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南国江山-第2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经证实,不管贪腐数量多少,一律处以极刑。
在他的强力手段压制下,这些工程很快就在各地上马,那些原本早就断粮的灾民在得到消息后,纷纷前往工程队报名,便是那些家中尚有余粮的,也纷纷加入这场大建设之中。
毕竟这么大规模的旱灾,谁也不能肯定到底会持续多久,而地里的庄稼早就颗粒无收了,趁着现在工程队招工的时候,以自己的力气多换一点粮食养家。
到了七月初,许多地区的灾情有所缓解,降雨量恢复到正常水平。
江淮、两浙等地的光照等条件相对较好,可以进行两季稻种植;虽然此时稍微有些晚了,但种下一轮晚稻还是勉强可以的,若是接下来顺风顺水的话,或许到了年底还能有一些收成。
所以对于这些地区,那些工程队纷纷暂时停下,好让那些灾民回家种植庄稼;至于工程队的进度,即便是速度缓慢一些,杨渥也不会在意,只要局势能够安稳就行。
而持续的旱情到了此时也陆续结束,一般来说大旱之后必然会伴随着大量灾民饿死的现象,不过这一次吴国上下应对得力,最终成功渡过旱灾,保证了局势的稳定。
当然,各地还是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饿死人的情况,当然情况并不严重,也没有出现大规模动乱。
不过作为代价,吴国过去一年辛苦积累起来的粮仓很快就消耗近半,而且现在毕竟还没到彻底放松的时候,许多地区虽然成功种下一轮水稻,但要等到丰收,那也是很晚之后的事情了。
至于那些没来得及种下水稻的地区,更是有可能要等到明年才有收成,在这期间,那些灾民们就不得不依靠赈济或者加入工程队以劳动来换取粮食。
这对吴国的粮食储备同样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唯一的好消息就是荆襄、湖南等地今年的收成没有受到影响,尤其是潭洲附近今年更是出现大丰收,这就极大缓减了全国粮食匮乏的局面。
此外,一般的旱灾之后往往会伴随着大规模的蝗灾以及瘟疫,这一次各地的旱灾同样如此。
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因为没有大规模饿死人的现象,真正受灾饿死的多数都是那些动物,这就极大减小了瘟疫爆发的可能性。
一些地区虽然小范围有瘟疫出现,不过因为杨渥提前有所准备,派往各地的医者很快就采取措施对那些患病之人进行隔离,使得刚刚有爆发迹象的瘟疫很快就平息下去。
不过相对于迅速被平息下去的瘟疫,蝗灾的情况就要严重许多。
正所谓久旱必有蝗,蝗灾的情况主要集中在江淮地区,滁州、濠州、庐州等地都受到波及。
杨渥在第一时间就下令各地捕捉蝗虫,以缓减灾情,并且派专人分赴各地督察当地官府捕捉蝗虫。
这道命令一开始还受到了许多官民的抵制,因为这个时代的人往往以为蝗灾乃是得罪了上天才会受到惩罚。
所以百姓只知设祭膜拜,却不敢捕杀蝗虫,任由蝗虫嚼食禾苗。
御史王盈铨上书说:“蝗虫乃是天灾,岂是人力所能除。况且杀虫太多,有伤天和。”
此外,泰州刺史刘昀对灭蝗之举仍有反对意见,他向杨渥上书进言道:“只有修德才能消除天灾,前赵刘聪除蝗不成反而招致更大的危害,这个教训不得不吸取。如今若是进行灭蝗,万一得罪上天,必然会导致更大的蝗灾。”
所以此人竟然拒绝在泰州进行灭蝗,并写信劝阻周围的滁州等地刺史进行灭蝗。
在此人的鼓动下,一些地方的刺史也不由得有些犹豫起来。
杨渥看完王盈铨二人的上书后顿时大怒,痛斥其人迂腐,声言:“蝗虫可以驱除,若任其成灾,粮食将被食尽,到时百姓怎么办?灭蝗救人,如果天降灾祸,有孤一力承担。”
心中恼怒的杨渥更是当场下令罢免王盈铨、刘昀二人的官位,命其致仕回家;同时受到二人牵连的许多之前明里暗里出言反对灭蝗的人,这些人或是直接被免职回家,或是遭到遍官。
接着,对于那些之前还在犹豫的地方刺史,杨渥当即派人进行申饬。
最后,杨渥又下令后世吴国若是有蝗灾出现,当朝的君主必须在第一时间下令加以捕杀,若有出言阻拦者,一律罢官免职。
在他的强令之下,各地官府终于行动起来,阻止官民捕捉蝗虫。
到了九月份,各地旱灾的情况基本结束,而蝗灾也得到了遏制,剩下来的蝗虫基本上已经难以造成大的危害了。
