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豪商-第3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恨当然是可恨的……
  婆罗门教的这条规矩真的有点坑,本来老百姓的宗教信仰是跟上面的君王走的。君王要皈依我佛了,让下面的人拜佛,谁敢不拜?可是这个信佛的君王一旦失败了,婆罗门教再当道,就不许下面的人改回皈依佛教前的种姓,统统得当贱民!
  这在印度可不是闹着玩的!
  如果下面的老百姓不想当贱民怎么办呢?当然就是皈依天方教了……所以孟加拉和马来亚、东印度群岛这种历史上佛教婆罗门教反复争斗的地方,最后都变成了天方教的地盘——看看那里的人种就知道,那些地方的天方教并不是靠子宫取胜的,而是婆罗门教的昏招帮了天方教大忙。
  “是啊!”纪忆一拍桌子,当时脸色就沉下来了,“这等恶徒如何不好好教训,使之改邪归正,我等还能称为佛弟子吗?而且迦陀诃乃是三佛齐故地,难道你们的大王就不想收复那里吗?”
  真的不想……皮袜话到嘴边,却是生生忍住了。
  他也知道,无论自己说什么话,纪忆这位虔诚的佛教徒一定会出兵帮助三佛齐国收复迦陀诃的……
  “纪正使啊。”皮袜大相摇摇头道,“朱罗国乃是强国,称霸南天竺100多年,可不比天方教的海贼。他们不仅有水军,而且在陆地上也有强兵啊。”
  纪忆正色道:“有我大宋天兵在此,朱罗王国算得了什么?皮袜大相,你就尽管放心,等到东南风一起,本使就亲率大军,前去攻打迦陀诃!”
  ……
  将一肚子苦水没处倒的皮袜大相送上了开往末罗瑜的船只后,纪忆就开始布置对迦陀诃的战争了。
  “夏都,攻打迦陀诃的方略做好了吗?”
  在尚没有完全建成的龙牙门港城堡内的巡检司大堂上,纪忆召集了几个将领还有元觉和尚,还有副使李纲,商议起了即将开始的又一场战争。
  幸好没有御史跟在一块儿来南洋,要不然非得狠狠参上他几十本!之前和三佛齐国的蒲家水军开战已经有擅开边衅的嫌疑——先下手的可是纪忆的舰队!
  现在更不得了,要私自发动一场灭国战争了!
  “已经准备好了!”呼延庆跟在武好古混了几年,胆子也肥了,也不管朱罗国和大宋是有过友好邦交的,就根据纪忆的命令准备好了作战计划。
  地图已经铺在了一张木坯方桌上面,呼延庆指着被后世称为马来半岛的半岛地形,“属下想兵分两路,从东西两个方向夹击迦陀诃。”
  “好!”纪忆点点头,“亚齐的兵力算上了没有?”
  “亚齐?”呼延庆摇摇头,“蒲家怕不肯跟随吧。”
  “容不得他们不跟!”纪忆道,“西路军要路过亚齐的,逼着蒲家出兵即可。另外,在迦陀诃拿到的战利品分姓蒲的一半!”
  打婆罗门教徒当然得拉上天方教徒了!要不然他们双方联手怎么办?
  “喏。”呼延庆应了一声。
  纪忆又问:“有没有在迦陀诃东面港口筑城的方略?”
  “在东面筑城?”呼延庆又是一愣,“东面筑城防备谁?”
  “堵路啊!”纪忆道,“不堵上迦陀诃东面,三佛齐海峡的船只就会减少许多。”
  “那为什么不在迦陀诃西面筑城?”
  纪忆看了一眼呼延庆,笑道:“在西面筑城不就是给三佛齐当盾牌了?我们只管打迦陀诃,打完后不必防御,只需堵住通往南洋的港口就行了。”
  “这是为何啊?”呼延庆问,“三佛齐不是咱们的盟友吗?”
  “三佛齐是盟友。”纪忆笑道,“但是三佛齐海峡上的霸主只能有一个,就是咱们!而且三佛齐海峡上最大的商市,也只能是南心岛!如果朱罗国和三佛齐打起来,亚齐也卷入,那么大宋庇护下的南心岛,就是整个三佛齐海峡最太平的所在了。到时候末罗瑜的商人,亚齐的商人都会到咱们南心岛来。”
  还是界河商市的老办法……不过手段更加狠毒,更加无耻!
