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下豪商-第2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七个半平方公里则用来修建居民区和商业区。按照一个平方公里一万人的密度计算,至少可以安置7。5万人,多一点8万人问题也不大。折算成“石库门”和“筒子楼”住宅,大约就是两万套。拿出一半分发给“房奴兵”做奖品,另一半还可以卖出至少五千万缗!
“西扩四里后,开封府的人口又得增加不少吧?”苏辙马上就想到了开封府人民的吃饭问题,“粮食能供应得上?”
其实造成开封府高房价的主要原因,就是吃饭问题。因为北宋时期中原地区非常繁荣,出现了开封、洛阳、大名、应天等一系列人口数十万甚至一百数十万的大城市,还有了郑州、陈留、颍昌、徐州等十几万人口的中等城市。使得中原地区城市人口数量过多,超出了周边农村的承载能力,不得不从东南六路调运粮食。
而运河水路有限的转运能力,同时又限制了中原大城市,特别是开封府的发展。所以开封府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间,只扩建过一次。如果这次武好古提出的扩建计划得以实施,将是开封府城在北宋一朝中的第二次扩建。
“粮食可以走黄河南运入汴河供应。”武好古道,“这次西扩后,开封府的人口最多能增加十万。按照一人一年消耗三石半米面计算,需要增加三十五万石。并不成问题。”
三十五万石或者五十万石还不是问题,可要是让开封府的人口增加两百万甚至更多,所需增加的粮食供应可就是几百万石了!这是根本没有办法解决的难题!
所以开封府的地理位置,实际上就成了限制资本主义在北宋发展的一个瓶颈了。
“但北粮南运毕竟受制于辽国。”苏辙正色说道,“现在已经有谣言说你从北面运来的粮食并不是购买自东南,而是从辽国买来的。”
“绝无此事!”武好古连忙否认。
不过他也知道,纸是包不住火的!现在辽粮南运的规模那么大,怎么可能一直隐瞒下去?而且界河市舶司到底有没有从东南六路购买粮食,那还不是一查就查出来了?
这可不是几百几千石,而是将近两百万石啊!
“那界河有没有可能被辽国切断?”苏辙问,“现在和辽国的关系已经有点紧张了。如果无定河大战再起,不排除辽国会以截断界河为要挟。”
“不会的。”武好古摇摇头,“界河也是辽国东京道粮食运往燕京的通道,如果切断,燕京城就会缺粮了。”
“现在不必想那么久远,还是先顾眼下吧……房子肯定得盖,不仅两直精锐要房子住,在京的大小官员也要住房子,还有不少亲贵在西城有土地,这下可赚翻了。所以开封府城西扩是人人欢喜的!”
苏东坡说着话,没有什么表情的端起茶盏,抿了一口云雾茶,又道:“不过这么大的事情少不了一番争利。大郎,你觉得谁负责西城修造比较合适?”
西城修造的事情其实早就已经开始了!琼林宫修造所从一开始就是以修建新城区的目标在进行运作。在修缮琼林宫的同时,还以各种名目收地囤地。而共和行、潘楼、潘家金银绢帛铺、蔡攸、李诫、高俅、苏大郎等等“内幕人士”,也在想尽办法收购城西土地。
武好古闻言点头:“老师,扩建开封府城之事自然少不了府衙的参与,所以权发遣开封府一职非常关键。学生想推荐沧州的施太守来主持开封府。另外,琼林宫修造所这两年一直在负责营造,还修建了琼林宫红墙,完全可以负责西城修造事宜。”
苏东坡轻轻点头,施国忠是四川人,早年又在苏学门下听过课,说起来也算是二苏门下弟子。而且资历也够老了,让他当一任权发遣开封府也好,没准能让官家看上,就能混上个副相了——从权发遣开封府任上直通宰执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那么界河市舶司呢?”苏东坡又问,“谁去替你看着?”
“学生想让小米去提举市舶司。”武好古说,“市舶司再过年余就能有一桩大功,也是开疆辟土的功劳。就送给米元晖和苏仲南了,这样他们也能早日位列朝臣。”
苏辙大感奇怪,“市舶司也能开疆辟土?”
“海外开疆。”武好古笑着,“能够拿下东南海上的三个岛屿,船队已经派出去了,用沙门岛上的罪徒去占据。如果论起土地多寡和交通便利与否,这几个海上大岛可比无定河之地强多了。”
苏辙听着神色一凛,连忙追问:“不会又在海上开衅吧?”
