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南国江山-第2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二公子,下午前来应募的兵士比上午还多,到现在为止已经有八百人成功通过选拔;估计等到今天晚上,最终通过选拔的兵士应该有一千五百人左右。”
军营之内,一个身穿黑色铠甲、脸上带着一道伤疤的年轻将领恭敬的对前来巡视的李继韬介绍着。
这年轻将领乃是李嗣昭的亲军将领,同样也是李继韬的心腹,名为申蒙;当初护送李嗣昭灵柩回到潞州的就是此人。
这次募兵的行动也是申蒙一手操办。
“一个下午就能募兵一千五百人,再加上上午募兵的一千人,也就是说咱们今天就能招募到两千五百人;而咱们募兵的截止时间还有好几天,看来要招募到一万军队都不是难事啊。”李继韬面带喜色道。
在李继韬的身旁,幕僚魏琢则开口道:“二公子,咱们潞州很久没有大规模募兵,这一次能招募到这么多兵士倒也正常。不过募兵毕竟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却是尽快取得大义名分,不知道在下之前的建议二公子考虑得如何了?”
李继韬皱了皱眉,道:“你说的我自然明白,不过你也知道,整个昭义镇上下反对我的人还有不少,不管是监军张居翰,还是节度判官任圜,还有泽州刺史裴约,这些都是反对我的。他们的威望你也知道,想要让他们服从我只怕很难啊!”
他顿了顿,又迟疑道:“更重要的是我那位哥哥,他毕竟是长子,又兼任着潞州刺史之位,别的不说,光是对付我这位哥哥就不那么容易。若是咱们贸然行动,万一失败的话……”
李继韬的哥哥李继俦担任潞州刺史,此人性格软弱,在昭义军中没什么威严,不过再怎么说他也是长子,就算是子承父业,其名分也比李继韬要足。
之前李继韬的幕僚魏琢就建议他,让他直接发动兵变将李继俦囚禁起来,然后以众将士的名义上书晋王,请求晋王立李继韬为节度留后。
如今晋军正三面开战,北方的契丹人连年入侵,河北的镇州尚未平定,南方的吴国又虎视眈眈,在这种情况下魏琢相信晋王一定会妥协的,通过一纸诏令来安抚昭义镇。
不过这样一来也意味着与晋国彻底决裂,李继韬如今还下不了这个决心。
“二公子,正所谓富贵险中求。如今监军张居翰在魏州,节度判官任圜在镇州,若是等这两人回到潞州,只怕二公子想要多得大权会更难。而且二公子别忘了,之前二公子坚持让节帅回潞州安葬,这已经让大王心怀不满。若是二公子现在还犹豫的话,将来大王清算起来……”魏琢劝说道。
“这个……”李继韬有些迟疑,不过心中却已经偏向于接受魏琢的建议。
他虽然不愿和晋国决裂,但他更知道,只要自己还想继承昭义镇的大权,那么与晋国决裂就是迟早的事情。
更何况这次昭义军募兵实际上就是他自己下的命令,并没有得到晋王的许可。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现在已经与晋王貌合神离了。
魏琢接着道:“反过来,若是二公子能继承昭义镇的话,以咱们昭义军的实力,即便大王想要清算也不敢随意动手;更何况只要咱们有实力,咱们完全可以另谋出路嘛。”
虽然魏琢没有明说,但李继韬却明白他的意思,这另谋出路,当然就是借吴国的力量来抵挡晋国。
相信只要他愿意投靠,吴国一定会欣然接受他的。
正当李继韬心中怀着心事时,军营外面突然传来一阵喝彩声。
“好!”
“厉害!”
听着这些喝彩之声,李继韬心中一动,连忙向申蒙问道:“这是怎么回事?”
