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豪商-第4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了,你们辽国有没有想过和大宋议和?”武好古问,“你家天子总不会想要走河东入开封府吧?”
  想得美!
  萧保先心说:你这乱臣贼子打得什么如意算盘?还想让大辽国重蹈当年破灭石晋的覆辙,给武周再做嫁衣吗?咱们辛辛苦苦,损失惨重的打进开封府,然后你好在幽州举兵,来个驱逐契丹,再兴华夏吗?
  这样不仅能得天下,而且还不背乱臣贼子的骂名……实在太奸诈了!
  “我朝南征河东,只是为了以河东代幽州!”萧保先道,“失之燕京,取之太原,没有什么不妥吧?”
  “河东怎么可能?”武好古连连摇头,“朝廷怎么可能放弃河东?萧枢密,你们如果真的想要得到河东,那么和局怕是成不了的。而且大宋天子一旦振作,以成吉思皇帝之威,想要收复河东,也不是难事儿啊!”
  “那么……”萧保先试探着问,“割让河西朔方之地如何?河西朔方本就不是宋土,使之也不可惜吧?”
  “哈哈哈哈……”
  武好古闻言大笑起来,仿佛听到什么笑话一般。
  哦,他是听到一个笑话,契丹人居然在打河西朔方的主意。赵佶多半肯割,问题是耶律延禧能吃得下去?河西可是教化团骑士的地盘!那批人是安西之战中打出来的初代封建主!而且还有个天理教书院加持——天理教和实证派一样,都可以看成是儒家思想大改革的产物,类似于一场宗教改革!初代封建主加宗教改革,那可是战斗力最强,思想最纯洁的时候,耶律延禧以为自己是谁啊?打得过河西那帮天理骑士?


第一千一百一十三章 拥护共和潘巧莲
  “大郎,和萧保先谈得怎么样了?”
  “老爷,辽人是不是想稳住咱们,然后走河东攻打开封府啊?”
  武好古才一回家,潘巧莲和西门青“姐妹俩”就联袂而来了。这两个女人,都不是省油的灯。暗地里互相掰腕子不是一天两天了,可面子上却还是好姐妹一对儿。今儿还是手拉着手一块儿来的呢!
  “大姐,你想什么好事儿呢?”武好古一开口就怼了西门青一句。他在宅子里面是从来不和潘巧莲红脸儿的,一直是相敬如宾。但是对西门青却不必客气,该怼就怼。不过怼完了,最喜欢的却还是西门青……
  西门青挨了怼也不生气,只是吐吐舌头道:“奴家还不是想着老爷可以再上层楼?”
  她倒是从不掩饰这个想法!劝进的事情,不知道做过多少次了!她背后的那帮人,早就给武好古准备好了黄袍子。元老院里面也串联过了……只要武好古自己肯上台,票数也没有问题。另外,公民请愿团也组织好了。只要武好古一点头,马上就是黄袍加身,元老选举,公民请愿。
  总之,皇帝是非当不可的!
  不过武好古拥护共和的立场,却从来没有动摇过。
  “不可!”武好古没好气的瞪了眼西门青,“开封终究是正统!而且天下大乱在即了……如今的天下,就是一个火药桶,谁去点火,谁就会被炸个粉身碎骨。这事儿,咱们不能干啊!”
  “嗯,奴家知道了。”西门青一双明眸闪亮,似乎明白了武好古的心意。
  积蓄实力,暂缓称帝……
  “知道了就好!”武好古大马金刀的在椅子上坐下,“大姐,伺候我和夫人用餐吧。”
  西门青在家宅中地位虽然不低,是武好古唯一的侍妾。但终究不能和潘巧莲平起平坐。而且她还是潘巧莲的媵妾,这个身份摆在这里,让她都没办法挑战潘巧莲的大房地位。
  不过她也聪明得很,从来不会和潘巧莲来硬的。也不用阴谋诡计暗害潘巧莲(现在武好古还没当皇帝,宅里的女人们当然只能宅斗,不能宫斗了,烈度完全不一样),而是用两条阳谋对付潘巧莲。
  一是以自己媵妾的身份,设法为武义勇谋求嫡子身份——媵妾所出之子是属于正室的,所以理论上可以算是嫡子,不过地位还是比不过武义久。
  二是和潘巧莲比寿数。她的年纪虽然比潘巧莲大一些,但是因为自幼练武,身体比潘巧莲要好得多——西门青总是利用各种机会,给人制造她的身体比潘巧莲好得多的印象。
  虽然身体好不一定活得久,但总是大概率事件。所以在武好古的接班人问题上,武义勇和武义久之间可还没分出胜负呢!
