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护国公-第1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湖广会馆內,一名湖广籍四民代表义愤填膺地说道。
    “对,皇帝怎么了?那英国是怎么砍了国王的头,不就是因为国王叛国吗?百姓承认他,他才是皇帝,百姓不承认他,他就得下台,犯了罪他就得治罪,周厉王不就是这样被赶走的吗?几千年前,咱们的老祖宗就已经可以这样做了,为何今天咱们这些后代反而不敢了?倒是人家英国这些蛮夷,还有这种胆量,咱们让朱熹那些东西搞得反而不如蛮夷了,天天扯什么纲常,却忘了最大的纲常就是民心!”
    另一名代表说道。
    这些代表就算以前没文化,到现在也都什么都懂了,毕竟他们在这里已经整整三年了,就算自学也都该学成材了。
    按照时间他们还有两年任期。
    大明的四民代表是五年一届,虽然是抓阄,虽然绝大多数可能都只是普通老百姓出身,但五年任期结束的时候,也都基本成为有用之才。不过下一届虽然不可能还是他们,但他们依然有地方监督权,也就是直接绕开所有程序,向监国上书权,他们可以写信走专门的渠道给监国。
    这叫顾问。
    所有四民代表任满后,都会自动转为顾问,不但可以上书,还有对地方官员的监督权,也就是说地方官员犯罪他可以直接捅到最高层,而这个顾问权是终身的。
    至于省级四民大会暂时还没有。
    短时间内杨庆也不准备设立这样的机构,有这个全国的就足够,一旦地方四民大会设立,反而会造成很多麻烦,官员是任命又不是选举,地方四民大会反而影响政令贯彻。但地方监督权依然必须有,也就是这些卸任的四民代表,他们将承担地方上的监督权。
    所以这些人同样充满干劲。
    “事情还没查清,两个犯人至今还没押到南都,此时说这些还为时过早!”
    王夫之说道。
    “姜斋先生,这还用查?”
    一个代表拿着手中更详实的报告说道:“这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情,皇帝想夺权,但手中又没兵马,两千倭奴也就是个看家护院,李自成,张献忠两人又不想给他真正出力,桂王更只想自保。他走投无路只能找多尔衮,多尔衮知道下一个被收拾的肯定是他,也急于给楚公制造麻烦拖延时间,他俩在这件事上那还不是一拍即合。
    看看这个严武说的。
    他们还想让严武带他们去见李自成。
    这是什么意思?
    想让多尔衮南侵,然后李自成东出,估计还得加上张献忠和桂王,这是要四家合伙对付楚公,他们真要能成功,咱们四民大会第一个是被清理的。皇帝对咱们又没好感,之前他答应咱们的那些决议,恐怕已经对咱们憋了一肚子怒火,就等着有朝一日跟咱们算账了,衍圣公那些人的迎驾会是干什么是?不就是等着皇帝夺权成功取代咱们的吗?
    这胃口真大!
    不知道皇上究竟给了这些人多少好处?
    是割地还是赔款?
    看来皇上为了能夺权什么都不顾了,不顾自己祖宗的颜面,不顾老百姓死活,不顾楚公对他们朱家的再造之恩!只要能夺回权力弄死楚公,他是什么都敢干,引狼入室根本不算什么,是不是以后准备学石敬瑭,也给自己找个爹?”
    “不要胡言乱语,他终究还是皇帝,在没有确凿的证据前,他就依然是皇帝,诸位可以对他不满,但不能这样说他!”
    王夫之怒斥道。
    “证据?”
    那代表说道:“这种事情还需要证据?”
    “定一庶民之罪,尚需人证物证齐全,难道诸君欲以猜测,定一个皇帝的叛国罪?若有确凿证据,我等的确不能无视,纵然一国之君叛国亦当废之,但若无确凿证据,我等也不能以猜测问罪于君主。”
    王夫之说道。
    这个问题倒是不用讨论。
    英国人的例子在经过了杨庆大肆鼓吹美化后,以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这个原则为基础,皇帝的废立已经不存在障碍。真要是朱慈烺勾结建奴叛国,哪怕王夫之也会在四民大会投票废黜他,中国古代又不是没先例,君主无道,被民逐之,这在春秋和春秋之前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
    当然那个民其实很含义不一样。
    但老祖宗至少也这样干过,现在连蛮夷都能如此,为何大明百姓不能和老祖宗们一样,把无道之君踢到一边去?
