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护国公-第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种爆炸甚至是在他们背后。
一想到自己背后很可能有几十斤火药已经点燃引信,那些原本知道自己后背没有危险而无所顾忌的清军谁还敢心无旁骛地战斗?他们和顺军本来就是势均力敌,现在却变成腹背受敌,虽然爆炸是为了击败敌人,但那是对将领而言,对士兵而言战场上厮杀就是为了保命,那些杀他们的才是他们的敌人。
这种情况下还不跑就是傻子了!
多铎只想到了神战士的威力,但却忘了战场上对一支血战中的军队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后背。
如果后背是一个点燃引信的火药包,那这仗还怎么打?
“我们都不敢用手榴弹了,他们居然还敢用rou弹?”
高一功笑着说。
的确,他们就是因为这个才取消了原本应该很好用的掷弹兵。
密集的西班牙方阵里面,几个随时有可能或者因为点火失误在人群爆炸,或者扔出去被前面士兵帽子挡回来爆炸
这是很正常的。
欧洲掷弹兵带专用帽子就是为了防止这一点。
而且就算扔出去了,也有可能被前面的长矛挂住爆炸,甚至引信制造的问题燃烧过快而提前爆炸,或者投掷失误落在自己前面。这种情况也很正常,混乱的血战中掷弹兵因紧张而失误又不稀罕,欧洲人最后都不得不逼着掷弹兵走出去扔,所有掷弹兵才成为勇敢的代名词,就是因为他们得站在其他士兵前面迎着对面的子弹和霰弹扔手榴弹。
这些都会造成其他士兵的恐慌。
毕竟战场上士兵们最害怕的就是自己后背出现危险。
杨庆内部对于手榴弹是否继续使用也有争议,好处是他的手榴弹质量好而且不用时候藏着专门的隔箱,另外引信也藏在盖子里,车营中就算扔不远有偏厢车保护也伤不着自己,但即便这样现在士兵们也越来越不喜欢携带。
手榴弹尚且如此,何况是背着几十斤火药的rou弹?
“都督,高得捷问还不出击?”
他身旁军官说道。
他们这里有高一功派来联络的信号兵,可以用旗语传递消息。
“出击,剩下归他们了!”
高一功说道。
而就在同时,多铎也发出了骑兵出击的命令,倒不是说为了取得战斗胜利,他的失败已经是必然,但必须阻挡明顺联军的追击,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接下来需要做的是尽快后撤固守等待多尔衮的增援,避免明顺联军向河北反攻。就在高一功的命令通过旗语发出时候,列阵的八旗满洲精锐骑兵同样开始向前,这支骑兵的总兵力依然接近两万,漫长的骑兵战线迅速开始推移,包括那些蒙古骑兵同样从侧翼加入战斗,几乎超过三倍的兵力直冲高得捷的明军骑兵。
“骑二旅对蒙古骑兵,骑三旅冲建奴步兵,骑一旅跟我冲建奴骑兵!”
高得捷举起长矛说道。
他左翼骑兵立刻斜冲溃逃的清军步兵,他右翼骑兵迎战从侧翼进攻的蒙古骑兵,而伴随他的战马向前,三千具装骑兵全部催动战马,全身铠甲的重骑兵端起他们的丈八长矛。三个冲锋的波次同时向前,控制着战马速度整齐迈步,就像三道钢铁的墙壁般撞向汹涌而来的清军骑兵,然后逐渐开始加速,三千匹精选的河曲马踏出雷鸣般的蹄声,在空旷的平原上越来越快
多铎默默看着两支相对冲锋的骑兵。
三千具装骑兵啊!
