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豪商-第1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实际上,被后世某些人认为是文明古国的中华并没有西方那么古……大儒们最喜欢说的“三代之治”,在宋朝只是传说。甲骨文是在清末才被发现的,也没有什么古代遗迹可以证明商朝和夏朝的存在,更不用说之前的“三代之治”了。
  而西方那边却有几千年前留下的高达五十丈的巨大石砌陵墓!
  如果这是真的,岂不是说西方古国比中国更古老吗?
  听到苏东坡和几位同门老师兄的议论,武好古在心里暗笑道:就是要你们好奇!你们好奇了,才会提出派遣使团去西方一探究竟啊!
  “老师。”武好古斟酌着说,“奥丽加说的事情是真是假,我们在云台山上用嘴说也说不清……还是得派人去寻啊。”
  “派人去西方?”苏东坡看着武好古,“那得多远?去得了吗?”
  “怎么去不了?”武好古一笑,“大食国的海商年年往来西方和中华,我们怎么就不能去呢?”
  “就为了看那几个石头堆?”黄庭坚有点不大感兴趣。
  他是进士出身的堂堂文官,虽然还在守选,但是肯定会有安排的,而且他还要挑挑拣拣,中央的官他还不想干呢!那地方太危险,一不小心又卷入党争……要当就当个州官,要是能接替曾肇(曾肇的知海州事就快任满了)来知海州就太理想了。
  “当然不是为看那几个石头堆了。”武好古笑道,“这也是为了求道,为了传播儒学啊!”
  “求道?”黄庭坚问,“求小道吗?”
  “对啊。”武好古点点头道,“若是西方真的有古国历经数千年,必会有许多小道传下。据说这些小道都被天方教理性派搜集,汇集到了天方教的首善之城巴格达的智慧宫中。等老师当上了提举云台学宫事后,或可以上奏天子,请求派出使团西行,且求小道且传播儒学,一举两得,岂不妙哉?”
  在陪同苏东坡回到郁州岛的途中,武好古已经和苏东坡商量过请他担任提举云台学宫事一职了——苏东坡当然不会拒绝了,他其实也不想再回开封府那个是非之地了,省得皇上什么时候又想去他这个“奸臣”再把他逮去御史台大狱。
  干脆就在海州眯着吧!现在不是贬官止于海州了么?自己都已经到了海州了,就别麻烦御史台了……
  “一边西行一边传播儒学?”苏东坡拈着胡须,“要一路开设书院吗?”
  “是啊。”武好古笑道,“使臣可以向沿途路过的国家提出开设书院的要求,或许再给点贿赂,只要取得了许可就能大刀阔斧的上了。”
  “谁去教?”苏东坡皱着眉头说,“莫说西行途中的蛮夷之国了,就是儋州、琼州那边,也无几个儒生啊!”
  “是啊!”黄庭坚也道,“儒生都是要赶考的,谁肯万里迢迢去海外?走一趟没个十年八年的回不得家乡,岂不是要耽误三次科举了?”
  这的确是个问题!读书不就是为考科举吗?耽误三次科举,花费十年时间,就为了传播儒学……这个是不是太高尚了?
  “办法总是有的。”武好古笑道,“我们先定下去不去西方,再想办法找人……反正一开始也去不了太多的人,大不了多出点钱,先布局而已。”
  西去传播儒学的事情并不着急,武好古推动这个使团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巴格达智慧馆里面的西方学术经典。有了这些东西,再加上从《梦溪笔谈》等中国技术类书籍中总结归纳出来的“小道”,云台学宫附属的大学(其实是独立的大学)就能顺利开张了。
  武好古想了想,又道:“不过往日本传播儒学的事情得抓紧一些……得干出点成绩,我们的云台学宫才好发展啊,老师的儒家泰斗地位也会更加稳当。”


第四百三十四章 神棍(三)
  武好古那么热衷于和日本建立“友好邦交”并不是因为后世老一辈无产阶级外交家开创的中日世代友好邦交的影响,而是大宋国内政治和经济的需要使然。
  大宋因为军事上比较挫,从立国至今,都没有牛逼的时候。所以外交路线一直是比较务实的,奉行“来则不拒,去则不追”的灵活外交原则。并不总是以天朝上国自居——其实本来也不是,契丹才是天朝上国,不但对外(主要对西方)宣称是中华,而且还效仿汉唐整出一堆附属国!