    臣是不能弑君。
    可四民大会不是臣!
    四民大会代表的是天下人这个真正的天下之主。
    皇帝又如何?
    皇帝不过是天下人推出来管理国家的,他最多是天下人的一份子,但天下不是他自己的。
    “有没有证据恐怕得问楚公,如今城内都在传言,证据其实有,只是楚公不愿意让公主伤心,故此自己隐瞒下来。丁启相二人既然返回,身上带着书面的东西才对,那多尔衮也不可能不要书面的保证,他们身上没搜到这个才是不对的。”
    另一名代表说道。
    “那怎么办?”
    有人问道。
    “等着,在犯人没押来前不要轻举妄动,我去找刘蕺山,他的确得给我们一个解释了!”
    王夫之立刻说道。

第三九零章 衣冠丧尽
    王夫之很快找到刘宗周。
    “蕺山先生,晚生就问您一句话,他们到底做没做过?”
    他很干脆地问。
    至于他们是谁,做什么,这个就没必要说了,刘宗周虽然不是大同社的,但却相当于精神领袖,他的弟子都是大同社核心。
    包括还在狼穴的姜希辙。
    但大明目前的儒学头号宗师,却端坐在那里自顾自地斟茶,并没有回答他这个问题。
    当然,这不能算是对王夫之的失礼,毕竟刘宗周和他爹王朝聘应该算是同一辈,而且都是心学一脉,但并不是一个系统。王朝聘师承王阳明的弟子邹守益,但相对于王学的那些激进派,他要更加保守一些,王夫之是他爹家传的学问。刘宗周实际上论师承往上排应该是王阳明同时期的湛若水,甘泉学派,他的老师是湛若水的徒孙,但他却是后期甘泉学派和阳明学相融合的结果。最终他又向下传播发展到了黄宗羲一系,王夫之则延续王学道统并且将其发展,然后咱大清带着北方儒学的理学老顽固们,把这些前明糟粕们统统扫进了历史的尘埃中……
    紧接着奴学闪亮登场。
    然后湖南这个出了王夫之的地方又出了一个奴学典范,不得不说有时候屠杀加蚊子肉的组合还是非常有效的,当野蛮毁灭文明后,怪胎就出现了!
    就像蛮族毁灭罗马后的中世纪。
    “晚生明白了!”
    王夫之低头说道。
    “做过又如何,没做过又如何?”
    刘宗周缓缓说道。
    “没做过一切如旧,做过则无法如旧,有些事情能做,有些事情不能做,无论是谁,无论为何,都不能没有一个底线,内斗可以,但不能引狼入室,石敬瑭遗害四百年,我等不能坐视第二个石敬瑭!”
    王夫之说道。
    “难道君臣之义就不管了?”
    刘宗周说道。
    “这话可不像蕺山先生说的。”
    王夫之冷笑着说道。
    事实上刘宗周一脉在对待君权的问题上比王学正统派走得远,否则也不会出现黄宗羲了,明末三大宗师级思想家里面,黄宗羲是比王夫之走得更远的。当然,他后来识时务对着麻哥高喊圣主明君是另一回事,不能因为他识时务了,就否认他不识时务时候的进步性,毕竟就连汪某人都有引刀成一快的时候。同样刘宗周也曾经因为思想过于激进,被弹劾为惑世诬民,言足以乱天下,甚至江西巡抚韩浚都上书要求以孔子诛少正卯之例斩他这个异端,可以说在那些理学的老顽固们眼中仅次于李贽之流。
    他那些弟子们奉为纲领的大同国对皇帝的定义,也一样只是天下人所推的治国者,而不是什么天下主,若无道同样可以天下共废之。
    刘宗周默然。
    两人都是顶级学者,那些毫无意义的辩论根本不需要。
    “蕺山先生,看来您也没免于利益的左右!”
    王夫之说道。
    说完他站起来直接走了。
    刘宗周继续保持默然,只是在他出门后,才幽幽地叹了口气。
    “怎么样?”
    “他怎么说的?”
    ……
    王夫之出门后一群等在外面的四民代表立刻涌上前,围住他乱糟糟地问道。
    他们也是一起来拜访的。
    只不过他们没有被请进去,毕竟蕺山先生年纪大了,不喜欢太过于喧闹,哪怕他们是四民代表,也得在外面等着……
    好吧,其实就是他们不够档次。
    “继续等着!”
