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下豪商-第5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琉璃油灯下面,坐着不少人。一个个穿着官服的共和国大佬都端坐在那里,一杯又一杯提神的参汤灌了下去,却都坑坑哈哈的不说话儿。
赵钟哥、慕容鹉、西门安国、苏大郎、张熙载、米友仁、马政、花满山、吴四德、苏过、潘兴业、林冲……一个个都是跺跺脚天津市就要震三震的大人物。
现在却都愁眉苦脸,不知道该说什么,只是看着在主座上坐着的武义久。
武义久有点像武好古,不过比武好古年轻的时候还要英俊,比起他两个带兵打仗的哥哥,则有点文弱。不过他现在也穿着军装——一件普通的士官军装。他在南岸要塞中的职位是工兵技术官,军衔不过是中士。
一个中士,现在却高高坐在主位上,对着一群父辈元老,在气势上一点不落下风。
就这点儿,比他父亲年轻的时候可强多了!
赵钟哥这时轻声道:“久之,你是武家嫡子,你可说说。现在这事儿到底怎么办才好?虽然元首吉人天相,可是现在总要有人暂时掌控一下局面吧?”
武义久看着赵钟哥,他当然知道赵钟哥一直都支持自己的哥哥武义勇。
如果现在是帝制,这位前辈和自家只怕要在今晚决出个生死了。
可偏偏自己老爹设计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政体……天下为公!不是忽悠人的为公,而是来真的!至少几十万军事公民都信了。
在这种情况下,谁脑残了才在天津市动刀子——这可是背叛共和!几十万军事公民,特别是和武义久一辈儿的二代公民根本不会答应的。
这帮子二代公民,才是共和国军队的中坚,他们是要保卫共和的!
所以饶是赵钟哥这样的人物,也只能照着规矩来!
“大周共和国自有《约法》。”武义久说,“咱们只管遵照《约法》行事就可以了。只要咱们守《约法》,共和国的根基就固若金汤!外面的骑士、府兵就会忠于元老院。有了他们的效忠,金国、宋国和叛逆的耶律敖卢斡就不再话下。如果咱们自己坏了《约法》,共和国自乱起来。那么敌人就要趁乱而入,我们的富贵荣华,可就都是烟云了!这《约法》不仅是共和国的根基,也是在座诸位世代富贵的基础啊!”
好一个武义久!
这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并没有用武家的财力去收买,而是高高举起《共和国约法》这个大义。
在场的元老们都在心里面挑起大拇哥了,这武义久不愧的云台律学的高材。对于《约法》的重要性看得非常透彻。
玩杀伐决断,他也许不如那个耶律敖卢斡。但是在《约法》和元老院的框架内玩政治,他可是一流的。
而在大周共和国,能当上元老的人物,有几个肯真的破坏《约法》,拆了元老院的台?
元老有几百个,皇帝可只有一个……
在共和制下,当上元老基本没有人敢碰了。而在帝制下,当了宰相也一样朝不保夕。
所以有哪位实力派元老敢站出来破坏《约法》,破坏共和,立即就是众矢之的。
武义勇、武义信这二位在外带兵的武家公子,正好站出来保卫共和,杀回天津市,共和国就要自乱了!
这样的局面是所有的元老都不希望看到的。即便是所谓的“君主派”,也是要在《约法》和元老院的框架内选出一个皇帝……《约法》和共和都是要的。不过是把元首名号变成皇帝,可以让武好古的子孙世袭。与此同时,元老院和《约法》的权威还是要维护的!
“久之。”支持武义久接班的马政开口道,“可你现在连元老都不是啊!”
武义久道:“我是勋贵公民,根据《约法》有权参选。现在只要有一名选区在天津的元老请辞,我马上参加补选。”
按照《约法》和元老院的规则搞政治,果然是难不住武义久的。
他说着话,目光在大堂中缓缓扫过,“诸位前辈不会不支持义久吧?”
“我们当然支持了!”
“一定支持!”
“久之当元老是天经地义的……”
一帮元老前辈没有一个反对的。武义久是堂堂正正的选,谁要反对,那就是和元老院中支持武家的元老过不去。
而且反对有啥用?不允许元老辞职?还是不允许武义久参选?以武家在天津的势力,把武义久捧上元老宝座是易如反掌。
他当了元老,那么在元首补选中获胜也是轻而易举的。
当然,前提是武家能够团结!
