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借天改明(叫天)-第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陛下,这个非常重要,最好在盐政革新政策宣布之前就能有个调查结果。”钟进卫再一次进行了强调。
崇祯皇帝见钟进卫非常在意这点,知道这个肯定重要。于是,他对户部尚书毕自严道:“毕卿,你要安排专人把钟师傅所说的各项事宜调查清楚。”
毕自严一直和数字打交道,虽然不是像钟进卫那么重视,但也觉得这点还是很有必要的。何况还是皇上嘱咐,就赶紧答应了。
崇祯皇帝想了下,又对东厂提督王承恩道:“大伴,东厂也派人做一次调查吧。最后和户部的调查结合起来进行互相印证。”
说完后,也不等王承恩答应,就转向钟进卫道:“钟师傅,你看这样安排可好?”
“好,好,陛下英明。”钟进卫觉得崇祯皇帝这个安排很不错,真心实意地拍了下皇上的马屁。
“那诸位臣工对于此次盐政革新,还有何建议要提?”崇祯皇帝问大家道。
“陛下,之前的仓钞,因为朝廷支付不出盐引,所以一直在跌价。如果朝廷宣布要增加食盐产量,事先得到消息的人会大肆买入跌价的仓钞,从而导致原仓钞持有者亏损严重,引发不满。因此,臣的意思是此盐政革新还需保密。等正式实施之后,再一举公布,不能先抄到邸报上去。”
温体仁对于朝堂上还在议论的事情,就被抄到邸报上传遍天下,甚至是各地军情汇报,也在第一时间传抄天下很是不满。借着这次机会,温体仁提出了保密的问题。
钟进卫倒是第一次听说古代朝廷上讨论的大事,会被随时报道出去。这大明也太先进了吧!
于是,钟进卫问温体仁怎么回事。温体仁就把他的不满都说了出来。
钟进卫大吃一惊,这,有脑子的人都不会这么做吧。有些属于国家机密,怎么能传遍天下呢。
其实钟进卫不知道,在野的儒生不甘寂寞,经常对朝政国策发表议论。一则养声望,二则聚人气,拉帮结伙。最出格的事情,据说是崇祯皇帝后期,“复社”把周延儒重新运作上了首辅位置,然后提供清单,让他排除朝廷上不同政见者。由此,民间有一种说法,崇祯朝有两个皇帝,一个在紫禁城,一个在东南。
有此巨大的消息需求,出现了不少贩卖消息的人,比的是速度。又加上文官集团和在野的儒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来二去,崇祯皇帝还没知道的消息,就有可能被经手的官吏给泄露出去了。
东林党人那句有名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不是没有背景的。但这些人往往没有从政经验或者实践经验,只会口头说说,还不用背责任,所以把舆论搅的一塌糊涂,影响了朝堂上的官员,甚至有一部分只会夸夸其谈的人通过这种积累起来的声望得以入朝当官,又把这种坏习惯带进了朝堂。最终落得满朝文武,能干实事的人没有几个。
钟进卫觉得这种情况放在后世成熟的mínzhǔ社会,有各自政党纲领需求,代表一个阶级,一个地区的话,是个好事。
但现在大明朝,识字的才多少比例。那些在野的人代表的是很小的一部分人,或者干脆为了自己的前途利益而胡乱抨击朝政。变成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角sè。
但不能否认说这是后世政党的一个萌芽,钟进卫从温体仁的话开始思维发散,想得有点多,决定回去好好梳理下,看怎么引导会比较好。
不过,对于政策,军情的保密xìng,还是必须要说的,于是,他对崇祯皇帝道:“陛下,臣也认为,温阁老说的有理。这里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的,就是政策,军情等类似非常重要的消息,需要注意保密。”
崇祯皇帝开始凝神听钟进卫的发言。
“陛下,举个例子来说,我要是建虏,只需派几个细作在京师,或者在大明境内都可以,看看邸报,就知道大明的朝廷动向以及各地军情。很容易就做到了知己知彼。前方将士如何打的赢建虏呢?”
这话是夸张了点,但不能否认情报的重要xìng。
“还有,哪些大盐商有的是钱,要听到了现在在讨论的盐政革新细节,知道对他们不利,会不会出钱收买朝臣来影响这个政策,或修改,或反对。这个情况有可能会发生么?”
崇祯皇帝心知自己的臣子中,对于银弹攻击,没有几个是有节cāo的。于是,他说道:“好,钟师傅,这点,朕知道了。此事需先保密。另外,朕下次和六部尚书,诸位内阁辅臣商量个保密章程出来,把各类事情进行保密等级分类,钟师傅,你看这样是否妥当?”
