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护国公-第1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紧接着说道。
    “曹老弟,我也没办法啊!”
    他对面的老乡绅端着茶杯不慢不紧地说道:“如今朝廷正欲迎驾,那李自成开出一千五百万石的价,朝廷哪有这么多粮食,最后还是得在民间采购。别说我这里米价涨,就是京师的米价都涨到快一两了,还有价无市都屯着等继续涨价。我如今卖你们二两一石已经是良心价了,我可这是干的杀头买卖,要是被锦衣卫查到了得抄家的!”
    这里是咱大清海上粮食走私的主要出口地。
    江南的粮食源源不断通过运河到达淮安,在淮安这个粮食集散地悄然装上一艘艘小船,混入北归的盐船中进入盐河,然后一直到达海州。在海州南下的内务府官商和当地走私商谈妥交易后,由后者负责贿赂地方官员和驻军,然后以小船运输出海,双方在达山岛等外海小岛进行交易。然后再由满清方面的商船避开明军海上巡逻,将这些粮食运输到胶州,再从胶州运输往北京
    这个运输线很麻烦。
    可以说耗时耗力而且效率低下。
    但多尔衮也没办法,从浙江直接海船北运是不可能的,因为中间卡着登莱,北洋水师虎视眈眈,越过长山列岛的商船一律击沉,运河走私更不可能。陆路走私也很难,河南和鲁西缓冲区几百里无人烟,除了明军骑兵巡逻队更别没人,而从海州陆路北上过不了北边各关卡。
    这是唯一选择。
    而这价格
    好吧,这价格咱大清没有发言权。
    “曹老弟,咱们都是老交情,我给你说个实话,这个价你们买就买,不买咱们也别废话,我屯着等朝廷做出决定也一样少不了赚钱,那钱赚得少点也安心!”
    老乡绅说道。
    “可我这次就带了一万两银子,我带不回粮食,弄不好也是要砍头,您老就通融通融,实在不行一两半也成啊!”
    曹三喜哀求道。
    他是山西人,之前在关外做生意的,也因此搭上咱大清的线,不过只是个小角色,和范家这样的没法相提并论,而且随着局势改变,他的生意也濒临绝境。好在这时候一个新的商机出现,多尔衮为了养活北方的铁杆庄稼,在老百姓那里实在搜刮不出的情况下,只能从南方走私粮食。然后他将大量无法维持下去的晋商强制性吸纳入内务府,控制包括盐业在内的各种垄断行业,作为皇商一边搜刮民间财富,一边用这些财富转而从南方走私粮食。
    曹三喜就是其中之一。
    但因为地位低,他不可能像范家一样当盐商继续风光,只能被派出来干这种最危险的,好在危险与收益一向挂钩,正因为他走私的粮食多,不但已经入了摄政王的眼,而且也赚到了大笔银子。
    之前他都是以一两二的价格在这里购入,然后运到胶州,再转胶莱河出海走沿海浅水区,以此避开明军北洋水师在莱州湾的巡逻,一直将粮食运输到天津,然后以二两的价格在北京出售,但现在这个价格
    这个价格也得接受。
    “刘公,您这是要我的命啊!”
    他哀叹道。
    “你就死心吧,接着还得涨!”
    刘公喝着茶淡然说道。
    其实他纯属勒索,虽然米价有所上涨,但也只是涨到八钱,当然,他做这种抄家灭门的生意,不赚个一倍以上的差价那就没天理了。
    曹三喜最终带着忧伤离开,紧接着在外面码头登上一艘渔船,又掏了大笔佣金让这艘渔船送他出海,第二天到达了达山岛。又过了一天,几艘大型海船出现在海平面,这些船靠岸后抬下一箱箱白银,当天晚上,运输粮食的小船开始陆续到达。这些小船到达一艘就迅速将船上粮食转到大船上,然后他把这一船的粮款支付。就这样忙碌了整整一夜后五千石粮食全部装船,而他带来的一万两银子也花光了,他这才忧郁地看着最后一艘离开的小船,下达了起航的命令。
    “东家,这么贵怎么卖啊!”