  而大宋这边,勉强算得上藩属的,现在也就是西夏、大理、交趾、占城那么几个。至于日本国,情况就比较奇怪了。明明对藩属国不那么热衷的大宋,却一直有将日本变成藩属国的欲望。特别是神宗和徽宗这两个“圣君”,更是明文催促日本来朝。
  当然了,催促也是没有用的……日本人自己也以天朝上国自居!他们的官家还称“天皇”,天上的皇帝啊!比大宋的皇帝还牛逼!怎么可能向大宋称臣?这事儿别说门了,窗户都没有。
  不过……武好古是奸臣嘛!既然是奸臣,就要蒙蔽圣听了。明知道不可能让日本天皇认大宋皇帝这个主子,他也得宣称可以通过“传教”把小日本哄成属国。
  为什么要怎么做呢?自然是有好处的,好处就是可以让云台学宫代替明州府,成为中日两国邦交的对口单位。
  此时中日两国有邦交吗?
  其实是有的!
  因为宋朝的外交权力并不集中在朝廷,当时的通法是大事上奏中央由枢密院处理,小事路州自行移牒栽量。即中央赋予边境州官一定的外事自主权。久而久之,形成定势。而且还有惯例形成的外交对口单位,比如河北东路雄州对应辽涿州,河东路代州对应辽朔州。永兴军路延州对应西夏宥州。而这个政策又延续至海外诸国,京东西路密州对应高丽,两浙路明州对应日本,后在神宗年间添设高丽司。福建路泉州对应占城,真腊,大食南海西洋诸邦。
  这种地方主导的外交形式被称为牒状外交,也是宋代中国和日本唯一的官方外交方式。
  不过中日两国的官方牒状次数很少,有史料记载的仅有十四份国牒,其中九份是大宋送往日本的国牒,五份是日本送往大宋的国牒。
  也就是说,明州州衙并不是个合格的外交机构,恐怕大部分知明州事的官僚都不知道自己肩负和日本邦交的使命。而且在日本国自己的史料记载中,曾经出现过“赐日本国王”和“送日本太政大臣”的内容——既然可以对日本太政大臣用“送”,为什么还要对日本天皇用“赐”呢?
  完全是不懂外交的官员在瞎胡闹嘛!
  “崇道,你想让云台学宫代替明州州衙,成为对日本国外交的衙门?”
  苏东坡居然知道明州州衙有个对日邦交的工作,他也猜到了武好古的心思——武好古就是想把对日本牒状外交的权力拿下!而且他还想在将来拿下对高丽国、占城国、真腊国、爪哇国、三佛齐国、天竺诸邦国还有大食等西方诸国的牒状外交权力!
  不过首先要拿下的,还是对日本国太宰府(这是日本朝廷设立的一个外交通商机构)的牒状外交权。
  以后不再是明州州衙移牒日本国太宰府,而是由云台学宫移牒日本国太宰府。
  也只有这样,云台学宫才能有效展开对日布道传教的活动——先得在书信上哄哄人家不是?怎么都得管白河院叫声“法皇”吧?“天皇”和“上皇”是不能叫的,但是“法皇”有点模棱两可,有点像佛教“法王”,是个大和尚的宗教称号。
  当然书信的抬头也不能用“赐”或者“敕”这样扎眼的字儿了,这种便宜没啥好占的,也占不了。
  “老师。”武好古笑道,“云台学宫如果不能移牒日本国太宰府,我们怎么和日本国掌权的法皇直接接触?没有日本国法皇的同意,我们又如何在日本国的平安京、博多港、难波等地开设书院?”
  “日本法皇?”黄庭坚插话问,“日本国的官家怎么叫这个名号?听着有点像和尚。”
  “不是有点像。”米友仁笑着解释道,“人家就是个和尚。”
  “甚?”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笑了起来,“和尚怎么做了官家的?”
  “不是和尚做官家。”米友仁道,“而是日本国的官家做了和尚……不过大权还是掌握着的。”
  “元晖。”苏东坡奇怪地问,“你怎知道的?”
  一旁的米友仁替武好古解释说:“老师的一个朋友,大相国寺的高僧临政大师在三年多前去了日本,还得到了日本国法皇的宠幸,做了僧官。是他托商人捎信回来说的……那位日本法皇对我老师的画技非常喜欢,还想请他去日本国画像呢。”
  “哦?崇道,你要去日本国?”
