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护国公-第2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小冰河期造成实际可耕种土地面积减少和人口持续增长的矛盾,被异族用屠刀解决,而他不但阻挡了屠刀的落下,还用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提高放大了这个矛盾,现在轮到他面对这个问题了。
    可是……
    “这与公田法有何关系?”
    女皇疑惑地说。
    “人口增加没有足够土地容纳不是可以让他们进工厂吗?如今松江那边的工厂里,工人的收入都超过皇庄了。那些工厂主都在报怨如今工人不好找,如果他们不开出比皇庄收入更高的工钱,根本没人愿意进工厂。”
    她接着说道。
    “三千万工人?”
    杨庆一脸夸张的表情说道。
    “工业需要原料,需要市场,我们目前工业的核心是纺织,无论丝绸还是棉花,同样是土地所出的,三千万工人的工厂,你把全国的土地都种上棉花,都不一定能够用。同样工业也需要市场,三千万工人用目前的织机织布,就是所有国家的人都穿也未必能穿得完。实际上三百万纺织工人就已经是一个很可怕的数字,那些工厂主为何前几年不说工人工钱高反而现在嫌他们工钱高?五年前一匹棉布多少钱?现在一匹棉布多少钱?工业不是无限扩大,超出市场容纳的工业会变成灾难,你会看到某一天工厂主把棉布填到灶台下烧火。”
    他说道。
    他这不是夸张。
    英国需要用战争来推销棉布时候其国内纺织工人不足三十万,目前的大明真要有三百万纺织工人,那真是得以整个地球为市场。
    “那么出去开拓殖民地呢?”
    女皇说道。
    她对这个问题比杨庆更热衷,主要是海外的开拓,能给她带来各种喜欢的东西,比如新的美食,比如珍禽异兽,比如她最爱的巧克力。同样她也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多么广袤的土地,在等待她的舰队去征服,话说她看到的世界地图可是完整版。
    “时间!”
    杨庆坐在她面前的桌子上说:“开拓殖民需要时间,我们连十年內向北方迁移三千万人都不可能做到,又何况是向那些蛮荒之地?我们在台湾的开发进行这么多年,结果也仅仅使台湾的移民增加到不足三十万,而且至今台湾移民的死亡率还没低于千分之二十。这可是近在咫尺的,那里也都是良田,食物从来不会缺乏,还有我们的军队随时提供支援,即便这样死亡率依旧居高不下,甚至死亡的人里面被毒蛇咬死的每年都一百多。海外开拓殖民的另一个词是披荆斩棘,除非迫不得已,否则是没人愿意去,去了也是九死一生。英国人从万历三十五年开始殖民美洲,然后到天启四年为止,总共去了一万四千人,而天启四年时候美洲的英国人只剩下了一千一百人。
    你看,九死一生真不是一个夸张的形容词。
    殖民地稀释人口是对的。
    但是,它需要漫长时间,而我们的人口增长率,是不会给我们这么多时间的,实际上现在江浙的皇庄,就已经没有足够的荒地可以给那些成家的小夫妻,必须让他们迁移到湖广一带的皇庄才能获得可开垦荒地。”
    杨庆说道。
    他这说的同样是事实。
    皇庄新增人口理论上都会得到一块土地,但皇庄原有土地就那些,唯一的办法就是开荒,然而江浙本来就没有荒地可开垦,只不过新作物的种植,才让一些原本不能耕种的山岭薄地可以耕种。再加上皇庄组织性高搞起来的水网区圩田,才在前几年应付过去这个问题,但现在随着人口持续增长,这些都已经没用。只能对新结婚的家庭,采取补贴方式让他们迁移到其他皇庄,甚至外省的皇庄。虽然造成一些亲人分离,但好在那些皇庄民兵也知道现实就如此,而且去了别的皇庄有补贴,内部不像过去宗族时代一样会遭严重排斥……
    这是普遍现象。
    古人为何不愿意迁徙外地,很大程度上就是外地宗族会排斥,轻则不准使用水井,重则打出去,但皇庄不是宗族体系,最多也就是人情交往上排斥,但不让住是不可能。
    实际上皇庄会根据上级命令,给他们把房子都预先盖好。
    当然,是朝廷花钱。
    但这时候淮南淮西的皇庄也已经没有地方容纳了,能容纳的只剩下湖广和四川,照目前速度,不出五年这些地方同样饱和,再向外分就得去河南了。不过要是撑过这个十年,相反这个问题会大幅缓解,因为十年后大规模殖民已经成为现实,杨庆可以把人口往殖民地迁移。现在不能利用殖民地,只是因为殖民初期最难,渡过这个艰难期就好多了,比如十七世纪后期,美洲殖民地的英国人就已经向百万级别发展了。最初十年那真是九死一生的,但也仅限于这最初的开拓阶段,而且杨庆也不一定非得去全力开拓美洲,解决了大玉儿姐姐后移民东北同样很不错。
    那里可以种土豆。
    他的美洲开拓舰队还得访问智利秘鲁这些地方,给他带回更多的土豆品种,然后进行培育。
    虽然杨庆也不知道现代土豆源于哪个种系,但这个问题不难解决,别推广一个种系,所有能推广的种系都推广,辽东的寒冷气候,会最大限度削弱土豆的病毒退化问题。只要这个东西解决,那么无论东北还是西北都会变成沃野的,所以说他的危机只是下一个十年,但有地瓜做保证,其实也不会有太大危险。他只是在危言耸听,忽悠自己老婆同意他那个肯定会引发地震的公田法……
    “那公田法就能解决这些了?”
