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豪商-第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米友仁的脸色顿时郑重了一些,“这话说得好啊,不知是哪位鸿儒所言?”
  这八个字是清末大儒梁启超在顾炎武的名句:“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上总结归纳出来的。
  不过武好古不能和米友仁提梁启超和顾炎武的名号,于是想了想,就在自己的记忆中找到了一段《列女传》上的典故,他正色道:“昔日鲁漆室邑之女亦知夫鲁国有患者,君臣父子皆被其辱,祸及众庶,妇人独安所避乎!你我皆是官宦之后,读书之人,焉能不知天下兴亡与众庶祸福之关联?若天下有倾覆之难,你我还得悠游逍遥乎?”
  “先生教诲的是。”米友仁刚才是坐着和武好古说话的,现在听了他的一番言论,立马就站起来行礼了。
  武好古现在说的,可都是道理,是儒家的大道理!
  就是拿去国子监和太学里面也可以说一说的。
  武好古看见自己的学生如此态度,也来了劲头,哪里还有一丝睡意,继续往下说道:“辽国的情形,若真如马植所言,便是大乱将至了!如今天下乃是三分,又以南北二朝并立为主。若是北朝大乱,我朝岂能置身事外?而北朝易主,到时候可就是新起强悍之贼取代衰败软弱之邻。”
  “天下三分?”米友仁喃喃道,“老师说的不错,如今天下的确没有归于一统,燕云未复,灵夏也未收复。”
  武好古点点头,“况且我朝君臣北望燕云一百多年矣,若是北朝有乱,又如何不会趁乱北伐?到时候北伐取胜,自然是汉唐之雄再现,若不胜,天下当向何处去?”
  “老师,您觉得我朝北伐燕云能胜吗?”
  武好古轻轻摇头,北伐燕云是胜不了的。靠开封府的那支名存实亡的禁军不行,靠看似强大的西军精锐同样是不行的。
  至少在原本的历史上,他们败得很惨!童贯指挥的北伐大军甚至不是被女真打败的,而是溃在辽国残兵手中。
  耶律大石和萧干凭借为数不多的被女真人打残的兵力,就轻易粉碎了北宋的大军,彻底将一个军事上完全瓦解的弱宋王朝展示在了天下人面前。
  所以北伐燕云是赢不了的,而坐视女真摧毁辽国,全取了燕云之地,恐怕也安稳不了几年。
  刚刚从林海雪原中出来的女真人可不是吃斋念佛很多年的契丹人!
  一年三十万的岁币可打发不了他们。而且,辽宋之间的澶渊之盟,也是靠大宋将士浴血奋战打出来的!
  而现在宋军的战斗力,还能和九十多年前的真宗朝相比?
  “元晖,辽国若是真的乱起来,对我大宋而言,同样是一场劫难!你我都是读书之人,而且也和大宋国运连在一起,得早做准备才是。”
  “早做准备?”米友仁沉默一会儿,“先生是想真的入仕途吗?”
  米友仁说的“真入仕途”当然不是做个不管正事的“文艺官”和“挂名官”,而是大宋朝真正掌权的科举文官。
  宋朝虽然以“冗官”著称,官员数量很多(其实也就几万),但是真正能对朝政形成巨大影响力的,也就是文科举进士出身的官员。宰相必由进士出!若想入主中枢,就必须是进士出身。
  而要为国家未来的命运做些准备,似乎也只有去做宰相了。
  “真的入仕又能做甚?”武好古反问,“我朝自王荆公变法图强,事情做了不少,法也变了许多,国用也足以支持与西贼连年征战,冗兵也裁撤了几十万,还行了《将兵法》,整顿出了不少系将禁军。元晖,你认为我朝还有甚底图强之举是可做,是可为之的?”
  后世人人都知道王安石变法是失败的,可是在大宋元符年间,人们的看法恰恰相反。所有人都认为变法已成!
  因为在王安石的追随者章惇、曾布和蔡卞等人的主持以及哲宗皇帝的支持下,王安石所倡导的多项新政,在元祐、绍圣和元符年间都已恢复实行。而王安石提出施行的《将兵法》,更是从来没有被废除过。
  所以到了元符年间,熙宁变法可以说已经取得了成功。便是让武好古去做宰相,似乎也没什么可以做的了。


第一百一十九章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二)
  真的没有可做的吗?
