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南国江山-第2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比如其中的一条规定,朱友贞必须去除帝号,重新恢复梁王的称号,同时从民间寻访大唐宗室,拥戴其登上皇位,以恢复大唐的正统。

    这一条看上去还不错,一来朱友贞真的照办的话,他就有再造大唐的丰功伟绩;二来晋军和吴军就失去了讨伐梁国的绝佳借口,算得上一举两得。

    不过明眼人都知道,这一条若是朱友贞真的照做的话,那才是昏了头。

    再造大唐?且不说梁国建立的根本就是朱温篡唐,朱友贞即便重新拥戴唐室也难以得到天下人认同,反而会让原本拥戴梁国的人感到愤怒。

    而且就算是“大唐再造”了,天下人也只会将功劳放在吴王杨渥的身上,而不是去感激朱友贞。

    至于说断绝晋军和吴军讨伐梁国的借口,这就更加可笑了。

    当初朱温尚未篡位之前,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吴、晋两家的军队还不是照样要讨伐梁国?

    总之,这一个条件对于梁国来说不仅一点好处都没有,反而可能让梁国自身陷入混乱,所以朱友贞不可能接受。

    除了这一条外,还有一条,说是为了保证两家和约能够执行,梁国在宋州、亳州、颍州等靠近吴国的地盘上只能驻守少量军队。

    这一条就更是严苛至极,若是梁国真的接受了,到时候靠近吴国的地盘都兵力空虚,一旦吴国翻脸,岂不是一点抵抗力都没有?这种条件朱友贞能接受才怪。

    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条件,什么送质子到金陵去,什么每年向吴国进纳多少岁币,什么割让沂州等地盘,等等。

    各种条件让朱友贞看了之后就忍不住怒气上涌,想要破口大骂。

    可惜局势不如人,在众臣的劝说下,朱友贞最后忍住怒火,没有再说什么停止谈判的事情,只是下令给梁国的谈判使者,让其据理力争,不能接受太严苛的条件。

    说完和谈的事情后,朱友贞怒气不消,众臣却没有将此事太放在心上。

    这时敬翔站出来道:“陛下,当初言定的是徐州战事结束后便迁都洛阳,不过前些日子陛下以晋军南下,河北战事吃紧为由,加以拒绝;如今河北的战事也宣告结束,是不是该商议迁都之事了?”

    “迁都?怎么又是迁都的提议?”朱友贞有些头痛。

    虽然当初经过张汉杰、赵岩的劝说后,他对于迁都已经不是那么反感了,但心中还是没有下定决心要迁都;所以上次徐州之战结束后,当敬翔等人提出迁都时,他就以河北战事为理由加以拒绝。

    但现在敬翔等人再次提出迁都,朱友贞却没什么合适理由了。

    他虽然是天子,但也不可能什么事情都一言而决,许多事情也需要有足够的理由才能去做。

    此时面对众臣提出的迁都之议,他就深感无奈,找不到什么合适的理由再去拒绝。

    这时,李振也开口道:“陛下,其实相比于晋军,臣更担心吴军。”

    “嗯?怎么说?难道你觉得吴军的威胁比晋军还要大吗?”朱友贞皱眉道。

    “陛下,晋军虽然将来还会南下,不过即便晋军南下,咱们也还有河北之地可以抵挡;即便失去了河北,咱们也还有黄河天险,可以与敌军隔河对峙。总还不至于让开封暴露在敌军兵峰之下。”

    “不过吴军若是北伐的话,情况就不怎么妙了。要知道徐州到开封,这中间只隔着宋州一地。若是吴军攻克宋州,甚至不需要将其攻克,只需要将其包围起来,然后大军绕过宋州,就能突袭开封。”

    “这……”朱友贞心中一惊,他还真没有想过这一点,因为他潜意识里面还是将晋国当做首要敌人,而忽略了吴国的威胁,现在被提醒之后,这才意识到开封作为都城的确不怎么安全。

    别的不说,吴军北伐只要能击败宋州一线的梁军守军,就能迅速北上进攻都城;而一旦攻破都城开封,梁国就正式宣告灭亡了。

    到时候其他地方各州在见到大势已去后,吴国根本不需要派兵去讨伐,只需要一纸诏令就能让那些地区的势力乖乖投降。

    一想到这个后果,朱友贞不由得额头冷汗直冒,再加上众臣的劝导,最终他只好同意迁都洛阳。

    不过在他的心中还是存在疑问,“迁都洛阳的话,倒是可以避免这个问题,不过这样就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吗?”