这一刻他的手甚至微微颤抖。
倒不是说害怕,而且他同样被这样的气势所震撼,中古时代最强悍的力量啊!虎纹具装,玄甲军,铁浮屠,无数显赫的名字,在经历了火器时代的断代后,再一次出现在了东方的战场上。
此刻所有人也都在看着这三道骑兵线列
下一刻,撞击开始。
密集的丈八长矛线列瞬间刺穿八旗满洲精锐们的身体,长矛的长度劣势和松散队形,让清军在骑墙冲锋的长矛面前毫无抵抗之力,几乎在撞击瞬间数百清军身体就被贯穿。紧接着明军具装骑兵连人带马超过半吨的重量,以超过百里的相对速度和清军那些无甲的战马撞在一起,矮小的蒙古马在全身重铠的河曲马撞击中瞬间被撞翻紧接着被践踏而过。然后明军具装骑兵纷纷抛弃折断的长矛,拔出一支支铁锏砸向前方的敌人,并且迅速分成一个个小队逐渐结成小的菱阵冲向清军骑兵的纵深。
而在他们身后,紧接着第二波次的骑墙赶到。
正因为第一波次分散而茫然的后面清军骑兵,瞬间就被第二波次的骑墙撞翻,然后第二波次同样分散成多个菱阵开始冲清军骑兵的纵深,被他们让出的清军骑兵,转眼间遭遇了第三波次。而第三波次没有分散,因为他们撞穿了清军骑兵阵型,他们踏过遍地清军死尸继续向前,并且拉开距离后全部转向,再一次排列成骑墙撞了回来,而此时那些菱阵同样在混乱的清军中势如破竹
骑兵混战很简单。
谁的防护高,谁的冲击力强,谁就占据绝对优势。
清军的蒙古马的确耐力强,但跟全身重铠的河曲马对撞,无异于吉娃娃撞金毛,结成菱阵的小队明军具装骑兵都不用打,只需要保持住阵型在战场上横冲直撞就行。更何况这些士兵全都百战精锐,手中铁锏砸清军的布面甲很轻松,一锏下去最轻也是筋断骨折,而清军的攻击却需要面对他们那些连脸都罩住的板甲。虽然比不上欧洲全身板甲,但明军具装骑兵的铠甲也绝大多数都是大块表面渗碳的铁板,实际上胸甲就是以前明军那些劣质鸟铳子弹都打不穿,抛光后的表面一刀砍上最多也就是划痕。
三千具装骑兵的冲击转眼间就这样冲垮了清军骑兵的阵型。
多铎阴沉着脸一把折断了马鞭。
但就在这时候,突然间一声刺耳的呼啸掠过,紧接着他不远处一枚实心弹在他的亲兵中贯穿,瞬间打出一片血肉飞溅。
他下意识地转回头。
在他身后不到半里外的黄河大堤上一门门劈山炮正在架设,而在这些大炮的两旁,是源源不断踏上河堤的明军和顺军
第一九一章 我可以拍着自己的黑心讲……
南京。
“忠勇侯,您的奇思妙想真是不断啊!”
宋应星站在一座砖塔前,看着塔顶一名忙碌的士兵,饶有兴趣地说道。
那塔顶竖着好几根柱子,柱子上有横木,横木上还有大量附属的零碎东西,这些东西用一根根绳索连接着下面,那士兵正在操作那些绳索,使横木和横木上的那些东西不断变换着位置
旗语信号。
或者说托架式信号装置。
也叫法国高塔。
简单地说就是利用旗语,采取中转站接力的方式,向远方发送信息同时也接收信息,在十五里外江北还有一座同样的高塔,那里一名士兵正在用望远镜看着这里,然后旁边另一名士兵在重复。未来这样的高塔将继续向北建设,一直建设到郑州,还有一条支线将分向徐州,并从徐州分向沂州和东平,而且同时还将向东建设一条从南京到杭州的,向西建一条从南京到武昌的,向南建一条直达韶关前线的。
不要小看这种简陋的装置。
它可以让拿破仑在巴黎当天就知道普鲁士军队攻破一千多里外慕尼黑的消息,紧接着下达命令组织起反击重新夺回,这种简陋的信息传递装置使用了半个世纪,直到有线电报发明才把它淘汰。
当然,它也有很大的局限。
比如说雨雾天肯定不行,必须改为骑马传送到下一站,而晚上只能用灯光信号,所以也只能发一些简单的信息,还有转发站的士兵容易被收买故意发送错误内容
基督山伯爵就那么干过。
他收买转发站发假信息最后坑得仇人倾家荡产。
但这并不能改变它的价值,它让大明的信息传递获得质的改变,建成后杨庆不需要再用三四天才能知道郑州前线发生了什么,他在当天就能知道。而浙东沿海发生了什么,他甚至最快不用半个小时就知道,既然他暂时还没有能力建有线电报么就用这个先凑合着吧!
