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第一公子-第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各位都是自己的人,我也就不绕弯子了,利用你们手中的关系给私下调查赵普这么多年的违反乱纪之事,我要的是确凿证据。”
  赵光义站了起来,扫过众人,这是要对付赵普了。
  被这位大宋宰相压了这么多年,他终于决定出手了,而且是想一下子将赵普给压垮,那样整个朝堂就没有反对自己的人在了。
  赵光义手底下的官员,一听大尹要对付赵普心中隐约的高兴,毕竟他们都和宰相大人不对付,甚至都得罪过这位上司。
  在朝中处处被赵普掣肘,现在他们的领头羊要对付赵普,他们自然是举双手赞成。
  ………………………………


第一八〇章 拉拢雷家
  “仲远、志远你是我最信任的人,所以我让你们两个留了下来,这一次不成功便成仁。”
  赵光义将程羽和卢多逊单独留了下来,对于这两个人他还是比较看重的。
  “大尹,您当众说出来要对付赵宰相,这是不是有点不谨慎,万一有人去告密,那我们?”
  卢多逊衣一副担忧的样子,他上一心一意跟着赵光义,此时也为赵光义担心。
  “志远担心有礼,大尹这样做是不是有点草率,即使这样做,我们也应该暗中进行,和赵宰相交锋几个回合我们都是处于下风,不知道大尹您这一次为什么要当众说出来要对付他?”
  程羽身为开封府的判官是赵光义的直属属下,更是赵光义得力帮手。
  赵光义想干什么他自然是知道的,而且他还担负着谋士的职责,但是有时候赵光义的想什么他真的不知道。
  比如这一次赵光义突然所对付赵普,之前一点风声都没有,让他感觉到有点措手不及的样子。
  看起来赵光义是迫不及待了,毕竟最近对他打击也太大了,封王的奏章被赵普给阻挡了回去,赵光义最近一直为之耿耿于怀,难不成这就翻脸了吗?
  “哼,我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跟他们耗了,这么长时间我只是开封府尹,虽然有一个都虞侯的职务,但是这还不行,我一定要官家封王,这样我才能得到更大的权柄。”
  赵光义充满了欲望,这是权力的欲望,封王之后他就会有更大的权力。
  王爷职位堪比宰相,而且比宰相位更高,而且当初赵普能当成宰相,也多亏了赵光义
  乾德二年,官家赵匡胤部署中枢与地方政权既定,时机成熟,就尽罢留用后周的范质,王溥、魏仁浦三相,任命赵普为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中书省没有宰相签署敕令,赵普做不成宰相。
  赵普以此为由上奏赵匡胤,赵匡胤说:
  “卿只管呈进敕令,朕为卿签署可以吗?”
  赵普说:
  “这是有关部门官吏的职责而已,不是帝王做的事。”
  赵匡胤命令翰林学士讲求旧制,窦仪说:
  “现在皇弟任开封尹、同平章事,正是宰相的职任。”
  赵匡胤下令签署权赐给赵普。赵普任宰相后,皇上把他看作左右手,事情无论大小,都向他咨询以后决断。
  这样说来赵光义对赵普任宰相出了大力,可是赵普不但不感激自己,反而处处跟自己作对,这让赵光义相当的郁闷。
  “既然大尹已经做出来了决定,那么我们全力支持,其实我听说雷德骧的儿子为了给父亲报仇,现在一直在注意这赵普的举动,我相信,可以将他拉到我们这边来,大尹这件事包在我哦的身上。”
  卢多逊十分的肯定,赵光义听到这里也点了点头,能拉拢一个是一个,对自己有好处。
  因为雷德骧在大宋也算是一个有影响的人物,赵光义也多次拉拢,可是人家装糊涂。
  现在有这个机会,那自然是好的。
  雷德骧,字善行,同州合阳人,广顺三年)进士出身,除却布衣之身后而为磁州军事判官。不久召为左拾遗担任三司的判官,赐绯鱼。显德年号中,受命均平随州各县房屋和民田税,德骧做的很得当。
  宋朝建国初期,拜为殿中侍御史,不久改为屯田员外郎、通判大理寺。
  雷德骧也比较有个性,朝中赵普基本上一家独大,官员都十分惧怕赵普。
  德骧属下的官员和堂吏多附会宰相赵普,并且这些人无故增加刑法之名,这样老雷十分的恼怒。
  于是德骧上言,他想见皇帝把这事说明一下,可是赵匡胤没有当即召见,也没有人带着他去见赵匡胤。
  而雷德骧就直接进讲武殿奏书,这就点不动礼貌了,而且雷德骧言辞语气都很厉害。
  于是赵匡胤就问他什么事情,这么没有礼貌呀,雷德骧毫不客气的说:
  “臣值陛下日旰未食,方震威严尔。”
  意思就是皇上您天晚了还没吃饭,我担心您没精神,这才大声吆喝,好唤起您的威严!