    王夫之回过头,看了看刘宗周的府门,然后转回头说道。
    “咱们是不是再去找楚公?”
    一个代表不死心地说。
    “不必了,若楚公手中真得有确凿证据,他不会因私废公,一切都等犯人到达之后,看锦衣卫审讯的结果再说,诸位要相信锦衣卫,若真有叛国之事发生,锦衣卫会审讯出来的。”
    王夫之说道。
    “那倒是!”
    那些代表们纷纷点头。
    很显然他们对锦衣卫还是很信赖。
    而这时候他们等待的对象依然在展览中……
    桐城。
    “衣冠丧尽矣!”
    看着缓缓驶过的囚车,在两旁混乱的唾骂声中,本地土著方以智叹息道。
    囚车內的丁启相和刘楗这时候早已经不复往日风采,全都带着镣铐蜷缩在里面,因为吃喝拉撒都在这个笼子里,身上满是各种污垢。虽然没有遭受太多酷刑,但这一路上挨打也是不可避免,遍体鳞伤的血污散发着恶臭。尽管两旁有骑兵阻拦,但仍旧少不了有人向他们丢石头,他俩不时发出被击中的惨叫,再加上躲避动作让镣铐发出的碰撞,就这样随着囚车的行驶而绵延……
    “好歹也是衣冠士人,何必如此折辱?”
    他身旁帅哥说道。
    其实也算老帅哥了,年龄不会少于四十,但风度翩翩,很有点师奶杀手的味道,身旁站着一个少妇,也得奔着三十了,不过看得出十年前也是魅惑众生的。
    “衣冠士人?”
    方以智冷笑道:“早就已经都是昨日黄花了,衣冠士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如今是新人的时代,我们这些旧人就像是秦淮河上那些人老珠黄的女人一样,早就没人再记起我们当年的颜色!”
    “密之先生是嘲笑青莲吗?”
    那少妇笑着说。
    “呃,我可不敢!”
    方以智赶紧说道。
    好吧,这是董小宛,至于师奶杀手当然是冒辟疆,他俩是来访友找方以智的,正好赶上丁启相二人在桐城路过展览。这时候复社四公子还剩下三个,只有侯方域因为李香君遭杨庆迫害而死,不过剩下这三个都蹉跎岁月,由翩翩公子都变中年大叔。别说他们,哪怕董小宛也都快三十了,的确都已经成了昨日黄花,当年秦淮八艳也都和复社这些公子们一样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当然,不包括陈圆圆三人。
    她们三个还是很闪亮的,毕竟作为楚公禁脔,她们依然站在大明时尚的潮头。
    但其他人真没什么人记得了。
    柳如是因为把老钱家产搞得越来越少,正遭到钱家除老钱外所有人一直仇视甚至攻击,比如造她不守妇道的谣言。顾横波在关中,继续充当李自成身边的祸水,卞玉京在吴伟业死后彻底修道去了,董小宛在冒家老老实实做妇人。
    秦淮河上她们的传说早已经如流水过去。
    真都是昨日黄花了。
    当然,方以智也就是发几句唏嘘而言,他们和这俩又不熟,也不是大同社的,他们是旧人,和黄宗羲这些新人不是一路。方以智他爹虽然是迎驾会副会首,但也只能说是地方士绅的代表而已,并不代表就是站在杨庆敌对的,充其量算两头下注。冒辟疆他爹冒起宗则在湖广当布政使,原本崇祯时候他就已经是布政使参议,蹉跎这些年终于升了布政使,但与南京的权力中枢还有一定距离。
    至于他俩都没官职。
    方以智虽然在北都时候曾经因为崇祯赏识而当过小官,但从李自成手下逃回后,估计崇祯也把这种小角色给忘了,他就一直在家读书,上一科连举人都没考上。
    毕竟他兴趣不在八股文。
    倒是这一次刚刚考取了新科举的医科举人,他家算是家传,从他曾祖就精通医学,一个医科举人对他来说毫无难度,实际上他还是这一科的医科乡试第一,也就是解元。而冒辟疆依然是文科,而且也考上举人,他俩就是在南京乡试结束后,才一起到桐城来的,至于会试得到明年春天,冒辟疆不好说,但方以智的医科进士几乎十拿九稳的。
    毕竟他的成绩摆在那里。
    这时候医疗防疫部已经设立。
    第一任医疗防疫部尚书不出意外的是傅青主,但不列入内阁。
