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南国江山-第1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于是某些势力以为看到了机会,准备出兵来攻。
正文 第三百九十二章刘崇景的冒险
武义元年七月,楚王马殷见吴国因全军调换驻地而出现了一定混乱的时机,以大将王环领兵两万攻打萍乡县。
萍乡乃是袁州下设的一个县,与湖南的领地交界,乃是吴国与楚国对峙的最前沿。
去年象牙潭之战后,大获全胜的吴军趁胜大举进攻,在短时间内就席卷了除虔州之外的整个江西之地,各方势力纷纷弃城而逃,不敢抵挡。
萍乡就是在那时候落入吴国手中的,并且作为最前线,在平时都有一千禁军和三千厢军驻守。
然而这一次的吴国各军调换的过程中,虽说刘信统领的右镇国军已经抵达了江西,不过派驻萍乡的一千禁军此时却尚未到位。
这样一来,此时的萍乡城中就只有三千战力不怎么强大的厢军驻守,面对兵力是他们十倍的楚军进攻,顿时就陷入巨大的危急之中。
消息传开之后,驻守袁州的禁军将领都指挥使李德诚当即就开始为救援萍乡做准备。
不过如今随着吴国的建立,各项制度都开始走向正轨,各地将领也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随意出兵与敌军交战了。
虽然按照杨渥制定的规定,在战时,如果情况紧急,当地驻军可以在没有得到上级允许的情况下便出兵与敌军交战。
不过在战后却需要汇报当时出兵的理由和经过等,并且会受到详细的审查,以免出现有将领无故擅自动用军队的情况。
若是一般的将领,在此时肯定就会按照这条规定先出兵增援萍乡,解除当地的危急之后再向右镇国军都督刘信汇报;然而李德诚这人却是为人有些刻板,到了此时也不知变通,坚持要先派人去洪州向刘信汇报并得到允许之后才能出兵。
当然,李德诚虽然刻板,却并非不知轻重的人,他一方面派人去洪州汇报,另一方面也在积极做着准备,只等刘信那边允许之后便可以立即出兵。
同时按照他的估计,萍乡的局势虽然紧急,但只要当地守军应对得当,坚守十天时间应该没有问题。
而十天时间,足够他在得到洪州那边的允许后出兵抵达萍乡了。
然而让李德诚意想不到的是,当他还在袁州城中等待洪州那边的消息时,另外一位禁军将领却是已经离开他的驻地开始救援萍乡了。
永兴县外,年纪轻轻就已经是指挥使,并且统领三千禁军的刘崇景,脸上带着轻松的笑意对他的好友、同样已经是指挥使的陶敬昭说道:“陶兄何必担忧?小弟此次出兵,虽说是没有得到允许的,但只要能够打胜仗,能够迅速解除萍乡之围,想必大王也不会怪罪,反而会下令嘉奖吧!”
刘崇景乃是刚刚被册封为宋国公的刘威的长子,而陶敬昭则是刚刚被册封为郑国公的陶雅的长子。
陶雅和刘威二人,因为有相似的背。景和相似的经历,不仅当初同时被加封为巡抚,后来的几次调动同样是差不多的,就连最后得到的封爵都差不多,这么多的相似之处,使得吴国众人往往将二人联系在一起。
而刘威和陶雅二人也的确关系亲近,在很多时候都是同进同退,这就使得他们的下一代刘崇景和陶敬昭二人也保持了极好的关系。
不过与陶敬昭不同的是,刘崇景对于自家父亲如今只获得了只能传承到侯爵后才转为世袭罔替爵位而感到不满意,心中总是想着将他父亲的爵位变成像李神福的魏国公那样的世袭罔替的爵位。
他知道到了如今,他的父亲基本上已经没有了继续领兵打仗的可能,所以要想实现自己的梦想,那就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建立战功。
当他建立的功劳足够多时,即便杨渥就像某些传言中说的那样,对他的父亲极为忌惮,但那时候也不得不将他的爵位提升到能够世袭罔替的国公。
然而,按照刘信的部属,刘崇景的驻地永兴县,隶属于吉州,应该是用来防备吉州这边可能遇到的敌人,尤其是虔州卢光稠那边可能出现的变乱。
所以这次萍乡遭到楚军进攻,按理来说刘崇景是不能在没有得到上级允许的情况下擅自离开自己的驻地去增援邻州的萍乡的;袁州那边的军务就应该由袁州那边的驻军来完成。
不过,即便是杨渥规定的那条可以先行动后汇报的特例中,也没有提到刘崇景的如今的做法是否是属于“有足够理由”。
也就是说,立功心切的刘崇景此时打了一个擦边球。
陶敬昭对他的做法自然感到担忧,觉得他这么做即便是获胜也未必有功,反而可能让杨渥感到反感;而一旦他战败,那就一定是有过错。
这般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何苦去做呢?
