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下豪商-第5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在这时,一个使馆的从事快步走了进来,冲着张邦昌、秦桧行了一礼。
“公使、副使,方才周国的礼部派人来通报,说明天早上开始就要封锁界河。如果二位想要离开,请在今天动身。”
张邦昌和秦桧互相看了对方一眼,抑制不住的喜悦啊!
武义久下令备战了!
他早不封锁界河,现在封锁干什么?武好古死亡的消息早传出去了。
现在封锁只有一个原因,就是防止忠于武义勇、武义信的军队渡过界河进入天津市!
张邦昌道:“周国的陆军贪图土地,海军贪图钱财。武义久有的是钱,收买海军不成问题。他应该是想用海军封锁界河,以保全天津的南市、西市和东市。”
“一定是这样的。”秦桧道,“公使,趁着还有时间,咱们去见一见帝姬吧?”
“也好。”张邦昌点点头道,“顺便打听一下武义勇、武义信的消息。”
张邦昌和秦桧并没有见到茂德帝姬,因为帝姬并不在天津南市,而是和潘巧莲一起去了天津东市的要塞——这是随时准备跑路去东海国投靠东海王和王妃了?
虽然没有见到茂德帝姬,但是张邦昌和秦桧还是得到了和武义勇、武义信有关的消息。
刚刚当上代理元首的武义久签署命令成立了讨逆军团,并且授予武义勇少将衔,出任讨逆军团督军,授予武义信上校衔,出任讨逆军团下属的奚军督军。
也就是说,武义久承认了两个哥哥的兵权……这也说明武义久没有能力将他两个哥哥拿下,只能用姑息的办法稳住他们!
可是他又能稳住多久呢?最多支撑到耶律敖卢斡被击败,武家兄弟就该开内战了吧?
也许都到不了那时候,武义勇、武义信就会起兵南下了。
两个大宋的使臣都觉得大周内乱在即,天津也不能久留,于是立即雇了快船,趁着界河被封锁之前,离开了天津这个是非之地。
而在他们俩乘坐的快船接近三河口的时候,更加让人兴奋的场景出现在了界河南岸周国的土地上。
大队的步兵,正从位于三河口周国一侧的一座棱堡中离开,向天津市方向步行前进!
武义久正在往天津市调动部队!往天津调兵当然不是为了攻打东辽,而是为了保卫天津。而且是为了防备来自北方的敌人!这敌人,也不可能是东辽,只能是武义勇、武义信。
周国真的大乱在即!
……
“宣帅,节帅,周军好像从三河口东岸堡垒撤兵了!”
“是啊,撤出了上千人!”
张邦昌和秦桧在宋国的三河口棱堡要塞中见到了才抵达不久的吕颐浩、种师道二人后,立即报告了他们在船上见到的周军撤离三河口东岸堡垒的情况。
“彝叔,你怎么看?”吕颐浩似乎有点犹豫,便问一旁的种师道。
“黄河对岸的那个棱堡是守卫天津的门户。”种师道摇摇头,“门户怎么可能洞开?这事儿莫不是有诈吧?”
“有诈?”吕颐浩问,“能有什么诈?”
“这个……”种师道摇摇头,“难道周军伏兵其中?”
“可以先探查清楚再下手,不是问题。”吕颐浩皱眉道,“一个棱堡能捞到手总是好的……若是周国真的内乱起来,也能从河东堡垒出兵天津。”
种师道也想拿下河对岸的棱堡。可是又觉得这事儿没那么简单,“宣帅,咱们以什么名义过河?”
“保护帝姬啊!”陪同吕颐浩来三河口的姚古笑道,“两位帝姬都在天津,一旦他们兄弟反目,帝姬不是要跟着遭殃?咱们可以用迎接帝姬的名义过河。然后再伺机而动,若是能得到进入天津南市的名义,那可是一件奇功了。”
“万一边衅大开该怎么办?”种师道在河北督军多年,知道周军的厉害。
“不至于吧?”姚古道,“周国自己就要打起来了,还和咱们打?我看这个便宜可以占一下,大不了让两边的使臣去扯皮。就算最后撤出了,也就是白跑一趟。总不至于武义久那厮想和咱大宋大战一场?他有兵吗?”
