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南国江山-第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是“他”的意思。不过州民的庆贺有些早了,张崇并没有被调走,他返回庐州后,听说了这个事情便下令按照人口挨家挨户征收“渠伊钱”。
第二年张崇再一次返回广陵述职,这一次百姓不敢再言语相庆,只敢捋着胡须相互示意。结果这次张崇还是没被调走,返回庐州后又开始按照人口征收“捋髭钱”。
张崇用搜刮来的财物大肆贿赂朝中权贵,他在庐州前后镇守近二十年,始终没有得到制裁。
如今淮南虽然正在实行军政分离,逐渐用文官替代武将担任各地刺史,但赋税权却依旧在地方刺史手中,即便用文官来担任刺史,杨渥也不能保证这些文官就不残暴害民了。
只是对于武将出身的刺史,若是他们残暴害民,要处置起来总会有所顾忌,担心造成动乱。而相对于武将,要处置一个文官出身的刺史就要容易多了。
赋税权掌控在地方节度使或者刺史手中,除了对百姓可能造成巨大损害外,也是地方割据势力壮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要想割据,首先就得有人有兵,而这个时代的募兵是需要大量钱粮来维持的,所以地方割据往往都是从赋税被把持开始的。要治理地方割据问题,赋税权就不能这样任由地方把控。
杨渥在思考对策时,少不得要参考同样面临地方割据问题的北宋,不过北宋的许多制度虽然取得很大成效,但在后来也造成了大量问题,杨渥在借鉴的同时自然也要吸取教训。
后世在赋税方面,乾德二年(964年),赵匡胤下过一道命令,就是将各地每年所收的民租和专卖收入,除地方支用外,一律运往京师,地方不得占留。
这条制度在加强中央集权和防止地方势力过大的问题上取得了一定效果,不过其结果就是导致地方被削弱得过了,什么事情都只能依靠朝廷,地方上却很难起到什么作用,不免有些矫枉过正。
如今的淮南正处在战乱之时,各地也必须留有足够的赋税来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战乱;而且与司法不同,赋税牵扯到的利益更大,也更容易引起反弹,如今军政分离和军队整编的事情还没彻底结束,在短期内杨渥还不打算大幅度改制。
当然,不打算大幅度改制,并不代表就不做调整。前段时间徐温上书中提到,苏州那边收税的账册还是十几年前的老账册,许多百姓的家庭状况已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但账册上却没有调整过来,还是按照老账册上记载的来收税。
除了账册外,如今各地在收税上面还存在太多问题,这些不合理的地方对百姓造成的影响十分巨大,但对地方官员的影响相对较小,也不会牵扯太多利益,那些刺史其实只要有心,解决这些问题并不会太难。可惜那些武将出身的刺史们忙于军务,哪里有时间去解决这些问题。
这次等到文官担任刺史的政策落实下去后,杨渥就打算先集中解决这些问题。
光州城外,淮南军大营之中,秦裴、柴再用与李遇三人并坐在主位上。
这一次的平叛行动虽说是以秦裴为主,但柴再用和李遇两人的地位却不比他低,所以议事的时候三人是平等的关系。
“情况大家也知道了,这次光州叛乱虽说直接原因是军政分离的改制引发的,但其根本原因却是多年前留下来的问题,却在此时爆发了。如今淮南上下许多人都在关注着,有些心怀不轨的人此时只怕还想看看世子殿下的笑话,想要借题发挥,攻击军政分离的政策。所以我们就要尽快平定叛乱,不仅要胜,而且要胜得漂亮,胜得迅速!”秦裴沉声说着。
“目前城中的叛军虽然有四千人,又是据城而守,但他们仓促之间肯定准备不足。所以本将觉得应该发起急攻,今天连夜赶制攻城器械,明日便开始攻城!”