  就算武好古本人,也不敢轻易在这个问题上做出决定。
  因为他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过西门青?另外,他是真的不愿意称王称帝。
  称着西门青去厨房张罗晚餐的时候,武好古就开始和潘巧莲谈心了。
  “十八姐,你放心吧,辽人不会去打开封府的。”
  潘巧莲蹙着秀眉,望着越来越看不懂的丈夫,还是幽幽一叹:“看来耶律延禧还有点自知之明。”
  武好古摇摇头,“有什么自知之明呀!他想拿到朔方河西。一个克烈部,一个萌古部,一个完颜部……还嫌不够,再来群天理教骑士,大辽国还能活吗?”
  “大郎。”潘巧莲忽然认真地看着武好古,低声问,“那么说……大辽死定了?”
  “死定了!”武好古点点头道。
  潘巧莲美目一转,笑道:“那你不如代辽而立吧!反正燕地本就属于辽国,只有天津府取了半个清池县。大不了在西京道割个州补给官家。以后北周南宋,互为兄弟之国,这样可好?”
  什么?你不是共和派吗?
  武好古愣愣地看着潘巧莲,“这是西门大姐和你说的?”
  潘巧莲摇摇头,笑道:“这是奴家自己琢磨的……这样大郎就可以做皇帝,奴家就能做皇后,西门大姐也可以做个贵妃娘娘了。”
  哦,闹了半天你也和西门青一样,都想当皇后啊!
  皇后又什么好的?你个假共和党人就没听说过最是无情帝王家吗?
  “莫胡思乱想了!”武好古摆摆手,“辽国要乱要亡是不假,但是代辽却不是幽州能做到的……草原大漠,白山黑水,辽阔得没边了,到处都是穷凶极恶的蛮子,谁能摆得平?”
  潘巧莲稍稍有些失望,“大郎,若是不能代辽为帝,咱们还是天下为公吧。奴可不想让久儿去继承一个幽州藩镇。”
  幽州藩镇历史上可是变乱频频,节度使们大多不得善终,举族灭亡都不少见!潘巧莲可是把武义久当宝贝疙瘩的。如果武好古要玩节度使继承制,她倒是很乐意让武义勇去背锅的。
  “知道了!”武好古笑道,“为夫自有分寸的。”
  “那夫君准备怎么应付辽人和朝廷?”
  “当然是劝和了!”武好古叹了口气,“耶律延禧自作聪明,要往火坑里面跳,我难道还要拉着他吗?”
  “那咱们那位官家呢?”潘巧莲又问,“会不会来找幽州的麻烦?”
  武好古摁了摁额头,“免不了的……不过也不怕,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就是了!”
  ……
  第二天一早,武好古就让人把杨二郎杨戬和米友仁请到了自己在共和府的内厅。
  在幽州的选举结束后,武好古就把自己的衙署从天津市城外的节度使堡垒,搬到了城内的共和府大楼。这是一栋四层的大楼,位于天津市的共和坊,就在武家大宅的南面,和武家大宅间有一条巷道相连。武好古进出其间非常方便。这栋建筑原本是作为天津银行的总部修建的,正好赶上“实现共和”,所以就被挪用作为共和府大楼了。
  杨戬和米友仁现在已经结束了军旅生涯,双双功成身退,回到天津府任职了。米友仁是共和执政府左司通判,和右司通判张熙载一起掌握着执政府的日常事务。
  杨戬当然没有当上大内总管了,而是当上了知上都留后院事。
  所谓“上都留后院”其实是唐朝藩镇在京师办事处的名称,后来改称上都进奏院,再后来又演化成了宋朝的进奏院。因为已经有了进奏院的名称,所以武好古就准备在开封府的梨花别院设立了上都留后院。并且任命“拥戴”过自己当节度使的杨戬为知上都留后院事。
  杨戬和米友仁被武好古身边的机宜武之章领进了内厅,见了礼后,就在武好古的书桌对面坐了下来。
  “二郎。”武好古现在当面也管杨戬叫“二郎”了,“你准备一下,明天就上京吧。”
  “明天?”杨戬对上京一事,多少有点心理阴影。
  “有件大事得你去啊。”武好古说,“昨天和萧保先谈了两个时辰,大致上摸清状况了。辽人不会进开封府了!”
