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豪商-第4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们这些开封子都知道上一回高太尉西征时拿房子当格赏的好事儿,都伸着脖子在盼呢!
  结果盼来盼去,高太尉战死了都没轮到他们上阵!
  再看看幽州军这边对辽人的战绩,辽军仿佛也没多厉害啊,连画画的米友仁和没卵子的杨都知都能攻城略地了,没理由自己不能赢啊。
  可是现在大军滞留在河间、清州、沧州一带,到底在干什么呢?
  难不成真的要对幽州镇动手?可是幽州军似乎比辽军厉害啊!
  想到这里,这些欲当房奴而不得的开封军将,也只有一声叹息了。


第一千一百零一章 契丹大势已去?
  “什么?连米元晖和杨都知都能大败契丹了?”
  “这怎么可能?”
  “一定是他们二人挂了个虚名,真正指挥的还是那帮机宜……”
  急匆匆赶到宣抚司内厅的王禀和杨可世、杨可弼三人,听到米友仁和杨戬率部大败契丹,都是惊诧万分。
  这事儿也太儿戏了!米友仁就是一文人,画画写字都没说的,打仗怎么能成?至于杨戬就更胡闹了,他就是一伺候人的宦官,不是童贯、谭稹那样的军事宦官,什么时候也能打败契丹人了?契丹人现在成什么了?人见人欺了?
  陶节夫拿着米友仁亲笔写的文牒,眉头紧皱,似乎在思索着什么。
  “具体指挥的的确是军事机宜。”陶节夫道,“但是这次出战的也没有幽州军的腹心部。米元晖说,因为幽州军的府兵户和一部分骑士户刚刚分了土地,需要时间安置开垦,所以没有召集。只是让曹勇义、左企弓和虞仲武三人率领了两万五六千人马北出居庸关。”
  “才那么点人?还是燕地豪强的兵马……”跟从着战死的高俅和辽人打过一仗的杨可世现在是陶节夫的总军机了,“辽人有多少啊?”
  “不下三万……目前击败的数目不下三万,总数可能更多!其中斩首5000,生俘2000多人,还有5000人韩家兵马(韩企先部,包括辅兵一共5000余人)归顺了幽州军。米元晖的信上说,武州(归化州)的辽人也守不了太久了!如果辽主不发援兵,十日之内,武州城就会被攻破。”
  “敌人真是契丹人?”
  “大部分是契丹人。”陶节夫说,“主要是文忠府人和奚王府人……算是契丹人。”
  杨可世吸了口凉气儿。
  怎么回事?自家和契丹人打得时候千难万难的,换成武好古怎么就随便打打也赢了?
  如果是幽州军精锐大败三万辽兵也罢了,现在不过是一群投靠的墙头草,怎么也那么厉害了?
  墙头草在辽人那里混日子,投靠了武好古就肯玩命了?武好古是真命天子?不对,他好像不当天子,他要天下为公的……
  “看来契丹人变弱了!”杨可弼道,“宣抚,咱们还是快些把兵马开去定州和辽人交战吧?”
  也算是高俅系统出身的杨可弼,现在是模范新军第一将的正将,现在正率部驻守在河间府城内。
  因为模范新军里面大部分的小武臣都是原来的房奴猛士,所以下面的“五年制府兵”也受了感染,都想着能在战场上赚房子,所以刚出征的时候士气很高。
  可是杨可弼不是高俅,手里没有房产证啊!
  更糟糕的是,兵强马壮的模范新军第一将连个出战的机会都没有,一路打酱油。
  现在好不容易熬到辽人变弱了,是不是该出兵了呢?即便没有房子可以赚,赏金总能捞一把吧?
  陶节夫思索着,“辽兵看来是久战疲敝了,要不然也不会那么容易被打得大败。”
  陶大宣抚也做出了“辽兵变弱”的判断,因为米友仁没有和他说放高利贷的事儿——放高利贷可以催生战斗力这事儿也是千古奇闻了!米友仁实在不好意思说,他是读书人,世代官宦,要面子的。放高利贷的事情怎么能说出去?
