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下豪商-第3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哥儿。”武好文想了想,“您请恩师出山是……”
“去安西教化蛮夷。”武好古道,“二哥儿,这事儿难不倒师圣先生吧?”
“啊,还难不倒?”武好文翻了翻眼皮,“大哥儿,你以为我那恩师和你的博士学生一样,是剑不离身,以德服人的儒生?”
“以德服人的事儿不用师圣先生。”武好古连忙解释道,“会有别人去以德服人,他只管教化。”
“教化?”武好文一怔。
武好古点点头,笑着:“这一次是三教联手组成大教化团,所以需要一个学贯三教的大教谕……学贯三教可不容易,愚兄也就是精通儒学,对于佛道并无研究,所以就想到你的恩师侯师圣了。”
武好文想了想,“可是我那恩师可不会把《实证论》和《理性论》的道理传授给西北的那些蛮夷。”
侯仲良其实并不排斥《实证论》和《理性论》,但是武好古却在《天理说》上将“天理”解释成了“假说”,也就是未经实践检验的假说。而且在《理性论》出台后不久,云台学宫的儒学教授们又指出“道德”不能作为理性推论的始基。因为“道德”本身也很难用实践进行检验——儒家的道德一定比基督教的道德,比天方教的道德,比佛教的道德高尚?而证明了大儒们道德高尚,就能证明儒家的道德和宇宙洪荒之间有联系?
所以《天理说》在云台学宫里面的地位,现在已经越来越低,一帮学了“实证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儒,怎么可能相信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种一点都不理性的道理?
在这种情况下,理学和实证主义儒学基本上已经分道扬镳了——这也意味着儒学宗教化的努力,被云台学宫给粉碎了。
以程颐、侯仲良为首理学派自然也和云台学宫决裂,《实证论》和《理性论》这两个挖理学根基的理论,被侯仲良仇视也就不奇怪了。
“无妨,无妨。”武好古摆摆手,“《实证论》和《理性论》质疑立神,不仅和理学不相容,佛、道两家也不会喜欢的,更别说那些信了几辈子神的天方教徒了。所以在西北教化的时候,传下理学即可!”
“传理学?”武好文将信将疑,“大哥儿,你就不怕理学信众日多,最后打败你的实证之学吗?”
武好古哈哈大笑:“当然不怕!真理不在人多!”
理学打不过实证主义、理性主义可是经过实践经验的……
第八百三十三章 以理服人天可汗(六)
“大教谕?这个大教化团有几个大教谕?几品官可以做?文资还是武资?”
“四叔,大教化团至少得有三个大教谕,释儒道各一……不过儒学毕竟领袖诸教,多一两个教谕也可,至于几品官做并没有说好。”
“那就给我安排一个吧!”
“甚?”
纪忆纪胖子愣愣地看着眼前的章援,章惇的这个四子现在正在守选,他在西北战场上也捞了一点好处。不过远远不能和高俅、武好古、武好文他们相比。现在虽然也是朝官了,但仍然是不冷不热的行情。光是在开封府守选就守了几个月,也没新的差遣下来。
“四叔。”纪忆摇了摇头,看着章援,“这又是何苦呢?”
“苦?”章援一笑,“你以为在西北做官会苦?无论在哪里,苦的都是普通百姓,高高在上的官人,到哪儿都是不苦的。所以得找个能升官的地方啊,既然在官场上蹉跎,总是想着更上层楼的!”
“说的也是!”纪忆叹了口气,自己何尝不是如此?
他想了想,“那么后天我再去和武好古商量此事时,就看看能不能多安排一个大教谕。”
关于大教化团的谈判,是不可能一个晚上就谈妥的。这可是500万缗的大买卖!昨天晚上,只是最初步的探讨。接下去还会有和尚、道士们的代表参加,最后还要拟定投资的合同凭由,建立起“股份制”的大教化团,再制定各种章程、制度,之后才是和河西军的谈判……
总之,这将是一个漫长、艰难,而且是非常认真的过程!
