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借天改明(叫天)-第2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阎应芳没有马上回答,沉默了一会,才抬起头,通过床边的烛光,看着钟进卫的脸道:“我一个妇道人家,按理来说不应该干涉老公的事情。可有一句话,一直憋在心里,想和老公说一说。”

“咱钟家不兴那套妇道不妇道人家的规矩,你心里有什么话就尽管跟老公说就是。”钟进卫轻轻地拍了拍阎应芳的脑袋道。

阎应芳得钟进卫允许,带点焦虑的语气道:“老公现在已贵为国公,为了老公的身体,为了这个家,要不。。。要不老公你把兵权交还给皇上吧!”

“老婆是担心我太累了?还是指我兵权在手,皇上不放心?”钟进卫一听,稍微皱起了眉头,问阎应芳道。

不过当他看到阎应芳一脸的担忧之时,也就不等她回答,就直接说道:“老婆放心好了,建虏已灭,老公就已没有必要出去带兵了。确实带兵太累了,不是一般人能干得了的。”

钟进卫并没有过多的给阎应芳解释,就直接把结果说给她听,免得又要说好久。

“时间已经很晚了,老婆还有身孕,睡吧,乖!”

第七百九十章大赏

接下来钟进卫连着两天,都早起晚归地进宫议事。第三天后,商议的事情就开始实施了。

先是封曹文诏为靖北伯,接替兴国公执掌京营。曹变蛟、黄得功为副总兵,成为曹文诏执掌京营的左膀右臂。

孙可望、李定国、李文秀、艾能奇在此次战事中表现优秀,功劳甚大,也被越级提升为游击一职。

参与战事的全军京营将士论功行赏,都各有赏赐。除必要的勋章之外,朝廷还给了京营将士两个选择,银钱奖赏或者辽东土地奖赏。

京营中只有一小部分祖籍在辽东的将士选择了土地,大部分则选择了银钱。毕竟京营将士的家都在京师,银钱对他们来说更为好用。

接着朝廷又公布了辽东的安排,登莱巡抚卢象升升任辽东总督这个新职位,掌管辽东军政大权,同时兼任兵部尚书,驻地为哈尔温,改名哈尔滨。

原永平代理巡抚左应选调任辽东巡抚,主持辽东战后恢复。驻地为辽阳,主要负责辽东南部区域的军政,受辽东总督的管辖。

原辽东副总兵何可纲封为科尔伯,领军驻守科尔沁草原。负责在草原上兴建科尔沁城,管理科尔沁草原的军政大权。

原辽东总兵官祖大寿封为镇北伯,驻守原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治所所在地特林。负责为大明镇守北疆并往北开拓疆域。

原宁远参将吴三桂终于比历史上晚了几年升为了科尔总兵官,受何可纲指挥,负责科尔沁草原的军事,并向北开拓大明疆域。

科尔沁族因在此次战事中表现出色,义务兵役缩短为五年,且免除了第一年的义务劳动。其中科尔沁族的两位领头人,即原达尔罕王的两个儿子吴克善和察罕,分别被封为太平伯和固平伯,分别赐京师府邸一座,入京师享受荣华富贵。

关宁军和登莱军中立功将士,全部得到奖赏,具体为现银和土地以及女真奴隶,数目的多少以功劳多少为参考。不管如何,这些将士一下都成了东北的地主。

至于在辽东建虏统治下的汉人,则由辽东巡抚进行贾别,无重大恶迹的汉人会分到一小块土地。至于有重大恶迹的汉人,就按汉奸论处。

和圣旨一起往前辽东的,还有大量的锦衣卫政委,由锦衣卫指挥同知陈玉康带队,开始按照京营编制整编关宁军和登莱军。

同时朝廷正式公布边军整编方案,即现有边军要拆分为野战军团和地方军团两种。山西、直隶所在的边军由蓟辽督师孙承宗负责;甘肃、陕西的边军由三边总督洪承畴负责。此两地的军队先行做一些前期工作,待关宁军和登莱军都整编完成之后,就依序开始整编。

这些旨意一公布之后,就在京师引起热议。不管在那座酒楼茶坊,只要有人在八卦,就能听到有人在讨论这些事情中的某一些。

“朝廷这次可真大方,一次就封出了一个公爵和五个伯爵,为我大明所罕见啊!”有一个读书人模样的食客摇头晃脑地说道。

他边上一桌的一个矮个子一听,当即转过头,语带不满地说道:“公爵怎么了,这原本就是侯爵了,有此大功,就不该再封么?”

