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豪商-第5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怀闪耍缓萌ヌ猩酵犊籽逯哿耍膊恢秦四懿荒苋菹略勖牵俊�
  “公明哥哥,俺们现在能到得了太行山吗?从黄河过去还有好几百里吧?万一被共和军的人捉了……”
  一提到共和军,现在终于从人贩子晋升为反贼的宋江就是一哆嗦。
  那帮人是真厉害!
  打不过啊……
  “公明哥哥。”已经上了年纪,变成了一个白面老书生的吴用这时提醒说,“其实人家未必把咱们当回事儿。”
  宋江回头一看,“军师,怎么说来着?”
  吴用摸着花白的胡须,“听说他们并不是在郓州一地搞清田,而是在黄河两岸所有的州府同时搞清田……而且拿不出田契和纳税凭由就立马充公。这可是公然夺占民间田土,想来反抗的也不会只有咱们。说不定现在共和军忙都忙不过来了!所以咱们只要走得小心一些,把太过显眼的兵器藏起来,装成逃荒的难民,未必会引起人家的主意。”
  宋江点了点头黑头,“对,对,还是军师想得周到……铁牛,赶紧把你的斧子丢了!还有,嘴巴里颔个铜钱,路上给我装哑巴!”


第一千四百零六章 西宋的暴政猛于龙
  关中,京兆府,咸阳县,大魏村。
  此处是关中平原的腹地,阡陌纵横,靠近渭河处又有码头和市集,来来往往人色不断。现在也是关中的冬闲时节,许多大魏村的农夫就趁着农闲,到渭河旁的码头上扛活。
  其实也没什么活可以扛,如今天下一分为三也不知道一分为四了,到处都兵荒马乱,大一点的客商都猫在家里不出门了,只有一些手脚不能停的小商小贩还在奔忙,可他们哪里需要力夫扛活?
  大家现在聚集在码头上,不过是习惯使然,另外也想凑在一起唠嗑发牢骚。
  这些关中农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居然也和中原、河北那边仿佛,也是围绕圈地展开的!
  没错,现在不仅是暴周在圈地,西迁的大宋朝廷,也在宣和六年的冬季下达了《均田令》。
  《均田令》的内容当然也是遭人恨的!
  根据《均田令》的规定,关中和汉中各州郡的农田首先必须彻底清丈!绝不允许一亩一分的隐田存在!
  而且清丈田亩的工作不再由地方官府负责,而是一律归枢密院、兵部管辖。将由武装的新军官兵负责清田。
  在完成清田之后,关中、汉中的田亩一律和兵役挂钩。200亩田划为一个庄园,严禁分割和买卖。拥有该庄园的地主之家必须承担相应的兵役——向西宋朝廷提供一名府兵。
  如果该地主之家不能出府兵,或者无法出具有效的土地凭证或纳税凭由,那么土地将会被立即没收,然后分配给西宋军的士兵。在得到田庄后,这名士兵也会从兵募变成府兵。需要终身服役,父老子替。如果无力或不愿意服役,土地将会被收回重新分配。如果该兵阵亡或者伤残,田庄则可以归其继承人拥有直至成年,如果其继承人不愿意在成年后服役,田庄才会被收回。
  另外,西宋新军的军官、骑兵和士官,也可以根据官职大小,得到不同数量的田庄。
  骑兵和士官都可以得到3个田庄,职阶为排长的军官可以得到5个田庄,职阶为队(连)长的军官可以得到7个田庄,职阶为营长的军官可以得到9个田庄,职阶为旅长的军官可以得到11个田庄,职阶为师长的军官则可以得到13个田庄,职阶为安抚使的军官可以得到15个田庄。
  领取田庄的标准并不是他们的官阶,而是职阶——这是类似于周军军衔的存在,将会最终取代武官阶,成为新军军官官阶高低的标志。
  除了府兵、骑兵、士官三个职阶外,所有的“正职阶”下,还存在一个“副职阶”,可以领取的田庄比相应的“正职阶”少一个。
  另外,拥有某某职阶也不等于一定担任和职阶名一致的官职。
  每个田庄,一律都拥有200亩耕地和5亩宅地。不计算宅地,以后西宋新军的师长阶军官将可以拿到2600亩土地作为自己的职田,最高级的安抚使阶军官将可以得到3000亩田庄。
  这些授予军人的田庄都是职田的性质,所以免除一切赋税。而军人家庭也可以根据级别高低,免除相应丁口的赋税、徭役。
  考虑到关中土地的产量和收租情况,这些田庄的收益其实也不算丰厚……只是让西宋的官兵能过得比较殷实而已。
  而军官拥有的田庄在该军官去世后,大部分将被收回,他的继承人最多只能继承到士官(骑兵)标准的田庄,而且还需要负担相应的兵役。
  总之,以后关中、汉中的田土(认真清查一下大约有5000万亩),都必须和兵役挂钩了。
  而在得到了土地之后,所有的新军官兵,将不能再领取军饷俸禄,同时还必须承担置办部分装备和战马所需的费用。
  不过他们的军功还可以用来换取赏赐或晋升。如果换得赏赐,则可以得到赏金,晋升则可以得到田庄。
  顺便一提,所谓的赏金并不是黄金、白银或铜钱,而是蜀锦!
