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崛起(天涯)-第2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五百六十八章不可逆转
第五百六十八章不可逆转
关于格物致知的风波,如果说开始惊涛骇浪,结束的过程意外的短暂,但是却不平静。决心以死明志的刘宗周、黄宗羲,在他们的学生详细的汇报了整个过程后,默默的收拾离开。陈燮是什么人?你要拿妖术鬼神来说他,那是亵渎了这位大明的擎天之柱。就算是刘宗周和黄宗羲再怎么偏狭固执,在格物致知的问题上,已经没有任何说辞能解释的通。
一张嘴再怎么能说,也不会有亲眼目睹的效果来的直观。什么是格物,什么是格物致知之后产生的力量,陈燮已经诠释的非常清楚了。一个木桶,一根管子,一杯水,就这么简单的实验,让很多人明白了一个道理。世间万物很多道理,得去动手才能发现,闭门读书解决不了这些问题,正如大明的读书人,挽救不了摇摇欲坠的大明江山一样的道理。
幸运的是,这是一次学术上的争论,而不是文武之间的对抗。围绕着什么才是格物致知的正确理解的话题,第二天的《明报》上开始了新一轮的探讨。之所以是探讨,原因是措辞没有之前那么激烈了,投稿的人则变得比较复杂,不再是单一的东林——复社一脉,也不在是单纯的声讨陈某人的倒行逆施,更不要提什么在先贤牌位前跪下谢罪的话。
有一种观点很有趣,作者的笔名叫匹夫之责。他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观念,假设先贤们对于圣人原话的理解并没有错,只是不够全面。这样的话,就不难理解为何会有奇巧**技一说。也就是说,圣人并不反对奇巧**技,历代君王对于能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创举,也给于了高度的评价和待遇。当今天子,不也一度下诏,要求民间有识之士,献犀利之火器么?格物致知,应该是包罗万象的,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一个领域,这大概才是圣人最初的意思。
这样的观点比较温和,给“圣人”们留下了足够的颜面。客观的说,中华民族的整个道德体系,离不开这些神圣的奠基和后来者的弘扬。从一个民族的历史角度看,这些历史上被推崇的先贤们,或许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整体上来看,他们足够当的起“伟大”二字。毕竟在当时的文化水准和社会现状,能够做出超出常人的理论研究,这本身就当的起伟大。
回过头来看,正是因为后来者对圣人学说进行了一整套的整理和完善,并且是根据统治者的需求来进行诠释的体系,一方面有助于某个王朝的稳固和长治久安,另一方面则意味着保守、偏狭等等负面的因素。阻碍了这个民族向前发展,最终起到了一个反作用力。
三百多年后,西方列强的大炮,唤醒了这个民族的精英们。他们在黑暗中孤独的摸索,艰难前行,披荆斩棘,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不懈的努力,最终让中华民族重新站了起来。可惜那是三百年之后,现在的陈燮,只能用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这是一个巨大的封闭的屋子,四周没有窗户,怎么才能看见外面,怎么才能迎来光明?很简单,没窗户是吧?那就开几个窗户好了,前提是这个开窗户的人,不会被这个时代的惯性踩在脚下。陈燮恰好是一个开了挂的穿越者,这个时代的人对他来讲,构不成任何威胁。
于是,窗户开了一扇又一扇,而且还越开越大。格物致知的出现,本质上是在挖这个民族学术体系的墙角,动摇所谓奇巧**技的观点,动摇商贾低贱的社会价值观。这些事情,一件接一件的来,慢慢的改变这个民族,每一次改变,都是伤筋动骨的改变。咨议局,是冲着士大夫阶层把持特权去的,格物致知,是冲着学术根基去的。
江南没闹起来,京师自然也就偃旗息鼓,一场暴风雨消于无形。没能撼动陈燮,就不要说撼动皇帝改良的决心。这一点整个官场是有共识的,皇帝和陈燮之间的关系,不是建立在嘴巴上让皇帝信服,而是建立在陈燮实实在在的惊人成就之上。换成别的皇帝,在经历了十多年的艰难困苦之后,也会信任一手改变局面的这个臣子,更不要说陈燮对其他的没啥要求。他表现出来的能力还不是最重要的,他表现出来的忠诚,才是皇帝最看重的一点。
