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豪商-第5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三哥儿。”武好古呵呵笑着,“莫夸了,愚兄的功力虽然不如当年,但是眼力还是在的。还会不知道这画儿的好坏?过去太忙了,连看家的本事都快丢了。现在好了,不管什么事儿了,又可以修身养性了。天下啊,都是你们年轻人的,你有什么事情,去和久儿说吧。”
  “大哥,你真的不管了?”武好德眉头大皱,“你才46岁啊,怎就不管事了?”
  “也不是不管事。”武好古笑道,“我还是元老,生意上还有许多事情要管……我现在就是元老加商人,主要是个商人。”
  商人……武好古还真是!在大周共和国,元首是个官职,是最高政务官。但是元老并不是官职,只是公民的代表。
  所以在辞任元首后,武好古就不是官了。而他的元勋公民则相当于爵位,也不是职业。如果按照职业来说,他还真是一个商人。
  武好德有点无语,这事儿闹的,大周共和国的前任元首居然变成商人了!
  可这是什么样商人啊?可有一位手握一万两千户契丹骑士,统治临潢府和半个科尔沁草原的女王,马上要给你这个一介商人做妾了!
  这样的妾室连大宋官家都不敢拥有的,你个商人倒堂而皇之的将她纳入房闱……


第一千三百五十四章 杀栗始可言和
  “老爷,萧娘子已经到了。”
  书房门外,传来了罗汉婢的声音。
  武好古对自家的三弟嘻嘻一笑:“三哥儿,愚兄又要当新郎了!你也跟我出去喝一杯喜酒吧。”
  武好德叹了一声,没有办法,也只好跟着哥哥出了书房,往中厅而去。
  中厅里面也到处披了红,大红灯笼,大红蜡烛都摆了上来。武好古的正妻潘巧莲,媵妾西门青已经先到了。她们俩倒是姐妹情深,正在说着什么戏话,不时还发出咯咯的笑声。一旁伺候的女使低声提醒两人,潘巧莲和西门青才起身相迎。
  武好古一指边上的一张椅子,让武好德坐下,然后才上前去和两位妻妾低声交谈了一番。
  这个时候一个披红挂彩高大汉子大步走入了中厅,笑呵呵的给武好古和潘巧莲行了一个揖拜礼:“干爹,武夫人,王宗翰有礼了。”
  来人居然是大周共和国的会宁郡王,知会宁府事,陆军上将,元勋公民王宗翰。就是完颜宗翰!
  他现在又姓王了,是王羲之的后裔了……据说还迷恋上了书法,这次南来天津就想请几个教书法的先生回去。
  除了来天津学习书法,王宗翰还有个任务就是给他最尊敬的干娘送亲。
  送亲之人一般是家中或族中的男性,耶律敖卢斡倒是最合适,不过他现在多半已经作古了。而其他的耶律也不合适露面,萧太后也不让萧家人出面。
  所以大奥野干脆让自己的干儿子王宗翰来送亲了!
  这个面子够大吧?
  干儿子也是一方君王!
  听见宗翰管武好古叫“干爹”,潘巧莲、西门青和武好德都有点哭笑不得了。
  宗翰和武好古差不多大啊!而且人家还是个王,武好古现在主要就是商人……
  武好古倒是挺喜欢这个大干儿子,笑嘻嘻就问:“宗翰,你干娘可到了?”
  “到了,到了!”王宗翰的脸皮也跟城墙差不多,不带脸红的,果然是个人物!
  “请她进来。”武好古大模大样就在椅子上坐好。
  潘巧莲和西门青也都各自落座。今天是大奥野头一天入门,除了拜武好古,就是拜见武夫人潘巧莲和大姐儿西门青了。
  以后在武好古的后宅里面,潘巧莲最大,西门青行二,排第三的就是大奥野了。
  武好古新鲜出炉的这位小妾大奥野是在她的妹妹次奥野的搀扶下走进来的。
  次奥野也是武好古的女人。不过没有名分,既不是妾,也不是姬,更不是家伎,顶多就是个外室。
  但是武好古对她的喜爱,却在大奥野之上。大奥野似乎也明白这一点,所以对这个妹妹用了一番心思,把她从萧瑟瑟那里要了来。还准备把她安置在自己的公主府中,意思大概是让次奥野在自己不在天津的时候,代替自己陪伴武好古吧?
