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豪商-第4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十余万辽兵,呼啦啦的移阵,自然瞒不过被困在太原城内多日的童贯和蔡安持。
  “辽兵退了?”
  “退了,上东山了……有援兵到了!看来还不少,要不然辽兵不会上东山的!”
  “谢天谢地,朝廷总算派兵来了!宣抚,咱们俩这下可是功臣了!”
  “总算能为朝廷立点微功,也不负天子对咱家的宠信……”
  太原城头上,和蔡安持一起看着辽军撤退的童贯,还在那里做春秋大梦呢!还以为自己守太原有功,哪里想得到来得压根不是宋军,而是叛军。
  最要命的,还是这支叛军居然是他自己雇佣来的!
  “宣帅,援兵的先锋都是马队,有约万骑,走在前面的都是甲骑!”
  有童贯手下打着望远筒的机宜大声报告他们的发现。
  “是河西铁骑!”童贯笑着,“是咱家让人从河西募集的,号曰常胜军。”
  他这是在交待罪行吗?
  “运使,可否准备一点犒赏的钱财,咱家好带着去迎接他们。”
  “好好好。”蔡安持死里逃生,也不小气了,当下就答应道,“本官让人准备二十万两白银,都交给宣抚。”
  这下连罪证都有了,童贯跳进汾河也洗不清了!
  又过了大约三个时辰,自己也觉得莫名其妙的章倬和苏之涣,已经带着5000大军到了太原城外,汾河西岸。
  这时他们已经发现河对岸童贯的宣帅仪仗了。
  “教谕,那是童贯吗?”
  “应该是吧?他想干什么?那么多人,还抬着好多箱子……是不是要逃走啊?”
  “多半是要逃走吧……辽兵也不知怎么,居然退上东山了。”
  “教谕,要不让人找几条小船,把童贯接出来吧?他可在朔方掌兵多年,有他一起,说不定可以把朔方军也拉拢过来。”
  “好!就这么办。”
  童贯要听见章倬和苏之涣的话,准保调头回城……哪怕死在太原,也不能被两个乱臣贼子绑架了。可是他又怎么想得到朝廷和郑居中有那么多的昏招呢?
  所以也没多想,看到河对岸有船过来,就带着几个护卫,自己上了船,去河对岸找陆谦、苏之涣和凤鸣山了。
  “章十五郎?你怎么来了?”
  童贯刚一下船,就看见章倬笑呵呵在岸边等着,身边还簇拥着一群河西军的骑士。
  “叔父,小侄听闻叔父在太原遇险,焦急不已,就来了河东,寻思着怎么都要搭救叔父脱险。”
  章援和童贯关系是极好的,所以章倬就以叔父称呼童贯。
  “那可真是辛苦你了。”童贯笑着点头,“不过这样也好,解了太原之围可是大功啊!十五郎,你可是前途无量了!”
  “叔父说笑了,小侄哪有解太原之围的本事?”章倬道,“小侄只有万把人,而围困太原的辽兵起码有十万,小侄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退上东山?”
  “只有万余?”童贯一愣,“朝廷没有派援兵来?”
  “派了。”章倬道,“都是些不中用的乌合。而且朝中还出了国贼,要割让河西、朔方、安西、北庭四路给契丹,换取契丹从河东退兵!”
  “什么!?”童贯吓了一跳,“这谁的主意?河西、朔方是说割就能割的吗?”
  这两块地皮不是百分之百属于朝廷的!朝廷最多占了一点股份,怎么能割让呢?
  “可不是嘛!”章倬道,“河西是大教化团的地盘,朔方是您老和高家(灵州也属于朔方)共有的……朝廷怎么能割让呢?凭什么呀?”
  “十五郎,你们现在……”童贯看着章倬,已经知道不对了。
  “我们现在要回河西去了。”章倬说,“只是路过太原,叔父不如和咱们一起走吧。”
  “一起走?”童贯瞪着眼珠子,“去哪里?”
  “去朔方啊!”章倬道,“叔父在朔方还有许多故旧,正好一起站出来声讨国贼,保家卫国啊!”
  这是要童贯在朔方搞割据啊!