申蒙连忙出去询问,不一会儿便返回,道:“二公子,刚才我军募兵的选拔过程中,有个青年人表现神勇,所以引来众人喝彩。”
“哦?此人有何表现?”李继韬顿时来了兴趣。
“此人刚才拉一石弓,在百步之外连射六箭,皆中靶心,所以引来众人喝彩!”申蒙道。
“还有这等人,带他来见我!”李继韬当即下令。
他知道,按照以前李嗣昭还在时定下的昭义军的选拔标准,只要能开一石弓,在五十步外射六箭中三箭的,就是极为优秀的士兵,可以加入昭义军。
不过也正因为选拔标准有些高,所以能通过选拔的兵士数量一直都不多,所以这一次募兵李继韬特意将选拔标准降低了。
但当下却有人能在百步之外六射六中,这可比当初的标准还要强不少,这样的勇武之人,就算在李嗣昭时代都极为罕见,李继韬当然想要好好拉拢一番。
不一会儿,申蒙带着一个身材魁梧的青年人走进来。
李继韬一见之下顿时露出欣赏的目光,直接开口道:“你是何人?我打算让你在我身边担任一个亲兵,你意下如何?”
那青年人正是之前在街边向那儒雅中年询问之人,他此时已经知道眼前这贵公子的身份,听说对方要自己担任亲兵,顿时心中一喜,道:“在下郭威,尧山人,愿意担任公子的亲兵,为公子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郭威?好,好一个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只要你忠心为我办事,本公子保你个富贵前程!”李继韬大笑起来。
……
几天后,李继韬在潞州发动兵变,乱军冲入刺史府,将李继俦囚禁起来;又让士兵们做了一场戏,假意将其劫持,要求立其为昭义节度留后。
正如同之前预料的一样,晋王李存勖在得知消息后虽然怒火冲天,但在当前局势下也不得不与李继韬妥协,改昭义军为安义军,以李继韬为节度留后。
至此,昭义军这个之前为晋国东征西讨、立下巨大功劳的藩镇开始走向独。立;而吴国在未来也将多一个进攻晋国的突破口,这将会对晋吴争霸带来重大影响。
正文 第六百七十二章主动进攻
五月下旬,经过近一个月的准备后,吴军兵分三路渡过黄河主动向北进攻。
其中东路两万大军从濮阳以北的胡梁渡渡河,攻打临河、黎阳等地。
这一路军队的主要任务不是攻城掠地,而是为了吸引晋军的注意力;所以在渡河后,这一路军队并没有去碰有较多兵力防守的德胜北城和澶州,而是选择攻打周边县城,以威胁正在卫州攻城的李存审部。
同时在河面上吴军又有大量水军战船随时准备支援,一旦战况不利,他们就要通过水路退回河南。
中路军和西路军的兵力同样都是两万人,分别从同州和洛阳渡河,攻打孟州、怀州以及河中府这三地。
这三处地方才是吴军的进攻重点,其中西路军以柴再用统率,而中路军则由李承鼎负责指挥。
中路军这边,孟州和怀州都是在梁国灭亡之后投降晋国的,按照晋国一向的处理办法,这两地在投降之后依旧保留了较大的自主权,不仅刺史和各级官员都继续留用,而且当地驻军同样没有什么调整。
不过在梁国尚未灭亡之前,这两地的驻军大部分就已经被梁国抽调一空,剩下的少量军队要想守住城池很难,面对吴军的进攻他们唯一的希望就是晋军援军。
然而因为卫州被吴军攻占的缘故,晋军通往孟州、怀州的主要通道受到严重威胁,再加上东路军正在距离卫州不远的黎阳等地活动,李存审不敢冒险深入救援孟州。
东面的李存审受到牵制不敢贸然来救援,而怀州北面则是昭义节度使麾下的泽州。
若是在以前,即便东面李存审的军队受到牵制,晋军依旧可以通过泽州出兵救援怀州。
但现在昭义军已经出现重大变故,李继韬这个新的安义军节度留后和晋军的关系已经出现裂痕,而泽州刺史裴约虽然心向晋国,但他本身的力量并不强,再加上内部的各种牵制,根本没有实力来救援。
如此一来,孟州和怀州两地几乎成了孤城,在外无援军,且守军实力较弱的情况下,两地的下场可想而知。
