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豪商-第4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都作院和作院,却可以向宣抚司兵器房学习。兵器房是怎么做的,咱们就照葫芦画瓢。兵器房讲究规模巨大,那咱们就把各处作院、都作院合并,都集中到大名府。兵器房产出的品种有限,那咱们也别乱七八糟搞恁多了,有个八种我看就够了。兵器房会从外面采买部件,那咱们也可以采买……崇道兄,若是兄弟搞的这个大名府大都作院要向宣抚司的兵器房取点儿经,您可得不吝赐教啊!”
  武好古笑了起来:“赐教不敢,互相学习吧!三人行必有我师,相信作院这方面,也是有可取之处的。不过,这货比三家的道理还是要讲一讲的。等忆之兄的大都作院开了张,咱们河北诸军及团练的兵器采买,也得来个发包竞争!忆之兄以为如何?”
  纪忆笑着扫了眼屋子里面坐着的四个安抚和一个内官,“诸位,你们怎么看?是不是要把诸路诸州府军的作院都合并起来弄个大的?”
  这是要夺咱们的权啊!
  许将、梁子美、叶祖洽和王旉四位脸色都阴下来了。他们哪儿还不明白,纪忆这厮是把河北四路三十八军州府打造兵器的权力,都收到都转运使司去了。
  可是这事儿不答应好像也不行啊!就河北四路那四十几个作院、都作院的水准,他们打造出来的兵器要是装备了新军和民兵,那可就太危险了。至少被顶在前面的梁子美、叶祖洽和王旉三位是非常害怕的……这可是性命交关的事情啊!
  ……
  “忆之兄,这次多亏你帮忙了,好古多谢了!”
  “言什么谢?都是替官家办差,这回若是能把耶律延禧挡在国门之外,功劳可是不小啊!”
  “只是花了官家一万万……”
  “值得的!等这笔钱花完了,河北的军队地方乃至兵器生产、物资储备,都上了个台阶。界河商市的局面至少也能涨五成,人口突破30万都是有可能的!有了这样的底子,最多十年,就能兴兵伐辽了!不世之功啊!”
  “但愿官家还能给某这个机会……”
  正在一边策马赶路,一边说话的是武好古和纪忆。
  被后世称为“大名会议”的河北各方大员会晤,前前后后进行了七天。除了制定“筑城堡、兴团练、合作院”等几项大政方针之外,还讨论了许多具体的细节。
  现在“大名会议”终于圆满结束,联名的奏章也递上去了一堆。而在等待赵佶批准的时候,武好古和纪忆二人,又一块儿往大名府附近的相州而去。他们是去拜访相州韩家的韩忠彦,想要请这位韩琦的长子出头号召团练。
  这事儿其实对相州韩家真不是什么好事儿!一个隐退在家的韩门族长,登高一呼就万夫景从,怎么看着都有点尾大不掉啊!
  可是要组织河北团练,也只有相州韩家的韩忠彦才能出来挑这个头。而河北团练一旦建立起来,将来金兵想要南下的话,河北这边可就走不通了。
  另外,河北团练对于将来回到大宋这边的幽州豪强,多少也是一个约束,同时又是一个依托。


第一千零一十六章 韩大帅
  接近五月的时候,相州城断断续续的下了七八天的雨,至今未有停歇的意思。
  雨一直不算大,有点像南方春季多见的梅雨,稀稀拉拉的下着,不知不觉间都到了越冬的小麦将要收割的时候。这样的天气,对小麦收获可不大有利啊!
  位于相州州衙后院的昼锦堂是韩琦隐退相州时所建造的楼阁,顶部覆盖着绿色的琉璃瓦,堂后建有忘机楼,堂东有狎鸥亭,西有观鱼轩,忘机楼后还有藏书万卷的万籍堂和康乐园。这一系列的建筑和园林,占地虽然不大,但是处处透着秀丽、古朴和幽雅,气质非凡,足以位列当世名园。
  不过这座园林住宅最让人侧目的地方,还在于它所处的位置。它是韩家的私邸,却又在相州安阳县城内的相州州衙里面。
  州衙成了私宅!
  放眼如今的大宋,有这等待遇的,大约也只有府州折家,麟州杨家,青唐城的赵保忠,还有西南的一些羁縻土司了。
  而这相州,可不是羁縻州郡,韩家更不是归顺大宋的蕃部首领,而是堂堂正正的士大夫之家。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家族,成为一州一郡的世袭官员,莫说大宋一朝,就是整个中国历史上,大约也是绝无仅有的吧?