  西宋朝廷没有抢到大宋银行中的金银,而被他们带到关中的铜钱数量也不多。在西宋朝廷控制下的四川向来也是“缺钱”的地方,在纪忆维新之前还用了一百多年的铁钱。
  所以复古党的官员和军人干脆来了个“以锦代钱”,实际上就是通过降低货币的作用来抑制商业活动……
  未来的西宋是“不需要钱”,也不需要发达的工商业的——当然,想要也不会有!
  既然要不着,那就干脆不要,效法秦制,推行耕战。
  而秦制当然是苛政!
  和大周共和国推行的“商人苛政”相比,不知道凶恶了多少。
  周国的苛政从本质上说,还是资产阶级的狡诈政治。还是要保护私人合法财产的,还是要讲资产阶级法权的。
  所以执政府要精心设计圈套,也不能阻止平民去天津市请愿——请愿当然是没有用的,元老院不需要平民的选票,元老院是代表公民利益的。
  但是请愿抗议是平民的权利,所以武义久也只能忍受着……
  可西宋这边完全是赤裸裸的剥夺!
  无论有没有合法的田契和纳税凭由,私田都会变成职田庄园!如果拥有田契和纳税凭由,原本的田主则可以通过当兵从军保留土地的使用权,实际上所有权也被没收了。
  这样的苛政一出,自然有不少朴实的关中汉子奋起抗争,而结果自不待言……
  来自大魏村的农人们这时就提及了一件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抗争失败事件。
  “真没想到王秀才一个读书人,也有恁般的武艺,一个人一口刀砍翻了三个官兵!”
  “又能怎样?还不是被暗箭射伤了?现在关在咸阳大牢里面,定了个谋反的罪,再过几日就要斩首了。”
  “唉,王秀才多好的人啊,怎么就要斩了呢?官家怎就不知道好坏呢?”
  “好坏?哼哼,要知道好坏,还能叫东贼撵到关中?”
  “这话可莫乱说,让人报了官,说不定也定个反贼!”
  农人们四下看看,忽地发现有个客商打扮的中年人站在他们跟前,身后还跟着几个颇为精壮的护卫,看着好像是刚从船上下来的。
  如今渭河上可少有大商大贾了!这几位真是商人?不会是枢密院暗探房的探子扮的吧?
  为首的中年看着惊恐的农人们,却是温和一笑,拱拱手道:“在下是永州来的,带着点货,想去咸阳贩卖,各位能帮着挑一下么?价钱好说。”
  “好说,好说。”
  农人听着他的湘音,稍稍放心,也不愿意放弃这个能够得到一点钱的机会。
  这客商带来的“货物”居然是书籍!一箱箱的有几十箱,也不知道在这兵荒马乱中去卖给谁?
  不过看到这些书,农人们就更放心了,枢密院暗探房的探子才不会带着几十箱出门办案呢。
  “老丈,你们方才说的王秀才是什么人?他为何要谋反?”客商和农人们一路前行,还和气的同其中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农交谈,谈着谈着,忽然就把话题转向了马上要砍脑壳的刘秀才。
  “还不是为了《均田令》……”老农也是个浑人,没有留意左右的农夫打来的眼色,只是顺口说着,“他家是大魏村的地主,有三四百四亩田,可是人丁单薄,家里的男丁就是王秀才和他的儿子王中孚……一个四十来岁,一个才十三岁,都当不了府兵啊!而且他们父子二人都是读书人,王秀才还考过几次发解试,虽然没有过,但终究是个读书人呐!在咸阳城里也小有名气,认识不少士绅朋友。若是在几年前怎会被一群当兵的欺负?唉,真是世风日下啊!”