  两个“奥野”,这会儿都穿上了红色的衣衫,低着头一步步走来。两人的打扮也差不多,头发高高挽着,露出了洁白的颈项,只是大奥野穿着喜服,次奥野只是一袭红裙。两人都是皇家出身,气质雍容高贵,而且又美艳动人。
  一介商人武好古的艳福,真是让人羡慕啊!
  ……
  就在武好古拥着两位佳人步入洞房,去享受人生快乐的时候,他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弟弟,则找了间僻静的去处,摆上几个酒菜,一边喝着小酒,一边讨论起战和之事了。
  这武好古还真是拿得起,放得下。辞了元首就不再管元首的事儿,全都交给了新任元首武义久。所以武好德现在也只能和侄子商量和平条件了。
  “三叔,你觉得如今天下是北强南弱,还是南强北弱?”
  谈话一开始,元首武义久就提出了一个看似低能的问题。
  “那还用问?自是北强南弱。”武好德回答道,“要不然官家也不会以百万岁币求和了。”
  “三叔所言差矣!”武义勇摇摇头,接过话题道,“我国的人口不过一千余万,田地不过一亿多亩,执政府年入不过银两一千万。而大宋的人口多达一亿,田地至少有六亿多亩,朝廷年入上亿缗,折算成银两也有五千万。人口、土地、财入皆十倍或数倍于我,北强南弱之说,只是表面。”
  武义信也道:“南朝之弱不在于土地、人口、财入,甚至不在于武人不能战,而在于其法度不能激励战士。按照复古党所言,就是不抑兼并,不授军田。按照康梁所言,则是科举大兴之后,民间田多财厚聪明之士,不再寻求万里封侯之功,而是埋首故纸,东抄西袭,拼凑文章所致。如果大宋可以改易疲民弱兵之法,抑兼并、行均田、废科举、兴学校。不出十年,便可扫荡八荒,灭我大周了!”
  武好德连连摇头,“这怎么可能?抑兼并、行均田、废科举……这是要和天下士大夫为敌啊!朝廷真要如此行事,只怕未强先乱了。”
  “怎么会?”武义久淡淡地道,“大宋有三十万新军!天下士大夫能打得过三十万新军?他们真要有这个本事,吾那泰山也不会出百万岁币求和了。”
  武好德被这三兄弟说的一时无语了。因为他知道,这三位说的没错!
  大宋的弱不在有没有马,也不在农耕之民的民风柔弱,而在其法度崇文抑武,有意引导天下士子弃武而习文。
  而不抑兼并和文章取士则是弱民弱兵的关键所在!
  前者让“强民”失去了经济基础,而后则让“强民”失去了政治前途。
  没有了“强民”,强兵自然成了无源之水。虽然可以用钱买到一些,但是大宋又有多少钱呢?
  而且在“不抑兼并”和“科举闻达”的路线下,土地不能作为奖品,军功也很难成为登天之梯。所以花钱打赏就成了激励士卒的唯一办法,因此宋军打仗特别费钱。
  军队出征时得携带大批的财物,随时要用来犒赏三军!
  一旦赏金没有了,兵士就会拒绝作战,再强悍的部队也会趴下。
  相比之下,以土地和政治前途为基础的周军根本不依赖犒赏,甚至不需要军饷——只要在战胜后将掠夺到的土地分给有功的将士,大家就干劲十足了。
  说点题外话,如果历史上的南宋可以“抑兼并、行均田、废科举、兴学校”,北伐中原根本不是问题!南方至少有上千万无地少地的壮丁闻战则喜,蒙古人、女真人,统统不在话下。
  “打?用新军打士大夫?这怎么可能?”武好德只是摇头,“不可能,不可能的……”
  武义久看着自己的叔叔,“三叔,你说不能,可我这个大周元首却不能安心啊!大宋一旦锐意变法,我国就有覆亡的危险。如今大宋还没有完全觉醒,正是我国锐意进取的机会。怎么能够放弃?除非……”
  “除非什么?”觉得事情还有转寰余地的武好德马上追问。
  “有两个条件。”武义久道,“一是割河间府路、沧州两路之地给我国;二是杀何栗、陈东、张浚等复古君子。”
  “这,这……”武好德看着武义久,“这是不可能的!河间、沧州二路地面上有100余座棱堡,是大宋北部边防的根本,怎么可能割让?何栗、陈东、张浚都是文官,怎么可能无罪诛杀?”
