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豪商-第5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明是个三足鼎立的局面,可没那么容易打破。”
  “联宋攻周怎么样?”完颜撒改突然问。
  阿骨打眉头一拧,现在大金国内是有亲周和反周两派的。不过这两派对周国的看法却是相近的,都将周国看成了一个巨大的威胁。
  完颜阿骨打摇摇头道:“撒改,咱们俩年纪都大了,替子孙创下如此基业还不知足?攻打周国……周国那边,难道不是创业的雄主?万一不胜,就是前功尽弃啊!”


第一千二百六十九章 师周长技以制周
  和所有想深入了解周国内情的宋朝官员一样,何氏三杰也在沧州南皮县弃船登岸,走陆路跨过了宋周边境。
  而且他也被边境线两边的巨大差别给震慑了。
  大宋一边,属于沧州清池县的土地,一如既往的荒凉和残破。现在虽然是金秋之季,但是除了长到半人高的“杂草”和偶尔见到正在食草的牛羊,就是没有任何丰收的景象了。
  可是一进入大周国境,马上就是一片丰收安乐的田园景象。连官道都不一样了,从尘土飞扬的土路变成了铺了青石板的石路。
  行在路上的旅人,大多都是身强体壮,面色红润,绝没有吃不饱饭的菜色。哪怕是穿着粗布短衣的客户(佃户、雇农),也没有一丝饥寒交迫的样子。
  不过路边的田土中种植的却也不是金黄色的小麦,而是一半牧草,一半棉花。棉花已经绽开,变成了一朵朵白色的,雪花一般的毛球,非常养眼。
  草田中正在啃食牧草的,大多是体型高大的骏马,大约就是赫赫有名的天津马吧?
  和宋国朝廷派出接伴使陪同外国使臣行动的接待方式不同,周国没有接伴制度,只是在边境关卡上登记了一下,然后发给了“外事护照”,便让何栗、凤鸣山等人自由行走在周国的土地上了。
  这份坦坦荡荡的气度,倒是让何栗何大状元吃了一惊。
  吃惊之余,何栗也没忘记利用周国的“粗疏”,深入周国民间,去进行一番考察。
  现在大宋国内相当一部分士大夫,都热衷于研究周国的制度。有些是为了批判而研究,有些则想以周为师。要师周长技以制周!
  何氏三杰则在“师周”和“批周”之间摇摆,一方面觉得周法不仁,一味求强求富,罔顾生民;一方面也承认周法却有可取,毕竟周国的富强是明摆着的。
  不过往的“师周”和“批周”都是建立在不知周的基础上的,缺乏依据。现在何氏三杰,终于有机会知周了。
  为了更好的知周,何氏三杰在进入周境后还故意换下了官服,并且放慢了脚步,还在一个名叫奥堡镇的乡镇停留了一日。
  所谓的乡镇,就是百户乡(通常有四五百户骑士)的中心。是个用围墙圈起来的市镇,镇上设有乡公所、乡老会、乡学、乡公仓,还有商铺、酒肆、旅店、铁匠铺什么的。前者是公共设施,后者都是商营的。
  何栗趁着一行人在酒肆中用饭的时候,找上了一个操着河间府口音的小二,和他打听了起来。
  “小二哥是河间府人士吧?”
  “回客官,小底是河间府乐涛县南大树镇人士。”
  “南大树镇,哦,就在南皮县附近,在黄河边上,是吗?”
  何栗记得这个镇子,是个萧条的大镇。萧条的是当下,而大则意味着昔日的繁华。
  “是啊。”小二哥叹了口气,“老家营生艰难,所以就跟着东家一起出来了。”
  河间府的情况也和大宋大部分的州府军类似,男耕女织的田园经济正在解体!在市镇上勾当的商人所受冲击也是非常大的,而且他们的头脑比农民要活络,知道人挪活,树挪死的理儿。所以最先背井离乡的就是他们了。
  “此间安乐否?”何栗又问。
  “自是安乐,但是……”
  “但终究是外乡,也没有办法买几亩田安顿下来,周国的农田基本上不能买卖的。将来终是要回家乡的,可是家乡又……”
  中世纪嘛,土地是第一生产资料。商人赚了钱就想买几亩地是很正常的,而将可以买到土地的土地制度归于封建土地制度,同时将不能流通只能用军功获封的土地说成资本主义的土地制度……很奇怪啦!
