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豪商-第5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图上标明了“大金包围网”的大致形势,耶律大石的人马缩在漠北可敦城附近。章理的军队则在河套北岸草原。在河套南岸草原,宋军正在集结重兵!
  而在并代、府麟两路,宋军和萧干的并代军,折家的府麟军也在集结。
  一张包围大金国的巨网,看上去已经编织完成了。
  不过也算久经战阵,熬成了一个军事专家的武好古却知道,参与“包围网”的各方面,其实都没有和金兵决一死战的决心。
  耶律大石和章理只是想从草原拉人头。五十万、一百万都是赚的。而完颜阿骨打也没说一点不让他们拉啊……那些人阿骨打也养不活啊!
  而且大石和章理有多少老本?拼得起吗?
  至于大宋……交趾和金国可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对手!而且还有一个蒙古,一个克烈跟着金国在混!
  而大周……拿下临潢府和黄龙府是可能的。但是要同时负担大同府方面的战事,那就有点困难了。
  大周国虽然有二十多万军队,但是真的散开来摆在那么辽阔的战场上是不够瞧的。
  这场战争可不是比堂堂之阵,而是比机动性,比搜索能力。骑兵的作用远比步兵要大!
  没有足够的骑兵去搜索,周国大军无非就是占领几座空城,连敌人的影子都找不到!
  而以周国骑兵的力量,即便算上依附的东辽骑兵,也就能分个两三路,再配一副点步兵去占领城池……如果要留下一路做预备队,最多就是两路大军,能负责金国东京道一个方向就不错了。
  而女真人一旦发现周军运用于东京道,他们很有可能集中主力于西京道。
  “太冒险了!”武好古摇了摇头,“这个四方灭金策太冒险了!”
  苏之焕笑了笑,道:“冒险?以大周一国之力,就足够击败金国了。何况还有其他三方兵马?您现在说冒险,世人看来,却是武圣人只想见宋金拉锯,好收渔翁之利吧?”
  武好古冷哼一声,“我大周能不能打败金国,不是世人的眼光决定的,而是共和军兵将手中的刀剑决定的。而共和军兵将是大周共和国的刀剑,只会为共和国而战!”


第一千二百五十五章 大宋自有国情
  “陛下,臣书生,不知兵事,理应不言兵事。然今日奉诏将使金国,为军国之事奔走,自当勉力言兵。若言有不当,还请陛下恕之。”
  今天是武好文去崇政殿辞陛的日子。他现在是鸿胪少卿兼驻大同府特命全权公使了!而且还领受了卖国求荣的秘密使命!
  在开封府的这几日,他也听说了凤鸣代表章理提出的“四方灭金策”——大宋国在军事上虽然进步了许多,但是朝廷照样是个漏风的筛子。根本没有保密这回事儿!如果是大周国要灭金,一定不会在决策未定的时候,就搞得尽人皆知了。
  虽然知道了“四方灭金策”,但是武好文仍然不改卖国苟且的初衷。
  “武卿乃朕之心腹,有话但言无妨。”
  “谢陛下。”武好文行了一礼,“臣以为求人不如求己。如果朝廷欲平灭金国,也不须假力凉、周、西辽。此三者与大宋皆非一心!而我大宋又广有万里,拥亿万生民,国用充足,堪称丰亨豫大,敢战善战之士,亦不计其数。若财能尽其用,士能尽其力,北方蛮夷之邦,又何足挂齿?便是吞周灭凉,也不是做不到的。如果财不能养战士,士不能卫国家。万里之国,亿万生民,不能凝聚一体。国家的安危便系与各方平衡均势。这四方灭金之策,就是要打破各方平衡之局。此乃国之重事,请陛下三思。”
  这话……似乎有点过时了!
  但确实是稳妥之言,如果早个十几年,武好文刚刚入仕的时候,是绝对说不出来的。
  而如今他也算是官场蹉跎多年,又因为武好古被投闲置散,有的是时间研究新旧学问。
  他能够在科举考试中高中一甲,智商肯定是不低的。而且年纪也不大,官场阅历倒是累积了不少。看问题自然比较透彻,而且又有了周国这个参照物。当然可以看出大宋国富兵弱的原因了。
  但是看出了原因,不等于能改变什么!