    梁国的根本问题,还是遭到吴、晋两国南北夹击的问题,只要这个问题不解决,不管是迁都洛阳,还是与吴国和谈,都只能暂时稳住局势,至于将来该怎么办,那就不是现在所能讨论的。

    一想到自己所面临的局势竟是这么严峻,朱友贞心中顿时升起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

    梁国乾化四年,晋天佑十一年,吴武义七年。

    七月,梁国正式迁都洛阳。

    与此同时,梁国与吴国之间的议和也迅速达成。

    正如敬翔所预料的那样,吴国一开始提出那么多严苛条件都是在漫天要价,等到晋军撤退之后,虽然吴国又派兵尝试进攻沂州,以炫耀军威,向梁国施加压力,不过最终吴国的“企图”还是没有得逞。

    八月初,双方议和成功,不过这次议和最终未能获得书面上的正式文书,而只是一个口头上的协定。

    当然,在议定的条件里面,吴国也相应的做出了重大让步,最终达成的条件对梁国来说仅仅是每年付出轻微的一点代价。

    梁国一方对这样的结果自然感到满意,不过对于未能取得书面上的正式文书却感到惊疑。

    最终,为了安抚梁国,吴国一方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提议,由梁国一方的敬翔和吴国一方的功勋老臣高勖二人出面,以他们的私人名义为和约背书。

    这样的结果虽然还是不能让人感到满意,但总比之前空口白牙的口头和约要好一些。

    朱友贞又不可能接受以梁王的身份来和谈,最终只能接受吴国的提议,让敬翔和高勖两人出面。

    梁国一方不愿南北两面受敌,而吴国一方则不愿现在就北伐,希望能借梁国之手来削弱晋国的实力。

    在这种双方都有共同期望的情况下,议和的事情很快就得到落实。

    金陵城中,正式结束与梁国的战争后,进攻岭南的战争也迅速展开。

    在经过几个月时间的准备后,驻守湖南的吕师周率先领兵攻入岭南,对发起进攻;而原本驻守两浙的李承鼎暂时还没有动兵,仅仅将大军调动至韶州、汀州、漳州一线,以对刘龑施加压力。

    清海军节度使刘龑当初在继承其兄长的位置时,虽然答应过将来若事不可为就爽快的投降吴国,以保全家族;然而如今事到临头,他反而犹豫起来。

    自他父亲一辈在封州立足,到如今成为一番藩镇,这中间三十多年时间里,刘家一直都是岭南最为显赫的家族,是岭南事实上的主人。

    即便是还有叶广略等割据势力不服号令,但刘龑相信,若是没有吴国势力干涉的话,他最多只需要三年时间就能消灭那些势力。

    到时候刘家就能成为岭南真正的主人,甚至开国立号,登基称帝都有可能。

    可惜现在这一切都成了泡影,随着吴国这个庞然大物在南方崛起,两浙、江西、福建、湖南、荆南等等,一系列的地方割据势力先后被其消灭。

    与那些已经消亡或者已经向吴国投降的势力相比,岭南的势力实在算不得什么,更无法与吴国相抗衡。

    刘龑唯一能够指望的就是中原梁国能够拖住吴国的步伐,但现在看来,不过是奢望罢了。

    今年四月的时候,吴王杨渥便派人发来诏令,要求刘龑入朝觐见,这其中的意思已经极为明显了。

    虽然刘龑一直以各种理由拖延着,不过到了如今,他也无法继续拖下去。

    打?打不过;拖?吴国明显已经没有耐心了。

    刘龑虽然野心大,但他并不是看不清局势的人,驻守在韶州、汀州等地的两万吴军已经开始调动,显然若是刘龑再不答应入朝,吴军就真的要动手了。

    不仅如此,据说金陵那边也有兵力在调动,显然吴军若是真动手的话,必然会动用更多的军队,不会给刘龑任何机会。

    七月底,在吴军的军威压迫下,最终刘龑决定入朝觐见吴王,将岭南彻底交付给吴国朝廷;同时下令麾下军队配合吴军剿灭岭南其他小势力。

正文 第五百九十六章六年变化(上)