  “忆之。”李纲这时插话问,“朱罗国如果知道了是咱们下的手,会不会把矛头指向南心岛?”
  “不会。”纪忆摇头道,“朱罗国一定把账算在三佛齐头上。”
  “为什么?”
  纪忆一笑:“因为三佛齐大而弱,到处透风,朱罗国打三佛齐一定可以捞个盆满钵溢。而我们在三佛齐海峡的据点只有一个南心岛……夏都,等使团走后,你一定要好好经营。如果兵马甲械不足,就向制司索要。总之,一定要把南心岛经营的固若金汤。”
  “下官明白。”
  李纲又问:“忆之兄,咱们如果对朱罗国的属国下了手,朱罗国会不会不让咱们通过西洋?”
  纪忆笑着摇头,“哪儿那么快知道?咱们这一次西上,拿下迦陀诃后就和大队分开,带上光明之神号、天理号,再加上阿拉丁的六艘船,一块儿去巴格达了。这一去就是好几年,再回来时,三佛齐海峡这边应该已经打完了。”



第九卷 穷兵黩武天可汗


第九百一十四章 穷兵黩武天可汗
  大宋大观元年,正月初八。
  开封府城西北,牟驮岗大营,校场之内,虎贲如林。
  一万八千余名模范新军士兵,戴着范阳笠,穿着整洁的红色战袄,一声不吭的肃立。36个营方阵,144个队横阵(4列横阵)。组成了完美的阵容,就如刀砍斧剁出来的一般严整。
  每队的一名队正、一名押队和四名火长,都站在排头,擦得锃亮,反射着阳光的界河瘊子甲穿在身上,仿佛六尊钢铁的塑像,动也不动一下。
  且不说这一万八千多人能不能战,但是这种排队排出来的肃杀气势,就已经超过开封禁军了。
  而开封禁军可是专业排队几十年的军队,打仗是不会的,排队摆样子冒充精锐可是顶好的。
  可是和眼前这支正式建立不到一年,相当一部分士兵才入伍两个月的新军一比,差距可是相当明显的。
  方阵之前,是一个木头搭成的方台。台上空空荡荡的,只有一文一武两名官员。文官是模范新军监军张克公,而武官则是模范新军都指挥使钟傅。
  两人的目光,都死死的看着眼前的大军,眉头也是一样紧皱着。
  张克公皱眉是因为这支军队太违反祖宗家法了!
  大宋固有的军制,是以“将不知兵,兵不识将”为原则的。理论上,只有指挥一级的低级带兵官才能和士兵打成一片,而高级将领必须和士兵保持距离。
  可是现在,模范新军通过实行“军事机宜制”,将军、将、部各级直到营、队、火等基层完全打通,不仅形成了体系,而且让一批只有从九品官身的军事机宜掌握了很大的权力。
  模范新军的军级设了总军机房,将级有军机务,部级有军机官,而且这些“军机”和张克公所知的“机宜文字”完全不是一回事儿。机宜文字除了处理公文之外,就只能出“赞襄策划”,是没有什么实权的。而模范新军的军事机宜则是包办一切,管作战,管训练,管器械,管粮饷!几乎没有什么事情是总军机房的“方略”和“建白”管不了的……而统军大将的命令,也必须通过总军机房向下级的军机务、军机官一级级的传达。朝廷的诏令,同样要通过都军机司下达到总军机房。
  也就是说,一群从九品的低级武官现在实际上掌握着模范新军!
  虽然这种安排表面上也符合大宋用人的“大小相制”原则。可是这群右榜进士出身的军事机宜,在高中之前,几乎都在界河云台学宫下面的骑士学院念书。
  这批实际上控制了模范新军的从九品武官根本就是师出同门的同窗啊!
  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准备将(营官)和副准备,也是骑士学院出来的。
  这群骑士学院出身,又中过右榜进士的低级军官如果串谋起来搞事儿,会不会闹出黄袍加身的戏码?
  真是不好说啊!