  赵匡胤当时就生气了,命令左右把他拽出,下诏把他以极致法典来办。
  等赵匡胤平下心来,怒气也就消解了,于是改把德骧贬为商州司户参军。
  要知道雷德骧可是当过御史中丞的人,这相当于贬官了。
  商州刺史知道德骧是朝廷的旧官员,所以待他像客人一样。但等到奚屿做知州,奚屿领略宰相旨意后,每次都当庭给德骧难堪。
  雷德骧实在是不堪如此,于是就口出怨言,但奚屿每每反驳他。
  这时有人说德骧到此郡后用文嘲弄上级,奚屿便召德骧谈话,但却秘密的派人把污证放入他家,然后又去取。
  如此奚屿便把德骧绑了起来,把他的罪状通报于外。赵匡胤宽恕了他的其罪,但削去他的籍贯迁徙他到灵武。
  本来这都是雷德骧个人的问题,可是他的儿子却不这样认为,他将这一切都归咎于赵普,认为自己的老爹落到今天这个地步是因为赵普。
  所以雷家现在对赵普那是恨之入骨,特别是他的长子雷有邻,现在专门盯着赵普,只要赵普有错误的话,那就会上书告发。
  这都是大家知道的事情,卢多逊和雷家的关系也不错,知道这些事情,所以可以保证将雷家给拉拢过来,这样的话对付赵普就更加容易了。
  “嗯嗯,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这件事交给了,不要小瞧任何一个人,又是压倒骆驼的就是那最后一根稻草,至于赵承嗣,赵承嗣嘛,我还有其他的用处。”
  赵光义现在还不想动赵承嗣,这样的人其实他说一句话,或者在赵匡胤的面前进言,赵承嗣都不会被重用,毕竟皇弟的面子给还是有的。
  可是想不到他没有这样做,程羽和卢多逊都感到疑惑,不过也没有多问。
  而卢多逊更加是没有时间了,他要去见见自己的世侄雷有邻,能将他拉拢到自己的阵营中,比什么都重要。
  ………………………………


第一八一章 关于赵普的调查资料
  赵光义他们密谋什么赵承嗣不知道,他现在手上拿着一份关于赵普的资料。
  这是素衣卫里的资料,朝中大臣都有,上面将赵普分析的很透彻,不过这份资料还没有被人看过,即使赵匡胤都没有看过。
  既然赵普用办法将自己给拉拢了过去,那么自己也要彻底了解一下赵普。
  “这份东西什么人都没有看过吗?”
  赵承嗣还难以置信,对着自己的心腹欧阳平夷说道。
  “统领放心吧,这东西一直放在素衣卫之中,除非统领调阅,或者是官家想要看,其他的人根本就没有权限,保证没有任何人看过。”
  欧阳平夷很肯定的说道,这东西是他们素衣卫内部的东西,根本就不会给其他人看。
  除了皇帝和素衣卫的统领,其他的人根本就没有资格,所以说保密性不用说了。
  素衣卫中官员的秘辛比较多,不过都没有在世上出现,要是出现在世上,那就真的出问题了。
  “好,这件事不要对任何人说,记住是任何人,你们先下去吧,我自己一个人静静。”
  赵承嗣一个人在屋内,留下了那份赵普的资料,好好的研究一下。
  这上面对赵普的记载很熟悉,赵普做的大小事情,基本都有记录,当然这些事情都是世人皆知的,如果你要说赵普每天吃什么,这是不可能记载的。
  上面记载赵普从出道到发迹的事情。
  赵承嗣不停的翻阅着,手中的东西,赵普原本是小吏,后来跟着一个叫刘词的节度使混。
  刘词死后他跟着赵匡胤,从此开启了飞黄腾达之路。
  特别是大宋建国之后,赵普越来越受到重用。
  因此赵普也变得嚣张起来,这也是他性格的缺点。
  当他成为百官之长的宰相之后,作为皇帝的赵匡胤对其更加器重,“事无大小,悉咨之而后行”,他对百官呵斥就如同呵斥自己的奴仆一般。
  人家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可是这句话用在赵普身上并不合适,因为赵普这个人有点小心眼。
  “身为一个宰相这点肚量都没有,看样子千万不能得罪他呀。”
  赵承嗣无奈的叹了一口气,这个宰相实在睚眦必报的性格。
  跟着这上面的记载赵普这个人最大的性格缺陷就是心胸狭隘,妒贤嫉能,通俗地说就是“小心眼”加“红眼病”,特别是在取代宋初“三相”,成为大权独揽的“独相”之后,这种病情发展更加严重,具体表现可以归纳为“五个谁,五个必定”:
  第一谁要是给自己难堪,必定日思夜想予以报复;
  第二谁的才华能力比自己强,必定千方百计予以排挤;
  第三谁的功劳贡献比自己大,必定想方设法予以贬低;
  第四谁受到皇帝的表扬或器重,必定挖空心思予以压制;?