  所以陶节夫也想当然认为辽军一定因为连续作战加上燕地失陷所造成的影响而战力衰竭了。有这样的想法也不奇怪。因为陶节夫是真懂不少军事的,知道辽国的兵制特点是兵民合一,只有少数汉人侍卫亲军是兵民分离,其他部队包括宫分军这样的腹心,也是不支薪的部队。
  这种不支薪,还要自备一部分马匹和装备的部队有点像隋唐时候的府兵,是打不了持久战的。
  而这一场辽宋战争已经持续了大半年,这帮“自干辽”的士气低落,战力下降也不奇怪。况且辽国最富庶的南京道差不多丢光了,对于人心士气的打击多大,随便想想就知道了。
  人心一乱,军队的战斗力就更得掉了。
  不过陶节夫却不同意把三个将的开封军投入西线去打落水狗。
  “辽军既然战力衰竭,那么定州、祁州和真定府北部一带也不可能坚守下去了。”陶节夫说,“让真定府、定州路和高阳关路三军步步为营,堡垒推进,慢慢收复地盘就是了。辽人力竭如此,必不会有失的。”
  “那咱们……”杨可弼忽然有了一种不好的感觉。
  “正臣。”陶节夫对王禀道,“你带上第一将,都去沧州和那里的第二将汇合,然后北上至清池县的乾符寨和青州乾宁寨。”
  乾符寨和乾宁寨分别位于宋朝直属的沧州、清州和幽州镇所辖的天津府的交汇处,说是前沿基地也不错了。
  “宣帅,咱们是要……”
  “宣帅,现在幽州军主力还没动呢!”
  “是啊,若要开衅,是不是先破了辽兵?”
  王禀、杨可世、杨可弼三个人都急了。
  幽州军的核心部队,一万名具装甲骑还没动呢!现在派两个将的步兵去人家家门口吓唬谁啊?万一真打起来,一万步兵对一万具装甲骑?还不让人踏平了!
  陶节夫摆摆手,“等不得了!幽州是辽人必取……辽人一旦溃败,幽州镇就会失去牵制。到时候还想进驻乾符寨和乾宁寨就更危险了!正臣,你可记住了,进驻之后,立即增筑城防,囤积粮草。还要日夜戒备,不得稍有放松。若真有渔阳鼙鼓动地而来,乾符寨和乾宁寨就要做我大宋的睢阳城!”
  这可真是命苦啊!想当房奴而不得,还得去守劳什子大宋的睢阳城……唐朝的那场睢阳之战虽然挡住了安史叛军向江淮扩张的步伐,但是守城的军民最后因为粮尽力竭而全军覆没了。
  而且安史叛军攻城的本事能和武好古比?武好古也许不会打野战,可人家写过《工兵论》和《火器论》,是攻城战的专家啊!统万城和燕京城都被他轻易拿下,乾符寨和乾宁寨还能守住?
  ……
  驻扎河间府和南皮县的两个宋军新军的将,将会进驻乾符寨和乾宁寨的消息,第一时间就传到天津市城外的节度使城堡。
  “仲甫,你来的正好……”武好古正想找人商量对策,总军机马政就脚步匆匆进了白虎节堂,而且一脸喜色,于是就问:“怎地,又有捷报?”
  “涿州的军报,辽兵大举收缩,刘彦宗的骑兵都放到易州城外了!”
  刘彦宗是涿州观察使,涿州都管,涿郡公刘霄的长子,是幽州军的涿州兵马使。而涿州军又是幽州军西路的主力,现在和易州的辽军对峙的主力就是涿州军。
  另外,涿州军和赵家的滦州军,因为底子特别雄厚(他们两家都出过幽州节度使,在辽国南京道的侍卫亲军中子弟极多),也是幽州诸州军中的强兵。
  “辽人应该退了。”武好古也有点想当然了,“咱们也该出动骑兵了……两个将都召集起来吧!让五哥带其中一个将去涿州,等韩企先的兵马到达,再会攻易州。另外,刘家为攻打易州出了力,是该有点奖赏的!不过这个奖赏不能由共和府出。毕竟拿下易州的是韩家,不如就把易州的涞水县划给涿州吧。”
  “那共和府要在易州拿地盘吗?”马政又问。
  “拿下紫荆关就行了。”
  共和府在各个自治的州郡中也不等于没有一点地盘。比如营州的榆关(山海关)、檀州的古北口、涿州的岐沟关等险要关口,都是共和府派兵驻防的。属于妫州的军都城,属于武州(归化州原名是武州)的断云岭以北的前沿地区,也都会由共和府管辖。归化州,也就是武州的铁山,根据协议,也将归属共和府直辖。现在辽国奉圣州州治所在的永兴县和附近的历山县,因为处于武州、妫州、儒州的核心,也会成为共和府的直辖地。
  “仲甫。”武好古接着又将林冲刚刚送来的密报递给了马政,“这是情报房刚刚送来的,你知道了吗?”