“也对……”种师道想了想也对,武义久没有什么兵权的。“要不先派一队硬探过河瞧瞧?”
吕颐浩也点了头:“那就先派一队人过去瞧瞧。”
“过河瞧瞧”的意思就是个过河侦察记,这几年在宋周边境上,越境侦察也很多见。双方一般也不会开打,见个面骂几句就算了。就是开了打,死了人,最后也不了了之。
可是这一次,情况不一样了!不仅吕颐浩、种师道这些高层知道周国要打内战了,下面的新军军官们大多也知道了。
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终于可以立功了!所以当过河的宋军新军斥候发现周军的棱堡空空如也后,没有二话,立即就发兵将之占据。
而吕颐浩和种师道等人得知之后,也没将部队调回,反而将开封第一将的数千兵马,全数派过了黄河,进入了这座被周国称为南岸一号堡的棱堡之中。
不过这个时候他们都不曾想到,这次行动将拉开宋周战争的序幕!
第一千三百四十五章 兵临都门,无路可退矣
天津市,元首宫。
终于坐上元首宝座的武义久先睡了个安稳觉,在八月初八这天,才精神抖擞的出现在了元首宫的会堂当中,第一次主持执政会议。
周国的政府实行的是元首负责制,不过也配属了左右二相,二相之下,才是六部和六监,另外还有一个直接向元首负责的都军机司。
而执政会议则是周国政府的最高决策会议,除了元首之外,左右二相,都军机使,六部尚书和六监堂官,通常都要参加的。
而今天的会议,因为是武义久第一次主持执政会议,所以该到的全部到齐了。
“陈军机。”武义久瞅了眼陈剑,吩咐道,“你先说吧。”
陈剑向武义久欠了下身,然后就道:“刚刚收到报告,宋国向我们开战了!”
“什么!?”
“怎么可能?”
“是不是边境上的摩擦?”
当下就有不少共和国是高官惊呼起来了。现在大周也有点风雨飘摇,东辽的逆贼敖卢斡还没搞定,和金国的战争也没结束,武好古又生死未卜,怎么能再和大宋开战?
就算要打,也得一个个来啊!
章之凤嗯咳了一声,沉声道:“的确已经开战!我们的南岸一号棱堡,已经被宋军占领!大周共和国和宋国的战争,已经爆发了!”
占领了一个棱堡?
这怎么可能!?
这下执政府的高官们都傻眼了,全都愣愣看着武义久。
武义久倒是镇定自若,“打吧!有什么呢?咱们这个共和国什么时候怕打仗了?二三十万骑士和府兵家中都有好多儿子长成,都等着立功授田……和金国打,和东辽打没那么多的田可以分啊!也只有宋国了!天津市、燕京市,还有宣德府那边还有许多的工坊都想替军队打造兵器。打金国、打东辽可不能敞开了花钱。也就是宋国豪阔,怎么打都不会亏本的。辽河流域的黑土地也年年丰收,粮食早就吃不完,卖不掉了。一打仗正好收来做军粮!这可真是皆大欢喜了!诸位觉得如何?”
听着怎么像栽赃嫁祸?
左相米友仁小声道:“老元首和大宋官家情谊颇深,两家又是秦晋之好……”
武义久笑了笑:“家父受大宋官家厚恩,自然不方便翻脸。而且几年前,骑士、府兵家中的儿郎年幼,还不能当兵,骤然开战也无兵可用。辽河、高丽也需要时间开垦安置。但如今我是元首了!骑士、府兵家中的儿郎也逐渐长成。辽河、高丽的开发也初见成效。已经到了用兵的时候!”
会堂里面的官员这下都明白了,这是武义久给宋军下了个套。
现在宋国占据了周国一个棱堡!发动侵略战争的证据确凿。
这是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啊!大周共和国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还能不奋起抵抗,保家卫国吗?
右相苏过摇摇头,“元首,宋国是大国,有万里疆域,亿万人口。我们周国是小邦,只有一千多万人口,而且又……实行军功田制,要击败大宋容易,可要鲸吞大宋可难啊!一旦开战,持续数十年都是有可能。还望元首三思!”
