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豪商-第3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不止是收过河费,运河沿岸的土地还得增值,还能开发新的市镇!这个时代海州是北方最大的海港(目前仍然超过界河商市),而徐州则是中国的工业中心。用运河将这两个地方直连起来,肯定可以打造出一个无比繁荣的经济带。
  这买卖多大,用屁股都能想明白了。
  当然了,章惇、纪忆、吕嘉问他们都是有梦想的人,不会只想着捞钱的。
  他们现在的梦想,就是在海州开一所可以和云台学宫分庭抗礼的大学!
  而开办大学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实现政治上的理想。现在不是有了右榜进士吗?右榜进士注重实学,而且允文允武。
  所以传统的儒家书院教出来的学生多半考不中右榜。而为了“抢占右榜”,章惇、曾布早就琢磨要开大学了。只有这样,他们的徒子徒孙,才能在将来遍布朝堂。
  可是之前他们没现在那么有钱,而且也很难请到能担任大学教授的先生,所以就一直搁置着。
  不过到了如今,钱已经不是问题了!人才也不是问题——云台学宫已经教出好几批学生了。只要肯花钱,挖一批过来有什么难度?
  而且,云台学宫的学问也在过去几年变得越来越系统化,而且越来越有条理,抄起来也容易多了。
  根据最新的科目变化,现在云台学宫有了“儒学”(包括传统的儒家经典、理学、实证和理性主义等等)、“文学”(教人作诗写文章)、“算学”(包括形学)、“格物学”(物理化学什么的)、“生物学”、“武艺”等六门基础学科,以及“军学”、“音律”、“律学”、“画学”、“工学”、“营造学”、“航海学”、“医学”、“农学”、“地理学”、“史学”等十一门专业学科。
  另外,还在学宫之下建立了骑士学院、工学院、营造学院、船政学院、律学院、医学院、书画学院等七个独立的专科学院。
  学宫的学生,也分成了“博士科”、“通才科”、“专科”三大类。其中“博士科”和“通才科”的学生必须攻读六大基础学科,然后再加上几门专业学科(有必修,也有选修)。而专科生则是有选择的学习基础学科和专业学科,走的是专精路线。
  此外,云台学宫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书院,称为科举书院!顾名思义,就是一个高级科举补习班。
  凡是博士、通才两科毕业的生员,都可以免试进入科举书院接受最多三年的科举强化训练,以便去参加科举考试。而专科毕业的生员,只要考试及格,也可以进入科举书院就读。
  也就是说,云台学宫现在是既能培养实干之才,也能帮助生员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
  这样的学宫,自然有了吸引天下读书人的能力。不仅生源一年比一年多,连学费也开始变得有点高昂了!
  看到云台学宫的红火,章惇、曾布、纪忆当然得要模仿了。也不困难啊,反正他们现在有钱了,把云台学宫的课本拿来照抄,再挖云台学宫的老师,请来云台学宫毕业的生员。不就能照葫芦画瓢办起来了?
  而这所筹办中的大学,取了“格物致知”中的“格致”二字为名,称为“格致书院”,就准备开在距离海州不远的徐州彭城。
  “吕学士,这本就是《形学》。”纪忆又给吕嘉问递过一本书,“这是一本算学的课本,算学分成数和形两大科目。如果学会了数和形,再学格物,学画学,学工学,学营造,学船政等等,就都有基础了,可以事半功倍。就是做买卖的时候算账记账,也都是能用上的……”
  纪忆接着又给章惇和吕嘉问讲解了一番“数”和“形”这两门学问的要义,说得口干了,停下来喝了口茶,却听章惇忽然问道:“大食国那个哈里发是怎么回事儿?武崇道为何要促成使团前往?还有那个三佛齐又是怎么回事儿?”
  纪忆放下茶盏,思索着答道:“武大郎不知上哪儿打听到大食国的都城巴格达有个哲理大学,收藏了许多西域国家的学问,因而想一窥究竟,就琢磨要遣使前往。一度还想让孙婿做个使臣的……至于三佛齐则位于一处连着东西两大洋的海峡,因为是通商要道,所以富得流油。孙婿估摸着武大郎想要那里也搞个商市吧。”
  “原来如此。”章惇抿了一下嘴,抬眼反问,“那你打算去大食国吗?”
