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护国公-第2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殊的人震慑,一个能够代表大明对那里足够重视的人,你弟弟不是还没确定封地吗?干脆把他封到那里好了,给他在迪化西边这一带划出来作为封地!”
杨庆脑洞大开般指着地图上的焉耆说道。
他准备把原本历史上七十多还被麻哥灭门的朱慈焕,扔到博斯腾湖去当藩王,把焉耆和库尔勒这两块地方都划给朱慈焕。一个藩王在西域坐镇而且还是女皇陛下的弟弟,这就足够体现大明对那里的重视。
“你什么意思?把我哥哥扔到万里之外的孤岛上,再把我弟弟也扔到万里之外的西域去?”
女皇陛下震怒。
“我又没说让他非得就藩!”
杨庆说道。
“首先慈焕需要封王,但咱们正在搞公田法,那么再从内地找地方给他封王明显不合时宜,但在西域封多少都无所谓,四民大会不会在乎那里封出多少的。而这块地方我可以拍着良心保证全是丰饶农田,无论种田放牧都是好地方,如果种上棉花就肯定能高产。然后我以保护你弟弟就藩的名义,派一个骑兵军远征西域,连同那里的骑兵第四军一起足以横扫叶尔羌。
而你以女皇身份向各皇庄发出请求
请注意是请求。
希望年轻人看在你的面子上到西域去保护你弟弟,你弟弟再给他们和皇庄相同待遇,你再给他们发十年补贴。
这样我们就可以向那里移民了。”
杨庆接着说道。
鼓动西部大开发是没用的,任他说的天花乱坠,也很难有人会对那里感兴趣,但不向那里移民终究也是没用的,控制必须移民。人数少点没什么,唐朝在西域也没多少人口,庭州之类不过几千户,但只要有移民就能让驻军扎根。李自成的西征军已经向那里移民不少,但只限于迪化和哈密等地,再向西是没有的,而他接下来移民就只能从皇庄向外调,但这种事情他也不能强迫。指望宣传能让民兵主动去也没戏,他再吹嘘那里多好也没用,那些民兵最多听听,但不可能主动去。
相反女皇陛下打人情牌就不一样了。
女皇陛下为了自己弟弟,亲自请求皇庄民兵帮忙,女皇给弟弟弄了块封地,但封地太远没人口,你们有谁帮帮我这个做姐姐的,那地方绝对是好地方。
当然,就是远了点。
但也不是说太远,以后国道修通往来也很方便。
总之就是女皇打人情牌。
必须得明白,皇民们有多么崇拜护国公就有多么尊敬女皇,他们可以不受护国公忽悠,但绝对扛不住女皇的请求。
护国公则拼命鼓吹那里的好处。
双管齐下弄一批因为皇庄人口增加而不得不分流的年轻家庭,直接分流到万里之外去,只要弄个八千户小夫妻过去,那么这片土地也就真正镇住了。再说那地方真得很好,靠着博斯腾湖,天山融水灌溉,完全就是一片水草丰美的乐园,正好接下来还要灭叶尔羌,抓的女人一家再分一个当开枝散叶的。一个年轻小伙子一妻一妾享受齐人之福,估计用不了二十年就能让八千户变八万户,而现代巴音郭楞州一百多万人口呢。
实际上杨庆就是搞一个杨氏版生产建设兵团。
朱元璋也是这么干的。
他把自己的一堆儿子分封到辽东西北这些地方是干什么?