此外,在陶敬昭的心中一直还有个从来没有告诉过他人的隐忧。
当初坊间关于他父亲陶雅和刘崇景的父亲刘威二人的一些传言,在陶敬昭看来未必就是空穴来风。
当初杨渥将两人一个调为淮北巡抚,一个调为涟水巡抚,或许还真有可能是在用明升暗降的手段在剥夺二人手中的权利。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刘崇景越是这么积极的想要建功立业,反而越是会让杨渥感到忌惮;反而不如像他一样,按部就班的做好自己的事情,既不落后于人,同样也不轻易出头。
如此既能让杨渥放心,同时又不至于堕了他父亲的威名。
陶敬昭将自己的想法一点一点的告诉刘崇景,苦口婆心的劝说着让他不要出兵;当然,他心中的那份隐忧却是只能深藏在心中,不会告诉任何人的。
可惜他的一片好心最终得到的却是一阵不阴不阳的讥讽,刘崇景冷笑说道:“陶兄何必再劝?还是说,陶兄担心在下建立功绩,将来爵位和职务都超过你?”
“对了,在下都差点忘了,当初你们九个人可是被大王选进新军里面大力培养过的,乃是大王的亲信!怪不得陶兄不急着立功,原来是有大王在身后支持啊!”
当一个人走入某个极端时,他看任何事情都会看出问题来,此时的刘崇景无疑就是这种情况。
陶敬昭被他的话气得半晌说不出话,最终只能叹息而去。
“希望刘兄能够一举建功,实现击溃楚军吧!”
……
拒绝了陶敬昭的劝说后,刘崇景当即统领麾下三千禁军出发,目标直至被楚军围困的萍乡。
刘崇景的成名之战,乃是两年前随秦裴攻取洪州时的那场夜袭。
当时秦裴命他负责在夜间领兵依然刘楚的军队,不想刘楚也在那天晚上派人来袭扰吴军,结果双方在夜间发生了一场混战。
混战之后,刘崇景十分大胆的冒充为洪州军队,甚至跟在敌军的身后顺利混入敌营,并且在敌营中大肆制造混乱,为秦裴一举攻破敌营创造了机会。
那次优异的表现,使得刘崇景名声大震,在年轻一辈将领中的威望大增,俨然是年轻将领中的领军人物。
这一次出兵萍乡,他麾下的吴军只有三千人,即便是加上萍乡城中的三千厢军,也不过是六千人,而楚军却有两万!
虽然刘崇景相信楚军的战力肯定比不上吴军的禁军,不过敌军毕竟兵力远远超过吴军,所以要用正常的办法,想要一举击败楚军是没有可能的。
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个办法,第一个是趁着敌军不备,迅速突入城中,与城内守军汇合,然后坚守等待后续的援军到来。
这种办法相对稳妥,而且因为他们不是从袁州过去的,而是从吉州这边增援的,所以能敌军的对这个方向的戒备应该相对较少,最终与城中守军汇合的可能性还是很高的。
不过这样一来他们就会被楚军围困在萍乡城中,即便后续援军抵达,并且击退了楚军,但刘崇景本人的功劳就不会很大。
以他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怎么可能甘心选择这种办法呢?那还不如像陶敬昭说的那样不出兵。
所以刘崇景准备实行的是第二套方案:冒险突袭敌军,以寻求一举击溃全部敌军的可能!
以三千吴军,想要一举击溃两万楚军,这么疯狂的计划如果真的成功了,那么刘崇景想不成名都很难。
而且若是真的能立下这么大的功绩,想必他之前擅自出兵的罪行也就无关紧要了吧?