  情报房是总军机司的下属,送到武好古这里的密报,当然也会抄一份给马政了。
  “已经知道了。”马政眉头微皱,“大王,看来契丹兵败之日,就是朝廷找麻烦的时候了。”
  “契丹兵败之日?”武好古看着马政,“你真的以为契丹要败了?”
  “大王,契丹势穷如此,还得不败?”
  “不好说……”武好古摇摇头,“契丹和咱们打是没胜过,可是和朝廷打却没败过!现在陶节夫又把手上最好的三个将用来对付咱们,只怕余下的8个将的精锐对付不了契丹人呐!”
  “可是契丹在河北大势已去,不可能久留了。”
  “也许不是河北?”武好古想了想,“会不会是河东?”
  “河东?”马政皱眉,“雁门关?也许吧……不过河东距离陕西、朔方不远,有西军和朔方军,当无大碍吧?”
  “但愿如此吧!”武好古想了想,“就以总军机司的名义写个文牒,通报给朝廷的都军机司吧。让朝廷有点心事,省的找咱们的麻烦。”


第一千一百零二章 轮到童贯了
  大辽西京大同府,皇宫。
  “幽州军……共和……”
  耶律延禧举着蜡烛,在御殿内看着新挂起来的羊皮地图。燕山西北麓那里,密密麻麻的标满了写着“共和”两字的标识。
  刚刚从奉圣州的治所永兴县败逃回到大同府的萧兀纳同样举着蜡烛,弯腰站在耶律延禧身后,一脸的愁容。
  他老人家有点像宋朝的那些知兵的文官,战略眼光是好的,胸中自有百万兵甲,但是真的指挥作战又不行了。在奉圣州战场上被米友仁、杨戬这俩放高利贷的大将军打得落花流水,连治所永兴县城也被曹勇义的债奴兵攻破!如果不是还心念着大辽江山,就该以身许国了!
  不过在打败仗的同时,老头子还是摸清了不少幽州军的情况,知道了幽州军其实已经变成了一个古里古怪的藩镇,和大宋朝廷的关系也貌合神离。真正让大辽兵将损失惨重的,并不是宋朝的直属武装,而是这支初兴的幽州军!
  此外,萧兀纳还打听到幽州军的一些特别之处。
  这个幽州军仿佛不是寻常的藩镇,而是一支充满了儒家理想,以天下为公为奋斗目标的藩镇。
  也就是说,“安禄山、史思明”也有文化,有思想了!
  半晌之后,耶律延禧才放下手中的蜡烛,回头问萧兀纳道:“这个武好古到底想做什么?可是要扯旗造反,取宋而自代?”
  “好像不是……”萧兀纳摇摇头,“武好古应该没有为帝图皇的志向。”
  “就想割据幽州当个土皇帝吗?”
  “仿佛也不是。”萧兀纳言道,“他若想要成就田承嗣、李怀仙的事业,就不应该搞劳什子元老院和公民制,更不应该以‘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为口号。而且在幽州镇内部,武好古从来没有自称为节度使,而是以共和府执政的名义发布号令。”
  “共和府执政?”耶律延禧摇摇头,“他就想久任幽州,不想传之子孙?”
  “也未必。”萧无纳道,“他现在才三十多岁,还没有到要考虑世袭的时候。但是附属幽州的十个都管,都是世袭领有州郡的。下面的人都世袭了,他这个共和府执政不传子孙也不好吧?”
  耶律延禧有点糊涂了,“那他不就是田承嗣、李怀仙之辈?”
  “不是,不是。”萧兀纳道,“田承嗣、李怀仙虽是忤逆藩镇,但是其节度使之职,还是大唐朝廷册封的。而武好古现在抛弃赵家所封的节度使名号不用,而用元老院选举之共和府执政的名号,就是在贯彻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啊,至少在大义名分上就是如此的。没有了君臣名分约束着,幽州或许真有一天会席卷天下,但绝不会是取赵宋而代之!”
  萧兀纳这老头就是喜欢危言耸听,搁在后世准保是个“危机论”和“崩溃论”者。不过在历史上他的确第一个预言了生女真之乱!
  现在他又是第一个预言了共和制之祸!
  萧兀纳接着说:“另外,臣总觉着,这幽州兵强,或许也与此有关!”