……
病中的右相苏东坡是在武好古、武好文兄弟前来探访时,才知道要组建大教化团这么个古里古怪的组织,而且还准备借钱给西贼打仗的事儿。
苏东坡脸色蜡黄的坐在一张软榻上,屋子很暖和,而且到处弥漫着中药的味道,他看着气质日益威严的武好古,只是轻轻叹了口气。
“崇道,为师时日无多了……”
“老师,您……”武好古瞧着苏东坡的样子,也知道老人家快要油尽灯枯了。
不过,苏东坡看上去却是一副心满意足。
他现在宰相也做了,大儒也当了,还创办了云台学宫,在将来的历史上,一定会留下很好的名声,不再是一个只会发牢骚的词臣了。而且苏家的子弟现在也都混得不错,官最大的苏迟现在都是权发遣西北路转运使了!他的长子苏迈前不久替代施国忠当了权发遣开封府,次子苏迨则是崇政殿侍读,三子苏过也不错,在武好古和米友仁的提携下已经过了选人四阶,当上京官,现在官拜管勾界河市舶司招商务公事。
哪怕他现在就咽了气,苏家一门的富贵也不可动摇了!
不过没有了他这棵大树,旧党,或者更准确的说是云台一党——云台学宫这一派,借着《实证论》和《理性论》两大“原创”经典,已经是开宗立派,不是旧党这座小庙可以容得下的了——肯定得低迷上一阵子。
而武好古作为一党魁首,虽然有著作支撑,但毕竟少了个进士身份,想要成为宰执是不可能的。
而且还有可能遭到新旧两党势力的联手打压!日子恐怕不大会好过吧?
“崇道。”苏东坡看着武好古,“为师古稀之人,而且该有的都有了,苏子由也复起了,几个子侄的仕途也都很顺利。现在唯一不放心的就是你了!你的官是不小了,如果是进士出身的文官,为师就不担心了。可你偏偏是个武官,可是你又写出了《实证论》和《理性论》……你该明白这两本书有多遭人恨吧?”
苏东坡说着话苦笑了起来,“如果你不是我的学生,我也一定会写文章驳斥《实证论》和《理性论》的!”
武好古也笑道:“如果是这样,那学生就不敢提出《实证论》和《理性论》了。”
“你会不敢?”苏东坡咳嗽了几声,摇了摇头,“你啊……你给我记着,虽然天大地大都没有道理大。但那是百年千年的事情,看个十年二十年的,还是权柄最大!那些手握权柄的人,是绝对不会想到百年千年之后,他们的话没有人会记得,而你的《实证论》和《理性论》却可以和圣人的道理摆在一起。”
《实证论》和《理性论》现在已经传播开来,而且还被运用到了许多自然科学门类上,现在已经开始推动中国的自然科学发展了——后世总喜欢说中国人不重视技术,儒家说“奇技淫巧”什么的。其实,儒家还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呢,老庄还有“道法自然”的理论。所以中国古人也没有特别排斥技术和科学,只是没有寻找到科学研究的哲学基础,也就是可以支持研究的思想方法。
而武好古现在已经基本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所以从现在开始,科学研究将会进入一个过去从来没有过的快速通道。
但是科学进步所带来的财富增长,却是存在颠覆性的!
苏东坡自己就是云台学宫的第一任司业,后来又是宰执,全天下的各种信息都会汇总到他这里。他自然可以感受到界河商市、京东商市和云台学宫带来的颠覆性的进步……
这种进步对于大宋王朝而言,可不一定是好事儿!
苏东坡看着武好古,轻轻道:“老夫不在了,就没有人能在政事堂中护着你了,至少在苏迟、苏迈、苏迨,还有武望道进入政事堂前,你得小心谨慎!可知道了?”
“学生知道了……”
武好古知道了又能如何?现在按照西历,已经是1105年了,护步达岗之战,就在10年以后!
还能容得了他放慢脚步,停止挖大宋封建主义墙角的活动吗?他不挖墙角了,完颜敢达们就不来推墙了?
……
“500万!?恁么多?”
“有的赚?”
“一年能赚多少?”
“没有的赚,肯定会亏本的……呵呵,不过这亏本的买卖却也有人要抢着做的。”
“谁会抢着亏本?”
“武崇道、纪忆之、郭真人、刘真人,还有我潘孝庵!”
大相国寺内,一座清净宽敞的禅房里面,潘孝庵正在和一群老和尚一块儿吃斋饭。哦,其中也有不是很老的和尚,就是从界河大相国寺过来的智深大和尚。
今天能来这里吃斋菜的和尚,全都是开封府一等大寺的主持方丈。能在这座被商业化淹没的城市中当上大寺方丈,当然是会做生意的。不过现在摆在他们面前的生意,却是有点奇怪了。
这生意,肯定是亏本的!