  童贯怎么肯答应?当时就想回太原城去,可他既然过了河,那就身不由己了。哪怕他不肯跟着一起反乱,有他这个人质,朔方军总要给点面子的。所以童贯本人,加上二十万两白银的犒赏,就这样一块儿归了章倬,糊里糊涂的一起向西北而去了。
  他们沿着汾河跑路的时候,太原城内的蔡安持还不知道,还在自己的漕司里面一本正经等着去迎接援兵的将领。等了半天,什么也没等到。才派人去童贯的宣抚司问询,结果回来的人告诉他宣抚司已经乱成一团,而童贯已经弃城而逃了。
  “什么?童贯跑了?”蔡安持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怎么可能?援兵都来了……”
  “回禀运使,援兵也跑了……”
  “援兵跑了?”蔡安持一愣一愣的,这是在干什么呀?这是在打仗吗?先是辽人吓跑了,现在救援太原城的援兵自己也跑了,连带着守太原的宣抚使童贯一起跑了。
  “运使,要不咱也跑吧!”蔡安持的一幕僚上前建议道,“您是运使,没有守土之责。童贯临阵脱逃,太原必陷,一切罪过都是他的!”
  “辽人不是退了吗?”蔡安持还没有搞清楚状况。
  “辽人只是暂退,退上了东山,还扼住了三交口。如果他们发现咱们的援兵往西北撤退了,一定会杀回来的。现在童贯一走,城内人心军心都乱了,运使要是不走,只怕要陷在辽人手中了。”
  蔡安持听了这番话,简直都傻了,到底发生了什么?明明解了围,怎么一回头城就要陷落了?这个变化也忒快了吧?
  同样被惊得目瞪口呆的,还有中午刚刚爬上东山的耶律延禧,得到宋军援兵撤走,太原城内一片混乱,人人争先逃命的消息时,他也正在准备逃跑呢!
  原来他刚上山就觉得不能和武好古打了,不仅因为打不过,还因为自己后路受到武好古的威胁。一旦武好古出兵大同,那么入侵河东的辽军可就没有归路了。
  为了保住归路,他的大军绝对不能滞留太原附近,至少要退到雁门,最多留兵守着忻州,这样才比较保险。
  可就在他决定退兵雁门的时候,就有远拦子马来报,宋军的援兵沿着汾河向西北撤退了,而且太原城内外一片混乱,有溃退的迹象。
  “武好古的骑兵往西北去了?不管太原城了?”耶律延禧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武好古想干什么?难道想把骑兵开到麟府路去,再从麟府路包抄大同?这圈子兜得也太大了吧?
  “陛下。”被召上东山的萧干这时上奏道,“太原是坚城,如果能捏在咱们手中总是有利的。”
  这话也对!
  耶律延禧点点头,萧干又道:“太原坚城到手后,我军只要在太原城内驻兵一万,东山上驻兵三千再修个堡垒,再在三交口驻兵三千。就能将河东首府牢牢握在手中!陛下的大兵则可以退驻忻州、雁门等要地。这样,我军就占有了河东形胜,高屋建瓴,可攻可守,立于不败了!”
  “好!好一个立于不败!”耶律延禧抚着巴掌,“朕倒要看看,武好古有什么办法可以打破朕的不败之地!”


第一千一百二十三章 国贼,军乱(九)
  “反了!反了!都反了……”
  赵佶狂怒的声音,从崇政殿中传出,还伴随着巴掌重重拍击案几发出的声响。
  这位当政已经有十二年的大宋天子,现在真的有一种无力的感觉了。而且他也有点理解自己的老祖宗为什么要把兵权、财权都收拢到朝廷,走守内虚外的路线了。
  原来真的是不能给下面的人一点兵权、财权啊!稍微一放权,就会出乱臣贼子!
  武好古是吏商武人,不是科举出身,割据称雄还可以理解。章援是文人吧?世代公卿,自己又是礼部试第一名的进士,居然也在西北当起了军阀。你在西北割据也就罢了,河西本非宋土,随便怎么搞吧。可是章家的人马却偏偏在河东作乱,又是勾结辽寇,又是上奏反对割让河西、朔方、安西、北庭……
  呃,赵佶现在同时收到了高世宣代为上传的章倬的奏章和郑居中、钱盖、刘延庆所上的奏章,还有高世宣自己的奏章。
  三份奏章的内容存在冲突。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花了朝廷150万缗招募到的5000河西铁骑,在河东晋州发动了军乱,打垮了朝廷的两将精兵,还一度占据临汾,把晋州府库洗劫一空!