而且不只是发送军事情报。
实际上各地锦衣卫分支机构都可以使用它,发送任何需要发送的紧急情报,保密性非常高,因为这东西发的根本不是汉字,而是直接用字母发送内容,但不是英单词而是汉语拼音,这个世界上除了那些信号员不会有任何人破译其内容。
另外还有一点。
依靠这种快速而且廉价的信息传递手段,杨庆就可以办报纸了,他可以说掌握了唯一的新闻发布权,他可以在南京办一份类似某报一样的权威性报纸,通过这种发报机传来的内容发布各地的新闻。除了他谁都不可能最短时间內知道这些事情,也就是说他的报纸发布的就是最信实无疑的消息,那么这份报纸未来将变成所有人讨论国事的依据。
而且还可以在其他城市办,同样通过这套系统传递内容。
这样舆论权就到手了。
江南百姓的识字率还是很高的。
事实上欧洲各国原本历史上在出现这种东西后,基本上能传递的东西都用它传递
他们建了好几千座。
整个欧洲遍地都是,甚至还有直到现代依然保存下来的。
“我的奇思妙想多了。
这算什么,我还在研究如何用一根铜线,把千里之外发生的事情瞬间传过来呢!只是需要一些特殊东西暂时实现不了。
你们看。
技术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而你们那些圣贤书却根本解决不了。
话说我就很好奇,你们儒家是如何走到今天这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鄙视其他一切行业的?真以为圣贤书无所不能了?工匠能做的你们做不到,原本还有个君子六艺,现在儒生估计一千个里面没一个能拉开弓的,至于种地更是笑话,你们读了那么多诗书,哪一本教过你们治种子?
既然你们自己很多事情都比不上别人,那为何非要拦着不让别人干只有他们才能干的事情呢?”
杨庆说道。
“呃,忠勇侯,我可没反对您!”
宋应星略显尴尬地说。
杨庆发牢骚是因为他提出的科举改革遭到内阁臣强烈抵制,甚至一致威胁他要敢科举分科,这些臣就带着各地地方官总辞职。
很显然他的险恶用心谁都清楚。
现在的科举制,确保了臣对官场的彻底控制,杨庆的确可以改革可以控制朝廷的权力,但他是在臣还能捏着鼻子忍受的情况下,本质上新政顺利推行,是臣在外部压力逼迫下默认甚至配合的结果。如果他继续得寸进尺,臣们忍无可忍会和各地官员联合起来,把南京变成一座政令不出城门的孤城,他们很容易做到这一点,地方官员都和他们一伙,杨庆不可能把所有地方官抓进狼穴,那会使整个国家瘫痪。而科举制延续就代表着以后这种格局延续,因为官员的选拔权终究在臣手中,毕竟无论杨庆怎么折腾,都改变不了官员得从士子们中间挑选这一点,他无论怎么改都逃不出官的牢笼。
但如果按照他的科举计划改革就不一样了。
原本一个来源变了多个。
这一个来源臣们可以确保掌控。
但多个来源就不是臣们能够掌控的了,按照杨庆的计划,新的科举将改为科,农科,财科,工科,医科,兵科一共六科,每科都有各自不同侧重点的考题和举人考取渠道,而且不再有户籍限制。除了兵科考出来只能入军队外其他五科考出来都进官场,都是进士,科就是过去的科举了,但科和其他四科进士一样当佐贰官起,并且一样根据当佐贰官期间表现铨选。
这就很丧心病狂了!
以工科为例,那些八股书生哪个能考过匠户子弟?废除户籍限制后工匠子弟又不是全不识字,人家也不是说都天生愚钝,泰州学派创立者王艮还是煮盐的灶户呢,那些八股士子哪个敢说学问上压倒这个灶户子弟?
不靠八股怎么赢?
但最终结果呢?
八股进士和工科进士一个。
一样当官,一样升迁,哪怕吏部可以搞潜规则,但当地方官场充斥这一类杂科佐贰官后,臣也就无法控制地方官场了。
想架空杨庆?
那好办啊!
锦衣卫去下诏狱,随便找个杂科佐贰官代理,当全国官场充斥这一类佐贰官后,哪怕杨庆就是想来一场彻底的清洗,官们也没能力抗衡,地方上他有皇庄民兵,官场上他有这些杂科进士,他就建立起一个完全撇开官的政权体系了。
他这是在跟官玩釜底抽薪。
那些官又不傻。
他们怎么可能会答应?
答应了就是自掘坟墓啊!