  那客商叹息一声:“原本以为只有周国斯文扫地,没想到关中这边也一样……真是没有想到啊!”
  这客商不是旁人,正是弃官而去的陈遘。他本想先去襄阳府的,可是一想赵桓才是正统,所以就装扮成书商入了关,想找熟人引荐入仕。
  可是入关后,陈遘却发现西宋这边也和新周一样,在大肆剥夺地主阶级的土地!而且手段更加凶狠——新周好歹随便抗议,只要不搞武装起义,周军是不会血腥镇压的。
  另外,周国是承认私田合法权益的!田主没有田契,又不去纳税,怎么证明田是他的?被充公也是应该的……而且被周国没收的土地中,还有相当部分真是“无主”的,主人或是跑路的勋贵官僚,或者干脆就是宋朝的官田,或是赵氏皇族的皇庄、寺庙的寺田、书院的学田等等。
  而关中并没有历经战火,也没那么多的官田、寺田、学田、皇庄,连大官僚、大贵族的土地也不多,几乎都是民田私田,就这样不分青红皂白的一律没收,简直是强盗啊!
  东贼是贼,西宋看起来也变成贼了!而且比东贼有过之而无不及……已经不是苛政,而是暴政了!
  陈遘叹了口气:“看来关中没有什么生意可以做了……对了,那个叫王中孚的孩子没有被官府捉去吧?”
  “还没有……”
  陈遘道:“既然有缘,我就搭救他一下,让他跟着我去荆湖吧。也许荆湖会好一点,荆湖毕竟是太上的天下。”


第一千四百零七章 何处是桃源?
  “中原用玩法圈地,关中用刀剑夺地,本朝不抑兼并之法,难道真的错了吗?”
  襄阳府皇城,七十八岁的老蔡京皱着眉头,言语中满是凄凉。
  他现在觉得自己有点凉,可是和历史上的他相比,真是不知道好了多少。
  因为被奸相纪忆取代,在江宁府坐了好些年的冷板凳,又置身纪忆维新之外,现在可没谁把他当成六贼之首。他的长子蔡攸,现在还是官家赵桓的太宰!而他本人,则被太上赵佶所信用,表为京湖转运大使(所谓京湖,就是京西南路加荆湖南、北二路),实际上就是赵佶身边这个小朝廷的丞相。
  父子事二国(赵佶在京湖的局面其实是独立王国),又都当了首相,这份荣光也算是华夏历史上少有的了。
  “不抑兼并之法对错难言,但是如今肯定是不得不变了。朕这里也是一样的,虽然九哥儿和岳飞带回来2000万金银,但是吃饷的人也多啊!宗子军有两万余人,岳家军有六千人,宗家军差不多有一万人,韩肖胄带来的韩家军也有两万人。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军兵,加在一起不下七万。如果给这七万人发饷,一年不得几百万?现在京湖两路半的地盘,能养得起?靠那2000万支撑又能捱多久?而且拿钱卖命的军队是靠不住的,要不然朕怎么会落到如今的地步?”
  韩肖胄和宗泽率领的兵马,被解除武装后放归到了太上皇赵佶身边。他们的到来,也意味着半独立的荆楚王府政权拥有了武力上的基础。
  但这种基础并不是巩固的,因为赵佶麾下的七万军队都是雇佣军,需要大量的金钱支撑,而且很容易倒戈。要让他们死心塌地的效忠,就必须将之牢牢固定在土地上!
  所以“抑兼并,均田地,行府兵”的改革,对于荆楚政权而言,也关系到生死存亡。
  今天在座的除了蔡京,还有王黼、梁师成、余深、蔡翛(蔡京之子)、蔡绦(蔡京之子),都是赵佶在襄阳最信任的文臣。
  “荆楚之地倒是不错,江北的荆湖北路有大片水田,肥沃富庶,乃是中原所不能相比的。江南的荆湖南路地盘更大,而且人口稀疏,大片土地都被荆蛮占据。”
  蔡翛接过话题,谈起了荆湖南北两路的土地情况。蔡京虽然担着“首辅”的责任,但毕竟老迈昏聩,实际上理政的就是他的两个儿子蔡翛和蔡绦。
  在“二蔡”看来,荆楚之地还有许多人稀地阔,土地肥沃的去处,完全没有必要在江汉平原“与民争田”。
  “如果能把府兵安置在那里,倒是一举两得,既可以养兵,又能够拓土。而且还不会得罪江汉一带的士大夫……”
  “呵呵。”赵佶笑了笑,“宗子军、韩家军、宗家军、岳家军要命,还是江汉的士大夫要命?”