  不过还算幸运,这伙贼人在占据了临汾之后,并没有进一步南下的意思,甚至没有追击逃亡的郑居中、钱盖,而是在上了一道反对割让河西、朔方等地,措辞激烈的奏章后,就往西北逃窜了。
  但是即便如此,赵佶也被完全激怒,而且还伤透了心,再也不会真正相信任何带兵的武官和文官了。
  “陛下。”右相何执中看到赵佶暴怒,只能硬着头皮上奏,“河西、朔方尚有朝廷的新军五将,其中朔方驻兵四将,河西驻兵一将,而灵州高尧康又是忠烈之后,所以朝廷在西北一共有六将精兵可用,人数上比河西军多一倍……”
  “啪”的一声响动,赵佶的巴掌有一次砸在了御案之上,吓得何执中赶紧住口。
  赵佶脸上的怒气更盛了,怒吼着道:“何执中,你把朕的精兵都调去河西,是想让契丹人从河东杀到开封府来吗?”
  “陛下,臣不敢……”何执中吓得魂都快丢了。他可没做错什么啊,要是这样就给发去海州,岂不是太冤枉了?
  “陛下。”知枢密院事吴居厚上奏道,“如今当务之急,还是要安抚好河西军,同时将契丹阻挡在晋州以北。割让河西之事,不如就此作罢。”
  赵佶苦苦一叹,卖个国咋就那么难呢?之前想花500万缗买个天下太平,结果武好古夺了幽州。现在想割河西换个安稳,结果惹毛了河西一帮蛮横军阀。
  河西割不出去,辽国就不可能从河东退兵,那么河东怎么办?河西军在临汾一闹,晋州就只剩下四个将的守军……
  “那军乱之事怎么说?”赵佶有气无力地问,“如此大乱,总要有个交代吧?”
  吴居厚道:“不如就照着郑居中、钱盖的上奏,以契丹奸细煽动军乱为由处置吧。”
  好像也只能这样定性了,如果定一个河西军乱,那河西就成了叛军。叛军就得讨伐,虽然朝廷在朔方、河西还有五个将的兵,灵州的高尧康多半也是忠臣。但是朝廷的五个将都是以步兵为主,总共只有2500轻骑兵,而河西军清一色的骑兵,有一万五千个骑兵户。如果进行极限动员,三万骑兵正兵也能拉出来。
  另外,朝廷官军打仗掣肘太多了。根本放不开手脚,哪能和河西军相比?人家一个总军机司就能操办一切了。
  所以真要开战,糜烂的就不是河西的局势,搞不好连陕西、朔方一起烂掉,到时候可就真是西贼复生了。
  赵佶叹着气道:“拟旨,调刘法及驻防河西的陕西军入援河东,命刘法为河东宣抚司都统制。授章援为特进、检校太师兼侍中、河西节度使、行凉州刺史,封西凉王,赐银一万两、绢一万匹、钱两万缗、茶两万斤。”
  听到赵佶口授的旨意,殿中的臣子们眼泪都快下来了。先是武好古,现在又是章援。转眼之间就是两个藩镇了!大宋朝这是怎么啦?怎么就变成唐朝了?唐朝还能时不时讨伐一下藩镇,可朝廷现在却根本抽不出一点兵力去讨伐河西、幽州,这可怎么办呢?
  过了半晌,御史中丞石公弼才打破了沉默,上奏道:“陛下,郑居中、刘延庆丧师失地,不察军乱,还弃守晋州城池,致使囤积于临汾的钱粮物资丧失殆尽,罪不容恕。若不加严惩,何以振纲纪,奋人心?”
  “那就先革去官职,收入御史台狱问罪吧。”赵佶想了想,“还有那个劳什子辽人奸细,也都一起押到开封府,也收到御史台狱。这个人,朕要亲自审问!如果不明不白的死了,你这个御史中丞就自己收拾家当去海州吧!”
  赵佶的话说得很重,不过他要不怎么说,凤鸣山多半得在御史台喝毒鸡汤。
  石公弼连忙上走:“那亲自走一趟河东,保管将郑居中、刘延庆、凤鸣山等人带回开封府。”
  “好!”赵佶吐了口气,刚想说说河东战局的事儿,张叔夜就慌里慌张跑进来了。
  看到张叔夜,赵佶的心脏就是一紧。
  “张卿,出了什么事儿?”
  “陛下,太原城破,童贯……童贯跑了。”
  这话赵佶没听明白,他问:“可是城破之时童贯跑出来了?”
  对于童贯,赵佶还是非常信任的。武好古和章援都可以当皇帝,童贯却是没有资格当皇帝的。所以他也不会追究童贯的罪责,而且还会继续重用。
  因为他现在也没人可用了。
  “不是,是童贯先跑,然后再城破的。”
  “先跑?”赵佶一愣,“太原不是被围着吗?”