    刘龑最终明智的选择投降,这让吴国得以兵不血刃的夺取岭南最重要的地区。

    虽然岭南剩下的地盘上还有不少割据势力存在,不过那些小势力远远无法与刘龑相比;在刘龑都已经选择投降的情况下,剩下来的那些割据小势力根本难成气候。

    庞巨昭和刘昌鲁二人最终选择向吴国投降,而邕州的叶广略则选择奋起一战,不过最终的结果豪无意外,邕州军队被吕师周打得大败,叶广略带着少量残部向西逃入大长和国。

    倒是广南那边的曲家仗着地势偏远,起兵与吴军对抗,吴国一时间不能将其拿下。

    好在这种情况也只是暂时的,对于广南这个在原本历史上的五代时期独立出去,并且最终发展成东南一霸,让后世中国都有些头痛的地区,杨渥深知不能让其有丝毫独。立的可能性,必须一开始就强行压服,让其始终留在中国之内才行。

    所以在对广南动手之前,杨渥先命吕师周暂时不要行动,等到八月底李承鼎率部赶到钦州之后才发动进攻。

    不过由李承鼎和吕师周二人为统帅的四万大军依旧只是个幌子,仅仅是用来吸引曲家的注意力的,杨渥真正的撒手锏却是在此之前就赶到广州的水军。

    当曲家的主力都集中在北面,依托后世凉山等地的地形优势抵挡吴军时,八千名久经沙场的水军将士在曲家军队的后方登陆,配合正面大军两面夹击,大败曲家军队,俘虏了包括曲家家主在内的数十名曲家高层人物,俘虏的曲家官兵更是近万人。

    接着,吴军长驱直入,一举攻陷占城,彻底将曲家覆灭,将广南再次并入中国。

    至此,整个南方基本上完成了统一,杨渥的目光也开始从战争转移到内政,准备在接下来几年内积蓄实力,为将来北伐做准备。

    ……

    时光荏苒,转眼六年多时间过去,如今已经是武义十四年(921年)的四月。

    东海碧波之上,一艘长大二十丈,宽两丈,高近三丈的大海船正乘风破浪,飞速行驶着。

    船头甲板之上,一位年约三十五岁的英气中年人静静立在那里,极目远眺,仿佛在看着远方的陆地一般。

    天空中,时不时有几只海鸟飞过;海水里面,偶尔有鱼群跳出海面。

    “从时间上来看,再往前行驶半天应该就能靠岸了。也不知道大王这么急着将我召回来是为了何事。”中年人负手而立,静静想着心事。

    一旁,一位身穿短衫的汉子走过来道:“怎么,李将军,还在想上个月的那场大战吗?”

    “没有。”中年人转过头道。

    “其实你不必将那件事放在心上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即便要讲仁义,也不必和那些蛮夷讲。你应该知道的,若是我们战败了的话,咱们最终的下场只怕比他们更惨。”

    中年人心中一颤,摇摇头没有说什么。

    原来这人就是吴国近几年来声明最盛的将军李承鼎,年纪轻轻就已经是一军都督,在军中拥有极大的声望。

    而他身旁的短衫汉子,却是如今的水军大统领司马福,因为常年在船上的缘故,平时都习惯只穿一身短衫。

    李承鼎的身份自然不用说,魏国公李神福的长子,年纪轻轻就继承了父亲的国公爵位;同时他还是吴王杨渥的姐夫,而且在统兵能力上有过人之处,所以在多年之前就已经做到都督之位。

    经过这些年的锻炼后,他的统兵能力有了极大提升,是如今吴国军中最负盛名的一位统帅,即便是老将周本的声望都只能勉强压他一筹。

    而司马福原本不过是钱鏐麾下投降过来的,按理说像他这种降将是很难在吴国军中出人头地的,不过司马福却不同。

    他尤其擅长统领水军作战,当年消灭广南曲家的大战中,就是他亲自统领水军在敌军身后登陆,配合正面吴军主力,一举取得胜利。

    再之后,司马福在吴军水军之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如今与另一位水军统领何敬洙被并称为“水军双杰”。