六月初,吴军攻陷孟州,同时分兵攻陷温县、济源、河清、武德、武陟等县城,唯独怀州守军还在坚守待援。
而西路军方面,攻打河中府的战事却进展得不顺利。
河中府毕竟冀王朱友谦的地盘,朱友谦在此地经营了十余年,势力根深蒂固,当初梁军多次派大军讨伐都未能取得成功,这其中固然是因为有晋军支援的原因,但朱友谦自身实力的强大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要知道当初梁军讨伐河中府时,兵力多的时候达到十余万,少的时候也有五六万人,面对如此多的梁军围攻,朱友谦虽然不能仅靠自身实力破敌,但他每次都能坚守到晋军援军的到来,这本身就体现了其雄厚实力。
而吴军这一次动用的兵力仅仅两万人,就算晋军主力都被其他方向的吴军牵制,难以派出援军,但想要攻破河中府依旧很难。
好在对吴军来说倒也不急,反正现在晋国和吴国之间大规模交战,重点还是在杨刘渡口那边。
不管是杨刘南城的两万多守军,还是郓州城内李嗣源率领的五千军队,这些都是晋国最精锐的军队,是晋国这么多年来东征西讨最重要的凭恃,这些军队现在被围困在河南,若是最终被吴国消灭的话,将会对晋国造成最惨重的损失。
不仅如此,这一次晋吴之战,晋国作为首先挑战的一方,若是在杨刘渡这个关键战场上遭到失败的话,必将极大影响到双方将士的心理状态。
不管是吴军还是晋军,在最近这些年里两支军队都是一路取胜,吴军就不必多说了,不仅消灭了南方各大藩镇,完成南方一统,最近又消灭了梁国,将势力范围拓展到黄河以南几乎全部地区。
而晋军不仅在梁国最强盛的时代接连击败梁军,将梁国这个原本当世最强的国家生生打得一蹶不振,同时在面对契丹这个强敌时也取得了全胜,接连挫败契丹人的入侵,此外晋国还消灭了燕国这个曾经的大国,势力范围遍布河北大部分地区。
可以说晋军和吴军都已经建立了一种“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强军气势;这种气势看不见摸不在,但在很多时候却能提振军队的心气和战力,在作战时往往拥有极大的优势。
这就好比后世的女真人号称“满万不可敌”一样,其实并不是女真军队真的那么强,主要来说还是因为女真人在崛起的阶段取得了太多的胜利,以至于其他军队在面对他们的时候先天上心理就存在畏惧感,甚至许多胆怯的将领在面对女真军队时望风而逃。
不过同样是百战百胜的强军,吴军和晋军之间总也要分个高下出来。
而杨刘渡口一战作为晋吴之间的首战,若是吴国取得胜利的话,那么吴军的士气必将进一步高涨:连战无不胜的晋军都被我军击败了,那么天下间还有谁能与我军争锋?
而遭到失败的晋军则必定会士气大挫,再加上晋国的综合国力原本就比不上吴国,一步落后,必然步步落后,最终在吴国的威逼之下必然走向衰落。
所以说不管是怀州、孟州、卫州又或者河中府,这些地区的争夺战都不是关键,最关键的还是杨刘之战。
而不管是杨渥还是李存勖,他们显然都清楚的知道这一点,所以吴军虽然分兵三路渡河进攻,但主力却从来都没有离开杨刘。
而晋军同样如此,面对吴国的大举反攻,李存勖率领的晋军主力同样停留在杨刘北城没动,同时下令给李存审,命其放弃攻打卫州的计划,集中兵力保住魏州、澶州这两个关键点,防止吴军进一步北上。
此外,为了防止吴军攻占怀州后从泽州北上,李存勖又下令晋封安义军节度留后李继韬为安义军节度使,命泽州刺史裴约暂时听命于李继韬,以最大限度的拉拢和安抚李继韬。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寻求盟友,而当今天下能够被晋国看重的盟友,除了岐王李茂贞和蜀主王衍外还有何人呢?
……
凤翔城内,须发皆白的岐王李茂贞看着刚刚收到的晋吴交战的战报,不由得皱了皱眉。
“没想到吴国的实力竟然这么强,以晋国的强大实力,居然都全面落在下风,难道说天命真的在吴吗?”