  “解围了……一度解围。”
  “什么叫一度解围?”
  “根据河东宣抚司军机房的报告,是河西叛军沿着汾河西岸北上,还没接近太原城,辽人就解围撤往太原城东面的东山布阵。童贯则带着二十万两白银去犒赏,结果一去不回……”
  “他是被河西军绑架了!”赵佶跺跺脚。
  “陛下圣明。”张叔夜又不傻,早就明白是怎么回事儿。不过他不方便为童贯这个阉人开脱。
  “童贯去后,太原城就丢了?”赵佶接着追问。
  “童贯去后,太原大乱,运使蔡安持也没有办法,只好带着库房中的金银出逃。半路上又遇上了辽兵,只得弃了财货逃命,现在已经到了晋州。”
  “早知道就不让童贯入太原了……”赵佶叹了口气。
  童贯不入太原,河西军肯定不会作乱。哪怕那个凤鸣山是真的辽人奸细,也不可能煽动部队反对童贯。童贯和章援的关系可是亲密无间的!
  而河西军又不知道怎么回事,居然吓得辽人撤上了东山……如果不是河西军已经和朝廷撕破脸了,太原之围没准就这样解了。
  何执中硬着头皮问:“陛下,童贯被劫持,郑居中又获罪,河东战局该由谁去主持?”
  殿中的大臣们听到这个问题,一个个心都吊起来了。
  现在河东的局势不是一般的坏啊!要兵没兵,要粮没粮,契丹人还打下了太原。而且河西、朔方又割不出去,真是神仙去了也难救啊!
  “韩肖胄可以吗?”
  想来想去,赵佶只想出了一个和章援仿佛的韩肖胄。他的相军虽然屡战屡败,但终究还是可以依靠的武力。
  “韩肖胄去了河东,真定府路怎么办?”吴居厚苦着脸说,“真定府路不仅要堵住契丹南下之路,还得防着幽州……”
  “那……”赵佶的目光在大殿当中游走,从一个个战战兢兢的大臣身上扫过,最后还是落在了张叔夜的身上。
  张叔夜也知道自己躲不过去了,只好硬着头皮上奏道:“陛下,臣愿意去河东收拾局面。不过……臣有三个请求。”
  “说。”赵佶松了口气。
  张叔夜道:“第一,臣不要东南六路开来的六将新军,请陛下将他们留在开封府。”
  东南六路开来的新军比开封禁军(不是开封新军)还要烂,真要去了河东,只能是送人头。而且他们的人头再送掉以前,还要耗费有限的钱粮,实在得不偿失。
  “准奏。”
  “第二,请陛下将保德军、苛岚军、岚州、宪州、晋宁军全部划归麟府路,以折克行总领军务转运之事。”
  现在河东唯一能指望的,就是麟府折家的兵马,所以晋西北只能全权委托给折家了。
  “这个……”赵佶想了想,“可以。”
  “第三,请陛下派员索还童贯,再令其宣抚河朔,屯兵统万,联络草原,策应河东。”
  现在河西闹成了藩镇,能够压住西北局面的,也就是童贯了。而且朔方军是童贯一手建立的,也就只有他能稳住朔方军心。
  “也只能如此了。”赵佶叹了口气。“张卿所请,朕都准了!河东之事,就由张卿便宜处置了。”


第一千一百二十四章 国贼,军乱(十)
  大观四年六月初七。
  在天津市舶司(原来的界河市舶司)总署大楼中的议室厅里头,大宋、大辽、幽州三方面的和谈代表各自落座。蔡京、武好文、萧保先、李处温都不顾酷热的天气,一个个袍褂俱全,气度俨然。只是他们脸色,却是一个比一个难看,铁青的都快变成黑色了。只有居中而坐的武好古面色如常。
  他穿了一身薄衫,也没带帽子,手里还拿着个大蒲扇在扇着,脑袋则是摇得和波浪鼓仿佛。
  “这话说的,怎么能这样呢?天地良心啊,某家和蔡相公那是赤胆忠心,一心一意为朝廷办事,为天下生民立命,怎么就成了国贼了呢?怎么就卖国求荣了呢?这个章致平太不像话了,为了一己之私,不顾河北、河东上千万黎民百姓的死活,还说我等忠臣良将是国贼……蔡相公,萧枢密,你们说,这事儿该怎么办?和局都已经谈成了,难道就这样放弃了吗?”