  不过资本主义大周国内的商人在赚了钱后,的确很难将资本投入农田。因为周国绝大部分的农田都是军事公民的职田,是非卖品!
  所以周国的商人很难转化为地主,只能在工商业上继续发展,除非他们不当商人去从军。
  “周国的农人比河间府的农人富庶吧?”何栗又打听道。
  “自是富的。”小二回答,“无论主客,都有几个钱,不过却不安逸。”
  “不安逸?”
  “是啊,有了田的要为小儿子们的前途担心,周国的田庄只能由长子继承。没有田的,则是眼睛都热了,想着有一天能从军打仗,搏出一个田庄……搏出个田庄,才是人过的日子啊!”
  正说话间,酒肆门外进来两个穿着窄袖圆领袍服的汉子,腰带上都悬挂着长剑。一看就知道是周国的骑士。
  小二哥连忙满脸堆笑的迎了上去,口称王大官人、王二官人。
  原来这是一对兄弟骑士,田庄都在奥堡乡上。
  “小二哥,快取些好酒好肉,要牛肉,切上四五斤装盘,再切个十斤用纸包了,俺们拿着走。”
  和宋国境内禁止宰牛不同,周国的牛不受保护,随便杀了吃肉,而且还不贵。
  那小二一听对方要带十斤牛肉上路,于是就问:“两位大官人要去天津?”
  其中一位王大官人笑着:“是啊!点集了!”
  “点集?轮到二位上番?”
  另一位大官人笑道:“怎么会?上个月刚刚回家。”
  “那不就是……”
  “哈哈哈,怎地?小二哥,跟俺去吗?骑兵你干不了,步兵还能担当。若是有功,百数十亩的田庄就有了!”
  “俺,俺真的能行?”
  “哈哈哈,只要你去了,不行也练到你行啊!”
  那小二咬咬牙,“那俺就去和东家说说……”
  挺好的一个小二哥,就这样变成了兵哥哥!
  这一幕让何氏三兄弟都有点目瞪口呆,倒是凤鸣山见怪不怪。
  何栗也是个挺能搭讪的主儿,又自给凑过去和两位王姓的骑士搭上了。
  这两人也是河间府人,本是当地的土豪,十几年前被武好古招了骑士,便一直从军。上过很多次战场,不过却丝毫未伤!所以也不怕上战场。
  两人还打算把自己的儿子带上去当个骑士随从(就是辅助骑兵),好见见血。
  至于和谁打,两位王大官人不知道,知道了也不会说的。
  何栗也不是一味打听,也自我介绍了一番,自称是宋国嵩阳书院的书生,想去天津寻个机会。
  “天津的机会可多了!”其中一位王大官人挺健谈的,笑着道,“最近博士团就在招读书人去安南府,去了就给公民身份,还有田分。”
  “安南府在何处?”
  “交趾国啊,咱们在交趾国割了块最肥的土地,设了个安南府……先生如果嫌安南路遥,本乡的乡学也是个好去处。虽然分不到田土,但是薪水不低,只要有真本领,一年几百缗都不是问题,比当个小官小吏强多了。”
  原来安南府那边还在大发展。封骑士,封武士是一方面;开设书院,传播天理是另一方面。后者就得读书人上去了!
  所以博士团这段时间都在招人,准备组建安南博士团大书院。
  不过何栗对安南的事情不感兴趣,又打听起周国骑士的收入和田庄了。
  打听了一番后,何栗才知道周国的骑士并不脱产,他们是亦农亦兵亦牧,身兼三职,真是挺忙的。如果骑士家中人丁不多,通常会把一部分土地租出去给佃户经营。如果家中人丁兴旺,则会雇农经营。
  至于收入,则是收租少,自营高。天津府一千五百亩的田庄经营好了,一年能有2000缗以上的纯收入!主要来自养马和卖棉花。真是富裕得让人难以置信。
  只是这么一份家业不能平分给子孙,只能由长子继承。所以各家骑士就只能在次子幼子们的教育上不惜成本,算是对他们进行补偿了。
  而正因为骑士们都愿意在子孙的教育上投入,所以各乡的乡学都建得非常好,也都不惜高价聘请云台学宫毕业的老师——骑士不必交税,但是他们会给乡学纳捐,而且纳得不少。毕竟这些乡学是教育他们自己的子孙的!