就是为了强制移民。
每个藩王都有护卫,少则上万,多则数万,这些护卫是军户,全家都跟着的,不去就是违背军令,结果就是他通过这些分封,让早就已经没有汉人的这些土地再次真正回到汉人手中。
九大攘夷塞王都是为这个目的。
经历辽金蒙古数百年统治,无论辽东,代北,甘肃都没汉人了,辽东从金灭辽就扫荡差不多,比如郭药师之流,蒙古灭金期间在扫荡一茬,这样一遍遍还能剩下多少可想而知。甘肃一带原本是西夏的,蒙古灭西夏完全是斩尽杀绝式的,他们肯定没兴趣搞甄别,再说那时候河西的汉人本来就已经和党项混了
而剩下就算有少量的,也基本上都已经胡化严重了。
比如那些世侯们。
是朱元璋强制移民,用大量从南方北迁的军户,把这些地方重新填充起来的,明初的大迁移主要就是从南向北。
尤其是从江西。
山西洪洞之类当个故事就行,元末洪洞所属平阳府人口不足江西饶州一个县,那里没什么人往外迁,本身就没几个人。绝大多数现代北方汉人其实是从南方北迁的,元末全国四分之一人口在江西,四分之三人口在江南呢!是朱元璋以各种方式,各种借口,甚至包括株连等手段,将南方人口不断向北迁,所以洪武赶散臭名远扬,毕竟没人喜欢离开家园跑到贫瘠之地开荒。
而杨庆同样也是在玩这一套。
把他小舅子封到西域,然后打着配套人口的旗号移民,唯一不同的是他不方便强制性,但女皇陛下打人情牌的结果也一样。那里关键其实就是交通,虽然铁路真得很遥远,但公路并不遥远,最多五年他就能把公路修到迪化去,实际上现在长安到兰州的公路已经修了一半。
不过这条公路不是走固关,而是和抗战前的西兰公路一样从长安向北走乾州继续向北经长武去平凉,再从平凉直接去兰州。
预计明年初建成。
不过路面没有江淮的国道那么高档。
毕竟西北的土质和江淮的根本不一样,那里平整路面以三合土夯实基本上就足够了,不需要像江淮这边还得铺石头路基,原本历史上这条公路仅仅一年,就从西安修到兰州。而从兰州到星星峡也会很快,主要是这一带有人,那些节度使们为了能让护国公高兴,会全力以赴的,普通老百姓也能赚钱,至少到星星峡之前杨庆不用担心速度。
但剩下的就慢了。
从星星峡到迪化都没什么人。
原本还有点的人口也被顺军清洗得差不多干净了,只是后来随军过去定居的家属,但整个关西,包括哈密和迪化加起来也就一万多户,基本上全是第四骑兵军的随军家属。
还有就是商人。
这点人口是没法很快修公路的。
但无论如何,五年內杨庆必须得把公路修到迪化,而且还得在沿途建立一个个驿站,尤其是用于更换马匹的,现在大明并不缺马,近十年的繁育再加上外购和缴获,大明的马匹数量突破六十万
不过仍旧不及全盛时期。
据估计明朝全胜时期,也就是永乐初期,全国马匹总数超过九十万。
而长安到迪化的公路修通同时南都到长安的公路也早修通,一条直通西域的国道运输体系也就建立,四轮马车直达迪化。美国人都能凭借一条根本道路都没有的加州国家历史步道,从堪萨斯与密苏里交界,赶着大篷车一路走到加州淘金,大明的移民为何不能乘坐马车沿着公路走到遥远的西域?说到底美国人去加利福尼亚淘金的路程,和长安到迪化的路程基本上相差无几,至于杨庆承诺的直通迪化的铁路
那个五十年都够呛啊!
“但他终究得走一趟!”
女皇陛下说道。
“他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也该出去经历些风雨了!”
杨庆说道。
朱慈焕也已经十九了。
至于朱慈炯这时候也还没有就藩呢,他是定王,藩地应该在河北,但接下来他姐夫也准备给他换一个更好的地方,比如说朔州,毕竟他和女皇陛下是一奶同胞,不能扔得太远。
女皇陛下也没再坚持。
其实她也明白,自己的兄弟最好就是和杨庆离远点,尽管这时候他们造反是不可能了,但仍旧需要防备他们和杨庆离得太近,再偶尔摩擦出点火星来。都打发得远远的,他们自己在自己的封地上爱怎样怎样吧,有封地,有各企业的股份,偶尔她再给些私房钱,这就足够了,身为女皇就要有女皇的觉悟。兄弟什么的,要么圈禁起来,要么撵得远点,绝对不能太过放任,吃喝玩乐可以,贪财好色可以,但不能太有能力,好歹也是从小耳濡目染,女皇在这一点上还是很有她们朱家遗风的。
第五二零章 焚书坑儒
李来亨的辞职和先帝最小儿子朱慈焕被封凉王
呃,的确是凉王。
毕竟西域这个地方特殊,自古就没有过封王西域的,唯一能与之沾边的也就凉王了,好歹李世民他老祖宗的西凉也到伊吾了。那时候伊吾是哈密,李家就是在那里投降北魏,不过不是李世民那支,所以给朱慈焕一个凉王还是勉强能说得过去。
总之这些事情没人关心。
四民大会都没有任何意外,痛痛快快地同意了,都扔西域去了,那些四民代表还能不痛快呀?