    他的伙计小心翼翼地说。
    “怎么卖?摄政王只要粮食,他才不管价格呢!回去卖三两一石,爱吃不吃,正是春荒时候,不吃这个就让那些官老爷们和穷鬼一样出去啃树皮挖野菜!银子可不能当吃的。”
    曹三喜冷笑道。
    的确,他也一样有涨价资格。
    去年北方粮食产量继续下跌,寒冷气候加剧,尽管多尔衮也学李自成的办法,用高价走私的地瓜来搞新作物推广,但因为数量有限暂时还没有任何实质性改变。搜刮老百姓已经无可搜刮,向南逃亡明军控制区或者向西逃亡李自成控制区的老百姓络绎不绝,很多地方都因为饥荒而发生持续不断的造反,八旗精兵疲于奔命地镇压,结果造反的越来越多。
    这都快赶上崇祯时候了。
    说到底都是粮食闹得,就连八旗兵现在都很难吃饱,一些地方连八旗军叛变都出现。
    多尔衮现在只要粮食。
    别的他根本不管,只要能给他弄来粮食,爱卖什么价随便,不这样那些皇商也没有走私的动力,他们跑到明军控制区走私,一旦被发现只有死路一条,不让他们赚足油水,他们哪个会真心为大清办事?
    “走!”
    曹三喜说道。
    “东家,明军水师!”
    突然间桅杆上的水手惊叫道。
    “慌什么!”
    曹三喜喝道。
    他叹了口气,向旁边一招手,一个伙计赶紧把一个小箱子抱过来,这时候远处几艘战船出现,很快两支船队相遇。
    “停船检查!”
    为首战船上军官喝道。
    “王将军,都是老朋友了,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在下只是往登州运些货物而已。”
    曹三喜笑着说道。
    “啊,去登州的啊,那就不用查了,你们不会骗我,然后半路去了胶州吧?”
    王将军说道。
    “不会!”
    曹三喜捧着盒子笑着说道。
    打开盖的盒子里金光闪闪。
    就这样几艘明军战船转向一旁,一个小船过来拿走箱子,损失了一千两银子的曹三喜带着装载五千石粮食的船队继续前行,到第二天早晨时候他们就看到了胶州湾。但也就在同时两艘巡逻的战船驶过来,这战船的桅杆上飘扬着大明海军的龙抱日月旗。
    曹三喜长叹一声,然后忍着心头滴血的痛苦,又拿出了一个更小的匣子。很快两艘新式战舰一左一右从他的船队旁缓缓驶过,张开的炮门里面一门门大炮推出,在那些水手们惊恐的目光中,一个个黑洞洞的炮口对准了他们。
    曹三喜一句话没说。
    他只是对着一艘战舰甲板上的军官打开了匣子,里面几颗宝石反射璀璨的光芒。
    那军官满意地笑了。
    “回去卖三两半吧!”
    曹三喜面无表情地对伙计说道。

第二五五章 这盛世,如你所愿
    当然,对于北京城里的高官显贵们来说,三两半一石也得吃啊!
    不吃这个吃什么?
    反正那银子不能当饭吃。
    就那么点地盘,既要养活那已经膨胀到逾二十万的八旗精兵,还有他们附带的逾百万铁杆庄稼,还有一个庞大的官场,再加上无数需要朝廷掏钱而且还免税的士子
    这北直隶老百姓哪有那么多余粮啊!
    本来这北直隶就养不起自己。
    必须得明白一点,到明朝时候河北的粮食就已经无法自给了,哪怕没有北京城里的那些达官显贵们也一样如此,这片土地在耕种了几千年之后早已经肥力耗尽,再加上干旱和不时飞过的蝗虫,导致亩产少得可怜。
    北直隶一带上田两年三熟制每亩平均也就是一点几石,这是一年加起来的产量,但上田数量很少,实际上所有加起来一亩地最终平均也就七八斗而已,要知道下田甚至两三斗,这样就算以八斗计,那么也就是亩年均产一百五十斤。而北直隶的土地总数在万历六年官民田加起来是五十八万顷,而张居正又多清丈出了三点三万顷,最终加起来也就是六千一百万亩,这样算哪怕最正常状态下一年产四十五亿公斤。
    粗算的。
    因为肯定还有种棉花的。
    而人口呢?
