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下豪商-第3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苏辙拱拱手道:“元长,你怎不事先让人通报则个,我也好开中门相迎啊。”
蔡京摇了摇头道:“不可,不可啊!尚书省的两个仆射,最好还是不要大明大方的往来,免得御史说话。”
“元长,你这话……”苏辙有些不大确定的看着蔡京。
苏辙是当过尚书右仆射的,不过那是在元丰年间,现在他不过是礼部尚书。
“怎么?”蔡京笑道,“令兄仙逝后空出来的右仆射难道不应该子由兄去补了。”
“我?”苏辙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右相他当然想做,而且苏东坡也想要他做,可是决定权不在他们俩手里啊!这事儿得官家说了算……可谁都知道官家没有这个意思,官家不大看得上苏辙这个“辽国人民的老朋友”。
第八百四十章 一心为公蔡元长
蔡京和苏辙已经分宾主坐下,苏逊亲自奉上了茶汤。蔡京喝了一口,然后又笑吟吟看着苏辙,说道:“实不相瞒,官家心中其实没有合适的右相人选。吕吉甫、张天觉、韩师朴还有苏子由你都不是官家心中理想的右相。但是右相总是要有人来做的,所以在这几位中,在下支持谁,谁就有很大的把握拜相。”
一群老家伙,赵佶当然看不上!
苏东坡的儿子苏迨,武好古的弟弟武好文,米芾的儿子米友仁,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等等,才是赵佶中意的人选——如果纪忆不当了回小人,他也是其中之一,而且是最理想的一位。
不过这些年轻人还不够资历,至少10年之内连政事堂都入不了,更别说当右相了。
所以赵佶这次只能在一群他都看不上的人当中选一个做右仆射。
而蔡京这个左仆射在这个问题上,可就有一定的发言权了。他至少可以找理由挡住其他几个人,再给苏辙放点水,苏辙也就拜相了。
“元长兄,韩师朴比我更合适吧?”苏辙也是老江湖了,他已经有点猜到蔡京的心思了。
吕惠卿是个人见人厌的大恶人,又是新党大佬,他要当了右相,蔡京一天安稳日子也没有。张商英也不是个好相与的,出了名的凶啊,谁都敢骂,也就是章惇能降住他。而且他还是英宗朝的进士,四朝元老,在朝中的重臣中也只有吕惠卿和自己还有韩忠彦等寥寥几人才能在资格上压他一头。
所以两个新党的大佬,都是蔡京要卡住的,右相绝对不能给!那么在旧党之中,仿佛韩忠彦这个老实人更合适一些啊。
“韩师朴还肯来开封府?”蔡京笑着反问。“他如今在大名府过得是神仙日子,何必来开封府这个是非地?而且,他是做过左相的人,再做右相怕是有点屈就了。”
苏辙笑了笑,不置可否。
蔡京抿了口茶,接着说:“不过话说回来,如果子由兄对于实证之学的主张和令兄一样,我是无论如何都要阻止子由兄再次拜相的!”
苏辙挑了下眉毛,果然开始提条件了!
“实证之学不对吗?”苏辙问。
“对啊!”蔡京点了点头,一脸认真地说,“实证论、理性论都是对的!虽然不是儒家的正统学术,但是道理绝对不错,是可以把事情办好的。只是……子由兄你有没有想过天下间有多少寒门士子?有没想过科举的目的并不是全是为国家选取人才,更主要的,其实是给天下寒士一架通天之梯啊!可是实证论、理性论所引出的诸多学科,诸多的书院、学院、学宫,却是实实在在的要断了天下寒门士子的通天之梯啊!子由兄,你难道真的忍心看到你我都曾经用过的这架通天梯,在我们手中失去吗?”
苏辙皱眉不言。
云台学宫所推行的教育是高成本的,而且在可以想见的年代中都无法降低成本——后世高等教育普及的原因不是成本低了,而是生产力大幅提升,使得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够负担。
而在当下和可以想见的年代,高等教育注定只能让少数人享受。不仅是高等教育,就是和云台学宫、辟雍书院配套的“六艺小学”,同样也是贵族化的教育,只有富贵人家的子孙才可以享受。虽然“六艺小学”也会免费招收一些特别聪颖的寒门子弟,但是人数并不会很多。而且还存在地域限制,毕竟现在只有界河商市、海州和开封府才有为数不多的六艺小学,自然不可能到特别遥远的地方去招几个寒门子弟。
对普天下绝大多数的寒门子弟而言,这种昂贵的新式教育,是和他们绝缘的。
蔡京叹了口气:“如果武崇道早生200年,做了太祖皇帝的开国功臣,你我这样生在乡下的寒门子弟,怕是只能一辈子种地,再无得见天日的机会了!”