  不会?
  杨戬和米友仁都有点失望。
  武好古道:“辽人想用河东换河西、朔方。”
  “河西、朔方?”米友仁可是知道教化团骑士是怎么回事儿,“老师,这事儿能行吗?”
  “辽人自己找死呗。”武好古摇摇头,“由他们去吧!”
  “大王。”杨戬问,“难不成河西的章致平会起兵抗拒?”
  武好古笑了笑:“他肯定抗拒啊!他不抗拒,大教化团的人也得逼着他抗拒!不过你别在开封府说这个。可知道了?”
  “老奴明白。”
  杨戬在武好古跟前自称“老奴”,一副准备当大内总管的做派。
  武好古眉头一皱,也不多说什么。总得给人家一点人生目标不是?
  “另外,咱们幽州也要参与和谈。”武好古说,“谁都知道,本王最不喜欢打仗的!本王是商人吗,天下太平才能做买卖啊。”
  米友仁和杨戬连连点头附和着。
  “所以和约得包括幽州。”武好古说着,“和会也最好能在天津府举行。二郎,你有门路可以办成吗?要花多少钱,尽管说就是了。”
  “有,有的……”杨戬想了想,“不是钱的问题,有些门路得用雅贿。”
  “雅贿”就是书画艺术品。有些官员早就捞够了,对钱兴趣不大。而杨戬的层次很高,能接触到的不少都是这样的高官亲贵。
  武好古二话不说,马上给杨戬批了张条子,“你去找杜文玉拿东西吧!”
  看着杨戬离开,武好古又对米友仁道:“元晖,你和苏仲南还有联络吗?”
  在武好古公开割据后,他的集团丧失了不少人才,苏适就是其中之一。
  “还有一些。”米友仁道,“苏仲南现在去了泉州,是提举泉州市舶司事了,据说干得还不错。”
  “让你的徒弟范之文走一趟泉州,去见见苏仲南。”武好古说,“问他想不想要澎湖巡检司?”
  “老师要把澎湖巡检司让出去?”米友仁道,“咱们可在澎湖和琉球下了不少本钱。”
  武好古笑了笑:“琉球不给,只给澎湖巡检司……苏家没有澎湖巡检司,怎么和纪忆之斗?”
  米友仁摇摇头,“可是纪忆之现在拿到了咱们的50艘战舰,苏家怎么斗?”
  武好古一笑:“不还有50艘吗?也得卖出去啊!这些船又不能装炮,留着有什么用?”


第一千一百一十四章 雷霆手段郑居中
  在热爱和平的武好古的努力斡旋之下,宋辽之间仿佛又有一丝和平的曙光。不过这丝曙光实在太过暗弱,实在没有能力刺破笼罩在大宋河东路上空的战云。
  对于大宋而言,如今河东的局势可以说是败坏到了极点。雁门破,忻州陷,十数万辽兵席卷而来,将河东首府太原城团团包围了起来。
  水泄不通,消息同样不通。
  已经抵达了晋州首府临汾的知枢密院事,总领河东、河北、幽州军务事的郑居中,这些日子除了不断加强临汾的城防,便是一筹莫展了。
  在他的一再督促之下,临汾城防,倒是加强了不少。城廓周围本就有许多逃难来的难民,凡是有把子气力的,都被用一天两顿的面饼热汤招募来干活。在郑居中带来的开封新军将士督促下,拼了命一般的挖土叠石,修补破旧的城廓,加宽加深城外的壕沟,还有一一修补守城战具。
  晋南各州也都借到了郑居中的命令,让他们竭尽全力征发府兵,除了留下一点加强本州的防御,大部分都要送到临汾军前。
  这些天也陆陆续续来了好几万人,都被郑居中塞进了开封新军的序列之中。原本的一个将,愣是扩充成了八个将。正兵、辅兵加在一起,差不多有五六万人了。
  人数是不少了,可是武器装备却匮乏到了让人绝望的地步。河东的兵器,大多存放在太原府和位于前沿的州军库房之中。最主要的作院又在太原府界内的大通监。
  现在太原被围,临汾和前沿各州军的交通也大多中断,而大通监也早就被契丹军队控制。
  所以新扩出来的八将军兵,大部分只有短枪、朴刀、软弓和布衣,根本没有野战的能力。让郑居中非常之头痛!