  取义衣锦还乡,承载着相州韩氏无上荣耀的昼锦堂,这时也被不断从空中落下的雨丝所覆盖。雨滴打在了绿色的琉璃瓦上,发出了叮叮当当的清脆声响。让人听来十分的悦耳。
  韩忠彦的儿子,知相州事韩治因为这场下个不停的雨去安阳城外的洹水岸堤视察了。所以在昼锦堂中陪伴病中的韩忠彦的就是韩治的儿子韩肖胄。
  韩肖胄和历史上因为北伐打败仗而变成奸相的韩佗胄是同辈,不两人的年纪差了整整77岁!在历史上,韩肖胄76岁去世的时候,韩佗胄还没出生呢。
  而今,韩肖胄已经三十四岁,官拜开封府司录参军。因为祖父韩忠彦病重而请假回相州尽孝当贤孙,这会儿正伺候在祖父榻前。
  韩忠彦刚刚喝过药,已经沉沉睡去。而韩肖胄则捧着一本侯仲良刚刚写好的《雅言》在翻看。这本《雅言》记录了程颐晚年(程颐在两年前去世)的一些思想和言论,当然也加入了许多侯仲良自己的观点。
  因为《实证论》、《理性论》、《工具论》、《墨娘子问答》、《论理学》(铿迭的《论第一哲学》)等书籍的出版和翻译,以及理学派、实证派多年以来进行的论战,都极大的启发了侯仲良,使他拥有了超越恩师程颐的哲学水平,得以构建出一个更加完善的理学体系——哲学就源于思辩,没有辩论、没有思考,没有各种不同理论不同思想的交汇,只强调一个声音,一种思想,是不会产生哲学的。
  所以西哲在儒学还处于上升阶段的宋朝(儒学的上升到理学、心学为止)进入中国,对于还在寻求大道的宋儒们而言,就是开启了一扇通往大道的大门。
  这可比他们从有点消极的佛教思想中汲取养料要更上了一层楼。
  当然,关洛理学并没有丢弃从佛道中汲取的养料,也固守着传统儒家的政治思想。要不然就不是理学,而是天理派了……
  不过在开封府做官时和侯仲良关系不错的韩肖胄本人并不是理学的拥护者,他只是个注重实干的官僚。《雅言》上说的东西,他不过是看看而已,并没有太往心里去。
  现在正是天下多事的时候,相州这边又紧挨着河北的重镇大名和磁州(磁州是河北的冶铁、瓷器重镇,经济非常发达),契丹真的要南下,只怕少不了有一番血战在相州附近开打啊。
  相州韩家,该在这场大战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正琢磨的时候,昼锦堂的管家送来了两份门状。
  “谁啊?”韩肖胄问着,已经将目光投向了其中一张门状。题头是末学晚生,后面缀的名字让韩肖胄一怔,竟然是纪忆。
  不过想想也是,纪忆虽然是河北都发运使,但是在相州韩家和曾经担任过首相的韩忠彦面前,也只是晚辈。上门拜访,也没什么不妥。
  然后韩肖胄又拿起另外一张门状。这张门状上写着“晚辈武好古”五个大字。
  武好古和韩忠彦是亲戚,所以能够论一下辈份。武好古的弟弟娶了韩忠彦的小女儿,也就是韩肖胄的姑姑,所以武好古兄弟就大了韩肖胄一辈了。当然,武好文是韩肖胄的姑父,是真长辈。武好古不过是姑父的哥哥,这个辈份是可有可无的。
  “快开正门相迎。”
  来客虽然自称晚生和晚辈,但却是河北地方上的军政一把手。现在联袂而来,韩家可不能端架子。要不然就显得跋扈了……
  韩肖胄从椅子上起身,准备亲自出迎的时候,韩忠彦不知怎的醒了,问了一句:“可是你爹爹回来了?”
  “不是。”韩肖胄连忙回道,“是纪忆之和武崇道来访。”
  韩忠彦的人瘦得厉害,精神也有点恍惚,一下子仿佛没有明白:“是纪忆和武好古?”
  “对,就是他们。”
  “他们不是……漕臣和宣抚吗?”韩忠彦问,“来相州了?”
