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下豪商-第3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三个让河西军不得不接受“和尚贷”的原因,就是河西军内部也有了解安西四镇状况的高人,所以他们知道要用武力征服安西四镇并不困难。
因为占有安西四镇的黑汗回鹘在大约60多年前就一分为二,西黑汗回鹘在河中立国,东黑汗回鹘在安西立国。而这两个黑汗回鹘又各自衰弱,其中西黑汗回鹘已经被大食国的苏丹王击败征服,只剩下东黑汗回鹘在苟延残喘。
而且衰弱的东黑汗回鹘还和本来是同族的高昌回鹘势如水火,如果河西军要进兵安西,高昌回鹘非但不会援助黑汗回鹘,反而会和河西军联手。
但是军事征服之后,河西军却将面临天方教徒们的强烈反抗,想要重建一个诸教和睦,信仰自由的安西四镇却是很不容易的。
而躲在界河大相国寺背后的云台学宫,正好拥有可以和天方教论道讲理的方法!
“……西征当然是要用钱的,等西平王到了开封府就会向朝廷提出军费上的资助,多少应该可以得到一些,如有不足,希望可以向界河大相国寺等宋国的寺庙借钱。毕竟这一次西征,也是为了安西地面上的佛弟子,如果能让佛光普照安西,也是无上的功德啊!”
赵安惠满口都是场面话儿,说得也颇为有理,仿佛大宋的和尚们应该白送一笔给河西军!
智深大和尚则是双手合十,一副有道高僧的模样儿:“阿弥陀佛,实不相瞒,贫僧出家前也是西军的武官,对于军事也不算外行,所以也想带上一批中原的佛弟子跟随西平王征战的。不过界河大相国寺长生库里面的钱,却都是另有主人的,寺庙只是代管,不能替他人做主啊。”
什么?这个胖大和尚还想上战场去弘扬佛法?
赵安惠和萧合达闻言都是一愣,心说:这些宋朝和尚到底会不会念经?怎么又是放贷,又是卖烧猪肉,又是开庙会的,现在居然还会打仗……就没见他们好好念过经!
武好古这时笑了起来,接过了智深和尚的话题,“大师说的不错,借钱是买卖,弘法则是信仰,两者不可混淆。不过云台学宫倒是可以出面替河西军的借款做个保,如果河西军最后还不出来,那么云台学宫可以承担一半的本金偿还之责!大师,有了云台学宫的保证,你们在利息方面,总能优惠一点吧?”
担保什么的,当然也是要有回报的。智深大和尚想借着领头放僧团贷的机会,带着大相国寺的和尚去安西抢地盘。而武好古则想借着担保,向安西派出一支武装布道团!
现在云台学宫本部和界河分院已经开办了好几年,陆陆续续毕业的博士也有了好几百。这些人除了充当教师(主要是六艺书院需要他们)和准备参加右榜进士考试之外,就没什么好的出路。
所以武好古就把他们圈在界河商市,让西北战场上下来的军事机宜和少年骑士给他们“补课”,主要是补军事课程,就是想让他们日后能一手剑一手经的去传播儒家的大道。
而河西军的西征,不就是博士团大显身手的机会吗?
智深大和尚呵呵笑着:“好说,好说。”
武好古又回头看着赵安惠和萧合达道:“不知二位想要借多少?200万缗可够吗?”
第八百二十六章 我们都是一家人(三)
年节前的开封府城,当然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也是全世界最繁盛的所在。
在祭灶仪式将来的时候,置办年货的人们挤满了开封府的各条主要的商业街,到处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
前日武诚之返回开封府时遇上的一场大雪,在路面上已经看不见什么积雪了,只是在远处近处的屋顶和树枝上,还是一片纯白。
也就是说,只用了短短的一天时间,开封府城内的大街小巷上的积雪,就被人们清理干净了!这样的市政管理效率,在整个天下,大约也只有界河商市和京东商市可以比拟了。不过三者的情况也有所不同,界河商市和京东商市拥有的是这个时代效率最高的市政团队。自然要尽可能把积雪对商业活动的影响降到最低了。
而开封府的情况又有所不同,这里的行会可比官府卖力气,除了几条御道(因为琼林宫的启用,开封府的御道数量有所增加)用了厢军,其他的街道都是行会出钱雇佣了猫冬的闲汉去清理的——开封府是依托运河的都市,靠着运河讨生活的人特别多,所以每到冬季运河封冻,就有不少人的生计成了问题。各家行会则会在这个时候尽可能放一点临时工的活儿出来,不是修缮房屋,就是清扫街道,也算是为了大宋和谐社会尽一份力量吧。
武诚之拥有很大发言权的开封府书画文玩行会,也掏出了一大笔铜钱雇了上千个闲汉,把整条潘楼街都清扫了一遍。所以今天午后,武大官人乘坐的马车就能稳稳当当的行驶在这条有些路段狭窄,有些路段宽敞的大街上了。
他昨天晚上并不是在城西的家宅中度过的。因为他已经许久没有回开封府,所以一回来就有不少老朋友需要应酬——他现在可了不起了,一个儿子是堂堂的帅司太尉,说是一方诸侯也不为过;另外一个儿子则是进士出身,短短几年就做到了朝官,刚刚授了权发遣秀州事,虽然远了一点,可却是个大大的肥缺啊!