  不过在汇集于晋州的诸军中,也有一支兵马特别的精锐!甲械俱全不说,还清一色的骑兵!上万骑兵,一人双马,而且还配有许多西极大马。
  可是这支军队,却更加让郑居中头痛。
  因为这支军队根本不是大宋的经制之兵,也不听郑居中的指挥,而是童贯委托章援在河西募集的效用军,号称“常胜军”。据说为了把这上万人马请来,童贯花掉了150万军费!
  可是已经拿了150万的常胜军却不知足!他们的两个管军大将还不时找到郑居中,想再要50万缗,而且还要求郑居中每月支付5万军饷,若要出兵,还得发双饷……
  这可真是想钱想疯了!
  莫说郑居中兜里根本没钱——河东路的钱都和河东路转运使蔡安持在一起,被困在太原城中了,郑居中身边虽然有了一个随军转运使司,可是真没几个子儿。就是有钱也不能给!因为晋州境内现在有9个将的兵,其中8个将根本看不到几个钱,连衣食都困难,给常胜军一个将50万,以后队伍还怎么带?
  所以郑居中一口回绝了两个常胜军大将苏之涣和凤鸣山的要求,还命令他们要听从河东都统制刘延庆的指挥,别老想着去太原府找童贯要钱。
  郑居中不给钱,苏之涣和凤鸣山也无话可说。因为他们是和童贯签得合同凭由,郑居中又不欠他们的。他们这帮骑士都是信天理的,所以都比较讲道理,不是唐季五代的骄兵悍将。不过要他们服从刘延庆的指挥是不可能的。刘延庆又不给钱,又不是大教化团派来的大教谕,凭什么指挥啊?
  所以苏之涣和凤鸣山根本不理刘延庆,自己就回驻地准备收拾东西北上看看有没有机会进太原问童贯要钱,实在不行就割上几百个辽人的脑袋,这样就有本钱和郑居中、钱盖讨价还价了。
  但是要北上太原也不容易,上万兵将和四万匹马得多大的消耗啊?现在靠着随军转运司在勉强供应,也是有一顿没一顿的。哪有余粮可以供应大军北上?
  于是苏之涣和凤鸣山就想到了向晋州这边的豪门大户借粮。当然,是只管借,不管还。还的事情去找童贯和蔡安持,只要把这俩货从太原城里面捞出来,几千上万石粮食还怕还不上?
  不过这样的承诺晋州这边的地主怎么能答应?借粮不是不行,这帮地主大多是书香门第,都是爱大宋爱官家的好地主,只要晋州的官衙下了命令,他们就肯借。
  但是苏之涣和凤鸣山哪里指挥得了晋州的官府?就算是童贯童宣抚的心腹陆谦出面,一样没用。陆谦不过是个武官,还是宦官门下的走卒。现在的知晋州事兼河东随军转运使钱盖可是吴越王钱俶的后人,元丰年间的进士,早就在地方上当过经略安抚使的大人物。怎么可能瞧得上苏之涣、凤鸣山、陆谦之流?再说了,这也不合法度啊,钱盖要是答应了,还不得让御史弹劾臭了?
  可是得不到晋州官府背书的苏之涣和凤鸣山还是不死心,也没法死心啊!雇佣兵对他们俩而言是一桩生意,是他们自己的生意!章援只是当了个中间人,给他们行了方便,并不负责兜底。是他们自己和童贯签了合同凭由,拿了150万的头期去募集骑士的。150万缗看着不少,可是摊到5000名骑士身上,人均才300缗。而且这5000名骑士中还有高级、低级之分。因为佣兵团也需要军官啊!普通的骑士在河西那个穷乡僻壤,花300缗也许能招来。可有丰富战场经验的高级骑士,这个数可募不到。
  所以苏之涣和凤鸣山还垫了不少本钱!这可是一笔高风险、高收益的买卖。苏之涣和凤鸣山赌上的不仅有自己的性命,还有一大笔本钱。如果一切顺利,自然可以通过瓜分战利品和赏金收获厚利,说不定还能谋到大宋朝廷的高官,这可就发达了。
  可他们两个自己又没多少钱,所以就向凉州少林寺质库借了高利贷,还把自家庄园的收入都抵押出去了。要是还不上账,可就要破产了!
  被逼无奈之下,两个佣兵头子也不讲道理了,让人绑架了晋州几个最大的士绅家族的家长,强行借走了一万石粮食和大量的草料,还进一步要求各家提供民夫。
  这下可算是捅了马蜂窝了!