  其实是有的!便是如后周世宗柴荣那样,练一支足以扫荡北国的雄兵!
  “还有练兵!”米友仁思索着说,“王荆公所推的新法之中,最无争议的就是《将兵法》,然而《将兵法》只是强健了西军,却没有解决开封禁军和和河北禁军衰弱的问题。因而如今我朝也出现了唐朝时的强枝弱干的局面……”
  北宋的西军本来就和中央禁军和河北禁军不太一样,在熙宁新政前就存在府州折家军,麟州杨家军和青涧城种家军这样的世将,与“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其他北宋禁军是不大一样的。
  熙宁变法中实行的《将兵法》又进一步加强了西军将门对军队的控制,再加上西北连年征战,军队得到锻炼,民风也日益强悍。所以西军的战斗力相对河北和开封禁军而言,实在是太强大了!
  这种外强中虚的军事布局,是绝对不利于北宋朝廷的统治的。
  而要消除西军作乱的隐患,方法只有两个:一是瓦解西军;二是在开封府练新军!
  瓦解西军肯定是不行的,至少在西夏降伏前不能这么干,要不然小梁太后就要到开封府来做太后了。
  而在开封府编练新军……仿佛也不大可行,因为同样的事情,后周世祖柴荣就干过!
  米友仁苦苦一笑,又言道:“其实我朝的新政皆因西贼而起,而西贼之祸又因兵弱而起。要摧破西贼,最好的办法当然是练一支新军。因为军队都是日久则腐,承平则朽的。朽坏的军队是不堪用的,与其整顿,不如另起炉灶,再练新军。”
  出身将门的米友仁对开封禁军和河北禁军的种种弊端,是再清楚不过了。因为九十多年没打什么大仗,又有“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弊端(《将兵法》并没有在所有的禁军中推行),所以早就腐朽不堪用了。而且军中各种势力,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想要整顿,简直是难如登天,还不如重新编练一支新军来的省事儿。
  庆历新政和熙宁变法也的确如米友仁所言,起因就是西夏建国。而西夏之所以可以建立,归根结底还是宋军的战斗力薄弱,累败于党项。
  而要解决兵弱的难题,那么改革的重点无疑应该在军事上。而军事改革的重点,当然应该着力于选将、募兵、练兵、制造器械这等事情上。
  其中又以选将和募兵、练兵最为紧要。
  可王安石所推行的新政,恰恰不是以选将、募兵、练兵为核心的。而是以理财为核心的,在通过各种开源节流的改革手段改善了财政状况之后,并没有将大量的财力投入到新军的组建上去。对原有禁军、厢军的整理也只做了一半,裁掉了一些冗军,设置了一些编制较大的“将”,罢了折腾军将的《更戍法》。
  但是却没有对西军以外的各禁军进行真正有效的整理和训练,也无法改变“将从中御”和“发兵、统兵、调兵、监军”多头管理之类削弱将帅指挥权“天家法度”。
  只有西军稍稍开了个口子,形成了一个“军事特区”,才有了如今压着西夏打的“新政成果”。不过即便是这个“稍开”的口子,皇帝也没有放松对西军的控制。
  而西军的军权其实也被拆得很散,文臣阃帅掌握调兵之权,西军将门握有统兵权,另外还有宫中派出,代表皇帝的宦官,比如李宪、秦翰、李舜举,还有后来的童贯等人,互相监督,互相扯皮,互相拖后腿,将就着和西夏打仗。
  反正是绝对不能来个登台拜将,把西军大权集中在谁手里的。
  但即便如此,现在也形成了西军独大的局面。若是没有强大的中央军制约,未来就不得不设法削弱西军这支唯一有战斗力的军队了……
  “那为何不练新军呢?”武好古又问。
  米友仁摇摇头,笑道:“老师何必明知故问?编练新军想要有所成效,必须授大臣以重权,选将、募兵、制器、训练,诸事皆系与一人或是一衙,事情方可成功。可是受命编练新军的大臣或官衙,又不免权责太重。而我朝的官家,又大多长与深宫,不谙兵事……而且,开封禁军的大权,内官是不能染指的,以免重蹈昔日唐朝神策军的覆辙。”
  一句话:皇帝自己不懂,交给别人又不放心,也就只能什么都不做,继续混日子了。
  若是辽国那边一样是吃斋念佛混日子,倒也没什么,大家一起混吧。
  可是混日子的时代,终将要随着大辽帝国的崩溃,一去不复返了!