  要说还是萧兀纳的调查做得彻底,他也有这个条件,因为有不少流亡的契丹贵人在天津府拥有产业,甚至还拥有公民权,参加了不久之前举行的“幽州选贤”,也就是选举!
  不过不是一人一票的民主选举,而是一场只有少数军事贵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的不公平的选举。
  但是再不公平,终究也是选贤与能了。而能够参与选举,投下庄严一票或是很多票的人们,无疑都是幽州的统治阶级!
  这样的人(自然人、法人)约有七万余人,战士超过了四万,其余都是知识分子和商人。
  换句话说,现在幽州军的主力不仅是第一代的封建兵,而且还是公民兵!又有比较科学的指挥和训练,还有一个站在资本主义门槛上的天津市的工商业支持。耶律延禧的部落兵打不过人家是很正常的。
  而有七万多拥有投票权的公民,谁也不能说武好古是一个独夫民贼了吧?就算是民贼,也是七万夫一起做贼了。
  顺便提一句,虽然后世对于民主选举的国家的战斗力是持否定态度的。但是这种只有几万公民或者十几万公民参与的高门槛的选举,在很多时候,都比一夫独裁的政治更加优越,也更有战斗力的。
  哪怕即将崛起的女真人的帝国,在初兴的时候也不是一夫独裁的,他们还保留着大量部落时代遗留的军事民主制。阿骨打的继承人,金太宗完颜晟还因为违反了阿骨打与群臣的誓约,偷了国库里面的钱买了点好吃好喝的,被群臣打了屁股。
  相比之下,被他麾下的金兵追得跑到海上去的赵构倒是圣心独裁,大权尽揽!
  当然了,如果遇上几百年才出一个的天才来独裁,又另当别论了。不过耶律延禧并不是这样的天才,赵佶倒是足够天才,不过他的天才不在政治上……
  “看不懂,看不懂啊!”听完了萧兀纳的解释,耶律延禧摇摇头,心事重重地吐口气,“这么一个乱臣贼子,赵佶怎么就容得下?就不怕让这个劳什子共和制夺了天下?”
  “怎么可能不怕?”萧兀纳道,“只是顾不过来罢了。如果南北两朝议和了,说不定就能联手对付幽州了!”
  “议和?”耶律延禧回头看了眼萧兀纳,“怎么可能议和?朕和赵佶谁能放弃幽州之地?”
  “陛下,可是幽州之地并不在您和赵佶手中啊!”萧兀纳提醒道,“弃与不弃,只是一个名义。和幽州共和制这个大敌相比,区区虚名根本不算什么!”
  耶律延禧沉默着。
  过了一会儿才问:“不取河东了?”
  “河东当然得取!”萧兀纳道,“没有河东,咱们就没有和宋国议和的筹码。”
  “还是用河东换幽州?”
  “不可。”萧兀纳道,“幽州兵强,而且即将全据燕山之险,不是朝廷兵力可取的。朝廷兵马都是自备马匹兵器,自筹草谷的。如果不能有所斩获,将士们就会穷困潦倒,无力再服兵役。所以换取幽州是不可能的,幽州必须合南北两朝之力才能打败!不过还可以以河东换取河西、朔方。”
  自干辽打仗也是自负盈亏的买卖,打得着草谷才能维持。而幽州军在取得燕山北麓,收复易州和紫荆关险要后,就封闭了辽军入境劫掠的路线。以幽州军的战斗力,根本不会给辽军一点机会。
  所以反攻幽州肯定会变成一桩赔本买卖!辽国的那些自干辽怎么赔得起?只要再打几场败仗,他们不被打死也破产穷死了。
  至于要契丹朝廷发饷给下面的自干辽,那也得有钱可发啊!现在不仅岁币没有了着落,连燕地这个钱袋都没了。耶律延禧上哪儿找钱去发?
  “以河东换河西、朔方,虽然有点亏,但是总比没有的好……”耶律延禧想了想,“只是得先取了河东才有可能啊!”
  “陛下放心,河东易取!”
  “易取?”
  “陛下难道没有发现,自开战以来,我大辽天兵遇上宋国朝廷的官军,还没有败过,连南朝第一名帅高俅都给打死了。”
  萧兀纳顿了顿,又道:“可与此同时,我们遇到幽州军也是每战皆北啊!所以河东之战,陛下一定会大获全胜的!”
  “只要河东能胜了,什么都好说……”耶律延禧点了点头,似乎下定了决心,“明日朕的御营就向南而进,迫近雁门关!”