    女皇陛下反问。
    “不能。”
    杨庆说道。
    “公田法不能解决人多地少,也解决不了天灾,但公田法能把那些寄生于土地之上的寄生虫清除,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
    南直隶有八千万亩地。
    但南直隶目前三千万人口,每口人两亩就能养活,也就是说目前的人口并没有达到极限,那么为什么今年南直隶已经需要从湖广江西大量购买粮食呢?因为农田在地主手中,他们只会种对他们最有利的,也就是桑棉之类的,他们不会种粮的,粮食又不值钱。接下来这种情况会更严重,因为无论丝绸还是棉布的纺织厂依然在不断增加,但我们需要这些土地种粮食才能养活人口啊!而他们是不会种粮食的,只要那些工厂还在源源不断从海外换来银子,他们就不会改变这一点,这就是广东的蚕吃人。现在实际上已经开始了,很多佃户因为地主不让种粮,不得不改种棉和桑,但又因为收益不足以换来足够的米而陷入困境。
    但我们还有皇庄。
    那些实在撑不下去的,可以去皇庄,还有地瓜,玉米这些杂粮比米便宜可以吃。
    可现在皇庄已经不堪重负了啊!
    甚至一些皇庄庄头,已经在人为制造障碍,阻止别人的投入了,如果不改变这种局面,人口的增长会把我们的皇庄冲垮的,毕竟不是谁都愿意背井离乡。
    而解决办法只有公田法。
    用公田法把地主挤出去,让那些农田重新种粮食,而地主可以赶到河南,河北,甚至汉中这些地方开荒继续种桑棉,现在山东士绅就已经开始在鲁西一带搞种植园了。至于因此造成的成本增加,这个大不了提高产品价格,欧洲人买丝绸贵一点就贵一点呗。再说他们买的贵主要成本在海运又不是咱们卖得贵,海运成本随着商船数量增加本来就在下降,咱们只不过让下降速度放缓。而老百姓买衣服贵一点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没饭吃是肯定造反的。”
    杨庆说道。

第四六零章 完美世界
    这才是杨庆推行公田法的目的。
    把那些地主老财统统逼到目前荒废的北方土地上,让他们去当棉花种植园主,让出南方的优质水田,分给那些佃户种粮食。
    大明的确有很多土地。
    实际上仅南直隶目前就已经拥有八千万亩,整个大明哪怕万历时候也足有七亿多亩,这是张居正清丈出来的结果,但真实数字肯定更多。如果以这个数字对明朝的不超过两亿人口算,应该是能够养活老百姓,以人均算哪怕北方旱田,人均三点五亩仍旧是一个勉强能够的数字。然而大明朝很不幸赶上了一个悲剧的时代,气候的变化让北方粮食产量骤降同样也让大量土地失去耕种价值。而最有价值的南方水田,又因为海上贸易的利润大量改为桑棉,甚至到了江浙要向外地买粮的地步……
    之前徽州年年从饶州买粮食。
    甚至到了饶州人忍无可忍,半路摧毁其运粮船的地步,毕竟他们大量买粮的结果就是饶州粮价上涨。
    北方因为天灾而减产,南方因为赚钱赚疯了而减产,这种情况下真得圣主明君都没回天之力了,而杨庆依然要面对这个问题。他并没有解决这个根源问题,他只是在之前尽可能地缓和而已,他比崇祯强的仅仅是推广了新作物,引入了鸟粪肥,压制米酒逼着喝地瓜酒……
    不要小看这个。
    江浙每年光喝米酒就得消耗几百万石的米。
    但南方的蚕吃人他没解决。