武好古笑道:“东南海上就数咱们大宋最强了,其余皆不足道,就是开战也是必胜的。”
苏辙眉头大皱,他如何察觉不到当今官家一心想要建立功业?蔡京力主在西北开战就是迎合上意。而武好古主持的市舶司又想投机取巧,在东南海上占地盘……自己的那个次子苏适又跟着一起投机,真有点近墨者黑了。
苏东坡其实是支持海上开疆的,他在这个位子上坐着就得拿出一点政绩。西北开战他们苏家向来不支持,那就只能在东南找机会了。哪怕那些岛屿要来无用,地图上看看总是开心的。
“既然如此,不如让过儿也插一脚吧。”苏东坡说,“他跟老夫出过海,还在儋州居住过几年,是不怕海上风浪和路途遥远的。”
苏过在今年年初中了进士,但是名次不高,是个同进士,现在还在守选。根据宋朝的惯例,同进士出身要先试官三年,不参加勘磨,也就是耽误三年不能混资历升官。而且苏东坡也知道自己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能不能撑过三年也不好说。到时候他的几个儿子又得回家当孝子,苏过少不得又耽误三年……再出来做官就是奔四的人了!那么大年纪还是个从九品的选人,多可怜啊?
所以作为一个好爸爸,苏东坡很想趁着自己还健在,又有权的时候,给儿子们安排一下。
现在苏东坡的长子苏迈混得不错,他是元丰四年的进士,混到现在也是两朝老臣了,又是宰相之子。所以已经升到朝臣,还当上了知州。
次子苏迨不必说了,哲宗朝的进士,现在是崇政殿说书,整日和赵佶混一块儿,关系好像还很不错。
唯一让苏东坡有点糟心的也就是这个被他自己耽误的小儿子了。
武好古道:“那就让叔党兄去管市舶司招商务吧,派出去占岛的船队都是招商务名下的。等到那些沙门岛的罪徒在岛上站稳了,就让叔党走一趟海岛,算是招抚,怎么都能超迁的。”
第六百八十六章 奸商和战争
“武大郎终究是商人的秉性,太喜欢投机取巧了,只怕他在西北赢得顺手了,和陶子礼一块儿去搏不世之功。”
武好古前脚刚走,苏辙就开始在哥哥苏东坡面前唠叨了,“一开口就是攻拔二州,他也真敢说啊!他真当自己是了不得的名将了?大哥,让他去西北代替高俅实在不妥啊。”
“说不定真有办法呢?他家老祖宗不就是富商从军,最后搏了个元谋功臣和应国公?”
苏东坡说的是武则天他爹武士彟,武士彟早年经商致富,大概是太原首富,李渊初到太原做官的时候还借住在他的豪宅里面。
“但愿如此。”苏辙点头,“明日就要入对了,官家多半会问及辽国的情况,应该怎么回答?”
苏辙在赵佶跟前并不怎么吃香,而且辽国现在看起来也算安分,所以他没有得到越次入对的待遇,而是排了好长时间的队。
“总要寻点事做。”苏东坡道,“不如提出在河北东路施行府兵吧。河北多有豪强,《保甲法》又搞得不好,许多地方都是徒具其名,还有豪强利用保甲害民的,干脆就用府兵替代。”
苏辙点了点头。《保甲法》的初衷不错,但是执行起来就是个大坑了。保甲在北宋就是个规模庞大的民兵组织,与募兵相参,有“上番”和“教阅”两大负担。
再说透一点,就是一种兵役!百姓服役本来无可厚非,但是王安石实行的《雇役法》已经收了一遍免役钱。然后劳役花钱免了,兵役又来了……而且王安石也不知道怎么想的,在《保甲法》中规定了一个奇高的抽丁比例。凡家有两丁以上的,出一人为保丁!要知道隋唐的府兵制也不过是六户抽一丁,两丁抽一的比例,大概只有战国时候才有。可是战国时期各国普遍实行军功爵,穷人翻身靠打仗,而且战国时期有国家授田,穷人的生存和服役的能力也有保障。
而北宋有募兵制,想靠打仗翻身的穷人都去招刺了。同时北宋社会上升的主要途径也不是当兵打仗,而是读书考科举……正经当兵打仗都没什么太好的前途,何况是当保丁?谁愿意去干?