相比之下,那些口口声声终于大明,愿意为君父去死的大臣,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哪个不是在往后躲。真正义不容辞往前走,赴汤蹈火的为国家去战死的文臣,屈指可数。
京师,消息传来的很快,巡抚朱大典,镇守太监韩赞周,南京的六部,都有奏报,以最快的速度送到内阁,送到皇帝的面前。奏报内容很仔细,每一个细节都没有放过。看完这个奏报之后,内阁方面什么都没说,立刻开会,启动新的考成法的指定工作,按照皇帝的要求,对考成法进行修改。加入咨议局监督的事项,并注明,仅限于江南、山东、辽东三省试行。
朱由检看了奏报,完全是一副目瞪口呆的表情,下意识的扭头问身边的王承恩:“大伴,这些都是真的?朕怎么觉得跟神仙手段一般?”王承恩也点点头道:“万岁爷,奴才也觉得不真实,可是这奏本上明明白白的写着,就算是寻常人,按照这个来做,也是一样的结果。奴婢心里寻思,这事情千真万确。圣人肯定是对的,错的是后来人,理解错了圣人的意思。陈阁部天纵之材,当世无双,不敢说后无来者,前无古人是肯定的。他的理解,应该是不会错的。奴婢就不多言了,免得露怯献丑。”
“这话有道理,圣人的道理,被后人理解错了,或者说理解的不全面,这是有可能的。说来也怪啊,这么多朝代,这么多年,居然没出过一个人,能真正的理解圣人这句话的意思。朕觉得吧,陈思华的理解,也是片面的,不过他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解释圣人的话,也是说的通的。还是应该集思广益,从各个角度来解释圣人的意思。”
在这个问题上,作为皇帝的朱由检,行动上可以无条件的支持陈燮,言论却只能两边都照顾到。毕竟现行的理论和理解,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是无数的后人在圣人言论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和完善的产物。对与错,很难区分,你不能说其他解释就是错的。
秋收开始了,这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任何人都不敢有懈怠之意。战乱平息之后的直隶,生产得到了一定的恢复。陈燮的格物新说,在一些本来就不满现状的读书人来说,找到了一个新的方向。尤其是在今年的旱情面前,来自登州的蒸汽机,在民间的抗旱中大放异彩,成为了格物新说又一个有利的证据。传统的水车,没有人说是奇巧**技,蒸汽机更没人敢说了。一时间,格物新说在整个大明的疆域内,在读书人之间传播。
朱由检作为皇帝,在这个问题上,做出了一个举动。让东厂和锦衣卫去收集了很多事实,作为格物新说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应征的论据。比如说蒸汽机在北直隶的抗旱中发挥的作用,比如说登州产的四轮马车,因为弹簧钢的使用,载重和舒适性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又比如在战场上出现的登州火器,无论是鸟铳还是火炮,都验证了格物新说的正确性。
当然,也有反对意见,但是这种反对意见,只要一句话就能灭了他。“当初建奴入寇,流贼肆虐的时候,你怎么不出来说话?”实际上这两者,根本就不能混为一谈。一个是学术问题,一个是实际能力问题。
一君一臣,互为呼应,相互配合,事情一点一点的往前推进。就内心深处而言,朱由检未必全部认同陈燮的观点,但是认同不认同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观点对皇帝的统治有用,对大明的延续有用。中国的皇帝,从来都是现实主义者占主导地位,没几个是理想主义。
秋税收上来后,商业税收再次碾压了土地税收,区区三个船舶司,加上三个省的商业税,总数达到了四百万银圆。相比之下,全国的田赋则达到了一个最低谷,仅仅三百万银圆。当然这里面有北方各省减免田赋的因素在内,但是朱由检不这么看。就算是田赋能比商业税和海关来的多,但是你看看一共才几个省收商业税?一共才几个开海的点?