  “是啊,是来看您老人家的。”
  “哦,那赶紧叫他们进来吧。”
  “孙儿这就去请。”
  韩肖胄行了一礼,连忙就往州衙的大门口而去,到了大堂时发现武好古和纪忆已经坐在那里了。
  两人都是微服而来,随从也没多带,就是区区几十人,都穿着蓑衣,在大堂外面守候着。另外还有几口大箱子,摆在州衙公厅的屋檐之下,应该是他们带来的礼物。
  韩肖胄和武好古、纪忆当然都是认识的。三人互相见了礼,就一起往昼锦堂而去了。
  在路上,武好古打听了一番韩忠彦的病情,然后就把来意告诉了韩肖胄。
  “什么?团练大使?这不合适吧?”相貌堂堂,蓄着三缕长髯的韩肖胄下意识的就摇起了头。
  “似夫,如今事情紧急,总得有人登高一呼啊!”武好古道,“河北士大夫又以相州韩家为首,令尊如果能出山挂个名,那可是事半功倍啊。”
  “真有恁般紧急?”韩肖胄问。
  纪忆叹了口气,“怎生不是呢?十万契丹铁骑啊!最近还在发动南京道的京州兵……估计天气转凉后就要南下了。可是河北地方的备战,似夫兄该是知道的。”
  武好古也道:“河北地广兵少,一马平川,最适合骑兵奔袭。如果不能组建大量的团练,光是沿边的七州三军一府就守不过来啊!河北新军不过18将,满打满算就是9万战兵。怎么可能守住十一个州军府下面的几十座城池?”
  失去燕山遮护的河北就是个易攻难守的地形,哪怕有9万战兵,十一个州军府一拆,也就是几千人守一个,再拆分一下去守县城的话,每城不过几百,怎么支撑得住?
  “九万战兵也不少了。”韩肖胄是通一点军务的,皱眉道,“加上辅兵有十五万了……若是有开封府模范新军的水准,也可以一战了。”
  “肖胄,你莫要轻敌!”
  一个苍老的声音忽然响起。原来三人已经到了昼锦堂外,他们的交谈被已经在丫鬟的搀扶下坐进了昼锦堂内厅的韩忠彦听见了。
  武好古和纪忆连忙进去拜见问候。
  “坐坐,坐下说话。”
  韩忠彦虽然瘦得有点脱形,但是精神还算可以,看来还能熬上几个月。他这样的人出面登高一呼,是最让人放心的——反正也要驾鹤西去了,赵佶还有什么好怕的?
  “说说军务,是不是防线太长,守卫不住?”韩忠彦问着。
  “目前还行。”武好古道,“界河——拒马河一带辽人过不来,他们要往定州、真定府走也不要紧,我在界河以南摆了6个将,随时可以扑击析津府。”
  “打得下来?”
  “打不下。”武好古说,“除非有内应,但是内应的事情不能太指望,所以得有长壕围城,并且在城下和契丹决战的准备……因为契丹也可以围魏救赵,所以别说6个将,就是18个将也不够用。必须要有十几万团练,由他们负责守备拒马河以西的城堡。若有多余的力量,还可以沿着桑干河、高粱河修筑堡垒,步步逼近。最后再挖长壕围城,用硬寨、呆仗逼死契丹人。”
  攻打析津府的方案当然不会只有一个,而是做了一大堆!其中就有靠内应奇袭的,还有用步骑兵打野战摧破契丹主力的,当然也有猥琐流,修堡垒挖战壕,阵地战一路推到析津府城下,然后再逼迫契丹人在弃城和攻打堡垒之间做出选择。
  “十几万团练?”韩忠彦问,“上哪儿去弄?”
  “花钱,免役,减税。”纪忆道,“还想请老相公出面号召一下河北士大夫来带领乡里。咱们还可以给能带兵的士大夫保举官职,不管文官武职,都可以保举。”


第一千零一十七章 老糊涂
  “要老夫出面?”韩忠彦呵呵笑了一声,“也不是不行,只是老夫的身子骨眼见着一日不如一日,也不知道能撑到几时?”
  “老相公言重了,您只是偶感风寒……”
  “崇道,莫说这些。”韩忠彦摆了摆手,笑着,“老夫的身子,自己还不知道吗?你真当老夫是老糊涂了?所以啊,老夫就琢磨着,是不是该冲个喜,兴许能好起来,这样就能继续替朝廷办事了。”
  果然是老糊涂了!武好古心说:韩忠彦这样的人物,居然相信冲喜能治病,一定是老年痴呆了。不过也没关系,只要能打您老的金字招牌就行了。
  “大爹爹。”站在韩忠彦身旁装孝子的韩肖胄问,“您想让谁来冲喜?”