  “去,去大食国?”纪忆一愣,心说:去哪儿干嘛?现在提举市舶司干得好好的,跑那么老远有啥意思?而且自己还是个摩尼教徒,大食国哈里发可是天方教的首领,见了面该说什么呀?
  “你得去!”章惇抬眼看着孙女婿,“你要不去,这辈子就是个提举市舶司了!你真的不想有荐跻二府的一天吗?”
  一听见荐跻二府,纪忆马上就是双目灼灼有神,身子更前倾了一点:“岳祖丈,孙婿还有这样的机会?”
  章惇开怀笑着:“怎么没有?官家对你有点芥蒂是不假,但是只要用得着你,二府还是进得去的……倒是武大郎没有进士身份,现在又有了大将的地位,反而绝了进入二府的道路。所以在海外和市舶司这方面,官家能够依靠的就是你。所以你不能惧怕大食国遥远,得走这一遭,还要沿途记录各国风物,最好写成游记,将来献给官家。以官家的轻佻,一定会很感兴趣的。到时候少不了你一个翰林学士!只要到了官家身边,将来还怕没有二府可以进吗?”


第八百一十二章 一城之主武大郎
  九月的界河,北风大起,寒气南来,河上却行船如梭。
  此时正是海船往东南而去的最佳时节,满载北货,乘风而下,纵有千里之遥,也可以朝发夕至。
  城市中的豪商、伙计、工匠,乃至隐居避祸或者在此出仕的各色人等,也都在这个秋去而未去,冬来则未至的时节,加紧奔走活动。似乎都想在寒冬将界河封冻之前,多寻找到一些机会,或者多享受一点自由而且安全的美好生活。
  对于携带者妻儿从开封府远道而来的武好古来说,机会和自由还有安全,同样是他想在界河商市这个属于他的化外之地得到的——随着干过的挖封建主义墙角的坏事越来越多,武好古的心也越来越虚了。总是担心某个御史老爷带着群台卒忽然把自己逮去乌台喝鸡汤!
  在他看来,界河商市还是比较保险的地方。至少御史台不可能来界河商市抓人。要抓也得出动禁军啊。考虑到宋军当下的战斗力,如果不动用西军和高俅的府兵,大概是不可能攻破界河商市的!
  站在一艘显得有点陈旧的官船的船头,一身便服的武好古正用一种父亲打量孩子的眼神,看着几千步外的红色城墙——似乎又长高了不少!而且还出现了一个个突出的“马面”,也都是用红砖垒砌起来的,隐约还可以看见巨大投石机被安置其上。
  另外,在商市南城的一侧,一座高大的“红堡”也已经被垒砌起来了,外表呈现圆形的堡垒高大异常,足有三四丈高,而且还在继续施工。这其实是一座“砲台”,石字旁的“砲”,也就是发石机。不过主要的弹药却是燃烧弹,就是用火药、油脂,还有其他什么东西做成的一个球形物体,可以用来烧毁界河水面上的船只!
  这座“红堡”是守护界河商市南城的两座“砲台”中的一座,还有一座在界河商市南城的东面。
  除了高大的城墙和“红堡”,等到界河水面开始封冻的时候,商市大都保所和营造所还会在南岸河堤上堆砌沙袋,作为临时的防御手段。
  当然了,采取这种防御手段的目的,并不是担心契丹人来攻打,而是为了锻炼界河商市自身的防御能力。只有时刻感到压力,商市的武力才能长久保持并且不断得到提升。
  “大郎,此间的高楼可真多啊!”
  当武好古的船队开到了界河市区附近(界河商市的城墙是半圆形的,靠近界河一面没有高墙,只有河堤、码头,以及许多高大的建筑物),潘巧莲已经从船舱内出来,轻移莲步,到了武好古的身后。
  “十八姐,为夫没有骗你吧?”武好古笑着,回头望了一眼爱妻,笑着,“此地虽然比不了开封府恁般热闹,但也算不错了。人口已经超过二十万,城内更是百业兴隆,生民富庶,高楼广厦,随处可见啊。而且,这里还是为夫的基业,为夫可是一城之主啊!”
  潘巧莲撅了下小嘴儿,“大郎,你这话若是让别有用心的人听了去,在官家跟前参一本可怎么办?”
  说着话,她还斜着眼睛看了看船舱。
  此时舱内还有两个美人儿,一个是“白美人”奥丽加,一个是“黑美人”郭小小。郭小小有点晕船,正由奥丽加陪着在舱内休息。
  “无妨。”武好古笑了起来,低声道,“一城之主而已……他若是容不得我,日后怎么收买燕云豪强来归?”
