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豪商-第4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首先是要给钱!要是湘军、淮军没有军饷,什么样的名臣都白搭。当然了,宋朝禁军的钱给太多了,民兵不能按照这个标准来,少给一点,再免个徭役,减免一点赋税,就应该有人来了。
  其次是要给兵器,敌人有的,团练都得有,敌人没有的,团练也得想办法弄来。
  再次当然得依托官僚地主阶级了——武好古自己也算是官僚地主阶级的一份子(他也有地啊),又不闹农民起义,不依靠士绅豪强还能依靠贫下中农?
  而且儒学就是搞师生宗族血亲的,同族、同乡,再加一个同学,就是现成的组织。哦,其实契丹人和完颜敢达也是这个路数。契丹人那里不是姓耶律就是姓萧的,都是自己人!女真那边,按出虎水完颜部不就是一个大宗族吗?上阵父子兵,打仗亲兄弟嘛!
  就算武好古的实证学派,虽然不是特别强调宗族,但是师生同门的一套,也是非常讲究的。
  这个就是儒家文明的社会组织方式!
  “许相公,梁学士,叶学士,王帅司。”武好古道,“四位都是士林领袖,官场的耆老,如果肯出面邀请沿边诸州军府的在乡官员和豪强首领,相信一定可以得到相应的。另外,退隐相州的韩大学士在河北地方上的名望更高。不如由四位和晚辈还有忆之兄一起出面,请他老人家出山,领一个河北团练大使。这样必然可以一呼万应!”
  退隐相州的韩大学士就是武好文的岳父韩忠彦,老头今年71了,年老多病,在相州养老。出山做事是不可能的,但是领一个团练大使的虚名没有问题。
  有了相州韩氏带头,河北地方上应该会有许多名门豪强相应。十几二十万的团练,应该是有可能拉起来的。
  而武好古也能趁机将沧州的团练也组织起来,沧州过去是个人口稀少的穷地方,没有什么名门,后来又安置了大量的骑士,完全是武好古可以控制的地方。
  所以沧州团练,当然就是武家军了!
  “那么沿边各州军府需要多少乡兵?”王安石的侄子王旉这时开口问起了四个安抚最关心的问题了,“另外,河北的十八将新军,又该如何布署?”
  “沿边各州军的乡兵,都应该由安抚使路管辖。”武好古道,“那就按照安抚使路来分配吧。真定府路、定州路、高阳关路的乡兵团练以四万人为上限。沿海路只有沧州一州,团练人数以两万为上限。大名府路并非沿边,但是大名府城非同小可,上万团练还是需要的。这样一共就是十七万团练!至于河北十八将新军,真定府路、定州路和高阳关路各布置四个将,沿海路的防御由宣抚司直辖,布置两将守军。另外还有两将步军和两将马军为各路应援之兵,也由宣抚司管辖。”
  十八将新军在满员的情况下有九万战兵,辅兵人数在六万左右,也就是有十五万人。再加上十七万团练,河北五路的陆上总兵力可以达到三十二万人!
  人数上倒是足够多了。不过打仗光有数量还不够,质量和指挥也是必不可少的。
  武好古道:“五路团练加上十八将新军,如果再算上辅兵,人数总在三十万以上。沿边的七州三军一府还得广修城池堡寨,储备军粮军资……这可是一大摊子的俗务啊!没有一个军事机宜房帮衬,恐怕不大好管吧?所以真定府路、定州路、高阳关路,是不是也应该和沿海路一样,设立总军机房了?”
  现在河北五路只有沿海路设立了总军机房,而且是和河北宣抚司的总军机房形成了上下级关系。
  也就是说,武好古可以通过军事机宜这个系统,将军令下达到沿海路所管辖节制的各种武装力量。
  但是在真定府路、定州路、高阳关路,军事机宜系统是不存在的。武好古这个宣抚是无法绕开三路安抚使司,将军令下达到各将的,甚至连各将的实际情况都无从知晓。
  当然,布置在真定府路、定州路、高阳关路的十二个将都不是武好古的云台系军官掌握的,他的将令传达下去也不一定有人会听从。
  不过有一个军令系统,总归能让武好古掌握真实的战场和军队情况。要不然他这个宣帅就是知彼而不知己,会被那几个老狐狸忽悠死的。
  “总军机房自然是要的。”高阳关路的叶祖洽拈着胡须,面无表情地说,“不过机宜是帅司的幕职官,照例是由帅司自行征辟的!”