作为一个沙场老将,李茂贞或许不是什么百战百胜的名将,但他的战争经验却十分丰富,要判断哪一方占上风还是很容易的。
吴国与晋国的战事如今虽然陷入僵持阶段,不过不管是作为主战场的杨刘渡口那边,还是澶州、卫州等地,吴军都占上风,表现出来强大的实力。
不仅如此,更让李茂贞感到心惊的是吴国的兵力。
他的长子李从儼如今还在吴国出使,杨渥为了拉拢李从儼,同时也为了让其明白吴国的强大实力,所以许多军事部署都没有对其保密,所以李茂贞也通过李从儼得知了吴军的兵力部署。
光是杨刘那边的吴军就有十万大军,郓州城外的吴军又有三万,此外这次吴军分兵三路渡河的兵力是六万大军,若是加上之前就坚守在卫州的五千守军,这就已经接近二十万大军了。
而这投入战场的二十万大军还不是吴军的全部,不管是在南方,还是在中原,亦或者是关中等地,吴军还有不少禁军驻守;尤其是在南方,金陵、江陵、洪州等地都有不少禁军驻守。
若是吴国将这些军队都调集北上的话,可以想象吴军能动用的军队将是何等之多。
这股力量绝对比全盛时期的朱温要强得多,更是如今天下当之无愧的头号势力。
所以在得知这些消息后,再结合当前晋吴交战的战局,李茂贞的心中当然是更加看好吴国一方。
就在此时,外面侍卫突然进来汇报说:“大王,刚刚有晋国使者间道而来,想要求见大王。不知大王现在是否要接见?”
“晋国的使者?”李茂贞一愣,随即皱眉摇头道:“不见!”
“大王,这……”那侍卫愣了一下,显然没想到李茂贞拒绝得这么坚决。
“怎么?孤的话你没听见?”李茂贞不悦道。
“是,小的告退。”那侍卫这才反应过来,连忙退下去。
望着侍卫退去的背影,李茂贞心中冷笑:“哼!不管是吴国还是晋国,这都是孤惹不起的。不过若是此战最终吴国取胜,那么吴国的势力必将进一步大涨,将来一统天下都不在话下。”
“而若是晋国取得这一战的胜利,他们也最多占到一些小便宜,别说灭掉吴国,就算占领中原只怕都难,吴国依旧会是天下最强之国。既然如此,孤又何必为去得罪吴国呢?”
对于晋国此时派使者来的目的他当然心知肚明,不过若是战场局势对晋国有利,或许李茂贞还会站到晋国一边出兵攻吴,但现在战场明显是吴国占上风,而且吴国还有不少军队留守后方,在这种情况下他当然不愿为了晋国火中取栗。
当然,从本心上讲,李茂贞还是希望晋国能取胜的,毕竟只要晋国取得胜利,那么晋吴对峙很可能会长期化,那样一来岐国也就有机会在夹缝中求得生存。
正文 第六百七十三章迁都洛阳
面对晋国使者的求援,李茂贞不仅断然拒绝了,甚至连使者的面都不见。
当然,李茂贞也不打算完全占到吴国一方,在吴国和晋国彻底分出胜负之前,他都不会轻举妄动,以免得罪了其中一方;所以他的策略就是以自己身体不好为由,拒不接见晋国使者,想要将时间拖到晋吴之战结束后。
相比于李茂贞的果决,远在蜀中的蜀主王衍就要迟钝得多。
当初吴国灭梁的消息传到蜀中的时候,王衍还一度担心吴国实力暴增后会不会发兵入蜀,但随着晋吴交战的消息传来,王衍顿时彻底放心下来。
“晋国可不是好惹的,连梁国这种大国都不是对手,吴国一旦和晋国交上手,没有十几年时间都难以分出胜负,甚至更有可能的是双方拼个两败俱伤,说不定到时候我蜀国还有机会渔翁得利呢!”
