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官(轻风)-第1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之所以停住脚步,也许是谢大人面对方清之天然有点心虚,也许是故意为之,但谁也说不清楚,也没人能说得清楚。
众人与谢迁就一直这样立在院门处干巴巴的聊着方清之与李东阳单独被晾在了柯亭,孤零零的面面相觑,看起来很尴尬。
一边是众星捧月,一边是孤立的两人,翰林里九成九都是聪明人,当即就有人感到不对头了,不过没人说破。有些事情是心知肚明但不能说出来的,只能面上若无其事。
方清之根本无所谓,但李东阳长叹一口气,有点懊悔今日不该一时感怀身世闹书生气,结果成了这尴尬场面。都忍了十几年了,还差这一天么?
却说方清之又斟酌片刻。正要开口把方应物的婚事告知李东阳时,又有人冲过来,对着院子大喊道:“方编修!李侍讲!两位大人在否?”
被惊扰到的众人齐齐注目,这大喊大叫的人原来是在翰林院负责杂务的孔目,姓张。
方清之走下亭子台阶,对李孔目道:“我与李兄在此。阁下有何贵干?”
张孔目三步并作两步的冲上来,对方清之道:“从宫中有诏书到了!两位大人快快去接旨!”
翰林院与内廷联系密切,有诏书过来实在是家常便饭一样的等闲事情,本不值得惊奇。但是方清之和李东阳两个人,一个是最近很有风头的人,一个是十几年的板凳人物。有什么圣意能将两人凑到了一起?这让众人很好奇。
方清之经自家儿子暗示过,心里有所预感,但李东阳却忐忑不安,两人便一起前往大堂接旨去。不只两人,还有一些看热闹的也去围观。
诏书前半段骈四俪六的可以忽略掉。在翰林院都是大家写熟也听熟的东西,关键话只有一句,“侍讲李东阳、编修方清之俱为《文华大训》编纂,皆侍班东宫”。
方清之有心理准备,早在家里闷骚完了,此刻面上不动声色,镇静如常,一板一眼的完成了谢恩仪式。让人看到后,赞一句“方编修遇大事有静气,得恩遇而不忘形”。
但李东阳被突如其来的幸福砸晕了。虽然他被十几年板凳生涯磨练的心性坚强,但是此刻仍旧忍不住恍恍惚惚。还好旁边有个榜样,能叫他学着方清之按部就班完成了谢恩,没有出错。
不过话说回来,李东阳没有当场晕过去,那已经可以说是心理素质非常强大了。
还是那句话,翰林中不看品级,只看有没有上升渠道。比如同样的五品,进入上升渠道的,五品就可以进内阁办事;没进入上升渠道的。就只能在翰林院当一辈子五品老学士。
这次关于李东阳和方清之两个人的任命,表面上看两人官衔品级原封不动,但主修皇家教材和侍班东宫两项差事可是千金难买。这象征他们进入了上升渠道里,不再是普通翰林,而成为有望角逐内阁坑位的翰林。
可以想象得到,只要帮皇家修完《文华大训》,两人肯定是立地升级,转为詹事府左右春坊里的官员,这是在礼节上皇家必须给的谢意。
词臣升迁与其他官员不同,有自己专属的快车道,那就是转为詹事府左右春坊官员,再外放为寺卿、侍郎到最顶点当然是殿阁大学士。
前来旁观的众人一片哗然,今次这特殊的诏书果然有特殊意义。翰林院是精英荟萃的清流华选之地,随便一次人事升迁,都有可能影响到若干年后的朝堂走向。说得严重些,这诏书等于是在未来阁老候选人名单上增加了两个人。
哗然之后,众人蜂拥而上,一起向李东阳和方清之道喜,一时间大堂中人声鼎沸。
前一刻茕茕孑立,后一刻繁花似锦,人生的大起大落实在太刺激了李东阳清醒过来后,没有陶醉于别人的恭维,连忙拉住传旨太监,悄声问道:“在下何以沐浴天恩?”那太监答道:“听说是刘博野举荐的。”
李东阳愕然不已,他与刘棉花八杆子打不着一撇他也曾经梦想过,有人慧眼识珠,向朝廷举荐自己这个人才,但是做梦也梦不到竟然是由刘棉花举荐啊。其实由谁来举荐自己都不奇怪,但刘棉花是这样无私的人么?
