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豪商-第1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三四百万?那么贵!?”


第四百五十五章 殿前武士(六)
  三四百万缗,养出一千个骑士家族,这能算贵吗?
  开封府城里面值三四百万的大宅子有多少?随便拿出一幢就能换到上千个具装甲骑,这个买卖也就是现在有,到靖康元年你花十倍都买不来!如果真能买来,花十倍都笑死了。
  而历史上宣和北伐花掉了几千万上亿的缗钱,如果用来养骑士家族,差不多能有两万家,在极限动员的情况下可以拉出三到四万具装甲骑……宋徽宗要有这样的兵力,那还不把契丹、女真吊起来随便虐?
  当然了,养骑士家族光砸钱也不行,得有土地。一个骑士家族怎么都得有地方养马吧?所以一家给个一平方公里是必要的——一个骑士家族可是一大家子人和一大群马啊!
  如果按照一家有一正一后备俩骑士,再加上四到六个骑士和随从计算。一个平方公里土地得负担至少八个战士(正兵、随从),四匹战马和八匹副马。也就是说,至少要拿出八个人,十二匹马。还要负担这八个战士和十二匹马的装备,另外还要拥有繁殖、养育小战士和维持马群的能力。也不说让这些“骑士家族”永久维持下去,但是几十年时间,三代四代人的战斗力还是应该要保持的。
  所以武好古给出的1500亩一家的封地标准是非常合适的,给少了真养不起……
  另外,国家如果要用雇佣骑兵去替代这种封建骑兵的话,有没有地方雇且不说(上哪儿雇去?),就是花钱也不会省。光是2个正兵和6个辅兵,一年的军饷就好几百缗了,十二匹马起码2000缗。如再加上其他的装备,什么马枪、马甲、骑人甲、弓箭、弩机等等的,没有3000缗的投入,根本不可能装备起2个具装甲骑。
  而且,骑马作战的技术是需要长期训练才能掌握的,没有办法速成的。所以一旦没有了庄园豪强(骑士、武士)这个阶级,农耕国家想要养出强大的骑兵几乎是不可能的。
  不但没有马,也没有能在马背上驰聘疆场的人……
  虽然马政如果搞得好了,的确可以提供大量的战马,但是却提供不了马背上的人。骑马步兵好练,重骑兵和轻骑兵却是很难练出来的。而且没有了庄园豪强(骑士、武士)这个阶级,国家上哪儿找那么些懂得养马的官僚?科举考试也不考畜牧学啊!
  所以宋朝马政的败坏是必然的,没有强大的骑兵也是一定的,归根结底的原因就是庄园经济在唐朝的逐渐消失。
  当然了,只是逐渐消失,并不是完全不存在了。要不然现在就是拿出三四百万缗也没地方找人去……
  “相公,三四百万缗虽然不是笔小钱,但是现在四方安定,风调雨顺,要拿出来也不难。”
  武好古看韩忠彦似乎有点不舍,便笑着和他算账,“而且这千家齐殿前武士若是养好了,便是为国家存下一支强兵……朝廷把钱存在库房里面,无非就是想在将来遇到强敌的时候拿出来募兵。可是步兵容易募集,真正好用的骑兵却是需要养成的。现在用三四百万可以养成一千个骑士之家,将来一旦有急,两千铁骑招之即得。若是现在不养,将来朝廷拿出三四百万,就会有两千铁骑了吗?”
  “自然是不可能的……”
  韩忠彦捋着胡须,心里已经把账算清楚了。他爸爸虽然是韩琦,但是他成长的环境家里面早就是一方豪强了,是有专门的客户替他家养马养羊的。
  “只是一家1500亩地,1000家就得150万亩土地啊!”韩忠彦皱着眉头,“钱是有的,但是那么多的土地却不容易收买。”
  “这事儿包在下官身上。”武好古拍着胸脯说,“别的地方下官没有办法,但是在靠近界河商市的北沧州,下官还是有办法的。”
  150万亩土地大约就是1000平方公里,大宋有两百多万平方公里土地,1000平方公里还是能搞到的。
  实际上再多一些也不是没办法,别的不说,就是群牧司手中就有不少土地。群牧司最鼎盛的时候有16个监,20多万匹马,而且每匹马的平均占地都多到离谱,平均在200亩以上,光是这些马就占地4000万亩了!两万个骑士之家都能养……
  现在群牧司虽然没有那么多土地了,但是几百万亩还是有的,如果都取消了分给骑士,至少可以再养2000家。如果加上武好古在沧州养的1000家,3000个骑士家族还是可以维持的,在紧急情况下,这些骑士家族可以动员出5000…6000名具装甲骑。
  “哦?”韩忠彦问,“有何办法?”