  武好古笑着摇头:“学生自然不去了,学生还要跟着老师习儒呢……不过可以差米元晖走一趟。”
  “我去?”米友仁马上露出了为难的表情。去日本国可要飘洋过海的,万一船翻了可怎么办?自己有大好的前程,可不能最后淹死在东海里面。
  “你不想去?”武好古看着米友仁,笑着说,“那就叫张熙载去吧……不过得给他求个官身才好上路。到时候再我再向官家求个画儿,交给张熙载一起带去日本国送给他们的法皇,这样法皇就不会拒绝我们云台学宫去开设书院了。”
  以宋徽宗的名义送出的,将是一幅武好古画的佛教油画。武好古准备画智深大和尚,还要画得庄严神圣——要勾起白河院法皇“化身为佛”的欲望,这样一来他就不会拒绝云台学宫在日本国开始书院的请求了。
  毕竟,“化身为佛”对白河院来说,有着更大的利益!
  别看白河院现在号称“威满四海,权振一天”。可是他所代表的日本皇权仍然非常衰弱,他的威权基础其实是新兴的武士阶级——被称为白河院北面众随的武士团体,以及在洛北白河一带修建的所谓“御寺院”。
  顺便提一下,现在的日本国名义上其实是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并不是名正言顺的封建——封邦建国是没有的,但是朝廷控制的土地人口却是越来越少,都落到了庄园和寺社手中。
  所谓的“庄园”,其实就是堡坞,就是私人城池,就是类似辽国头下军州一般的存在。并不是那种只管种地的庄园。而是一个拥有武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自给自足的割据形式。
  而寺庙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另一种形式的庄园,同样可以用于土地、封户和僧兵以及效忠的武士。
  白河院为了扩大自己的威权,也不得不将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忠于自己的武士、寺社,从而让朝廷直辖的公田进一步减少。这很有一点引鸩止渴的意思,只管自己爽,不管子孙死活了。
  不过白河院也不是一点不为将来考虑,他在位的几十年中,还是多次实行“庄园整理令”,用以争夺公卿控制的庄园和不忠于自己的寺社。
  而为了争夺寺社的控制权,将自己神化就成为必要了——他出家做法皇的目的,其实也是为了方便夺取寺社。神圣庄严的“化身为佛”油画,在争夺寺社的时候,就能派上大用场啦。
  另外,武好古准备输送到日本去的儒学思想,也有利于白河院控制北面武士。儒学是讲三纲五常的,其中最重要的不就是君为臣纲吗?
  哦,儒家也有比较弱化君王的派别,比如是孟子那一派。孟子说的是“五伦”而不是三纲五常,其中对于君臣关系的定位是“君臣有义”,而且还有“君为轻,民为本,社稷次之”的理论。不过这种限制君王的儒家理论就不必往日本国传了,他们的天皇已经够可怜的了,再限制下去就没有了。
  “老师。”武好古又将话题转到了向日本国“传教”的内容上来了,“学生以为,我们向日本所传之道,是必须综合考虑日本国情的。可不能把我们的‘乡约’、‘商约’和‘士约’传去日本国,他们也用不着。”
  日本国现在是庄园经济,工商业根本不发达,农民更是没有地位,是给武士随便砍着玩的存在。能搞什么“约”啊?
  “那日本要用何道理?”苏东坡问。
  武好古想了想说:“我国现在是圣君当朝,君威鼎盛,所以才要用各种约法。而日本国则是君权不振,贵族和僧侣割占土地,控制民户,类似我国的两晋。因此要传日以尊王之道,要特别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还要强调大义名分之说。至于大道嘛,暂时不要传,无论是理学还是自然之道,一时恐怕都争不过日本的和尚,还是先循着大理国的路子来吧。”
  “大理国?”