    事实上不但没解决,甚至还大幅加剧了蚕吃人,棉吃人,毕竟他带来了海外贸易的繁荣,而涌入的白银继续吸引地主扩大桑棉种植。之前是因为新作物引入山地,鸟粪大规模应用这些措施带来的增产效果明显,大幅抵消了桑棉种植面积增加的影响。但到现在这种增产效果已经过了最显著的阶段开始减缓,但桑棉的种植依然没有减缓,指望那些地主老财考虑粮食安全是不可能的,他们都已经赚钱赚疯了。
    就像橡胶股灾前的那些江浙地主老财一样,他们也在以同样的疯狂追捧棉花种植。
    如果不扼制住还得加剧。
    但这个时代,绝大多数耕地的产量都很低,真正优质高产的农田就那么几块,粮食安全就指望这些农田提供保证啊!
    它们很宝贵啊!
    就像郑国渠保证了秦国的强盛一样,这些数量不多的高产田,是大明稳定的基石啊!
    杨庆必须得保证它们都尽可能地用于粮食的生产,不能光盯着搞出口赚钱啊,钱不是最重要的,粮食才是最重要的!但想要让那些地主老财恢复种粮食,他们肯定会发疯的,而公田法也一样会让他们发疯,既然这样那为何不玩彻底的?
    他们想种棉?
    去河南那些荒地去种吧!
    那里又不是不能种,尤其是之前的缓冲拉锯区,黄河两岸可是现代主要产棉区。
    桑这个的确不好改,但丝绸出口以高端品为主,欧洲自己又不是没有丝绸,他们从大明购买丝绸主要是冲着那精致的刺绣。但真正走量的丝绸产品意大利,当然,现在还没有意大利,但亚平宁半岛的丝绸产业很早就兴旺发达了,所以这个目前来看可以忍受。真正威胁最大的就是棉,而目前江浙新兴资本家疯狂投资的也是棉纺,他们正在利用军事上暴打一顿后倭国的屈服,大量向倭国倾销他们的廉价棉布,而且印度和东南亚的市场也已经打开。
    这个是真正严重威胁粮食安全的。
    尽管杨庆也在进口棉花,但无论怎样进口棉花都比不上自产廉价,尤其是新的棉种引进后,大规模种植棉花正在成为那些地主老财们一致的方向。
    而杨庆的计划很简单……
    “土地公有。”
    他说道。
    “不是任何人个人所有!
    包括皇帝也无权把土地出售或者割让给别人,任何土地所有权的变更都只有四民大会有权决定。
    皇庄土地视为皇帝所有。
    爵位封地视为爵臣私有。
    此外所有平民的土地无论什么身份全部收归国有,但会根据数量不同给予土地券作为补偿,后者类似于国债,会在以后分期加利息支付。另外对于主动上交土地的,给予北方同样数量荒地的十年免租权,这十年內不会向他们收地租!另外再给三十年租种权,这期间除非他们主动放弃否则国家不会收回。而南方收回的土地以各地情况不同,按户口重新依皇庄例租给申请租种的,然后组成公社,不过同样也需要服兵役。
    取消田赋。
    但改成支付给国家的地租。
    而这个地租的数量,同样以皇庄的标准确定,理论上不会再向农民收取任何其他的税收了。”
    杨庆说道。
    “你这太糊弄人了吧?给他们北方荒地十年免租权,他们就算能种棉花,那些地方谁给他们种?老百姓都去公社了,谁给他们当佃户?福王这些人开荒能收来佃户,是因为有北方难民,他们在北方又不可能找到难民开荒!”
    女皇无语道。
    “他们可以用奴隶啊!”
    杨庆说道。
    “奴隶吃什么?难道奴隶不需要吃饭吗?本来为解决人口增长,大量引入奴隶不是加剧增长吗?”
    女皇说道。
    “吃地瓜啊!”