而且投入惊人,至少500万!
可是这种烧钱的生意,偏偏吸引了武好古、纪忆和潘孝庵这种大宋第一等的豪商。这三人没一个简单的,特别是武好古和纪忆,生意做得都快成仙儿了。他们肯往里面砸钱,一定是有暴利的。
亏本?骗谁呢!
“潘大官人。”一个蓄着白胡子的胖和尚问,“既然肯定会亏本,为何还要往里面砸钱?”
潘孝庵一笑,摸着自己的双下巴道:“安西四镇可连着天竺呢!西贼,哦,是河西军如果能拿下安西,那就能打通进入天竺的通道,说不定还能直接攻入天竺西北。那里现在可不是佛国,而是天方教的地盘了。如果有谁能把寺庙开到天竺,佛祖的老家去,那得多大的功德?那将来可就不是上西天的功德,而是要成佛的!”
还可以成佛?
大和尚们互相看看,武好古这几个奸商也配成佛?不对,人家真的能成佛的!天竺外道横行大家都知道,如果能在天竺弘法,佛祖该多高兴啊?奸商的那点罪孽,还不一笔勾销?到时候统统立地成佛!
“而且……安西穷,天竺富啊!”潘孝庵道,“天竺之富,比中华不差,而且那里还是中华往大食的海贸必经之地。如果河西军能入天竺,武崇道和纪忆之还不顺道跟着插手进去?呵呵,光是往西通大食国的海贸,刮个几百万算事儿?安西亏一点算个甚,只要能从海上几倍捞回来就行。而且还能捞个佛,那么好的买卖谁不做?”
潘孝庵说着话拍了拍胸脯,“我肯定是要往里面投钱的,等百年之后,我可就是佛了!哈哈哈,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界河大相国寺也投钱进去。”智深大和尚双手合十,“洒家一心弘法,不怕陪钱的!阿弥陀佛!”
“老衲也不怕赔钱!算老衲的观音禅院一份!”
“钱财是身外之物,只要能弘扬佛法,赔就赔了,少林寺不但出钱,还可以出僧兵。”
“阿弥陀佛,老衲的天宝寺也不怕赔钱,而且老衲还要派徒弟去安西弘法!”
老和尚们没有一个是傻的,马上都明白是怎么回事了。这笔买卖表面上看是亏本的,可是这赚头都在生意外面。十倍的利益都不止啊,而且还能成佛。谁不投资谁是傻子……
第八百三十四章 以理服人天可汗(七)
大宋建中靖国五年正月十二,在开封府城西万胜门外,挤挤挨挨的都是人头攒动。
此时此刻,开封府城的西扩工程,已经基本完成。而这个通过扩建城市圈钱无数的大工程除了在新的开封府西城之内大搞了一番基本建设之外,在开封西城之外,也进行了一连串的建设。
一条从开封府城延伸往东北牟驮岗马场行宫的宽阔大道,也已经完成了施工。道路沿线,每隔数里,就矗立着一座红色的城堡,高大坚固,周围还有沟渠遮护。显然是用于屯兵的军城!
牟驮岗马场也和原来不一样了,从原本的没有什么防御能力的御马场,变成了一座兼顾养马、屯兵、训练等多种功能的军事基地。同时这里还建成了供赵佶使用的天驷宫——其实也是一座由红砖和夯土建成的城墙包围起来的堡垒。
这一系列的军事工程,当然都是御前演武和宋辽对峙的产物。虽然御前演武在不久前被取消,不再有“房奴猛士”这种凶残且昂贵的兵种了。但是对天驷监马场的改造工程却是早就规划好的,不可能半途而废,因此就在建中靖国四年末尾的时候完工了。
根据两府宰执们的规划,新的天驷宫、天驷马场和天驷大营,可以作为番上骑士和府兵的驻地——骑士和府兵的战斗力已经经过了检验,肯定是强于三衙禁军的,那么就应该在开封府左近布署一些,作为战斗力等于零的开封禁军的补充。
从灵州调回来的御前三直军将士的驻地,也被摆在了离开封府有点距离的天驷大营之中了。御前三直军的番号当然也是要被取消的,其中的骑士都暂时解散——他们已经连续服役太久了,该回家去生养教育小骑士了。而几千名房奴猛士,则轮番回开封府和家人团聚,大部分还是驻扎天驷大营,维持着日常训练,并且等待朝廷最终的安置决定。
对于这几千名真正打过硬仗的老兵,两府宰执都倾向于将他们变成新府兵的核心。完全使用右榜进士去指挥新府兵是让人不大放心的,而且也没那么多右榜进士可用。
所以蔡京、苏东坡和张康国都想到了利用这些在战场上打得西贼闻风丧胆的老兵为骨干,再加上禁军军官,再加上右榜进士,再加上数量庞大的新府兵,组成一支真正拥有战斗力的新军。
等到这支新军练成之日,大概就是收复燕云之时了!