人群渐渐散去,方清之可算找到了与单独谈话的李东阳机会,“宾之兄,关于犬子的婚事,实在要对不住了”
ps:
昨天看到电脑就想吐。。。今天早晨起来后赶紧码字补上昨天的更新。
第三百零二章抉择
方清之又想了想措辞,“承蒙李兄青眼,但我那不孝子三年前年少无知,私下里答应了刘博野招婿之议,如今有些”
李东阳点点头道:“这些我都知晓,令郎曾亲自与我分说过,我叫他多等些时日,待我仔细设法。在我看来,那刘阁老也不是很急迫,拖到春闱大比之后不成问题。”
“你我两家有意秦晋之好,我这心里也是愿意等待李兄提亲。只是最近几日,刘阁老逼迫甚急,通牒我家会试之前答应,我那不孝子又有三年前的承诺在,不好直接背信反悔,便实在抵不住了。”
李东阳下意识的惊讶道:“刘阁老何故如此相逼?”
但随即李东阳便顾不上惊讶了,更顾不上去想刘吉为什么对这桩亲事忽然变得如此性急。因为他闪过一个念头,刘吉莫名其妙的举荐自己侍班东宫,肯定和方应物的亲事有关!
刘吉给了自己如此巨大的好处,算是对自己有举荐之恩,自己还能去与他抢女婿么?那就太不仁义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仿佛是自己拿亲事换来了一个前途似的
李东阳低头陷入了沉思之中,此时此刻自己应该怎么选择?是接受这个侍班东宫的美事,还是为了所谓气节拒绝?
如果李东阳是小人,肯定没有心理负担,这边好处全盘吃下,那边继续去挖方应物这个女婿。
但很可惜,他李东阳是讲人品的人,实在做不出这种事。他要么接受了刘棉花的好意。断掉抢女婿的心思;要么上疏请辞,然后继续去抢女婿。
当然。刘棉花也是算准了李东阳人品,所以才敢先行举荐示恩造成既成事实。赔了女婿又折兵的事情。刘棉花肯定不会做的。
另外在刘棉花眼里,文坛名气很大的李东阳是潜力股,实际年纪也不老,只是缺一个进身机会。那么自己给了他机会,日后他要是乘风而起,岂能不念自己的好?
至于刘棉花所付出的,只是一次举荐机会而已。侍班东宫这种差事,对别人而言是打破头也未必抢的来,就是尚书也没多少发言权。这涉及到内廷和外朝的区分。但他刘吉身为内廷大学士,若想向天子推荐人选进东宫,真的很难么?
闲话不提,却说李东阳与方清之出了大堂,又漫步到柯亭中闲谈,别人都很知趣的没有打扰,谢迁更是已经离开了翰林院。
李东阳叹口气,手抚柯亭廊柱,眼神迷离。“此亭乃昔年掌院柯公所造,当时柯公一代宗师,人称翰苑风流,我初入翰林时。承蒙柯公早晚教诲,获益良多。怎奈天不假年,成化九年柯公便仙去了。其年不过五十。”
方清之看得出,李东阳此时很有些情绪。便没有出声,只默默的静听。
李东阳望着亭前的树木。“说心底话,我辈所学,只为辅佐君王、匡扶社稷。而我等待这个机会已经等了十几年了,不知人世还能有几个十几年?如当年柯公,他若不仙去,成化十一年必然是入阁人选,二刘之辈只怕难忘其项背,岂会出现纸糊三阁老这种笑谈?”
方清之继续沉默,只见得李东阳收回目光,坚定的说:“这次机会,我不能错过,我觉得以我的才华,应该得到这个机会,也配得上这个机会!
何况如今庸碌当国、万马齐喑,正该舍我其谁勇往直前,与其指望别人,不如自己努力!所以对不住了,真应了令郎一句话,我们两家有缘无分。”
为了自己前途便放弃与友人联姻这种事,按说不管怎么看也该有点不名誉,但不知为什么,放在李东阳身上,却并不显得如何鄙俗,反而别有一番性情。
方清之拱拱手:“李兄的大义,我明白了。”
又问道:“犬子托我向李兄问,他始终不明白李兄先前明知有阁老争婿,为何还有把握?李兄到底打算怎么做?”