  所以周国骑士乡学的老师,年收入都超过中下层的官员!就是搁在大宋,这份收入也抵得上一县父母官了……
  所以没有科举制度的周国,在国民教育上的投入,是远远超过以文治闻名的大宋朝的。
  当然了,可以享受高水平教育的,只有军事公民的儿子或本人,或者能够支付高昂学费的商人。
  换句话说,对于周国广大普通平民(不包括商人和技工),成为军事公民就是美好生活的开始!
  只要成为军事公民,土地、房产、老婆、儿子的教育,统统都有了!
  而要成为军事公民,就必须从军!
  所以大周永远不担心没有人当兵,为了出兵高丽而进行军事动员刚刚开始,想要从军的平民就在天津市的各个兵站前排起了长队。
  当然了,现在周国平民当兵是一律不发军饷的。不发军饷,都打破了头想挤进来,再发军饷就是浪费钱了。


第一千二百七十章 复古党人(一)
  “周之长技在复古!绝对是复古!周之长技不在工商,而在乡土。而周之乡土,则在抑兼并,行均田!这就是复古之法啊!”
  大宋驻天津市的公使馆中,响起了四川口音的说话声。说话之人显得非常亢奋,语音很高,语速也很快,让汴梁子王黼有些惊讶。眼前之人,真的是新科状元何栗吗?
  何氏三杰现在已经完成了对周国天津府乡村的考察,成为了三个知周派了。
  而何栗更是从周国的乡村,寻找到了大宋复兴之路的关键。
  周国原来不是靠工商强大起来的,而是靠在乡村实行复古,坚决抑制兼并和实行均田,才变得兵强马壮的。
  周国可以自由买卖的私田很少,绝大部分土地都是禁止买卖的职田。抑制兼并的力度,恐怕是古来少有了。
  当然了,周国的均田虽然不是人均一份田,而是将土地分给骑士、府兵。
  而且周国的均田是可授可收。只要骑士、府兵不能履行义务,也没有达到“终身享有”(需要成为终身公民),田庄就会被坚决收回。
  在何栗看来,周国的这套土地制度,实际上就是一种复古——在宋朝土地制度上的倒退。应该是在隋唐均田的基础上加以改良,又吸收了战国军功爵制度的某些优点。
  而这种程度的复古,就是周国军事强大的根源。而周国的军事强大,才是大宋需要学习的地方。
  周国的工商业根本不需要学,大宋沿海几大商市,还有“苏杭秀明月(越)”五个丝绸州的工商一点不比天津市差。
  另外在何栗看来,大宋的工商业城市和五个丝绸州正在摧毁乡村经济,对于国家没有一点好处。
  “文缜,你,你在说什么?”王黼还是努力听懂了一些何栗的四川官话,“抑兼并,行均田?”
  “对头!”正处在兴奋中的何栗也顾不上什么状元风度,只是又快又急地说,“周国之强,就在抑兼并,行均田……而我大宋之弱,就在兼并太过,无田可均与将士。”
  这话你也敢说?王黼看了看和何栗一同到来的何棠、何榘。这二位也都是眉头深皱,也不知道是不认同状元兄弟,还是在担心何栗惹祸。
  “若我大宋不能抑兼并,行均田。”何栗的语气已经放沉,“不出二十年,周国就要来帮我们抑兼并,行均田了!”
  “帮?”王黼不明白,“怎么帮?”
  “自是渔阳鼙鼓动地来!”何栗痛心疾首地说。
  “何文缜,慎言!”王黼面孔板了下来,心里却道:瞎说什么大实话啊?大宋朝现在是圣君在世,众正盈朝,怎么会害怕渔阳鼙鼓?
  “本朝不杀上书言事者,就是为了让言路不绝,让真话真相上达天听!”
  何栗接着又正色道:“待制是驻天津公使,难道不知道这几日周人又在闻战而喜了吗?如今周国立国不过数年,骑士、府兵还都是初代,等二十年后,不知有多少无田可分,而又文允文允武的骑士、府兵子弟,红着眼睛要南下来抢咱们宋人的土地!他们可比安史乱军厉害多了!而我大宋的军力,能和天宝年间的唐朝相比吗?”
  二十年后的事情瞎操什么心啊!