而且武好文才多大年纪?这就授了知州,将来准保是个相公啊!
有了这么两个出息的儿子,整个开封府的书画文玩行还不努力巴结他这位老太爷?所以昨天晚上大家就在潘楼设宴给武大官人接风洗尘,同时也贺武诚之再添贵子(冯二娘是武诚之回家前几日才生产的,产下了一个男婴),还请了如今开封府最红的小阎娘子(就是阎婆儿的女儿阎惜惜)相陪。
武诚之现在斜倚在马车中,全身上下两百多块骨头中都透着舒坦,眯着眼睛还在回味小阎娘子的销魂之处……
他的身上已经换上了绿色的官服,他这是要去琼林宫中面圣的。今天一大早,就有武家的家人给他送来了武好古画的(其实武好古就打了一个底稿,其他都是杜文玉代笔的)《成安公主图》,是一副工笔写真人像。当然是要送给成安公主的公爹赵佶一观的!
这事儿本来该让武好文去的,可不知怎么,这位武二官人自打九月份回京来照顾怀孕的母亲冯二娘后,就不怎么愿意见官家了——别的官人都是想见见不着,他倒好,居然跟官家摆起架子了。连官家召见,他都想尽办法给推了。
可是说来也奇怪,怎么个官儿,赵佶居然没有一点要处罚的意思,还顺手给了他一个权发遣秀州事的肥缺儿。
这是知州啊!他当通判才多久?就升知州了,还是两浙路的秀州,那可是鱼米之乡,而且还有六七个盐场和一个酒务(上海务),可真是富得流油啊!
可是得了那么好的差遣,武好文依旧对官家不理不睬的……今天拿到了从界河商市送来的《成安公主图》也不亲自送进宫去,而是让人拿到了武诚之和阎惜惜共眠的惜苑。
“二十哥儿。”武诚之叫着车窗外的亲信伴当,同时也是自己的族弟武诚安,“离琼林宫还有多远?”
紧随在马车旁,长了一张忠厚老实的黑脸,看着就跟个农夫差不多(其实就是个农夫)的武诚安抬头看了看南面的城墙,低头对武诚之道:“回大官人的话,只有三里地了,不过前面路上车马众多,最少也要走上一刻钟。”停了一下,又问:“要不大官人骑马吧。”
“不急不急。”武诚之摇摇头,“官家现在多半在崇政殿中问对呢,去了也是见不着的。”
马车慢悠悠的走了一会儿,随着前面传来的一阵熙攘声音,马车突然停了下来。
武诚之的双眉皱了起来:“前面出了何事!?”
听着车厢中传出的声音似乎有些不快,武诚安连忙道:“也不知道是那家王府的车马拦在咱们前面了……”
“王府?”武诚之一愣,“是哪位王爷?”
就在这时,一个陕西口音从车厢外面传了进来:“可是武帅司吗?我家王太妃有请。”
原来武诚之现在乘坐的马车是武好古的,不仅装饰得非常精美,而且马车上还有“共和行”的标记,非常好认。
“王太妃?”
武诚之一愣,然后才撩开了车帘儿,入眼的是一个五大三粗的武官,留着一脸浓密的络腮胡子,腰里面还挂着一口西夏剑。
“你不是武帅司?”