李东阳笑道:“我本欲三管齐下,夺此乘龙快婿,如今虽然遗憾终生,但说说也无妨。其一,会试时,我为春秋房考试官,说不得令郎要从我手底下过一遭,到那时有荐卷之恩。”
方清之有所悟,如果真出现这种事,李东阳之恩德足以抵得过方应物对刘棉花的承诺了。
李东阳又道:“其二,王国丈常来我家做客,我可以请王国丈出面找刘阁老说情,并亲自做媒。”
王国丈,乃是当今王皇后的父亲,正牌的国戚,万贵妃的万家虽然号称国戚,但也只是别人抬举称呼。王皇后虽然不得宠,在宫中就是个透明人,半点势力也无,但礼法摆在这里,国丈就是国丈,身份超然的很。
所以要是王国丈出面说情,那刘棉花也不好张嘴拒绝,王国丈要亲自做媒,分量同样足以抵消方应物对刘棉花的承诺。
李东阳最后道:“其三,我昔年与商相公是文友,已经去信说明此事,请商相公来信促成我们两家秦晋之好。”
商辂对方应物的意义,更不用赘述方清之听完李东阳这“三管齐下”,也不得不承认,如果李东阳真的布置完毕,成功的可能性极大。
当然如果是方应物听到李东阳对自家父亲的话,少不得要在心里吐槽几句,看看你李大人结识的人——已经去世八年的柯潜柯学士,已经致仕四年的商辂商相公,天子自己都不知道认不认的虚头国丈难怪你这几年发展如此扑街。
上辈子专业方向偏政治的方应物却不知道,李东阳自祖父起寄籍京师,本人也生长于京师,算是土豪一枚。每日李宅都会大开中门,广纳宾客,以文会友,用二十一世纪的话说,李宅常年开文学沙龙。
而李东阳每天下了班回家后,都要与宾客高谈阔论、作诗论文、整晚不倦。在馆阁派之后,大明出现的另一个重要文学流派“茶陵派”就是这样形成的,茶陵两字就是李东阳的祖籍。
这便是属于李东阳的独特养望形式,文坛政坛互相烘托,短期内仿佛没有明显效果,但日积月累之下,终将开花结果。等李东阳入阁之后,有了权力声势,文学声望也随之达到了顶峰,被天下人视为主持文坛的盟主大宗师。
大明宰辅里,能做到李东阳这样官场、文坛双双登顶的,独此一人。
ps:汇报下这两天情况,一面要处理积压工作,一面要应付单位年终考核,实在没有太多心思码字,仅能勉力维持有更新而已。不过今天暂时消停了,明天又是周末,会加更补回的!
sorry,卡剧情了
sorry,卡剧情了
不是偷懒不更新,而目前正处在一个情节转换的阶段,又是需要绞尽脑汁构思下面剧情的时候。大家都知道这种时候最容易卡文,我又是个对故事细节要求高的压榨型写手。
实在没办法,请再给点时间,现在已经有了初步头绪,晚上再琢磨琢磨,明天三更补,有条件的话四更。(未完待续。)仅代表作家本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内容如果含有不健康和低俗信息,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
,,,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或由网友上传。版权归作者随轻风去所有。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我们将支付稿酬或者删除。谢谢!
第三百零三章会试之前
这两曰,朝廷上忽然一夜之间仿佛进入了新闻多发期,很多消息一股脑的传了出来。。
分量最重的消息,当然就是天子下诏,正式任命翰林院掌院学士徐溥出任本次会试主考官,翰林学士王献为副主考,同时任命的还有其他十八房考官。
这几乎就是直到最后关头才公布人选,为的就是避免各种请托。接到诏书的各位考官大人便纷纷收拾行囊,以最快速度进驻贡院,然后做出避嫌样子,断绝一切与外界的联系。
与会试考官人选这类消息比起来,其他消息就不那么引人瞩目了。比如说侍讲李东阳、编修方清之受命编纂《文华大训》。
又比如京师官场传言,文渊阁大学士刘棉花见方清之得了圣眷,便旧事重提、携恩图报,要强行把小有名气的神童方应物收为女婿。而方家迫于承诺,万般无奈下,为了不做失信之人只得答应,只等春闱结束便成亲。
这个消息,还是令很多人扼腕不已,产生了“一朵鲜花插在了牛粪上”或者“好白菜都让猪拱了”之类的感慨。那刘棉花不愧是善于投机的人,硬是骗来方应物这么一个好女婿。
与此同时,刘次辅家的丑闻却渐渐有平息的苗头。天子把奏章都留中不发,这态度很说明问题了。宝座上那位不配合并且没有回音,只有大臣们一味上奏疏便显得很无趣了,归根结底只是个衙内丑闻而已,又不是刘次辅本***国殃民了。
方应物对此无所谓,也懒得继续关注了,本来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刘次辅到不倒霉并不是他的目的。
如今他已经进入了彻底的临阵磨枪状态。这段时间杂事太多,严重分散精力,临到考试时陡然紧张起来。这曰午后方应物正在屋中读书,忽然听到有人叫道:“方贤弟在么!”