    尽管如此一个医科进士也是很有前途的,因为按照新的改革,省府县三级卫生管理机构都将设立,而第一个试点的就是湖广。在武昌设立医疗防疫使司,类似布政使司,按察使司这些机构,而府县设医疗防疫局,各地皇庄的医疗所和坤兴公主名义开的医院,统统都归其管理。
    而这各级官员就等这批医科进士的诞生了。
    这比其他各科强多了。
    其他包括文科进士在内,考出来后都得去当佐贰官,再由佐贰官考核后升迁,但医科进士诞生后,直接就是各地医疗防疫机构的主官。
    当然,这其实并不是好事。
    因为这第一批医科进士的主要职责就是去湖广灭钉螺,所以按照杨庆的估计,这一批医科进士染病的几率还是很高的,就算没被血吸虫感染了也还得面对其他各种传染病。他们准确说其实是杨庆向湖广这个传染病重灾区,派出的第一批敢死队员,他们得披荆斩棘从无到有,在湖广率先建立起一个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
    所以他们相当于拓荒者。
    至于死亡率……
    估计不会低于五分之一。
    但那些刚刚考取医科举人的如方以智之流,并不知道自己就是杨庆向血吸虫开战的第一批炮灰,他们依然都在踌躇满志当中,等待他们想象中的光明未来。
    至于皇帝和杨庆的斗争……
    关他们屁事!

第三九一章 导火索
    丁刘二人一站站展览的时候,霍邱城内的皇帝一无所知……
    甚至都没觉察出异常。
    本来皇帝这边也早已经过了忠义之士纷至沓来的阶段,毕竟他都被困霍邱好几个月了,就算有忠义之士那热情也早已经开始降温。尤其是正值各省乡试,无论支持杨庆还是支持皇帝,这件大事不能耽误,说到底他们的这场斗争不论结果如何,那日子还是得过的。
    忠义之士怎么了?
    忠义之士也不能耽误考进士啊!
    甚至南京城里的十万秀才,这段时间都走了很多,当然,也不光是乡试问题,很多其实是实在没钱了,杨庆硬生生把他们的热情拖冷钱袋彻底拖空。
    南都米贵,居大不易啊!
    何况是一住都奔着两年去了!
    总之皇帝这里原本就冷落,这时候就只剩下凤阳的礼部官员偶尔会为修缮皇陵,还有祭陵的一些准备工作来找皇帝汇报一下,一个月也没多少来的。虽然商人也没来的,这倒是让城里老百姓颇为奇怪,但霍邱本来不是什么商业城市,不是别有用心的谁会经过这里?三天五天的没有人进城只能说有些奇怪,但绝对不会让人生出被封锁的感觉,再说就算老百姓有感觉,这么短时间也不可能让行宫里觉出什么异常来。总之皇帝陛下依然生病中,丁魁楚等人依然在幻想着丁启相正赶往北都,那些倭奴依然被护驾的明军限制在福王府內……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更夫在午夜的街道上慢慢走着。
    虽然钟表已经不是稀罕物,但距离普通家庭依旧很遥远,而且霍邱这种小城,暂时也不太可能像南京一样专门修一座钟楼,然后装上机械钟来报时。
    更夫还是必不可少。
    就在更夫走过后,八个身上披着黑衣的人悄然走过,很快推开一处院门然后走了进去,进去后立刻脱下黑袍,露出里面和倭奴相同的衣服,甚至还有相同的粤产燧发枪。实际上就是狗锁式,而明军配备的则是取消了狗锁的褐贝斯式,粤产狗锁式也是这时候欧洲最先进的类型,克伦威尔同样刚刚开始为英军装备。
    法国同样也是刚刚开始。
    法国的第一支全燧发枪军队是一六五五年的海军陆战队,但直到一六九零年,火绳枪和长矛在法军中依然大量使用。
    思路和杨庆也差不多。
    都是先海军陆战队这种外出捞钱的优先,陆军马鹿们得等着,从这一点上说,这时候的明军已经可以算这个时代装备最好的了。按照计划杨庆准备十年内完成换装,而原本历史上的欧洲主要军队,这个由火绳枪到燧发枪的过程得到十八世纪。
    这八人直接走进厢房,然后掀开了一个木板,露出下面的台阶,紧接着鱼贯而入……
    好吧,这是密道。
    “福王确定他能走得动?”