其实蔡京是个官二代,并不是寒门子弟。蔡京的父亲蔡准是仁宗景祐元年的进士,官终侍郎。而苏辙的伯父苏涣是仁宗天圣二年的进士,也勉强能算个官二代。不过蔡准和苏涣却不是官宦家庭出身,而且也算不上富豪,如果大宋一开国就走了云台学宫的教育路线,恐怕真的没有蔡京、蔡卞、苏轼、苏辙的出头之日了。
蔡京又道:“如果天下的才智之士不能通过科举闻达,他们真的会甘心情愿种一辈子地吗?只怕要烽烟处处,天下大乱了!”
苏辙终于忍不住开口了:“元长,现在还是有左榜进士的……还是左榜为贵的!”
“左榜为贵?”蔡京看着苏辙,“这是谁说的?”
谁说的?反正不是赵佶说的。赵佶在诏令上是左右榜同为进士,不分上下。而且也没有规定右榜进士只能当武官——右榜进士可是允文允武的!
而且在云台学宫下面的七学院中还有一个律学院,就是教人做官断案的。请了开封府最好的讼师和幕职当教授,将大宋律法和官衙里面的各种门道都编成课本仔细传授,甚至还安排去界河商市和京东商市实习。如果律学院的生员做了文官,不知道要比那些只会读圣贤书的传统进士强多少!
“天下人都是怎么认为的!”苏辙说,“左榜进士是天下百万士子中取四百人,而且还是凭本事一级级考出来的。而右榜进士,不过是三所学宫的两千人中取二百,而且也不需要通过发解试,如何能和左榜相比?”
和右榜相比,左榜最大的优势是公平!几乎人人(男人)都可以参与。
而右榜是不公平的,除了三大学宫之外,就只能由地方府州军长官推荐。因为右榜进士根本不可能层层考核,地方上也没那么多懂实证派学问的官员,卷子都出不了,怎么考?而且右榜还得考核武艺,得弓马娴熟。大宋的大部分地方上都没有什么马,怎么考弓马?
但是苏辙和蔡京这个层次的人都知道,右榜进士的能力一定是普遍强于左榜的,两者在官场上长久竞争的结果一定是右榜胜出。
因此右榜现在是200人的额度,将来很有可能变成400人乃至600人,最终将左榜的份额完全挤掉……
听苏辙这么一说,蔡京心中已经有数了。苏辙果然是自家的同路人啊!
蔡京叹了口气,又道:“子由兄,其实你我反对右榜进士的目的,都是出于公心啊!若出于私心,你我的子孙后代还怕入不了云台学宫吗?能入了云台学宫,右榜进士还不是十拿九稳?可是这样一来,寒门子弟的通天之路就封死了,以后天下的富贵,只怕要被豪门权贵世代垄断了。情况只会比士族高门掌控天下的时候更严重啊!”
还别说,蔡奸相的公心真的是没有办法反驳的。因为云台学宫所代表的精英教育,的确对蔡京的子孙后代有好处。
苏辙点了点头,低声道:“可是武崇道毕竟是苏门七学士之一啊!”
武好古拜苏东坡为师,虽然是个“恶儒”,但是学问还是公认的,所以苏门六学士现在加了他一个,变成七学士了。
而且苏东坡现在已经死了,也就是说没有人可以将武好古逐出师门了。
另外,苏辙也不方便对付武好古。毕竟苏家受武好古的恩惠颇多,如果他跳出来咬武好古,会被士林看成不义的。
蔡京笑了起来:“足下袖手旁观即可。”
……
“冶金学院?炼金子的!?”
“不,不,眼下主要研究铜铁,和金子的关系不大。”
“铜铁有啥好研究的?”
“怎么没有?铜铁的生意可比黄金大多了……”
“说的也是!”