    万历统计人口四百二十六万。
    当然,这个数字纯属扯淡,按照明朝官方统计,两百多年人口就没有任何增长,开国六千万,亡国也是六千万,连谈迁,王世贞这些自己国家人都看不下去。甚至到了清朝还有官员上奏停止编造户口,因为明朝户部的官员把自己户口编造到崇祯二十四年了。
    明初是准确的。
    因为朱八八对这事格外重视,敢造假揪出来流放到死,但后世就完全在那里照抄或者编造了。
    所以明朝后期官方人口统计直接无视就行。
    但这样明朝的人口很难估算了。
    有估计峰值超过三亿的,而保守一点的估计是超过一点五亿。
    那就以两亿来计算。
    北直隶虽然不如南直隶,但占全国十分之一的人口应该是合理的,那么也就是两千万,这也可以与土地数量相对应,人均三亩,一户根据人口也就十几二三十亩地。这和清末差不多,清末根据栖霞牟家一个佃户的回忆,一个十口之家租三十亩地算佃户的中上等。而要按明朝官方统计的那四百万人口,那家家都是小地主还造个屁的反,共chan主义早实现了,江西土改时候富农的标准才十二亩人均三亩。那么按照这个数字计算就是人均一年两百公斤多点,和现代非洲黑叔叔差不多,同样也和六零年差不多,用六零年的粮食产量除以人口也是两百露头。这也和牟家佃户回忆对应,他们家作为中上等佃户已经能够通过积累盖新房,而他们三十亩地包括十亩上田每年六千斤产量,这还不算留种子,而且这还是正常年景,灾年那就什么都别扯了。
    这是最真实的古代人。
    绝大多数永远都在饥饿线上挣扎。
    所以多尔衮真得接了个烂摊子。
    杨庆是逍遥快活。
    但杨庆逍遥快活的基础是江浙一年两熟甚至部分三熟,每亩上田可达五六石年产量的基础上的,他的平均亩产是北方的最少三倍,顶级水田甚至一年可收七八石。
    这才是他在南方逍遥快活的基础。
    而尽管北直隶人口锐减,使得人均耕地数量大幅增加,但别忘了多尔衮还带来一堆不事生产干吃饭的。
    那些铁杆庄稼们,那些蒙古盟友们,庞大的官员队伍,那些奴仆,这些全都得靠刮北直隶剩下最多一千万老百姓来养活。后者受不了就要造他的反,然后造反者又继续拉低粮食的产量,还有逃亡的,这些逃户同样抛弃土地造成粮食继续减产。这种恶性循环就是以前崇祯所经历的,而现在换成多尔衮来受这煎熬,但崇祯好歹还有条运河,好歹还有南方漕运来养活北京城的达官显贵。
    多尔衮可没人以每年定额四百万石给他向北方输血。
    他真养不活自己的人。
    至于原本历史为什么他没遇到这种粮食不足的问题?
    这个很简单,因为紧接着清军就南下血洗江南了,而在血洗江南的过程中,从尸山血海中掠夺的粮食就够用来稳定北方,但这时候他去哪儿掠夺?向西不敢惹李自成,向南杨庆不揍他就烧高香了,哪怕屈辱地拿钱买都没法买,北洋水师始终维持对长山列岛这条线的封锁,别说粮食,什么船敢在这条线被明军战舰遇上都是打沉。
    只有海州到胶州的这条走私线是他的一线生机。
    而且还是在杨庆默许下。
    杨庆想掐断很容易,他只是吊着多尔衮一口气,让这家伙半死不活还有点希望,避免其破罐子破摔,就像当初在朝鲜的时候一样拿人当粮食而已。每年通过胶州给他输个百多万石粮食,反正有银子可赚,话说多尔衮手中还是有些银子的,不要小看一百万石,虽然和理论上数十亿公斤的产量相比不算多,但粮食安全在安全线外和线內是质的区别。
    有这一百万石就能维持。
    没有这一百万石就必须从百姓身上加重搜刮,然后导致大规模反抗从而使粮食缺口扩大到一千万,再导致更大规模反抗继续扩大缺口最终形成崩塌效应,路易十六帝国崩溃是怎么开始的?不就仅仅是面包涨价吗?粮食安全就是这样,能维持和全面崩溃之间往往就是最后一块支撑的砖头。
    另外多尔衮还能从蒙古草原弄些牲畜补充,甚至八旗精兵自己都能屯田。
    多尔衮的确已经这么干了。
    现在八旗除了蒙古和满洲,剩下的汉军,朝鲜,神军,统统都得自己屯田解决部分粮食。
    要不他还能怎样?