    锦衣卫小旗叶枫很不适应地边爬边报怨。
    “前年他还没那么胖呢!”
    另一名锦衣卫在后面笑着说。
    这不是倭奴修的,当然,也不是锦衣卫修的,其实是福王这几年胡思乱想的结果,因为总是担心哪天杨庆来抄家,福王在修王府时候偷偷挖了这条密道以逃生,虽然这根本不可能管用,但至少是个心理安慰。不过福王修密道时候,身材还算正常,主要是那几年干活比较多,这两年日子越来越舒服,他的体型也开始向他爹发展,真要是往这密道里塞恐怕是有点难度了。然后在皇帝入住行宫后,这条密道立刻被早就知道的锦衣卫无偿征用,至于福王估计此时还不知道这一点。
    密道并不长,毕竟霍邱城直线也就不到一千米,留给密道的细算不足一百米,紧接着叶枫等人就爬到了尽头的出口。
    他悄然一推头顶。
    在鲸蜡的亮光中,头顶一扇盖板立刻掀起,外面微弱的星光透入,他赶紧吹灭鲸蜡,第一个爬出去,熟练地向外一探头,从这个隐藏在假山中的出口向外望去,星光下的花园里一片寂静……
    他立刻整理一下衣服,尤其是膝盖上包的布扯下,然后迈着倭人的步伐,哼着长崎一带的小曲向外走去。
    后面的同伴一个个走出。
    一支倭奴巡逻队,就这样凭空多出在行宫里。
    甚至他们还在互相用长崎味的倭语交谈,话说锦衣卫特工掌握外语已经不是什么稀罕。欧洲,南洋,甚至西亚一些语言都进行专门培训,而倭语会的更多,挑出几个地道的倭语特工毫无难度。他们这支小队进宫也不只一次了,实际上这是他们第十次潜入,对这里早就熟门熟路,遇上真正的倭奴也无所谓。这行宫里有两千倭奴,互相不认识一点都不奇怪,他们的语言甚至都是在长崎学的,对那里同样很了解,遇上真正的倭奴也能跟对方扯淡。
    不过今天晚上有些特殊……
    很快他们就迎头撞上了丁魁楚和一队倭奴。
    叶枫等人立刻站到一旁。
    “大人!”
    他带着手下鞠躬说道。
    “你们,跟上!”
    丁魁楚没理他们,但丁魁楚身旁倭奴军官却挥手示意他们跟着,叶枫等他们走过,赶紧跟随在了队伍的最后面。
    队伍继续向前。
    很快他们到了一处单独的小院。
    这里原本是福王他妈参禅礼佛的地方,据说生病的唐王和黔国公就在这里养病,之前叶枫等人几次试图潜入,但都没有成功,没想到这次轻易地跟了进来。他们一直走到了原本的佛堂,进去之后就看见带着镣铐的唐王和沐天波,还有六名应该是他们的家奴正坐在地上……
    叶枫向他手下使了个眼色。
    他们加快脚步,迅速挤过去抢先进入佛堂,然后在里面站好,混乱中没人注意他们,还有其他倭奴跟他们一起进去呢!
    “丁魁楚,你想干什么?”
    朱聿键淡然地说道。
    “大王,陛下有旨,赐您和黔国公自尽。”
    丁魁楚说道。
    旁边倭奴捧着两根白绫上前。
    “陛下?是你假传圣旨吧?”
    朱聿键冷笑道。
    “大王,如今还需要再计较这些吗?我们也没办法,要怨的话您和黔国公就怨杨庆吧,是他催着我们把您二位送到南都,可您二位去了肯定又说我们劫持圣驾,我们可不想死。不过我可不是假传圣旨,就算我想假传圣旨这上面陛下的字迹也没法做假的,陛下的字迹您不会不认识吧?您总是说我们挟持陛下,可咱们都是聪明人,若当初陛下不想走,就凭我们真能挟持得了吗?他就是不走我们又能拿他怎样?难道我们还真敢弑君不成?”
    丁魁楚说道。
    说着他把圣旨递给唐王。
    他的确是没有办法了。
    杨庆已经第二次催他们把这两人送到南京医治,再不送明军就自己进来抬了,如果唐王被救走,那么什么都别扯了,紧接着他们就会被上门的锦衣卫抓走塞进狼穴。至于这份圣旨真是朱慈烺签名的,后者在被他们逼着签了盟约后,基本上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