他顿了顿,话锋一转,“如果我国可以在土地和取士之策上稍加通融,驰禁兼并,开科取士。倒是可以得士大夫拥护,十年之内取宋而代,也不是不可能的。”
苏过这番话不是反对开战,而是提出了一个可以速灭宋朝的策略。
就是拉拢士大夫!
宋朝是与士大夫治天下。而士大夫的利益诉求则是两方面,一是土地私有;二是科举考试。
如果周国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的要求,把皇上换成元首也没什么不可以的。
“我国也是有私田的。”武义久道,“依法课税而已!职田当兵,私田纳税。至于科举……要做官可以去考大学,可以去从军立功,可以去竞选公职,机会很多啊。”
周国的私田并不多,主要是因为周国的土地面积有限,耕地不过一亿多亩。维持三十万户府兵、骑士后就所剩不多了。因此军事公民之外的地主和自耕农数量不多,但也不是没有。
譬如在燕地就有不少勋贵地主,武家就有许多私田。在高丽又有十万户中等自耕农,一户有50亩土地,都是纳税的私田。在辽东、辽西,也有少量拥有私田的勋贵和农户。
但是绝对的主流还是职田!
而宋朝现在有六亿亩土地,大周吞并宋朝后当然不可能把六亿亩都整成职田,那得有几百万骑士、府兵了,也太多了。所以肯定会保留大量纳税的私田。
但是周国的私田管理很严,绝对不允许逃税和隐田存在。由于周国的官吏必须拥有公民身份,所以在几个工商城市之外任职的基层官吏,大多是没有私田的军事公民。在清田收税的时候当然不会手软!
而且私田和职田在经济上是存在竞争关系的。如果私田可以隐没逃税,那么需要负担兵役职田在竞争中就会处于劣势。进而就会出现职田庄园大量破产或经营困难的局面,那么大周公民兵制也就无法维持了。
所以大周政权对私田并不太友好,持有私田也无法获得让人满意的回报。
如果周国的官府将这种对待私田的态度带去现在属于宋国的土地,恐怕会遭到很大的反弹——而周国一旦在私田问题上让步,那么周国本土的私田户和军事公民就会遭到打击!
而在科举的问题上,武义久更加没有让步的余地,因为周国的官制根本没有为科举制度留出空间。
周国也有考试做官的路线,但是通过考试得到的官职都很低微,在宋朝那边只不过是吏员。考试考出一个县尉是根本不可想象的!
云台学宫的毕业生要入仕通常也只能从吏员级别的小官开始,怎么可能让乡村士大夫一步登天考上个县尉级别的高级事务官?
而且科举制度还有一个很大的负面作用——解除地主阶级的武装!
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来说,读书考科举比从军打仗划算太多了。前者不但安全,投入很少。而后者有可能会送命,投入又大。
所以科举制度一旦引入周国,必然会造成军事公民阶层逐渐转向科举取士,战斗力自然会逐步崩解。
苏过摇摇头道:“我国的私田法度甚严,在宋人看来无异于苛政。而书院、学宫又费用高昂。如果全都要私人承担,也只有工商富户能够担待。行之我国尚可,若通行天下,就会绝了寒门上升之途。只怕会徒增无数敌手,使周宋之战旷日持久啊!”
武义久放沉了声音:“那就旷日持久吧!我们的共和之国本就是两三千年来所未有。行之天下,犹如秦汉之分而合一。如果费数十年之功,易家国天下为天下为公,又有何不可?”
从某种角度而言,宋周之战将比历史上的宋金之战更为激烈!
因为在宋人看来,女真蛮夷是不可能一统天下的,所以宋朝的君臣可以屈膝求饶,苟延残喘。而大周共和,天下为公,当然是可以代宋而有天下的。
如此一来,宋周战火一起,就很难有妥协的余地了!
另外,科举公平而且廉价的优点,已经深入宋朝的人心。科举不仅是寒门上升的通道,而且还承担着农村财富分配的功能——考中科举当大地主,几代考不上就会没落,非常的公平啊!
如果周国坚持废科举和抑兼并的路线,周国和宋朝士大夫之间的矛盾,也将难以调和。
武义久顿了顿,“诸位,现在是宋国挑起战争,是欲趁我大周国变乱之际,灭亡我共和基业!现在宋寇已经兵临天津都门,共和国只有背城一战了!”