  “其实很简单。”武好古笑着说,“让界河商市多出点钱,把北沧州的庄稼汉都雇走了,到时候北沧州的地主土地租不出去,就只能转卖了。我们再出个松一点的价钱,还怕买不到土地?”
  界河商市就是个大工地,而北沧州人口一向很少——那里距离辽国太近,最近几十年又老发大水,人口少也正常。所以武好古搞得界河商市一旦发展起来,肯定会造成沧州地区客户出走。地主的土地租不出去,自然只能出卖了。
  “不过,您得派个好官去沧州做知州,好配合下官行事,这样才不会闹出风波。”武好古又提出了要求。
  “好官?”韩忠彦问,“你想要谁去?”
  “原来阳谷县的那个县令施国忠就不错。”武好古笑道,“他是个聪明官,现在正在守选,不如就让他去沧州吧。”
  “好!”韩忠彦笑道,“大郎,老夫看你也是个聪明官,这事儿就听你一回。”
  ……
  武好古离开韩府的时候,已经是当天深夜了,没有带什么“九九”、“芊芊”离开,只有一个哈欠连天的金毛婢奥丽加。
  “奥丽加。”武好古骑在马上,看着和自己并辔而行的女人,“很累了吗?”
  “还好。”奥丽加的性格有点奔放,也没多少为奴为婢的觉悟,“就是整天跟着您在一座座府邸中出入,没有时间练习剑术和向天父祷告。”
  “明日你就别跟着了。”武好古笑道,“给你放一天假。”
  明天武好古要去拜访辽国使臣萧保先了,奥丽加这个金毛美人太扎眼了。一个带剑骑马的金毛妞,到哪儿不吸引眼球?
  “真的吗?那太好了。”奥丽加笑了起来,“我终于可以睡个懒觉了。”
  “嗯。”武好古笑着点点头,“我也要好好睡一觉,要不我们一起吧?”
  “一起?”奥丽加被武好古的提议惊了一下,“哦,天哪,没想到您那么直接……我想,您还是把我当成了奴隶,是吗?”
  “奴隶?”武好古摇摇头,“奥丽加,你是我的帕拉丁……再过几个月,我会授予你一个骑士庄园,并且希望得到你的忠诚。”
  “帕拉丁?”奥丽加被武好古说出的这个词语惊呆了,“我的主人,您知道帕拉丁?”
  帕拉丁不是汽车,而是查理曼大帝的圣堂武士(圣骑士)的音译,武好古在后世做过中世纪题材的游戏原画,所以知道这个词儿。
  “我当然知道,查理曼大帝的武士。”武好古说,“到时候我还会授予你瓦雷利亚剑。”
  奥丽加也认真地说:“到那时,奥丽加将向您效忠,至死不渝!”
  武好古笑着,“光至死不渝可不行啊,再生几个儿子,把他们也培养成帕拉丁吧。将来会有一场战争,关系到我们这个文明的存亡,我会需要很多很多帕拉丁的!”
  奥丽加闻言脸蛋儿又是一红,心脏扑通扑通的跳着……
  ……
  “官人,怎么还不睡呢?”
  “娘子……”
  这个夜晚,在书桌前面呆坐的纪忆,看着自己的新婚妻子,不是很漂亮,却是满腹才华,熟读古今典籍的章十九娘小玉,轻轻叹了口气。
  “怎么了?是遇到了难解的问题?”
  “小玉。”纪忆点了点头,“有人要我告发你爷爷谋反!”
  “谋反?”章小玉听到这话,却笑了起来,“那我爷爷有没有谋反?”
  “这个……”纪忆苦笑,“没有,他是忠臣,只是天下大势反了。”
  章惇的确没有谋反,谋反的是向太后!但是谋反这种事情,从来不是讲真凭实据的,谋反成功是从来不受制裁的。
  “天下大势反了不要紧,公道自在人心。”章小玉说话的时候,将纤细的手掌按在了纪忆的肩头。
  纪忆苦苦一叹:“天下真的有公道吗?”
  “怎么会没有?”章小玉笑道,“但是公道必须要去争取,官人信奉明尊,该不会连这个都不知道吧?”
