗弼引军北归,留在河南的部队有多少?十万大军!但是这十万人马里,nv真本军和渤海军,基本上十无一二,绝大部分都是河北汉签军,其战斗力自然无法跟此前兀术亲自领军时相提并论。!。
第六百五十一章 政变苗头
建武八年八月,朝中的luàn象仍旧没有平息。愤怒的大臣们并没有因为前线传回来的捷报而有所消解。尽管许翰徐良等宰执大臣先后出面沟通规劝,但还是有相当部分人态度坚决,连日以来,德寿宫mén庭若市,许多大臣来到太上皇处申诉,指责皇帝无状,背弃祖宗家法。
赵桓的反应很特别,他一面同意大臣们的说法,认为皇帝此举确实大大地欠妥,但同时,又对大臣们,天子年轻气盛,难免有行差踏错的时候,这也急不得,要慢慢来。结果这话更让朝臣们火上浇油,这怎么能慢慢来?官家由着xìng子,便发动十数万大军悍然北伐,下一步谁知道他又要干什么?
于是,大臣们纷纷请求太上皇出面,规劝天子,以免铸成大错。赵桓这个时候又表态说,我虽是皇帝的父亲,可他时常都不来探望,还能指望他听我的规劝么?这些不yīn不阳的话越发刺激了了大臣。他们想起了官家登基以来的种种不是,诸如之前的裁汰冗员,削减待遇,再加上如今撇开百官,直接指挥前线将帅。
有道是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在这种激烈反对皇帝的氛围下,终于有人登高一呼!这个人,叫罗汝楫,官阶并不高,正七品殿中侍御史。但这个职务虽然不显要,却常在禁中,不但在朝会时纠劾百官,更有督促天子之责。
罗汝楫在赵桓面前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当今天子失德失仪失信。失德怎么说?就是背弃祖宗之法,轻士人,重武夫,且不听忠言,一意孤行。更严重的是,为人子的最基本上的孝行,他也不具备,经常拒绝过宫探望太上皇;失仪,就是指赵谌平日里行为举止,有失君王之仪;失信,就有些扯了,说是赵谌既然答应与金国议和,但转眼之间,就背信弃义,举大兵北伐。
这番话听得当时在场的几名大臣脸sè巨变!但却正中赵桓下怀,但几乎是带“暗示”xìng质地对罗汝楫说:“此卿一家之言。”
罗汝楫大概是言官当久了,很敢说,抗声道:“岂独臣之肺腑?乃为满朝发声!”也就是说,他这话代表了满朝大臣的心声。
中书省,政事堂。
尽管是全国最高行政机关,但受这次风波的影响,中书mén下也有多名官员上表求去,居家待罪。于是很多事情,几位正副宰相不得不亲自动手。徐良这会儿就自己抱着一摞公文踏进自己的办公堂。
他身后还跟着一名官员,约有五十来岁,中等身材,有些发福,长相颇为清奇,留几缕长须,很是耐看。徐良将公文放在案头上,回身道:“坐,吃茶就得自己泡了。”
“参政不必客气,下官实是有要事相告。”那官员名叫李若朴,权吏部侍郎,算得上重臣。他本来,也在上表求去,居家待罪的大臣之列,却不知缘何到了此处?
“李侍郎请讲。”徐良客气道。
李若朴往前一步,来到徐六身旁,xiǎo声道:“恐要出事。”
徐良并不以为意,苦笑道:“已经这般模样了,还能怎地?”
“徐参政不可大意,下官风闻有人奔走于德寿宫,屡出犯上之闻,而太上不加责备,反而纵容。照此下去,参政就不怕变天么?”李若朴严肃地说道。
徐良眉头拧起,狐疑地嗯了一声,问道:“何谓犯上之言?”
“据说,有人在太上皇面前指责官家失德、失仪、失信,罗织官家种种不是,大放厥词!这难道是好兆头?”李若朴道。
徐良神情越发yīn沉,又问道:“太上皇是什么态度?”
“极尽挑唆yòu导之能事!”李若朴厉声道。“大臣们心里有气,不便说出来的话,他yòu导;明知朝臣反对官家一意孤行,撇开百官,太上却煽风点火,正话反说。照此下去,昔年令尊的旧事,恐怕……”李若朴话说到这里,嘎然而止。
徐良听罢,牙关紧咬,xiǎo声问道:“谁说的?”