  “不可能,那就打吧!”武义久放沉语气道,“三叔,请你回去和我那泰山说了,他如果不答应我的条件,那么河北、河东之地都是我国必取的!”
  武好德有点痛苦地看着自己的这个侄子,总算是明白周宋之战不可避免了!一边是父母之邦,一边是兄弟之国,为什么非得在战场上见生死呢?
  ……
  “官人,贱妾就想在夜来山脚下寻一处景色优美,又能避风的所在,建一所山庄,以后天暖的时候您就去那里居住,让贱妾服侍您,好吗?”
  “天津的夏天的确太热,是得找个避暑的地方。只是夜来山太远了,一千多里呢!不如重建承德山庄吧。等我的元老任期结束,以后每年春天就北上承德,秋天再回天津,你就来承德伺候。”
  “嗯,贱妾都听老爷的。”
  “嘿嘿,真乖……”
  “老爷,那贱婢以后住哪儿?贱婢不想同杜娘子和娘亲一样在外面住……”
  “不住外面住哪儿?”
  “当然是跟在老爷身边了。”
  洞房之内,牵手运动已经结束。连开了两炮的武好古已经乏了,趴在大床上。次奥野在替他捏肩捶背,大奥野则斜卧在他身边,做小鸟依人状。
  武好古则和她们俩姐妹说着以后的幸福生活。让出了元首的宝座后,武好古也不打算竞选下一届元老,再过两年就真正退出政坛。到时候就只是一介豪商了。
  这样就能自由自在,成天和美人美景美酒美食相伴,享受人生,岂不快活哉?
  如果还有多余的精力,就用在开拓殖民上面。至于中原的事情,就交给晚辈们去折腾吧。


第一千三百五十五章 大宋有进步
  开封府,琼林宫。
  大殿之内已经摆上了地图台。
  大宋官家赵佶正面色铁青的围着地图台转圈,身边还跟着几个宰执重臣,也都满脸忧郁。
  武好德在一天前就已经返回开封府了,带回了让人忧惧的消息。周国的元首武义久开出了苛刻的和平条件——杀掉复古君子,而且还要交出河间、沧州两路土地。
  这样的条件当然是不可接受的!杀复古六君子还好说,割两个路的土地怎么可能?割完以后,河北棱堡防线可就不存在了,周军就能长驱直入开封府城下了。
  既然不能接受,那就没有什么好说的,只能准备开战了,还好大宋现在也有点本钱。
  “陛下,河北防线固若金汤,有一百多座棱堡,周人十年都别想突破!”
  知枢密院事张叔夜倒是信心满满。因为大宋还是有所准备的!这十余年来,赵佶虽然失去了进取的锐气,但是在防御上面还是不惜血本的。
  而且大宋和大周实际上是一起在进步的——目前发生在华夏大陆上的文明进步,其实是从儒家获得“格物工具”开始的。也就是由二十多年前的实证派崛起所引发的一系列变化。
  而实证派最初的大本营就在宋朝的土地上!所以宋朝并不是一个被飞速发展的资本主义所甩在身后的古老国家,而是一个和周国一样,同样走在时代前列的国家。
  两国之间的关系有点像普奥战争前的普鲁士和奥地利。普鲁士虽然强大,但奥地利也不是落后的殖民地。只是历史包袱有点沉重,绊住了前进的脚步。
  当然了,现在大宋的弱,也只是相对大周而言的。凭着大宋的三十万新军和强大的舰队,足够打败除周国以外的任何一个强国。
  哪怕是历史上灭亡了北宋的金国,现在也根本不是宋朝新军的对手——金军遇上萧太后的驼城就没招,对上宋国新军的车堡当然也得扑死。
  所以联金抗周,现在已经成了可有可无的事情了。
  “海上呢?”赵佶也不大担心河北防线被突破,他真正担心的是海上。
  大宋的海岸线很长,而海军还是比不上周国。所以赵佶很担心周国会从海上入侵……
  “海上当然是周国占优,他们的战船和大炮都比咱们的好。”
  张叔夜道:“不过各处紧要海口都建了炮垒,足够抵御周国的舰队。只是各处海口的守军有限,而且非紧要的海港都没有构筑炮垒。特别是京东东路沿海各口,除海州京东港和密州板桥港外,都比较空虚。登州、莱州、维州、青州等四州海口最为危险。不过四州州城都已经改建成了棱堡,各有一将新军防守。”
  赵佶的目光在山东半岛漫长的海岸线上扫了扫去,也觉得到处都是漏洞。
  可是海岸线的确也太长。光是山东半岛靠近渤海湾这边,弯弯曲曲的就有将近1000里,虽然大港只有登州一处,但是渔港极多。如果要用棱堡进行封锁,起码得要几十座。
  而且周国海军舰队拥有的火炮和陆军野战炮根本不是一个等级。所以构筑海防要塞的成本太高,如果要在山东半岛北部构筑几十座棱堡要塞,足以让大宋的财政破产!