至此,这场持续了大半年的灾害基本上算是平安度过,吴国上下除了消耗大量的粮食外,并没有出现什么动荡,这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当然,灾情虽然基本上平安度过,但各地的水利工程的建设却并没有停下来。
按照杨渥的计划,接下来的这几年若是不出意外的话,吴国不会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主要精力将会用于内政方面的建设,而农田水利和道路的修建,正是这一轮建设的重点工程。
平安度过旱灾,杨渥的注意力也再次集中到徐州这边来。
虽然目前朱友贞尚未派人来取代目前的徐州武宁节度使王殷,不过杨渥相信,那只是迟早的事情。
既然朱友贞还不采取行动,杨渥说不得只好暗中使些手段了。
正文 第五百七十二章流言
开封城中,经过大半年的调理,梁国新任皇帝朱友贞已经基本上稳定了局势。
相比于杀父篡位的朱友珪,虽然朱友贞同样是通过兵变的手段登上皇位的,不过朱友贞的兵变带有拨乱反正的意思在里面,所以他更能得梁国上下的拥护。
那些地方节度使们且不说,就是朝中那些之前不肯为朱友珪效力的文臣们,此时也纷纷投入朱友贞的麾下,为他尽心尽责。
可惜的是,朱友贞作为一个新的皇帝,他更加信任的却是自己的心腹,尤其是赵岩和张汉杰二人,更是得到他的重用,朝中大小事务几乎都要向赵岩二人寻求意见。
至于敬翔、李振等朱温的老臣们,虽然朱友贞给他们极高的地位,任用他们为宰相,但实际上他却并不信任这些人。
一些重要的人事任命和国家大事,基本上都不会与敬翔等人商议,自己带着赵岩、张汉杰这两个心腹就决定了。
敬翔等人即便是主动提出意见,朱友贞也会置之不理。
除了赵岩和张汉杰二人的权势大大增加外,杨师厚这位手握重兵的老将,如今在梁国的威权变得愈发的隆重了,便是朱友贞都不得不看其脸色行事。
今年五月份,杨师厚与刘守奇率领汴州、滑州、徐州、兖州、魏州、博州、邢州等地的十万军队大肆虏掠赵地,试图救援在晋军进攻下已经危在旦夕的燕国。
杨师厚领兵自柏乡进攻土门,兵峰直指赵州;刘守奇则自贝州领兵直指冀州,在南门外扎营,焚烧镇州城关厢。
十一日,杨师厚自九门退兵到下博,而刘守奇则带兵与杨师厚会合一同进攻下博,不久之后便将城夺取。
晋国大将李存审、史建瑭领兵戍守赵州,但他们的兵力较少,不足以抵挡杨师厚的兵峰。
所以赵王很快就向正在幽州主持攻燕战事的周德威告急。
此时周德威已经接连击败燕军,夺取了燕国的大部分领地,唯独燕国都城幽州等少数地区还在抵挡晋军。
虽然想要一举攻破幽州,但周德威也明白赵国局势艰难,不能有任何差错,所以他立即派遣骑将李绍衡会同赵将王德明一起抵御后梁军。
杨师厚这次出兵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帮助燕国分担压力,迫使晋军回援赵国,如今目的既然达成,他自然不愿强行攻打镇州。
他选择的是从弓高渡过御河向东进发,一路直逼沧州,沧州守将张万进心怀畏惧,当即向杨师厚请降,并且请求迁往河南;杨师厚上表请调张万进镇守青州,任命刘守奇为顺化节度使。
可惜的是,杨师厚的这次军事行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迫使晋军不得不分兵防守赵国,但总体上来说,这次行动来得有些晚了,燕国的主力已经在之前的多次大战中被晋军消灭得差不多了。
若是朱温去年没有突然病逝,或者朱温死后梁国没有陷入局势动荡,杨师厚在去年就领兵展开行动的话,或许还能挽回燕国的败局;但现在嘛,不过是为燕国分担了少量负担而已,于大局已经没有什么改变。
此时,开封城中却是莫名其妙的出现了许多流言。
城门口,守城的几个士卒有些懒散的闲聊着。
“听说了吗?最近南方吴国一直在闹旱灾,后来又出现蝗灾,许多地方都颗粒无收。”一个士兵打了个哈切,揉了揉眼睛道。
“嗨,这都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我一个朋友,跟着一个行商,今年刚好去吴国做生意,前段时间才回来。据他说现在吴国的旱灾已经过去了,便是蝗灾也基本上结束了。”另一个脸上有道刀疤的士卒有些不屑的说道。
“嘿,那吴国人自恃兵强马壮,屡屡入侵我国,如今这是遭报应了!”有人带着些幸灾乐祸的心态说道。
再怎么说,这些人作为梁国的将士,心中还是有一些基本的家国之念,对于吴国这个屡屡入侵的敌人,他们心中自然会有些敌视。
这时之前那个刀疤脸士卒说道:“报应?听说这次旱灾和蝗灾期间,整个吴国也就死了几十个人而已,这算什么报应?”