    之所以能得到这么个称号,其实与这些年吴国的国策也有关系。

    自从统一南方之后,吴国在国内基本上很少动兵,对梁国一直保持和平,坐观晋、梁争霸;对蜀国虽然时不时发动一场战争,以起到锻炼士卒的作用,不过整体上来说还是相安无事的。

    不过在中国之外,也就是海外地区,吴国势力却在迅猛发展。

    吴王杨渥对于海外领地拥有极大的兴趣,在统一南方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六年前,杨渥便出动水军力量在南方的吕宋大岛、勃泥等地登岸,并且在沿岸合适的地区筑城移民,先后建立了吕州、宾州、罗州等四个州。

    当然,这些新建立的州城,若是放到吴国江南之地的话,最多也就只能算小县城而已,不仅城池规模非常小,而且当地汉人百姓也非常少。

    毕竟一来吴国国内的人口就不算多,二来中国的百姓原本就不愿迁徙,即便吴国朝廷不断提出优惠政策,以吸引百姓移民,但依旧没有多少成效。

    虽说朝廷也能强行进行移民,不过除了一开始强行移民夷洲,也就是后世宝岛,取得了一定成效外,之后移民琼州的行动就遭到了巨大挫折。

    许多百姓听说自己所在的村落被列入了移民名单后,宁愿逃亡异地也不愿参加移民。

    与此同时,在朝中关于移民的各种反对之声也层出不穷。

    毕竟各州地方的赋税等都与当地人口息息相关,谁都不愿意让自己治下的百姓迁移到别的地方去。

    此外,如今吴国的人口本来就不多,刚刚经历了唐末战乱之后,如今虽然稍微安定下来,但各地依旧是土地多而人口少的局面,对于移民没有迫切的需求。

    这些因素最终让吴王杨渥不得不下令取消强行移民的策略,改为以优惠政策吸引百姓自愿移民。

    当然,建立了吕州、宾州等海外四洲之后,杨渥接着又在南方后世新加坡一带建立了一座新的城池,并且命名为狮城,以控制这一处海外贸易的要道。

    在这一系列海外扩张的过程中,难免会与那些土著势力发生冲突,这时候水军的作用就更加凸显,何敬洙和司马福这两个水军统领,多次率军对外征战,取得了不少胜利,让他们在国内的名气也随之大涨。

    当然,除了向南方海外扩张以外,杨渥也没有忘记向北方海外扩张。

    三年前,泰封国国主弓裔的麾下大将王建起兵造反,夺取泰封国的江山,并且建立高丽王国。

    这之后王建并没有忘记派遣使者前来吴国寻求册封,同时请求吴国派兵帮助他统一半岛。

    原本对于这个请求杨渥是拒绝的,但最终考虑到若是高丽崛起,也能在后方起到牵制契丹人的作用,所以最终派遣李承鼎率领五千军队前往助战。

    就是在那里,李承鼎连战连胜,建立了巨大的声望。

    当然,此时司马福和他提到的“上个月的那场大战”,却不是发生在半岛之上的战事,而是发生在半岛旁边的与倭国的大战。

    三年前,有吴国商人无意间在倭国附近的一个岛上发现了巨大的金矿,甚至许多黄金就在地表上,不需要开采。

    这个消息顿时就惊动了吴国朝廷,吴王杨渥第一时间就下令派兵去攻占那个小岛,并且动用官府的力量组织人力前去开发。

    接下来,陆续又在附近地区发现了一些银矿和较小的金矿,这些都让吴国大发一笔,也造就了一次淘金热。

    一时间就连南方海外那些人口稀少的新设各州里面,移民的百姓也突然增加不少,许多人都梦想着能够发现新的金矿银矿,从而一夜暴富。

    当然,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几乎是没有的,而且这股淘金热也仅仅持续了半年多时间就重新平静下去。

    说到底,敢于冒险,而且热衷冒险的人还只是少数人,大多数人都只在过不下去的时候才会选择去海外冒险。

    而如今的吴国正处在兴兴向荣的阶段,国内土地众多,君明臣贤,政治清明,百姓基本上都能过上安稳的日子,谁愿意冒险到海外去呢。

    在倭国那边发现的金矿银矿,在一开始还没什么事情,不过日子久了之后,倭国人也意识到里面的巨大利益,顿时就不干了。

正文 第五百九十七章六年变化(中)