  第五谁的地位权力有超越自己趋势,必定不惜代价地予以打击。
  这么多年以来咱们的赵大宰相就是这样做的,不知道有多少人被他给打压。
  “看起来自己以后要小心一点了,这位宰相可是吃人不吐骨头呀,一不小心就死无葬身之地了。”
  赵承嗣放下手中的资料,站了起来,他脑子里想前世一个关于赵普的帖子。
  说的是赵匡胤当上皇帝之后,论功行赏,赵普只得到了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的职务、
  相比皇帝的义社兄弟们个个位列节钺,高官厚爵,再比较一下大家所立功劳大小,赵普的这个职务回报实在是显得有点磕碜寒酸。
  当然,对开国功臣的酬赏中有着复杂的政治因素,赵普对此也是理解的,并没有公开发表任何怨言。
  但理解归理解,他的内心却是颇为不满,那些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粗莽武夫们不过是充当了陈桥兵变的打手而已,有何等功劳可言?
  自己才是这幕历史大剧的幕后导演,决定历史进程的关键人物,现在这些武将们个个高官在手,重权在握,一副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的样子,自己实在咽不下这口气。
  不满归不满,以赵普当时的地位实力,他是绝不敢也无力与这些功臣宿将们公然叫板的,想要打击压制武将们的势力,必须依靠自己的专业特长——权谋。
  其实很多人都曾经分析过,宋初禁军将帅对皇权的威胁并不如五代其他王朝那么严重,包括赵匡胤自己在内,对自己的控制力颇为自信,最初并未将削弱功臣宿将典掌禁军兵权之事视为急务,但赵普却一手炮制出了“禁军将帅威胁论”,并且不遗余力地夸张渲染。
  正是在他的“反复”劝说下,赵匡胤才终于被打动,亲自设计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好戏,罢免了功臣宿将的兵权。
  排除了功臣武将群体后,放眼大宋朝廷上下,已经没有人能与赵普的功劳相提并论。
  于是,赵普的仕途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通道,不到四年便荣登相位,大权独揽。
  成为权倾朝野的相爷,呼风唤雨,只手遮天。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固然有巩固自己权位的原因,更有赵普眼红的因素。
  为了自己的官位不惜靠上国家大事,这样的人太可怕了。
  “如果牵扯到夺嫡之中,还不知道以后能发生什么呢!”
  赵普拉拢自己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今天自己受到赵普送来的礼物,还不能说赵普拉拢自己吗?
  就像王著说的那样,赵普拉拢自己干什么还不是为了立太子的问题,赵普力主立赵匡胤现在的嫡子赵德昭为太子的。
  不知道为什么要拉上自己的,虽然赵匡胤也透露过想要立赵德昭为太子,可赵承嗣却不敢确定。
  毕竟历史的纠错能力太强了,谁也不敢保证赵光义一定不能成为皇帝。
  如果自己跟着赵匡胤一起支持赵德昭,那赵光义登基之后,自己能不能保命还是另外一回事。
  这个赵匡胤将自己弄得进退两难呀。
  “既来之则安之,当务之急搞好军校计划,至于赵普走一步看一部吧。”
  说完赵承嗣将这份珍贵的资料放在一边,自己开始撰写军校的计划,赵匡胤给自己的时间也不多了。
  ………………………………


第一八二章 窦仪的弟弟
  “统领,天雄归德军节度判官窦偁前来拜见。”
  上官青云走了进来,打破了赵承嗣的沉思,窦偁前来拜见,赵承嗣就有点郁闷了。
  窦偁,自己也不认识呀,怎么会来拜见自己呢?