  ……
  象征大辽皇帝的日月神纛出现在雁门关外的奏报,和幽州军总军机司关于辽军可能移兵河东的分析报告,几乎前后脚抵达了大宋的首善之都开封府。
  再结合之前河北、幽州方面战事进展都颇为顺利的情况,都军机司也做出判断,认为辽军主力极有可能已经移兵西线,下一步很可能会进犯兵力相对空虚的河东、朔方。
  “河东奏报和幽州军报,都言及辽军将攻打雁门关,诸卿如何以为?河东宣抚王旉自言不通军务,难当大任,朝中有谁可以出镇河东路?”
  崇政殿中,赵佶正在愁眉苦脸的发问。
  河北的局势刚刚有了点起色,河东又传来了警报,虽然河东有雁门险要可依,但是却没有大将和强兵守御,刚刚走马上任没多久的王旉可没陶节夫那么信心满满,直接未战先怯,自请调任了。
  蔡京和何执中两位宰相互相对视了一眼,都有点头皮发麻。王旉这个级别的大臣搞不定河东,那就该让宰执枢密一级的重臣出马了!可是朝中的这几位,谁有把握在河东战场上打败耶律延禧率领的契丹主力?
  “陛下。”知枢密院事郑居中出班奏道,“现任西北四路宣抚使童贯久历军务,熟知战阵,可以出镇河东路。”
  赵佶闻言轻轻点头,“童贯出镇河东路,西北四路宣抚使由何人出任?”
  “河西路经略安抚使章援可以出任西北宣抚。”郑居中道,“朝廷也可以趁机另派重臣出镇河西路。”


第一千一百零三章 死神来了
  郑居中的这一手也是够巧妙的,利用河东告急的机会,将原本的大宋西北三帅臣中的童贯调走,加上之前高俅已经战死,这样西北三帅就只剩下一个章援,应该是孤掌难鸣了。
  然后朝廷再用明升暗降的办法,将章援提升为西北宣抚,从凉州调往灵州。这样河西经略安抚使就出缺了,朝廷就能派遣一位重臣出镇河西,将半独立的河西路抓得牢一点,免得河西变成第二个幽州!
  “谁可以出镇河西?”赵佶的语气还有点犹豫。
  童贯早些时候给赵佶上过密奏,详细介绍了河西路的特殊情况。河西路是由官府、书院、寺庙、道观、城主等五大领主和骑士户、府兵户两级小封建主共同统治的。
  全路八十万顷土地中,用于维持河西路的路、州、县三级官衙,和一支小小的河西军(常备军)运行的官田还不到十万顷,受各级官府直接控制的人口不到五万户。而西北大教化团在河西路拥有的各大书院(河西的佛教寺庙和道观现在已经脱离了大教化团,大教化团麾下只剩下了天理书院)所控制的人口和土地比河西官府多了至少两倍!而且河西路大部分骑士和府兵,都是各地书院和城主的封臣,并不从属于河西官府。
  另外,西北大教化团在安西、北庭两地还拥有数十所天理书院,控制着数万军民户和不计其数的土地,拥有数以千计的骑士和上万府兵。
  所以河西路真正的统治者是大教化团的大教谕,而不是朝廷委任的经略安抚使。不过这两个职务在章援身上合二为一,他既是大教谕,又是经略安抚使,而且还是秦王川城的城主。
  城主一开始是用来忽悠没有追随赵乾顺兄弟西迁的部落首领和土著豪强的名号。后来河西军和大教化团的高层人物纷纷将家眷宗亲迁入,聚族而居,构筑城堡,割占土地,也就成了新的城主。
  而章援也从福建老家迁来了一批比较贫苦的远房章氏宗亲,又利用职权占据了秦王川作为自己的私城。
  这样一个复杂的局面,除了章援之外,还有他人可以驾驭操控吗?
  蔡京这时出班奏道:“陛下,侍卫亲军马军都虞侯刘法世为西军之将,又长期征战边塞,屡立奇功,应该可以震慑河西群豪。另外,还可以以契丹可能侵犯河西为名,令刘法带一将西军入驻河西路。”
  现在河西路已经有一将西军了,再入驻一将就有两将西军驻扎在了河西地盘上。此外,早先还有三个将的西军已经调往河北战场效命了。
  也就是说,六个将的陕西新军现在只剩下一个将还驻留在陕西了。
  不过陕西新军还有个“后备役”制度,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动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