  王黼只是摇头,却也无言可对。何栗才来周国几日?算什么知周派?他王黼可是看着大周国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会不知道周国兵强的秘密?
  可是知道这事儿又能怎么样?去朝廷上大声疾呼?
  要发展工商,增加财入的话笃定去喊,人家顶多看不惯你,也不会拿你怎么样的。
  开设兵学,组建新军也能嚷嚷。虽然新军没有禁军靠得住。但毕竟是保卫朝廷所必须的,不练不行啊。
  而抑兼并,行均田……瞎嚷嚷这个会死的!
  看到王黼沉默不语,何栗还以为对方被自己说动了,于是就建议道:“王待制,您是朝廷驻周国的使臣,有探查周国虚实的责任。不如和下官一起向朝廷上书,建议朝廷师周长技,复古均田,以田养兵!”
  还要上书?这回不仅是王黼有点冒冷汗,何栗的几个兄弟也是冷汗直冒了。他们仨这回可是领了一个不可能完成对任务。回京后肯定要治罪的!再上书言及均田,不就是罪上加罪了?到时候想去交趾怕都不可能了……
  ……
  当武好古赶到自己在元首宫的内厅时,林冲和刘泽已经在门外的候见厅中等候了许久了。武好古的这两位元从心腹,现在都已经上了年纪。林冲五十岁出头了,不过人却瞧着年轻,仿佛只有四十多,魁梧健壮,精神抖擞。
  刘泽就是刘二狗,早年不过是开封府的一个泼皮头目。后来还在武好古的扶植下成为了界河商市的泼皮首领。现在依旧是个江湖领袖,不仅在天津市有势力,在河北两路,京东、京西、京畿一带的江湖上也是人人敬仰的人物。
  扶植这样一位江湖领袖,目的是利用江湖势力搜集宋国的情报,并走私人口进入周国——大宋的统治虽然比较宽松,但还是会限制人口流动,特别是人口出境。
  而周国因为迅速扩张,征服了许多地广人稀的地盘。又将大量燕地的壮丁分封出去当了骑士、府兵,以至于出现了劳动力紧张的局面,所以急需补充人口。
  肯定可以取胜的高丽战争,又会为大周赢得15万平方公里以上的土地——金国决定放弃的北高丽国是不包括靠近曷懒甸的部分山区,所以南北高丽相加,只有大约15万平方公里的领土面积。不过高丽的人口损失比起土地的损失更加严重。多年和女真人的战争使得高丽国损失了太多的壮丁。北高丽的人口又被女真人搜刮殆尽。而南高丽又因为战争之后的饥荒丧失了不少人口。
  根据新成立的安东行台省的估计,如今南北高丽的人口数量不足400万。如果再经历一轮周国的入侵和占领,人口将会进一步减少数十万到一百万(并不是杀掉那么多,还会有大量的贵族人口被强迁)。
  高丽的人口最终可能会下降到320万左右,而青壮年男性的损失比例,则更加严重。
  这可是汉人大量进入,帮助高丽建设资本主义的大好时机……可问题是,大周境内的汉人数量也不多,满打满算也就是四五百万。
  如果高丽真的变成了大周的行省,大周境内的汉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大概就要落到40%左右了。
  不大量补充汉人进来能行吗?这样的比例搁在后世,大周国妥妥就是一少数民族自治区啊!
  而一个在政治和经济上比较稳定的大宋,显然是不利于周国获取人口的。
  所以开封府发生的五月初四之乱和赵佶的南巡,让武好古嗅到一丝天下将乱的气味。
  看见武好古走来,本来坐着的林冲和刘泽双双起身行礼。武好古微笑道:“别多礼了。进来说,南面的情况怎么样?”
  林冲和刘泽跟着武好古就进了内厅,所谓的内厅是相对公厅而言的,其实就是一个办公室。
  武好古的元首内厅当然是又大又宽敞的,装饰也非常豪华。窗户上甚至还用上了小块的平板玻璃——天津市现在也有玻璃产业了,还从欧洲引进的手工吹筒法。就是把玻璃液吹成圆筒型,在玻璃仍然热的时候切开、摊平,形成平板玻璃。
  这种平板玻璃用后世的眼光来看,自然是品质极差。厚薄不均,表面有些凹凸,玻璃内部非常浑浊,透光性也不大好。不过搁在当下的天津,还是一等一的奢侈品。也就是武好古才有财力将这种奢侈品往窗户上贴——当然是他自己掏腰包,公款是不可能为这种过分奢侈的装潢买单的。
  除了玻璃窗,武好古还喜欢使用了玻璃罩灯具,在武好古的书案边上就放了两盏。不过现在是白天,并没有点燃。
  书案上还堆放着许多公文,都是元老院、政务堂(由左右相主管)、都军机司和海军军机司等衙署院会送来的——武好古的元首生活其实非常枯燥,每天总有六七个时辰的时间是在文山会海中度过的。几乎是全年无休!