  “争取?”纪忆抬头看着妻子,“小玉,你告诉我,你爷爷会放弃公道不去争取吗?”
  “怎么会?”章小玉道,“那可是我爷爷啊,独相七年,位极人臣,辅佐先帝降伏西贼的章相公啊!”
  纪忆的眼眸中忽然放出了光芒,“原来他还在争!小玉,我明白了……他老人家还没有放弃,他要做最后的一搏!”


第四百五十六章 殿前武士(七)
  十八岁的圣君赵佶从殿后快步走出,身穿大红色的天子常服,头戴平脚幞头,大摇大摆的就到了崇政殿里面了。和之前好多代病病歪歪的大宋官家相比,眼前这位天子看着就圣明啊。面色是白里透红,身材魁梧健壮,而且相貌并不粗旷,非常符合宋人的审美观念,算得上英俊潇洒,唇角留了髭须,看上去显得稳重。
  而最让群臣们感到放心的是这位少年天子从小就有福寿之名,身体好的都不像是老赵家的子孙了,从来不生病啊,据说光着膀子都能瞧见腱子肉!翰林医官们都不怎么认识赵佶……
  而且这位赵大圣君的生育能力也有保证,别看他才十八岁的年纪,已经是一儿一女的老爹了,这俩孩子也都是不生病的种,翰林医官也没见过他们。另外,赵大圣君的后宫里面还有俩妃子已经大了肚子,转年就能生育了。所以满朝大臣们都不担心赵佶身后没有继承人的问题了,再说了,就赵佶的身子骨,估计大家伙也活不到他龙驭宾天的那一天了。
  当然了,这位圣君是有好色之名的。这一点和他那个短命的哥哥和不长命的老爹差不多,哦,是青出于蓝了。
  不过,身体是好色的本钱啊,身体好的皇帝好色那是在为赵宋皇家添丁进口,身体不好的皇帝好色来好色去的,连个太子都没有,那就是昏聩了。
  在崇政殿内的宰执重臣们都对圣君都感到非常满意的时候。那位文武双全,才艺肯定超过唐太宗的赵大圣君,却对这些宰执们有点不大满意。
  个个都是糟老头子……首相韩忠彦就是个没主张的家伙,每回都被次相曾布怼的哑口无言。次相曾布就是个刺头,说话一点都不和气,听着都像在教训人。知枢密院事安焘是个老糊涂,居然主张放弃湟州和鄯州。同知枢密院事的章楶倒是头脑清醒,虽然是章惇那个大奸贼的哥哥,但也是可用的,只是这身体看上去很弱啊,站在那里都摇摇晃晃的,不会晕倒在崇政殿上吧?还有那个礼部尚书李南公,八十一也不知道是八十二了,还不肯致仕,而且还想要当副相……非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吗?
  圣君赵佶叹了口气,对远处的小黄门道:“给殿中诸卿皆赐座。”
  因为老臣太多,赵佶几乎每天都要给崇政殿中的臣子们赐座。在崇政殿中伺候的御药院的宦官(因为宋朝的皇帝们身体普遍不好,所以就让御药院的宦官在崇政殿值班,好及时抢救,不过赵佶是用不着他们的)早有准备,手脚麻利的搬来了杌子搁在了大臣们背后。
  大臣们称谢之后,纷纷落座,崇政殿召对议事就正式开始了。
  这段时间新旧两党争吵的重点就是枢密院兵学司的裁撤和保留。这事儿看起来不大,不过就是500个青年军官的前途。可是背后牵涉到的,却是中枢掌兵、基层军官的产生和编练新军这三件可能打破大宋中央权力平衡的大事儿了。
  已经当了一段时间圣君的赵佶当然知道大宋官家的权力,是建立在科举出身的文官,投胎投出来的将门,还有西北边军三者平衡制约的基础上的。
  而枢密院兵学司似乎就是掌握中枢的文官和西北边军的将门合作,准备一脚踢开那帮开国将门资本家的节奏啊!
  开封府的将门资本家们是不能打,这个谁都知道的。可是他们忠心啊,而且用着也放心。真把他们踢开了,换上一群西北来的将门,圣君赵佶能睡得着?
  可是那些开封将门的战斗力也的确是个问题……赵佶还等着做圣君呢!
  “诸卿,今日朕又收到了左正言的奏章,言及枢密院兵学司有违祖宗家法,必须尽快裁撤。还说知兵学司事慕容忘忧是章惇的私人,是在替章惇训练私兵。你们怎么看啊?”