  “既然王荆公和章相公都做不了。”武好古看着米友仁,突然笑了起来,“那以你我之才,便是中了进士,又能做成何等大事?”
  米友仁摇摇头,怎么做官他知道,怎么做事他就不懂了。
  武好古笑了笑:“其实为师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做,不过为师却知道将来这天下是需要很多能做事的人。就如马植恁般,允文允武,能做出一番事业的人才!若是能有个一千人,也许就能替国家做出一番大事业了!”
  在不知道该做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拿到做事的大权的时候,培养一批做事的人才,倒不失为武大郎这个“匹夫”为天下兴亡尽一份力的办法。
  “老师要,要办书院?”米友仁有些诧异地问。
  “怎么?”武好古看了眼自己的大徒弟,“不行吗?”
  行当然是行的!
  武好古虽然是商人,可他并不是卖炊饼的小商贩,而是“书画第一人”,本身也是读书人。而且武好古的出身是洛阳白波武氏,是武则天的亲戚,在唐朝是上《氏族志》的。
  因为宋朝不重视士族,因而没有重修过《氏族志》,所以武好古理论上还是个士族,是有资格娶赵家女孩的——赵家庶流的女子可以嫁给商人,但必须是能和士族搭上边的商人,这样才能和大宗正司交待。
  另外,武好古得官也是早晚的事儿。
  便是端王殿下做不了官家,一个保举上去,官家赵煦还能驳了弟弟的面子?到时候,武好古就是官方认证的真宗士大夫了!
  再说了,武好古都能当端王的“美术老师”,还不能办个书院?
  只是,这书院不一定能办好。
  米友仁不大确定地问:“老师,您的书院所授是何学问?”
  若是教人画画,应该是有人来学的。
  “要不先开个教人画画的画学?”
  武好古也没开过学校,可不敢冒冒失失就去办“六艺书院”。研修“六艺”可是个投入高、费时久的活儿。而且还得从娃娃抓起,如果没有一定的办学经验,也没有足够的财力就上马,多半是要搞砸的。
  而且武好古准备开办的“画学”也是很有发展空间的。在开始的时候,这所学校只是一所纯粹教授美术技巧的“画学”,但是它的目标,却是一所传授艺术、医学、各种自然科学和工艺技术的“艺术和技术学院”。
  “等画学办好了,办出些名头了。”武好古思索着说,“就可以办个以武举为目标的六艺书院了。”
  读书为做官已经深入宋人之心了,因而“六艺书院”也必须瞄准科举,要不然准保招不来学生。
  而且,武好古要办的“六艺书院”首先想招收的也不是贫家子弟,而是义门大族和商人子弟……将来一旦天下有难,这些人是可以迅速招募起一支“勤王”大军的!


第一百二十章 还是西门好
  西门家的商队常常会在柴家庄上歇脚,庄上的人们早已习惯了,还专门准备了一间院子给西门家的人路过时居住。现在武好古和米友仁就住在这间院子里面,隔壁就是突然变成了漂亮大姐姐的西门青。
  西门青因为是女扮男装,有些女性使用的东西还是要带着的,又不方便让人看见,所以习惯了自己动手、自力更生。一大早起来便收拾好了自己的行李,装了一个马包,叫了一个西门家的护卫提出去绑在马背上,自己却换上一身月白色的遥涝谠鹤永锩胬椿囟遄挪阶樱呒覆酵O吕矗浜霉藕兔子讶示幼〉奈葑涌匆谎郏惺焙蚧鼓涿畹匦ζ鹄矗惺焙蛉歹酒鹦忝迹崆嵋惶尽
  也不知道是不是旅途劳累,还是昨天晚上和米友仁谈人生、谈理想,聊得太晚了。西门大姐姐在院子里转了老半天,也没见武大郎推门出来。
  就在西门大姐有些失望,想要自己离开去吃早饭的时候,却听见房门响动的声音,忙扭头看去,只见个高大、英俊,不失儒雅,气质高贵的青年站在门内。
  原来是米友仁。西门大姐有些失望了……她知道小米官人是谁,米芾的儿子,开封府的将门才子,国子监生,将来是要做大官的。
  不过,他却不是西门大姐的菜。而且西门大姐也不可能“吃”下小米,小米可是正经的开封将门之子,还是官宦子弟,国子监生,可以说一只脚已经踏上官场了。
  “西门大姐。”米友仁对西门青恭敬非常,见面就行了个礼。
  这可不是西门青受得起的!