  “就是你家三姐。”老头笑呵呵地说。
  “我的……”韩肖胄一愣,“大爹爹,我的女儿?”
  “是啊!”韩忠彦说,“怎么,不舍得了?”
  “可是,可是她才四岁啊!”
  一个四岁的小丫头要嫁人给曾祖父冲喜!?这事儿听着都荒唐啊!武好古和纪忆互相看了对方一眼,都是哭笑不得的神色。
  看来让韩忠彦出面登高一呼是不大行了,他老年痴呆的利害了。
  “四岁怎么了?”韩忠彦一瞪眼,“可以先订亲,等长大一些再嫁出去嘛!崇道,你说是不是啊?”
  “对,对,老相公言之有理。”武好古应付着韩忠彦。
  相州韩家的闺女当然是个香饽饽,大家闺秀,知书达理,长得也不会难看,而且还是宰相门第,绝对是士大夫婚姻的首选。如果不是担心高攀不上,武好古都想把自己的儿子推荐给韩忠彦当曾孙女婿了。
  “那就和你家老三结个娃娃亲吧。”韩忠彦笑着对武好古道。
  “我家老三?”武好古一愣,这是好事儿啊!自己老三是嫡子武义久(武好古的孽生子不入族谱,而是另建家门),和相州韩家继承人的女儿那是门当户对的,而且多少还有点高攀了。
  只是韩忠彦疑似老年痴呆,他说的话算不算数?想到这里武好古就把目光转向韩肖胄。
  韩肖胄当然是乐意的,武好古现在不仅有钱,还打出了一家顶级将门,而且和官家赵佶的关系也很不错。将来铁定是天家姻亲。自己的女儿和武家嫡子成亲,绝对算得上是个良配——武家嫡子可是能够继承武好古的大部分财产的!自己女儿将来进了武家,肯定是一辈子荣华富贵。
  另外,相州韩氏虽然门第崇高,但是家大人多,还都是一帮不善经营的士大夫老爷,只会读书收租做官。
  这些年也有点坐吃山空了,也该和武好古这个大富豪拉拉交情,看看有什么赚钱的门路吗?这么大个家,光靠收租可不行啊!
  “义久那孩子我也见过,的确不错,我很喜欢。”韩肖胄说着。
  韩忠彦却摇摇头,“义久?不是,是武好德。”
  武好古一愣,韩忠彦真的老年痴呆了!要不怎么会选武好德?在这个拼爹的社会中,武好德的爹怎么能和武义久的爹相比?武义久的爹搁在当下,也算是“几大名爹”之一了吧?
  而且武好德是武好文的弟弟,武好文则是韩肖胄的姑父,武好德和韩肖胄的女儿差了两个辈份呢!虽然姑父的弟弟也远了一点,也可以不论辈份,可还是有点尴尬……
  不仅武好古有点傻眼,连韩肖胄也有点想不通了。武好德除了辈份比武义久高之外还有什么强过武义久的?论血统,武义久是嫡出,而且母亲还来自潘家将门,也是第一等的出身。而武好德的妈不过是从青楼里面买回来的小妾,在官场上没有人认为她是武夫人的,实际上就是个妾生子。
  论家财,武义久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已经不是家财万贯,而是万万贯了。武好德能有什么?
  论才华……都是小屁孩,谁知道将来能不能中进士?
  韩忠彦瞅了一眼哭笑不得的孙子,“肖胄,崇道,我看这事儿就这么定了。”
  “全凭大爹爹吩咐。”韩肖胄是贤孙,当然不能忤逆爷爷了。
  武好古也不能和一个老年痴呆计较啊,当下便道:“此事还容我去和家父商议,一定是能成的。”
  “好好好,这就好了,哈哈哈。”韩忠彦大概真的糊涂了,明明吃了大亏,还笑得更捡了什么大便宜似的。接着又一指自己的孙子韩肖胄,“登高一呼的事情,老夫就不出头了,交给肖胄吧。”
  答应了!?
  武好古也没想到韩忠彦会恁么爽快,不过韩忠彦很可能是糊涂了,得看看韩肖胄的反应。韩肖胄那张面孔可真是纠结到了极点,挺好的武义久变成了武好德不说,而且自己还要去从军当团练头子……这事儿不合适啊!自己不是老爷子,他反正没几天奔头了,官家也不会猜忌。自己还年轻,要真手里握着一支能打的团练,再加上相州的地盘,不是变得和高俅一样了?不对,是比高俅更危险啊,因为相州距离开封府可比灵州距离开封府近太多了!