如果西门青支持武义久,那么赵钟哥、西门安国、慕容鹉、张熙载、花满山这批人只能跟进。
至于马政、苏大郎、苏过、林冲、潘兴业这批人本来就支持武义久,就更没话说了。
虽然把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选上去当元首怎么看都有点儿戏。可是这事儿却符合《约法》,也符合共和国的原则,别人最多看不惯,也没什么招。
而武义久因为是补选上台,还有两年时间建立威信——也就是发动对外战争,为军事公民的二代们夺去新的土地!
得到了土地和公民身份的“二代”自然会成为武义久的拥护者。有了他们的拥护,武义久的元首自然就坐稳了……
……
避暑山庄大火和共和国元首武好古失踪的消息在八月初三的下午,就通过官方报纸《共和日报》公开了。
位于天津北城使馆坊的大宋公使馆自然也通过报纸得知了这个消息。
内厅之中,公使张邦昌和副使秦桧对面而坐,一人手里都是一份刚刚到手的《共和日报》,翻来覆去的看着。
也不知看了多久张邦昌才把《共和日报》一丢,吐了口气,表情复杂地说:“这事儿闹得,也不知是福是祸?”
秦桧也放下报纸,看着张邦昌:“公使,怎么会是祸?敌酋毙命,敌国自乱,对于我朝而言总是利大于弊的。”
张邦昌在天津当公使已经有两年了,不似秦桧才上任没几日。
听着秦桧的言语,张邦昌只是摇头,“不好说,不好说啊……且不说武好古是不是真的毙命了,便是真死了,周国也未必就乱。你看报纸上都说了,元老武诚久请辞和勋贵武义久参选南开区元老,明天就要投票了。这武义久是武好古的嫡子啊!”
“可武好古还有两个儿子在外带兵啊!”秦桧道,“而且周国的那一般开国功臣,元老勋贵真的能服武义久这个晚辈?依下官看,周国必有一场内乱!这可是天佑皇宋啊!”
张邦昌抬眼看着秦桧,“会之,你是想……”
秦桧吸了口气:“公使,下官怎么想无关紧要,现在要紧的是立即将武好古遇害,周国发生内战的消息送出去!”
“对,对,得立即报上去!”
秦桧又道:“下官走一遭河间府吧!”
从陶节夫主持河北军务时起,河间府就是河北宣抚司的驻地。而现任的河北宣抚是吕颐浩,在宋朝的文官之中,他也算得上是知兵之人了。
“也好。”张邦昌道,“马上走!晚了就怕周国会封锁界河。”
由天津出发去宋国最方便的就是坐船走界河,如果风向对头,几个时辰就能抵达宋国的清州境内。
在清州境内黄河、界河、白沟河的交界处,宋军筑了一个三河口棱堡。棱堡中设有驿站,在驿站换乘驿马,走150里就能抵达河间府。
如果秦桧卖力一点,一天一夜就能走完全程。
而河间府的宣抚司和开封府的朝廷之间,则有600里加急保持联络。要不了两天,就能把周国发生剧变的消息告知大宋天子赵佶。
不过河北宣抚使兼知河间府事吕颐浩的权力很大,拥有“移牒外交”和“便宜行事”两大权限。
而且吕颐浩麾下还有上百个营,将近十万嗷嗷叫着想要开战的新军。只要他想打,借口什么的,总会有人帮着准备好的!
至于突袭天津的计划,则早就由一群武学学宫毕业的新军军官拟定好了,摆在吕颐浩的案头。
突袭方案非常简单,就是集中最大的力量,取最短的路线,突袭大周共和国的首都天津!
由于大周共和国是完全围绕天津这个中心运转的,只要天津沦陷,国家就会分崩离析。现在金国已经被周辽联军击垮,而胜利的周辽两国又突然发生内乱,如果大宋可以一击得手,天下就能重归一统,大宋也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
第一千三百四十三章 天佑皇宋
避暑宫大火,武好古遇袭下落不明,耶律敖卢斡造反,共和国遭遇重大危机的消息,照理说应该被严密封锁的……
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宋朝,那绝对得封锁消息,关闭开封府各门,然后戒严宵禁。
可天津这边许是疏忽了,那么吓人的消息,居然堂而皇之登上了各大报纸的头版!