“宋公,凭良心说,我这是不是为天下所有读书人着想?哪怕以您的才华,一辈子也没考上进士,但如果让您考工科呢?进士对您来说完全就是唾手可得!青主兄,您一辈子连个举人都没考上,但要让您考医科,进士是不是唾手可得?我可以拍着良心讲全是为了天下读书人,这天下读书人有多少,识字的都是读书人,真正从八股一条路走出来的不就每三年那几个?为何不给读书人多一条路?”
杨庆愤愤不平地说。
宋应星尴尬地笑着,倒是一旁傅青主笑得颇为赞同。
傅青主是山西人。
他是李自成攻下山西后,逃难到南方投奔他老师袁继咸的,袁继咸的总督湖广江西军务一职撤销后,调回来担任工部尚书,杨庆才知道傅青主居然在他身边。于是他打着坤兴公主爱护百姓的旗号,在南京正式设立慈幼局,并且在各地全都设立隶属于慈幼局的慈幼院,资金由公主出,既然有傅青主这样的人才,当然要让他当这个局长。
另外还得利用慈幼局集中培养各地的接生婆。
这一点非常重要。
这个时代新生儿死亡率太高,必须以更科学的手段,对那些接生婆集中培养,甚至由慈幼院专门负责管理这件事,而号称明末清初一代医圣的傅青主无疑也是最合适的。
虽然他们都知道杨庆其实是别有用心,但杨庆的确说出了这些精通杂学的读书人心声。
要知道哪怕宋应星也一辈子没考上进士,哪怕傅青主四十多了也只是个廪膳生员,哪怕顾炎武也只是个监生,还是买的监生,他们的才华绝对算得上此时顶级人才,甚至还都是世家子,傅青主也是官宦人家。但即便这样他们也依然走不通八股这条路啊,那么如果给他们一条八股以外的科举之路呢?让他们考工科医科农科别说进士,三甲都唾手可得,那么那些臣们就成了他们的拦路石,忠勇侯反而成了他们的希望。
就在这一片诡异的沉寂中,一名军官策马而至,将一份公呈交总长。
“哈,终于有好消息了!”
杨庆看着手中公一脸欣慰地说。
“诸位,河南大捷,骑兵军和第一军于铜瓦厢大败建奴,斩首一万,俘敌八千,河南是咱们的了!”
他紧接着举起公说道。
第一九二章 三国杀
铜瓦厢大捷的消息,迅速让南京城一片欢腾
快三十年了!
从最初的抚顺之战开始,在这近三十年时间里,明军对清军终于取得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捷,尽管战场是在中原腹地,但这终究代表着在交战了近三十年后,明军终于迎来了至关重要的转折
而且还是完胜。
虽然前线谎报战绩很平常,但俘敌八千代表着这一次没有水分。
俘虏是肯定没法造假的。
因为没有实行强制剃发易服,所以除了编入八旗的降军和神军,北方只有极少数不要脸的汉奸主动剃发易服表示对大清的拥护,民间是很难找到同样的鼠尾巴可冒充,只能是战场上抓获的真正八旗。而这一次除了两千蒙古俘虏,剩下全都是真正的八旗军,哪怕绝大多数仍然是汉军朝鲜和神军,但里面仍旧有一千多是真正的八旗满洲。
这个战果是没有水分的。
事实上也的确真没有,杨庆一向不喜欢部下在这一点上弄虚作假,而且前线的高得捷和方国安也没必要弄虚作假。
这个战果已经足够辉煌,何必再冒着挨处罚的危险造假?