  ……
  此时此刻,在被开封府的繁华市井包裹着的旧皇城的皇家园林延福宫内,已经变成了一座巨大的工地。在耗时将近十年的琼林宫工程完工以后,延福宫的全面改建工程就正式开始了。位于旧皇宫西北角上,占了方圆数里之地的延福宫,现在已经被完全推平,有不少地方已经打上了白线,并且开始挖掘房屋的地基了。
  还有一些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弄来的古里古怪的石头,被集中堆放在了工地的一角,居然还有两个殿前诸班的兵士负责看管。
  因为赵佶的到来,今天延福宫工地的一切施工活动都暂停了。方圆数里的平地空空荡荡,只有一角堆积的石头才可以一观。
  赵佶今天是和蔡攸、武好文、米友仁、潘孝庵四人共乘一辆巨大的四轮马车从琼林宫一起过来的。在武好古和高俅相继外放之后,官家赵佶身边,就属这四位最最得宠了。
  另外,还有郭京、刘无忌和林灵素三个道士,也跟着赵佶一起到来。不过他们是骑马跟着赵佶的马车,并没有和官家共乘一车的那份荣耀。
  赵佶虽然迷信道教,但是在道士和士大夫之间,他还是很清楚孰轻孰重的。
  今天赵佶从琼林宫过来是为了一块高达三丈的“太湖神石”,为了把这块石头运进京城,武诚之和他的副手朱勔两人可真是费了不少心思和金钱。甚至还让京东纪家船厂专门建造了一艘运石海舟和一艘运石纲船(都是云台学宫船政学堂设计的)。而且还用上了一种名叫“踏轮起重机”的机械——这是纪忆使团从西方带回来的古代起重机,据说是两千年前发明的。利用人在巨大的轮子中踩踏以带动转轮和整个机械,可以吊起12000斤的重物。还可以通过另外一个绞盘拉动栓在吊臂上的绳索,以达到纵向移动吊臂的目的。
  不过还武诚之的派头比起历史上的朱勔还是大了不少,不会不给钱耍流氓的。也不会任意抽调官、商用船影响漕运——他只会专门从京东商市和界河商市订购了一批运石船,组织了一个“花石纲”船行,不仅可以运输花石木料供应开封府的各种工程,而且还能将北方的瓷器、牲畜、木器、铁器、石炭等等物资运往江南。
  从中取得的利润,可一点不比巧取豪夺少!
  赚了钱之后,武诚之又在苏州的太湖边上给自己修了个园子,名曰“安乐坊”,还蓄了不少美妾家伎,过得不知多逍遥。
  “好,好啊!”赵佶从马车上下来,看着不知道花了多少钱才从太湖拉过来的“神石”,一脸的得意。
  这样的石头,也只有成吉思皇帝才配拥有吧?
  “武卿,你爹爹的差事办得不错啊!”赵佶夸了一句,随后就将话题一转,“听说大郎还给你家三郎寻了门亲事?”
  “是啊。”武好文道,“是相州韩家韩肖胄的女儿。”
  “嫡女?”
  武好文回答:“是嫡女。”
  “不错啊。”赵佶笑着,“那朕就给保个媒吧……郭京!”
  “贫道在。”越来越像一个得道高人的郭京连忙上前听命。
  “回头走一趟相州,去对个八字,再给韩家的女儿看个面相。”
  “臣领旨。”郭京应道。
  赵佶点了点头,又对武好文和刘无忌、林灵素三人言道:“武卿、刘卿、林卿,封泰山和观沧海的事情,你三人多上点心……等辽兵一退,朕就要东巡了。”
  “臣等领旨。”
  武好文和刘无忌、林灵素三人,也都领了旨意。武好文的差遣也快换了,不再是海路市舶制置使兼知沧州,而是京东路转运使。赵佶封泰山、观沧海的一系列挥霍活动,就得由他来负责了。这番挥霍,又不知道要从户部和太府寺掏出多少金银缗钱了……一边在北面花了几千万上万万军费,一边居然还要封泰山、观沧海,大把的撒钱,这位大宋官家还真能当得起一个丰亨豫大啊!


第一千零一十八章 兵临城下(一)
  在赵佶大手大脚挥霍着国库和太府寺内库,还盘算着等到打败契丹人以后再去封泰山、观沧海的时候。
  界河商市附近,却正在进行一场临阵练兵。
  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可见这兵是得提前养起来的,临阵在想起要养兵、练兵,怎么看着都有点晚了。
  可是武好古这个奸商资本家做事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