这还是他第一次独自统领大军负责一次重要战事,而且正如他所说,光州平叛不仅影响他自己的前途,而且也会影响到军政分离的政策能否贯彻落实,所以对于平叛之事有些着急。
一旁李遇也道:“不错,虽说朱全忠的主力都在青州那边,但随着王茂章将军主动撤退,剩下来的青州军战力较差,朱全忠没必要将全部主力留在那里,若是他抽调一部分南下来找我们麻烦,只怕事情会有波折,所以平叛必须要尽快才行。不过我军急速行军到此,固然打了敌军一个措手不及,但我们的将士也很疲惫,本官觉得,连夜赶制攻城器械还是有些太急了。”
李遇转头看向柴再用,见这位在淮南一直被称作无能刺史,却被杨渥力排众议提拔为都指挥使的中年人,此时脸上丝毫没有被叛军赶出光州的窘迫,反而一脸镇定,仿佛对平叛之事颇有信心。
想起柴再用毕竟在光州呆了多年,对这里的事物了解得比他和秦裴要多得多,李遇不禁心中一动,笑着问道:“柴将军,本官见你镇定自若,仿佛对平叛之事并不担心,可是有了必胜的手段?”
秦裴也转过头看向柴再用,心中同样一惊,当初杨渥任命柴再用为都指挥使,负责指挥一师兵力时,秦裴作为杨渥的心腹那时候也出言反对过,认为淮南军中足以担任都指挥使的将领很多,为什么去选一个没什么能力,与杨渥也并不亲近的柴再用。那时杨渥却只说柴再用并非无能之将,只是缺少一个表现的机会而已。
如今见了他的神情,秦裴心中同样起了疑惑,连忙询问起来。
正文 第二百一十九章 光州平叛(续)
“本将的确有个主意,不过能不能成却难说,而且至少还要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准备好。”柴再用是个爽快人,见二人问起,也不藏私便沉声道:“当初我在光州任刺史时,见这些蔡州军残部横行乡里,残害百姓,虽然有心加以约束,不过力有未逮。加上那时候江淮初定,大王为了维持光州的稳定,不愿多生事端,所以光州的事情就这么拖下来了。”
“不过本将觉得,以这些蔡州残部将领的性子,将来只怕还会出乱子;所以为了到时候提前有个准备,在两年多以前,本将便派人挖掘了一条地道,从城外直通城中。”
“可惜的是,为了不被叛军察觉,本将在挖掘地道时做得非常隐秘,却也因此耽误了挖掘的速度。这两年下来,如今这条地道已经挖到城墙下面了。如果按照我们原本的速度,要彻底挖通可能还要一年多时间。不过如今既然已经兵临城下,挖掘地道的速度自然可以更快点。如果按照正常的速度来看,或许一个月时间就能彻底挖通了。”柴再用有些遗憾的说道。
“一条快挖到城墙下的地道?”秦裴和李遇二人又惊又喜,没想到柴再用表面上在光州什么都没做,暗地里居然快要挖掘好了一条地道,真是让他们感到惊讶。
挖掘地道入城的手段并不新鲜,只不过这种手段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在战时,守城的一方往往都会有专人负责监听地底,以防止敌军挖掘地道。所以不到没有办法的时候一般攻城一方都不会用挖地道的手段。
不过在和平时期对地底的监听就要松弛得多,但与之对应的,因为柴再用的权利早就被架空了,身边有很多蔡州人在监视着他,所以为了不被他们发现,柴再用只派了少量人手挖掘,效率自然低了很多,用了两年多时间,也才挖到城墙底下。
不过,对别人来说,挖掘地道要挖进城中才算完成,但对如今的淮南军来说只要挖到城墙底下就可以了。
“柴将军,你能确定这条地道已经挖到城墙底下了吗?”秦裴坐直了身子肃然的问道,一旁李遇也面色严肃起来,显然对这个问题非常关心。
柴再用仔细回忆了片刻,这才点头道:“不错,本将能够确认。当初本将还亲自去丈量过,按照长度来算,此时地道正好在南面城墙脚下。只是,秦将军,李使君,不知二位为何对这个问题如此感兴趣?”