  听了武好古一番肺腑之言,蔡京和武好文的鼻子都快给气歪了,还好他们都是动口不动手的君子,否则武好古就得挨揍了。
  章倬所写的《乞诛国贼并举国抗辽疏》中,哪有一个字提到武好古?蔡京和武好文倒是一人扣了一个国贼帽子,都是要“诛”的。武好古克复燕云,累败契丹,分明就是天下头一号抗辽功臣,说他要篡国有人信,说他要卖国给契丹,恐怕是没有人相信的。就算他真的想卖,耶律延禧也不敢买啊!
  蔡京和武好文两人没话好说,倒是萧保先的副手,大辽南院枢密使耶律俨的侄子李处温开了腔,说道:“这事儿不放弃还能怎么办?大宋还能割让河西给我大辽吗?”
  辽国开出的条件是河西、朔方,外加岁币150万缗。在蔡京和武好文的艰苦努力下,好不容易谈到了以割让河西,岁币100万缗的条件,换取辽国从河东撤军,并且承认幽州和辽东的苏州安复军之地归属大宋。
  武好古扭头看了看蔡京,蔡京脸色铁青,摇摇头道:“我朝天子下了旨意,不割河西了,也没法割啊!”
  武好古笑了笑:“河西只是暂时不能交割。”
  李处温皱着眉头问:“大王的意思是,将来大宋还有可能将河西之地交与我大辽?”
  “将来的事情,将来在说。眼下的和约却是可以先签署的,能执行的就先执行,不能执行的就慢慢来,总要还南北二朝,亿兆黎民一个太平世道吧?”
  “大宋不割河西,我朝也不可能撤出河东!”李处温道,“而且我国现在已经拿下了太原城,整个河东,也是随时可以夺取的!”
  “呵呵。”武好古只是笑了笑,冲萧保先望了一眼,“萧枢密,你以为呢?”
  “一纸和约,事关三家吧?”萧奉先斟酌着问。
  武好古摇着扇子,笑吟吟道:“现在是两国四家了,真是越来越热闹了。不知道再过几个月,会不会变成五家、六家?”
  “大哥,你说的第五家、第六家是谁啊?”武好文忍不住插了句嘴。
  在他看来,有了武好古和章援这两个乱臣贼子,好端端的大宋天下都有了大乱的苗头,怎么还能有更多的乱臣贼子?
  “这得问萧枢密了!”武好古笑着问萧保先,“枢密觉得谁比较像第五家、第六家?”
  这个问题的答案,萧保先当然是清楚的,第五家多半是生女真部落联盟,第六家不是萌古部就是克烈部……
  虽然辽国在河东搬回了一局,拿下了太原城。但是总体形势还是对辽国不利,燕地收不回,河西吃不下,侥幸拿到的半个河东也消化不了。虽然辽军拿下了雁门诸寨、瓶形关、忻口寨、娘子关、故关、赤塘关、百井寨、三交口、太原东山等险要,还控制着代州、忻州的州城和主要县城,以及太原府城、榆次县城、寿阳县城和平定军城等处。但是并没有取得河东劳动人民和地主恶霸的拥护,所以没有办法建立有效的地方政权。也就是控制了几十个要点和连接这些要点的交通线。周遭广阔的山区,仍然在忠于大宋的官军和形形色色的义军的控制当中。
  如果辽国想要维持在河东中部的军事存在,就必须布署重兵,而且还得不断投入资源,同时又无法征收到太多的税赋。就连草谷也不大好打——那可是两山夹一川的山西啊!辽人的骑兵在“一川”的河谷、山谷地形上还可以占据优势,到了太行山、吕梁山里面全是“抗辽人民游击队”,打个毛草谷啊!
  可是辽国又不能一口把吃进嘴巴里面的硬骨头(指河东)给吐出去。要不然在这次宋辽战争中可就输个底掉,还有什么威信统治草原山林?
  而不把河东吐出去,那么辽国就得慢慢在吕梁山、太行山之间流血……一个马背上的草原民族,陷进吕梁山、太行山了,还能好得了?
  可是好不了也得硬撑着啊!你不撑着怎么办?把兵力从河东抽出来去反攻燕京?打得过吗?或者去打河西?河西倒是弱一点,但是再弱也不会比大宋朝廷的官军还弱吧?
  “燕王殿下想怎么办?不如直说了吧!”萧保先也不和武好古绕圈子,直截了当地问了。
  “不如签个停战约。”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