“忆之兄,那咱们就去见见利国监的大匠吧。”
苏东坡的灵柩已经到达了徐州彭城,不过并没有马上往海州而去,而是在徐州暂时停留了。因为武好古在徐州有点事儿,他要去利国监见几个朱行书和周大侠替他请来的冶铁大匠,临出发的时候遇上了纪忆,顺带着就把他也拉上了。
武好古并不是要马上杀入竞争激烈的冶铁业,而是准备从研发入手,在界河商市开设冶金学院。
据武好古所知的情况,宋朝的冶金技术相对唐朝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倒退——铁的产量应该是增长的,但是质量却出现了下降,甚至还比不上西夏。西夏剑和青唐铠在北宋的军中可是人见人爱的宝器。更有甚者,连日本刀都能在大宋卖成精品了。
这样的情况在大唐时是根本不可想象的!
而宋朝武力的下降,冶铁技术的退步也是重要的原因。没有马的锅可以甩给唐朝,铁都炼不好了,这可不关唐朝人的事儿吧?
所以武好古这个宋儒很早就打算要提高宋朝的冶铁技术水平了。不过打算是一回事,真的要上马就是另一回事了。
因为冶铁技术的提升不仅需要烧钱,而且还需要大量的冶铁方面的人才。这玩意就是试错,一炉烧掉上百缗,有决心烧掉几十万几百万,技术一定是会进步的,但前提是拥有一批会烧钱的人才!
第八百四十一章 不怕赔钱资本家
暂时辞别了给苏东坡送葬的人们,武好古就带上了何天然、郭小小,在武诚久率领的一队护卫保护下,又拉上了纪忆,离开了歇脚的徐州彭城馆驿,沿着泗水北上,往利国监而去了。
所谓的“监”,其实是一个专门管辖工矿业地区的行政单位。包括冶铁、煮盐、酿酒等工业区都会设监管理,有时候监以下还会有务或处。而利国监的前身就是狄丘冶铁处,在太平兴国四年被升为利国监。辖区大约在徐州彭城东北,境内有一座铁山名叫盘马山,是目前宋朝境内产量最大的铁山。
而且这座铁山并不是从宋朝才开发的,早在汉朝这里就是冶铁重镇了。不过1000多年的铁炼下来,在技术上仿佛也没太大的进步。而且还因为徐州附近的森林资源耗尽和徐州当地盛产石炭等原因,走上了煤炼铁的邪路,使得宋朝的冶铁技术发生了重大的倒退。
不过徐州这里还是很不错的,有煤有铁有运河,附近还有北方大港海州,周遭又是大平原,有足够的粮食供应可以支持人口汇聚!这块地盘简直就是为了让中国步入工业革命的时代而定制的。而传说中的资本主义萌芽——大规模的雇佣劳动,也早就在徐州附近产生了!
利国监的冶铁就是私营加剥削雇工的生产方式,三十六个冶坑,五千多的工人,报给官府的年产铁量超过150万斤,实际上300万斤都不止(官府根据产量抽铁课,当然得瞒报了),妥妥的资本主义萌芽初期啊。
而且徐州附近还不止一个利国监,这里还有许多石炭矿,还有大量的瓷窑。从海州输出的瓷器,一小半是在徐州附近生产的。而这些瓷窑和冶坑使用的燃料,又是徐州境内的石炭矿产出的。同时徐州的石炭也不是本地能够消化完的,还要通过运河和海港销往别处。因此徐州的瓷窑和石炭业也同冶铁业一样,雇佣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已经站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起跑线上。
而冶铁、瓷器和石炭仅仅只是徐州的龙头产业,由它们所带动起来的周边产业还有不少,基本上都是私人经营加上雇佣劳工的模式。可以说,万恶的资本主义所需要的一切,在徐州这边都已经具备了。
没错,就是一切条件!