那读书人一桌的另外一人见矮个子有点忿忿不平地样子,连忙解释道:“兄台见谅,他主要是叹那五个伯爵而已。”

和矮个子同桌的一个商贾也插话了:“别看封了五个伯爵,其实朝廷还是赚的。”

同桌的壮汉一听,就直接问道:“大哥,别理这些酸秀才,你和我们说道说道吧。”

商贾一听,依着职业习惯,冲那两个读书人歉意地笑了下,然后就转了回去,对壮汉道:“公爵就不说了,背后说公爷的是非不好。我且跟你说说这五个伯爵。”

他边上的人有好些个认得这三兄弟,现在见他们又开始八卦,就都竖着耳朵听了起来,有的干脆就直接放下筷子,转过身子看着他们。

“这五个伯爵,都不是世袭,这是其一。第二嘛,除了靖北伯的实权大,受朝廷重用外,其他几人也就一般了。比如说,那科尔沁族的两位伯爵,完全是把他们从族人中隔离出来,朝廷出钱养在京师而已。你说这两个伯爵是不是朝廷赚了?”

矮个子听商贾说到这里,忍不住道:“谁让他们当年来祸害我们了!”

商贾知道矮个子心中还有一丝仇恨,所以发发牢骚。他也不接二弟的话题,继续说道:“再说科尔伯和镇北伯,虽然得了伯爵,却要在苦寒之地为大明去开疆扩土。可以预料,大明未来的疆域将远远超过开国以来最鼎盛的疆域。”

“不错,看宣德九年被废弃的奴儿干都司所管辖的区域,也由镇北伯驻守。比起以前,级别更高,这是要把苦寒之地全都纳入大明版图。”另外一桌的一个食客听到这里就插话肯定道。

朝廷要开拓北疆之举,其实已经在这一系列的举措中明确告知了天下。只要头脑正常的人,都能明白这点。

因此,这个话题稍微一讨论,就又换了新话题了。只听壮汉对商贾道:“大哥,你说兴国公不再执掌京营,这里面是不是会有什么问题?”

商贾一听,看了一眼壮汉,大声地道:“能有什么问题,当初建虏肆虐,兴国公才临危受命,整顿京营,其目的就是为了对付建虏。现在建虏已经灰飞烟灭,目的已经达到了。我告诉你,兴国公是自己向皇上辞去京营提督的,你知道理由是什么么?”

一听这里有大爆料,马上就围了一大群人过来,纷纷猜测兴国公辞职的理由。

商贾看着这么多人围过来一起八卦,更是来了兴致,神秘地说道:“国公爷的理由说出来你们都不信。”

商贾这么一说,周围的人更是好奇了,也不再猜,全都围着他,催他快点说。甚至有个豪爽的人已经拍桌子向掌柜说,这一桌的饭钱,他请了。

商贾向这个用实际行动捧场的人拱手一谢,便不再吊人胃口,直接说了。

第七百九十一章大明危机

“国公爷对皇上说,带兵打仗爽是爽,但实在太累了。现在建虏已灭,他要去种田。”

商贾的话一落,酒楼大堂这么大,有那么多人,却一下变得鸦雀无声。

任何人听到这理由,第一个反应是国公爷打仗只是为了爽,怎么感觉像是玩场游戏而已;第二个感觉,是对于国公爷说要去种田,觉得非常得不可思议。

最后,一群人只能叹国公爷真是军神,打仗已到了玩游戏的境界。

甚至有消息灵通的人,又开始爆料说兴国公收的四个侄儿,都立下大功,年纪轻轻就已经是游击将军了。大明在未来说不定还能出四个媲美霍去病的少年俊杰,由此可见兴国公的厉害。

接着一伙人又开始猜测起国公爷是去哪里种田,种得是什么田。关于这点,没有一个人能说服别人来赞同自己的观点。由此,国公爷种田成为京师百姓的一个谜。

其实钟进卫所说得种田,并不是真的种田。这只是后世一个网络术语,意思是以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内政经营为主。