  就在张克公看穿一切的时候,钟傅则在为模范新军的甲械迟迟不能到位而头疼。
  根据都军机司制定的“模范新军编组方略”,总兵力达到两万三千多人的模范新军中,有一万八千人是战兵,分成四个将,十二个部,三十六个营,一百四十四个队。全部是步兵,没有配属骑兵。而一百四十四个队也全是“纯队”,也就是装备一种主战兵器的队。装备长枪、刀盾、弓箭、神臂弓的队各有三十六个。其中所有的长枪队和刀盾队一律配置全装铠甲,弓箭、神臂弓队配置纸甲和铁制兜鍪。
  可是现在只有配属给队级以上(包括队)军官的界河瘊子甲全部到位,其他的铠甲、纸甲、兜鍪一件也没有到位。配属弩机队的神臂弓,也没有一件到位。而配属给弓箭队的步弓和羽箭虽然已经下发,但是质量很差,根本不堪使用。给刀盾队的环首直刀质量也非常堪忧,而藤盾也只给了三分之一。配给长枪队的丈八长矛也大多不合规格,用料马虎,长度也不统一……
  而应该配属给辅兵的驮马(挽马)、车辆、营帐以及各种器具,也都没有见着。
  为此,钟傅不仅向都军机司移牒上报,而且还通过御药院暗入文字直接向赵佶反应。但是却犹如石沉大海,根本没有回音。
  呜呜……
  军号倒是给了——就在钟傅和张克公各自想着心事的时候,军号声突然呜咽一般响起。然后就听见马蹄声响,大校场边上旗门大开。一骑健马当先而出,马上之人一身的瘊子甲,在阳光下面闪闪发光,直刺人眼。跟在后面的,还有一名骑士,一身黑色山文皮甲,一手擎着面认旗,上头写着“总军机王”四个大字。
  来着原来是今日校阅的部署官,模范新军总军机王禀。
  只听见王禀一边策马绕着场上的军阵奔跑,一边朗声大吼:“天子驾到,天子驾到!”
  驾到的圣人就是赵佶了,今天的校阅就是为他准备的!
  王禀的喊声一起,马上就有带队的军官开始带头山呼万岁,紧接着所有的兵士,都跟着一起大喊。一万八千多张嘴,呼出来的“万岁,万万岁”竟然整齐的好像一个人似的。
  很显然,这一手也是花了功夫苦练过的。
  当万岁喊的地动山摇的时候,官家赵佶已经在一群甲胄鲜亮的武将骑士簇拥下,骑着一匹第三代界河马,志得意满的从旗门后面出来了。跟在后面的,还有一群文武官员和各国使臣。
  官员们都是眉头微蹙,而使臣们也大多在微微摇头——大宋朝这几年是越来越不像话了!不好好搞文治,咋就一头扎进穷兵黩武的不归路上去了呢?前两年刚刚把西夏打成了河西军,今年又折腾着要打黑汗回鹘……不仅要打黑汗回鹘,同时海上也有不少宋军的水师在瞎折腾。今天圈个岛,明天占个礁,都说是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的华夏领土!过几天又要在外国的地盘上搞捞什子租界,全都是好大喜功啊!
  更不像话的是好端端的科举也有被玩坏掉的趋势,去年的大比就取了一批不大会写文章的不学之徒(其实右榜进士的文章也还可以,云台学宫里面有文学课,只是到不了那种让人拍案叫好的地步),搞得士林愤恨。
  而大辽国、高丽国、安南国、大理国,还有几个吐蕃小邦的使臣今天看了大宋的所谓精兵,心里面的石头也都落地了。
  天子亲军,居然连铠甲器械都配不齐,而且清一色的都是步兵,没有一个骑马的。这样的阵容比之往年,是大大不如了。
  看来大宋要再这样折腾下去,恐怕离亡国也不远了……
  顺便一下,那些吐蕃小邦本来和大宋没什么关系,但是在河湟完全平定后,好大喜功的王厚又派出使臣发了一批劳什子大将军和节度使的官诰,所以今年都派人来凑热闹了。
  ……
  赵佶却是一点儿也不觉得自己要做亡国之君了,恰恰相反,他看见眼前的雄壮之师,已经有点飘飘然了,龙心大悦啊!
  他知道这里的一万八千大军中有一万五千是入伍不过几个月的新兵。短短几个月就把新兵调教到这种地步,已经充分证明“军事机宜制”的效率了。
  哪怕赵佶不怎么懂军事,也能明白其中的意义——大宋今后可以迅速爆兵!几个月一年就能练出几万乃至几十万精兵,世上还有哪国可以和大宋比武力?大宋有万万人口啊!这种“军事机宜制”是把大宋的人口优势变成了战斗力了。
  就算用两个三个模范新军的兵士换一个契丹勇士,死上几十万也能把契丹人的勇士兑没了,然后契丹不就是任人宰割的羔羊了?