  另外,即便大宋朝廷不惜代价修建了几十座要塞。周国海军只要绕过山东半岛,这些要塞还是白给。
  所以再三权衡之下,宋军在山东半岛北部的棱堡只有四座,其中以控扼登州港口的登州要塞最为坚固。
  “一将守军太少了!”赵佶道,“增加到三个,不,四个将!”
  张叔夜道:“那就是12个将,差不多60个营。南线的东海沿岸也需要布署重兵,官军在文登、乳山、即墨、板桥镇筑了棱堡,也各驻扎了一将。”
  “增加一倍。”赵佶道。
  “那就是8个将,加上之前的12个将,共需20将,约100营。”
  张叔夜皱着眉头在算账,“海州京东商市,郁州岛,涟水军、通州、扬州、秀州、苏州、常州、润州、江宁府、杭州、越州、明州、台州、温州等南方沿海州军也需要布置守军。紧要之处,也得构筑棱堡……真是到处都要布兵啊!”
  赵佶的眉头越皱越紧了,大宋有万里海疆!如果处处都要布防,三百数十营的新军怎么够用?
  “周国的水师能把兵马运到江南去?”少宰苏迟看着地图插了句嘴问。
  “如何不能?”纪忆道,“连安南和爪哇都去得,江南有甚去不得?”
  张叔夜则道:“寻常的陆上兵马很难远航万里后马上投入作战,但周国海军有所谓的陆战队。此军人数约有万人,强悍异常,而且适应海上的风浪。可以远航万里,不需休整直接登岸作战。”
  纪忆想了想,“那就得在福建、江南、淮南沿海各州布设至少一将新军。广南路也得摆上两三将,那就是……”
  “至少需要23个将!”张叔夜皱着眉头计算道,“算上之前摆在京东东路沿海的20将,就是43个将,起码也215个营头……不够啊!现在河北就摆了150个营,河东、开封、陕西、朔方也必须布勒精兵。另外,朝廷还需要一支可以往来各处增援的精兵。恐怕还需要再募集200个营。”
  现在大宋朝廷手中有320营新军,分成60余将。总兵力约30万人!
  数量是不少了,可是周国那边的可以动员的兵力多达70万。
  而且还拥有海上优势,可以在大宋漫长的海岸线各处登陆。
  所以30万新军明显不够用了……
  “200个营的新军哪那么容易建起来?”同知枢密院事宗泽只是摇头,“将近18万人啊!就算兵可以募集到,还得训练和装备……没有一年恐怕不能成军啊!”
  他叹了口气:“《光复报》上说得也没错,咱们和周国相比,就差在‘抑兼并’和‘授军田’上。如果也能有几十万军户,18万新军岂不是唾手可得?”
  被他这么一说,大殿之内人人沉默。
  且不说什么“抑兼并”和“授军田”,几十万军户不得上亿亩土地?上哪儿弄去?便是18万兵募,也足够让人头疼了。
  现在可不是和平年代,而是战时!当兵是有生命危险,而且还很大!
  没有个百八十缗的安家费,能招募到一个精壮汉子?18万条精壮汉子就是1800万缗……然后每个月至少开销9万缗的军饷,一万石军粮。还得给他们配置甲械、马匹、火炮、车辆(宋军主打是车堡战术),还得配上军官。
  另外,这帮大爷兵开拔的时候,上阵的时候,打完战斗的时候都得放一遍赏!