而且天津市也没有戒严,界河航道也没有封锁,仿佛什么事儿都没发生似也,任由乔装改扮的秦桧雇佣了一只快船,出奔三河要塞。
驻扎在三河口要塞的是河间府路经略安抚使种师道——现在河北宣抚司下一共有三个安抚使路,分别是管辖黄河以西防务的河间府路,管辖黄河以东防务的沧州路,以及屏护开封府的大名府路。
另外,宋朝还在河北西部,太行山东麓设了一个藩镇昭义军,用于控扼太行山形胜。
即便大周击垮了宋朝的河北三安抚,只要昭义军能够扛住,周国也没有办法迅速南下开封府。
这样大宋朝廷就有机会实现战略转移了……
也就是说,三安抚和一藩镇的布置,实际上是防御性质的。可是当大批的新军官兵入驻到河间府路、沧州路下属的一线堡垒之后,主持河北军务的宋朝高官们忽然发现,总有一股子力量在推动大宋和周国开战!
突袭天津的建议和方案被下面的机宜们自作主张拟定好了,送到了安抚、宣抚们的案头。驻扎一线的各个营头也不安分,时不时就和对面的周军来个武装对峙!
所以河间路的种师道,沧州路的王禀,还有坐镇河间府的宣抚吕颐浩,以及宣抚司都统制姚古这几位比较持重的将帅阃臣,这些日子都忙着压制下面一群随时可能暴走的新军军官,同时还要分辨下面送上来的各种敌情通报的真假……这几位,都有点怀念以往那些混日子的禁军了。
而在八月初四这天,各种让人难以想象的消息报告到吕颐浩、种师道、王禀等人那里的时候,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又有人在搞事儿了——不是对面的周军在搞事儿,而是下面那帮不安分的军官在搞事儿!
可是当八月初五清晨,河间府路兵马总管种师中陪着大宋驻天津公使馆副使秦桧,风尘仆仆抵达河间府时,吕颐浩和姚古才知道错怪下面人了。
大周的天真的塌了!
“若如此,真是天佑皇宋啊!”宣抚司都统制姚古吸了口气儿,冲着吕颐浩一拱手道,“宣帅,机不可失啊!若是等周国内乱结束,大宋就失去混同天下的机会了!”
吕颐浩看了看秦桧,秦桧道:“武好古一死,周国必然群龙无首,就是诸子相残也是意料中事。据桧所知,武氏门中,素来是有义勇派和义久派的。如今武义勇、武义信统兵在外。而武义久又想通过选举元首夺位……即便能够选上,他的两个哥哥多半不会服气的!”
吕颐浩拈着胡须,思索了半晌。秦桧说的对啊!武义久趁着哥哥不在,爸爸猝死,就想选什么元首。这事儿怎么说都是抢班夺权!正确的做法是等两个哥哥回来后再商量接班人的问题。
而且武好古的安排也糊涂,怎么能让两个儿子在外带兵呢?“亲王”带兵啊!自古都是大忌,又加上“老皇帝”猝死,不打起来才怪!
“有什么可用的方略?”吕颐浩问。
“有一个!”种师中马上说,“河间路的机宜房制订了一个以援助武义久为名进兵天津市的策略。现在三河口堡垒及其附近就有三个将,总共15000大军,随时可以出动10000人。”
“10000人够吗?”吕颐浩问,“不是说要出动10万人?”
出动10万人是岳飞的主意。动员最多的兵力走三河口——天津市这个捷径是他的主张。而10万人则是河北宣抚司可以出动的最多兵力了……
依着岳飞的建议,宣抚司如果下定决心要干一把。那就应该全力以赴扑击天津!也不需要分兵合击,就取捷径直扑。
而且也不一定等天寒冰封,不走界河冰面也没问题。关键就是一定要集中全力!10万人压过去,打周军一个措手不及,就会有七成以上的胜算。
即便不能夺权天津,也能摧毁天津外围的大量设施——天津市的许多工坊、仓库、码头、学校、牧场都不在城墙之内。而是散布在城外的界河沿岸地区。
一旦城外的大量设施被摧毁,天津市和整个周国的元气都会大损。
这样周国就失去了先机,至少会被动上好一段时间。
“万余人足够了!”种师中道,“现在周国的内乱就在眼前,人心慌乱,哪里还有勇气抵抗朝廷天兵?再说武义久没有兵力,又是官家的乘龙快婿,如果官家可以封他一个如同东海王一般的天津郡王,他没准还会欢迎朝廷大军呢!”