  因为改变,特别是翻天覆地一般的改变,通常意味着巨大的震荡。
  “何为财能尽其用,士能尽其力?”赵佶问。
  “如周国。”武好文回答,“周国以土养士,以商富国,以养士强兵,以强兵护卫工商,使工商、强兵与国家一体。此乃周之根本!而我大宋,自有国情不同,不可行暴周之法,否则必然天下大乱……”
  “不能行暴周之法吗?”赵佶皱眉道,“可是现在有不少士子都羡慕周国的富强,认为周国的富国强兵之法是可行的。武卿,你怎么看?”
  周国当然是让人羡慕的国家。国盛、民富、兵强!传统的儒生士大夫虽然看不上,但是一部分受了新学影响到士子,却想以周为师。
  哪怕在正经科举出身的低级文官中,想以周为师,变法强国的人都不少。
  “变祖宗之法当慎之又慎!”武好文说,“周国乃草创初兴之国,又取地燕辽,而非在中原建立基业。犹如白纸一张,可尽情发挥。而我大宋,一百数十年家国,又上乘五季隋唐,种种制度,绝非一日而成,乃是数百年积淀而来。不可暴易,否则国将不国!”
  “何法不可暴易?”赵佶又问。
  “诸般法度之中,以土地之法为根本,最不可易!”武好文说,“周之暴,在于以土地养武士。周举国之地,凡九千万亩之数,其中八千余万亩,皆养骑士、府兵。有骑士庄园、府兵田庄二十多万处。都是官授职田,不可分割。一国之财,终是土地为本。周国以国家财富的七八成之数养武士,其国如何不强?其民如何不暴?土地尽予武士,国用只得出于工商,其国如何不重视工商?所以周法的根本在于土地!而我朝能将天下田土九成之数,尽赐带甲之士吗?若能,数年可得百万壮士,平金灭周,不在话下!若不能,又何以法效暴周?”
  武好文没有说错,武好古搞得那一套强兵之法,究其根本,就是用一国财富的大部分养武士了。
  虽然宋朝的税收大部分也用于养兵,但是税收本身占一国财富的比例是根低的。
  后世的强国税收可以达到GDP的百分之二十以上。但是宋朝没有这样的收税能力,真正能收到官府手中的,能有几个百分点就不错了——官府收到几个百分点,经手的官吏至少还得捞上相同的数目,而且许多士绅豪商又有的是办法逃税,所以寻常百姓的税赋压力是很大的,没有多少增收的空间了……
  而反观周国,并不是用税收养兵,而是用土地养兵,直接把一国绝大部分的农田草场分给了军事公民。虽然表面上看,周国的军费开支不多,但是一国大部分的GDP,实际上都用来养兵了。二十多万周国的骑士、府兵所得到的收入,当然远远超过宋朝的将士了。
  收入有了保证,部队的士气和战斗力当然也有了保证。最重要的是,那些军事公民真的把自己当成了国家的主人——国家大部分的财富都是他们的,他们不是主人谁是主人?元首武好古要完蛋了,他们也得跟着变穷光蛋,家里的老婆孩子都得饿死。
  因此到了存亡之时,这帮军事公民是要拼命的。而且老子死了还有儿子,哥哥死了还有弟弟,甚至老人妇女都有可能上战场……所以周军就是不可战胜的军队!
  而大宋,虽然有了不少新式军官,但是普通的士兵和基层军官太穷了。也没有什么值得他们拼命保卫的财产,所以遇上真正的强敌一定会出毛病的。
  赵佶叹了口气:“我朝也养士一百数十年,只可惜所养之士,皆不能持戈而战……”
  “陛下。”武好文道,“我朝所养之士是用于安内的。暴周所养之士是用于攘外的。所以家兄虽开数千里之国,却不敢为帝图皇,还要打着天下为公的招牌。原因就在于此!”
  武好古的“天下为公”,不是说为亿万劳苦大众谋福利,而是为几十万公民谋利益。而这几十万公民中的大部分又是军事公民,所以大周是和军事公民在共天下。统治者必须不断满足军事公民对土地的需求,国家才能平稳向前。
  因此从长远看,大周共和国是一个极具扩张性的国家,每一代的元首,都必须进行一番军事扩张,以便为新增的军事公民争取土地。
  但是天下间的土地总是有限的,具有较高价值的土地更加有限,而人们占有土地的欲望,总会比土地更多……
  另外,保持军事公民和工商公民之间平衡,以及共和国上层豪门和基层军事公民之间的平衡。说起来就不简单,做起来就更不容易了!