  200个营就得随时准备好上千万缗的款子,要不然事到临头都来不及调拨。
  宗泽接着又道:“要募集18万丁壮怎么都得准备2000万,募兵完成后每月开销军饷10万,军粮至少到营一万石。各种器械、马匹、车辆估计得花费1000万,备赏要1000万。另外还得增修棱堡、打造战船。至于也得花销上千万缗。打点富裕,朝廷得预备5000万缗,每月还有准备15万缗的预算。”
  赵佶马上看向纪忆和苏迟。大宋朝廷虽然富裕,但是各项开支极其浩大,差不多年年都是赤子亏空。靠着设在徐州的大宋银行和京东市的债票市场筹措借贷,才能勉强维持。现在一下子要额外拿出5000万,可真是要了朝廷的命了。
  “纪卿,苏卿,有钱吗?”赵佶问纪忆和苏迟道。
  “有,有。”纪忆道,“朝廷可以发行债票筹款,大不了把利息开高一点,5000万缗不成问题。”
  苏迟也道:“臣马上去徐州,和舍弟一起想办法筹款。三个月内保管能筹集到5000万!”
  “给你一个月!”赵佶道,“无论如何要筹集到5000万!”
  苏迟看了眼纪忆,纪忆点点头,苏迟这才道:“臣必不辱命!”
  不得不说,宋朝的进步还是巨大的!不仅有了几十万站在热兵器门槛上的新军,而且还有了一群跨入资本主义门槛的工商业城市,还有了可以筹集大笔资金的金融市场。
  比起历史那个大宋,也算脱胎换骨了,甚至可以说,也触及到了一些根本!
  当然了,这种触及根本的进步,是在大周共和国压力下取得的。
  大周共和国可是一个汉人国家,对大宋的压力可想而知。大宋君臣要敢不进步,这会儿可就连一点抵抗的力量都没有了。
  不过真正的改革深水区——土地制度和科举制度,仍然被顽固的保存了下来。这就让一亿人的大宋在一千多万人的大周跟前,变成了一个十足的弱国。
  如果说得再透一点,这场中国的“南北战争”,实际上就是几十万公民和几十万宋朝读书人之间的战争。
  公民是自己上场打架,而读书人则是当官收税再募兵上战场……兜了个圈子之下,效率自然是下降了不少。
  所以在战争爆发的时候,主动权就完全落在了周国的手中。


第一千三百五十六章 宋奇诺
  “我问过赵翼和他的部下了,也见过那几个逃过来的宋国机宜了,看来宋国的新军并不太弱。他们士兵得到了必要的训练,装备也算不错,军官的素质相当不错,在遭到优势兵力打击的时候依旧能沉着应对。如果不是他们主动放弃南岸一号堡垒,赵翼的第四师损失可就惨重了!”
  天津市元首宫内,元首武义信也在听取共和军高层的汇报。
  正在汇报的是他的哥哥武义勇。武义勇现在是陆军中将,还当上了都军机司的副都军机,相当于副总参谋长。
  他是刚刚陆军第四师驻守的南岸一号堡垒回来的,他去那里的目的是调查不仅之前发生的“一号堡垒之战”。
  调查的结果,则让武义勇吃了一惊。因为宋军在此战中表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宋军部队在半渡的情况下遭到第四师优势兵力的突击时,仍然保持了镇定。
  而他们的殿后部队迅速摆出了车堡防御阵型,用一种特别打造的四轮马车配合沙袋、火炮组成防线。并且依托这道临时构成的防线,接连打退了第四师的五次进攻!直到第六次进攻时,才因为兵力消耗过大被攻破了防线。
  所以在这场“一号堡垒之战”中,周军的重伤和阵亡人数,也高达500余人。虽然远少于对手的损失(约1500人),但是考虑到周军的数量优势,显然也没占多大的上风。
  屋子里面一片安静,只听见武义久的手指无意识的敲打桌子的声音。
  “他们比金兵如何?比东辽兵如何?”
  “不好说,金兵有金兵的强项,骑兵厉害,肉搏也厉害。不过打堂堂之阵还是不如宋军,宋军的车堡他们就打不动。至于东辽……如果没有咱们的炮队配合,也打不过宋军的车堡。宋军的长枪兵、弩兵、刀盾兵都不弱。而且还有许多一斤炮,车堡更厉害,堆上沙袋后连咱们的六斤炮打上去都有点费劲儿。”
  武义勇缓缓地说着他对宋军的认识,在他看来,宋军并不是容易对付的敌人——这也不奇怪,现在宋朝新军的军官其实都是武义勇他们这些周军军官的同门师兄弟。也许有“剑宗”、“气宗”之分,但绝对不是外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