“具体是谁,下官不得而知,但提醒参政一句,早作防备。”李若仆沉声道。
徐良心知他是不肯说,既然把人家说的话都知道得如此详细,怎么可能不知是谁?他倒也不勉强。送走李若朴后,徐六越想越不对劲,当年,先父联合朱胜非、秦桧、许翰等人,发动政变,迫使太上皇禅位。紧接着,清洗耿南仲。如果这种事情再发生一次,显然,自己也将在被清洗之列。
他现在官拜参知政事,参与机要,要查出来是谁说的,并非不可能。很快,他就得到了一串名字。他将此事报告给了首相朱胜非和次相赵鼎,这两位相公一见事情不好,慌忙奏到君前。
“胆大妄为!”勤政堂里,赵谌勃然大怒,气得满面通红!
“官家且息怒,如何稳定局势才是紧要!”赵鼎洪声说道。
“赵相之言是也,似如此发展下去,必然生变!”朱胜非也附和道。
赵谌仍旧愤恨难消,击案而起道:“朕登大位于祸难之中,历年来,无时不以恢复疆土,北击金贼为任!每日jī鸣则起,夜深乃卧,不修宫室,不恋美sè,丹青、书法、音律、园艺,一无所好!食不过两菜一汤,穿不过从头到脚,自认无负于天下!怎在他们口中,就成了失德失仪失信之主!真真气煞人!”
皇帝咬牙切齿,胸膛起伏,不等几名宰相接口,又暴跳如雷地问道:“那罗汝楫何在!”
朱胜非看向徐良,后者摇摇头,他便向皇帝道:“罗汝楫上表求去,应该,应该是在家中。”
“哼!朕看他不在家中吧?八成是在德寿宫!去,召他进宫,朕要当面质问!看看朕到底是怎么个失德、失仪、失信!”赵谌怒气冲天。
朱胜非见皇帝气得糊涂,分不清主次,再三提醒道:“官家,罗汝楫不过一狂生,他根本无关紧要。现在十万火急的是,怕有心人借他这类人煽动,对官家,对朝廷不利啊!”
赵谌一屁股坐下去,将大甩一挥:“那你说怎么办?”
朱胜非吸了口气,略一思索,答道:“依臣之见,官家当马上下诏表态,以平息大臣们的愤恨。”
“你是让朕服软?认错?”赵谌又怒了。
“权宜之计,权宜之计!如今满朝汹汹,官家若不放低身段,这怎么下台?”朱胜非急道。
“你说什么?”赵谌sè变。
“不不不,臣的意思是说,这局面如何收拾?反正现在折郡王的大军已经北上,覆水难收了,官家安抚一下大臣情绪,又有甚么关系?”朱胜非急忙解释道。
赵鼎也道:“朱相之言在理,不管如何,先解决眼前的问题才是正道。”
徐良思之再三,提出具体办法:“官家莫如召几名上表求去的大臣入宫,将罗汝楫也包括在内,向他们表示,此前的事情确实有些欠妥。如此一来,当可平息众怒。”
“罗汝楫?哼!朕就是召守城mén的黥卒,也不见他!”赵谌余怒难消。罗汝楫是殿中侍御史,没事就在皇帝面前转悠,本来是接近皇帝的官员,现在他却背着赵谌在太上皇面前说那样的话,赵谌心中之怨恨,可想而知。
“就算不见罗汝楫,也应该尽快安排其他大臣进宫。”赵鼎道。
赵谌虽然气,但终究还知道继续对抗下去,哪怕他是皇帝,恐怕也讨不到多少便宜。反正目的已经达到了,服个软,认个错,也不会少块ròu。再三斟酌之后,他道:“罢,你们拟定几个人选,明日召进宫来,朕自有说法。”
见皇帝让步,四名正副宰相这才松了一口气,正互视而觑,颇感欣慰时,又听皇帝道:“罗汝楫诽谤君上,若不处置,国家法度何在?当究其言论,jiāo大理寺治罪!”
四位宰相真就面面相觑了,罗汝楫的话确实说过头了,而且有些也确实是无中生有,颠倒是非,要治他的罪嘛,也成。但问题是,现在的政治风气如此紧张,他又是一只排头雁,打了他,这还不引起某此人的反弹?说白了,他打了他,不等于一巴掌打在太上皇脸上?