巨额的收入,坚定了朱由检的信心,再次做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举动,下了一道圣旨,昭明天下。“南直隶设格物院,总领天下格物新说之成果。”什么意思呢?在南京设一个格物院,这个地方的作用,就是把格物新说的各种观点,一一汇总,著书立传,教育天下。
这一下,局势不可逆转,这个点上的内阁,根本就没有任何抗拒的能力。
第五百六十九章宗室
第五百六十九章宗室
也有人还在坚持,格物新说不过是小道,圣人说的道德文章,才是正理。但是这一类的言论,尽管认同者很多,但是他们无法说服皇帝,更没有法子解释的清楚,陈燮的格物新说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你什么都不懂,你非要说人家是错的,是小道,你能说的明白一点么?错在哪里了?你还别说什么人心败坏的,道德沦丧的话,这些东西跟朱家的江山比起来,真不算什么太大的事情,有用的时候,就拿来用一下,没用的时候,就是抹布一样的丢掉。
说到底,君王最关心不是什么道德文章,什么礼法纲常。这些东西,都是在某个历史阶段有用,才被拿来用的。历史典籍上都记录的很清楚了,从汉武帝罢黜百家开始,皇帝的本质就是外儒内法。儒家那一套,是用来对付天下人的,皇帝骨子里还是个法家。
朱由检对文臣狠,对宗室就更狠了。格物院的诏书下发之后不久,跟着又是一道旨意。痛感于登基以来,藩王为祸一方者甚众,激起民愤无数,加剧流贼泛滥。故朕以大明江山为念,特昭告天下,即日起,不再封王于关内,现有藩王,受大明律制约,如有违法乱纪者,地方官员可酌情处理。藩王不得蓄养家丁,死后王位收回,封地分给子女做衣食之用。宗室成员,无封地者,可自谋生计。
这个诏书下来,天下的宗室都呆了,北京城里的宗室们,全都跑紫禁城外面跪了一地,哭啊喊啊,求陛下收回成命。朱由检这一次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了。李自成破洛阳的事情,给他带来的伤口太深了,朱常洛那个王八蛋,那么有钱还要这要那,皇帝开口跟他们要点银子来打仗,个个都哭穷。最后好处都便宜了流贼,真是不能忍。
这份诏书怎么理解呢?很简单,皇帝的儿子,可以封王,但是不在国内封了,封到关外去。什么草原上啊,什么辽东啊,那些地方你愿意去就去吧,反正关内不在封王了。而且这个封王赏赐的土地,就是一次性的。你儿子就别惦记了,你那点家当,留给儿子们吃饭用吧。宗室成员,现在可以出去自谋生路了,不再有限制了。
话说朱由检这个也是逼出来的,别说他这个时候了,到了嘉靖年间,大明的税赋就不够藩王和宗亲们发俸禄了。后来逼的嘉靖下了狠手,礼部严格限制宗亲封赏。到了崇祯年间,其实宗室的情况已经很糟糕了,好多人没收入,还不给出去找活干,真有饿死的。
这个时候,朱由检绝对是雪上加霜了,别说宗亲了,田贵妃也跪在了朱由检面前,为两个儿子求情。你给我封到关外去,张家口外还是山海关外啊。还是直接丢去南洋?做母亲的,哪抗的住这个啊,要死要活的。朱由检根本就不为所动,大明的宗室一直是个严重的问题,这个问题在解决了内外的燃眉之急后,必须根治了。
一堆宗室,在紫禁城外跪着不起来,朱由检根本就不见他们。闹腾了十几天,都没有任何动静。京师因为这个事情,闹的沸沸扬扬。大臣们没法开口,也没人会去开这个口。大明朝的宗室没有政治地位,都是当猪来养的。现任的那么多藩王,死一个少一个,这是好事啊。
消息从邸报上看见后,朱慈烺立刻招到陈燮跟前,他也很为难啊。作为太子,他的地位虽然稳固,但是这个事情上要是做的不合适,天下人的口水就能淹死他。亲兄弟的后代,你都不养么?看着他们饿死么?这是对大明道德体系的一个沉重打击。你看看,皇帝也就这样了。这事情其实很大,以前只是限制宗室,让他们少生一点,少要一点。现在这个新的诏书下来之后,就是只管你一代了,下一代自谋生路的意思。
“姐夫,这事情,您怎么看啊?”朱慈烺很小心的问陈燮,那意思您给拿个主意,让我好对天下做个样子啊。陈燮看了这份诏书,真是无比为难。这是帝皇家事,他是臣子,怎么好说什么呢?不过话说回来,大明这些宗室,别的本事没有,生孩子的本事一流啊。又是封地,又是宗室口粮的,这几十万人还得吃的多,严格执行的话,每年的税赋都不够他们分的。