“不可能吧?那么多地方颗粒无收,难道吴国人都不要吃东西,都不会饿死吗?”有人不信。
“那有什么,人家吴国朝廷四处征集粮食,又救济得力,自然没有人饿死。”说到这,刀疤脸士卒左右看了一下,见没有什么官长在,这才放低了声音道:“据说咱们梁国靠南边的几个刺史,尤其是徐州那位,暗中给吴国提供了粮食,助他们渡过灾情呢!”
“什么?这不可能吧?”众人惊声道。
“嘘!小声点!”刀疤脸急了,连忙出言提醒。
这种消息毕竟涉及到地方上的大官,他一个小小士卒哪里敢公开讨论,也就是跟着眼前这几个老兄弟才敢吹嘘几句。
见众人脸上都不信,刀疤脸解释道:“我知道你们都不信,我一开始也是不信的,不过后来一想,就觉得此事还真有可能!”
“这怎么说?”
“还能如何?无非就是与那边拉关系,为自己留一条后路呗!”刀疤脸解释道:“咱们梁国的局势如何,你们又不是不知道。那吴国如今军威正盛,南边那些大官们心中难道就没有什么想法吗?”
“呜,说的也是,若是我的话,我也要想办法寻条后路啊!”众人若有所思。
刀疤脸接着道:“是啊,尤其是徐州的那位,别忘了他是谁任命的,当今皇上难道心中没有芥蒂吗?那位心中难道没有担忧吗?”
武宁节度使王殷乃是朱友珪的心腹,这一点或许这些小兵们不怎么清楚,不过他们却知道王殷乃是朱友珪任命的。
而之前这大半年时间里,那些由朱友珪任命的大官们,一个个都倒了大霉,王殷想必也难以逃脱。
这样一来,王殷必然会为自己寻找后路,而这后路之中,又有哪一条后路比得上吴国呢?
以吴国的威势,只要王殷能得到杨渥的支持,那么王殷的安全就能得到保证,甚至他若是愿意向吴国投降的话,将来一世富贵都是没有问题的。
“唉,这些大人物的事情,咱们说来说去也没什么用啊。”众人最后一阵叹息,却是只能不了了之。
然而同样的传言,不仅在这些小兵之中流传,便是皇宫里面的朱友贞同样听说了。
并且与那些小兵不同,朱友贞在得知消息后却是当场大怒起来。
“王殷此贼,实在可恨!当年父皇念在他叔父王重荣的份上,给此贼以重用,不想此贼先是与朱友珪勾结在一起,如今又与吴人不清不楚,如此逆贼,朕誓要将其讨平!”大殿内,朱友贞的怒火传遍了每一个角落,让那些侍从们个个胆战心惊。
“陛下息怒,虽说王殷此人的确是朱友珪所任命,但要说此人已经与吴国人勾结在一起,臣以为这未必就是真的。”敬翔连忙站出来劝道:“更何况,徐州的位置极为重要,陛下若是贸然发兵讨伐,只怕那王殷真的要投靠吴国了。”
李振也在旁边进言道:“王殷此人虽然也是朱友珪一党,不过徐州靠近吴国,若是将其逼急了,此人必然会投靠吴国。如今我朝正在与晋军争夺河中,实在不宜与吴国再起冲突,还请陛下三思。”
朱友贞闻声顿时有些犹豫。
的确,当初冀王朱友谦不正是因为梁军前去讨伐,所以一下子就投靠了晋国,使得晋军的手伸到了河中地区;若是自己贸然对王殷下手,只怕王殷为了自保,说不定就会投靠吴国。
“三思?再三思下去,徐州就不复为我朝所有了!”赵岩冷笑道。
“陛下,王殷不过是王重容的养子罢了,此人何德何能也能坐到武宁节度使的位置?不过是靠着与朱友珪相互勾结罢了。陛下如今拨乱反正,定要除恶务尽才是,怎么能明知道王殷此贼有反叛之心,却坐视不理呢?”