“要么不做,要么就做得最好!”刘崇景暗自为自己打气。
正文 第三百九十三章兵败与连锁反应
如果说吴军之中,最有名的智将乃是李神福的话,那么楚军之中最有名的智将就应该是王环。
或许在整个天下的众多武将之中,王环根本算不上什么名将,比起吴国的李神福、周本、王茂章等将领来,名气要差了很多,但他在楚军之中却是一位足智多谋的将领,他取得的战绩同样非常耀眼。
这一次马殷让他负责领兵,便是希望他能不负众望,趁着这次吴军轮换引发的混乱,获取一次胜利,以报去年高安之战的失利之仇。
若是能够趁机再夺取几座城池,那就是更好的事情。
王环生性谨慎,他率军到了萍乡之后,并没有立即发动进攻,而是多方派出斥候打探消息。
不仅是通往袁州的道路上布置了斥候,其他方向,甚至是楚军身后的方向都没有放过侦查。
此外,王环还迅速派兵扼守周边要道,在许多险要之地都派兵驻守,以防止敌军援兵的突袭。
等到这些准备做好后,王环才不紧不慢的开始攻城。
萍乡只是一个小县城,城中虽然只有三千厢军驻守,但因为县城较小的缘故,三千人也足够守住所有城墙了。
唯一的缺陷就是城墙的高度不够,楚军可以修建大型的攻城器械,然后居高临下对吴军发起进攻。
当然,这种大型器械的修建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李德诚的判断是没有问题的,楚军想要在短时间内攻破城池的确难以做到。
不过王环显然不是一般的人,他并没有按部就班的发起攻城战,而是将大军分成多个部分轮流攻城,已达到让守军疲于奔命,最终筋疲力尽而无力抵挡的目的。
这种车轮战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不过王环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的车轮战安排得非常紧凑,在两次攻城部队的衔接上做得非常精准,往往上一轮攻城刚刚结束,下一轮攻城就已经开始了,不给守军任何休整的机会。
这样一来,虽然守军将领同样将部队进行轮换,以保证士兵得到休整,不过守军将领的能力显然比不上王环,在轮换的过程中经常出现漏洞,差点就让楚军攻破了城池。
虽然守军将士在援军即将赶到的激励之下奋起抵抗,但仅仅三天时间守军便已经被打得疲惫不堪了了。
这些吴军守军毕竟只是没经过多少训练的厢军,而且基本都是从当初袁州刺史彭彦章的降兵中挑选出来的士兵,而不是骁勇善战的禁军将士,所以在王环的这种战法下,很快就有些坚持不下去。
这天,王环正在指挥大军进行攻城,突然间,却有斥候前来汇报。
“启禀将军,我军在东南方向十里的萍南寨附近发现有敌军斥候活动的迹象,不过我们没有与之交手,所以目前还不知道敌军斥候的来源以及他们的目的!”
“东南方向?为何是东南方向?”王环听了之后当即皱起了眉头。
若是一般人,即便听说东南方向出现敌军斥候的踪迹,一般也不会引起足够的注意。
这是因为萍乡位于袁州的西南方向,按理说敌军即便会派出援兵,那也应该是从东北方向的袁州而来才对,而不应该是来自东南方向的吉州那边。
所以一般人在吉州方向即便发现了敌军斥候,只怕也会觉得那是敌军斥候迷路了或者出现了别的原因才到那里去的,从而忽视了这个消息。
不过王环显然不会忽视这条消息。
在经过进一步的分析之后,他觉得,应该有一支敌军从吉州方向向他们这边潜伏过来了,敌军之所以从吉州出兵救援,而不是从袁州出兵,应该是为了达到突袭效果,所以故意舍近求远。