  他说的没错,军事机宜也是机宜,而阃帅是有权征辟机宜这样的幕职官的。即便是军事机宜,也要遵循这个原则。武好古的河北宣抚司的军事机宜,就是他自行征辟的。而海路帅司的军事机宜,则是武好古利用权摄海路的机会征辟的。
  至于西北宣抚司、朔方帅司、河西帅司(大教化团)的军事机宜,虽然由武好古推荐的因素,但是征辟权还是在高俅、童贯和章援手中。
  只有开封府的三衙四军和模范新军的总机宜房,是由都军机司负责组建的。
  “叶帅司所言甚善。”武好古笑着,“机宜的确是幕职官……那么由宣抚司推荐一位副总军机给诸位如何?下面的各将、各团练司,也都安置一名宣抚司推荐的副军机。宣抚司自不会干涉各路各军之事务,但是有了这些个副军机,就能尽快知道前沿的情况了。”
  他一边说话,一边给纪忆打眼色。这是他的底线了,如果连副军机都安插不下去,宣抚司是空头的不说,连纪忆这个都转运使也很难掌握各路的一手军情了。
  “我看可以啊。”纪忆笑道,“不如也给我派个军机吧……我这个河北都转运使可是有按察将吏之权的,总也该知晓前方军务吧?”
  “那是自然。”武好古连忙应答道。
  纪忆插手军务是没有办法的!宋朝的军事指挥就是这样的,政出多门,多头管理,打起仗来谁也不知道主帅到底是哪一位?
  反正在眼下的河北,武好古可不认为自己能指挥得动下面的四个安抚老爷,也不会认为纪忆是自己的“后勤部长”。
  看到纪忆这个河北的财神爷支持了武好古,许将、梁子美、叶祖洽和王旉也不好再拒绝了。
  不过军事机宜大权他们是不会交出去的,最多也就是让武好古的耳目插进来。
  四个安抚使不会让出军令权,纪忆这个都转运使当然也不会把自己掌握的筑城、器械、粮饷的权力交出去。
  看到武好古说的差不多了,他微微一笑,就接过话题了:“既然诸位帅司都觉着要在沿边的七州三军一府广筑城池堡寨,那么咱们就先商量一下这城池堡寨该怎么筑起来吧?这事儿,可是下官的职责所在啊!”


第一千零一十四章 生产力就是战斗力
  在七州三军一府广筑城池堡寨可是一笔大买卖啊!一共十一个州府级的行政区,光是县城就有好几十座,军寨堡垒更是多达数百座。除了界河商市及其周边有不少违规建成的“红堡”,其他地方的城池堡寨都是一百年没好好修过的。现在如果有十分之一要改成砖包土的城堡,光是红砖和泥灰就需要以千万级的巨款了。
  而且修筑城堡也不能光有砖头和泥灰,还得增设大量的守具器械,这可又是一大笔的开支。
  许将衙署的内厅之中,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手里握着巨款的河北都转运使纪忆。
  纪忆不慌不忙,先啜了一口茶汤,然后才缓缓开口道:“这回要修筑的城池可不是一座两座,而几百座啊!恁多的城堡,靠都转运使司一家忙活是不行的,少不得宣抚司、各路帅司、州府,还有下面的县衙军寨一块儿出力。今天咱们就议一议各方面的分工,还有修筑城堡的花销要如何分担吧。”
  说到这儿,纪忆就扫了一眼武好古,“河北军务以宣抚司为首,不如先请武宣帅说说得修什么样的城堡吧?”
  “不仅是修什么样的城堡,还有在哪儿修筑,这两件事儿得宣抚司的总军机房把握。”
  武好古接过话题,然后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在场的四个安抚使还有监军谭稹都没有提出异议,反正他们不是真懂军事,又何苦掺和这种没油水还担责任的事儿?
  “由谁来施工,可以慢慢商量。”武好古接着说,“用什么样的材料筑城,现在倒是可以定下来。宣抚司的意见是所有的州城、府城、军城,要尽可能修成砖城,和界河商市一样,用红砖包土的办法修城。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是砖城比土城坚固耐久;二是砖包土可以在原有的土城基础上增筑,不仅工期短,施工的难度也比夯土版筑要简单,质量也容易控制。”
  修筑城堡的用工这块儿,武好古和纪忆都没有办法插手,都得由地方官去动员民夫。他们能管得着的,也就是提供筑城的红砖、泥灰和监工了。
  “十几座城堡呢!”梁子美皱眉道,“那得用多少块砖?”