    他是要做圣主明君的人,怎么可能对士绅收税?他要对士绅收税的话和杨庆有什么区别,这样他不让士兵屯田还有别的办法吗?至于八旗蒙古则把宣大等地完全变牧场,反正那里也种不出多少粮食。之前这种状态的确可以维持,虽然北京米价高到二两一石,但也不算太高,明末时候北方米价二两不算离谱。宣大及辽东七八两的时候都有,崇祯十年时候大同米价普遍四两,说到底只要没有大规模战争,仅仅局部的造反,不会把粮价推到令人发指的高度,而这时候三方停战都快两年了。
    农业生产还是有很大程度的恢复。
    但现在完了。
    杨庆这个混蛋和东林群贤之间快快乐乐地游戏,却无意中毁了多尔衮那脆弱的粮食供应。
    南边粮食全不舍得卖余粮了。
    李自成开价一千五百万石啊!大明朝廷早就已经不收粮,包括军队的粮食也是直接采购,虽然官府仓库也有但肯定不足以支付。哪怕李自成只要四百万石,最终结果也必然是大量从民间购粮,江南虽然粮食足够但也不是说余粮多到四百万石完全不值一提的地步,那可是近四亿公斤。这个时代大明监国控制区的粮食也只是勉强能够,略微有点剩余而已,否则杨庆也不会拼命推广地瓜甚至逼着人喝地瓜酒了。
    这鬼年景地主家也没余粮啊!
    哪怕就是四百万石,也得抽空市场上几乎所有余粮,尤其是这四百万石还必须一年內交付。
    那不屯粮就是傻子了。
    南京粮价一个月內由六钱一气涨到了一两,后来杨庆强制性干预,一边严禁继续涨价,打击囤积居奇,一边把官库粮食低价投入市场。尤其是把各地皇庄预备酿酒的大量地瓜和去年收获的玉米投入市场,亲自带着宫里的监国一起吃玉米面饼子,比如弄个铁锅炖鱼之类的,以此稳定各地米价。
    但他肯定不会管多尔衮死活。
    当南京粮价达到一两时候,那些走私商卖给北方的粮食就已经达到三两了,而曹三喜之流在北京出售的粮食就已经突破四两直逼五两了,他经过的每一层关卡都是成本,明军水师没好处是不可能放他们通过的。
    北都。
    “玛的,这日子没法过了!”
    锦衣卫北都站站长徐诚看着面前的清汤寡水,一脸郁闷地把筷子拍在桌上。
    五两银子一石米啊!
    这都和当年那些因为吃不饱饭造反的边军一个待遇了,哪怕他这个名义上的小杂货商还算有点钱,也受不了这种价格啊!连喝三天稀粥后他都已经两眼发绿了,现在看着路过的耗子都亲切。
    “昨天九门提督又抬出去一百多具饿死的,听说还有不少的铁杆庄稼呢!”
    他的伙计或者手下说道。
    “活该,这些狗东西当初卖李自成时候卖得挺快活,现在终于遭报应了,话说跟着李自成好歹还有地瓜可以吃,如今跟着多尔衮连地瓜都没得吃了!”
    徐诚恨恨地说。
    他可是记得当初自己是怎么从阴沟的恶臭中爬出去的。
    就在这时候突然外面响起枪声。
    “怎么回事?”
    他愕然道。
    几乎同时另一个手下拿着个烧鸡边啃边跑进来
    “快,旗军兵变抢大户了!”
    他一脸亢奋地高喊着。

第二五六章 中国之君,殊难为也!
    “尔等欲何为?”
    冯铨一身朝服站在自己家大门前义正言辞地呵斥道。
    他面前是数百八旗神军。
    而在这些家伙的身后,是一片狼藉的街道,到处都是乱闯的旗军,还有跟着抢东西的乱民,寥寥无几的军官在徒劳的阻止着,甚至不时有女人被拖出去,光天化日之下就被按在那里行那无耻之事,房子被点燃的浓烟弥漫天空,被砸开的商铺里各种货物被抢出后散落在街道
    旗军兵变了。
    到底是怎么点燃的导火索至今还不得而知。
    其实猜一下就知道,饿得呗!
    目前咱大清的粮食供应也就能保证让八旗满洲吃饱饭,八旗蒙古以还勉强能凑合着供应,但剩下的八旗汉军,朝鲜,神军就统统都别指望了。话说这些家伙可都是拖家带口的,咱大清能定鼎燕冀全靠他们配合,他们之前自认为跟着咱大清能过上铁杆庄稼的好日子了,结果现在一看这还不如李自成时候,李自成至少还有的是银子可以源源不断买来粮食,几千万两就是只出不进也能撑三五年,可多尔衮有个屁啊!
    要钱没钱要粮食没粮食!
    就一个穷鬼!