由不用朝廷给土地。
而他们对定王的藩地划分同样也很痛快,女孩陛下这个一奶同胞的弟弟被封到了朔州,原本朔州所辖统统归定王。反正那里也没人,李自成在血洗姜家之后,强行带走了雁门关外所有人口,之后这片土地被多尔衮送给了蒙古人当牧区。在蒙古各部相继归顺,并且按照女皇旨意撤到阴山大青山以北各自划定的牧区后,这一带就直接变无人区了。只有明军入驻大同,宣化等几个主要军镇,但人口却几乎为零,最多也就是道路沿线有些民兵负责的驿站之类,真正的复耕并没开始。
没人喜欢去那里。
李自成的公社都改成皇庄,人家日子过得舒服呢,谁有闲心去那里开荒?就算皇庄人口多了需要向外扩大耕种范围,这时候关中也罢晋中也罢都依然有大量未开垦荒地。
那里又不是江浙。
江浙因为已经没得可开垦,必须另外想办法。
但他们那里有的是。
过去这些土地价值不大,缺乏灌溉很难有什么收成,但随着气候转好和玉米地瓜的推广,这些旱田同样可以养活人口,有的选择谁也不会往更北的地方跑。
而河北各地同样也在土改,完成一个个皇庄化,更不会有移民愿意到宣大去,这片地方给人们留下的记忆太深刻,当年大同可是七八两一石米的,不是被逼无奈,谁喜欢去这些地方居住啊!这种堪称无人区的地方封多少四民大会都不心疼,别说仅仅一个朔州了,就是把大同府全给朱慈炯也无所谓。
然而
他们不知道杨庆正在育种的土豆对这些地方意味着什么。
就这样女皇的三个兄弟,有两个获得封地就藩。
还剩下前任皇帝。
目前的称号应该是朱庶人。
虽然女皇大赦天下,已经把朱慈烺由罪犯变成刑满释放,但依然只是庶民身份,而且也没真正获得什么自由,他暂时还得继续待在监管他的一处小院子里,虽然偶尔可以出去走动一下,但问题是谁敢跟他走动?
事实上人们都快把他忘了。
而他计划中的封地夏威夷还在清理之中
北洋水师的一支舰队已经赶去做最后的清理了,虽然因为各种传染病的折磨,夏威夷各岛死亡率超过百分之八十,但毕竟还有百分十几,这些也是需要武力清场的。好在他们的那些传染病在大明都属于常见病,征服过程中不会出现自己人也被放倒这种尴尬的,总之最多再有两年,朱庶人就可以去当岛主了。给他配上几千士兵和一支小舰队算监管,剩下的土著就是奴隶,用鞭子抽着干活什么时候消耗干净拉倒的,总之朱慈烺在夏威夷就可以快快乐乐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了。
而且大明也有了珍珠港。
话说护国公为了自己大舅哥们也算是煞费苦心了,想尽办法能够让他们的余生在养猪中渡过。
当然,没人管他家的破事。
这时候大明人民都瞪大眼睛,看着他和士绅们的终极决战呢!
湖广会馆。
“尔农贤侄,此事非只是利益之争,亦关乎儒家道统!”
一个北方口音的老者,捋着胡子一脸严肃地对王夫之说道。
“请钟元公教诲!”
王夫之毕恭毕敬地低头说。
这是孙奇逢,北儒宗师。
绝对的大儒。
不过他在清军占领期间,很聪明的做隐士龟缩老家讲学,所以尽管他的学生很多做了大清栋梁,一个个沦为明军刀下鬼,但他本人却躲过了汉奸的清算。当然,也是派往北方负责汉奸清算的官员故意忽略,杨庆既然没有特意点名他,那他们当然要想方设法保护这种北儒的宗室级元老。他在北方儒学的地位几乎相当于南方的刘宗周,说到底大明目前的官仍旧都是儒学出身,不可能真正对这种可以说担负道统传承的人下手。
这是传道者。
什么毁了他们都不能毁的。
王夫之对他也得当尊长对待,实际上后者在儒学中身份比他爹还要尊崇。
“杨庆是儒家否?”