没有一个笨人,朝堂上的人,都能举一而反三。钟进卫当然没有意见了。
温体仁看着自己的提议得到通过,也很是高兴,结果比自己想得还要好,真多亏了钟进卫的推动。
现在见这个事情议论完了,温体仁就又对崇祯皇帝说道:“陛下,臣对于盐政革新之策,还有一事要说。”
第一百一十一章水泥
崇祯皇帝一听,心里暗道:怎么还有啊!但表面不动声sè,向温体仁道:“温卿,有话直管说。”
“陛下,说句不中听的话,臣对都转运盐使司和盐课提举司的官员能力信不过。”温体仁在殿内几个可以信任的人面前,直言不讳道。
户部尚书毕自严听了,脸上稍微有点挂不住。但他知道温体仁说得也是实情,要是那些官员的能力真强的,也不需要这些盐政革新了。
“那依卿之见呢?”崇祯皇帝请教道。
“陛下,臣的建议是朝廷派出敢于任事,勇于革新的巡盐御史前往督促各司用心做事,并保证盐政革新之策到地方不出现偏差。”
“哦,那温卿可有人举荐?”崇祯皇帝听了温体仁的建议,觉得也有道理。
“臣举荐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张太岳的曾孙张同敞为巡盐御史。”温体仁虽然对张居正的改革很不感冒,但却很反对哪些在张居正死后清算他并累及张子孙之人。
他刚从南京调来京师的时候,了解到张居正的曾孙张同敞很有其曾祖之风,敢于任事,对错分明。今天所议之事,就直接想到了他。
钟进卫在一边认真的听温体仁和崇祯皇帝的对话,同时也在考虑着。
温体仁所说的确实是个问题,据他自己朦胧的历史了解,北宋的王安石变法,就是因为政策颁布下去后,地方zhèngfǔ执行不力,出现偏差,反而成了害民之法。
钟进卫听到温体仁推荐张同敞,隐约记得这个好像是南明时期的名人,但具体事迹不记得了。
这时,崇祯皇帝点头对温体仁道:“温卿所荐之人,应该不错,朕想见他一见。他在何地,现任何职?”
“现任中书舍人,从七品。”温体仁答道。
听崇祯皇帝和温体仁的对话,钟进卫忽然有了个想法,就插话对崇祯皇帝道:“陛下,臣听了温大人的话,也有一个建议。”
“钟师傅,请说。”
“陛下,可以招都转运盐使司和盐课提举司的一、二把手来京师,当面讲清盐政革新之策的内容和对他们的奖惩。再加上温大人推荐的巡盐御史的监督,哦,如果再加上东厂的暗中监督,臣觉得效果会不错。”
王承恩一听钟进卫在给他揽活,心里乐得像朵花似的,厂卫就是要有事干,才有权。
崇祯皇帝听了,问在文华殿的两位大臣道:“钟师傅的提议,两位看是否可行。”
“臣附议。”温体仁当然同意了,这是对他所提问题的一个补充。
“臣没意见。”毕自严也同意,能把盐政革新真正实施下去,最大的好处就是他这个户部尚书了。
“好,既然都没意见,那朕就一起见他们了。”崇祯皇帝下结论道。
这时,冬rì已成夕阳红,殿内的光线已开始暗下来。
王承恩转身让侍立在大殿内的两个内侍去点灯,忽然,想起什么,等两个内侍点完之后,招了过来吩咐道:“今天殿内之事要是听到外面有风声的,就拿你们问罪。明白么?”
两个内侍连道不敢。
崇祯皇帝和殿内几个人已注意到王承恩的动静,听到王承恩现学活用刚才提及的保密之事,不觉都微微一笑。
“诸位臣工,盐政之事,应该没什么问题了吧?”崇祯皇帝最后问底下几人。
温体仁和毕自严互相看看,然后又看向钟进卫。钟进卫两手一摊,道:“暂时想不起来还有啥需要补充的。”
“好,既然大家都没意见了,那今天就到此为止吧,朕传旨给都转运盐使司的都转运使和同知,以及盐课提举司的提举和同提举一起来京议事。”
崇祯皇帝总结要做的事情,对温体仁也吩咐道:“温卿回去拟个保密等级条例初稿,回头在内阁会上议一议此事。”
温体仁当即答应。
“毕卿和王大伴务必把那个什么调查结果在下次盐政议事前有个结果。可否?”