现在开封新军的编练还没有开始,不过几千名御前猛士还是在西平王赵乾顺到达开封府的这一天被召集了起来,顶盔贯甲,手执长枪,排列在万胜门外崭新的官道两侧!
这些可是真正打过硬仗的战士,只是站在那里,举目投足之间,散发出来的杀气,就让骑马走在官道上的赵乾顺一行人等,有点儿脊背发冷了。
而开封府从上至下,自然也都被乾顺入朝的盛事扰动了。这可是大宋开国以来,除破灭北汉南唐后蜀外,从未一见的大胜利啊!而且西贼之强悍,又怎是柔弱无能的后蜀南唐可以相提并论的?即便是骁勇的北汉,所凭借的无非就是太原坚城。在人口、兵源、战力上,哪里能和动辄就能拉出十几万大军的西贼相比?
所以当乾顺一行人接近万胜门的时候,官道两边,已经挤满了看热闹的开封百姓了。还有不少小商小贩,提篮挑担,沿着官道叫卖吃食,当真是一幅太平盛世的模样儿。
看到大宋帝国欣欣向荣的场面,已经是“亡国之君”的赵乾顺的心情也沉到了十八层地下去了。虽然辽国派来的使臣牛舒温一再保证,在他和辽国成安公主完婚后就能夫妻双双把家还了。
可是一个辽国南院枢密副使的保证,又有多大的价值呢?
开封府琼林宫里的那个“爹”要留他在开封府尽孝,他还敢说个不字?
不过就算赵佶不需要他留在开封府尽孝,他的心情也不会有多少改善。因为大白高国已经没有了!他不再是兀卒,而是大宋的河西节度使兼安西大都护。这可不是名义上的降级,而是实实在在失去了立国的基础。土地丢了一半,而且还包括灵州这块号称塞上江南的好地盘。人口则失去了至少四成,其中包括最能生产的灵州汉人和最能战斗的国族丁壮。
对了,连党项国族这个概念都不允许保留了。以后河西就没有党项人,大家都是汉人了。连赵乾顺本人,现在也是汉人了。换上了汉人的服饰,头发也蓄起来了,还梳了一个发髻,除了发髻有点小,和普通的汉人男子也没什么区别了。
而且这种改变还不能只限于河西军的上层,而是必须从上到下,全部变夷为夏。还不能胡乱应付,因为会有一个捞什子大教化团跟着赵乾顺一起返回河西——如果他还能回去的话!
大教化团顾名思义,就是要去教化河西诸夷的,得把他们教化成汉人……抗拒教化是不行的,高俅还在灵州城等着带兵去河西以德服人呢!
所谓的党项国族现在还有多少?禁得起高太尉带兵杀戮吗?都给你杀没了,也省得教化了……
当然了,希望也不是没有。从开封府出发到牟驮岗迎接赵乾顺的萧合达带来了一个让他有点哭笑不得的好消息。
那个劳什子大教化团不仅管教化,还可以放高利贷——真不知道这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是怎么联系起来的?总之,大教化团从大宋的和尚、道士、大儒们那里募集了500万缗的资本,因此有了向河西军放债的可能。而且他们也准备用放债的形式,支持河西军对安西的讨伐作战。
虽然很荒谬,但这是唯一一个可以让河西军拿到军费的办法。因为大宋朝廷是不会给河西军一文钱的,河西军不久之前还是西贼呢!不灭了你已经很客气了,还想要钱?做梦呢!