  武好古答道:“如果按照界河商市的修法,一步大约用砖四万块,另外还需要八千斤界河泥灰和四万斤泥沙。”
  他这话一出,顿时就把内厅里面的几个老头给吓着了。
  “啊!那么多!”
  “这哪里用得起?”
  “太多了,太多了……”
  “一窑砖才多少?得烧到何年何月去?”
  许将、梁子美、叶祖洽和王旉四人虽然都是比较精通实务的文官,但毕竟都是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对于实证学派的一套又不怎么看得上,所掌握的信息难免有点落伍了。
  他们还停留在小农经济时代的思维,是根本不能想象界河商市和京东商市中的敞口砖窑是怎么烧砖的。传统的封口式砖窑,一窑砖也就是5000块。如界河商市的城墙,修一步就需要整整八窑的砖。
  而出现于十年前的敞口砖窑,在得到了商市资本的青睐,以及汇集起来的劳动力,还有通过水路运抵的廉价石炭结合在一起之后,发展到现在,已经变成了一种大规模生产的方式。最新投产的敞口砖窑一次就能烧制五万到六万块红砖。效率是传统封口砖窑的十倍!
  因此界河商市和京东商市,现在都发展成了工业化生产红砖的中心!在没有制砖机械的情况下,两大商市一年的红砖产量合计高达一亿多块!不仅能满足两大商市本身的需求,而且还能通过水路销往各地。
  界河商市高大坚固的城墙所需要的红砖,也不过就是两大商市一年的产量而已。
  武好古扫了一眼几个老头,笑着解释道:“用砖多少,得看包砖多厚了。包砖包厚了,用砖自然就多。包得薄了,用砖自然就少。界河商市一步四万砖那是因为包得厚了,而且城墙又高大。如果适当包得薄一些,一万两万,甚至五六千块砖也能修一步城墙了。沿边边大部分的州城、府城都不大,一般就是十里八里,三四千步上下而已,有个两千万到四千万块砖也能修一遍了。而且沿边七州三军一府中的真定府城原本就是个石头城,无须包砖,沧州又有界河商市遮挡,也不需要立即给新州城包砖。所以只剩下六州三军,一共九座城堡要改建成砖城,用砖三亿到三亿五千万块应该就够了。另外还要使用五六千万斤界河泥灰。至于县城和堡寨,可以先加固土城凑合,将来再慢慢修建成砖城。不知诸位意下如何?”
  三亿五千万块砖,五六千万斤泥灰,再加上搬运的成本,两百万缗怎么都没跑的!另外,运输这些红砖和泥灰的纲船,照例可以由河北都转运使司免除沿途税卡的过税,纲商们顺便还能捎一点私货。
  “崇道,那么多块砖,那么多的泥灰,价钱怎么算?”许将一边说,一边眯着眼睛打量武好古。
  武好古笑了两声:“这事儿可不归我管。忆之,你是转运使,你说吧。”
  纪忆皱起眉头,似乎在心里面权衡,梁子美则插言道:“这事儿应该和买吧?可不能由着商人哄抬价钱。”
  和买这事儿可是个大坑!
  给多了御史正好弹劾,扣武好古、纪忆一个贪鄙纳污的罪名是没跑的。给少了,界河商市和京东商市的自由贸易环境可就被破坏了。
  而且纪忆虽然是都发运使,但是他这个地位的官,也不可能亲自过问买砖头的事情。必须得交给下面的属员去负责,这里头说不清道不明的事儿可就多了去啦!
  听到梁子美之言,许将也赞同地点点头,转头又瞧着纪忆:“忆之,你意下如何?”
  纪忆笑道:“许相公,梁大学士,这和买的法子虽好,晚辈却是不能采用的。毕竟这一次整顿河北防务并抗御契丹的开支过于庞大,天子已经许了万万缗……其中若有疏漏,百万之数都是小的!以晚辈的这点德行,怎么承担得起?”
  “忆之,你想怎么办理?”