  西门青的曾祖父虽然中过武进士,但是她家算不上世宦之家,她又是个“走江湖”的女子。如何当得起米友仁的一礼?
  除非……她能嫁给武好古,到时候就是米友仁和宋徽宗的师娘了!
  到时候,便是阳谷西门一族,都能跟着沾光。
  当然了,西门青现在还不知道武好古回了开封就要当端王殿下的“美术老师”了。
  “小米官人。”西门青也忙还了一礼,“大郎他……”
  米友仁出了门,又轻手轻脚把房门关了,然后才对西门青道:“老师还在酣睡。”
  武好古没有早起的习惯,而米友仁是练过些武艺的,因而习惯早起,无论睡得多晚,一大早总能起来。
  “哦。”西门青应了一声。
  米友仁又说:“老师昨日还提起你呢,说这一路多亏你照顾,要不然一条性命都要丢掉了。”
  “是吗?”西门青脸颊有些发烫,心里面也噗通乱跳起来。“那都是缘分,是缘分。”
  “是啊,您和老师有缘。”米友仁继续瞎扯道,“前路艰难,老师希望你可以一路陪伴……”
  武好古压根就没提出过这样的要求,只是米友仁热心过头,想给自己的老师寻个良配。
  什么?什么?
  一路陪伴?是要一生一世吗?米友仁是在给武大郎保媒吗?
  想到这里,西门青的脸颊滚烫,低着头,话都不知道怎么说了。
  米友仁缓缓地说:“……陪伴他到开封府。”
  这位怎么说话大喘气呢?
  不过有些失望的西门青还是满口答应,“嗯,我也有此意,河北路上不平静,多些人一起走也是好的。况且,马二哥想要去开封府一游,我正好给他做个向导。”
  马植倒是真要去开封府考察,他出来一次也不容易,自然不是单单为了见武好古一面,还要顺便考察一下宋朝的国力和民生,有可能的话,再通过武好古的线搭上几个大宋的权贵。
  当然了,他也不知道武好古的路子恁般粗,可以直接通往大宋未来的官家赵佶……
  “好,好。”米友仁连连点头,“马二哥的本领高强,若能一同去开封府,路上可就能保无虞了。”
  米友仁说话的时候,心思也转开了。
  他是知道马植是什么人物的,那可是有大背景,有大本事的人……更重要的是,马植是真正“知辽”的。
  他家是辽国汉人四大家族之一,族中的长辈、兄弟在辽国朝廷当官的数不胜数,自然知道辽国会不会真的力挺西夏……
  这样的人物,要是推荐给了宰相章惇,那么凭着举荐之功,他米友仁马上就可得官了。
  “元晖,你在和谁说话?”
  米友仁正在心里面盘算着是不是快点捞个一官半职的时候,武好古的声音传来了。
  原来武好古也起来了,正穿衣服的时候就听见米友仁在和谁说话,于是就衣衫不整的拉开了房门。然后,一张有点中性的,红红的俏丽面庞,就出现在了武好古的眼眸中。
  西门青……看上去好漂亮啊!
  武好古瞅了眼羞答答的大姐姐,一边把根腰带系好,一边说:“大姐起得可早。”
  “习武之人,都习惯早起了……”西门青红着脸说,“大郎,时候不早了,你洗漱则个就来吃早食,吃完后柴家人便会护送我们出发。”
  “护送?”武好古眉头微皱,“前方不大安稳?”
  “前面是黄泛区了。”西门青叹了口气。
  黄泛区当然是“三易回河”造成的!