“是,陛下。”毕自严和王承恩觉得没问题,答应下来。
就钟进卫最悠闲了,不用做什么事情。
温体仁和毕自严看没啥事情,天sè也已晚,就准备回家,明rì就是大年三十,还有很多事情等着一家之主的安排。
王承恩对崇祯皇帝道:“陛下,差不多该用晚膳了。”
崇祯皇帝点点头,他是皇宫里的老大,明天大年三十,也有许多事情要他点头安排的。就准备散会。
谁知道,偏偏最闲的钟进卫还有事情,出言奏道:“陛下,臣有一事,要禀告于陛下。”
“哦,什么事情,钟师傅请说。”崇祯皇帝自然不会嫌钟进卫麻烦,怕是又有好点子了。
温体仁和毕自严一听,也都好奇的看向钟进卫,看他又要出什么新奇的主意。
“陛下,臣去通州的路上,发现出了京师后的道路,不再是石板铺成的官道,据说一到下雨天,就泥泞难走。”钟进卫说道。
“中兴伯,你的意思是要把所有官道都青石铺路?”毕自严很敏感,一听这话,按照自己的理解马上就反问,还摆出一副你真要这么干,就把我卖了换钱去铺石板好了。
崇祯皇帝却对钟进卫了解甚多,知道钟进卫这么说,不会是简单的要求青石铺官道,只要是正常的人应该就不会在国家财政连年亏空的时候,提这种浩大工程的事情。于是,他问钟进卫道:“钟师傅,你有什么建议?”
“陛下,臣不是想说都要用青石铺路,而是有一种东西,臣叫之为水泥,其功能,功能。。。”钟进卫一时不知道怎么形容,忽然想起古代黏合用的是糯米汁,于是马上接上道:“功能形同糯米汁一般,却又比糯米汁好百倍,不管是用于修路,建房,造桥,皆有大用。嗯,可以这么说,用了这个水泥之后,世界将会翻天覆地。”
“此水泥成本几何?”毕自严连忙问道。
与此同时,崇祯皇帝也问道:“如何翻天覆地?”
钟进卫看看毕自严,然后转向崇祯皇帝道:“陛下,这种水泥是一种粉末状物体,加水变成浆糊状,能黏合沙石等材料,并能在空气和水中凝固。用于建房则火烧不燃,用于修路则雨天平整完好。用于修桥,可建跨海大桥。”
跨海大桥,这也太夸张了,殿内几人自动理解为钟进卫的一种夸张的说法。
不过就算如此,此种名为水泥的东西在他们听来也是逆天的存在了。
“此水泥成本几何?”毕自严提高了语音再次追问道,急啊,这好东西要是成本太高,那就可惜了。
崇祯皇帝听的那是心痒痒,但好东西的成本一般都高,崇祯皇帝心中祈祷别贵的太吓人。按照钟进卫所说功能的话,光全国的道路和房子,都需要花数不清的水泥了,太贵了朕用不起啊。
“据我所知,水泥的成本应该不贵,原料都很普通。”钟进卫笑着答道。
“中兴伯不要开玩笑啊,这么好的东西成本不贵。你是在哪里见到的,还是说只是在古书中见过?恕我孤陋寡闻,没听过,也没看到有书提及过。”毕自严有点不大相信。
崇祯皇帝,温体仁和王承恩却知道钟进卫的来历,明白应该不会有假。
王承恩见话题可能会涉及钟进卫的来历,就挥手把两名内侍给赶了出去。
钟进卫看看崇祯皇帝,然后神秘地对毕自严道:“天机不可泄露。”
毕自严一听,怔了下,然后就准备发飙,老夫和你正正经经的议事,你来搞神秘。
崇祯皇帝适时说话了:“钟师傅,朕相信你说的,快说此水泥成本具体多高,如何做出来?”
张同敞,晚明舍身赴死的英雄,书友可以百度,此时应该在二十左右,这里贴一首他的绝命诗:
序云:被刑一月,两臂俱折。忽于此rì,右手微动,左臂不可伸矣。历三rì,书得三诗,右臂复痛不可忍;此其为绝笔乎?