    自从唐高宗时期的白江口一战后,遭到重创的倭国很快意识到了与中原大唐之间的巨大差距,从此一心效仿中国。

    在此后的几百年内,倭国不断派出遣唐使来唐朝学习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同时在其国内也进行着众多改革措施。

    通过这些改革,倭国国内局势逐渐稳定下来,并且进入相对平稳的发展时期。

    一百三十多年前,桓武天皇将都城从奈良迁移到平安京,此后平安京在很长时间里一直都是倭国的首都,所以这段时期也被称作平安时代。

    如今的倭国天皇乃是醍醐天皇,在位已经有数十年时间。

    而这期间也正是大唐逐渐走向崩溃的时期,大唐的影响力在倭国也随之不断下降。

    当吴国人不断出现在倭国周边时,一开始倭国人并没有意识到有什么不妥。

    但随着金矿银矿的出现,让倭国权贵们看到了巨大的利益,尤其是吴国势力在倭国周边的急速扩充,很快就引来了倭国当局的极大戒备。

    再加上这段时期倭国国内关于储君之位的争夺也愈演愈烈,为了转移矛盾,吴国人就这样进入了倭国当局的视线中,成为了醍醐天皇的眼中钉。

    倒不是没有人提醒他,让他不要忘了当年白江口之战的惨败,不过那些支持战争的人却认为,白江口之战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如今的倭国早就不是当年的倭国了;而当年的大唐更是早已经烟消云散了。

    吴国不过是割据中国南方的一个地方势力,根本就不需要在意。

    在这些主战派的支持下,倭国军队很快就展开行动。

    这个时期的倭国虽然长期安定,平时并没有维持多少军队,但集中个五六万大军还是很容易的事情。

    吴国这边,在得知倭国有动兵的迹象之后,也很快做出应对。

    杨渥力主先发制人,在倭军攻过来之前就派兵在倭国登陆。

    执行这次大战的自然就是李承鼎和司马福的水军,其中李承鼎率领的五千大军乃是主力,司马福那边还有三千水军,再加上高丽国支援的三千人,一共一万一千军队,由李承鼎统一指挥。

    这些军队在倭国登陆以后,很快就引起了倭国的极大震撼,倭国方面仓促之间集结了一支两万人的大军前来抵抗。

    然而倭国承平已久,军队的战斗力如何能与久经沙场的吴军相比?而且倭军还是仓促应战,吴军一方却是早有准备。

    这场大战还没开始结果就已经注定了,最终吴军大获全胜,俘虏了七千多倭军。

    本来按照吴军的一贯政策,对于这种战争中俘虏的敌军士兵虽然说不上会善待他们,但至少也会保证他们的性命。

    不过这一次对于倭军俘虏,却有杨渥直接发来诏令,下令将俘虏全部斩杀,堆成京观,以震慑倭人。

    这么残酷的诏令,刚刚下达到李承鼎这里时就将他吓了一跳,虽然心中有些不忍,但君令难违,最终李承鼎还是按照军令将那些俘虏全部斩杀。

    刚刚司马福说的就是这件事情,即便是依照君令行事,但在事后李承鼎还是感到有些不舒服。

    “司马将军,你觉得大王为什么会对倭人这么的……”李承鼎没有往下说,但他的意思却很清楚。

    司马福笑道:“看吧,刚才你还说没在想这件事,现在还是承认了吧?其实吧,大王的性情原本就是如此,他对咱们自己人一直很仁厚,但对于外人,尤其是外族,那就不好说了。”

    “而且我军对海外用兵,像这种事情多了去了,比如南洋那边,吕州、宾州等地,如果当地土著造反,还不是一样的会有屠杀。你多经历一番就好了。”

    司马福心中想着:“李将军出生名门,自幼就过着富贵日子,根本没经历过这种屠杀之事,所以才会如此。想当初……”

    想当初,不管是早期的黄巢、王仙之,还是后来的秦宗权、孙儒等,哪一个不是性情残忍之辈,屠杀的人口何止以万计?即便是朱温的军队,屠城的事情也没少做。

    李承鼎不过是身处吴军之中,军纪相对较好,没有经历过这些事情,所以一时间有些不适应罢了。

    他沉吟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