  纪忆笑道:“小额零碎的花销先不说,这大额的采买……依着我的意思,得是坦坦荡荡的才行。”
  “坦坦荡荡?”许将笑道,“商人大多奸猾,怎么能坦坦荡荡?”
  “商人奸猾,更需要我等官人以坦荡应之!”纪忆道,“大额的采买,应该公开发包,让有能力供货的商人都了应包。由都转运司、五路帅司,还有河北宣抚司和谭大官共同派员商讨决定发包的对象。”
  他说的办法其实就是后世的招投标,最早是出现在界河商市的公务采买和工程项目之中的。后来被京东商市、云台学宫、格致学宫,以及共和行,界河营造行、界河船行、界河兵器所、界河铁厂、界河银行和京东银行等一大批新式的商行所采用。
  纪忆作为京东商市的创始人,自然是知道这种运作方法的。其实发包、应包中的猫腻也不少,只是比打蒙包的“和买”要强一点,而且也容易堵上御史老爷的嘴。
  而且纪忆还多留了一个心眼,把许将、梁子美、叶祖洽和王旉,还有谭稹都拉下水。这样御史台要挑刺儿,就得把河北地方上的要员一网打尽了……
  许将点点头,又和梁子美、叶祖洽、王旉三人交换了一下眼色,都觉得这个法子不错。
  本来这“一万万缗”的大买卖,他们四个是很难插手的。纪忆却主动开了口子,请他们入局,这个是正中他们的下怀啊!
  看到几个老头都没意见了,纪忆又对武好古说:“崇道,砖石泥灰还是小头……真正的大头还是器械军资啊!新军加上团练,总共三十多万人。需要的甲械兵器,可谓数目惊人!如何采买,也得有个坦坦荡荡的办法吧?”
  “甲械兵器不是应该从军器监和都作院取得吗?”梁子美皱眉道,“怎么还要采买?”
  北宋的兵器生产,理论上都是官营的,包括武好古控制的界河兵器也是河北宣抚司的“都作院”。自然也就没有“采买”,而只有下发钱粮物料了。不过这种完全不讲究效率和效益的管理模式,自然造不出什么好兵器了。
  通常情况下,有厢军军额的军匠都是拿铁饭碗的,干多干少,干好干坏,都是一样的待遇。管事的官员大多都是外行,啥都不知道,下面的吏员军匠当然糊弄事儿了。
  所以不少都作院和作院的军匠,大部分时间都在忙私活。同时再以人手不足的名义,要求官府去拘一些农人市民来作院服徭役,让他们去胡乱生产兵器应付差事。
  而且都作院和作院的设置都很不合理,并不考虑交通、物料和需求,完全根据行政区划设置。安抚路设都作院,州军府则设作院。也就是说,大宋四百军州和二十几个安抚路,一共开了四百多个“兵工厂”,每一家“兵工厂”的规模和效率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


第一千零一十五章 这是洋务运动?
  纪忆苦笑着看了眼梁子美,叹了口气,“梁大学士,您真的以为咱们河北的五个都作院和三十八个作院,真的能造出多少可用的兵甲器械吗?”
  不包括河北宣抚司直辖的军器房兵工厂,北宋的河北四路(不算海路帅司,但包括沧州)一共有五个都作院和三十八个作院,总共四十二家兵工厂!
  数量多的有点让人乍舌了,比后世的河北省还小一点的大宋河北路,居然有四十二个兵工厂,听着真是有点穷兵黩武的意思了。可是这四十二家兵工厂各自的规模,却又有点让人啼笑皆非了。
  其中规模最大的河北路都作院(由河北路转运使管辖),拥有的军匠员额不到500人,是员额,不是真的在设在相州和磁州的都作院工坊里面干活的工匠。因为物件不备,没活可干、官员占役和工匠去界河商市打工或创业等原因,现在真正留在相州、磁州的工坊中的军匠人数还不到50人,而且都是老朽有病,干不了活的匠人。
  河北路都作院都这样了,其余小一号的作院,那就更不用说了。
  如果纪忆现在给河北路都作院派活下去,那些在界河商市打工创业的高水平工匠是不会回来的,他们在界河商市赚到的钱比河北路都作院给的起码多十倍。不过负责都作院的官吏也有办法交差,无非就是花钱雇临时工或者干脆让相州、磁州的衙门去找点农夫市人来充数。这种人的手艺怎么样,能打造出什么样的兵器,用屁股都能想明白了。
  不过纪忆自己也是个奸商,他当然知道这种潜规则了。
  实际上,他在京东商市开办的纪家船坊就把东南六路大发运使司管辖的造船院里面军匠挖走了一多半。搞得六路造船院造不出船,只能花钱从京东商市的船厂购买。
  梁子美也是个能吏,自然知道都作院和作院是靠不住的。他叹口气道:“不用都作院和作院的兵器,还能用哪里的产出的兵器?难道要从军器监调入吗?这可不容易办啊!”