朱胜非是拥立大臣,这几位宰相不便说的话,他却能说,因此道:“官家,此事,恐怕还是大事化xiǎo,xiǎo事化了的好。想他不过是个殿中侍御史,官家不想见他,给他换个差遣就是,不必跟他计较。”
赵谌霍然而起,正sè道:“朱卿,诸位贤卿,朕不是没有容人之量!如果说罗汝楫对朕不满,直接上书,或者当面指出朕的过错,哪怕他言辞激烈,有失君臣之礼,朕也不会怪他。朝廷里有敢于直言的忠臣,这是作天子的福气!失德、失仪、失信,这三点,他如果是直接对朕说,朕就算怒,最多也就是拂袖而去,不听他聒噪就是。”
“但朕恨!他居然跑在德寿宫去发表这种言论,其居心何其险恶!他这根本不是直言敢谏,他这是搬nòng是非,煽象!朕岂能容他!”
皇帝把话说到这份上了,几位宰相无从辩驳,徐六想了想,建议道:“既如此,也得先召见大臣,平息众怒,再治罗汝楫之罪。”
“对对对,徐参政考虑周全,说得极是。”朱胜非附和道。
赵谌费老劲舒口气,点头道:“就依徐卿之言!”
不几日,朱胜非安排了几名具有代表xìng的大臣,包括主和派,主战派,亲太上派,在垂拱殿受天子召见。赵谌憋着一肚子火,赔着笑脸对几名大臣表示,撇开朝廷,直接对前线统帅发布命令北伐,确实有违祖宗之制,是朕的过失。你们也别闹了,都回来上班吧。
大部分朝臣,本来也就是为了争一口气,现在皇帝都认错了,那口气也就消了。于是这几人回去一宣扬,众多大臣都觉得,反正军队也出发,皇帝也认错了,就这么地吧,咱们该干嘛还干嘛。
但这样一来,却让太上皇慌了手脚。好不容易逮住这么一个机会,眼看着满朝大臣都反对皇帝,只要再加把劲,搞不好自己就一路杀回资政殿去坐着了。现在儿子一认错,反对大臣们立时跑了一大半,这可如何是好?
当然,他不可能继续挑唆大臣指责和反对皇帝,他想出了另外一个办法,授意罗汝楫,说皇帝光口头认错怎么行,知错就要改,你绕过朝廷百官,直接命令前线统帅北伐,这件事情要从根本上矫正。
罗汝楫很一点言官的本sè,敢说,不敢当着谁都敢说,而且不长脑子。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就要大祸临头了,不但不回去上班,而且还义正辞严地上了一本,反正噼里啪啦一大篇,最后提出要求,要皇帝把部队都撤回来,维持与金国的和议。
所以说这人没脑子,书生意气,连基本的常识都不懂。大军出征,若非重大变故,哪有中途撤回的?shè出去的箭能飞回来么?
赵谌看到他的奏本,气得是七窍生烟,恨不得马上把这厮扔到大理寺去问罪。所幸,在徐良等人规劝下,暂时忍住。
可罗汝楫见皇帝不搭理,感觉是不是自己一个人分量不够?于是又联络多名官员,发炮一般地给皇帝上奏,甚至威胁说,如果皇帝不更改诏命,撤回部队,恐怕大臣们又要“居家待罪”了。
朝中变故,虽然不是折彦质挑起,而却跟他有很大关系。可折郡王对此根本一无所知,正专心致志地打仗。在击退赤盏晖后,折家军继续攻蔡州,但金军凭城坚守,累日不下。在淮西军被分去进攻淮南东路(简称淮东)以后,折彦质手里的人马只有不到四万。不到四万人,进攻一座规模较大的城池,显然是吃力的。
此时,折郡王有些恼火了,他再次派出使者前往江陵府。这回没有吹捧,没有安抚,而是又冷又硬的命令。他严令何蓟,立刻出兵北上!若拒听节制,就要以贻误军机论处!