  听到赵佶的问话,殿中的重臣们就忍不住皱眉头,这是任伯雨的上奏。虽然没有直指章惇图谋不轨,但还是捎上了“私兵”的罪名。
  “私兵”在宋朝并不是绝对不允许的,将门就可以养一点,要不然上了战场身边连个心腹跟班都没有也不行啊!但是宰相养私兵就是犯忌了!
  另外,“私兵”也是分档次的。保甲的保丁其实也可以往私兵上联系,但那是允许的。因为保丁不能装备铠甲军械,只能拥有少量的纸甲和威力较小的“民用武器”,对朝廷的统治不构成威胁。
  可是枢密院兵学司里面集中的都是精锐,大部分是西军的低级武官,是上过战场杀过西贼的主儿!而且他们是堂堂官军,拥有的装备是不受限制的。这些人如果成为章惇的心腹私兵,在关键时刻暗入京师,那就可以发动政变,废立君王了。
  如果元符三年正月十三日时,章惇手里有几百甲士,那现在坐在崇政殿上的可就不是圣君赵佶了……
  “兵学司的设立,乃是绍圣、元符年以来对国家最有利的施政,目的是用学校培养带兵的将官,同时为行军打仗制订法度章程。臣接任枢密使后仔细审查过兵学司所制订的各种育将、练兵的章程办法,每每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臣以为可以对兵学司进行改进,但是不应该放弃以学校育将,用法度练兵的办法,更不应该把兵学司看成谁的私兵。”
  虽然新任的枢密使安焘和章惇关系很糟糕,对于绍圣、元符以来的新政也多有批评,但是在兵学司的问题上,他还是毫不犹豫站在了章惇的背后。
  实际上用学校培养将官是王安石新政的一部分,王安石的办法是恢复庆历年间曾经开办了三个月的武学。不过王安石不懂军事,结果把武学办成了“武举补习班”,基本上是失败的。
  而慕容忘忧和赵钟哥是真懂行的,武好古又想出了学生教老师的办法,让西军一线的青年军官入学,贡献他们的军事经验。所以慕容忘忧仅仅用了一年半时间,就制订出了一整套适用于“部”和“队”的装备、训练、作战和指挥办法,以及部将、队正两级军事指挥官的培养方法。
  当然了,现在制订出来的仅仅是步军的办法,骑兵怎么搞还没想好。
  但是这样的成绩还是令人瞩目的!
  “陛下,国家已经有了武学,可以教养军官,何必再开设枢密院兵学司?如果兵学司的法度章程是好的,让武学采用就是了,如果慕容忘忧的确有能力,就让他做国子监司业兼太学博士吧。让枢密院管辖兵学司,终究是不妥当的。”安焘既然主张保留兵学司,韩忠彦自然要主张废除兵学司。尽管他也知道兵学司的工作是有效的,但是大宋自有国情如此,是向来喜欢分权相搅的。将培育将领的工作交给相对独立的国子监体系,总归是比较让人放心的。
  韩忠彦说得似乎有理,赵佶又转头看向曾布。
  曾布反驳道:“武学自熙宁年间重开以来,从未出过善战之军将,甚至没有几人从军。究其原因,就是国子监本身不涉及军事,所用之博士、教谕于用兵取胜之道皆为外行,如何教养军学之人才?”
  “国子监的博士、教谕不懂军事,枢密院的文官就懂得带兵了?现在主管兵学司的慕容忘忧、赵钟哥二员皆是南来的辽人,世代将门出身,并不是真正的文人。用他们主管兵学司并不是以文御武之道,如果将兵学司交给三衙管军负责,由我朝的良将主管,岂不是更好?”
  还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赵佶听得头都有点大了。而且他还知道有理的办法都不合祖宗家法,把兵学司交给枢密院是让中枢直接执掌精兵。把兵学司交给三衙管军,用武将做老师,就不是以文御武了——这就等于把部分选将之权给了武将,容易在军中形成师生依附关系。
  而合乎祖宗家法的路线,就是让根本不会打仗只会画阵图的文官去教别人打仗……
  赵佶叹了口气:“兵学司的废留,容后再议,现在就读兵学司的500生员,应该如何安排?”
  “应该让他们完成学业。”知枢密院事安焘说,“然后派遣去河北禁军担任训练官。”
  这是用西军的小将抢开封将门的饭碗!