这个大胡子武官不认得武好古和武诚之,不过却认得官服,武诚之的官服是绿色的,而武好古是防御使的正任官,官服颜色应该是紫色的。
“老夫是管勾苏杭应奉局公事武诚之,武好古是老夫的儿子。”武诚之自我介绍了一番,“不知您是那位大王府上的?”
“下官是西平王府知客梁乙午。”
“西平王府?”武诚之一怔,这不是西贼吗?西平王太妃那不就是小梁太后吗?她今天也是要去琼林宫面圣吗?对了,她和官家的儿子要迎娶大辽国的公主了……
“原来是武帅司的爹爹,失敬,失敬。”名叫梁乙午的知客拱拱手就去了,没一会儿又折返回来,“武大官人,我家太妃有请。”
……
小梁太后,哦,应该是梁太妃是奉诏入宫的。她和赵佶的儿子(听着怎么有不对呢)赵乾顺在半个月前就进入了灵州境内,现在正在前往开封府的途中。
虽然很快就能和儿子相见了,可是梁太妃的心却悬了起来。
赵乾顺这一来,还能回得去吗?现在他可是父母都在开封府,作为孝子,不应该遵循父母在,不远游的原则,留在开封府好好的尽孝吗?回凉州(河西节度使司已经前往凉州了)去干什么?
至于替父出征讨伐安西什么的,有赵察哥就行了。论起带兵打仗,赵察哥可比赵乾顺强多了。
而且还有一个朔方、河西、安西三路宣抚使高俅在灵州呢!有高俅指挥朔方、河西两军西征,不比赵乾顺这个高俅的手下败将西征靠谱?
所以这些日子,梁太妃一有机会就往琼林宫跑——当然了,她是去见刘太后的。还给刘太后送了不少礼物,就想求她在赵佶跟前美言几句。
同时,她还拿出多年的积蓄去给蔡京、苏东坡送礼,想让两位相公高抬贵手,放过乾顺。至于武好古、武好文兄弟,她当然也想要巴结则个,可是武好古人不在开封府,武好文又一直“生病”,今天在街上看见了武好古的马车往琼林宫而去,还以为这位沿海市舶制置司来开封府了,于是就想邀他共乘一车,联络一下感情。却没想到遇上了武好古、武好文的爹武诚之……
“这是……成安公主?真是个美人坯子啊!”
梁太妃的马车之内,武诚之已经将自己带来的《成安公主图》交给了成安公主的婆婆。
“是啊……”武诚之一边应着,一边也在偷眼打量着梁太妃。
梁太妃当然是漂亮的,不过她毕竟是个寡妇,照理不应该浓妆艳抹的,可是她却偏偏把自己打扮的好像朵怒放的鲜花似也,也不知道是想给谁看的?
……
崇政殿内。
就在武诚之和梁太妃一块儿往琼林宫来的时候,赵佶正在崇政殿内和蔡京独对。
苏东坡不在,这位右相的痨病在天气转凉后又严重起来了,昨天晚上病情突然加重,所以今天就告了病假。
所以今天崇政殿召对结束后,在崇政殿内就只剩下蔡京独对了。
“陛下,据臣所知,黑汗回鹘妄称桃红石可汗已经一百余年了,而且此国早就衰弱,国分为二,互相攻打,根本不会对咱们大宋构成威胁的……”
“蔡卿,你的意思是不必讨伐这个黑汗回鹘了?”
“倒也不是。”蔡京笑道,“驱虎吞狼,使两贼俱伤的办法还是不错的,而且还能扬陛下天威于万里之外!只是陛下不觉得高俅对讨伐安西过分热心了吗?此事和高俅也没有多大关联,虽然授了他宣抚安西,但是他也不可能真的将兵去打安西吧?他为何力主讨伐?这不是在帮着西平王脱困吗?或者他还想在西北挑起战端,好让自己久镇灵州……”
第八百二十七章 我们都是一家人(四)
高俅的确有些热心过了头!
在他给赵佶的奏折中,不仅力主讨伐安西,而且还举出了一二三四五一共五条必胜的理由。而且还提出了一个让朔方军精锐参加西征的建议,还认为可以通过朔方军的参战加强朝廷对河西、安西的掌控——其实高俅提出的这些建议,都是他的军事指挥机宜们想出来的。那帮军事机宜根本不知道什么叫低调,个个都想着要用安西人民的鲜血染红自己的官服……
而高俅更多的是为了安抚这群一心想要立功的部下,才给赵佶上了这样的奏章。
与此同时,赵佶这边,弹劾高俅的弹章,多的都可以把高俅给埋起来了。几乎每一个御史言官,不论哪一派的,都至少踩了高俅几下。赵佶当然是一律留中不发,可天天看到这些东西,也觉得心烦,于是就和蔡京商量一番。
“只是久镇灵州?”赵佶皱着眉头,“朕有不许他在灵州久镇吗?”