在武好古看来,历史上的北宋、南宋之所以卡在资本主义的门槛上一直到死,主要原因并不是中国的有钱人喜欢买地收租——买地收租的回报并不高,宋朝的资本会这样做的原因,不是因为喜欢,而是因为没有更好的地方可以投。
其实开封府的高房价,书画文玩的天价,还有在富人中很多见的窖藏铜钱的原因,都是有钱没地方投,只能用来收藏和炒作了。
而有钱之所以没地方投,则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停滞,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啊!科学技术的停滞,自然造成了宋朝的工商业无法进行产业升级。低水平的生产也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本,所以就让资本相对显得过剩了。
所以商人买地不是原因,而是一个结果。
追根溯源的原因,则是传统的中国哲学缺少了支持科学研究的理论工具,无法开展系统性的研究,使得技术长期停留在手艺的层次上,而无法进化成科学技术。
现在,这个瓶颈已经不存在了。
所以万恶的资本家武好古和不知道自己是资本家的纪忆,在前往利国监的途中,终于可以开心的讨论赔钱的问题了。
因为科学研究就是要赔钱的,只有赔够了,才能大把往里捞。可如果没有研究的方法和工具,那就是有钱都不知道该往哪里赔了。
“崇道兄啊,在冶铁上面,咱们准备赔多少?”
准备赔多少?
纪忆的问题一出来,跟着武好古和纪忆身后的一帮随员,包括郭小小都有点傻了,做生意哪有不想赚钱只想赔钱的?
“这个不设限,需要赔多少就赔多少。”
武好古的回答则让大家惊掉下巴了。赔钱不设限……你有多少钱啊?敞开了赔?
“能赔那么多?”纪忆笑着问。
先赔后赚的道理,纪忆怎么会不懂?现在赔得越多,就意味着将来赚得越多!
不设限的赔,那岂不是要无限的赚了?
“能啊!”武好古道,“冶金之道可是个钱坑,选料、冶炼、精炼、锻造、铸造,还有金、银、铜、铁、锡等五金……忆之,你想想看,得往里面扔多少钱啊!怎么样?心疼了没有?”
纪忆笑了起来,脸上的肥肉都在颤抖,“不就是钱嘛!多了不说,几十万上百万我还赔得起!”
武好古点了点头,“短期内上百万应该用不了,几十万是不能少的……”
“真能赔那么多?”纪忆感兴趣地问,“往哪儿赔?”
“选料和冶炼还有精炼!”武好古道,“一炉铁加上精炼成钢的工序起码花上百缗,没有捷径可走的,必须一样样,一炉炉的试验。”
“实证论!”纪忆插话道,“我知道了,你这个叫试错法!”
“对!”武好古点点头,“试个几百炉就是几万缗没了……再加上雇佣都料、大匠、教授、小工的钱,还有建设学院的钱,还有给成功者的奖金,几十万缗很快就没了。”
武好古前世不是学冶金的,虽然在网上看过什么煤炼铁对宋朝冶铁造成的损害,也稍微知道一点坩埚炼钢法,但是他基本上是个外行。所以开不了金手指,只有用笨办法,就是理性推论,实践试错。把这个时代能收集到的,可能用来炼铁的原料都搜集起来,规划好各种搭配,然后一炉一炉的炼,去寻找最佳的配方。
同时,还需要对高炉进行不断的改良和设计——这当然也需要进行试错!也就是不断修建高炉进行试验,还要试验坩埚炼钢的办法。
而这些试验肯定是要烧钱的,而且负责进行试验的教授和工匠都得高薪聘用,所以几十万缗真的是很快能烧掉的。
这也是武好古不在一开始就选择冶金业进行突破的原因——这个行业没有几百十万上百万的投入,根本不可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而且光有钱还不够,还必须有一定数量的技术人员,光有大字儿不识得几个的工匠可不行。因为每一次试验都必须进行准确和详细的记录,并且能够在事后进行总结。而这又需要用到一定的数学、化学、物理学和工程学方面的知识。
你要让没有基本的数学、化学、物理学和工程学知识的儒生去主持试验,最终只能白白烧钱。
而武好古如果丢下自己手头的其他事情,全身心投入炼铁事业中去,也是不行的。他一个人能主持多少次试验?一次试验又要花费多少时间?恐怕花上一辈子也解决不了多少冶金方面的难题。
而且武好古也不可能长生不老,早晚两脚一蹬和苏东坡一样了。如果他不在有生之年培养出中国科研进步的源动力,就算建立起一个帝国,也不可能长久保持上升的活力,多半还是会走入兴亡周期律。
所以武好古这次准备将冶金方面的研究做成一个大规模的示范性科研项目。所谓的冶金学院,其实是一所冶金技术的研究院,或者也可以看成是后世那种野心勃勃,一心想要改变世界的科技巨头。
也就是说,不仅要赔钱,还得科学、快速、大量地赔钱!只有这样才能赔出一些足够改变世界,哦,应该是足可以征服世界的先进技术!