“陛下,徐州的位置极为紧要,切切不能贸然行动啊!”敬翔二人急了,连忙出声劝阻。
“什么叫贸然行动?如今王殷与吴国已经勾结到一起了,即便陛下不发兵讨伐,徐州还不是一样会落入吴国手中?还不如倾力一击,只要击败吴军,反而能重振我军军威。”赵岩慨声道。
“够了!”朱友贞皱眉,转头看向另一个心腹道:“张汉杰,你是怎么看的?”
敬翔二人见了,相互对视一眼,眼神中都流露出深深的无奈。
他们作为帮助朱温建立霸业的功臣和谋士,多年来一直为朱温的基业出谋划策,虽然这几年朱温的大业屡屡遭到挫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两人的谋划就差了。
可惜如今朱友贞对他们这些老臣虽然敬为上宾,但那也就是做做样子罢了,实际上并不怎么信任;反而是对张汉杰和赵岩这两个心腹言听计从。
从眼下的局面看,只怕最终拿定的主意又是根据赵岩二人的想法来的。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他们想要为国出力,最终也只能化作一声叹息。
正文 第五百七十三章王殷的决断
敬翔、李振二人都对张汉杰不抱希望。
果然,当朱友贞问起时,他答道:“陛下,徐州此时已经非朝廷所有,即便陛下善加安抚,只怕王殷也要投靠吴国。毕竟这段时间……”
张汉杰没有明说,但他的意思大家却听明白了。
的确,这大半年时间里,朱友贞以各种手段清算朱友珪的亲信旧部,王殷作为朱友珪所任命的武宁节度使,不可能不知道这个情况。
这样一来,即便朱友贞派人去安抚,只怕王殷也不敢相信,反而可能觉得朱友贞准备使手段准备对付他。
所以想要安抚王殷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敬翔、李振等人闻言也不由得叹息,他们也知道张汉杰说的并没有错。
事实上,在朱友贞登基之后,随着韩勍等首恶被诛杀,敬翔等人觉得大局已经定下来了,没必要再对朱友珪任命的其他官员清算到底,那样只会让梁国的动荡局势延续下去。
而若是朱友贞愿意下诏安抚那些朱友珪旧部,那些人在大势已去之后,自然会为朱友贞效力,这样不仅可以得到他们的感激,同时也能展现自己的胸怀,这无疑是非常好的一个选择。
可惜朱友贞虽然没有他父亲朱温那样的本事,心胸却与朱温一样的小,对于那些朱友珪的旧部早就做了清算到底的决定。
现在即便想要改过来,时间也来不及了,因为大家的印象已经形成了,难以改变。
敬翔二人默然不语,朱友贞却是皱眉问道:“你说的不错,王殷那逆贼与吴国勾结,出卖国家利益,朕决不能容忍。不过,诸位觉得朕应该立即发兵去攻,还是应该缓缓图之?”
赵岩道:“陛下,臣听闻吴国今年大旱,为了赈济百姓,府库中的储粮都已经消耗一空。所以若是陛下此时发兵攻徐州的话,即便吴军有心出兵救援,他们也动用不了多少兵力!”
朱友贞听了眼神一亮,是啊,刚刚经历了一场大旱后,吴军又能出动多少兵力来攻呢?只怕最多也就是驻守在淮河一线的几万兵力。
而梁国一方,虽说总体局势不容乐观,但全国的兵力依旧众多,多了不说,出动个六七万人是没什么问题的。
有这么多的兵力,若是再派一位名将统领,王殷即便引吴兵来救援徐州,只怕也挡不住梁军。
想到这,朱友贞当即下定决心道:“朕意已决,命福王朱友璋接替武宁节度使之位,改封王殷为怀州刺史!”