他突然站了起来,双手按着长方形的会议桌,提高了嗓门:“作为代理元首,我建议执政会议立即提出‘总动员’和‘对宋宣战’之法案,然后召开元老院会议投票表决!”
“同意进行总动员和宣战!”
“附议!”
“立即总动员,立即宣战!”
“附议,兵临都门,无路可退矣!”
虽然在如何灭宋上还存有争议,但是在宣战和总动员的问题上,不仅执政会议迅速达成了一致,元老院和整个天津市也在稍后取得了一致意见!
被宋国占领的南岸一号要塞可不是位于南洋的殖民地,而是位于大周国都门口。在行政区划上属于天津府!
周国虽大,但是周人已无路可退,因为天津就在身后啦!
当宋国背信弃义,偷袭天津府要塞的消息在天津市传开后,大周共和国的首都顿时沸腾起来。
无数的公民还有平民涌向了共和广场,拥挤在元老院大楼之前,高呼着“保卫共和”和“打倒宋寇”的口号。当然了,他们这些人可不是只会打嘴炮的,作为大周的公民和平民,都是真正闻战则喜的存在!
而且这一次的敌人是富得流油的大宋啊!
发财啦!
第一千三百四十六章 爸爸去哪儿了?
“纪卿,你说什么?”
“陛下,河北宣抚司奏报,确认周国发生了内乱,元首武好古失踪,生死不明,陛下的女婿武义久已经继任元首……另外,天津局势不稳,河北宣抚司担心两位帝姬的安稳,所以派兵进入周境,入驻了界河南岸一号堡垒,准备伺机接出帝姬。”
“派兵进入周境?还入驻人家的堡垒!吕颐浩、种师道想干什么?他们想和周国开战不成?”
“陛下,周国很可能发生内乱,自己打起来了……”
“糊涂!他们自己要打,咱们正好坐山观虎斗,为什么要插手?就不怕他们抱团对付咱们?”
开封府,琼林宫,崇政殿。
大宋官家赵佶连龙椅都坐不住了,在崇政殿里面来回走动,急得团团转。
官家坐不住了,几个宰执当然也坐不住了,全都站在那里有点不知所措。
少宰苏迟看着好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般的赵佶,皱眉道:“陛下,武好古已死,其三子义久又无兵权,骤然夺位必将导致长子义勇,次子义信不服……”
“苏迟!”赵佶一挥手打断了苏少宰的话,“你到底懂不懂暴周之政?你以为暴周的元首是靠兵多将广当上的?”
难道不是?
苏迟一头雾水地看着赵佶。
他虽然号称“知周”,但根本上还是一个旧式的官僚,也没有在武好古的系统中任过职,所以并不知道暴周之政的根底。
赵佶摇摇头,对手下这帮文官真有点失望。
“暴周之政的根底就是国人之政!”赵佶解释道,“所谓骑士、府兵,其实都是国人!从军立功,得到田庄,成为国人,然后才能从政、议政。国人者,乃国之主人,为公之民!周军的中坚就是国人公民,大周是他们的……现在咱们派兵入侵,对他们而言就是国难!国难当头,他们谁会支持武家兄弟阋墙?”
“可是武义久不等两个兄弟回京就擅自召开元老院大会……”
“糊涂!”赵佶跺跺脚,“武好古不是君王,元老院也不一定要选姓武的上台。武义久这么干,他两个哥哥未必不答应。而且元首是有任期的,武义久只是补选上台,两年后就到期了,到时候还要再选的。武义勇、武义信要夺位,完全可以在两年后出来选!”
选?
一定是假的!
不可能是真的……
要真的不就成尧舜了?武好古、武义久怎么可能是尧舜?如果是尧舜,那也是禅让,不是选举啊!
崇政殿里面的大臣们都是一脸的不信。
“快快拟诏!”赵佶也没功夫和大臣们解释了,“令吕颐浩、种师道班师!用十二道金牌,由内侍省派人递送!”
这就是所谓的“金牌”敕命,是宋朝传递敕书诏命的一种形式。而连发十二道金牌,则表明情况万分紧急和重要。
在场的大臣,听到赵佶的旨意,全都有点傻眼。
这事儿有那么十万火急吗?
就算武家三个儿子不开战,还有个敖卢斡呢!敖卢斡没有那么容易被打败吧?