  “可是复了燕云以后呢?”
  武好古一笑:“最多再来了杯酒释兵权吧,官家是仁君,你就放心吧。”
  放心是不可能的……赵佶的确没那么狠,总能容得下武好古的,可是他的儿子就不好说了!
  潘巧莲叹了口气,“但愿如此吧!”
  两人正说话的时候,他们乘坐的官船已经靠近了界河商市的天字一号码头。码头上有人中气十足的喊了一声:“可是帅司武太尉的船?”
  “正是!”回答声同样中气十足,是一直守在武好古身后的武诚久在嚷嚷,“可是西门都保?”
  “某家正是西门安国……大姐,元首来了!”
  原来在码头上迎候的正是西门青的本家哥哥,商市的大都保西门安国。西门安国吼了一声,然后就看见西门青带着杜文玉、阎婆儿,还有一群丫鬟仆役,还有一个米友仁,从码头附近的一栋三层楼房的底楼中一路小跑着就出来了。
  “安国拜见元首。”西门安国这时则向船上的武好古行了一礼。
  “不必多礼。”武好古等着船板搭上来的时候客气的摆摆手,“这可是多日未见了,界河这边一切都还安好吗?”
  “都好!”西门安国笑道,“契丹人也就是吼吼,也没真的发兵过来,连北城都还在俺们手中牢牢掌控。”
  西门青、杜文玉、阎婆儿和米友仁这时也到了码头上,纷纷向武好古夫妇行礼问候,跳板终于也搭了上来。武好古就扶着潘巧莲从甲板上到了码头上,他笑着打量了一番众人,“咦,二哥儿怎不在?是在使团里面奔忙吗?”
  武好古乘坐的官船上可插着他的旗号,界河商市这边应该都能得到消息。苏辙是不可能来的,可是武好文应该来啊。武好古是兄长,这点礼数可不能忘了。
  西门青蹙起秀眉道:“二哥儿三日前就告假南下了,说是他娘亲病了。”
  “病了?”武好古想了想,“也是,她有了身孕,也该有人陪着。对了,二哥儿听说这消息时一定很高兴吧?他打小就想要个弟弟妹妹的。”
  “高兴?”西门青摇摇头,“奴家可没看出来,倒是有点气急败坏……”
  气急败坏?武好古一愣,为什么呀?独生子女不喜欢二胎?不对啊,还有自己呢,武二郎不是独生子女啊。而且他也不必担心多个弟弟分家产吧?他可是荐跻二府的前程,还会没钱花用?
  “大姐!”潘巧莲这时插了句嘴,“我和老爷一路奔波,早就乏透了,可安排了车马?”
  “安排了,都安排好了。”西门青一招手,马上就有仆役拉着走马,赶着马车奔了过来。
  武好古笑着对潘巧莲道:“十八姐,俺们的大宅子离码头可不远,很快就能歇息了。”
  “好啊。”潘巧莲道,“那就赶紧走吧,奴还想瞧瞧界河这边的宅子呢!”
  武好古在界河商市的宅邸是极大的,这几年还一直在施工扩建整修,现在刚刚全面完工。别说潘巧莲,就是武好古也有点急不可耐想去瞧一眼了。
  把潘巧莲、罗汉婢、郭小小等人还有几个孩子都送上几辆马车后,武好古就骑上一匹走马,和西门青等人,一块儿走在了车队前面。
  一行人出了码头,就沿着繁华富丽的街市而行。街上到处都是过往的客商,不时还能瞧见举着“罗马盾”和短枪巡逻的保丁。队形瞧着还算整齐,看来这几个月练得挺辛苦的。
  “大姐,暗堂的事情弄得怎么样了?”武好古忽然低声问落后自己半个马身的西门青。
  暗堂是武好古上回西去前,批准西门青去组建的特务机关。不过西门青后来并没有在书信中提及此事——这事儿也的确不方便在书信里面说。
  “已经有点眉目了,现在给林教头在管。”
  林教头就是林冲,也算是跟随武好古多年,功劳不大,苦劳却是不小的。
  “知道了。”武好古点点头,“现在谁在南京道警巡院任上?”