“吉州的军队,却极速赶到这里来,这是想要突袭本将啊,不过这也要看看本将答应不答应!”王环不由得冷笑起来。
……
王环仅仅凭借吴军斥候的活动就判断出敌军可能对他们发起突袭,这显然是他谨慎的性格和优异的智谋在起作用,不过作为他的对手的刘崇景可就遭殃了。
刘崇景一心想要建立功劳,所以在率军成功潜伏到萍乡后,却是没有立即突破敌军围困入城与守军汇合,而是选择了继续留在这里等待突袭敌军的机会。
他的野心极大,不仅想要一举解除萍乡之围,更是想要一举击败两万楚军,建立像周本象牙潭大捷那样的不世之功,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冒险潜伏,并且等待时机。
若是他一到达萍乡便开始全力突击,以吴军禁军的骁勇,再加上王环在猝不及防之下没有来得及作出部署,只怕真的只能看着他突入城中去与守军汇合。
但刘崇景这么一停下来等待时机,并且向楚军派出斥候以打探消息寻找机会,最终反而给了楚军发现他们并且做好准备可能。
于是王环当即做出布置,他一面派兵继续攻城,以迷惑吴军的斥候;一面又暗中设下伏兵,等待吴军来攻。
刘崇景既然想要独自建立大功,自然不能等待太久,不然若是等到李德诚的袁州守军抵达,楚军见破城机会已经失去,只怕就会撤兵而去,到时候他这次出兵就徒劳无功了。
所以在焦虑不安的等待了两天多后,当楚军因为做出调整而出现了一些混乱时,刘崇景当机立断,决定率军突击,结果不出意外的一头撞进了敌军的包围之中,损失非常惨重。
好在刘崇景也并非完全是无能之将,在危机时候他见机不妙,当机立断选择突围。
而王环虽然成功伏击了刘崇景,不过他的包围圈此时尚未完全成型,所以让吴军最终成功逃出了包围。
不过吴军所付出的代价却是损失了一千三百多人,另外还有五百多人被楚军俘虏,而且逃出去的吴军还有不少士兵与主力失散。
最终当刘崇景收拾残兵时,却只有八百多人跟在身边,而且其中很多人都带着伤势。
望着周围的残兵,刘崇景不禁欲哭无泪,他本来以为自己能够获得一次像象牙潭之战那样的大胜,但事实却是如此残酷!
更重要的是,他还是在没有得到上级允许的情况下私自出兵的,若是他能够取胜那也就罢了,如今惨败而归,他不能想象回去之后会受到何等待遇。
是罢官免职?还是被押送金陵问罪?亦或者杨渥看在他父亲刘威的面子上赦免他的罪行?
有些失魂落魄的刘崇景一边后悔着自己这次为什么要不听劝告出兵,一边又感叹着上天不公,时运不济。
在这种感伤之下,刘崇景浑浑噩噩的带着八百残兵开始返回他的驻地永兴。
然而他没想到的是,王环在俘虏了五百多吴军将士之后,当即下令将这些俘虏押送到萍乡城下去,在守军面前游行示众;并且派人告诉守军,他们的援兵已经被击败了,萍乡已经成了一座孤城,让他们赶紧投降!
城中的那些守军,本来就是从以前的袁州军队中选出来的,对吴国的忠心自然不足;其领兵将领也是一个在象牙潭之战后主动投降的袁州将领,同样不是吴国的旧将。
当他们见到几百名禁军俘虏被带到城下时,顿时便以为他们的援军真的被击败了,萍乡已经没了援军。
结果,七月中旬,当李德诚率领援军从袁州出兵时,萍乡这边的守军却已经向楚军投降了!
更为可怕的是,此时的李德诚还不知道萍乡守军已经投降的消息,还在按照原定的救援计划迅速向萍乡进发,结果还在行军途中的吴军,在距离萍乡十五里的地方遭到楚军伏击,损失三千多人才得以逃脱!
李德诚当即率领残兵退守袁州,士气大振的楚军得胜不饶人,又趁机进围袁州,并且做出一副准备攻城的架势。
如此惨重的损失,可以说给刚刚立国不久的吴国以当头棒喝!