孙奇逢说道。
“不是。”
王夫之很坦诚地回答。
“那么他对待儒家如何?”
孙奇逢说道。
“这个,不能说好,但也不能说敌视,杨庆是武臣,而且本身很难说信奉什么,其实他即便是对目前的道教也不能说一家。他重法制,若以此论之,他更像法家,不过也很难说是法家。”
王夫之说道。
杨庆当然不是儒家,这一点算是尽人皆知,甚至多次公然提倡百家争鸣,不过他对待儒家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表现,对衍圣公也能维持着表面上的礼敬。
后者依然是公爵。
一切待遇依照公爵,享有一万亩的封地,当然,衍圣公也不在乎,人家不缺那点地。
再说杨庆把他的封地划曲阜了。
至于尼山剧盗杨丰
那个实际上大家心里都明白,没有崇祯的默许,杨庆是没胆量那么干的,说白了是崇祯惦记上孔胤植家的财产而已。话说孔胤植又不是什么好东西,李自成还隔着几百里呢,他就已经把大顺天子万万年的牌子摆出来了,崇祯又不是不知道。崇祯南渡肯定不能把个衍圣公留给李自成当牌位摆起来,孔胤植要么学北宋时候衣冠南渡,要么他就得死,毕竟他死了崇祯可以封衢州孔家。说白了孔胤植的死是必然,唯一的意外只是崇祯突然杀伐果决起来,还有就是用了一个心狠手辣的打手直接把人家灭门。
但这个打手本身对孔家应该不会有什么特别感情。
无非就是想抢钱。
南渡之后的杨庆,至少对孔夫子还是经常挂嘴边的,虽然他经常曲解圣贤书,但至少没看出他有针对儒家毁其道统的表现。
他自己手下一大堆儒生呢!
谁敢说顾绛,陈子龙,堵胤锡这些人不是儒生?
“你还没明白他是什么人啊!”
孙奇逢叹息道。
“那么老朽再问一句,他是如何灭李自成的?”
他说道。
王夫之无言以对。
“他用时间,用他远比李自成年轻的优势,他的确没有把握轻松解决这些割据群雄,真打他和李自成之间胜负依然难料,至少李自成要死守关中的地盘,他是无可奈何的。那么他就用自己最大的优势,他比李自成年轻比李自成身体强健,后者必然会死在他前面,只要李自成一死,剩下那些李自成的部下他威逼利诱一下轻松就解决了。李自成也无可奈何,他知道这一点,最后为了李家不在自己死后被内乱吞噬,索性以突袭北都向杨庆示好换取李家的世代荣华富贵。”
孙奇逢说道。
王夫之默然点了点头。
“那么他又是用什么解决多尔衮的?”
孙奇逢说道。
王夫之继续沉默。
“用财力,或者说用他的那个词经济。”
孙奇逢说道。
“他用经济困死多尔衮,把曾经骁勇无敌的八旗,生生饿得为了粮食闹兵变,八旗汉军和朝鲜竞相投降我大明,就像当年辽东咱们的那些卫所兵。他又用宣传玩死了桂王,用土改逼死了靖江王,用皇庄困死了江南士绅,同样也用时间正在慢慢熬死张献忠。他的胜利又指日可待,张献忠已经卧床不起,孙可望和李定国势不能并立,张献忠一死四川各将立刻分崩离析。杨庆是无敌猛将,但看看他这些年所为,你就会发现除非别无选择,他从不喜欢动用武力,他总是会选择武力以外的手段。
那么你以为他会用何种手段毁儒家道统?”
孙奇缝说道。
王夫之依旧沉默不语。
“很简单,教育,用那些遍及每个庄子的小学,据说还要遍及每个县的中学,每个省的大学,用他的义务教育体系。
因为课本是统一的。
他的坤兴学院负责编写各级学校的课本,负责制定考题,负责教师的培训,那些在杨庆教育下,天地理历史科学无一不包的坤兴学院学生们再去教下一代,但他们唯独不会教圣贤之书。据我所知甚至有他培训出来的老师在课堂上公然诋毁孔圣,那么这样的人教出的学生,会继续尊崇儒学吗?
我去北方土改区的小学看过。
没有人教四书五经,没有人教孔孟之道。
可怕啊!