  等到西北的回鹘平定了,就可以考虑北伐燕云了!到时候武好古从界河出兵,高俅、童贯从朔方出兵,让钟傅从河东出兵,应该就能一举平定契丹了。
  赵佶看了一眼跟在他身边的武好古,真是越看越顺眼。大宋有这样能干的臣子,还怕平不了天下?回头就给他升个官儿,给他当节度留后吧,爵位也可以提一级,当个开国县伯,封邑也加个几百户!
  另外,给他的两个兄弟和老爹也都转上一官……对了,他的小妈冯氏教子有方,也该给个诰命硕人了——武好古的妻子潘巧莲早就是诰命硕人了,这是根据武好古的官职所封,但是冯二娘却一直没有享受武好古之母的待遇,所以没有任何诰封。
  武好古这个时候并没有想到自己和两个弟弟马上就要升官了,官做到他这个地步,升不升都无所谓了。他现在是正任的防御使,往上三级就是太尉了。
  如果到了这一级,可就更遭人恨了!
  所以他现在要考虑的不是如何精进,而是要进二退一,暂时从开封府这个政治漩涡中消失一段时间了。
  另外,决不能让高俅这个没出息的大军阀从西北三路宣抚的位子上退下来!
  他得继续拥兵自重,功高盖主……


第九百一十五章 乡约、乡兵、乡学
  “我倒想看看武崇道到底有多大的能耐?”苏辙脸上浮着笑容,坐在开封府城外的接官亭内,面前一张案几,上面置了几个酒菜。
  和苏辙对面而坐的,正是他的长子苏迟,另外苏辙的次子苏适则打横作陪。
  苏辙是来给自己的长子苏迟送行的。苏迟刚刚从西北三路转运使的位子换到陕西路转运使上,虽然是平调,但是陕西路转运使眼下可是很容易出政绩的。
  因为陕西基本上不再是沿边地区了,因此就要从高度战备向和平状态转变。数量庞大的西军需要裁减整编,压在陕西百姓肩膀上的徭役、兵役也需要大大减轻。
  而这些工作,都要依靠陕西路转运使司从中运作。
  另外,由于陕西的安抚使路在西夏崛起后就被撤销,改置了六个经略安抚使。不过陕西路转运使却一直存在,而且在陕西六路单独设置转运使(陕西六路不是一直有自己的转运使,而是有时设立,有时取消)的时候,陕西路转运使也作为它们的上级存在。
  所以陕西路转运使司,也可以看成朝廷节制陕西诸军的最后底牌——转运使司卡着西军的军饷,还卡着安置弓箭手的官田。
  这一次在整编裁减西军的行动中,陕西路转运使司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因为将陕西六路兵权集中于一个经略安抚使司显得威权太重,所以朝廷依旧没有恢复设立陕西路经略安抚使,但是却设立了一个陕西六路总军机房——也就是只有参谋部,没有司令部,这样意味着六路总军机房一样是个临时设立的衙署。
  而陕西路转运使司则会临时负担起陕西经略安抚使司的职责,和总军机司一起负责整理西军。
  不过这件事情要做成也不大容易,毕竟西军在几十年的战争中已经养成了一定的势力。不少军头在朝中也有靠山支撑,不会轻易被整理的。所以整军这事儿也就拖拖拉拉,一直拖到现在也没什么进展。
  苏迟却知道武好古的手段,笑着对父亲道:“大人,武崇道敢去接这个差事,那就一定有办法的……”
  “整理西军当然难不倒武崇道,可是这事儿对他有多少好处?他现在已经是文臣的眼中钉了。再去整顿西军,得罪那群西军将门,是不是树敌太多了?而且武崇道是推掉明明可以建功的西北三路宣抚,去当这个得罪人的陕西六路总军机。你说他到底在盘算什么?”