命令到江陵,何蓟到底还是怕了。对于他这种靠父辈恩荫进入官场的人来说,才干虽然重要,但拼爹同样重要。现在他老爹已经以“郡王”显爵致仕了,宠信他们何家的赵桓也退位了,失去了靠山的情况下,如果出了什么差池,恐怕连说情的人都没有。但他又实在不甘心把神武后军都拖出去陪折彦质耍,最后,把折郡王的命令打个折扣,让驻防郢州随州的岳飞率本部人马进北上进攻。同时,又传话给驻扎在襄州的,荆湖宣抚司副都统制韩世忠,让他盯着点岳鹏举,别让他跑得太欢太远。
岳飞是个直人,收到命令后,大喜过望,以为恢复中原的时机终于来了!他肯定,韩世忠一定会跟他一起行动。于是,他兴高采烈地给韩世忠去了封信,问他打几哪天出兵,具体怎么安排。
韩世忠在神武后军中,已经是高级将领,副都统级别。岳飞在军中只是统制,不过兼任着郢州知州。不过是韩世忠升得快,而是人家高,徐卫还是个乡兵首领时,人家已经是活捉过方腊的名人了。
所以,岳飞去的这封信,算是请示。他跟韩世忠有志一同,关系不错。韩良臣接到信后,十分为难,他其实也想和岳飞一道出兵,积极响应折彦质的北伐。但军人以服务命令为天职,何蓟非但是何郡王之子,更是如今神武后军的统帅,不得他命令,怎敢擅自出兵?
于是他复信岳飞,你往前拱一拱,jiāo个差就行了,不必当真。
岳飞全军不过一万余众,收到回信后,却毅然出兵北上,进攻唐州。此时,赤盏晖刚被折家兄弟击退,在唐州备战,一见襄汉的宋军又出来了,不敢再接战,紧闭城mén,催促东京方面的援兵。
岳飞这点人马不可能去攻城,转了一圈,夺下了湖阳县,然后扎在此地,向何蓟上报,称自己兵微将寡,难以进行攻城战,而金贼又闭mén不出,请求都统派援兵。
何蓟置之不理,反而指示韩世忠,称襄阳城至关重要,驻军不可轻动。正是因为他的拖延,让赤盏晖等来了乌延蒲卢浑亲率的四万兵马。蒲卢浑到唐州以后,马上和赤盏晖合师南下,bī向岳飞驻扎的湖阳县。
岳鹏举自知兵力相差悬殊,难以抵挡,遂退回随州。他越想越恼火,再次给韩世忠和何蓟两人写信,催促进兵。
韩世忠顾念着与岳飞的jiāo情,终于回信据实以告。称何都统不满其父因折郡王的缘故被迫致仕,这是有意在掣肘折郡王,你我都听命于他麾下,不要多惹是非。
岳飞岂是个怕是非的人?他不满何蓟因私怨而废公义,于是派他手下的大将王贵亲自去江陵府,向何蓟陈情。无奈,何蓟还是不允许
第六百五十二章 折家折了
第六百五十二章 折家折了
宋军北伐的消息震动燕京,因为这应该算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南方的反攻。经历了多次血腥政变,大金国的权力仍旧不在金帝完颜亶手上,他必须依靠他的四叔,领三省事,兼都元帅的兀术。
而兀术此时却显得有些无奈,攻襄汉无功而返,西夏又内luàn,徐卫又上窜下跳,现在宋军又果然如预料中那样,发动了反攻。摆在大金国和他面前的,真是如一团luàn麻般的局面。这还不算其国内的动dàng,以及两河之地的民变蜂起。
尽管,宗弼心里明白,自从他决定撤兵以后,大金国灭宋的希望基本上在这一时期不太现实了。不过,最近有几个消息让他稍微好过一些,首先就是西夏国内的民变基本上已经被镇压下去,蒲察胡盏领兵进攻麟府,攻城月余不下,后来鄜延军又派兵增援,所幸被他击退,丰州守军粮尽援绝,最后破城,全部战死。目下,胡盏正进攻府州和麟州。
宋军反攻的消息在燕京传开后,有人主张干脆把中原和山东还给南朝得了,宋金依黄河为界。但赞同这种观点的人只能是极少数,在金人看来,他们已经习惯了霸权地位,在他们眼里,南朝仍旧是一只待宰的féi羊。只不过,最近这只羊犯了xìng子,总爱顶人。
正是基于这种普遍的观念,兀术不打算向南方表示哪怕一丁点“善意”,尽管他自己也担心留在河南地界的部队无数数量和质量都是很高,恐怕跟折家军这种对手打起来有些吃力。甚至,他现在也没有办法再调兵过黄河增援。多年的穷兵黩武,让大金国不堪重负……
他给乌延蒲卢浑和盏盏晖下了死命令,我不要求你们取得多么辉煌的战功,只需把土地给我守住,尤其是东京不能有任何闪失,一旦南朝收复东京故都,那对大金国的影响就太坏了。
八月下旬,蒲卢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