一月悲歌待此时,成仁取义有天知;
衣冠不改生前制,名姓空留死后诗。
破碎山河休塟骨,颠连君父未舒眉。
魂兮懒指归乡路,直往诸陵拜旧碑。
第一百一十二章一条龙
钟进卫把握着自己的来历还是不让毕自严知道的好,至少崇祯皇帝也没有让他说的意思,就避开了毕自严的问题,直接回答崇祯皇帝道:“陛下,臣只知道这个水泥的制作原料和基本原理,实际如何还需要具体去实践,不过应该不难的。”
“哦,钟师傅说来听听。”崇祯皇帝一听钟进卫说并不清楚具体的方法,心里微微有点失望。
“水泥分很多种类,表现各自的特xìng并不相同。我知道一种基本的水泥是用石灰石和粘土煅烧而成的。”钟进卫根据自己在看某些穿越小说时候的印象说道。
要不是看穿越小说,说不定很多常识问题都不可能去认知,从这方面来看,为了预防穿越了却发现自己啥都不知道,平时看看穿越小说还是有必要的。钟进卫心里暗暗想道。
“就如此而已?”毕自严有点不信,石灰石和粘土都很常见的东西。如果真只要这些东西的话,成本估计还真高不起来。
“当然不是,这两种是最基本的原料,有了这两种,最基本的水泥就能造出来。”钟进卫回答道。
“这么简单,那钟师傅你怎么说还要去具体实践呢?”崇祯皇帝有点不明白。
看来崇祯皇帝果然是长于深宫,并不清楚干活的细节,钟进卫就解释道:“这个水泥虽然只需要石灰石和粘土,但石灰石和粘土的比例是多少我不记得了,需要去实践所得最佳的配比。”
材料太过普通了,就算比例不记得,相信具体去做做应该能得到合适的配比,也不算难事,最多是麻烦点。但效果真有那么好,有那么多功用?温体仁有点担心钟进卫太过夸张,结果出来时反而失望就不好了,于是,他带着疑惑问钟进卫道:“中兴伯,真的有如此大用?”
钟进卫点点头:“如果造房子,建桥的话,光水泥还不行。最好还有钢筋。”说到这里,钟进卫忽然记得崇祯皇帝以前看过自己手机上面的照片,就转身对崇祯皇帝道:“陛下,还记得臣手机上的图片么,那里面很高很高的房子,就是用水泥加钢筋来造的。”
崇祯皇帝经钟进卫这么一说,想起来了道:“不错,看来这水泥真是宝物。”
“手鸡?此乃何种鸡?”毕自严在一边不明白了。
钟进卫呵呵一笑,既然自己的来历要瞒着毕自严,就不会给他认真解释了:“那是我家乡带来的一种鸡,可惜水土不服死了。”
钟进卫不想再给毕自严再问问题的机会,对崇祯皇帝道:“陛下,臣觉得这个水泥还是要尽快实验出来,然后配方要保密,水泥可以由朝廷来售卖,以增加国库收入。”
毕自严一听增加国库收入,马上就把手鸡给忘到九霄云外了。他向崇祯皇帝道:“陛下,臣赞同中兴伯的提议,国库连年亏空,太需要开源了。”
崇祯皇帝点点头,现在朝廷就是愁银子的时候。他对钟进卫说道:“钟师傅,你把此配方献于朝廷,如此不为财利所动,朕,朕不知道该怎么奖赏你。”水泥真要造出来用了,崇祯皇dìdū无法想象这里面所蕴含的财富。
钟进卫听崇祯皇帝这么一说,忽然想起这不正好是一个合适的机会么。于是,他对崇祯皇帝道:“陛下,您这么一说,臣还真要向陛下要奖赏。”
“好,钟师傅,你要什么奖赏,只管说。”崇祯皇帝表示没问题。
“陛下把我当马骨吧。”钟进卫没有直接开口要东西,而是笑着对崇祯皇帝道。
崇祯皇帝听了一怔,温体仁却在一边拍手赞道:“陛下,臣以为此法妥当,千金市骨,让更多的中兴伯出来献宝,朝廷还愁开源无路么?”
毕自严在一边听了,赶紧跟上:“臣附议。”
崇祯皇帝听明白了,钟进卫是想让自己以他作为一个榜样竖起来,让大明百姓把手里的配方技艺献给朝廷。但有几个人会有钟进卫的高风亮节呢,看来要取决于朕的奖励程度了。
崇祯皇帝想明白了事情的关键,下了决定,从御座上一下站起来,说道:“好,等水泥造出来,朕就封钟师傅为中兴侯,诸位臣工以为如何?”