说起来也是,现在北方已经没有大明的敌手,而东南亚暂时还鞭长莫及,需要等水师组建完成之后。北美则是要修建大型补给点,这样才能大规模前往北美。

因此,在这段时间内,钟进卫的精力集中在种田上是最合适的。

要说累的话,从凯旋回京之后,京营提督已经变成一个差不多的闲职,不会再有多累。

原本崇祯皇帝的意思,也是让钟进卫继续挂着。因为那么多公侯伯爵中,要说最相信的人,非钟进卫莫属。

但钟进卫本人却不想再挂,说是给新人机会,并向崇祯皇帝推荐了曹文诏。

对于曹文诏,崇祯皇帝也是印象深刻。当初去勤王军临时校场,征集出塞的将士。曹文诏就站了出来,是当时级别最高的将领。能够响应自己的要求,舍生忘死地前往塞外,并擒回达尔罕王。论忠心、论本事,曹文诏都是够格的。

因此,钟进卫推荐了之后,崇祯皇帝考虑再三,就同意了他这个推荐。

虽然钟进卫卸任了京营提督一职,但他的任务却还是非常重的。因为目前大明表面上好像开始欣欣向荣,一切都在向美好的未来前进。但实际上,却潜伏着巨大的危机,这个危机就是粮食危机。

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是解决温饱问题,如果温饱都出现问题了,其他所有的事情一切免谈。

什么各地修水泥路,什么办免费幼学,什么边军改制,什么修建大型补给点等等,全部玩完。

在原本的历史上,崇祯五年的时候,大明已经发生大面积饥荒了。可现在,因为钟进卫的出现,这种大面积的饥荒没有出现,死于饥饿的人很少。

虽然维持着这种局面,却也消耗了为数不多的粮食。接下来几年可以很确定,灾荒会不断地持续下去。

如果粮食问题不解决,至少如果不比原本历史要多粮食的话,就算钟进卫有通天的本领,最终历史还会走上老路,即出现大面积的流贼,大明国内将乱成一团。

真到了那个时候,就会出现钟进卫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发生,就是朝廷不得不绞杀饥民所组成的流贼。

因此,钟进卫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全力以赴,用各种手段提高大明的粮食产量和储备等等,反正目的就是一个,不要饿死一个大明百姓。

至于其他事情,他也有参与,但重心暂时并不在那些事情上面。

比如修建大型补给点,现在已经派出工匠前往釜山、海参崴和北海道,除釜山是会雇佣朝鲜百姓之外,海参崴和北海道将会押解建虏战俘前去修建。

因为建虏战俘够多,因此朝廷已决策,同时还要开始修建堪察加半岛和阿留申群岛上的补给点。

剩下的建虏战俘将会暂时安置在鞍山挖铁矿,等待下一批补给点的修建。

至于那些罪囚,按罪行轻重,发往远近各个补给点做一些轻点的活计。刑期满了之后,便会释放回国。

此时的钟进卫,刚刚从紫禁城出来,在去皇家研究院的路上。

他的带刀护卫,已经增加到了十人,东厂调过来的番役,更是达到了二十人,仍然是顾百川和王鹏为首。

一行人全都骑着马,浩浩荡荡地走在街上。只要是京师的百姓,虽然他们很多人没有见过钟进卫,却也能从服饰上猜出为首的那位,是他们尊敬的兴国公。因为只有钟进卫的护卫中,才有东厂番役。

没人敢打扰国公爷,都及时避到了一边,然后用尊敬的眼神目送国公爷远去。

钟进卫对于京师百姓对他的感觉,也有所察觉。正因为这样,他看着街道上的繁华,心中的压力就更大了。

这表面的繁荣,到底能不能持续,发展成为真正的繁荣,一切都在粮食这个问题能否解决。

钟进卫带着期望,来到了研究院。也不用门卫通报,直接熟门熟路地找上了微伯宋应星。

在宋应星的诧异和惊喜之色中,未等他上前参见,钟进卫就已经先问了:“长庚,去年交代的那些农作物,情况怎么样了?”