“陛下,高俅身边还有不少能人!”蔡京道,“他们恐怕不甘心一辈子呆在灵州吧?”
赵佶道:“说的也是……蔡卿,让他们入京可以吗?”
“入京的话……”蔡京迟疑着说,“去管三衙军吗?”
赵佶默然。
三衙军向来是开封将门的地盘,这帮家伙虽然不能打,但是却胜在可靠。如果让高俅的人来替换他们……呵呵,虽然高俅本人不在开封府,但还是让人不放心啊!
“去枢密院如何?”赵佶问。
让军事机宜们去掌管枢密院十二房的想法,最早是武好古提出的,只是和赵佶私下说了,并没有上奏章——这个奏章要上了,大宋朝的文官恐怕就要把武好古当成死敌了!
“陛下!”蔡京一惊,“枢密院素来是文臣掌管的……这是本朝祖制啊!”
这就是以文御武啊!
北宋是中央集权的,地方的阃帅权力有限,掌握不了多少兵马。以高俅之威,现在也只有驻灵州的少量兵马被其控制。以武好古的财力和手段,界河商市和沿海市舶制置司能够动用的兵力,不包括界河保丁的话(保丁是不会跟着武好古造反的),也不过就是几千人。而且大部分还是水军,在陆地上的战兵非常有限。
而文官牢牢控制的兵部和枢密院,虽然也没有直接掌握多少军队,但是却拥有“军政”、“军令”两方面的大权,一旦被军事机宜们掌握,很有可能会就此展开对宋军的改革和清洗,大批云台学宫和骑士学院背景的军官会被启用,以替代将门荫补而来的军官。
这样一来,文官早晚会失去“御武”的能力!
“此事容朕再想想。”赵佶摇了摇头,把这事儿暂时搁置了,“蔡卿,武好古送来密奏,说是想让界河大相国寺牵头,借200万缗僧团债给河西军充兵费……”
“啊?”蔡京愣了又愣,“陛下,您说……”
“就是由界河大相国寺长生库联合其他一些寺庙的长生库,借200万缗给河西军充作安西之战的兵费。蔡卿,你怎么看?”
蔡京张了张嘴,感到不可思议,“官军打仗怎么可以向私人借钱?”
蔡京又不傻,当然知道界河大相国寺长生库其实是武好古和潘孝庵两人占大头的生意。而河西军现在已经投降朝廷,自然是官军了。河西军出征安西则是国战……官军打国战问私人借钱,这事儿还真不是一般的奇怪啊。
赵佶也说:“此事的确是春秋战国之后所未见……不过武好古的奏章上说,借出这200万的好处很多。首先是可以接着僧团放债的机会,让皇家寺庙的僧人们去河西、安西开设或者掌握寺庙。河西是佛教圣地,僧徒信众不计其数,如果寺庙被朝廷掌握,那人心就属于朝廷了。而安西本是佛国,如今虽然是天方教徒为众,但是佛教徒依然不少(其实是很少),如果皇家寺庙能过去,也是很有好处的。其次是能让云台学宫的博士团去河西、安西开设儒家书院,传播圣人的道理……武好古还建议等待河西、安西遍设书院后,朝廷就可以在此二处开科取士了。”
在河西、安西开科取士那是武好古的大招!
科举这事儿,负面的因素当然不少——主要是考的东西没啥大用——但是有一点却是值得肯定的,科举是加强国家统一的方法之一。
只要能给偏远地方的社会精英通过考试入朝做官的机会,他们对造反的兴趣就不高了。
“陛下,河西、安西的士子恐怕考不上吧?”
赵佶笑着:“左榜当然考不上,但是右榜他们能考啊……他们武艺都是不错的,再加上云台学宫开始的书院教导,10年之内应该能出一批朕的门生吧?到了那时,朝廷在河西、安西就大有基础了。所以朕觉着,这钱还是可以借的。”
“陛下圣名!”