“陛下。”张叔夜道,“现在金国新败,敖卢斡在大定府又比较孤立。如果咱们再不加以牵制周国,只怕金、辽很快溃败。到时候武义久威信树立,周国也会上下一心。我朝就太孤立了!”
赵佶哪里肯听,只是大声道:“拟诏,翰林学士拟诏!”
翰林学士是负责起草内诏的,也就不是经过中书门下,直接由宫中发出的诏书。
赵佶担心中书门下行驶封驳权,耽误了时间。干脆下内诏了!
纪忆和苏迟互相看了对方一眼,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总不能拦着不让天子下内诏吧?用内诏直接指挥前线的军队……好像也是大宋军政的弊病,这是将从中御啊!
金牌敕命用最快的速度拟好发出,赵佶才稍稍松了口气,又返回御座坐好。
“武好古还没有找到?”赵佶问起了武好古。
“没有。”纪忆奏道,“多半是死了!”
“多半?”赵佶想了想,“也许没有死呢?”
“没死?”纪忆摇摇头,“没死就该露面了。”
苏迟也道:“要是没死,武义久可就危险了。”
“为什么?”赵佶似乎不明白。
“这不是明摆着?”苏迟道,“武义久趁着父亲下落不明,夺了元首宝座。如果武好古回来,只怕要父子相残了。而且选他上台的那些元老,一个都不会有好下场!周国的元气,恐怕伤得更厉害。”
会吗?赵佶眉头大皱。元首毕竟不是君王,根据周国的《约法》,这个职位不是世袭的,而是五年一届,投票选举出来的。
在这种体制下,武好古恐怕更担心自己的儿子在未来不能平稳接班吧?
而武义久的当选,等于圆满解决了武好古之后的传承问题——这事儿会不会是武好古一手策划的阴谋?
给儿子创造一个在危难之中继承元首宝座的机会,考验一下儿子,也看看有哪个吃了熊心豹子胆的元老敢跳出来和武义久争权?
结果武义久表现得非常不错,而天津市内的那帮元老都是老狐狸,也没有一个敢跳出来抢权。只有一帮大宋的边将稀里糊涂上了当,以为周国内乱可趁……
赵佶想到这里,额头上已经都是冷汗了,“再下一道旨!还是内制,给东海王和东海王妃的。让东海王妃火速前往天津,务必查明武好古的生死。”
……
“共和国,万胜!共和国,万胜!共和国,万胜……”
武义久这个时候正站在元首宫的阳台上,看着外面广场上欢呼的人山人海。他刚刚宣布了对大宋开战,现在正是志得意满的时候。
不过一个疑团,也在他的心中越变越大了。
这个疑团就是爸爸去哪儿了?
就在一个时辰前,武义久接到了承德防御使米友达的报告,说是没有寻到武好古、萧瑟瑟的尸骨,也没有发现足够多的马匹和战士的残骸。
米友达早就指挥军队收复避暑宫了,收复避暑宫后当然要替武义久找爸爸了。可是找了好几天,连武爸爸的灰都没见着。
不仅武好古踪影全无,连跟随武好古的大批侍从亲兵,也没有了踪影。
避暑庄里面有很多人啊!光是武好古的亲兵就有近2000,还有大量的仆役和黄头女真侍女,总人数不下3000。而且还有大量的马匹,大多是天津良马。
现在人不见了,马也不见了!而且连火烧过的人马残骸也没多少。
也就是说,避暑宫事变发生时,住在避暑宫内的人们要么被耶律敖卢斡的人抓走了,要么就是跑了……
被抓是不大可能的,武好古身边有小2000能打的主儿。就算真的被抓,肯定也要先打个尸山血海。
如果没有被抓,也没死在避暑宫,那么就一定是跑了!
那他跑去哪儿了?为什么躲着不露面?武义勇和武义信知道吗?父亲是不是想通过失踪考验一下自己和两个哥哥还有一群叔父辈的元老?
那么……自己的元首还算不算数?
一连串的问号萦绕在武义久的心头,让千万人之上的元首的眉头也越拧越紧了。
……
武义久想到爸爸的时候,他的那个义兄耶律敖卢斡则在想妈妈!
他的爸爸没啥好想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