  “统领,这窦偁是窦氏家族的人,更是是已故吏部尚书、右仆射的窦仪的嫡亲弟弟。”
  上官青云见到赵承嗣满脸都是疑惑,立刻解释道。
  赵承嗣明白了,原来是这个窦家的人,要说这窦家最初出名的可就是窦仪了。
  窦仪是幽州渔阳人,出身文学世家,他十五岁就能写文章,晋天福年间考中了进士。
  这本来没有什么,考中进士虽然很稀奇,但也不能说他家出名。
  可是嘴出名的是窦仪的四个弟弟也都相继考中进士,著名的冯道冯太师还就此事赋诗一首,歌颂他们兄弟五人全都考中进士的骄人成绩,其中有一句“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被当时士人争相传诵,以窦仪为长的窦氏五兄弟也因此号称“窦氏五龙”。
  窦家从此名扬天下,窦家五子更是名声在外。
  如果你觉得这幕场赵承嗣曾经记得在《三字经》中有一句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讲的就是这段故事。
  这里面的窦燕山指的就是窦仪的父亲窦禹钧,五子指的就是以窦仪为首的窦氏五兄弟,“名俱扬”指的就是都考中了进士,而成语“五子登科”指的同样也是这个故事。
  窦仪学问渊博,治学严谨,是五代后期的著名儒臣,到后周初年就干到了翰林学士。
  这是一个只有真正饱读诗书,学富五车的儒士才能担任的清望之选,即便跟皇帝关系再铁,哪怕是皇帝的亲兄弟,如果没有真才实学也别想混到这个位置上。
  窦仪进入赵匡胤的视野,是在后周显德年间。
  当时,赵匡胤率军攻克滁州,世宗派窦仪去封存登记当地府库中的财产(。因为众将士攻克城池有功,赵匡胤就准备派人到府库中取出一部分绢帛分给大家,以示奖赏。
  应该说这是一种合情合理的正常举动,就算柴荣知道也不会说什么,但窦仪却明确表示这种行为是不合法的,认为府库财产已经进行登记,就成了国家财产,没有朝廷诏令批准,谁也不能擅自动用,否则就是违法行为。
  这位高度负责的官员,在赵匡胤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的人才是忠臣,
  后来赵匡胤当了皇帝,还没有忘记这段经历,他倒不是对窦仪耿耿于怀,伺机报复,而是更加理解了窦仪当时的举动,这样服从皇命,忠于职守的臣子,不正是自己所需要的吗?
  于是,赵匡胤再次启用了这位老相识,让他再入翰林担任翰林学士。
  能在两朝而且是两个不同朝代两入翰林,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也十分风光,一时被传为佳话,充分体现了窦仪的非凡才华和皇帝对他的特别器重。
  非但如此,每当赵匡胤想起这件事情的时候,就忍不住向身边的大臣们称赞窦仪清持有操守的国人品格,丝毫不掩饰自己对窦仪的赞赏,甚至流露出拜他为相的想法。
  “是呀,他正是窦仪大人的弟弟,在现在还在传颂窦仪大人的一件事,那就是帮助当今的官家改年号的事迹。”
  上官青云看样子对窦仪也十分的崇拜,也知道他的一些事情。
  改年号?