李遇二人对视一眼,脸上不由露出笑容。
“柴将军这几年一直呆在光州,想必对如今的淮南军队了解得不多吧?只是,别的东西将军可能没听说过,黑火药总该听说过吧?”秦裴呵呵笑道。
黑火药一直都是淮南的秘密武器,它最重要的便是其三中成分的最佳配比,只要这个配比不泄露出去,即便敌人能搞到黑火药实物也没有多大用处。
所以相比于早就流传出去并且被一些势力仿造的苏州炮,黑火药不仅保密起来更加容易,而且保密的力度也要更大,至今各方势力虽然知道淮南有种东西点燃之后会发出震天动地的巨响,然后城墙就会突然塌陷;然而对于这种秘密武器大家也只知道叫做黑火药,却不知道具体是什么东西。
这个时代虽然也有黑火药被各方势力应用到军事上,但那种黑火药在配方中就存在天然不足,不仅炭和硫的分量被放多了,而且还加入了许多引火之物,点燃之后只能引起爆燃,却不能引发爆炸,与淮南的黑火药的特点不合;再加上黑火药这个名字还是第一次出现,所以虽然也有一些人联想到了,但最终却不能确认。
而柴再用虽然也是淮南将领,但他长期呆在光州,对黑火药知道得不比别的势力的将领更多,此时听了秦裴的话不由有些惊声问道:“可是当初王茂章将军攻破润州时用的那东西?”
“不错,正是王茂章将军用来攻破润州时的秘密武器!”
当初为了平定田覠叛乱,杨渥可是提前储备了大量黑火药,足够在炸塌润州城后再去将宣州城墙,只是后来田覠出城一战兵败身死而没有用上。
这一次光州平叛杨渥特地命秦裴带上足够黑火药,足足有三千斤,以在合适的时机对城墙进行爆破。
而要进行爆破,就需要在城墙下面挖洞,这也是最为麻烦的一点,只是没想到柴再用已经帮他们完成。
秦裴二人脸上喜不自胜,又将他们的想法告诉柴再用,柴再用这才知道其中究竟。
当天,三人再一次进入地道进行丈量,确认了地道的确是挖掘到了城墙脚下这才返回来继续讨论作战计划,最终决定在当晚便发起攻城战。
深夜。
光州的叛军虽然都是当初蔡州军的残部,是真正的虎狼之师,然而这么多年的安逸生活下来,曾经的百战精锐也退化了许多,不仅在秦裴率军迅速赶到城下时有些惊慌失措,而且这一整天下来许多守城的准备工作也没有做好。
作为首领的王言虽然心中有些不安,却也没有多想,毕竟淮南军来得虽急,但也不可能这么快便发起攻城战,所以只是督促大家尽快完成守城准备。
正当王言与其他几个叛军将领在商议对策时,外面忽然来报说,淮南军正在城下集结,似乎是准备攻城。
王言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淮南军远道而来,不说士兵疲惫,就是攻城器械都没有修建好,如何攻城?难道说他们提前打造好了攻城器械随军运过来的?
他匆匆来到城楼,只见城外淮南军手持火把在城外八百步外列队,却没有进一步的行动,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柴再用在光州多年,不会是有什么内应吧?准备今晚打开城门攻城?”王言猜测着,连忙派人去其他各门巡视,又亲自带人在附近巡查。
然而,等待他们的不是什么内应,而是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在轰鸣之中,光州城墙轰然倒塌,淮南军趁机发起潮水般的进攻,经过半天激战,在第二天上午最终拿下外城,将叛军彻底包围在内城。
当天晚上,经过一下午休整后,淮南军再次发起进攻,终于攻破内城,彻底消灭了光州叛军。
自此,光州叛乱仅仅六天时间便被平定,消息传出,淮南上下一片震动。
正文 第二百二十章 政策落实
光州的叛军乃是当年蔡州军的残部,兵力虽然不多,但极为骁勇,盘踞在光州已有多年,虽然表面上效忠于吴王杨行密,但实际上却是一个独。立小王国。
而且这个独。立小王国还非常排外,节度使府的力量根本渗透不进去,连原本的光州刺史柴再用都只能作个傀儡,由此可见当地势力的强大。
再加上光州地处边境,除了东连寿州外,其他三面都是朱全忠的地盘,若是淮南逼之过急,当地势力就会投靠朱全忠。所以这么多年下来,节度使府对光州的局势虽然不满,但却一直保持容忍。