才几天,就从中兴伯升到中兴侯,这真是飞一般的晋身速度。
其实,从伯爵到侯爵,俸禄方面并不会涨多少,有的侯爵甚至还没有伯爵的俸禄高。听了好听,实际好处还是皇帝说了算。但古代人就好这一口,甚至许多富人yù散尽家产求一功名而不得,他们知道,钱没了可以再赚,但功名可不是那么容易取得的。
温体仁想了一下,对崇祯皇帝道:“陛下,臣以为,此事还是等水泥造出来,证明确实有中兴伯所说诸多神奇妙用,再公布此事,以千金市骨不迟。”
“朕就是这个意思。”崇祯皇帝说完,瞧向钟进卫道:“钟师傅,你看如何?”
“我没意见。”钟进卫道。
“好,那实验配方之事还需你亲自负责,一来可以堵朝中不服气人的嘴,二来由你亲自指导,会事半功倍。”崇祯皇帝又道。
“没问题,这个我来做好了。就是需要场地。嗯,就烧陶瓷的就可以。”钟进卫表示没问题,顺便提了要求。
这时,天已完全黑透了。王承恩在一边当了很久的摆设,见他们议论的差不多,担心崇祯皇帝的身体,就又出来奏道:“陛下,时辰已不早,该用晚膳了。”
钟进卫一听王承恩的话,肚子“咕噜”一声,被殿内诸人听得清清楚楚。
崇祯皇帝今天连续讨论了两件增加国库收入的事情,心情好得不行,看钟进卫饿了,就笑着说道:“明天休沐,朕就今天宴请几位,算是一起提前吃个年饭。”
能得到皇帝赐宴,是一种荣誉,温体仁和毕自严答道:“谢陛下。”
钟进卫自然也没意见了,只是他不是因为感到荣幸,而是蹭饭吃,不吃白不吃。
在用膳的时候,崇祯皇帝又谈起水泥的功用,显然把圣人教导的“食不语”忘记的一干二净。
钟进卫自然乐得给崇祯皇帝介绍各类功能,谈着谈着,钟进卫忽然想起可以解决不少灾区问题,就道:“陛下,臣突然想到,这水泥生产需要大量煤炭,就是火炭。陕西,山西不都产这玩意吗,可以组织那边的灾民挖火炭,换取粮食度过灾年。结合开中法,可以组成一条龙了。”
“哦,钟师傅,何为一条龙?”崇祯皇帝问道。
温体仁和毕自严见他们又谈开了,便停下筷子,专心听钟进卫的说话。
钟进卫把自己刚才冒出来的思路说给崇祯皇帝听:“陛下,朝廷用开中法,以盐为诱,吸引商人把粮食运到灾区。然后朝廷向灾民以粮食收购煤炭,灾民就不会挨饿,朝廷收到火炭,就造出水泥,在当地修路建房卖水泥,又可以让一部分灾民以工代赈。当然,这个过程还需要当地官府的配合,以及他们的组织力度。”
“好,钟师傅说的这方法太好了,一举数得。朕已经有点迫不及待,盐政和水泥需尽快实施。当地官府之事,不必担心,谁要敢在此事上捣鬼,朕绝不轻饶。”崇祯皇帝拍了桌子。
温体仁听着崇祯皇帝并没有说出具体的措施来监督当地官吏,皱了下眉头,他是深知越是底下的官吏,越容易坏事。
想了一会,温体仁对崇祯皇帝道:“陛下,臣提议把此事办得好坏程度作为地方官员的考核内容。另专派巡按御史专管此事。”
王承恩是没得饭吃,只在一边伺侯,听到温体仁的建议,适时的表现自己的存在:“奴婢也可以派番役暗中前往监督。”
崇祯皇帝听了,点点头,然后问钟进卫道:“钟师傅觉得如何?”
第一百一十三章道路衙门
钟进卫想了下,没有立刻回答崇祯皇帝的问题,而是问道:“陛下,臣想问个问题,全国多少官道是需要用到水泥重新修路的?”
崇祯皇帝听钟进卫答非所问,就转向户部尚书毕自严:“毕卿,你回答下钟师傅的问题。”
“是,陛下。”毕自严说完,就看向钟进卫道:“大明境内,基本除了人口较多的城镇之外,其余道路皆有雨天泥泞之苦。另外就算有石板铺路,也有凹凸不平之处,也应修之。”
钟进卫不用想,其实都知道差不多就是这样的。但为了强调他之后要说的内容,就问了一次。
等毕自严说完之后,钟进卫微笑颌首,然后对崇祯皇帝道:“陛下,臣的家乡有一句话:要想富,先修路。道路不好,货物流通不畅,朝廷想收税就少;百姓想卖出点东西换钱,难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