    原本多尔衮入关后定的军饷,披甲最高,银三两米十石,马甲银二两米七石,步甲银一两半米五石,的确都比明军当初要高,对于那些旧明军很有吸引力,至少不会比李自成差,然而李自成是实发,到多尔衮实际上军饷快半年没发了。
    没钱怎么发?
    那银子都拿到江南买米了哪有给当兵的?
    上次南下不但一点没抢到反而损失惨重,这只出不进怎么维持?
    旗军实际上就指望每月的月米养着呢,但因为士绅不交税,多尔衮从地方收上来的极少,崇祯当年根本就不指望北直隶税收,到多尔衮这里可就只有北直隶这点税收了,哪怕他改成收粮食,也解决不了问题,毕竟交税的无非就那不多的几个税户。而控制粮食的士绅在米价高达二两的情况下,反而囤积居奇,以减少粮食供应来维持这个高价,多尔衮既收不到多少粮,二两一石的高价他也买不起多少粮,所以所有各军全是折半供应。
    披甲实发五石,马甲三石半,步甲两石半。
    银子都没有。
    只有实际跟白条一样的钞票。
    话说多尔衮这时候也发钞票,毕竟北方的银子都快被李自成和杨庆一刮一抽给弄干净了,就算还有也被那些地主老财藏得很深,上次李自成夹棍都没夹出来的,这时候多尔衮连夹棍都不敢用当然更弄不出来。这样市面上就连流通的都根本不够,他不发钞票怎么办?但这东西说是可兑换,实际上根本兑换不了,民间虽然不得不收但实际上币值一两的钞连半钱银子都不值。
    要说两石半对于这些杂牌的步兵来说也勉强能够。
    四百来斤也不少。
    一家五口的话吃不饱但也不能说太饿,最多家里人口多的受点罪,喝粥还是够了,但是
    军官赚什么?
    明军将领克扣军饷喝兵血难道咱大清的将军们就是圣人?开玩笑,他们一点不比明军差,话说这里面一大堆在明军里面就这么干的呢!钞票没什么价值,但克扣月米拿到市场上高价出售换银子,这已经是旗军从上到下所有一级级军官的主要工作。
    然后普通士兵就彻底活不下去了。
    “尔等欲谋反乎?还不归营?祖可法何在?”
    冯铨继续喝道。
    这些是正黄旗神军的,他们的固山是祖大寿养子祖可法,而八旗除了满洲以外,其他各军除了牛录和甲喇是本旗,其他固山和梅勒并不限于本旗的,尤其是汉朝神三军,固山和梅勒绝大多数实际上都是旧八旗汉军的那些将领。毕竟这些人都是老八旗,多尔衮对这些放心,尤其是八旗神军这种特殊的,坚决不能让他们内部出主将,这些家伙可是很喜欢搞事情。
    那些正黄旗神军的士兵都不说话只是拿刀凶狠地看着他。
    “尔等归营,老夫保尔等无罪!”
    冯铨色厉内荏地喝道。
    他身后十几个家奴拿着棍子哆嗦着。
    突然间一名神军士兵上前一步抬脚踹在冯大学士胸口
    “玛的,废话真多!”
    那士兵鄙夷地说。
    就在同时冯铨惨叫着摔倒在地。
    他身后一个小妾刚好看见,立刻发出了惊恐的尖叫,那些士兵抬起头看着她,那精神陡然一振,然后一个个发出亢奋的吼叫,毫不犹豫地冲进了大门,那些家奴直接一哄而散,几双大脚踩在冯大学士身上,冯大学士的惨叫一声接一声,很快他那小妾的尖叫也不停了。
    然后几百八旗神军的乱兵就这样涌入了冯家,冯家女眷们的尖叫同样也就不停了。
    徐诚愕然地看着这一幕。
    然后他和两个手下面面相觑。
    就在最后一名神军士兵冲进冯家大门时候,他们三个悄然跟过去,地上被踩了无数脚的冯大学士,奄奄一息地向他们伸出手
    “救,救命!”
    冯大学士颤巍巍说道。
    说话间嘴里还溢出鲜血来。
    徐诚抬起头看了看前面,几个八旗神军的士兵正按着那小妾快活,另外更多士兵甚至还有冯家的家奴正在一间间房子里搜刮财物,很显然那些家奴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冯家作为顺天有数的大地主,也是这波高价粮的主要受益者。徐诚再向外面望了望,而另一面是郎廷佐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