    杨庆一脸纯洁地说道。
    好吧,这就是他给地主们设计好的未来出路。
    晋级奴隶主。
    给他们河南,关中,汉中甚至陇右的开荒权,尤其是河套这样堪称顶级产棉区,这些地方有水源灌溉的可以种植经济作物,不仅仅是棉花,还有油菜,酿酒的高粱等。劳动力就用奴隶,反正吃地瓜也能吃饱,那些同时开垦的薄地种地瓜,奴隶们自己就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即可以保证棉花这些经济作物的供应,又能开垦北方的荒地,还能抽空包括倭国在内周围的人口。
    一举多得。
    唯一的问题,也就是这些地方的交通运输问题。
    但这个可以用修路解决。
    尤其是向东北的垦荒,那些地主老财不需要亲自去,他们手中都有的是钱,雇佣一批打手监工,买一批奴隶去种就行,自己在家乡继续享受奴隶们的血汗钱,用他们的消费保证大明的税收。
    他们都是心狠手辣的。
    这种小事只要引上道剩下就不用管了,他们绝对不会比美国南方奴隶主对奴隶更好的。
    所以未来杨庆就可以在北方的土地上,看到一个个大明监工骑着马带着枪,手中拎着鞭子游荡,在他们周围一行行棉花间,一个个倭奴或者其他什么奴的,低着头不断摘棉花,稍有偷懒的立刻有鞭子落下。散工之后就像咱大清治下一样,一个个拥挤在长桌边,抱着碗喝着地瓜粥,啃着地瓜面饼子,就着腌萝卜,偶尔有表现好的会得到奖励……
    奖励玉米面饼子。
    或许发了财的主人,会仁慈的在某个特殊日子里,给他们发个米饭团子让他们吃块肉。
    完美的世界啊!
    而那些真正良田则全部分给一个个自耕农,形成庞大的自耕农集团和预备役。
    这才是真正的实力。
    工业发展速度反而不需要太快。
    因为大明绝对优势已经形成,只要自己不出现内乱,保持稳定地发展几乎就是躺赢,没有什么敌人能抗衡一个占据世界近四分之一人口,而且保证了内部稳定,甚至于在工业,教育,军事等方面获得全面优势的庞大帝国。
    所以必须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工业。
    重点反而不是出去赚钱。
    实际上这个世界绝大多数人口依然处于赤贫状态,尽管看似海外无限广阔,但实际上市场甚至不一定比得上大明国内,就像纺织业就算发展再快没人买也白搭。而这个世界恐怕至少三分之一的人口,是拿不出买衣服钱的,同样丝绸也只有极少数人能穿起,这个世界支撑一个英国级别的国家工业化的确没问题。
    但支撑一个大明级别的国家工业化就不能靠海外贸易了。
    得靠内需。
    稳定的自耕农集团同样也是内需的保证,不能指望一个六成收获都被地主夺走的佃户有什么消费能力,但一个可以吃饱饭的自耕农会想买更多东西的。
    至于自耕农缺乏进取的动力。
    这同样小事而已。
    人又不是吃饱饭,穿上衣服就能够满足了,目前的确如此,但那只是因为他们之前吃不饱饭,也穿不上衣服。而欲望永无止境,很快他们就会觉得自己需要更多钱,可以偶尔喝点酒吃点肉,甚至惦记到娱乐场所逛一逛。但分给他们的田地,是不可能支撑他们过这样生活的,于是他就会想起,自己其实可以在农闲到城里找点零工做。当他发现自己在做零工时候家里那点地,居然只靠老婆孩子就能耕种了,那么他就不会只满足于做零工赚点零花钱……
    于是他就这样一步步走出了农村。
    等到他儿子长大以后……
    话说现在南京周围皇庄的年轻小伙子和姑娘们,已经很少有人会对下地种田感兴趣了。

第四六一章 你这个糟老头子坏的很!