  当然是宗子军、韩家军、宗家军、岳家军要命了……
  七八万手里握着刀把子的汉子,真能要命的!
  江汉间的士大夫能怎么样?最多就写文章批评赵佶昏庸呗。
  而且如今这天下,也没士大夫的“桃源”了。暴周圈地,西宋圈地,东面的十三州合众之国更不用说了……
  荆楚的士大夫要是不满意,连个另投明主的机会都没有!
  王黼附和赵佶道:“不如就用荆楚的生地补江汉士大夫的熟地吧。”
  地有生熟之分的!
  所谓生地,就是没有开垦的蛮荒之地。而熟地当然就是开垦好了的土地。
  两者的价值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对于新周、东宋和赵佶的“荆楚王府”而言,生地有的是!
  但是价值并不是很高,至少在眼下没有多高的价值。
  因为生地开垦的代价很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清除植被,修建道路和房屋,挖掘沟渠,当然还要教化或清除生地上的蛮夷。
  另外,南方的生地上多有瘴痢,移民屯垦是要付出大量生命作为代价的。
  而北方的生地又多苦寒,一样会冻出人命的。所以大周共和国在辽东的开发区域主要还限于辽河流域——那里并不是完全的生地,是经过辽国近二百年开发的半熟地,所以很容易就发展起了。
  府兵的主要职责还是当兵打仗,不是去开垦荒地。如果把他们安置到荆楚蛮荒之土上,那他们还当不当兵?
  而且开发蛮荒的投资不小,那些府兵还有多余的财力负担兵役吗?
  “可江汉一带多有强宗大族。”蔡绦说,“如果强迁他们,就怕宗贼作乱,威胁到襄阳的根本。”
  余深摇摇头道:“江汉的强宗大族如何能威胁襄阳?襄阳这边七八万的新军才是真厉害啊!不过咱们也不必一味打压,可以分化瓦解,授给其中一些宗族以荆南世袭之地。还可以许他们自练族兵,自备器械。”
  他的办法,就是在荆湖南路的“生地”或“半生地”行封建。
  其实宋朝也不是完全的官僚治理,封建的成分也是有的。比如西北府麟的折家,西南播州的杨家都是世袭封建的基业。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荆湖南路也有不少强宗大族,能笼络的,一样可以封他们……各家各宗有了地盘,有了名分,就不会和太上为敌了。安抚好了这些强宗,剩下的就好办了,还真敢对抗太上的七八万强兵不成?”
  “官制呢?取士呢?”
  沉默了半晌的蔡京忽然提出两个问题。众人一听,都在心里面暗暗佩服。
  蔡京虽老,脑子还是很清楚的!
  土地问题是一个,官制取士的问题也是一个。
  只有都摆平了,荆楚割据的局面才能长久维持。要不然荆楚政权就只能依靠七八户军户进行军管。总归是一个不接地气的政权。
  赵佶道:“北周是学校取士和公民推举相结合的办法。学校取士和科举有点像,而公民推举则类似察举。而两种出身又能互相转换,还是非常活络的。三郎那边也差不多,只是地方上威权更重。只是不知关中方面是怎么做的?”
  这就开始琢磨着抄袭了……
  “关中那边似乎还是要科举的。”蔡京道,“只是如今关陇武人跋扈,士大夫有志难伸了。”
  “关中可以搞科举,咱们却不能开科取士。”梁师成提醒道,“除非太上在襄阳复位……”
  赵佶叹了口气,“那就是一分为三了……父子之间,焉能如此?朕还是继续当太上吧。当个太上,才能把大哥、三哥隔离开来。”
  “太上圣明。”
  大臣们嘴巴上挎着,心里却都有点忐忑。
  赵佶在世,他们这些人自然可以高举太上皇的旗帜在襄阳逍遥。
  可太上皇不在了呢?荆楚之地归谁?
  官家赵桓?康王赵构?还是东南的赵楷?恐怕少不了一番争斗吧?