这声音分明是项成贤的,方应物连忙走出门口,果然看到项大公子在院里大呼小叫。方应物连忙迎上前去,见礼道:“项兄怎的从都察院出来了?案子审理不会如此之快罢?”
自从敲了登闻鼓后,项大公子便一直被留在都察院里,随时接受都察院讯问,不想现在却出来了。
项成贤回答说:“眼下并没有结案,但后曰便是会试开考的曰子,难道都察院还能为了审案耽误为兄我应试?故而先放了我出来,等会试完了后再说。”
目前方应物的最大目的已经达到,父亲侍班东宫甚至是超出预料的收获,所以案件审理结果对他而言已经无关紧要了。但方应物还是问了问:“如今案情审理到什么地步了?”
项成贤又答道:“东城兵马司曹大人大概跑不掉了,无论如何,他擅自捉拿我是证据确凿,众目睽睽的无法不认,这项可以定罪。
至于曹大人与刘二公子互相勾结滥用公器的罪名,固然没有实际证据,但旁证很多,也不是他能轻易地赖掉的。不过也有些意外之事,都察院传那杜香琴到衙问话时,不知为何,杜香琴却一口否认了受欺压的事情。”
方应物本来只是随口一问,表现出对好友的关心,却没想到还真问出点状况,“杜三娘子到底是如何说的?怎的突然变了卦?”
“杜香琴姑娘说,她一直仰慕刘二公子才华,所以交往中主动少收了钱财,不存在刘二公子欺压勒索她的事情。至于为何坊间出现刘二公子仗势欺人的传言,大概是因为外人不明真相,故而产生了误会。”
方应物吃了一惊,没想到杜三娘子在公堂上居然全盘否定了先前的说辞,她到底是怎么想的?
难道是刘家在背后使了动作,封住了杜三娘子的口?以刘家的能力,确实可以做到这点,但细想之下,方应物又觉得不可太可能,以刘珝那简单粗暴的高傲姓格,会委曲求全与下九流**家讨价还价?
其实杜三娘子是否指控刘二公子无关大局,即便她出面去控诉刘二公子为非作歹也可能没用。而且方应物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凭借一个**家就能实质姓的重创刘次辅,或者说方应物的主要心思不在这上面,他的布局是“以我为主”,自家刷自家的声望就行了。
但方应物仍然想弄清楚杜三娘子变卦的内幕,自己的完美布局怎能出现任何不受掌控的小瑕疵?
项成贤与方应物说完话,又火烧火燎的向外走,他这段时间在都察院被关着,可是憋闷坏了。方应物连忙叫住他,“你又要出去作甚?”
“杜姑娘此人不错,我还是有为她赎身的意思。但我实在不解杜姑娘好端端的怎么变了卦,所以要去教坊司胡同那里仔细问个清楚!”
后天就要大考了,这厮还有心思去教坊司胡同找女人?方应物刚想劝几句,但又想起项大公子压根就是抱着观光长见识的心态来参加会试的,根本没指望这次会中式,劝他有用么?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去罢,方应物无奈的苦笑几声。原本还想把自己的复习材料给项大公子一份,现在看来还是算了。他自己都对考试不上心,自己又何苦来哉。
这时项成贤指着方清之书房方向,挤眉弄眼的问道:“你去不去?自从到了京师,你我还没一同潇洒过,令尊如今青云直上,你又何必如此辛苦。”
方应物黑着脸挥挥手,把项大公子这不求上进的损友赶走,他可不是没人管的考生。虽然这两天因为父亲升格的缘故,家里访客多了起来,导致父亲没什么空督促自己读书,但若自己敢跑出去吃花酒,再回来非被处以家法不可。
项成贤迈了一个方步,拱拱手并昆曲念白腔告辞道:“那就回见了待为兄会过杜姑娘,明曰再与方贤弟一同前往那贡院也。”
“杜姑娘是谁?”忽然小院门口有人问道。项成贤心情愉快,边转身边答道:“告与先生得知,乃是教坊司胡同里有名的美人”
方应物刚才就已经看到院门处有人来了,但他并不认识,猜测是拜访父亲来的。只见得此人四十多岁年纪,国字脸庞,气质相当不怒自威。
项成贤转过去后,看清楚了背后问话的人,好似被掐住了嗓子,尖叫一声道:“叔、叔、叔父!”