  其实中国历史上的秦、汉、隋、唐四个大一统王朝,多多少少都有点军功爵,也就是靠军事地主从军卫国的路线。但是这套路线都因为找不到那种既富又弱的扩张对象,而走到了末路。
  而赵宋的路线,则是干脆放弃扩张,专心安内。因此大宋的土地和兵役是脱钩的(绝大部分情况下),掌握广大乡村土地的不是军事地主,而是诗礼传家的士大夫地主。他们以科举考试,而不是军功作为保持和提升门第的手段。
  当然了,士大夫地主也不排斥工商,兼营商业、手工业的地主大有人在。他们和周国军事地主的区别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土地私有,主要通过买卖获取(买卖是否公平是另一回事);二是以科举为主要的上升通道,以做官为最优的敛财手段。
  也就是说,宋国的士大夫获取土地靠买,周国的军事公民获取土地靠封;宋国的士大夫聚敛钱财主要靠贪,周国的军事公民则主要靠抢——呃,都不是什么好人!
  不过依靠贪污的士大夫对皇帝来说是比较安全的——历史上的宋、明、清三朝,被手底下人从宝座上揪下去的皇帝也的确没几个。而之前的朝代,那可就是各种篡位,各种谋逆,皇帝这门职业真是太危险了……
  赵佶现在也明白这些门道了,他叹了口气:“行祖宗之法,一百数十年矣,岂是说改就改的?而且上上下下,皆是士大夫……国家不依靠他们,还能依靠谁?”
  “陛下圣明。”武好文道,“朝廷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武夫公民治天下。若弃士大夫,则无大宋天下矣。”
  所谓“弃”士大夫,就是停止科举,重分土地!
  大宋的人口至少是大周的八倍,土地(耕地)至少是大周的五倍。如果分土地,行军功,废科举。百万壮士也是可得的!有百万授田之军,平金灭周,不在话下。
  可问题是大宋靠什么去进行这种烈度的改革?
  赵佶一叹:“武卿,朕已经知道了……所以朕自有主张,不会被书生狂言所左右,你尽管放手去和金国谈判,哪怕百万岁币,也可以许给金人。”
  武好文长揖一礼,“陛下圣明!”


第一千二百五十六章 国贼当诛
  大宋道宗现在真是越来越圣明了……看来多受点挫折还是有利于一个皇帝的身心成熟。
  什么联金灭周,什么四方灭金,什么让草原之明去西方抢劫的,赵大皇帝一概不理。
  赵佶现在就是一心一意做缩头乌龟,老老实实交保护费。派武好文去大同卖国,一年最多可以给大金国一百万缗的岁币。
  同时又将大宋市场对大周敞开,什么天津布、长芦盐、燕山铁、辽东面、界河船、酒中仙的,统统敞开了卖!
  而且大宋的黄金、白银和铜,也可以不受限制的流往天津。
  总之,大宋现在就是大周国的模范殖民地了!
  当然,大宋也不是大清。大清的生产力和西方列强不在一个档次上的。而大宋的东南沿海,现在也溜达进了资本主义门槛。京东、上海、明州、泉州、广州五大商市的工商业可不比天津弱小。
  而且大宋也有自己的殖民地,一个是和大周共有的南洋都护府辖区,另一个是刚刚被征服的交趾国……
  另外,大宋的新学发展也不慢,大学开了一堆,新式军校也开了个武学学宫。宋国每年毕业的新学人才,数量也不比周国少。
  而且还有宋国境内还有理性派这样的新学山头,还有理学和道教道德宗这样半新半旧的学派。
  停滞了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儒家、道家思想,也在宋道宗统治时期,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复兴运动。
  而拥有青城学宫,玉清道德宫,武学学宫和辟雍学宫,附近还有嵩阳书院的开封府,现在也成为了可以和天津、海州相媲美的新学中心。
  开封城南,青城学宫,论道殿中,今天可是挤满了穿着儒服的士子,七嘴八舌议论不休,热闹的都快赶上一个鸭子塘了!