  “对,佛治心,儒治国。”


第四百三十五章 剑不离身的儒
  武好古一觉醒来,头还有些酒后的昏沉。
  昨天晚上在遇仙庄招待苏东坡师徒,一边吃喝一边论道,到今天早上寅时才就寝。
  睁开眼睛,一张妩媚的俏脸就在眼前。一对又大亮的明眸透着浓浓的情意:“大郎,你醒了。”
  这是武好古的大妇潘巧莲,昨晚,哦,应该说是今晨武好古就是搂着她进入梦乡的。这会儿潘巧莲已经早早的起来了,还把自己精心装扮了一番,薄施脂粉,唇朱眉翠,一见就让武好古有了牵手的冲动。
  不过此时天色已经大亮,窗外的阳光都已经晒到屁股上了。白日宣淫,可不符合武好古现在的大儒身份啊!
  看来做大儒也有不方便的地方。
  武好古坐起身子,看了看外面的天色,摇摇头道:“以后还是得清淡一些,要是日日吃喝到黎明,那可就要大大折寿了。”
  潘巧莲笑着:“如今天下做官的谁不是如此?也没见多少做官的早死啊。”
  怎么不早死?武好古心说:五六十岁往上的就不很多了,像蔡京老贼那样活到八十几的更是凤毛麟角。自己背负着那么重大的使命,还有那么多的钱,自然要向蔡老贼看齐,努力做一个老不死的大儒了。
  “对了,老恩师还好吧?”武好古这时想起苏东坡了。
  历史上,自己的老恩师在靖中建国元年就到点了,离开现在就几个月啦。
  “东坡先生可比官人你精神好,寅时官人睡下的时候,他就由墨娘子和寅哥儿陪着去观云海了。”潘巧莲道,“现在大约才回宿城镇上的庄子吧。”
  “老先生倒是精神矍铄。”武好古吐了口气,“对了,青儿醒了没有?”
  武好古正问话的时候,蹬蹬的几声脚步响起,西门青亲自端着早餐进了屋来:“官人醒了没有?”
  潘巧莲立刻转身去帮她拿下托盘,笑着说:“官人刚醒,还没洗漱就问起你了。”
  “官人寻奴有何事?”西门青也笑着。
  也不知道是不是难得见面,且又是一起“管”武好古的战友,潘巧莲和西门青的关系倒是很亲密的,一点没有正房二房争锋吃醋的意思——她们是联合起来一起吃别人的醋。
  武好古这时一边穿着衣服,一边笑着说:“大姐,寻你问个事儿。”
  “官人且问吧。”
  武好古说:“你可派人去往日本国寻临政和尚了?”
  “早就派了。”西门青笑着回答道,“派了花家的花满仓,西北风起来的时候乘海州吴家的船东去的,约莫现在该到了日本国的博多港了。”
  “何时可以得到答复?”武好古又问。
  “最快得等明年东南风起后,差不多是明年春夏之际。”西门青道,“海上的勾当都是顺风而为的,西北风起则往东、往南去;东南风来,则往北,往西去。别看日本国离海州并不遥远,可是一年顶天也就走一个来回。”
  “海州往日本博多,大约就2000里吧?”武好古皱着眉头,“如果顺风的话几日就能到了吧?便是夏天,也未必没有刮西北风的时候吧?就算没有风……也可以用船桨吧?”
  “这个奴可不知道了。”西门青摇摇头道,“官人若是想知道海上的事情,奴马上让人去天涯镇,把花满山寻来。”
  “海州吴家的宅邸在何处?”武好古想了想又问,“吴延恩这些日子在家呆着吧?”
  海州吴家才是北方海上的巨鳄,和他们相比,花家没退出海贸行的时候都是小鱼小虾。现在武好古的身份是可以直接同大鳄面对面的,何必再去找小鱼小虾呢?
  “吴家的大宅在朐山县内。”西门青说,“吴延恩这些日子都在海州,前些日子西北风大起的时候就是吴家大船团从海州出发前去明州和日本国贸易的时候儿,他是家主,该在海州主持。这几日刚清闲下来,多半在家里养精神吧?等天气再凉一点,他就该去明州避寒了。”
  “去明州避寒?”潘巧莲插话问,“明州冬天很暖和吗?”
  “也不是太暖和。”西门青说,“若是到了泉州就真的比较暖和了。”
  “那他去明州作甚?”
  西门青一笑:“说是避寒,其实是去主持吴家在明州的买卖。凡是海商,都需有两处以上的本港,分别设在所经营的主航线的起点和终点或是途中的重要贸易点。而吴家海商则有三处本港,一处在我大宋海州;一处在高丽国的海州;还有一处则在明州。高丽海州的本港向由吴家在高丽的分支主持,而海州、明州的两处本港则是海州吴家的家主亲自主持了。吴家海船团在海州和在明州的交易,都必须由吴家家主点头过目。另外,吴家家主还要在明州和明州、泉州、广州来的海商巨头见面商谈。”
  “商谈何事?”