  军器监是五监之一,是北宋朝廷的直属机构,掌管军器监的官员一般都有四品五品,可能比纪忆还大一点呢。如果河北都转运使司请求朝廷调拨军器监的兵器,那可就没有一点挑肥拣瘦的余地了。哪怕给的都是朽坏不能使用的家伙什,河北都转运使司也只能吃进。
  至于军器监生产的兵器的质量,倒是比地方的都作院和作院好一点。可是也好的有限,反正现在新建的模范新军对军器监提供的兵器是叫苦不迭。当然,只能在私下叫苦,公开的可不敢。
  军器监的掌门人多半是堂堂的四品文官,岂是模范新军的武夫可以得罪的?
  “军器监的家伙什咱们怎么消受得了?”纪忆轻轻摇头,“不过咱们也不能照着老办法,把国家的公帑更撒胡椒面似的发给四十几个作院。”
  “不给钱?”许将插话问,“不给钱他们怎么去置办物料,聘请工匠?”
  “不是不给钱。”纪忆道,“得有好东西拿出来才能给钱!现在那些作院能拿出好东西吗?我要求也不高,像界河弩、瘊子甲这样的就行。”
  这要求还不高!?
  幸好提举都作院的官吏没在这里,要不然非得给吐血不可。界河弩和瘊子甲在北宋军器行勾当的行家看来,都是神器啊!
  当然,并不是军器监就做不出来。说实话,军器监里面是有高人的,如果用上好的物料精工细作,打造出来的神臂弓和瘊子甲,比界河产的可好多了。
  但是界河产的界河弩和瘊子甲都是量产货!而且产量还很大,质量还非常稳定,这可就厉害了!
  “崇道兄。”纪忆也不和许将、梁子美解释,而是直接问武好古,“你看咱们转运使司的都作院能和你的宣抚司的兵器房相比吗?”
  武好古笑了笑,心想:怎么可能?自己的兵器房其实是个“组装厂”,用来装配瘊子甲和界河弩的部件都是从界河商市、京东商市中的各路商家那里招标采买的。
  也就是说,宣抚司兵器房的背后是界河商市、京东商市的手工业体系!
  最好的铁厂、木器厂(包括造船厂、车辆厂、家具厂等等)、皮具厂,都会根据宣抚司兵器房出的部件样品大量生产。然后再送到界河商市内的组装厂,由兵器房的工匠负责组装。
  另外,宣抚司兵器房的产品线很少。只有瘊子甲(包括头盔)、长枪、骑枪(并不是马矟)、界河弩、步弓、扇形盾、直刀、战马具装、爆裂火箭、黑火药等十个种类的产品。而且没有精品,都是大路货。
  至于军旗、军袄、军靴、皮甲(含皮盔)、锁子甲、八牛弩、发石器、各种车辆、各种非制式的刀剑、各种钝器、大型木楯、标枪、藤盾、各种箭镞等等非标准的兵器,或是需求量巨大但是利润率比较低的装备,全部都是由兵器房的都料匠给出图纸和样品,由其它工厂作坊代工的。
  如果没有两大商市门类齐全的手工业产业在背后支撑,宣抚司兵器房根本连工都开不了。
  而这种将部件和工序拆分,通过劳动的标准化和强化的技术分工,以及不同工种和工厂之间的分工协同进行生产的模式,几乎都有了后世泰罗制和福特制大生产的一点雏形了。
  当然,仅仅是一点儿雏形。毕竟现在还不是器械化大工业的时代,唯一能和机器沾边的,也就是用来锻打瘊子甲叶片的水力锤了。
  纪忆看着武好古,口中却自问自答道:“要我来说,咱们河北各处的都作院、作院是比不过宣抚司兵器房的,连十分之一都不如!但是咱们的都作院和作院,却可以向宣抚司兵器房学习。兵器房是怎么做的,咱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