  十年前那场差一点动了刀兵,还让蔡京、蔡卞两兄弟灰溜溜下台的论道,就发生在这里。在那之后,这座大殿的名称也被改成了论道殿。渐渐的成了各种思想进行碰撞交流的一个学术圣地!
  哦,顺便一提。思想这个东东,靠统一,靠一个声音是没有办法取得进步的。搞这玩意就得思辩,思考加辩论。各种各样的思想凑一块,在一片骂战中互相交流融合,才能真正得到升华。
  所以思想和学术的自由,对于一个领先的文明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个文明没有地方去吸收更加先进的知识,只有靠自己去探索前进。
  而如今的大宋(包括大周),在吸收了西方哲学并且诞生了实证、理性、理学、道德宗等学派和教派后,实际上已经站在了人类文明的巅峰。必须自己去探索未来了!
  另外还需要一提,这个时代还不存在独立于哲学的自然科学。历史上,大科学家牛顿最著名的著作就叫做《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那种不思考哲学问题,一心一意只搞科学研究的科学家,在中世纪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因为探索科学的工具本身就来源于哲学。
  实证论、理性论、分析论(逻辑论)等等,现在都是实证、理性、理学、道德宗等学派和教派的工具,怎么可能回避不用?不用还搞什么研究?
  所以大宋比较宽松的舆论和学术氛围(相对而言,没有火刑柱,也不用石头砸人,甚至不会像阿三辩法那样辩出人命),就给各种学术间交流和升华,提供了非常好的土壤。
  而这几年,因为宋道宗沉迷道教和学术研究,使得开封府在学术上的管制更加放松。连天文这个一直以来的学术禁区,也基本放开……其实开封府不放开,天津市那边也早就放开了!
  不过今天聚集到青城学宫论道殿的士子们,并不是来讨论什么哲学问题的。
  他们是为了国家的前途命运而来!
  士子书生,向来是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
  虽然他们通常不会披坚执锐去为天下而战,但是嘴炮还是要开足的。
  青城学宫论道殿,在许多时候也会变成在京的士子学生们议论朝政,品评高官的去处了。
  今天开封府的士子书生,还有一些背了一屁股房贷的低级官僚们聚在这里,要议论的就是刚刚传来的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
  朝廷又出了卖国贼了!
  这次卖国的贼人名叫武好文!哥哥是叛国贼,弟弟是卖国贼……武氏一门,真是没有好人啊!
  武好文这次卖国的罪行是签订了《宋金盟约》,根据盟约,大宋从今年开始,每年要给金国八十万缗铜钱或等价绢帛的岁币。
  一年八十万啊!都是民脂民膏……比昔日大宋给大辽的岁币都多三十万!
  更可恨的是,金国并没有打到黄河边上,甚至连雁门关都没过,只是派出一些草原蛮子骚扰了一番。软骨头武好文就卖国了!
  而且河西天理教的天理子章理最近还提出了一个四方灭金策。
  要集中大宋、大周、西辽和凉国四方的力量,一举毁灭大金。
  这真是大宋张扬国威,男儿建功立业的时候,怎么就卖国了呢?
  “国贼不诛,大宋危矣!天下危矣!吾等武学学生,当挺身而出,为国除贼!”
  发出怒吼的,是一位穿着红罗袍肚(一种武职服饰)的武学学宫生员。非常年轻,只有十七八岁。相貌却极为俊美。此人是西军名将,泸川军节度使刘仲武的儿子,名叫刘锜。
  “信叔所言极是,只有诛除国贼,大宋才能奋发!”
  “对!我大宋的土地是周国的六倍,人口是周国的八倍,财入是周国的十倍,为什么会被女真蛮夷欺负?女真蛮夷为何不敢侵犯周国,偏偏要犯我大宋?还不是因为有武好文这样的国贼吗?”
  “没错,应当诛此国贼!然后再讨胡虏!”
  “对,诛国贼,讨胡虏!”
  “诛国贼,讨胡虏!”
  一群和刘锜一样打扮的武学生都激愤起来,喊打喊杀,仿佛真要诛杀国贼武好文了。
  听到武学生们喊出的口号,发起今天这场评论的状元公何栗和太学生(辟雍学宫学士)张浚都是脸色一变。
  武好文虽然是卖国贼,但是他和武好古不一样。武好古从头到尾都是武资,而武好文是东华门外唱名的进士文让官啊!