而明军伤亡不足两千。
这个数字也没造假,实际上战死六百伤一千三,其中包括四百重伤和残疾,肯定要退出军队的,具装骑兵在这一点上是必然。当然,高一功伤亡一万多,这个就没必要关心了,那也不是明军伤亡,明军报告的只是骑兵军和后来增援的方国安部两个步兵旅的伤亡。
后者在袁宗第攻破沁阳,事实上已经从西线摧毁清军侧翼后,立刻乘船从黄河顺流而下增援铜瓦厢。
他们的到达结束了战斗。
知道后背没有挡住袁宗第背刺的多铎不得不全线撤退,然后就是明顺联军对清军的追杀,不过多铎最终还是在那些地方士绅的配合下,向北撤到了开州,西线清军撤到卫辉,事实上在卫辉,开州,濮州直到东昌再转向济南这条线形成防线,以准备抵挡明军的进攻。当然,明军没有继续向前,顺军也止步沁阳,所以多铎在后撤大名府后暂时稳定了南部防线,清军无力再次南下,明军和顺军获得了稳定的黄河航道,高一功带着满载近百万石粮食的船队在深秋的寒风中到达洛阳。
至于接下来,无论杨庆还是李自成都没兴趣继续向北进攻了。
运河即将封冻。
剩下无论颍河涡河还是黄河也都将被冰层覆盖,甚至就连淮河都将在这个小冰河期巅峰的年代,被可以通行马匹的坚冰覆盖。
没有后勤的杨庆无法继续进攻。
事实上他正在向北方抢运最后一批物资,以保证前线各军在这个漫长冬天用于防守,为了确保在冬天能够提供一定的运输能力,他正在大量制造四轮马车。同时还在修缮从南京到凤阳,然后从凤阳到郑州的道路,另外也在修缮海州港和从海州到徐州及沂州的道路,未来还得开拓一条海运补给线,但向黄河以北的后勤供应他暂时还做不到。
事实上这场大战胜利是明顺联合作战的结果,单明军自己能守住黄河就不错了。
实际参战的就三万多明军。
但顺军投入了整整十万,这还不算向泽潞进攻的,刘宗敏和刘芳亮两路使得泽潞的四万清军不但无力南下参战,而且还逼迫多尔衮把两万原本要南下的清军转向他们那里,否则刘芳亮就打到潞安出击多铎的战线后背了。
真正打赢这场决战的主力是顺军。
明军充其量只是个配角,只不过对外宣传肯定不能宣传这一点,于是就变成了明军两万大破清军八万,而且只损失不足两千。
但实际上呢?
是顺军五万加明军两万,以死伤近一万五千的代价,才最终取得了这场胜利,如果把整个黄河之战综合起来是顺军十万加明军三万,以死伤超过三万的代价,击败了十三万清军并斩俘四万。清军损失虽然多一些,但只是因为杂牌太多,尤其是仓促武装起来的那些八旗神军,他们的真正战斗力其实还不如以前的明军杂牌呢!
这才是真正的结果。
但没有顺军的话,就三万明军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打赢,最多也就是守住郑州。
但李自成肯定没兴趣继续进攻。
他配合杨庆作战的目的只在于黄河上运来的这批粮食。
这是他的救命粮。
现在粮食到手,他还管个屁!
一百万石粮食加上他之前在关中的储备,还有他清洗晋商所得,还有关中等地民间的存粮,基本上就够他的军队和百姓熬过这个冬天了,毕竟关中和山西多少也有些自产,而且手中的大量金银还可以让他从周围蒙古部落换些牲畜。总之他的这个冬天只要不打仗,维持着还是足够,开春之后航运恢复,他还可以继续向杨庆采购粮食,然后一直坚持到明年地瓜收获的季节。说到底他治下这时候也没多少人口,哪怕崇祯二年这两省还没进入毁灭性旱灾前,总共也就是不超过两千万人口,更别说经历了近二十年饥荒和战争摧残,估计剩下能有一半顶天了。
而且他的地盘也不完全囊括这两省。
都只是部分。
杨庆的估计是他的属地人口应该在六七百万,不过军队数量多,所以李自成的军队也在重新改编,按照全民皆兵的方式将战斗力差的改为府兵屯田。他倒是很喜欢唐朝的称呼,实际上也就是杨庆玩的民兵化,只不过杨庆是部分,而他是全面的,所有他统治下的都民兵化。
然后将正规军裁减到二十万以下。
接下来李自成没有太大压力。
他需要的只是防御太行山和秦岭各关口而已,就连向南和张献忠的战争都暂停
毕竟张献忠投入杨庆怀抱。
而他短期內还需要杨庆继续提供粮食,既然这样就给个面子,至于北方多尔衮肯定没能力向西,杨庆也没兴趣管他,说起来李自成虽然退出中原争霸,但却立刻把自己的置身于一种超然境界,他可以安安心心经营自己的小确幸。
至于多尔衮
他在移民。
他在趁着冬天到来前,把北方老家的人口尽量向着关内迁移,然后瓜分北京周围那些被李自成清洗过的土地,虽然这些土地寒冷,但再冷也比辽东强啊!这些在杨庆看来完全可以放弃的土地,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