而且谁不知道河西军讨伐安西是为自己抢地盘?大宋朝廷当然乐于见到“西贼”和黑汗回鹘两败俱伤,但是也不会因此拿出几百万给“西贼”当军费的。
所以赵乾顺想要向西开拓出一片新的生存空间,就只有接受大教化团的帮助。
至于大教化团的帮助会附带多少让河西军感到难受的条件,赵乾顺现在是根本管不了的,因为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
崭新的,高大而且坚固的万胜门城楼上,这时随着大宋天子的全副仪仗出行的钧容直的乐手奏响了鼓乐之声,一对对御前班直的壮士盔甲鲜亮的出现在了万胜楼上,分左右向两边延伸,到了各自的位置站定。
再后面就是带御器械的散指挥,这些主要功能就是装样子的武士大多是勋臣之后,混个资历好升官儿罢了。现在也都次第而出,好像唱大戏一般的在万胜楼上站好了。再之后,就是一顶杏黄张盖出现在万胜楼上,张盖之下,是大宋官家,拥有四海的天可汗赵佶,一身龙袍,头戴长翅纱帽,端坐在步辇之上。在赵佶的身后,则是小梁太妃乘坐的步辇,以及大宋朝廷的文武官员和在开封府的各国使臣。还有几个高僧、道长和大儒。他们这些人都是跟着赵佶,从西皇城出发,沿着又高又宽的城墙(西皇城和开封府西城共用一段城墙)一路走到万胜楼的。武好古也在其中,穿着曲领大袖的紫色公服,手持象牙笏板,头戴幞头,腰间革带上加佩鱼袋,大摇大摆走在武班众臣之间。
万胜楼上,早就设好了官家御座,赵佶缓缓下了步辇,走到御座上做好,御座边上摆了个杌子,是给小梁太妃的。在赵佶和小梁太妃身后,才是一众高官显贵各国使臣,分班次站好,等着赵乾顺上楼陛见父皇帝。
“圣人万岁,万岁,万万岁!”
赵佶刚一坐好,万胜楼下的百姓和官兵,就开始山呼万岁,欢呼之声,声震四方。赵佶脸上满是笑容,抬手示意,欢呼之声犹自未消,渐渐的才止歇下来。
看着这个场面,看着已经到达万胜楼下,正立在官道上抬头仰望的河西军众人,赵佶微笑着环顾左右:“吾儿乾顺可到了?”
在赵佶左右,分别站着左相蔡京和知枢密院事张康国还有殿前都指挥使曹诵,右相苏东坡因为病重告假,并没有出现在万胜楼上。
听到赵佶的问题,蔡京就笑着上前奏道:“陛下,西平王已经到了城楼下面,就等着宣召了。”
赵佶点点头,又轻声问道:“武好古何在?”
马上就有跟随赵佶的小黄门把武好古唤到了跟前,武好古忙行了一礼,“臣武好古在此。”
“大郎。”赵佶笑着说,“高俅和童贯都不在开封府,就由你去带吾儿乾顺上楼吧。”
“臣领旨。”武好古行了一礼,转过身就往万胜楼的楼梯口走去……
第八百三十五章 以理服人天可汗(八)
“儿臣赵乾顺,叩拜父皇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万胜楼上,一身大宋郡王袍服的河西节度使,安西大都护,太尉,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西平王赵乾顺向着御座之上的大宋官家,大礼叩拜,还口称儿臣,并且将赵佶称为父皇帝。真个儿是一位忠孝两全的好儿臣啊!赵佶看着满心欢喜,仰天大笑了起来。
“哈哈哈……好!好皇儿,拜过了朕,也拜一拜你的母妃吧!”
拜过了爹爹,自然要拜一拜妈妈了。赵乾顺当下又给自己的亲妈小梁太妃叩拜请安。
“平身,赐坐!”
这会儿万胜楼上虽然寒风正劲,但是赵佶兴致正高,一点儿也不觉得冷,更不想打道回宫,所以就命人给赵乾顺搬了张杌子。
赵乾顺心里那个恨啊,大庭广众之下受辱,而且还得端着笑脸装乖儿子,而且那个当便宜老爹的赵佶还没完没了了……
心里面是恨的,不过面子上还得装下去,当下起身称谢,就在杌子上端端正正的坐好。可不敢像在兴庆、凉州那样大模大样的端坐,得跟个犯了错误的蒙童一样,坐半个屁股,还得毕恭毕敬等着赵佶爸爸问话。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