宋应星一听,就知道兴国公是指蕃薯、玉米和土豆。他见兴国公如此着急这事,就连忙禀告道:“国公,在京师及其附近几个省份试种的产量,都不是很如意。不过每种都有一些差别。”

简单说了一下,缓了缓兴国公迫切的心情,宋应星就先请钟进卫上座。光站那,就显得太不礼貌了。

钟进卫也无所谓,直接往上座一坐,然后就抬头看着站自己面前的宋应星,示意他继续说。

“国公,蕃薯好像是怕冷,因此北方试验的结果很不理想。不过根据国公的建议,在农田和荒地上都进行了试种,发现产量差不多。也就是说,蕃薯也可以种在荒地上,可以不占原有农田。只是产量太低,还需要不断改良品种才行。”

钟进卫听得点点头,马上指示道:“你接下来要尽量选取那些不太怕冷的品种,朝廷准备往辽东大面积种植,能收获多少算多少。”

第七百九十二章在北方推广

宋应星马上应了下来,但他却还有补充道:“国公,刚才下官所得出蕃薯怕冷,是对比了南方省份的蕃薯种植报告得出来的。”

“哦,那就是说南方的蕃薯种植情况更好?”钟进卫一听,有点惊喜地问道。

宋应星微微点头,态度一如既往地认真,继续向钟进卫禀告道:“是的。去年南方飓风影响,因此补种了蕃薯,结果对比北方,成活率高。”

他说到这里,稍微停顿了一会,却又是一个转折道:“但是,南方的蕃薯产量仍然偏低。”

钟进卫听了微微有点失望,不过也可以理解,后世番薯的高产量,还有那些能适应北方气候的蕃薯,肯定是经过长期改良的结果。

现在蕃薯刚传到大明不久,要想有能在全国推广的品种,肯定是有一个过程的。

他想到这里,就问宋应星道:“那玉米和土豆呢?”

“玉米和蕃薯的情况差不多,不过玉米在海边基本绝收,疑是和水中的盐碱浓度高有关系。而且它比蕃薯更需要水分,因此至少目前来说,在干旱地方严重的地方还不能种植玉米。”

宋应星说完之后,见兴国公露出失望之色,就连忙补充道:“国公,这玉米和蕃薯是可以用于救灾的。因为这两样东西可以不占用原有农田,在适合的地方种植,能收获多少产量就是增加多少产量了。而且果实都不易变质,容易保存和运输。”

“嗯,这个我知道,你再说说土豆的情况吧。”钟进卫点点头,问起最后一种作物。

说到这个土豆,宋应星脸上露出了笑容,他回答钟进卫道:“国公,这土豆恰恰和蕃薯、玉米相反。经过试验,在北方种植的产量要高于南方。可以初步得出结论,这种农作物性喜寒。不过最好是在农田,地要肥一点的地方,种植的产量会高一些。”

“另外经过试验,除国公所说发芽的土豆不能吃之外,还有青紫皮的土豆也不能吃。还有,最好也不要生吃,因为会让人产生不舒服,甚至中毒。但在煮熟之后,却是可口美味。”

钟进卫也听得露出了笑容,他马上追问道:“产量如何?”

说起产量,宋应星又收了笑容,稍微摇摇头道:“不是很高。但无论如何,比起一般作物的产量还是会高一点。”

钟进卫听后站了起来,在宋应星的办事房内来回走动。

宋应星等人知道国公在考虑问题,因此都保持安静,不敢打扰他。

过了一会,钟进卫站定身子,看向宋应星,向他交代道:“第一,这三样作物的品种改良要一直不间断地进行,努力提供产量。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这三样作物的产量,会很高很高的。”

“是,国公。”宋应星答应一声。

钟进卫得到宋应星的回应之后,就继续说道:“第二,挑选合适的种子,特别是土豆,派出研究员,分赴甘肃、陕西、山西、直隶和辽东,在不影响现有农业生产的前提下,指点当地农民,进行大面积的推广。”

宋应星见兴国公好像一脸急迫的样子,就忍不住提醒道:“国公,刚开始推广,需要时间才可能会有一个大范围种植。而且就算有研究员指点,初期的产量,可能还是会比试验所获得的产量,要低不少。”

钟进卫倒没有不切实际,他点点头道:“这个我知道,我不期待一开始种植的前几年就有丰收。但一定要去种,不停地种,明白么?”

“明白。”宋应星点头应道。

说完这些内容,钟进卫又带着一丝希望问道:“最近还有没有发现特别的农作物?”