这个人心机之深令人畏惧。
他在灭儒。
但就像他灭那些对手一样,不是以武力,也不是一蹴而就,他用自己年轻的长出,在缓慢,一点点地灭亡儒家。
他等得起。
他就像倒入清水的墨滴般,用逐渐向外的扩散,一步步毁掉儒家,现在我们还可以说儒家依旧是正统,但二十年后,这一代人成长起来就不是了。三十年后儒家就已经被踢到一边了,五十年后儒家恐怕也就只剩下几个老古董了。
他又是胜利者。
他会活着看到儒家的毁灭。
被他毁灭。”
孙奇逢说道。
不得不说这个老家伙真得很警惕,他居然会跑去参观皇庄小学。
实际上杨庆的义务教育体系尽管在很多地方已经建立,但目前来讲仍然不足以引起儒家的警觉,毕竟因为时间问题,绝大多数仍旧只是些小学而已。他的小学是五年制,直到现在除了坤兴学院那些,外面第一批中学生仍旧没诞生,至于小学教的无非初级的识字教材,什么百家姓之类的也都有。然后再就是天地理历史初级的科学知识,但因为皇庄数量限制目前的民间依旧是以私塾外加书院的体系为主。
毕竟皇庄不是处处都有。
而且义务教育也还没真正在皇庄系统完成,话说这个是要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的。
所以教育上两个体系并存。
义务教育体系虽然崛起,但说压倒私塾和书院体系,目前来看还是言之过早,后者同样在发展,因为不差钱甚至还在不断增加,尤其是包括东林在内各大书院,俨然就像一所所大学一般。
但是
私塾和书院体系的基础是什么?
“延续儒家道统的,只有士绅为基础的那些私塾和书院,如果公田法实施,士绅还存在吗?士绅不存在了那些私塾和书院还存在吗?如果全国都变成皇庄,都普及义务教育,所有蒙童都读杨庆的课本,由杨庆培训的教师教育,那么,儒家能存在吗?或者说儒家去哪里存在?公田法毁的不是地主,毁的是儒家千年的传承,毁的是圣贤之道!
这个妖孽是在用公田法,就像他解决割据群雄一样,用非武力的手段灭我们儒家!
他的确不能公然灭儒家。
因为你们都在,包括内阁诸位阁臣,你们都是儒家弟子,不会允许他这样做,他要敢灭儒你们是不会坐视的,整个朝廷,天下所有官,全都不会坐视的。他明白这些,他不会这么做,所以你们这一代人还活着时候他就不会对儒家动手。就像李自成和张献忠活着,他也不会动这两人的地盘一样,可你们能活过他吗?他熬死李自成,即将熬死张献忠,然后他只需要再用五十年时间,把你们这些阻碍他灭儒家的人熬死就行。
他用公田法解决士绅,毁掉私塾和书院存在的基础,用义务教育培养出完全不属于儒家的下一代,用时间毁掉你们这些儒家的中坚,从上到下他彻彻底底完成对儒家的清洗。
五十年后他就会捣毁孔庙烧毁儒家典籍,再来一次焚书坑儒,一百年后再也不会有人记得儒家。”
孙奇逢激动地说。
第五二一章 士绅兴则儒家兴,士绅亡则儒家亡
“钟元公多虑了吧?”
王夫之说道。
他当然明白孙奇逢是受各地士绅所托来游说四民大会的,目前南北儒家三大宗师级人物里面刘宗周已经卧床不起,黄道周不问外事,准确说已经归隐山林
其实老黄名望大损。
毕竟他当初在对杨庆的斗争中临阵脱逃了。
剩下就孙奇逢了。
而且正好孙奇逢和杨庆有仇,因为他家被土改了,尽管汉奸罪没有落到这个大儒的头上,但作为保定著名的世家地主,他的土地是被分了。原本历史上他家的地被八旗圈了,最后在朋友资助下讲学,但这一次多尔衮就靠北方士绅撑着,当然不可能纵容八旗圈这种顶级大儒的地。但没想到连建奴都没做的,光复北方的官军却强行收缴了他田产,然后直接分给那些佃户成立皇庄,这真的很令人失望了。虽然孙奇逢倒不至于要饭,但也算得上是破产,他一把年纪也不想留在家里听那些家人哭穷,所以干脆游历江南,然后迅速被东林书院邀请过去。
现在江南各大书院竞相邀请。
由这种顶级大儒出面,游说四民代表,尤其是王夫之这样事实上公认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