  要知道武好古并不是一个事必躬亲的独裁君主,而是有元老院、政务堂、海陆都军机司辅佐的共和国领袖。
  这就已经忙得四脚朝天了,如果真的登基加冕,当上了独夫,真不知道要忙成什么样了。
  至于像赵佶那样当个“道宗”,可不是一个开国君王的作风。而且周国是一个百业初兴的国家,没有那么多的旧例可以因循。君王如果不作为,那么就很容易造成威权下移。
  大权在握的武好古坐在了林冲和刘泽的对面,一副喜怒不形于色的样子,“开封府那边如何?有变乱的可能吗?五月初四后应该有什么士林新秀崛起吧?那几个煽动变乱的首领,可联系得上?他们想干什么?需要咱们的帮助吗?”


第一千二百七十一章 复古党人(二)
  原来武好古是想在大宋境内寻找革命同志啊!
  纪忆、苏迟、苏适这些现在的“新党”,在武好古看来,不过是宋朝的洋务派。唔,或许应该称为周务派或海务派。反正他们不是革命党,也不是维新派。
  至于蔡京、何执中、邓洵武这些过去的新党,现在都已经变成守旧派了。
  不过宋朝的这些守旧派却不是后来清朝的守旧派可比的,无论能力还是见识上,都强出了一大截。
  所以在“守旧派”和“洋务派”的领导下,宋朝这艘又大又破的船只,居然也摇摇晃晃的在驶向资本主义的彼岸。
  如今的宋国,并不是周国的半殖民地,而是一个处于艰难转型中的庞大帝国。如果转型成功,跨入资本主义门槛的宋国,很有可能变成一个让周国和金国联手都无法抗拒的强国。
  当然了,要一步到位转型成资本主义国家是不可能的。在铁路出现前,大宋广大的内陆,必然沦为沿海的经济殖民地。
  大宋如果想要转型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抛弃内陆,冲向海洋。
  首先,就要将都城迁往东部沿海地区,海州或者江宁府都是一个合适的选项。
  其次,则是如何维护内陆经济殖民地的利益了——内陆不是海外殖民地,毕竟是大宋的一部分。
  如果维护不好,引发内乱,处于资本主义萌芽阶段,又缺乏强大军事实力的宋朝可不一定能承受得住……
  不过要怎样维护内陆,又不至于扼杀沿海的资本主义萌芽,的确是个很难做到尽善尽美的大难题。
  大国本就难治,如果不同的区域间产生了极大的利益冲突,那就更加难治了。
  历史上选择抑商重农和守内虚外,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反正武好古自己是想不出什么高招的。好在他如今不需要为这个难题操心,他只需要管好自己的周国就行了。
  刚刚从开封府返回的刘泽点了点头,将一包随身带来的报纸放在了武好古的书案上,“元首,这些都是开封府、河南府、大名府出版的报纸,上面都有关于五月初四之变的评论。大部分都将罪责推到了开封府的奸商们身上……属下也去开封府问了不少参与五月初四之变的弟兄,也都是恨奸商、恨脏官,就是不恨官家。”
  刘泽刘二狗嘲讽的一笑:“不过光是恨也寻不着出路,便是房价跌了一些,买不起的还是买不起啊!至于物价倒是跌了一些,可是物价跌得慢,收入跌得快,总之还是困苦!”
  房价下跌和开封府底层的百姓关系并不太大,因为开封府的底层百姓通常是租房居住的。而房租的涨跌也要随行就市,只要涌入开封府的人口不减少,需求持续旺盛,租金就不会下跌。
  而赵佶南巡带走的那些宗子、亲贵是不会从市场上租房的,自有官产供他们使用。而且他们只是单身而去,并没有拖家带口,所以在开封府的住宅也不会马上进入市场。供应没有增加,需求也没有减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