另外,北宋不抑兼并,也没有国家授田制度,虽然整体的经济要比战国时代发达繁荣太多。但是处于底层的穷苦人民的处境其实还不如战国之民,根本无力承担高比例抽调的兵役。
所以《保甲法》其实就是个乱来的恶法——王安石的新政大多就是这样的路数,看起来对国家有利的,他都要执行!但是保障这些有利于国家的法令的政策,他就当不存在了。
因此《保甲法》并没有成为加强北宋国法的良法,反而在神宗末年激起民变,按照史书的说法,就是:诸路盗贼蜂起,皆保甲为之,本欲御寇,乃自为寇。
而在神宗皇帝死后,《保甲法》其实已经变成了地方豪强拥有武力或者盘剥平民的法律依据了。
相比之下,“义务府兵制”就显得合理多了。一方面用辟雍学宫的名额换府兵;一方面充当府兵的丁壮也可以终身免役。而且“义务府兵”不需要干太久,五年为期,干完拉倒。虽然没有正俸,但是也不需要承担任何费用(保丁只有上番才能得到口粮,平时训练都得自掏腰包),衣食都有保障,有时候还能得到赏赐。
所以用“义务府兵制”替代《保甲法》无疑是项大大的善政,因此在关中各地推行得比较顺利。
“大哥。”听苏东坡提到在河北东路全面施行府兵制,苏辙有一些犹豫地说道,“本来还有件事情要和大哥说的,但正好武好古来了,就没来得及说。”
“何事?”苏东坡问。
“河北东路各府州军的官学生都在上书,说辟雍学宫的招生办法不公,大量的名额都给实行府兵制的州郡占用,而且行察举和考试并行之法,考试内容又重武轻文,这是断了寒门学子上升之路啊。”
苏东坡眉头大皱,叹息道:“他们说的不错,辟雍学宫和云台学宫的招生之法的确不公,就是断了寒门学子的一部分前途啊。而且辟雍学宫和云台学宫又是培养右榜进士的,本来就要取允文允武之士,寒门书生如何能考得了?”
苏辙也摇头道:“大哥,左右榜进士搞得有些唐突了,将来怕是会让官场士林一分为二啊!”
辟雍学宫是国子监下属的学宫,就是原来的国子学、太学、武学合并而成的“大学”,由苏东坡的门生晁补之担任主官,还是称国子监祭酒。因为这所学校和太学存在传承关系,所以也被人看成是新太学。但是新太学的招生方法,却和老太学大相径庭。
老太学强调的是为寒门开辟通天之途,新太学则是为国家选取文武双全之士。
而文武双全的教育,其实是一种精英贵族教育,本身就是不公平的——相比单纯的文科举,将文武科举合一的右榜进士科太过依赖高水平和高成本的教育。这就造成了经济实力不足的平民子弟很难有机会高中右榜进士科。
而更大的麻烦,还在后面!
如果不出意外,以考取辟雍学宫和云台学宫这一类“大学”为目的“六艺小学”,在不久之后,也会在人口集中,财力也相对充沛的大城市中大量出现——大城市中的有钱人多啊,能够承担高昂学费的人也就多了,也就能支持更多的“六艺小学”开办。
说的更通透一点,能够考上右榜进士的允文允武之士,除了豪强勋贵子弟,更多的恐怕是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工商子弟了!
毕竟工商子弟的数量远远超过豪强、勋贵子弟。所以“六艺小学”生员的主流一定是他们!而且他们也会大量考入辟雍学宫和云台学宫这样的大学……
而经济不发达的小城市乃至农村,因为没有钱,所以也就支持不起“六艺小学”,没有“六艺小学”,依靠只有文科的书院或是水平更低的家庭教育,也就很难培养出右榜进士了。
与此同时,只考文科的左榜进士科还存在。经济条件欠佳的地区和中小地主,就更加对右榜进士和培养允文允武之士兴趣乏然了。
也就是说,将来大宋官场上的左榜进士和右榜进士,会是身份、背景、所受教育都完全不同的两类人。
士林分裂,将在所难免!
苏辙说的事情,苏东坡当然也是知道的,他摇头道:“科举搞了那么多年,所取之士到底能不能安邦定国,子由你还不清楚吗?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将来一旦有事,国家该怎么办?”