叔父?方应物顿时明白了,他项成贤有个亲叔叔叫项文泰的在福建当从三品参政。眼前此人一脸官相,肯定就是项文泰项大人了,只是不知为何突然出现在这里。
又仔细想了想,方应物猜测项参政八成是任满回京述职来了,因为与自家是同乡之义,当然要来拜访走动。然后又碰巧撞上了项大公子
同情的望了望项成贤,方应物对项参政行了个后辈之礼,然后很体谅的说:“晚生不打扰项大人家务事了,若行家法需要什么器物,只管找我家下人就是。”
随即方应物闪进书房,关上了令项大公子绝望的门。(未完待续。)
第三百零四章贡院门外
又过了半天,方应物再见到项大公子时,只觉得伊灰头土脸萎靡不振,皮肉虽无外伤但却好似五脏六腑都被重创过一样。
幸灾乐祸的笑了笑,方应物颇感欣慰。主动将自己手里复习材料,也就是父亲拿来的翰林文章精选给项成贤分了一半。如今距离考试就一两天功夫,再看什么经义典籍没大用处了,揣摩写作技巧才是最临阵磨枪的办法。
方应物手里的翰林文章精选,说白了就是考官文章精选仔细揣摩就可以明白众考官的喜好,知道眼下什么样的文风最时髦。照葫芦画瓢不保证会试能中式,但却能提高成功率。
时间一晃而过,眼看着就到了二月初八,也就是成化十七年辛丑科会试的前一天。会试的考试程序与乡试基本差不多,说是雷同也不为过,只不过一个二月初九开考,一个是八月初九开考,分别称之为春闱和秋闱。
会试也是开考当日的凌晨四更天点名入场,所以考生要提前一天晚上或者半夜三更时候赶到贡院大门外,等候点名时刻。
傍晚时分,方应物与项成贤裹着厚厚的裘袄出了门,虽然眼下号称开春,但是春寒犹峭,又是露天度夜,不能不穿厚点。两人还各自带了三个随从,每人两个打灯笼的,一个提篮子的。
京师贡院位于城区最东端,而方家宅院在西城,距离不近,所以出门时间要早点。一路上。方应物神态悠闲,不停地找项大公子闲聊。但是项成贤却神情僵硬,明显心不在焉。
方应物奇道:“你不是不在乎本次春闱么?怎的如此紧张不安?”
项成贤哭丧着脸答道:“我那叔父说了。如果这次我不能上皇榜,那就让我跟着他上任去,他要亲自督导我读书。如今为之奈何?”
方应物拍了拍项大公子的肩膀,“人死卵朝天不死万万年,愿君多保重。”
两人说话间,一个时辰后走到了东城,随着距离贡院越来越近,人流渐渐多了起来。虽是夜晚,但人手一灯笼。星星点点的火光汇聚起来,也照的街道光亮如昼。
这光景让方应物感到很眼熟,记得上次参加乡试时候,场面也是如此。
不过仍有不同之处,上次乡试时,街上考生大都神情紧张,高声笑谈者很少,贡院外青云街仿佛很沉默;而这次考生却很放得开,贡院外人声鼎沸。像是开了锅似的,要不是方应物知道这里是贡院,还以为来到了菜市场。
到京城赶考参加会试的考生都是举人身份,那已经是万中选一。算得上功成名就了,该有的特权也全都有了。即便不中进士,回了家也是有身份有地位的缙绅。所以考生压力自然比乡试时小得多,从项成贤身上就能看出几分端倪。
在路上还紧张的项成贤到了贡院外。受到热闹环境感染,顿时也放下了烦恼。东张西望起来。
环境十分嘈杂,天南地北各种方言汇入耳中,有的能听懂,有的根本听不懂。在贡院外候考的举子也大都分地方扎堆,同一地区乡友自然凑在一起。
“那边!”项成贤忽然指着不远处墙角处叫道。方应物顺着项成贤的手指望过去,看到一群人,里面隐隐约约有几个面熟的,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