“大概多久可以赔完几十万?”纪忆问。
“几年总是要的。”武好古道,“或许等忆之兄从大食国归来之时,冶金学院肯定能有所成就了。”
“到时候能开始赚钱吗?”纪忆还是忍不住问起了赚钱的事情。
“不能!”武好古的回答非常干脆,“不瞒忆之兄,我也不知道投在冶金学院的钱何时能有利润回报。”
这是真话!冶金学院的目标是研发可以征服世界的技术……赚钱什么的只是附带的。
“哦。”纪忆点了点头,心想:我才不信呢!你这个奸商会真的一直赔下去?而且就算要一直赔下去,我也跟定了,不就是钱嘛。
纪忆这几年可是一直在模仿武好古来着,赚不赚钱先不管,只要武好古投资了,他就一定跟。
“还跟吗?”武好古问。
纪忆笑着点头,“跟啊!呵呵,不就是赔钱嘛!崇道兄投多少,某家就跟多少!”
“好!”武好古点了点头。“那回头就让何天然拟个合同,咱们一家一半投资冶金学院吧……我这边出资的是云台学宫。”
“我这边由格致大书院出资。”纪忆说,“不过冶金学院得在海州开个分院。”
“行!”武好古笑道,“这事儿本来就不能一家做,至少得有两个学院来角力。”
也就是说,赔一份钱还不够,必须赔双份,这样才能赔出竞争,赔出效率。
第八百四十二章 利国镇上财子多
徐州利国监所在的狄丘镇,从某种程度上说,和界河商市、京东商市也有点儿类似,也是一个自治程度相当高的商业城镇。在这座遍布冶铁高炉的城镇上真正做主的,并不是朝廷派下来的知利国监事,而是三十六家冶主。
大宋建中靖国五年三月初十,已经是季春时节,距离彭城六七十里的狄丘镇上一片浓烟滚滚。
狄丘是矿冶之镇,在其北面就是盘马铁山,山南有条水流平缓的小河,是人工开凿的小运河,称为运铁河。运铁河向南流入狄丘镇,从镇子当中穿过,然后向西穿过后世成为微山湖的洼地,汇入了泗水。此时的泗水是中原运河、水运系统的一部分。每日里都有大量的铁矿石从盘马山运入狄丘,同时还有石炭通过泗水和运铁河运入。最后在狄丘镇上的铁场中加工成生铁,再通过运铁河——泗水进入中原水运体系,发往大宋各处。
而运铁河流经的狄丘镇,则是极为繁华,人口足有数万之多——主要是三十六冶冶主的家眷家仆,数千矿工冶工和他们的家人,还有四方汇集而来的商贾,全都聚集在这座市镇之中,使得小小的狄丘镇拥有了不亚于界河商市和京东商市的繁华。
主宰这座繁华商镇的,名义上当然是朝廷委派的知利国监事——这是个相当于知县的官职。这一任的知利国监事是和武好文同科高中进士的刘豫刘彦游。他和武好文的关系不错,武好文还帮他买过开封府的房子。在南下秀州的途中,武好文还在利国监停留,和刘豫把酒言欢。
不过刘豫在利国监的权力并不大,比不上别处的知县。这是因为利国监的三十六冶冶主无不是背景深厚的豪商巨贾,家家都在开封府有几根粗腿可以抱。而且每一位冶主当家,都捐纳了官身。虽然捐纳之官的地位很低,不能和进士出身的刘豫相比,但多少也是个护身符。理论上,这些捐纳出身的官员犯罪也该由御史台来拿稳。刘豫这个利国监是当不了破门监事的……
而这些冶主,家家都是超级富豪,起码都是百万缗以上的财产,人人都富比王侯。
他们不仅拥有盘马山的矿山,有狄丘镇上的铁场,还买断了小半个徐州的土地,是徐州最大的地主集团。而且他们还互相联姻,又和徐州当地的士大夫家族联姻,共同组成了一个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
不过这些在徐州地方上不可一世的大人物,今天却都和刘豫一起站在狄丘镇外,显然是在恭候某人大驾光临。
“也不知道武帅司能不能看上我儿怡舟……”在诸位冶主中也算头面人物的任百川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