  此时在郑居中的公厅之中,几个晋州大族的长辈,在向郑居中告状。而郑居中看起来也消瘦了一点,目光中都是无奈和迷茫。他也不坐,只是在公厅中踱着步子。从西军调来的大将刘延庆则站在一旁,低着脑袋,一言不发,只是听着一帮老书生的埋怨。
  “枢相,咱们大宋什么时候有恁般跋扈的武夫?要是绑几个土财主,勒索点钱财供应,咱们也不来说话了。可是孙家、刘家、李家的那几位都是致仕的文官啊!其中还有霍山先生,霍山先生可是咱们晋州的大儒啊……”
  “枢相,最可恨的还不是绑人讹诈钱粮,而是那伙大字不识得一箩筐的粗鄙武夫还自称劳什子天理儒生,每天早晚都会聚集一处,念什么《天理新说》,还硬说是儒家最高经典,实在是有辱圣学啊!”
  “枢相,这伙跋扈武夫根本就是目无王法,目无朝廷的奸邪之徒,实在可恨之极,如果放任他们胡作非为,只怕为祸之烈,更胜契丹啊!”
  本来郑居中只是不动声色的听着这些晋州的士大夫抱怨。现在他的军队缺粮乏饷,自然难以约束,勒索点民间财物,只要不过分,他也就睁一眼闭一眼了。哪怕有点跋扈,现在也不是算账的时候。毕竟他这个总领几路军务的枢相根本是个空架子,手头就这么点能战斗的部队,要都整散了架,耶律延禧打来了可怎么办?
  这帮晋州士绅的抱怨,他也就是听着。只要能把耶律延禧挡住,这些都不是问题。大宋朝廷还是有钱的,只是暂时来不及送过来。他已经上奏请粮请饷了,过上些时日就都有了。如果苏之涣和凤鸣山的骑兵真得能打,哪怕能打一场小胜,砍下几百个契丹甲首。几十万缗钱还不是小事一桩?
  但是当有人提及《天理新说》,却让他的面颊猛的一下抽搐。《天理新说》和《天理说》乍一看好像差不多。但实际上却有着本质的不同,后者强调天理假说,突出儒家传统的天人合德,天人相应,将儒家的伦理道德化为天理的一部分。虽然在正统的儒生看来,这套理论已经有点离经叛道,但总归还能接受。而《天理新说》则在《天理说》的基础上更进了一大步,也不提什么假说真说,直接就把“天理”称为宇宙万物之本源,还将周公、老子、孟子、庄子等并列为天理先圣,宣称什么“存理灭魔”就能“成仁成圣”。简直就是披着儒学外衣的宗教,而且还是有点邪的那一种!
  而更让郑居中警惕的是,《天理说》和《天理新说》都是武好古控制的所谓博士团的经典!
  武好古已经是乱臣贼子了,他的博士团也早就为儒家正统所唾弃,已经有不少有识之士上疏呼吁将《天理新说》、《天理说》、《实证论》、《理性论》、《解析论》(《逻辑论》的译本)、《形学新说》(《几何原本》的译本)、《玄学新说》(《物理学之后诸卷》的译本)等等和武好古有关的学术著作统统毁禁了。
  没想到童贯雇佣来的这群河西效用士居然也是《天理新说》的信徒,看来不得不用雷霆手段对他们进行整顿了!
  如果能把这群骄兵悍将整得服帖了,解围太原也就容易多了。
  朝廷现在可是催得紧急,恨不得马上解了太原之困!


第一千一百一十五章 国贼,军乱(一)
  这是道统之争啊!
  想当初就不应该容忍武好古这个乱臣贼子兜售他的什么《实证论》、《天理说》,更不应该让云台、格致、青城等等的学宫发展壮大。
  发展到现在,乱臣贼子居然有了自己的一套道统!而且还在歪曲儒家先贤的道理,妄图夺取道统,将自己变成儒家先贤的继承人!
  如何不尽快加以遏制,再任由虚妄邪说祸害人心,这天下早晚要大乱!到时候亡得就不是国,而是天下了!
  郑居中越想越感到问题严重,而且也想起了河西、安西、北庭大教化团的来历。这个号称要在河西、安西、北庭等地传播儒学,教化万民的组织,其实就是博士团的分号啊!
  虽然被章援控制后,大教化团就脱离博士团独立了。可是独立的只是团体,不是道统。大教化团和博士团的道统还是相同的,都是《天理说》和《天理新说》。它们存在的目的也是相同的,都是传播天理派的儒学,用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