蔡京嘴上这么说,心里面却是大感不妥。
河西、安西的壮士肯定是多的,写文章他们不行,武艺应该不差,左榜肯定考不上,右榜进士没准能出几个……这其实也没什么,可是蔡京已经想到了武好古一定会趁机扩大右榜进士的名额,将来也许就是右榜、左榜一样多了!
“好吧。”赵佶笑道,“今日就到这里吧。蔡卿,你待会儿替朕去一趟苏东坡的相府,探望一番。”
“臣领旨。”
……
蔡京走后,几个小黄门就把赵佶的午膳送来了,山珍海味摆了一桌子。赵佶还没有开动,又有閤门宣赞来报:“西平王太妃和管勾苏杭应奉局公事武诚之求见。”
“宣他们进来。”赵佶笑着,“再加两副碗筷。”
“喏!”
陪官家吃饭啊!
西平王太妃没有怎么样,武诚之却是激动的不行,都不知道该站着吃,还是该坐着吃了。
“坐,坐下,站在怎么吃啊。”赵佶笑着,“武卿,听说你又当爹了?”
“哦,是啊。”武诚之坐了下来,“臣的内人几日前诞下一子。”
“好啊,好啊!”赵佶笑了笑,非常高兴“儿子好啊,儿子可以做官。武好古最近又立功了(立了什么功?),他的官职也不大好再升了,不如就给他一个荫补的名额,也让你的三子做官吧。”
“谢陛下。”武诚之起身行了一礼,忽然觉得不妥,“不过臣的长媳还有大郎的一个妾室最近也怀上了,若要荫补,也该等她们俩生产之后……”
郭小小似乎还是有点办法的,反正自打她跟了武好古,武家的女人们就纷纷怀孕了,不仅潘巧莲有了身子,西门青和奥丽加也先后怀了身孕。在武好古写给武诚之和武好文的信中,都提及了这些事情。
“无妨,无妨。”赵佶笑着挥挥手,“武好古有的是机会立功。”
“那臣就多谢陛下了。”说着话,武诚之就摸出了武好古“画”的《成安公主图》双手奉了上去,“陛下,这是大郎让臣献上的。”
“拿来看看。”赵佶接过卷轴,展开一看,就是眼前一亮,“真乃绝色佳人,呵呵,这是大郎在界河替朕选的美人?”
“啊。”武诚之一怔,马上道,“陛下,这是成安公主,是您和西平王太妃的儿媳……”
这话咋恁般变扭呢?
武诚之也觉得不对了,偷眼打量了和自己对面而坐的梁太妃一眼,梁太妃正没好气看着他呢!
“原来是乾顺的未婚妻啊!”赵佶轻轻点头,把画卷给了小梁太妃,“太妃,你也看看吧。她和吾儿乾顺,可称得上是郎才女貌吗?”
……
“二姐儿,你还有两个妹妹?”
“是啊……”
“她们都和你一般貌美?”
“呃,吾的四妹北仙最美……”
“那可太好了!”
“大哥儿,你是想要……”
同一时刻,武好古和耶律南仙正并辔走在南下的途中。天气虽然寒冷,但他们二位却都选择了骑马而不是躲在暖和的马车里面赶路。
一边赶路,两人一边还在亲切交谈。
真的很亲切,武好古管耶律南仙叫“二姐儿”,而耶律南仙管武好古叫“大哥儿”,听着仿佛拜了把子一般。
“不,不,不是我。”看到耶律南仙一脸为难的表情,武好古连忙摇头。他不是在替自己张罗小妾……耶律南仙的妹妹也不可能给武好古做妾,身份摆在那里啊。
武好古毕竟是大宋的臣子,怎么可能纳大辽的郡主为妾?其实武好古是想把耶律南仙的妹妹送到赵佶的身边。这样赵佶和耶律延禧可就真的成了亲戚了!
“你四妹多大了?”武好古又问。
“今年九岁了。”
“九岁?”武好古算了算,“好,太好了,年纪正好!十年后正好十九岁。”
十年后?
耶律南仙更糊涂了,武好古什么意思啊?十年后要纳自己的妹子为妾?这怎么可以?他虽然有的是钱,但也不能这样啊!
武好古笑着压低了声音:“二姐儿,你可想让你的妹子入宫啊?”
“入宫?”耶律南仙看着武好古,忽然明白了什么,“大哥儿的意思是,让吾家四姐儿入琼林宫?”
武好古点了点头,“如果能行,宋辽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