  “是张觉,现在就在北城。”
  武好古点了点头,“派人去请他……如果方便的话,把马人望也请上,我有要事和他们商量。另外,跟着我的郭小小不大对头,可能是官家的耳目。”
  西门青点点头,“奴家知道了。对了,昨天纪家来人了,说纪忆很快就要来界河商市拜见了。”
  武好古现在是沿海市舶制置使,名义上管着所有沿海市舶司的防务。纪忆勉强也能算是他的下属,来拜一拜也是应该的。所以武好古也没把这事儿和出使大食国的事情联系起来,毕竟出使大食国的差事还早呢,使团最快也得等到明年冬天才能顺风而下,现在还不忙着组建。
  摆在武好古眼前当务之急的,就是和契丹人的和谈,以及在高丽海州和釜山设立商市。
  一路到了自家大宅门口,武好古和西门青刚一下马,就见到一名绿袍小武官在门口守着。
  那名武官显然是认识米友仁的,见了小米便双眼一亮,立刻小跑过来,行了个拱手礼,高声问道:“可是武帅司来了?”
  米友仁答道:“家师刚到,是苏相公有请吗?”
  “正是苏相公差小的前来。”那武官道,“相公请帅司到后,尽快前去一见。”
  武好古也不惊讶,张康国和苏辙为了和谈的事情,在界河商市已经耽搁很久了。大概早就想办完差事,好回开封府去复命了。
  “知道了。”武好古道,“请苏相公稍候,本官安顿好了就去拜见。”


第八百一十三章 宋辽原来是亲家
  本来武好古还打算在自家的宅子里面好好歇一晚上,顺便再和马人望、张觉私下会个面。不过现在苏辙派人来请了,他也不好耽搁。吩咐西门青好生安顿潘巧莲等人还有几个孩子后,自己就换了一身官服,带着米友仁、武诚久、武诚兰、何天然等人,上马前往城南的市舶制置司衙门。
  一路进了市舶制置司所在的城堡,张康国、苏辙和林摅都在,一块儿在衙门外面迎候。双方见了礼,才携手入了衙门的中堂。这所衙门其实是武好古的官衙,他理论上应该和家眷一起住在这里。不过在界河商市这边,武大元首说了算,他想住在城内别人也管不着。
  双方寒暄了几句,也不等制置司的公吏端上茶汤,苏辙就说起了最新的和谈进展。大辽皇帝的旨意先到了界河商市,耶律延禧似乎也认栽了。提出了占有原属西夏的河套草原河北地以及增加界河商市包税15万缗一年的条件。
  前者没有什么,反正河套草原河北地本就不是大宋的,大辽拿去也无妨。可是后者加一年15万缗的包税就有点问题了……现在界河商市给大辽的包税每年不过10万缗,一下加到25万缗可不是小钱。
  不过武好古却没有露出一点肉痛的表情,只是笑吟吟地说:“契丹人要钱就好办了,漫天要价,坐地还价,这事儿交给下官就是了。”
  苏辙对于大辽是从来不敢小觑的,“崇道莫要小瞧了辽人,如果能花点钱息事宁人也不错……如果商市手头紧,可以奏明圣上,免了大宋的一份包税就是了。”
  “子由先生放心吧,晚辈自有主张,决计不会惹出战事的。”武好古笑道,“眼下的情况,咱们大宋和大辽很可能要结成亲家了,都是一家人,而且马上又有喜事要办,怎么可能开战?”
  “亲家?喜事?”张康国愣了愣道,“难不成朝廷有同契丹和亲?”
  “不可能吧?”林摅摇摇头道,“本朝从不和蛮夷和亲的。”
  “万事总有例外。”武好古笑着,“这次肯定是要和亲的!”
  “谁和谁啊?”苏辙问。
  “官家的皇子乾顺和大辽皇帝的成安公主……这个是早就定下的婚事,三媒六聘都经过了,总不能不算数了吧?”
  “皇子乾顺?”苏辙愣了愣,“这个不是西贼嘛!”