这就是当初王衍在得到消息时对蜀国众臣所说的话。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主张坐视晋吴交战,有部分主战派的将领认为吴军主力北上,荆襄等地兵力空虚,此时正是出兵夺取荆襄的机会;若是错过了这个机会,蜀国就只能困守蜀中一地了。
可惜的是,如今的蜀国早就不是王建时代的蜀国,自从王建死后,当初那些开国老臣不是被王建杀了,就是在接下来这几年里先后病逝,再要不就是遭到王衍忌惮被排斥出了朝堂。
如今的蜀国朝堂之上,自蜀主王衍以下,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基本上都是安逸闲散之辈,除了闭关自守外,毫无进取之心;所以趁机攻打荆襄的主张刚刚提出来就遭到了否决。
……
七月,吴军攻陷怀州,又向东攻占共城、新乡等县,并彻底解除卫州之围;再加上东路军攻占的黎阳、卫县,至此,相州以南、澶州以西的全部地区都被吴国攻占,晋军不仅彻底丢掉了孟州、怀州、卫州三州的地盘,同时也损失近万军队,此外储备的军械辎重等更是损耗不少。
当然,战争打到现在吴军暂时也无力继续向北进攻,毕竟不管是澶州还是相州、魏州等,这些地区原本就有重兵防守,再加上李存审统领的两万大军,仅仅依靠东路军和中路军显然无法取得进一步突破。
不仅如此,杨刘南城那边,吴军的围城计划遭到重挫。
在七月底的一个夜晚,石敬瑭、李周二人率领大军出城发动夜袭,城外吴军修建的营垒中,处在三处主营寨和城池之间的二十多个小型营垒,在一夜之间被晋军攻破了半数。
好在晋军的夜袭行动最终还是被吴军挡住了,而且在攻破这些营垒的过程中晋军也付出了重大伤亡;毕竟这段时间吴军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强营垒的防守,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建设,这些营垒早就修建得坚固无比。
不仅如此,这些营垒的防御都是单方面针对城池方向,也就是说从城内方向攻打营垒较难,但若是吴军从外攻打这些营垒就较为轻松。
所以晋军在得手之后也意识到他们无法坚守这些营垒,只好在天亮之前将攻占的营垒尽可能的破坏,然后匆匆撤回城中。
晋军的这次夜袭行动也证实了郭崇韬等人的担心是有道理的,没有任何人能长时间保持最高警惕,总有松懈的一天;唯有让各军轮流上阵,让那些早就疲惫的将士得到充分休整才能保证军队的士气。
而从四月底吴军决定各军轮流围城以来,至今刚好三个月,也是时候进行轮换了。
所以在八月初,杨渥下令从金陵调朱思勍的左武骧军前来东阿,同时命留在东阿、平阴一线的军队以五千人为单位,分批赶往杨刘接替之前的军队进行围城;而撤下来的军队则先在东阿停留一段时间,等左武骧军赶到后,他们将直接退回江南进行休整。
不过军队虽然进行了轮替,但周本却留了下来,继续负责围城之战。
东阿城中,原本的县衙经过简单改造后,被当成了杨渥的临时行宫。
说起来,自从去年八月率军离开金陵展开北伐之后,杨渥至今已经有一年时间没有返回金陵了,朝中上下已经有不少人上奏请杨渥回金陵。
毕竟现在北方的战事进入僵持阶段,尤其是杨刘这边更是决定了以长期围城为主,短时间内难以结束战事。
杨渥身为吴国君主,若是长时间离开都城的话,难保不会发生变故;不如趁着这段时间的僵持,将战事托付给一员大将,杨渥则返回金陵坐镇;等将来战局有了变化后再返回不迟。
当然,除了上奏请杨渥回金陵的人外,朝中上下关于迁都洛阳的呼声却是与日俱增,甚至这股潮流在最近越演越热,连身为监国的太子杨炅和宗室里如今威望日隆的杨隆演等人也参与了进来。
金陵这座古都,其作为吴国的都城已有十多年时间;按理说以江淮人为主的吴国政权,在习惯了定都金陵之后,应该不会有谁想着迁都到洛阳去才是;那些主张迁都的人也应该是北方来人,比如郭崇韬、冯道、张延翰等人才对。
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那些出身江淮的老臣们,包括陈彦谦、严可求等朝廷重臣在内,此时已越来越倾向于迁都洛阳;而这些人在此之前还一度是迁都计划的坚决反对者。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变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一次晋吴之战让众臣看到了以金陵为都城的一个重大缺陷:那就是金陵太偏南方了。
中国的问题从来都只出现在北方,不管哪一朝那一代,他们需要头痛的都是北方不宁;秦汉时期的匈奴人,隋唐时期的突厥人,两宋时期的契丹、女真、蒙古人等等。
甚至就算是在后世的海洋时代,虽然来自海上的威胁一度成为主流,但真要说起来,海上的威胁从来都不是致命的,真正致命的威胁依旧在北方,那头虎视眈眈的北极熊可从来都不是好惹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