而此时的刘崇景,却早就在兵败之后便逃回永兴去了。
消息传到洪州后,刘信不敢怠慢。
袁州不比萍乡,这可是一座州城。
若是萍乡失陷了,那不过是一座小小县城,算不了什么,以后再夺回来就是了。
但若是袁州失陷,那事情就大了,那可是吴国乃至之前的淮南很多年都没有过的州城失陷的事情,将会造成的震动可不是一个萍乡县城能比。
所以刘信当即从洪州亲自领兵救援袁州。
至于刘崇景,关于他私自出兵的消息在多日之前就已经由陶敬昭汇报到刘信这里了。
刘崇景可不是一般人,而是宋国公刘威的长子,所以当初刘信得知刘崇景私自出兵的消息后也是非常为难,最后决定静等消息,等这一战的结果出来之后再做处置。
没想到最终等到的却是这么个结果。
以刘崇景特殊的身份,再加上他以临机应变为理由进行申辩,刘信不敢随意处置他,只好派人飞速将刘崇景私自出兵以至于兵败的消息传回金陵,准备由杨渥亲自决断这件事情。
正文 第三百九十四章处置
金陵城中,武英殿内。
“荒谬!袁州又不是没有驻军,需要他刘崇景从吉州去救援?还说什么临机应变,简直是荒谬!”
武英殿乃是专门用来商议军机大事的地方,一般只有得到了杨渥授权的高层人物才有资格进入这里。
不过此时的殿中却充满着杨渥愤怒的声音,那怒火,使得外面守卫的侍卫都感到心惊胆战,不知道杨渥为何会发这么大的火气。
杨渥当初虽然规定在情况紧急的时候可以不需要请示就可以出兵,但如今的吴军各自都有自己的驻防之地,各有各的任务。
萍乡遭到进攻,就应该由袁州的守军去解围;吉州出了问题就应该由吉州去解决。
若是袁州出了问题,吉州的驻军却私自出兵去解救,这不是乱了套吗?以后大家都像刘崇景这般越界出兵,这样抢功劳,最后整个军队也就一团糟了,所谓军令,所谓制度,还要不要遵守了?
更重要的是,若是刘崇景真的有那个本事打胜仗,一举击败楚军,解除了萍乡之围也就罢了,杨渥看在最终结果的份上也就捏着鼻子认了,最多派人去警告他一下,让他有以后不能再这般胡作非为。
但他非但没能击败楚军,更是因为他的战败,导致了后续的一连串失利,可以说刘崇景这种行为完全就可以抓起来论罪了。
最让杨渥感到恼火的是,刘崇景在兵败之后没有一点担待,反而表现得惊慌失措,直接率领残兵就返回了永兴,甚至都没有派个信使去向李德诚通报一声。
这么一个将领,当初在攻打洪州时虽然有着不错的表现,不过如今看来也不过是眼高手低之辈,侥幸取得了一次成功罢了,这一次的失败也就将他的真实能力显示出来了。
当然,杨渥也知道,刘崇景的父亲毕竟是刘威,即便只是看在刘威的面子上,杨渥也不好直接将他论罪。
之前坊间本来就有传言说杨渥暗中打压刘威和陶雅二人,如今这些传言刚刚平息下去,若是杨渥就此将刘崇景论罪,说不定坊间又会有不少流言出现。
如今刘威已经不掌握兵权了,加上如今的吴国也已经走上了正轨,以杨渥的威望,根本不用担心刘威造反,所以杨渥反而希望能够给刘威等追随杨行密的老臣一个完美的结局。
此外,刘威刚刚被册封为宋国公不久,现在显然也不是对他儿子论罪的好时机;再加上朝中为刘崇景求情的人同样不少,杨渥也不好太过严惩。
当然,不严惩并不代表不做处罚,而且这个处罚还不能低了,必须严肃处理,不然制度就崩坏了,军纪也不会有人遵守了。
所以在发了很大一通脾气之后,杨渥最终做出判决。
首先是李德诚,他遇伏兵败虽然有萍乡守军突然投降的原因在里面,不过作为一个领兵大将,一点警惕之心都没有,完全没有考虑到底敌军设伏的可能性,这份责任可不能完全推给刘崇景,他自己也必须承担一部分。
所以杨渥下令将李德诚的都指挥使职务降为副都指挥使,继续统领他那一师军队,以戴罪立功。
而对于刘崇景那就不会这么客气了,杨渥直接下令罢免刘崇景禁军指挥使的职务,改为厢军指挥使。
别看只是这么一点细小的差别,但厢军指挥使基本上就没有立功出头的机会了,而且厢军最高的级别就是指挥使,到了他这个职务,就相当于只能混吃等死一般,前途暗淡。
既然刘崇景是想要争夺功劳才擅自出兵的,那么就让他今后永远都无功劳可以建立,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