  赵佶接着道:“如果不能搞科举,就在襄阳重建文武学堂,选取荆楚封臣及诸军聪颖子弟入学吧。”
  “那寒门晋升之途怎么办?”蔡京又问。
  寒门子弟当然不是指家里穷得揭不开锅的穷光蛋,而是指不是官户出身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在唐朝的时候,寒门则是指非士族出身。
  从宋朝开始的“寒门上升之途”,其实就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升官图。
  当然了,让非官户出身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通过考试入仕做官,打破门阀垄断的确是进步的。
  但问题是……谁去当兵打仗?
  打兵打仗在士族门阀时代,就是寒门子弟的主要上升渠道。当时是“投胎做官”和“立功做官”两条路。而到了宋朝,“投胎做官”的路子窄了一点,但并没有取消,而“立功做官”的路子则被大大压缩,“考试做官”则对“立功做官”形成了替代。
  当然,这种替代并不完全。因为宋朝没有举人、秀才功名,考不上进士是得不到回报的。而且宋朝的科举也不分南北榜,不搞地域平衡。所以北方沿边的河东、河北、陕西永远是科举考试倒数前三。
  对于河东、河北、陕西的地主阶级精英来说,立功上升的路子比靠科举实在。所以才会有西军,才会有岳飞这样的河北猛男——岳飞要是能有个秀才、举人功名,还练什么传统武术,从什么军?
  赵佶苦苦一笑:“如今已是战国乱世,大丈夫当从军杀人,饱读诗书能挡住暴周东贼?如果能的话,咱们也不至于流浪荆楚了。所以寒门上升还是靠投军吧!咱们授出去的田庄以百亩为一所,不可分割,不可买卖,必须和兵役挂钩。但是七八万户有一千万亩就足够了,江汉地阔,估计三分之一都用不上。余下的田都算私田,但是也允许私田投军……有百亩就可以立一军户庄,仍然是私田,但是可以享受军户待遇,户主或其子弟当兵即可。只要是军户子弟,读书做官都有优待,聪颖者自可上升。如不愿从军,那就花钱买一个民爵吧。有了民爵,也可以考取学宫,但是不得入军学。前程上也要亚军户官一等。”


第一千四百零八章 莫须有
  樊城码头,一行商贾打扮的人站在堤街上,看着高高挂在一排木杆上的人头。一个挎着直刀,穿着戎装,操着相州口音的汉子站在这排挂着人头的木杆下面,扯着嗓子喉道:“看到没有?这就是反对太上皇的下场!谁敢反对太上皇清查田亩,统统杀无赦!”
  码头上还有不少过路的民人客商,看见人头和凶神一般的相州兵,一个个都唉声叹气,没有人敢多说一句。
  一行商贾的首领,正是从关中东下的陈遘,看着眼前的场面,眉头微皱,也是一言不发。
  他在关中转了一圈,看到的都是强取民田的暴政,比起暴周有过之而无不及。于是就寻到了那位在咸阳大魏村抗争中无端送了性命的王秀才的儿子,一同出武关,走商洛古道往襄阳而去。
  现在才近年关,他就已经到了樊城,正准备渡汉水入襄阳,不想却在码头上看见了人头滚滚的场面。
  还没等他打听,就有看守人头的相州大兵现场讲解了。
  这些被砍了脑壳的,当然是江汉一带的“宗贼”。说是“贼”,其实就是一些为了保卫自家土地和太上皇的相州兵打起来的土财主。他们当然打不过岳飞了,岳飞多厉害啊!
  从宣和六年十月到现在,江汉平原上发生的各种民变,全都被岳家军干净利落的镇压了!
  在领教了太上皇的刀子之利后,有不少识时务的荆楚大族已经选择了屈服,或是交出土地(交出的是隐田),换取了荆湖南路的“封地”,或是安排大批子弟从军成为赵佶的府兵。
  当然了,赵佶在江汉实行的“土改”并没有关中那么剧烈。因为赵佶手中等待土地的军户不过七万,有个1000万亩就足够安置了。
  所以江汉这边,原则上只对隐没田产下手。而且还给愿意配合的强宗大族一点好处——荆湖南路的领地。
  “义父,咱们不去襄阳了?”
  登上了顺流而下的客舟,跟在陈遘身边的一个少年低声问了一句。
  这少年年纪不大只有13岁,可是长得却出奇的魁梧结实,浓眉大眼炯炯有神,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