  苏辙并不大看好安西之战,向远离中原的安西进军,分明是步了唐朝的后尘。不过万幸的是西征的主力是河西蕃军,大宋朝廷需要付出的非常有限,而且即便河西蕃军一旦战败,朝廷还可以趁机吃掉河西军。不过武好古如果做了西北三路宣抚还是会陷在灵州,这样他就难以顾及东边的云台学宫和沿海市舶制置司了……
  可是武好古却情愿去陕西干得罪人的整军,也不愿意去灵州就任西北三路宣抚。
  夹在传统的儒家士大夫和新派的实证学派之间的苏迟,当然知道武好古的处境,也明白父亲的心思。不过他却不想和武好古为敌:“不管他盘算什么,只要能将西军整理妥当,对国家总是有好处的。”
  苏迟其实是在和稀泥。
  在对待实证学派的问题上,苏辙家的父子四人,却是立场迥异的。苏辙看到了实证学派动摇国本(国本就是士大夫)的危害,因此想努力遏制。而他的长子苏迟却认为实证学派“虽无德行,但有大道”,而且“大道在德之上”,所以实证学派的胜利是不可能阻挡的——没有人可以用德战胜道,两者的高度完全不可相比。
  至于将学派之争变成权力斗争,苏迟就更加不屑了,在他看来天大地大都没有道理大。况且,玩弄权术也不是自家老爹所擅长的,而武好古现在又能够批量培养实证人才和精悍武官。就算武好古倒了,他培养的人才还是会成长起来,早晚占据朝廷的中枢。
  既然实证学派不可战胜,那么反对还不如与之同流合污……这样自家将来说不定也能当上相公。
  至于苏辙的次子苏适,干脆成了实证学派的干将之一,现在接替了米友仁接掌界河市舶司。
  而苏辙最小的儿子苏逊,也和父亲一样反对实证学派。不过他并不是站在官僚的立场上反对,而是作为一名儒家学者在反对武好古的学说,试图从释道玄学之中汲取思想,去反对实证主义和理性主义。
  “武崇道的学问虽然有可取之处,但其一味精进求成,忽视立德。又进用过速,不过七八年间,就已经门徒众多,良莠不齐。且实证学派所需财帛过多,使之不得不立足大埠商市,以巨商大工为本,长此以往,天下必不为士大夫与共!”
  苏迟暗暗叹了一口气。
  苏辙的这番话,肯定是很有道理的。以实证学派眼下就拥有的人才和钱财,再有个十年二十年,肯定能颠覆本朝与士大夫共天下的格局。
  而固有的权力格局被颠覆的过程,往往会伴随着急剧的动荡,甚至会有一场席卷天下的大战!
  这样的前景,当然也不是苏迟愿意面对的。可是他也有点无计可施——他的年纪比苏辙小的多,自然也能更快的接受新生事物。对实证学派看得更透,了解的也更多。因此也知道这个学派对于工商业是有很大的加速作用的!
  如果实证学派大兴,那么工商业一定会加速发展。而工商业的加速发展,又会让“烧钱”的实证学派有更多的资金去“格物致知”。
  而传统的小农(指小农经济,地主也是小农经济的一部分),一定会日益受到大工、大商,乃至大农的侵害……以小农为基础的士大夫,自然会跟着一起衰败下去。
  “既然实证学派重道而轻德。”苏迟还是在为自己打算,“以孩儿愚见,那我们不如也开办一所学宫,专门招收德才兼备之生员。”
  这也是个办法,可是办学宫很烧钱的!苏辙阴沉着脸,“……可是钱从哪儿来?难不成要仲南去向商贾募集?”
  苏辙是宰相,苏适又是实证派干将和提举界河市舶司事,要搞个几十万缗开办个“四川大学”那是没有一点问题的。
  可问题是你拿了商人的钱,就不得不培养他们的子弟,就如现在的京东格致学宫里面也充斥着豪商子弟……格致学宫的老师们都是从云台系高价挖来的,而且也和云台学宫一样热衷于各种“格物”项目,钱花得和流水一样。所以主持学宫的章儋、章倧(都是章惇的孙辈)也就不得不招收了许多财子来买单了。
  而且“财子”并不一定都是伸着张脸专门找抽的纨绔子弟,他们的学习能力也不比乡下地主的儿子差。之所以在科举考试中占不了上风,是因为他们的基数远远小于乡村士大夫。
  可是现在,哪怕在不怎么在乎学费的青城学宫之中,乡村士大夫的子弟的占比也很低。
  所以有些事情,你想得很好,可是实际做起来,就会不知不觉的走歪了道!
  苏迟皱眉道:“大人,新鲜的事物总是比较昂贵的。现在云台学宫出来的生员不多,出路又好,要么做官,要么做幕,能为人师表的本就不多,而需求又大,薪俸自然不低了。不过现在学宫日益扩招,新学生员也渐渐多了起来,将来的新学一定不会像现在这样昂贵了。”
  新式教育的高成本,很大程度是因为老师的高薪——同样的情况在后世的清末民初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