  武好古问话的时候,他的贴身侍女罗汉婢端来了洗漱用具和热水,穿戴完毕的武好古就在自己的卧室里面开始刷牙擦脸。
  “当然是商谈怎么操控海上贸易的大事儿了。”西门青笑着说,“谷贱伤农的道理,用在海上也是一样的。这海上贸易,如果想拿到厚利……还是得循着物以稀为贵的道理。所以各家大海商每年都会在明州聚会,商量出一个行市来的。”
  原来如此,武好古心说:要赚大钱,果然还是得靠垄断啊!
  “海上的生意恁般好赚。”武好古笑问道,“别家要打进去不大容易吧?”
  潘巧莲笑道:“那得看谁想插一脚了,若是官人想要进去,吴家,纪家,阿拉丁商会他们能挡得住?”
  武好古这时已经洗漱完毕,开始坐下来用早餐了,早餐是白粥、炊饼和一个煮鸡蛋还有一点酱菜。
  他端起盛白粥的瓷碗,喝了一口,又啃了一口炊饼,然后看着西门青。
  “这可不好说。”西门青又说起了海上的事情,“要看大郎想吃多少,又想怎么吃了。”
  潘巧莲笑了起来:“大姐儿,你这话说的……吴家撑死了就是个豪商,还敢逆了官人?”
  武好古现在可是官家的心腹了!要整治一个吴家海商还不容易?
  西门青却摇摇头道:“十八姐儿,你把事情想简单了……他们当然不会当面和官人顶了,但是备不住在背后下刀子。一出了海就是人家的一方天地,吴家的战船队把我们的海船灭了都没人知道,还以为是遭了风浪了。”
  武好古点点头。这就是海商和陆商的区别了,陆上的商人再牛逼,也逃不出官府的掌心。但是在海上,什么青天都不灵光了,就得拼战船!
  这大概就是资产阶级最开始牛逼的国家都是立足海贸的沿海小邦或是岛国的原因吧?
  “大姐儿。”武好古想了想说,“去准备则个,我们明天就去拜访吴延恩。”
  “好的。”西门青想了想,又问,“官人,如果你想入海贸行……可一定得小心吴家、纪家和阿拉丁商会这样的大海商!他们是大海商,同样也是大海贼啊!”
  “有数的。”武好古一笑,“我自有办法,你只管去准备吧。”
  ……
  用完早饭之后,武好古就带着奥丽加出门去拜访自家的恩师苏东坡了。
  这个白思文赠送的白番女奴还真是挺不错的,身姿容貌自不说了,和墨娘子相比也不遑多让,而且还有副好身手。一开始的时候武好古并不知道,直到后来白飞飞报告说发现这个白番丫头没事儿总“偷”武好古的长弓和木剑把玩,而且还玩得挺溜,这才让林冲去考了奥丽加。发现她真有两下子,特别善于使用长剑和盾牌进行格斗,居然能和林冲打个难解难分。
  原来林冲是开封禁军马军出身,本事主要在骑射上,近身的武艺也练过,不过多少有点脱离实战。而奥丽加出身东罗马佣兵家庭,人家是天天打仗的,都是从实战中总结出来的格斗技法。
  所以武好古也就不把奥丽加当成女奴看待,而是出高价(其实也没多高)“雇佣”了她,让她带着长剑跟着自己做个保镖,顺便还让她陪自己练剑。
  没错,武好古现在也带着长剑出门了!他可不认可《神童诗》中“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的观点。所以立志要效法先贤,做一个“剑不离身,以德服人”的大儒。
  在他的心目中,“剑不离身”应该是儒生的标准装扮。至少云台学宫的儒生,无论是“布道博士”还是“护道博士”,都应该学习击剑和射箭,后者更必须精通击剑、射箭、骑马等战斗技能,而且还需要掌握指挥和训练一部兵马(500…1000人)的方法。
  而对武好古本人来说,宝剑同样不能只是一件装饰品。所以武好古在界河商市时,就开始向林万成、林冲父子学习击剑之术了。
  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