  这件事有意思了,赵承嗣记得历史上确实有这么一件事。
  乾德三年的某一天,赵匡胤突然召集朝廷宰相赵普等几位重要大臣,向大家讲述了自己遇到的一件怪事,让诸位大臣解答。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赵匡胤无意发现了一面铜镜,让他吃了一惊:这面铜镜铸造精美,款式新颖,唯一的美中不足是似乎在款识上出了点差错,因为镜子的背后镌刻着“乾德四年铸”的字样。
  赵匡胤十分纳罕,现在不才乾德三年吗?怎么会出现乾德四年铸造的镜子,莫非是铸造的工匠一时马虎,搞错了年份,让这个镜子提前早产了?但转念一想,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大家应该知道,宋代的数字可不是我们现在日常使用的数字“一二三四”,多一笔少一画的很容易写错,那时的数字都是繁体字,从壹到拾,每个数字的字形都有着很大差别,再糊涂的工匠也绝不可能犯这种低级错误。
  想来想去也想不明白其中原委,赵匡胤反而是越想越带劲,干脆召集了赵普等人前来询问,结果诸位大臣见了镜子,也面面相觑,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
  赵匡胤无论如何也要破解这个谜团,于是又找来了学识渊博的翰林学士陶谷和窦仪。
  窦仪不愧是博学之才,他瞄了一眼镜子,不假思索地说出了自己的答案:“陛下,这面镜子必定不是我中原之物,想必是从蜀中传来。”
  赵匡胤一听窦仪的回答,顿时来了兴趣,问道:“何以见得?”
  窦仪接着说:“当年的蜀主(前蜀)王衍曾经用过'乾德’这个年号,这面镜子应该是当时的蜀中工匠所铸。”
  听到这里,赵匡胤恍然大悟,他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正确答案,因为这面镜子就是自己在原蜀国宫女梳妆盒里发现的。
  有人可能会发出疑问,皇帝大人日理万机,为何对一个镜子这么感兴趣,非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呢?这还要从另外一件事情说起。
  建隆末年要改换年号时,赵匡胤曾经特意让宰相们参酌拟定新的年号,明确要求一定要想一个好听又内涵,前人没有用过的年号,最后选来选去就选了“乾德”。
  “乾德”这个年号,用了两三年都没什么问题,也没有任何人提出异议,如果不是凑巧遇见铜镜这件事情,这个无心造成的“错误”就会被一直“掩藏”下去,谁也不会发现。
  可谁能想到,事情偏偏就这么巧,现在居然有人从一面铜镜上发现了年号的问题,而发现问题的偏偏就是大宋的开国皇帝!
  精挑细选之下居然取了一个亡国之主用过的年号,实在是一件丢人现眼的事情,孟昶要是活到现在看到这一幕,恐怕要偷偷地笑掉大牙了。
  人跟人就是不一样,赵普这些宰相们跟窦仪相比,还真是孤陋寡闻了。想到这里,赵匡胤随口说了一句:“看来宰相还是须用读书人啊!”
  窦仪从此也被赵普记恨上了,直到死赵普一直在压制着这位窦大人。
  赵承嗣不知道这位窦偁所谓何事,既然来了礼数总要周全。
  “既然是窦家五虎之一,无论因为什么事情来,都要去接见一下,这也是礼貌,穷亲自去迎接吧。”
  窦偁虽然没有他大哥那样大的名声,但是人家来拜访自己的,总不能避而不见吧,赵承嗣整理了一下衣冠,走了出去。
  ………………………………


第一八三章 我有皇帝的旨意
  窦偁现在年纪有五十来岁,不过看上起异常的年轻,赵承嗣见到这个人的时候不得不说此人驻颜有术。
  “这位就是武德使赵承嗣赵大人吧?”
  “阁下就是窦家五龙之一的窦偁窦大人吧?”
  窦偁和赵承嗣两人同时说道。
  “正是在下,想不到武德使大人这么年轻,真是令人羡慕,年轻有为,他日必是国之栋梁。”
  窦偁的年纪都可以做赵承嗣的爷爷了,这样夸赞赵承嗣也恰当。
  “窦判官过誉了,都是官家恩典,请进,来人上茶。”
  面对夸奖赵承嗣没有喜形于色,他还摸不清楚此人来的目的,自己和他没有什么交情,他来这里干什么。
  两人又寒暄了一会,这窦偁只是闲聊,其他的什么都不说,赵承嗣也无所谓,反正今天也没有什么紧要的事情,陪你聊会又有何妨。
  窦偁一直在暗中观察这年轻人,自己久没有回汴京,想不到一回到汴京就听到此人的传奇故事。
  在外地任上也知道汴京有这么一号人,毕竟那本三国可是相当流行,只不过是听过这个人,今天算是见到真人了。
  真是百闻不如一见,此人虽年轻,虽沉稳,不骄不躁,正是干大事之人。
  自己就是想见见这个能够写出来三国的人长什么样子,刚开始窦偁还觉得有点可惜了,这人能写出来三国的人,应该就是使做文官。
  可是赵承嗣却成了武德使,这武德使算是武将吧,窦偁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