    杨庆终究还是说服了女皇……
    其实女皇陛下根本就不关心什么人口压力的问题,她关心的只是自己儿子的江山能不能千秋万代。
    这才是最重要的。
    公田法事实上就是把皇帝变成全国最大的地主,皇庄可是相当于皇帝的私有土地,爵位封地无足挂齿,目前就那么几个爵臣,加上李自成的那些也没多少。非军功不能封侯,未来爵臣数量不会太多,更何况以后封爵还得四民大会同意才行,这样事实上皇帝变成一个超级大地主。
    而且是唯一的。
    其他土地都是国有,只是租给个人使用而已。
    这样皇帝的权力就很有保证了。
    只要他的后代不太蠢,好好对待那些皇庄民兵,好好经营目前皇庄开办的那些工厂,再加上帝国银行这类垄断财团,皇帝就拥有了一个平行于国家的完整体系。
    皇庄体系。
    这个体系有自给自足的土地。
    有足够人口为基础的武力。
    有目前最完善的工业基础,医疗教育体系……
    这就是皇帝的后盾。
    谁想对皇帝不利,数百万皇庄民兵不答应,他们种皇帝的地,在皇帝的工厂工作,享受着皇帝给的医疗教育,端皇帝的饭就得保皇帝,谁想篡位先过了他们这关。有整个皇庄来保驾,女皇陛下对自己儿子的未来就可以放心了,更何况还有北方李自成的那些公社这个肯定纳入皇庄。
    李家可是献土给女皇的。
    至于河北的倒无所谓,改成国有的公社就可以了。
    好吧,女皇已经在考虑这个了。
    不过这些都只是计划,至少目前暂时还不能开始,甚至还得继续对此保密,杨庆忽悠自己老婆的目的只是让她同意公田法。虽然他也知道女皇不会反对他,但这种事情还是得说清楚,好歹人家也是女皇,不跟她说清楚是不对的。至于真正实行得这场战争打完以后再说,不过就算真得实行恐怕也不会那么容易,哪怕到了现在他也不能保证那些地主老财不会因此失去理智。
    后者这些年真得赚钱都赚疯了。
    那些工厂主,新兴资本家看似风光无限,但真不如这些土财主,因为他们控制着原料供应,虽然杨庆在不断进口印度棉花,可这个年代海运的棉花成本多高就不用说了。
    至少目前是不会廉价的。
    这些棉花织布再卖到印度是不会有成本优势的,后者的人力比大明廉价多了,大明也仅仅是因为机器改良但也没改良到蒸汽机。真正主要的市场也就是倭国,地狭人多的倭国缺少棉花产地,从大明购买棉布比他们自己种棉花织布要强得多。汹涌而入的大明廉价棉布,正在迅速冲垮倭国刚刚开始建立起来的手工棉纺业,话说这一点上倭国手工棉纺业者还是很悲剧的。
    半个世纪前,他们的棉花才真正广泛种植,手工棉纺产业这些年才刚刚出现。
    然后瞬间迎来洪水猛兽。
    倒霉的倭国手工棉纺业几乎刚诞生就在冲击下消失了,现在就连家庭性质的手工纺织都已经在这些廉价棉布冲击下开始崩溃。
    但这一切最终受益的,又是江浙种棉花的地主老财们。
    而且他们还控制粮食。
    他们逼迫佃户必须种棉花,不能种粮的后者还得用卖棉花的钱向他们买粮食,最后双重剥削基本上就不会让佃户剩下什么了。这样的好日子是多么快活,现在杨庆要让他们放弃这一切跑到北方开荒……
    这真要把他们逼疯啊!
    所以这场公田法是必然会带来一场大地震的,程度如何不好说,但指望那些地主老财束手就范也是不可能的。总之杨庆依然会面对一场混乱甚至战争,好在这时候的他已经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了,如果这些地主老财真敢反抗,那大不了就玩到底。现在他们是真连个盟友都找不到了,话说从这一点上说,那些地主老财们估计会仰天长啸的。
    接下来的战争没什么悬念。
    高一功在北都血洗十天,杀了多少人不清楚,反正除了变成奴婢的剩下全死了,在这期间郑成功攻克了天津,紧接着明军在北都人民第四次喜迎王师中进入北都,高一功则率领顺军带着满满的收获心满意足地撤往太原……
    绝对满载而归。
    每一个回去的顺军士兵脸上都洋溢着喜悦,并且颂扬着护国公的仁义无双。
    而因为进攻保定的失败,再加上明军沿运河而上堵死北逃之路,已经变成孔有德统帅的清军则在邯郸转向西逃。姜瓖虽然反应有些迟钝,但这时候也迅速举起了反正的旗帜试图阻挡清军,结果惨败之后退守潞安,不过已经属于穷寇的清军还是迅速攻破潞安。姜瓖逃跑途中被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