  而且武好文的散官位已经升到了从四品中大夫,还加了龙图阁直学士的馆阁职。
  这是何等尊贵的文官啊!是武学生们可以喊打喊杀的?
  如果是将来要做文官的太学生喊喊也罢了。反正太学一向号称“无官御史台”,伏阙上书,弹劾权贵的事情也没少干。
  可武学生不一样啊!特别是现在的武学生是真的要下部队带兵的。
  带兵的小武臣公然喊出要杀龙图阁直学士这种级别的文官……这是要造反吗?
  何栗皱着眉头冲太学领袖张浚望了一眼,出身名门,长相非常严肃,自带了不怒自威气势的张浚嗯咳了一声,站了起来,大步走到了一群武学生跟前。也不说话,只是目视刘锜。
  刘锜认得张浚。张浚是太学里面的名人,刘锜是武学里面的一号人物。平日里面自然是有点交集的。
  对于太学生,现在的武学生都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太学,也就是辟雍学宫走得是新旧结合的路数,但还是以旧学为主。课程比武学要简单得多——旧式儒学是易学难精,有点钻牛角尖的意思。粗通并不难,孔子、孟子的理想读过几年书的谁不知道?
  再深一点,无非就是将儒家的道理和《史记》、《汉书》、《战国策》等史书上的典故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论证。
  武学学宫的儒学课、史学课就教授这方面的知识!
  所以太学生懂的,武学生都懂!
  当然,文章还是太学生好,这个是没办法的。要是武学生能有太学生的文字功力,那就去读太学了。
  而武学生要掌握的武艺、军学、算学、地理、自然等方面的知识,太学生则能装懂!
  太学还有嵩阳书院都会教一点新学皮毛。有了这点皮毛,就能让太学生和进士在武学生、新学生(新式大学的学生)跟前不懂装懂了……这可真是讨厌到了极点,你要完全不懂,也就不能瞎指挥了,当个甩手掌柜也行。你要干脆真懂,那也不错。偏偏是不懂装懂,你说这怎么办?以后人家还得以文御武来指挥武学生呢!想想都气人!
  不过想归想,面子上还是得尊敬张浚的。因为张浚是公认的太学才子,是必然会中进士的!
  “德远兄。”刘锜拱拱手,笑问,“不知咱们什么时候伏阙上书?”
  “还需要伏阙上书吗?”张浚沉声问,“不是要诛除国贼吗?”
  “这不是为了鼓舞人心嘛?鼓舞人心而已。”
  张浚点点头:“信叔是武学生中的佼佼者,将来总是要带兵的,还是谨慎一些为好。喊打喊杀的事情,由我们太学生冲在前头。你们武学生跟随即可。”
  “好好。”刘锜问,“咱们什么时候上书?”
  “等!”张浚道,“等征交趾的大军凯旋,等武龙图返京。”


第一千二百五十七章 国贼三人组
  征交趾的大军(其实也不大,大几千号人而已)并没有全部留在交趾受封,而是留了一半作为交趾王国的中级封臣,还有一半则被纪忆打发回了开封府。
  纪忆之所以这么安排,主要是因为军中有不少人不愿意留在交趾当大爷,想回北方继续在军中效力。还有些人实在不适应交趾湿热的气候,也只能北返。此外,纪忆也有一点自己人要安排。他在海路市舶制置使的位子上那么多年,心腹、人情,总有不少,该有地方安排了才好,也乐得放人北归。
  所以大约有1200人踏上了北返中原的慢慢长途。而和他们一起返回的,还有原来的交趾郡王李乾德和他的几位后妃。
  另外,李乾德的弟弟李崇德并没有落在交趾相纪忆手中,而是投靠了大周国,在周属安南府居住。成了周国安抚安南府的交趾人的一张大牌。
  安南府就是红河三角洲那一块,现在被当成了大周在南方的根本之地经营。有2个营的海军陆战队官兵集体转封到了安南府,封出了1600个安南骑士庄园。每个庄园都是2000亩上等的水田,真是富裕的让人眼红。
  除了册封“安南骑士”之外,博士团也大举进入了安南府。在安南府设置了十八所由土地维持的博士团书院,负责教化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