这次杨渥实行军政分离,有些人不敢明着反对,见杨渥准备动光州,就在暗中想看杨渥的笑话,只要这次光州平叛出现什么变故,这些人或许就会跳出来。
只是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秦裴率军从广陵出发,仅仅用了六天时间便平定了叛乱,而且这其中四天时间都是用在行军赶路上面,真正用来攻城的时间也就两天而已。
这恐怖的平叛速度让淮南上下为之震动,那些本来在心中还有不满,想要借着光州之乱制造事端的人还没有来得及跳出来便只能退了回去。
虽然说淮南军从来都不缺胜利,这一年多时间以来,无论是冯弘铎,钱镠,田覠,还是成汭,杜洪,朱友宁,都先后败在了淮南军之下,但这一次的胜利又有不同,仅仅六天时间便攻破光州,这等攻城速度实在太快,快到北方的朱全忠都没有反应过来的地步,对那些心怀不轨者的震慑自然也更大。
在这次胜利的震慑下,军政分离的政策也开始落实下去,分赴各地担任刺史的文官逐渐接过民政权利,而那些边境各州的刺史调整也渐渐到位。
这期间倒也不是一点乱子都没发生,比如陶雅离开歙州时,当地有上万百姓自发出来挽留,希望他留下来继续担任刺史。
这件事情搞得杨渥脸都黑了,一开始他还以为是陶雅自己不愿离开经营多年的歙州,所以派人弄出来的。后来调查后才知道这些都是百姓自发的行为。
当年杨行密发兵围攻歙州,当地军民极力抵抗,不愿投降,说当时的池州刺史陶雅为人雅信,治理地方很有成效,除非是他来担任歙州刺史,否则他们绝不投降。
杨行密最后同意了歙州军民的请求,让陶雅担任歙州刺史。
后来陶雅在当地安抚百姓,恢复生产,开垦农田,疏通水利等,将当地治理得非常富庶。
在这个乱世之中,这么一位擅长治理地方的武将,完全是沙漠中的绿洲一般可贵。他在歙州担任刺史近十年,自然是当地百姓的幸事,所以才有了这次自发挽留的事情出现。
搞清楚了事情经过后,杨渥在对陶雅更加敬重的同时,将他调离歙州的决心也更重了。这么得人心的刺史,若是在当地再待几年,歙州岂不彻底成了他陶雅所有了?将来是不是又要出个田覠出来?
这倒不是杨渥故意猜忌他,而是人的野心都是根据环境发生变化的,如今的陶雅的确没有野心,但谁知道他将来会如何呢?
这就好比徐温,历史上杨行密在的时候他肯定没什么野心,后来杨渥说那句“你们认为我没有才能,何不杀了我自己做节度使”的话时,徐温心中肯定也没有什么野心,有的应该只是恐惧和自保之心;然而等到他与张灏成功发动兵变掌握大权后,这野心自然就来了。
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防范于未然的好。
陶雅也担心百姓的自发行为可能引起杨渥的猜忌,所以根本没有与百姓见面便离开了歙州前去寿州赴任他的淮北巡抚之职。
等到两天后,百姓见陶雅始终没出来,加上如今正是秋收之时,耽误不得,所以汇聚的百姓也最终散了。
而新上任的歙州刺史陈知新虽然也是武将出身,但他为人厚道,恭谨守法,对陶雅的许多旧制一条不变的执行,久而久之,当地百姓也就适应了新的刺史。
除了歙州以外,湖州那边也出现了一些动荡,李简为人残暴好杀,不是个担任刺史的好人选,但他在镇守地方上却做的不错,当地势力不敢有所异动。
等到李简离任,新的刺史李涛到任后,当地一些心向钱镠的势力便趁机发动叛乱,准备占据城池投靠钱镠。
不过李涛却提早有所准备,他虽然没有李简身上的那股暴戾,但发起狠来也极为残酷,连夜命驻扎在城外的大军入城,将参与叛乱的势力全部绞杀。
之后他又趁机发动清洗,将那些没有参与叛乱但暗中支持钱镠的势力全部清洗掉。甚至有的骑墙派势力在支持钱镠的同时也支持淮南,但在这次清洗中也有部分被波及到了。
经过这次清洗,湖州城中支持钱镠的势力被清洗大半,剩下的要么隐藏下来,要么连夜逃离了湖州。
总的来说,虽然小的动荡陆续发生了一些,但军政分离的政策却有条不紊的落实下去了。