吕颐浩又看了看秦桧,秦桧道:“下官在天津时,倒是听说武义久和帝姬伉俪情深,而且武义久对官家也颇为亲善。还打算在明年开春后陪帝姬一起去开封省亲呢!”
“那现在就看武义勇和武义信两兄弟了。”吕颐浩说,“如果此二人举兵反乱,那么武义久只能投靠朝廷了。”
种师中马上提出,“宣帅,下官马上回去,召集兵马,同时在派遣细作进入天津市打探消息。”
“也好。”吕颐浩想了想,“本官与你同去!姚统制,河间府这里有多少兵马可以出动?”
“一个将!”姚古道,“今天就可以出动。”
“好,那就是15000人了!”吕颐浩搓了搓巴掌,“会之,你再辛苦一点,马上赶回天津市。想办法见到茂德帝姬,把咱们可以发兵援助武义久的消息告知帝姬。另外,还要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一旦武义勇、武义信举兵,立即派人通报三河堡。”
秦桧虽然已经一天一夜没合眼,眼睛熬得通红,但现在是关键时刻,所以半点不敢延误,连口热乎的都来不及用,带上点干粮就换了走马,立即就往天津而去。八月初六的中午,秦桧就抵达了天津市主要跑客运的南码头上。
南码头上的气氛已经变得非常紧张了,出现了披甲执锐的士兵,而且登船口前还出现了望不到边的长队。
秦桧是乔装改扮抵达的,看见这一幕当然是心中暗喜——周国一定是内乱在即!也许已经乱起来啦!
他也等不及回使馆,就在码头上找了个卖报纸的小贩,塞过去几枚共和通宝,要了张《共和日报》,还顺便问了一句:“今天是什么日子?怎恁多人排队上船?”
“客官一定是宋人吧?”卖报的小贩反问了一句,也不等秦桧回答,就接着说,“您来的可真不是时候……咱大周国出了大事儿啦!契丹人作乱,烧了元首所在的避暑宫,元首下落不明,大定府和科尔沁草原上已经乱成一团了!”
看来武好古还没有出现!
秦桧那个高兴啊!
武好古到今天还没出现,就说明他是凶多吉少了……
武好古一死,周国多半要内乱了!
想到这里,他拿起报纸翻开一看,头版上赫然就是一条大消息——勋贵公民武义久先生当选南开区元老!
这条消息下面,又是另外一则大消息——元老院将于今日召开紧急会议,选举代理元首。
看到这里,秦桧基本可以肯定武好古已经死了。现在不过是秘不发丧,要先把武义久捧上元首的宝座。
天津市内也许是武义久势大,可是天津市外带兵的将领就会买账?
武义久是有钱没兵,除非得到在外带兵的将领们的效忠,否则他的元首就是虚的!
想到这里,秦桧就赶忙出了码头区,租了辆马车,直往大宋使馆而去。
同一时间,元老院的闭门会议正在举行当中。新当选的元老武义久正在讲台上大声发言,呼吁大家推举自己出任大周共和国的代理元首。
和秦桧一样,武义久这两天也是不眠不休——他是在一家一家的拜访元老给自己拉票。而和他一起干熬着不睡觉的还有兵部尚书章之凤和元老林冲二人。
章之凤是武义久的律学院师兄,义久在律学院念书的时候还听章之凤讲过课。两人的关系一直不错,之前把武义久从南岸要塞带回天津市的也是他。
而林冲则是当日武家大宅夜会后,被武义久留下长谈的几个元老之一。他在武好古的系统内存在感并不强,没有什么军方背景,在工商界也无太大的影响力。
但是林冲、林万成父子两代都当过天津(界河)市的警巡头子。林冲的几个儿子也大多在周国的警巡界任职。林家就是个警察世家。
另外,林冲还当过都军机司情报房的主事,是共和军的情报头目。
这个豹子头手里要是没有一堆和各家元老有关的黑材料,那才是奇了怪呢!有他陪着,武义久和人讲理的时候底气就足了不少!