……
武好古离开了苏东坡相府后,就骑着马和奥丽加一起出了城,回了自家的梨花别院。
才一进门,就看见自己的妻子潘巧莲和刚刚生完孩子不久的罗汉婢一起迎了出来。
罗汉婢为武好古生了个女儿,取名金娘。不过这孩子名义上的母亲是潘巧莲,罗汉婢只能充当奶娘——看看她的身材就知道,她的奶水一定非常充沛,自然可以亲自哺乳了。
对于这样的安排,罗汉婢倒是没有表露出丝毫不满,依旧乖巧听话。今天早上听说武好古要被官家派去打仗了,她也和潘巧莲一样,流了不知道多少眼泪。两个女人现在都是眼睛红红的,脸颊上还带着泪痕儿,看着就让人心碎。
“大郎,怎地?”潘巧莲上来就拉着武好古的手,急切地问,“东坡先生怎么说?”
武好古笑着安慰道:“十八姐,莫担心,为夫有办法的。此去西北,一定能旗开得胜!”
和武好古一起回家的奥丽加也帮腔道:“对!老爷一定会狠狠教训西贼的!”
她大概是武好古在开封府的女人们之中唯一替他感到高兴的……上战场多好啊!男人就该在战场上建功立业!而且武好古有多少实力,奥丽加都是知道的。她是武好古的“帕拉丁”啊,在界河商市的时候,也会参加骑士训练。还见识过武好古的假子军团。
界河骑士加上假子军团可是1200名骑士啊!另外武好古还有200名阻卜战奴组成的重步兵。而且界河商市城内还有不少为了躲避耶律延禧的迫害而逃亡过来的辽国武士,武好古可以花钱雇佣他们参战。两三千精锐,完全可以凑出来的。那么强大的实力,还怕不能在西北战场上建功立业?
潘巧莲却没好气的瞪了奥丽加这个乱说话的番婆子一眼,又对武好古说:“大郎,十一哥、苏大郎、何讼师、周教头还墨娘子他们都来了,一定会想出办法的。”
潘孝庵、苏大郎、何天然、周桐、墨娘子都是武好古在开封府的同党,同时也是有办法的人。潘巧莲知道丈夫要被派去西北“送死”后,立马就让家人去把这些人都请到了梨花别院,来和武好古一起商量对策了。
第六百八十七章 筑城攻城咱都会
梨花别院,中堂之内,云雾茶的清香,正在空气当中漂浮。
七八个男女,就在这间宽敞的厅堂中分宾主落座,一边喝茶,一边七嘴八舌的在替被奸臣陷害的武好古出谋划策。
这帮人,不论是世家出身的潘家兄妹,还是禁军头号教头周侗,还是开封府的头号讼棍何大状,或者是摩尼教圣女墨娘子,又或者是共和行大掌柜苏大郎,其实都有两个共同的身份——商人和市民。
他们的主要收入都来自工商业——周侗的御拳馆也是一门生意,何天然这个讼棍也是为共和行这个商业部门服务的,更不用说其他人了。
另外,他们都出生或者成长在商业气氛浓郁的大城市。从小耳闻目睹的都是繁忙的城市商业活动。
因此他们对发生在西北穷乡僻壤的战争,是没有多少兴趣的。他们的商人思维限制了他们的目光——商人唯利是图,目光短浅嘛!在他们看来,开疆辟土的事儿也得讲个成本。
在西北那边开战,一仗打掉几千万的军费,阵亡几万乃至十几万的将士,那都是稀松平常的。用那么大的损失换了几个还得倒贴钱进去才能维持的州郡,能有多大意思?
为了地图上看着开心,去海外圈点岛屿不也一样吗?
当然了,武好古因为也是个目光短浅的商人,所以看法也是一样的。大宋为了平夏灭辽,花掉几个亿,阵亡几十万也未必成功。十分之一的代价用在海上,大美利坚州圈下来了。
大美利坚的版图看上去这么都比无定河边的几个破州要大吧?而且发展的潜力似乎也要大上一点吧?
最主要的,印第安人可没有西贼那么能打……据说他们都是石器时代的原始人,连轮子都还没发明呢!有个几百人,就能开出一个不错的局面了。
不过武好古不是大宋官家,连宰相都不是,现在官家赵佶和宰相蔡京要往西北战场扔钱玩他有什么办法?