  如果说北宋这一百多年间做过的最糟糕的事情是什么?恐怕“三易回河”还要在“联金灭辽”之上了。
  就是因为“恐辽”,好端端的河北大平原给折腾得支离破碎,到处都有黄泛区,黄泛区不仅道路难行,而且盗贼丛生。便是西门家的走私商队,没有柴家这种地头蛇的护卫,也不大敢接近黄泛区。
  不知道是不是心里面“有鬼”,武好古和西门青在接下去的一段时间里,竟然无话可说了。
  洗漱完毕后,武好古和米友仁就跟着西门青去吃了早饭,还在吃饭的厅堂里面见到了马植、林万成、郭京和刘无忌等人。
  他们都已经吃好了早饭,也收拾停当,随时可以上路了。
  武好古和西门青、米友仁在一张方桌子周围坐了下来,柴家的两个老妇给他们上了炊饼和稀粥。武好古低着头伸手去拿炊饼,却一下捏住了个滑溜溜的手背,他忙抬头一看,发现这只手背是属于西门大姐姐的!
  西门大姐也正红着脸在看武好古,四目相对,都流露出复杂的目光。
  “快吃,快吃,吃完了还要赶路呢。”米友仁很及时的给两人打了圆场。
  吃完了早饭,林冲、张熙载就来报告,说是一切准备就绪,柴家的护卫也都准备好了。
  武好古吸了口气,对西门青道:“大姐,既然一切都准备妥当,那我们便去向柴老官人告辞,然后上路吧。”
  西门青答应着,便和武好古、马植一起去见了柴老官人,然后出了柴家庄,扳鞍上马,扬鞭一路西去了。


第一百二十一章 没有草场吗?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肥羊。
  完全出乎了武好古的预料,他在传说中的“黄泛区”看到的并不是一片黄水无边无际的场面。而是绿色的草原上散布着白云也似的羊群,在大草原上四下流动。整个天地之间,就像一幅草原风景画。
  如果不是知道这里属于大宋的河北东路,武好古大概会认为自己到了阻卜人的大草原上了呢!
  “大姐,这里怎恁多的草地?不是说此地是黄泛区么?”
  离开了柴家庄一路西行,已经走了两天,武好古和西门青之间的尴尬也渐去了,赶路沉闷的时候,武好古开始主动寻西门青聊天了。
  西门青也恢复了江湖儿女的本色,和武好古在一起一点也不扭捏,笑着答道:“黄河决了恁多次,光是在河北东路境内改道就好几回了,这黄泛区在河北东路到处都是,我们现在路过的这处是老的黄泛区。大水早就退了好几年,又无甚人来耕种,便成了草地,附近的禁军占了下来养肥羊了。大郎在开封府吃到的羊肉,恐怕就有出自河北东路黄泛之地的。”
  武好古点点头,他换魂苏醒以来,可是吃了不少羊肉——在宋朝,猪肉似乎不大上台面,羊肉才是武好古这个层次的有钱人最主要的肉食,每年的消耗量应该是极大的。
  “那些羊,难道不是从辽国买来的?”
  在武好古前世的思维定式中,宋朝是没有多少养马之地的,这也是大宋军事上总处于被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可是没有地方养马的大宋,又怎么会有恁般多的地盘养羊呢?
  “大郎开甚玩笑?”马植闻言笑了起来,“辽国才多少人在放羊?自己还得吃呢,怎有恁般多羊卖给大宋?据某所知,每年互市上卖出去的羊,顶天就是三四十万只,够谁吃的?”
  此时的大宋,据后世研究说有一亿人口,便是没有恁般多,六七千万是怎么都少不了的。
  而其中有能力消费羊肉的宋人,至少有上千万人,其中还有几十万挺能吃的官僚地主阶级成员,一年被吃掉的羊至少有几百上千万只——一只羊可没多少斤肉啊!根本不可能全从辽国进口,要不然辽人都得去吃素了。
  所以在没有地方养马的宋朝的土地上,羊可是养了无数的!
  “对了,马二哥。”武好古这时忽然想起了一件要紧事儿,“你可有办法从辽国走私几匹好的种马来大宋这边?”
  “几匹种马?”马植一笑,“大郎想要好马么?哥哥替你想办法就是了。”
  “那便多谢了。”武好古就在马上拱拱手,“好古想要在黄河边上找块草地养马……若是方便,还请马二哥聘几个养马人南来。”
  “养……养马?”马植一愣,“这可不易啊。而且,就几匹种马,要怎么养马?”
  武好古一笑:“马多了便是牧养,马少了就是饲养。牧养和饲养,各有所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