“臣遵旨!”敬翔等人只好应下来,准备回去发诏令。
……
徐州城中,氛围有些紧张,街道上来往行人较少,看不出这里还是一座重城。
武宁节度使府的书房中,此时已有三人高坐其间。
中间一人身材高大,身披紫袍,脸上带着着凛然之威,正是王殷;下面两位,其中一人脸色白皙,领下有须,却是王殷麾下亲信幕僚韩术;至于剩下一人刚毅英武,却是王殷的侄子蒋权。
别的文官武将,就连一些老人,都因为商量的这件事重大,而没有被王殷召见。此时,外面有一队亲卫把守,无关人根本就不能靠近这里。
“如今的局势想必你们也清楚了,咱们和朝廷之间的关系原本就极为紧张,现在开封府城那边又有咱们与吴国相互勾结的传言,只怕咱们和朝廷的关系更加难以转圜了,接下来该何去何从,你们不妨都说说。”王殷率先开口问道。
关于王殷暗中和吴国勾结的流言,虽然只是在开封城中流传,但王殷等人依旧听说了相关的消息。
“这明显是吴人暗中放出的流言,想要逼节帅与朝廷决裂啊!”蒋权心中忧虑的道。
“本帅何尝不知道,不过即便知道又有什么用处?”王殷叹息道。
吴国人的这一招,看上去是个阴谋,但实际上又有些类似于阳谋。
也就是说,即便众人都意识到这里面肯定有吴国人在刻意的挑拨徐州与梁国朝廷的关系,但他们对此也只能乖乖的接受吴国人的挑拨。
或者说得更清楚一点,王殷和朱友贞等人相互之间一点信任都没有,一个一直都在担心对方对自己斩尽杀绝,这几个月之所以没有立即背叛,不过是心中还有一点侥幸心理而已。
另一个的确有对对方斩尽杀绝的想法,这几个月之所以没有采取行动,不过是因为还没轮到对王殷动手而已。
这样两个人,如何谈得上彼此信任?
所以在吴国人刻意放出流言之后,朱友贞很快就做出了用朱友璋来代替王殷的决定。
虽然此时王殷还不清楚朱友贞那边已经做出的决定,不过他还是本能的意识到大事不妙。
韩术捻着胡须道:“节帅,若是在下所料不错的话,要不了多久,陛下就会派人来取代节帅的位置。甚至此时陛下的传令信使已经在路上了。节帅还是早作打算的好。”
王殷犹豫了一下,随即问道:“韩先生,你说若是本帅向陛下服个软,陛下有没有可能放过我?”
韩术想也不想就答道:“这怎么可能?而且即便陛下放节帅一马,难道节帅还指望今后能富贵一生吗?”
王殷默然:“罢了,是本帅想差了。”
他也有投降吴国的想法,不过他同时也知道,吴国的规矩相对森严,尤其是在对地方势力的防范上做得极为严格,若是他投降吴国的话,今后最多也就是做个富家翁,想要继续担任节度使,那是不可能的。
甚至之前他暗中与吴国的密使接触时,对方就曾提出过条件,那就是王殷交出徐州,吴王杨渥会册封他为侯爵,并且任命他为一州刺史。
当然,这个刺史不可能是那些繁华地区的刺史,而是西南偏远地区某个州的刺史。
投降朝廷和投降吴国这两个选择,一个会要他的命,一个却只是削弱他的权力,但还能保证他的富贵。
这样的两个选项,便是傻子都知道该怎么选择。
不过,即便心中有了投降吴国的决定,但对于吴国提出的条件他却不怎么满意,所以这段时间他一直都在拖延,想用手中的筹码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
如今看来,吴国人显然是有些不耐烦了,所以暗中派人放出流言,想用朱友贞来逼迫王殷做出决定。
就在这时,外面侍卫进来禀报:“节帅,刚刚有信使从开封赶来,说是陛下已经下令用福王朱友璋来接替武宁节度使一职。”
“什么?这么快?”王殷大吃一惊,韩术和蒋权二人对视一眼,脸上同样;露出惊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