到了八月底,各地人事调整已经基本结束,而军队整编方面的进展也比较顺利,除了李神福的大军还在前线没有整编外,其他各部包括已经从青州返回的王茂章部也完成了整编,开始按照新的编制进行训练和调整。
这也意味着淮南最容易出现动乱的时间已经过去了,无论是朱全忠还是钱镠,再想要借机攻打淮南就要困难多了。
当然,也并不是说如今已经万事大吉,毕竟军队整编后,各部将领和士兵只之间相互不熟悉,这会大大影响到军队战斗力的。
再加上从今年年初以来,淮南经历的战争已经太多了,也是时候休整一番了。所以从现在起到明年年初的这几个月里面杨渥都不打算有大动作,尽量维持稳定就行了。
不过一些必要的调整还是要做的,所以在各地新的刺史到任后,杨渥便发布了第一个命令,那便是各州对百姓进行重新登记造册,编制新的户籍。
正文 第二百二十一章
户籍制度是一种对全国人口进行管理的重要制度,不仅可以根基户籍信息掌握全国的人口情况,还能以此为基础进行征调赋税、分配劳役以及征集兵员。
所以历史上各王朝对户籍登记非常重视,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保证赋税收入,往往在掌握政权的第一时间就对国家的户籍进行整顿和制定。
如今的唐朝也不例外,对户籍的管理比较严格,并且形成了一套专门的管理制度,规定国家每三年就会对各地户籍进行一次排查,将所得的户籍信息一式三份,一份留县,一份送州,一份送户部。而收税用的计帐则在户籍的基础上进行编制;并且为了尽可能的保证账册的准确性,一般每隔一年就会对计帐进行一次调整。
然而到了如今乱世,流民遍地,民不聊生,户籍制度也随之失去效用,与之相应的计帐则更是很长时期没有调整了,以至于许多地方出现了还在用十几年前的老账本进行收税的现象。
自从十年前杨行密彻底击败孙儒平定江淮以来,曾多次下令让各地招抚流民,恢复生产,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使得江淮恢复了一些元气,但最重要的户籍制度却没能重新建立起来。
倒不是说淮南就没有有识之士提出要重新编制户籍,而是任何政策都是需要人来完成的,在实行军政分离之前,各地刺史都是由武将担任,对民政方面不怎么重视;加上这些年各种战事激烈,各地刺史们往往忙于征战,自然没有时间去做这些事情。
这一次杨渥实行军政分离,不仅将内地各州的刺史都换成了从节度使府选拔出来的文官,而且在边境各州的刺史人选上也非常慎重,挑选的都是一些相对奉公守法,又有一定民政能力的武将担任。
在这些新的刺史到任后,杨渥下达的第一个命令就是重新编制户籍,尽量查清百姓的情况,同时也为今年的秋税编制计账。
这天,节度使府中一片欢声笑语,这是自田覠之乱后很久没有出现的情况了。杨家上下,从后院各夫人,到杨渥的那些弟弟妹妹们,都聚集在史夫人的院子里。
之所以这么热闹,却是因为两个新的生命的到来,其中一个自然是杨渥那刚出生的小外甥,随刘仁规一同来广陵了;另一个却是杨行密的妾室王氏前些天又为他生了个儿子,为此杨行密还匆匆结束了出巡赶了回来。
杨渥的姐姐难得回来省亲一次,所以拉着她的母亲以及其他几个夫人围着两个小生命聊着家长里短;而杨行密则向刘仁规询问起他父亲的病情,当得知刘金的病情依旧没有好转后,杨行密不由有些心情沉重。
就像上次他对杨渥说的那样,他这一辈真的开始老了,不仅是是刘金,还有张训,台濛最近也出现了身体不好的状况,便是杨行密他自己,最近身体也有些不适。
这一次出巡,仅仅走了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去的地方也不多,不过他却感到非常疲倦,这让他意识到自己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力举三百斤,日行三百里”的年轻人了。
好在,他有一个好的继承人,而且已经建立了权威,开始接掌大权了,这让他不必担心身后之事。
所以在与刘仁规聊了一会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