从之前开始,各地把稀奇古怪的农作物都送到京师来,也因此,土豆等物被钟进卫发现了。此时的钟进卫,心中是怀着又捡一次宝的想法。

谁知宋应星让他失望了:“暂时还没有收到特别的农作物。”

说完这个之后,宋应星马上又笑着道:“国公,倒是那个辣椒丰收了。”

钟进卫一听,刚失望的心情又好了起来,马上吩咐道:“这样啊,我带些回去研究研究。对了,另外,也给北方各省推广种植。这辣椒,是驱寒的好东西。”

宋应星会心地一笑,他知道国公喜欢辣椒这种调料。

农作物的事情视察完了之后,钟进卫便在宋应星的陪同下,直接去了动力研究所,去视察蒸汽机的研究情况。

在路上,钟进卫边走边交代宋应星道:“各地有什么好的农业措施,比如排涝解旱的工具,更好的播种方式,耕种技术等等,也要记得总结,并进行推广。农业研究所在接下来的时间内,全都以努力提高农业产量为目标。明白么?”

“明白,国公。”宋应星听钟进卫交代他事情,就侧着身子,面对钟进卫应道。

一说起这个,钟进卫就又想起来了。各地的水利设施也要进行排查摸底。该修的要修,该疏通的要及时疏通。回头得给崇祯皇帝上个奏章,派出专人负责这事才行。

不过这么一来,可能又要很大一笔银子。崇祯皇帝肯定会头疼,但这又是不得不花的银子。真是当皇帝容易,想当个好皇帝就难啊!

钟进卫一边走,一边想着,不由得微微有点同情崇祯皇帝。

动力研究所离得比较近,因此没多久他们一行人就走到了目的地。

钟进卫已经来过一趟,又和去研究院一样,想直接前往蒸汽机研究作坊去视察。可是,让他没想到的是,这次被门卫拦住了。

“国公爷,您不能去!容小人先去禀告一声。”门卫向钟进卫见礼之后,就拦在前面说道。

“大胆,敢拦国公,哪来的豹子胆!”王鹏一见,几步上前,大声喝斥道。

“小人不敢,小人不敢。”门卫被东厂番役一吓,连声说道。

可他说完之后,却又是苦着脸道:“请国公少待片刻,小人马上回来。”

宋应星一见,脸上挂不住了。自己手下研究所的一个小小门卫,竟然要学那细柳营,拦着兴国公不成?

第七百九十三章蒸汽机的进度

宋应星作为半个主人,连忙向前,也待向王鹏一样喝斥那门卫。

但这个时候,钟进卫却瞧出不对。如果不是有特殊情况,一个小小门卫是绝对不会如此坚持,拦着自己不让过去。

毕竟这只是动力研究所,而不是军纪严明的细柳营。于是,钟进卫伸手阻止了宋应星。他看着已经要哭的门卫道:“到底怎么回事?”

门卫是因为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所以脑中一团浆糊,只是拦着兴国公一行人。现在见钟进卫没有强逼他,反而和蔼悦色地问他。

心情一松,门卫就回答道:“蒸汽机在前两日发生爆炸,伤了三名工匠。因此所长有令,不得让无关人员靠近。国公爷乃大明国之栋梁,您就更不能过去了。小人去禀告所长,安全之后才能让国公爷过去。”

顾百川一听,马上向钟进卫建议道:“国公,还是等等吧。”

王鹏原本还有点不信,但见大档头说话,就站回自己的位置去了。

钟进卫却是知道蒸汽机处理不好,确实会爆炸。他连忙问道:“你们所长怎么样,有受伤么?”

“没。。。没有,他刚好离开作坊,因此爆炸的时候不在现场。”门卫赶紧回答道。

钟进卫松了口气,没事就好。他挥挥手说道:“你去吧,我就在这等会。”

门卫一听,满脸感激地磕了个头,然后飞奔蒸汽机作坊去禀告。

“国公爷,不会是那小子编排的理由,自个搞起什么架子了吧?”李老四有点不相信,那东西又不是火药,还爆炸呢!

钟进卫闻言看向他,无奈地道:“你啊,要多学多看。蒸汽机确实有存在爆炸的可能性。你要是了解了蒸汽机的原理就不会这么猜了。”

宋应星倒是若有所思,他向钟进卫求证道:“国公,可是那蒸汽太多,又不能释放出去,最后就爆炸了?”

“就是这样,所以蒸汽机如果不处理好,就可能会爆炸。”钟进卫闻言转回头,看着宋应星道。

虽然得到证实,可宋应星心中却有点意见。自己手下的动力研究所出了爆炸,还伤了几个工匠,这么大的事情,却不来报告自己,是不是太过了?

否则的话,自己及时就能向国公禀明,也不会出现刚才那一幕了。

正当宋应星有点暗暗生气之时,动力研究所所长方以智领着手下的工匠,也就是研究员匆匆赶来门口。

一见到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