“宗室的问题,确实要想法子解决了。陛下有点操之过急了,这个事情,让我好好想想。”陈燮这个答案,不是在应付,而是真的在想法子解决这个问题。
朱慈烺还以为陈燮在应付,在拖延时间,转过身就去找朱媺娖,让她来跟陈燮说。朱媺娖拗不过他哀求,她也当真了,只好来找陈燮,看见陈燮正在画一个表格,上前来道:“老爷,太子让我来跟您说,他在这个事情上,不能一言不发啊。”
陈燮指着身边的位置道:“你坐下,我跟你慢慢说。”朱媺娖坐在陈燮的身边,陈燮拉着她的手道:“现有的宗室制度,肯定是不能继续下去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这里还每一个完整的计划,所以我不是在对付太子,而是真的在想法子。”
朱媺娖知道自己误会了陈燮,很不好意思的点头道:“妾身明白了,老爷是真的在为宗室的将来考虑,对不住,我不该怀疑您的。”陈燮笑道:“没必要道歉,其实你们是关心则乱。这样,你去把太子叫来,顺便再去拿一块围棋盘子来。”
朱媺娖点点头去了,很快跟着朱慈烺一道进来,陈燮接过丫鬟手里的棋盘,摆在桌子上道:“殿下,你过来看啊,这是一块棋盘。”说着拿起一枚棋子,摆在一个空格内,笑道:“假定这是当今皇上,占了一个空格。那么再假定他只有两个儿子,那下一个空格内就是两枚棋子了。再下一个空格里,就是四枚棋子。那么请太子算一笔账,就按照刚才那个样子说法来算,以一百代为限,太子算一算,大明朝会有多少宗亲?”
朱慈烺开始还很轻松,拿起纸笔就写,一边写还一边笑道:“这有何难?第三代是四枚棋子嘛,第四代是八枚,第五代是十六枚,第六代是三十二,第七代是六十四,第八代……。”这个时候,朱慈烺反应过来了,这艹,这个数字太吓人了,他根本就算不清楚啊。按照这个趋势下去,只要大明朝不倒,今后大明朝的人都得姓朱啊。
这个就不是养不养的问题了,是你根本就养不过来的问题嘛。朱慈烺立刻露出惶恐的表情,站起来朝陈燮鞠躬道:“多谢姐夫教我,不然我还不以为然。”陈燮抬手示意他坐下,淡淡道:“陛下的思路是对的,但是不能这么着急,需要一个过渡的手段。这里呢,我给想了一个法子,分成三步来走。第一步,陛下出点银子,有银子的宗室也出一点本钱,大家成立一个宗室股份公司,做买卖来保证现有的宗室不至于挨饿。第二步,成立一个宗室学堂。这个宗室学堂,不但要教他们读书,还要教他们谋生的手段。第三步,从法律上来确定,今后的大明宗室跟普通的大明百姓一样,受大明法律的约束,不再享有特权。这样一来,能够解决今后宗室的生活问题,也能避免宗室败坏朝廷法纪之后,地方官员无能为力的现象。太子就按照这个思路来写一份密奏,直接发往京师,送到陛下的跟前。为君父分忧!”
朱慈烺高兴的立刻要回去写密奏,陈燮叫住他道:“等一下,你在开篇的时候,一定要先肯定陛下的决策英明,是大明江山万世一系的根本所在。然后再说,有感于宗室今后生计无着之苦,个人的一点愚见,作为陛下伟大构想的小小补充。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去吧。”
明朝的宗室问题,在陈燮看来,早一天解决,早一天了事。不然就这满天下的藩王,迟早给大明朝拖垮。朱由检这一招虽然无情了一点,但是很有效,就是着急了一点,没有考虑的太全面,引起了不小的反弹。按照朱由检的性格,否定他的决策肯定不行,只能先肯定,再说补充的话。至于这个公司该怎么成立,不是有现成的皇家船队和皇家粮食连锁店么?以这两个产业为基础,发展一些周边产业,挣钱真的不难的。大明的皇室,过的那么惨,其实是被皇帝和文臣联手逼出来的。一方面是怕藩王造反,另一方面又不让人家出去谋生。关在圈子里,当猪来养,这怎么能行呢?肯定要给他们找一个生路,不然真的要饿死不少人的。
怎么解决几十万宗室的繁衍和生存的问题,朱由检其实就没好法子。干脆来个一刀切,就像后来的下岗一样,把困难推向社会,国家管不了你们了,自己去找吃的吧。
总而言之一句话,简单粗暴的解决问题!