  武好古笑道:“他不是贼了,现在是官家的儿子,西平王,太尉,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河西节度使兼安西大都护了。”
  就在武好古离开开封府前,册封赵乾顺的使臣也已经出发了,他们走的肯定比拖家带口的武好古快,这会儿多半已经到了兴庆府。
  由于乾顺现在是赵佶的儿子了,而辽国的成安公主耶律南仙又是耶律延禧名义上的女儿。所以他们俩的联姻,理论上就是大宋的皇子娶了辽国的公主。
  “还可以这样攀亲戚啊!”苏辙苦笑着摇头,“武崇道,就算辽国和咱们是亲戚了,可是这钱也不一定能省啊。”
  “没有问题的。”武好古道,“都包在晚辈身上,晚辈明天就去和马人望、张觉见面密谈,总能把聘礼的事儿谈妥的。”
  “聘礼?”张康国接着话题问,“这是官家的意思吗?”
  武好古笑道:“官家没有明说,但是已经下诏让西平王入朝觐见了。西平王和成安公主的大婚,也该顺手在开封府办了,枢相觉着这事儿咱们能不帮助操办吗?”
  “说的也是。”苏辙点了点头,“官家是西平王之父,而西平王之母梁氏夫人也在开封府。这父母皆在开封府,西平王和成安公主的婚事当然应该在开封府办了。”
  “可西平王愿意入朝吗?”林摅问。
  “当然愿意了。”武好古回答,“现在不是有西方大食国册封黑汗回鹘做了中国总督、桃花石可汗,要夺大宋天下吗?官家已经震怒,准备令西平王讨伐黑汗回鹘,再遣使巴格达问罪。西平王还怕不能返回兴州吗?”
  苏辙点了点头。可是张康国和林摅却都摇了摇头,这样的想法实在有点一厢情愿。苏辙向来是喜欢息事宁人的,西贼肯喊爸爸,还割了那么多土地,朝廷也就不要再赶尽杀绝了,他们想去安西抢地盘就让他们去吧。但张康国和林摅却知道这事儿没那么容易,老赵家是最见不得武人拥兵割据的!朝中的文官也没那么好说话,到时候一准嚷嚷着要杯酒释兵权。
  张康国和林摅对视了一眼,张康国道:“不管怎么说,若能将西平王和成安公主的婚事安排在开封府举行,都是大功一件。”
  林摅也道:“哪怕多给点聘礼,朝中也可以交待。”
  赵乾顺和耶律南仙的婚事如果在开封府办,那赵乾顺肯定得入朝啊!要不然怎么办?让察哥代替?入洞房的事儿能找人代替吗?只要能把赵乾顺诳来开封府,这个大功就到手了!至于赵佶会不会放了人家,那就和张康国、苏辙、林摅他们没有关系了。
  武好古也不管赵佶会不会在开封府请赵乾顺喝一杯释兵权的美酒,他一目光短浅的商人当然只顾眼前了!
  现在已经得了张康国和苏辙言语,自然不再耽误,第二天一早,就在西门安国的陪同下去了位于界河商市南城马家园大街的马人望府邸——界河商市因为刚开始的时候给三十三家股东平分了坊市(没有城墙的坊),所以就不存在集中的豪宅区了,而是每一座坊市中都有几栋鲜亮的宅邸。
  因为是私下到访,马人望没有大开宅门迎接,而是让武好古等人由偏门而入,自己和张觉则在内厅门口相迎。
  将武好古和西门安国请进内厅,又摒退了左右,然后也不寒暄,就直入主题道:“大宋官家同意将高丽国的两个关卡交给我朝了?”
  海州关和釜山关在宋朝看起来不值一提,甚至都没有多少人知道。可是在辽国看来,则是“失去”高丽国的一个征兆——高丽很可能会由此逐渐沦为大宋的藩属。原本高丽国和生女真大战的时候,大辽朝廷也只当这事儿没有发生。可是现在战场上的胜负已分,高丽国的大军被几百人的生女真骑兵所破,不可能对大辽国构成任何威胁了。
  反倒是生女真露出了咄咄逼人的实力,引得大辽国朝廷非常警惕。在这种情况下,辽国朝廷自然想着要负责高丽国去牵制一下生女真了。而大宋的界河市舶司却控制着高丽国的海州关和釜山关,虽然并没有收到多少关税,但却拉近了高丽国和大宋的关系。
  这让耶律延禧非常担心,害怕大宋会牵头组建一个大宋——高丽——生女真大同盟。所以在萧得里底、耶律俨上奏说能够拿到海州关和釜山关后,耶律延禧立即就下旨允可了。
  现在高丽国新败,正是国中惶恐的时候,如果大辽再有了进入的名义,适当再给点军事援助,高丽国的大王再不情愿也只能跪了。
  不过这事儿并没有通知宋国的使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