第一千三百四十四章 宋周战争的序幕
出乎许多人的预料,武义久的竞选活动是非常干净的。虽然他带着林冲,但是并没有进行任何实质性的威胁。虽然他手中掌握着天津银行,但同样没有开出任何一张支票去贿选。
他在竞选元首的过程中,只着重于三点。
一是保证,保证捍卫共和,保证不会实行君主制,保证遵守《约法》。
二是承诺,对依靠军方背景的元老承诺发动战争,夺取更多的土地;对工商背景的元老则承诺加快开发日本——此时天津的工商界已经知道日本国有许多金银铜矿,所以都垂涎三尺;对于学者背景的元老,则保证增加教育投入,开办更多的学校。
而第三,则是快刀斩乱麻!八月初二深夜才得知避暑宫事变的消息,在八月初四就举行了元老补选,让武义久取得了元老院的席位。八月初六又趁热打铁,举行了代理元首选举。
在那么短的时间中连续举行两场选举的目的,一是为了早日安定人心;二是让潜在的反对派来不及做出反应。
所以在八月初六元老院闭门会议的时候,出来竞选代理元首的候选人,只有武义久一人。
在讲台上,用沉稳中带着些许悲痛的声音说完了自己将要采取的政策后,武义久清了清嗓子,目光炯炯地看着会场内的好几百元老,开始了最后的演说。
“元老诸公,我大周共和之国,实乃是诸公与家父历经二十余年之辛苦,由一商市创立而来的。
以二十余年创立一国,已然是有史以来少有之伟业。而吾大周共和国又迥异于两千年来之家国,乃是上承尧舜的共和为公之邦。
昔日尧舜之国以德立而疏忽法度,所以禅让不得持久,为公终成为家,才有两千年之家国专权,兴亡勃忽。太平安乐之时不过数百年,倒悬危难之际却不下一千数百年。
而吾大周之共和,虽然法度森然,民生安乐,但如今也遇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契丹叛乱于大定府,女真又咄咄虎视,大宋亦不失亡我之心,家父又遭逢变故,至今下落不明。
所以义久不得不以弱冠之龄,挺身而出,竞选元老之首,以捍卫共和之国。诸位元老如果以为义久堪当此任,请投义久一票。
义久在此保证,必会尽心尽力,不负所托,将家父所创之基业,发扬光大!
将共和国之天理,行于四海之内!”
武义久的演说一完,台下立即响起了雷鸣般的鼓掌。
当然得鼓掌了!难不成还想磕头吗?
武义久这个小元首看上去还是很不错的。年轻有为不说,而且还有理想有抱负,不像老元首这几年暮气沉沉——小元首可说了,要把“共和国之天理,行于四海之内”啊!
这是要一统天下,灭金灭宋了……这得有多少利润!多少田庄啊!
掌声之后,当然就是投票表决。是不记名的投票!
武义久对自家还是很有信心的——在如今的天津,除了他,没别人敢当元首的。因为他爸爸武好古至今还是“失踪”状态……
而投票的结果也没让武义久失望,虽然不是百分百的支持,但还是高票当选为大周共和国的代理元首。
元首武义久,终于登场了!
……
“武好古死矣!周国乱矣!”
大宋公使馆内,眼睛通红,嗓子也沙哑了的秦桧,却是兴奋到了极点,手舞足蹈地对公使张邦昌道:“武好古不死,武义久岂敢称代理元首?而且还那么急……显然是要抢在两个哥哥回军前把位子坐稳了。可惜啊,他还是太年轻,想得太简单了。自古以来,天子都是兵强马壮者为之,他武义久没有一兵一卒,就靠元老院的选票能摆平周国那么多拥兵自重的将军?做梦吧!”
这回连张邦昌都同意秦桧的看法了!
武义久快刀斩乱麻夺位不能说不对,但是他的两个哥哥不服也是肯定的。这事儿换谁都不会服气的,凭什么大好江山让出去?
就在这时,一个使馆的从事快步走了进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