既然没有办法阻止,那就只能想办法参与进去,看看能不能捞点油水吧!
武好古抿了口云雾茶,然后嗯咳了一声,正在讨论的众人顿时就安静下来了。
“西北是必须要去的……我不去,两直精锐可就不能再打了。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啊!所以现在就做去的打算了,没准真能打下几个州。”
周侗点点头,有些感慨地道:“说的也是,元丰四年的五路伐夏之战刚开始的时候打得也不错。西路拿下了兰州,东路拿下无定河沿岸的米脂寨、石州、夏州、银州、宥州等地。如果就此收兵,巩固无定河及横山一带。如何不是一场空前大捷?若能增筑石、夏、银、宥诸州城堡,屯田布兵,积攒粮食,西贼早就灭亡了。可惜朝廷一心想一举攻破灵夏,挥军灵州坚城之下,围攻十八日不克。而西贼又放黄河渠水灌淹我军营地,又遣精兵断我粮道。致使战士民夫多有饿死,无力再战,不得不退兵班师。到了元丰五年又打了永乐城之战,徐禧轻率用兵,错筑永乐城,又胡乱指挥,以至于全军覆没,使得石州、夏州、银州、宥州等地皆不可守。不过经次一役,无定河两岸城池大多残破,百姓也流离失所。而横山一带,又在几年前被我朝攻陷,使得西贼左厢诸军日趋衰弱。因此夺取无定河畔诸州是完全可能的。”
他是几个人之中唯一通兵事的,他早年还参加过神宗朝的五路伐夏之役,不过没有捞到什么功劳,级别也不高。但是他后长期担任殿前司兵案总教头,整日和一批将领们混在一起,自然会时常谈论元丰五路伐夏和永乐城之战的教训,所以对西北的情况就比较熟悉了——这两场大战都有开封将门或是内侍参与。其中在灵州兵败的高遵裕,在永乐城战死的高永亨都出自高家将门。
武好古轻轻点头,脸上也浮出了喜色。这回赵佶的要求并不高啊,只想要无定河流域,应该可以取胜的。
周侗看了武好古两眼,随即又扳起了手指:“但是宣赞想要取得大功也不容易。毕竟两直精锐不过5000人,连番大战消耗后,能战的恐怕不足4000人。虽然都是精锐,但是用在对西贼的作战中,实在有点少了。而且和两直精锐差不多的精兵,西贼那边也是有的。就是他们的铁鹞子和卫戍军,总数有两万八千。另外还有5000质子军,战力也是不俗的。总共就是32000精锐,这才是西贼真正的本钱。西军这边当然也有精兵,边缘各路的精锐禁军和各家将门的效用士相加,大约有60000多人,比起西贼的精锐多了一倍。不过骑兵不如西贼,使用的时候又有点……所以宣赞一定要做好单独和西贼大股精锐交战的准备,这是最要紧的!”
如果是外行人,看到大宋和西夏交兵的记录一定会以为有上百万人在群殴。实际上是没有那么多精锐战兵的,大部分都是运输的辅兵或是打酱油的存在。真正能打的,西夏那边就是三万多人,宋军这头是六万几千,算上两直精锐大概就是七万。
也就是说,宋军的精锐比西夏多一倍。因此双方在战场的表现,就是西夏那么多年都被大宋压着打。但是由于宋军也没有压倒性的优势,而且后勤比较困难,指挥又一团糟糕。所以历史上打到最后,西夏也没被宋朝灭亡。
“那就多雇一些效用!”武好古抬眼道,“官家已经允许我自募效用一二千人了。”
“那就募上2000人吧!”潘孝庵说,“人多总比人少好……反正你也不差钱。”
潘巧莲红着眼睛说:“大郎,内账房有钱,光是现钱就存了上百万缗,都拿来雇佣勇士吧。”
内账房的钱有两个来源,一是共和行历年分红所得;二是潘巧莲带来的嫁资投资运营所得,特别是开封府北城的那块土地在开发后赚了不少钱。
“内账房的钱且投在西城所的土地和老国子学的地产项目上吧。”武好古对苏大郎道,“官家准备拿出西城所,也就是现在的琼林宫修造所的一块土地修建房屋奖励给两直精锐,用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