  赵佶眉头大皱,因为他又遇到了一个看似无解的难题!在西夏的乱子闹起来之前,西北禁军的官职大部分也是由开封将门的人去担当的。
  现在西军已经自成体系,一批在宋夏战争中崛起的西北当地武将家族占据了西北禁军的大部分官职,挤掉了开封将门。双方的关系如何,用脚后跟也能想明白了。
  如果再让西北将门入侵到原本属于开封将门的河北禁军里面,两边恐怕斗争得就更凶了!
  “陛下。”首相韩忠彦这时已经开口说话了,“臣以为,兵学司中的500生员,是难得的骑将,类似于唐太宗的玄甲骑兵,朝廷应该保持这支难得的骑兵,而不是将他们用于训练步兵。”


第四百五十七章 殿前武士(八)
  哦……
  赵佶瞪大了眼珠子看着韩忠彦,今天这是怎么回事儿?向来没什么好主意的韩老头居然也有个新鲜办法了。
  原来武好古和高俅并没有同赵佶说过把枢密院兵学司的生员变成殿前武士的事情——这可是国家大事,哪里是“御前皮条客”和“御前地产商”该说的?所以他是第一次听说这个主意。
  “韩卿。”赵佶问,“要如何才能将那些生员变成朕的玄甲骑呢?”
  是啊?怎么变啊?
  不仅赵佶不知道,连曾布、安焘、章楶也不知道。因为李世民的玄甲骑也不是“变”出来的,而是从太原附近的土豪子弟中精选出来的。现在大宋根本没有多少能骑马作战的土豪子弟啊,怎么可能选出玄甲骑?
  大宋培育骑兵的办法,就只有搞好马政,然后任用精通骑战的将官去训练骑兵……可是大宋手中没有可以养出良马的土地啊,自古产出好马的地盘,在唐季五代的乱世中都丢得差不多了。到了宋朝手中,就只剩下灵夏那么一点地盘,结果还给党项人抢去了。所以大宋的马政和骑兵组建,一向都非常艰难。
  “陛下,臣以为骑兵不仅是练出来的,更是养出来的。北方草原之民,自幼养于马背之上,弓马之术乃是平时生产之法,因而极易组成精骑。而我中原农耕之民,大多不识弓马,应募从军后再学习骑马、养马、驯马和马战之法,如何能同那些自幼就骑马射箭的胡虏相比?”
  这不是废话嘛!
  赵佶眉头微皱,已经有些失望了,就在这时韩忠彦话锋一转,进入正题了。
  “但是我中原历来也是有一些善于骑马、养马、驯马之家的。否则唐太宗也不可能在隋末大乱时就召集到2000玄甲精骑了,便是我朝开国之初,也是有一些精锐骑兵的。如今开封、河北禁军缺乏骑兵可用的主要原因,就是在于中原没有了善于骑马、养马和驯马之家了。所以如今的当务之急,就是养出数千家能够骑马、养马、驯马的骑士之家。有了骑士,马和骑兵自然就有了。”
  什么?还有这种操作流程?先养骑士再养马?
  所有人都听得目瞪口呆,愣愣得看着韩忠彦,连曾布和安焘这两个新党领袖一时也忘记反驳了。
  实际上,韩忠彦自己也觉得挺变扭的。作为一名反对《保马法》的旧党大佬,他本来是不相信私人可以养出好马的,搞好马政才是正路。
  可问题是……枢密院兵学司的那些人得有个去处啊!要不然西军和开封将门,新党和旧党之间,就会在这个问题上吵翻天了。
  另外,韩忠彦还想到了西军将门的兵权……开封将门的兵权早就没了,都养成资本家、艺术家了。
  可是西军将门现在家家都养着私军、效用,西军里面最能打的就是这些将门家养的壮士啊。现在西北边境已经安泰了,如果不想个办法把西军将门家的壮士安排好了,将来没准就要生乱啊!
  而为了安抚这些西军的大爷,元符三年间拨给西军的兵费,可是没有怎么减少啊!
  所以武好古提出的“以土地换兵权”的办法,在韩忠彦看起来还是不错的。哪怕养不出精骑,能让西军的骨干战士有个去处也好……
  看到曾布、安焘都不说话,赵佶就开口询问了:“韩卿的意思是,枢密院兵学司里面的500生员,都是能够骑马、养马、驯马的骑士?”
  “陛下,这500人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