第五百七十章宗室(下)
第五百七十章宗室(下)
朱慈烺按照陈燮的交代,写了一份密奏,走的东厂的通讯渠道,以最快的速度送往京师。太子的密奏,东厂自然不敢耽搁,立刻给送到了王承恩那。正在被宗室闹的头疼的朱由检,这会还硬着心肠对付田贵妃呢,据说已经三天水米不进了,再继续下去就要死翘翘了。
王承恩拿到太子的密奏,片刻不敢耽搁,立刻送给朱由检道:“万岁爷,太子密奏。”
朱由检很明显的一愣,这个骂名当爹的来背就是了,你乱开口做啥?心里有点不快,但是一想陈燮在带着朱慈烺啊,不能来瞎说。所以呢,很快就抛开内心的烦躁,打开密奏,仔细的看了起来。朱慈烺这个密奏,是从陈燮的棋盘说起的,然后得出一个很可怕的数字。有了这个开局之后,朱慈烺顺理成章的表示,“父皇此举,乃是大明万世一系之根本国策,翻遍史册,也未见前人有此开天辟地之举。此举,直接为大明江山未来最大的问题,奠定了根本的解决之道。作为储君,儿子有一点愚见,厚颜呈上,仅供父皇参考之用。”
看到这里,朱由检龙颜大悦,频频点头。心说这个儿子好,只有他才能看到朕的一片苦心,只有陈思华才能教出这样务实的储君啊!陈思华教导有方,值得嘉奖。想是这么想,其实就是想而已,他也拿不出什么来奖励陈燮了。什么封爵之类的活,打算留给太子去做。
他这个样子,王承恩看的是一清二楚。看这意思,太子很得万岁爷的欢喜啊,这份密奏对了万岁爷的心思。田贵妃再闹,都没啥希望了。陈思华只要支持太子,谁都无法撼动。
朱由检继续往下看,越看心里越发的舒服,这才是为君父分忧的态度嘛。放下密奏,打开装奏折的盒子,里面果然还有一份册子,这就对了,这才是太子该做的事情。拿起这个册子,朱由检打开一看,第一张就是一个结构图,最上面是“圣上”,下面才是“大明皇家船队和大明皇家粮食连锁店”,然后才是“宗室股份有限公司”。
整个结构图,一目了然。这一看就是出自陈燮的套路,别人搞不了这个。朱由检对这种没多少废话,却能准备的表达意思的手段深感欣慰,做为储君,学这些太对了。对比当初,自己学的都是啥啊。结果登基之初,被大臣忽悠的晕头转向的,不就是因为不了解大明的实际情况么?不就是不知道,到底财政该怎么解决么?不就是不知道,大明君臣之间的利益关系么?说起来,心里真是后悔的很,当初轻信的大臣太多了。
朱慈烺的意思很简单,就是围绕这两个实体来做文章,衍生一些周边的产业。从法律上来确定,这些大明宗室去做生意的时候,跟大明的其他商人一样是“公平竞争”。实际上肯定还是有一些特权的,立法的目的是在于最大限度的限制。
这个公司成立之后,大家都有一定的股份,然后做买卖分红。比如说大明皇家粮食连锁店的生意可以这么做,在辽东那种人烟稀少的地方,给宗室封一块土地,按照人头来分。怎么种呢?这就得宗室自己来想法子了,派人去种也好,租给别人种也罢。总之,你不能违法,种出来的粮食,由大明皇家连锁店以一个合适的价格来收购。这样能形成产销一条龙的服务,连锁店的价格在竞争的时候也有优势。第二个,就是搞运输公司,买船,买车,专门给这个粮食连锁店运粮食,收取运费来盈利。第三个,搞一个捕鱼的船队,去海里捕鱼,送到京师来买。第四,可以到南洋去种香料和橡胶,这两种东西,不怕卖不掉,有多少卖多少。第五,可以去南洋开矿,大明缺铜矿,南洋不缺啊,开就是了。朱慈烺在陈燮的指点之下,提出了好几种生意的做法。大明宗室那么多吃闲饭的人,只要走出来去闯一闯,没准就能有一条生路。总而言之,就是让他们走向社会的同时,给一点有限的帮助,稳定之后,就自谋生路吧。让这些人到社会上,在法律的框架下,去竞争,去求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